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治理工作成效

社区治理工作成效

社区治理工作成效

社区治理工作成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后单位社区;权威;社会权威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3-0078-05

随着社区结构和社区管理体制的变化,社会资源从由政府――单位统一配置向由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共同分配的方向变迁,城市社区经历着从“单线性政治权威统治”向“多元化权威结构”的转型。这是经济权威和社会权威逐渐在政治权威单极化的社会成长解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后单位社区权威真空现象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广泛关注。因此,如何建构后单位社区权威,尤其是如何重塑以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为主体的通过社区居民让渡出的权力为基础形成的社会权威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笔者的实证调查,以S社区安全自治管理小组为切入点,分析当前后单位社区社会权威的现状并试图探讨重塑后单位社区的社会权威。

一、后单位社区社会权威的现状分析

S社区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作为H大学的家属区规划、兴建的。在规划设计时,S社区没有独立完备的配套设施,如电梯、车库、专门的办公用房、配套的活动场所等,S社区的居民与H大学共享公共设施,H大学的后勤管理机构为其提供相关的物业管理服务。2000年H大学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将原来由单位统一管理的学校家属院逐步剥离出去,而归居民――教职员工私人所有,除此之外,H大学将部分职能撤出S社区,由社区居民实行自治。按照惯例,房改后S社区应该由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与服务,但是当时S社区的大部分居民远远没有适应这种转变,因此社区两次引进物业公司都以失败告终。S社区内部环境逐渐开始恶化:众多小商小贩自由进出社区且大声叫卖,这不但严重影响了S社区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而且社区中自行车被偷盗的案件也时常发生;部分居民私自开发门前的绿化地种植蔬菜,甚至少数还将原来社区内种植的观赏花卉拔出,变成自家小菜园,破坏了社区环境。对此,居民的不满情绪不断蔓延,很多居民纷纷向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等相关部门反映问题。当时,社区并未改制,还称为XK路居委会,就在S社区院内。居委会工作人员一方面鉴于与社区居民的工作与生活关系,也鉴于所属社区的治安状况是考核街道办事处这一级行政机构工作的指标,因此,街道办事处要求XK路居委会将S社区的安全管理工作作为重点事件来抓,限期年内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出谋划策,决定先将大门管理起来,这不但首先保障了社区的安全而且工作难度也相应较小、费用也比较低,在社区居民的承受范围之内。

虽然有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强大支持,但是鉴于部分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冷淡,当时的缴费工作进展也不顺利。此后,为了能够让居民切身感受门卫管理的优势,居委会出面与H大学交涉,希望H大学能够划拨一万元经费用于门卫管理的试运行。直到2005年,XK路居委会通过“致居民一封信”的形式征求了居民的意见,每户居民每个月交5元门卫费,在70%居民同意的情况下,2005年9月28日S社区正式设立了门卫,在居委会的协助下,公开聘用的五名门卫正式上岗。在门卫管理逐步走上正轨之后,有部分居民向居委会提出异议,认为门卫应该由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由居委会出面不太合适。鉴于这种情况,居委会决定组织居民通过民主选举的形式成立门卫管理小组,具体按照楼栋长推荐、自荐的形式选出候选人,张榜公示形成决议。最终,由七人组成的门卫管理小组正式成立,这也是安全自治管理小组的前身。门卫管理工作应该可以顺利运行了,然而,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由于门卫管理小组的七名组成人员都是退休人员,身体偏弱,且个别还有重病,行动不便,无法胜任催缴门卫费的工作。因此,S社区门卫管理重新由XK路居委会接手,门卫自治管理工作陷入停顿。

在门卫管理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因为门卫费的支取问题,S社区里很多居民都反映居委会有贪污门卫费的情况,其中T女士甚至还多次与居委会Z主任发生争吵;S社区缴纳门卫费屡遭波折,收取状况欠佳,难以支撑门卫的正常运转,门卫曾多次换人;S社区内部停车问题成为影响社区生活另一大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并不是该社区部分车辆长期停驻S社区,占据了小区内的停车位置,另一方面,社区内居民的车辆经常出现划痕。这些问题居委会与门卫管理小组都无法有效控制,这进一步加剧了居民与门卫以及居委会之间的矛盾,门卫管理面临失败。

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门卫管理小组亟需重新选举。考虑到S社区自治工作的一再受阻以及吸取上届失败的经验,本次选举按照居民推荐和自我推荐的方式产生候选人。经最后公示,本届小组成员大多具有领导身份或曾经在单位中具有普遍影响力的老同志,其中最值得提出的是本届小组的组长系南京市GL区人大代表、H大学教授以及某学院的党委书记,这几重身份也是备受社区居民和居委会所期望的。根据工作需要,2008年5月16日选举产生的门卫管理小组更名为“安全自治管理小组”,下设门卫管理小组、车辆管理小组、业委会筹建小组三部分。安全自治管理小组成立初始,在社区居委会的协助下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建立一套工作机制:每周五由安全自治管理小组组长召开全体成员会议;会议产生的决议需及时张贴公示会议简报,以此加强宣传;完善楼栋长管理与服务机制等。

安全自治管理小组成立之后,首先将最引人关注也是最有难度的门卫管理作为最重要的事情来做,安全自治管理小组重新招聘门卫,提高门卫工资使其达到南京市最低工资水平,完善门卫管理与责任制度;其次是采取措施,寻求社区民警和交通部门的帮助,力图将S社区的车辆按照不同类别管理起来,缓解居民内部的矛盾;第三,管理小组还多次与学校相关部门交涉,希望H大学可以划拨部分资金在社区内部安装摄像头以利于社区安全;第四,业委会筹建小组积极筹备业主委员会的成立以达到小区出新的目标,并全面开展社区楼栋长的选聘和管理工作;第五,与居委会完成门卫管理的经费交接,彻底实现自我管理;第六,安全自治管理小组组长以区人大代表的身份与区政府和学校交流,为安全自治管理小组工作的开展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以上众多举措,在管理小组成立及运行之初效果明显,社区居民对管理小组的工作赞不绝口。然而,随着工作的逐步开展,阻力和矛盾也开始凸显出来:社区T女士作为社区积极分子在安全自治管理小组成立之前一直负责门卫管理,据居民反映她曾以此为利让部分小商小贩进出社区,管理职权的丧失导致T女士联合S社区门口一家商贩多次与管理小组的成员发生争吵,甚至与管理小组一位70多岁的S老师产生身体接触,这严重影响了管理小组的日常工作,直至导致门卫管理工作的半停顿,也为后来门卫的接连辞职埋下了伏笔;车辆管理的过程中,车辆管理小组组长D老师曾因阻止某车辆进入社区而与车主发生争执,车主言语激烈对D老师进行侮辱,甚至恐吓,这直接导致D老师辞去小组长职务,安全自治管理小组还有部分成员也是因为类似事件而辞去职务,导致小组成员逐渐减少;在管理小组成立之初,小组成员并没有意识到社区自治管理工作难度会如此之大,同时在工作进展缓慢始终局限于讨论阶段的前提下,很大一部分成员失去了早前的热情,后期小组例会经常出现请假或早退的情况,直至后来小组例会从一周改为两周,安全自治管理小组濒临停运的边缘。

二、后单位社区社会权威的特征分析

通过上文的分析,S社区安全自治管理小组的成立及整个运行过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在政治权威推动下社区居民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一个典型案例。其中成绩的显现与矛盾的产生皆来自于门卫管理和车辆管理,在这两项管理工作中,我们看到了多元化权威主体之间的互动,更加突出了原生态的、自组织的、权力依靠相对薄弱的社会权威生存与发展的艰难。我们从以下几点具体分析:

政治权威的诱因性作用。我国是一个深受集权思想影响的社会,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往往都要通过政治权威的号召才能实现,即使是在单位退出社区之后这种趋势依然明显。通过对安全自治管理小组整个事件的梳理,管理小组的成立、运行其实都时刻看到居委会在其中强大的影响力。从理论上来讲,居委会应当是居民利益的代言人,应当以社会居民自治权力的组织载体而存在,但是从实际运作来看,居委会工作人员的选聘、提拔、工资待遇以及居委会运转经费并不依赖于社会居民,而来自于所属街道办事处,这必然导致居委会的行政化倾向,成为政治权力的延伸。S社区中的事务管理也证明了这些,居委会在S社区设立门卫一事上的鼎力支持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街道办事处的强大压力,以及后来安全自治管理小组的成立也来源于“争创”的行政压力。在政治权力的强大作用力下,居委会作为活动在社区中的政治组织完全拥有了合法性的政治权力并获得了社区居民的广泛支持和自愿服从,在其后的管理小组选举、楼栋长会议的召开具体工作上体现出了政治权威的强大作用力。值得一提的是,以政治权威和社会权威作比较来分析,政治权威更容易获得居民的长久和稳固的服从,安全自治管理小组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社区民警等处得到的支持都体现了这一点;另外一方面,管理小组组长S教授以人大代表的身份曾多次与区政府进行书信之间的沟通,希望能够得到应有的支持,虽然效果甚微,然而我们依然可以发现无论是管理小组还是社区居民都对政治权威充满了期待。这也从一个角度为我们证明了以目前的居民意识以及管理结构,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政治权威依然会是社区事务的主要推动力量,同时它也是当前社会权威主要特征之一。

社区居民的意愿选择。城市社区在从单位制向后单位制的转变过程中,虽然传统政治权威的影响力依然活跃,然而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是变化,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便是从单线性的一元化领导向多元化民主协商的转变。在社区事务的决策上不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政治权威主体开始侧重于与居民协商、合作,在尊重居民的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动员居民,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管理,居民的自愿性选择为社会权威的生成提供了广泛的草根基础,同时居民之间对自治组织不同的意愿选择也为社会权威的进一步发育注入了不稳定的元素。

社区房改打乱了传统社区管理的模式,有事找单位的时代随之远去。物业管理公司引入的两次失败使得社区居民开始以主人翁的开始思考自我管理的方式,门卫管理被首先提上了日程。门卫的建立是在社区居委会的协助下民主决策成功的典型案例,S社区也获得了短暂的安定。其后,门卫管理小组和安全自治管理小组的成立更进一步体现了民主协商的优势,居民在这期间也尝到了自治的成效。但是,随着管理小组成员的逐步推出和小组管理成绩的差强人意,社区居民意见开始分化,甚至出现了对立的局面,这进一步加大了自治管理工作的难度,这从S社区T女士以及支持者与管理小组的矛盾冲突可窥一斑。至此,建立在利益表达和利益实现基础上的社会权威因其缺少相应的合法性权力开始变得脆弱,社会权威主体的管理小组与社区居民之间的鸿沟开始逐渐扩大。

通过对安全自治管理小组案例的分析,可以清晰的感受到S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愿望,社会权威生成的社会基础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一方面由于缺乏类似于合法性政治权力的权力支撑,另一方面社区事务的繁重与利益的相离也为社会权威作用的发挥提出了相当大的难题,这便决定了社会权威在当前后单位社区里只是处在萌动的状态。

社会权威的萌动。S社区安全自治管理小组以及门卫管理小组都是在居委会的协助下,在社区居民的强烈要求下自发组织成立的。从社会权威的生成来看,它完全顺应了社区居民的自治要求,社区居民乐意于将自身享受幸福的权利让渡给自治组织,因此实现社区居民对社会权威的自愿服从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在居民要求自愿呼声的过程中,居委会作为S社区中长期存在的政治权威一方面为了顺应民心,另一方面也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居委会发挥组织优势积极动员社区居民开展民主选举活动实现社区事务的自我决策,从本质上来看,政治权威为社会权威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提供了政治权力保障,这便反映了管理小组运行之初为什么工作开展的总是那么的顺利。

但是,在管理范围逐步拓宽、管理难度逐步加大的情况下,社会权威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一方面是因为社区居民对社会权威的认同还没有发展到自觉的程度,对社会权威的自愿服从因权威主体工作的迟滞不前而衰减,从而失去了居民的心理支持、丧失了群众基础;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都是需要借助政治权威(权力)来实现的,社会权威是在政治权威的推动下实现的,政治权威从具体事务中脱离使得社会权威丧失了天然的权力支撑,因此,自治管理工作在后期的困顿也变得可以理解了。

从整体来看,广泛存在于后单位社区的社会权威目前并没有发展成熟,不论是居民的心理支持还是合法性权力的物质支撑都显得比较脆弱,但它毕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通过S社区的安全自治管理小组成立及运行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有着可能性,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权威发挥作用的广阔天地,这也是我国社区建设的关键所在。

三、后单位社区社会权威重塑的几点思考

单位制解体以来,后单位社区的公共空间具有一种与国家的特殊相关性,即,它在被国家所包含的同时,又必然具有某种独立性。因此,“我们不必将独立性与被包含强行分开――因为,市民权利具有普遍性”[1]。公共事务的参与必须以公共空间的存在为背景,这就使得社会自治组织的发展看起来具有了天然的自生性,为社会权威的出现开启了大门。但是,通过对S社区安全自治管理小组的观察,当前社会权威作用的发挥还显得过于稚嫩,因此,惟有对社会权威进行改造,从生成机制、主客体关系等方面入手才能使社会权威承担公共生活的职责。

首先,完善社区自治组织权力生成机制以重塑社会权威。“社区组织权力是指利用社区资源,动员社区力量,实现社区目标的一种影响力”[2]。单位制时代,社会权威从组织成立到作用发挥依赖于单位的权力赋予,成分比较单一,S社区家属委员会的运作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笔者的调查和研究,单位制解体以后,社区组织权力的生成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核心的一点便是社区组织权力的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具体包括:社会权威需要法律和法规所认可的权力,非合法性自治组织即使能够接受社区居民的普遍认同,其在后期运作过程中依然会遭遇到因法定权力的缺失而出现的后续乏力;社区权威需要社区自治组织内部章程和规则的权力支持,组织成员必须依靠协商通过的章程和规则来约束成员的行为,对违反规则者予以惩罚,才能维护社会权威的有效性,以维护社区自治组织的正常运转;社会权威需要居民自身权利让渡而形成的权力,权威形成的最基本的要素便是客体对主体的主观认同,社区场域内公共事务的处理效果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社会权威只有获得居民自觉让渡的权力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获得行动的支持和心理的认同。

第二,强化社区自治组织精英人物的个人魅力以重塑社会权威。社区自治组织经营是指拥有一定的优势社会资源,参加社区公共权力的分配与运行,能够对社区公共事务产生影响力的人群总体。“他们或因政治身份、或因经济实力、或因文化权威而拥有更多的优势社会资源,因而较之于普通社区居民更有可能主导和参与社区公共权力的分配,对社区事务产生影响”,[3]尤其是在组织网络缺失、权威真空和居民参与意识表层化的后单位社区内部,精英人物的作用可能会显得尤为突出。调查中发现,精英人物的有效治理和理性参与不仅与制度化的工作机制有关,更与其开阔的视野、灵活的头脑、丰富的社会资源有关,他们往往能够通过其多渠道、制度化的公共身份满足社区居民公共参与的内在需求,安全自治管理小组组长作用的发挥便体现了此点;其次,在精英人物自身实力无可否认的前提下,便需要精英人物能够时刻保持对社区居民利益的忠诚,很多情况下正是基于对社区事业的热爱和制度化参与,才使得社区自治建设开展得有声有色,这是他们在社区治理和公共参与过程中的重要标准;最后,很多情况下,多元且深厚的公共身份以及持续性的对社区事务的热爱并不能完全巩固精英人物的合法性地位,合法性地位的取得来源于对社区公共利益的表达、整合与实现程度,只有在现实工作成绩的面前精英人物才能获得居民长久的支持,并维系其所代表的自治组织的社会权威。

第三,提高社区自治组织工作绩效以重塑社会权威。社区自治组织作为居民自发形成的并以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为目的的组织,能否实现工作绩效的最大化成为组织能否赢得居民认同的关键环节。首先,自治组织需要提高组织成员必备的工作能力,掌握社区治理的技巧,明确某项工作所要求的能力水平和类型,因人而异分配各项工作,S社区安全自治管理小组工作的停顿在很大程度上便是由于对成员能力和水平的误判而形成的,这必然影响组织整体的工作绩效而影响社会权威的有效性;另外,确定组织有效的工作目标,美国心理学家洛克早在1967年便提出目标设置激励理论,认为任何人和组织的行为都是受某种目标驱使的。因此,通过给组织和成员制定合适的工作目标,进而激励员工,使其成为提升工作绩效的有力工具,更重要的是确定工作目标的同时应当注重工作目标的价值取向,这是因为“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成组织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成成员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4]通过价值目标取向的引导能够不断激励成员向工作目标进发,这也成为当前对成员奖励的主要方面;很多情况下,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一个良好运作的组织应当能够成功地消除挫折感、愤怒、爱恋、憎恨、喜悦和悲伤等类似情绪,培养成员积极的工作情绪,保持与社区居民的良好互动,增加居民对自治组织工作的认可,进而实现工作绩效的最大化。

第四,借助于“熟人社区”的特征以重塑社会权威。一般意义上的熟人社区有些类似于邻里相望的农村社区,从成员结构上来看,后单位社区的常驻居民大多原属于一个单位,居民的异质性程度偏低;从社区结构上来看,后单位社区多少呈现封闭化的特点。在此前提下,社区自治组织便于掌握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能够因地制宜地开展具有区域性特质的服务项目;再者,邻里相望的社区特点,还有利于社区自治组织及时获得居民对其工作的态度,并及时做出反馈;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居民的利益冲突相对比较弱,有利于社区自治组织有效整合社区内部资源,实现自身工作绩效的最大化;后单位社区的“熟人社区”特征还有利于自治组织掌握社区成员的特点,便于发现社区内部具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优势的精英人物,使他们能够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为社会权威的稳固奠定人员基础;最后,后单位社区一直以来都与较为固定的政治权威主体交往,这在一定程度上便于实现社会权威与政治权威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王斯福.面子的方位――当代中国乡村的公共空间与对公益的说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390.

[2]魏娜.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115.

社区治理工作成效范文第2篇

一、坚持“严打”方针,保持全区良好社会治安秩序

**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六个方面。近年来,全区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斗争和集中统一行动,***分局打击违法犯罪嫌疑人数和破案绝对数连续多年保持全市领先地位。各政法部门也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盗窃、抢劫等多发性犯罪,依法从重从快严惩了一批犯罪分子,有效遏制了刑事犯罪的高发势头,保证了**区社会治安的良好状况。

二、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消除各类事故隐患

区市委、区综合执法大队和区教育局等部门通力协作,结合全区实际情况,彻底拆除了中小学、幼儿园周边的各种违章建筑,取缔了校园周边各种无证小商贩和摊点,加强了对中小学、幼儿园周边饮食店的监督管理,有效地保证了中小学生和幼儿的人身安全。交管河西支队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进学校活动,深入全区中小学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举行“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我们承诺不跨护栏”签名活动,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交警们坚持对机动车乱停乱放、占用盲道停车、占路摆卖等交通违法行为给予专项治理,实现了重大交通事故大幅下降的目标。

**区政府以预防为主,全面提升全区治安防范水平。区委领导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加强防范才是维护社会治安的治本之策,因此,一直把加强治安防范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首先,全区大力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在各街道社区配备社区民警担任居委会副主任职务,以更好地做好居民区的防范工作。与此同时,区政府还在全区老居民区推行准物业管理,对列入区政府综合整修改造的社区,由房管部门转制的物业公司实施了准物业管理,实行了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社区民警“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物业小区的管理水平。为解决商业繁华地区的治安问题,区综治委在推行了“区域治安联防”工作机制,整合了区域内的治安力量,加大了巡控力度,强化了技防手段,刑事和治安案件大幅下降,群众购物、休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区还建立了平安**区志愿者队伍,共招募***人,使之成为***区群防群治工作的重要力量。

三、做好教育服务工作,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

近年来,***区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使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等综合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找到了有效的解决办法,消除了**区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截止2011年底,***区完善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四级帮教组织网络,各个街道社区每年都开展“真情帮教、关爱温暖浪子心”活动,为生活确有困难,就业需要帮助的帮教对象及时提供救助解困工作,为生活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送去生活必需品,发放一次性困难救助金。经过多方努力,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得到有效控制。

四、搞好综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

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广大人民群众明白这项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乐祥和,是一项最实际的惠民工程,宣传、引导群众关注、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和全民防控体系,这也是搞好综治工作的社会基础。同时,在区委其他工作举措中,如,对违法青少年的“挽救工程”、对社区矫正以及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使党的教育、挽救政策深入人心,极大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使***区的综治工作跨上新水平,**区在工作中通过坚持创新,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创新工作中,除了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的创新外,区委还进行了载体创新、形式创新、活动创新,使***区综治工作向基层、向单位甚至向广大市民的心灵深处延伸,从而形成各单位、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在这方面,基层单位积累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如,天塔街把“平安建设”和各项工作相结合的做法、越秀路街设置调解站的经验、公安河西分局对轻微违法青少年的“挽救工程”、解放南路物流区的治安自治联防等,这些经验对推动全区综治工作上水平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全区通过建立居委会、警务室、流动人口管理站、调委会、物业管理站“五位一体”的社区治安管理和警民联动工作机制,有效的加强了社区治安防控,实施小区亮化、建治安岗亭、巡逻值更、安装防护栏、安装电子监控设施等“安居工程”,有效控制了入室盗窃等多发财案件的发生。

***区于XX年,提出了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8项重点工作,发动全社会关注和参与预防工作,进一步了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体系,达到了正确引导教育青少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目的。

社区治理工作成效范文第3篇

(一)社区治理与思想政治工作

社区治理指的是在社区地域范围内,由基层社区行政机构、社区组织以及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推进社区持续和谐发展的活动。这种治理活动一般具有以下几点:1.社区治理的行为主体构成多元化、多样性;2.社区治理的目标除了完成特定的、具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之外,更看重社区基本要素的教育;3.社区治理的行为指向是社区中的公共事务,它是一个关系社区成员切身利益的范围广阔的领域;4.社区治理的权力运行方向是一种多向度的、上下互动的过程。我国著名的研究社区治理专家俞可平教授认为,社区治理强调的是公民与政府互动和政府权力作用边界的清楚化和有限性,其核心理念是确立公民资格为中心的地方自治,削弱政府在社区的主导性,发展参与式的民主治理。良好的社区治理能做到政府和市场不能做到的事情,能解决国家失灵和市场失灵双重治理难题。比如公共物品的供应不足,保险与其他风险共担机会的缺乏,将穷人排除在信贷市场之外,以及对工作的过多和无效监督等。思想政治工作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治理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创新社会治理,实现社区良好治理的重要载体。按照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不同,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分为机关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等类型。思想政治工作对不同的对象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社区治理中,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着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等社会治理功能。

(二)社区治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嵌性

1.主体的重叠性。

社区治理本质上是多中心治理,也就是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不仅包括地方政府及其党组织、街道办事处及其党组织、居民委员会,而且包括社区中介组织、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业主委员会以及社区居民。这些主体都必须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社区事务,对社区各项重大事务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开展教育和自我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是指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人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现实和潜在的主体。因此在社区治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与社区治理主体具有交叉重叠性。

2.目标的一致性。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创新社区治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发展以公民广泛参与活力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社区治理希望“在社区地域范围内,多元的参与主体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平等的沟通、协商、谈判、合作方式,自发地组织起来采取集体行动,以解决共同问题,实现社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和行为。”作为社区治理重要手段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是实现社区利益和社区居民利益最大化,而且在治理实践中要加强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建设要,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最终目标。因此社区治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活动目标指向上具有一致性。

3.结构的相似性。

由于在社区治理中,政府行政机构、社区组织、社区居民既是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同时也是社区治理的主体。所以基层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之间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自然将各种行政力量、自治力量和社会力量联合起来,构成一个多中心网状治理结构。尽管在实际生活中,政府机构仍处于主体地位,但随着基层自治法的推行和公民意识的增强,多中心协同治理在社区治理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状扁平治理结构逐渐取代垂直的“金字塔”式的结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本质上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各种思想政治工作介体而彼此在思想观念、行为活动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居委会、社区企业、中介组织、志愿者都可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和客体。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这些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吸取中促使双方在思想观念、行为活动层面协同发展的过程。可见社区治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在主体、对象和实际运行机制等方面具有结构的相似性。

二、城市社区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问题

(一)调查结果的简单统计与描述

社区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现状的调查来源是我国中部某省省会城市W市D街道办事处下设的鑫桥社区、金银湖社区、李家墩社区、金泰社区、严家渡社区、四季花城社区、碧海社区、恋湖社区、丽水社区、常安社区10个社区。本调查采用的是入户采访,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根据CTR计算,问卷信度约92%)、数据模型的方法,调查指标包括社区党群服务、社区协管、社区文体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人口计生、综合治安等治理项目中有无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所发挥的作用和实际效果。汇总实地访谈、问卷和数据模型所得到信息,W市D街道10个社区治理服务内容中都包含着思想政治工作,对思想政治工作在实现社区治理中的价值和作用都有高度的共识。在党群服务、社区协管、社区文体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人口计生、综合治安等服务型治理活动中都有意识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激励、疏导和保证功能,注重思想政治工作软实力作用。但是由于各社区在面积、人口构成以及社区治理主体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距,思想政治工作以上10个社区治理中运行的情况并不是出于最优化状态。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思考,W市D街道10个社区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二)社区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主要问题

1.主体模糊

社区各种力量积极参与的社区多元共治是实现社区良好治理的主体性要求,一般说来,良好的社区治理主体主要包括基层党委、政府、群众自治组织、中介组织和社区居民。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社区治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基本上被社区党委全部包揽,其他组织在其中很难发挥其应有作用。在金银湖社区、李家墩社区、金泰社区、严家渡社区、四季花城社区、碧海社区、恋湖社区等社区,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和维稳小组等自治组织基本上是同一批人员,只不过是名称不同,挂的牌子不一样而已。这样的自治组织是无法进行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实现社区善治的,因为这些主体在参与社区治理活动时是分工不明、责权不分更不可能超然于自身利害得失的,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候也就必然缺乏客观的说服力。在社区入户访谈中,我们还发现,社区主任及相关工作人员在谈及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时普遍认为该项工作属于社区党委管辖范畴,而且只能是党委可以做。而社区中介组织是社区多中心治理的重要一环,但是在实际社区治理中社会中介组织面临很多的问题和困难。非盈利组织对于社区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参与情况不容乐观。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治理重要载体,但是在我们对社区工作人员调查中发现,不论是作为新农村社区的严家渡社区、李家墩社区还是纯粹的城市社区碧海社区、四季花城社区,几乎每个社区都存在志愿服务队伍难以组织、志愿服务难以持续进行,更不用说以志愿服务为主体对居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了。尽管社区党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也必须发挥其主导和引领作用,但是在复杂社区治理活动中,在强调发挥多中心治理主体协调作用的现实要求下,如何充分发动其他主体参与到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来就成了创新社区治理的急迫问题。

2.内容片面

根据W市提出的“五务合一”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思路,政府的公共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和社区自助服务都要在社区平台上整合进行,因此社区服务、社区文明、社区平安、社区环境、社区管理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服务于这个建设思路。由于政府部门和社区治理各类主体各自的职责在实际中并没有划清界限,政府应提供哪些资源也不明确,因此不得不采取政府指令而不是协议的方式来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虽然W市的社区治理体系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治理功能如何发挥,发挥得怎么样,社区居民缺乏一个衡量的尺度。从社区治理活动的统计数据看,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活动多为文体活动,而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活动重视不够。即使在这些不多的文化活动中,其内容也多集中于居民道德水平的提高和文明守法意识的提高。当前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多集中在对居民的思想工作而忽略了同样重要的政治工作,特别是基层群众自治的政治工作,仅仅在进行社区选举的时候进行宣传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我们的调查中,尽管十个社区都开展了名称林林总总的创建幸福社区、做文明市民的活动,但当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急需的对居民进行民主、自治等方面的民主法治意识教育却大多被忽略了。如何不让社区治理工作过于行政化又保证不离开政府提供的资源,这一直是围绕在社区治理上的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3.过程行政化

在J街道开展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活动中,我们随机对社区内居民进行一些采访。我们发现政府和社区工作者对推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性很高,组织的各类思想政治工作活动也是比较多的,甚至每天的工作安排甚至详细到了小时。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程度却不高,一部分居民的参与意识还比较淡漠,他们意识不到思想政治工作对自己的价值。社区治理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治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也离不开社区居民的积极配合。在社区志愿服务、社区治安督查、社区读书等没有社区兴趣小组支持的活动则参与度较低。很多时候,组织者不得不专门安排一批人参与活动。碧海社区是W市有名的学习型社区,但是对碧海社区文教卫专员的询问中,他们很头疼社区图书室的借阅量,尽管也做了不少宣传,但仍然一直很低,最后有时候不得不作假。在常安社区也有类似的情况,由于社区党群服务站副站长兼任社区文教卫专干、第二网格党小组组长、社区图书室管理员四项职务。他不仅要完成J街道布置的一些活动任务例如每年的重大节日,也要及时知晓居民需求,组织或者协助居民开展活动。另外在社区治理中,很多工作人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并不高,加之他们的工资并不高,基本工资不超过2000元,而且没有什么上升空间,所以他们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几乎没有什么积极性,更不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进行什么改进和创新,基本是采取听讲座听报告的形式。这样的方式效果并不好。

4.方法单一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社区治理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都存在方法单一、简单机械的问题。在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上,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大多依赖宣传栏、宣传窗。对许多理论、政策的宣传报道也多采用此类办法,根据我们对鑫桥社区居民的随机采访所了解到的实际情况看,社区居民,特别是工薪族几乎没有注意过社区内大大小小的宣传栏、宣传窗,对于大块整版、形式丰富多彩的宣传内容,几乎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关注。可见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采用此传统方法带来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传达宣讲上级精神,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还仅仅停留在灌输、说教的层面,缺乏用讲事实、明道理来打动人们心灵的方法,因而使得正确的思想观念无法渗入人们的内心世界。而在解决社区居民理想信念、增强社区凝聚力、和谐精神等精神层面问题上,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似乎清一色的采用榜样教育法,而理论教育法、形象教育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等最佳手段却难得一见。如何针对社区的特点和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把这些方法合理灵活动用到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去是创新社区治理急需探索的问题。

三、改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社区治理效能

(一)健全党委的组织和领导

党委的政治领导和工作引领是推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社区治理工作的核心和根本保证。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社区治理职能必须扩大党的基层组织覆盖面,构建自上而下的社区党建工作网络,形成党委书记负责社区、支部书记负责网格、党小组长负责苑区,党员中心户负责楼栋的思想政治工作框架,合力推进社区治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党在社区工作中的覆盖面,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要积极完善居民自治组织,推进社区自治,保障居民的民利,理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领导层”、以业主代表大会为组织形式的“决策层”、以社区居委会服务站为办公机构的“执行层”、以社区论坛、民情恳谈会为智囊团的“议事层”四层关系,形成工作合力。只有健全党委领导和发挥党委核心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协调社区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治理要素的积极作用,形成社区治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组合,构建行政资源与社会资源、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二)优化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治理功能

社区治理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提高居民的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最好手段。首先,发挥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员功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要广泛运用网上论坛、社区博客、社区QQ群等新形式,吸引更多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提高社区居民组织化程度,增强社区组织的凝聚力,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其次,要大力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大自身的宣传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优罚劣等工作手段,激励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让群众对社区有归属感,对社区治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认同感。再次,充分发挥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客观能动作用,彰显主体意识。在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淡化主客体界限,克服对教育对象被动性、服从性和落后性的预设,建立起主客体平等、双向互动的沟通交流机制。通过对社区居民的社会化实践活动,发挥居民自治机制的作用,广泛发动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实现社区居民的思想转化以及提高,使其意识到自己对于社区管理和建设的责任,从而自觉地参与社区管理,实现思想上自我教育,行动上影响他人,为建设和谐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坚持解决物质与思想问题相统一的原则。在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为群众办实事,着力解决社区群众关心的民生大事,使广大人民群众从看得见、摸得着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认识到社区建设和居民利益的一致性,并通过为居民群众提供参与社区建设的途径和条件,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创新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介体

由于城市社区内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居民就业方式、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发展,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针对社区内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各种社会组织、不同身份和地位的老人、自由职业者、青少年、下岗职工等人群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大力利用社区内现有的文化载体。第一,要建设良好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打造适宜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思想文化氛围。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利用社区活动载体,充分挖掘辖区潜力,在社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社区便民利民活动以及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中,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各小区文艺活跃团队为依托,走“资源共享、共驻共建”路子,积极整合有限资源推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第二,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及时准确地宣传、报道党的事关社区治理、社区民生等最新理论、方针和政策,宣传报道“八荣八耻”社区规范,积极培育社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三,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采取以疏导为主,多种辅助手段相结合的方法。随着居民民主意识和自主意识增强,如果采取强制、说服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不但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还可能使矛盾激化,诱发更多更严重的不安定因素;只有坚持疏导渗透,因势利导,才能把群众的民主意识和自主意识引导到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正确的轨道上来。

(四)提高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素质

社区治理工作成效范文第4篇

【关键词】“4+1”工作法 三站式直通车 社区自治 民主化管理

一、城市社区自治与民主化管理

什么是城市社区自治?有学者指出:“所谓城市社区自治,是指不需要外部力量的强制性干预,社区各种利益相关者习惯于通过民主协商来合作处理社区公共事务,并使社区进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秩序的过程”[1],他们所提出的多方合作共治的社区自治概念比较能反映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也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基层政府的实践中,上海市五里桥社区也提出,民主化管理,就是在充分了解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以民主协商、多方联动的方式,调动和发挥社区各方积极性,共同回应群众诉求,化解社区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衡量一个社区自治程度的高低和好坏,主要的标准就是这个社区居民和组织广泛参加社区建设的程度,也就是民主化管理的程度。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等外在条件,也需要公民有效行使民利的内在条件[2]。通过社区自治的民主化管理,使公民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实践中培育公共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为社区自治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城市社区实行民主化管理已成为当下中国的实践创新社会管理的趋势,但如何在城市基层构建良好的社区自治运行体制,在实践中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具体而言,我们面临的问题包括:如何在当前中国城市建设逐步实现社区自治,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如何让城市基层社会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实现基层民主的重要方式?民主并不只是理念,而是需要在实践中真正将民主通过管理来运作起来,才能使民主更具有具体的意义,使得民主建设更加成熟和健康。社区自治的实践将扩大民主自治精神,使民主思想和理念成为全体市民普遍遵守的运行规则[3]。只有将民主管理具体化、操作化才能真正建立为民服务的制度,才能使城市基层组织通过民主管理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才能使居民感受到民主带来的好处,才能形成一个高效的民主管理制度。

基层社区自治的开展是和中国基层民主治理的发展相契合的。按照民主化管理的理念,社区自治的关键在于居民有效参加,这是社区基层民主的生命所在,因此在贯彻社区自治民主化管理时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将居民的民主参与和自主管理作为核心,民主和自主管理的实现是完善社区自治民主化管理的手段,而实现社区居民利益又是基层社区民主自主开展的最终目标,无论是哪一个团体都不能够损害这一基本理念。

二、社区自治民主化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目前中国的城市社区自治民主化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立法和各地推进社区自治的实际进程来看,社区自治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第一,人事选免自治;第二,财产财务自治;第三,社区教育自治;第四,社区服务自治;第五,社区管理自治;第六,社区居民委员会通过自治的办法和形式,协助政府管理社会事务。这些都体现了城市社区自治民主化管理的宗旨。而我国的基层民主,无论是村民自治还是居民自治,都包含四大民主[2]: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其中民主管理是四大民主之一。推行基层民主自治,不仅有利于发展民主,而且表示着整个治理模式的转换。下面结合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社区(街道)的实践分别阐述。

(一)民主化管理的内容

具体而言,城市社区的民主化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 社区事务公开

每个居民都享有获得自己利益相关信息的权利,有了具体的知情权,居民才有可能参与民主的监督和评议,因此社区事务公开是实现民主化管理的首要环节。在合理的期限内,每一位居民都必须有平等的机会了解有关的政策以及政策所带来的后果,特别是在涉及到居民个人自身利益的时候尤其如此,这样的透明化才能在资金和财务方面进行真正意义上实质的监督和管理。在实践中,上海市五里桥社区(街道)通过在居民区层面的所谓“三会”机制达到社区事务公开的目标,所谓的三会即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其中的听证会和协调会就比较有效地达到了社区事务公开的效果。听证会是涉及社区实施的项目或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居委会在做决策前,由居委会组织部分社区成员代表召开会议,广泛讨论,并提出具体意见的会议制度。由居委会组织成立听证小组,居委会主任担任组长;在收到政府有关部门书面听证通知的7日内,决定召开听证会;在安排听证会之前,必须要对听证事项的群众意见进行广泛的搜集;在程序上,听证会也必须合法合理;听证结束后的7日内,再将听证会的表决结果公示。这样公开公示的方式也将矛盾解决在前端。协调会是对涉及社区成员间的公益性、社会性事务以及一般矛盾、利益冲突,进行协商解决的会议制度。在召开协调会前的7日内,列出需要协商的事宜,准备好必要的材料;由当事人在现场陈述事实和理由,工作人员当庭记录并归纳好矛盾和冲突的关键焦点;各方协调一致后可制作协调文书由当事人和协调会的人员签字盖章,产生一定的约束效力;若不能协调一致的,协调会在事后也尽力化解矛盾。

2. 社区责任感

社区责任感不仅仅只是社区街道党员干部及社区工作者自身对社区的强烈责任心,更是要注意到培养社区广大居民对社区工作的高度责任意识和参与社区自治活动的热衷程度。首先,党员干部应该认同民主化管理的积极意义,为每一位有心参与的居民提供这样的条件和环境;其次,每一位居民都尽可能地参与到社区的活动,积极响应社区的号召,不要让这些只是流于形式,应当对社区工作和事务提出有效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党员干部能够更好地发挥带头作用,也将社区自治的规制更加完善。

3. 居民监督评议

社区自治本就包括了居民的监督管理权,虽然理论上来说,民主监督机制是管理者的工作,是上级监督下级是否正确处理好国家、社区、居民的三者利益关系,有没有真正落实民主化管理的方针政策,但对于不断进行历史更新的现代城市的社区自治来说,居民参与监督评议行使监督权是一种下级对于上级的新型有效评价,其实更能体现居民的参与和自治。因为只有来自群众居民的声音才能更好地反映整个社区自治的方向。上海五里桥社区(街道)居民区层面的“三会”之一的评议会,就很好地保障了居民的监督管理权。他们将评议会作为居委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对被评议的机构、事件、对象的工作进行考核考评的会议制度。被评议的对象是公安、工商、税务、环卫、市容监察、房管、卫生等区职能部门派驻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也包括物业公司、社工工作站等居民区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在年底召开评议会前的15日内,会议小组会要求被评议对象提交工作总结;以全年工作计划为考据,形成书面调查报告,综合评议工作绩效和存在问题,形成书面的评定意见;会议后的7日内,将书面评定意见对被评议对象和上级进行一个反馈处理。目前来看,卓有成效。

(二)民主化管理的方法

从实践中看,以下的社区自治的民主化管理方法被证明较为有效的:

1. 明确社区管理职责,加强分工

分清职责、统筹合作,有利于调动各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样同时也会感染到居民自身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分工合作、职责划分有利于居民更好地行使自己的监督管理权,可以更快地向上级反映诉求和建议也有利于上级更快地启动程序处理这些建议,这样也有效地推动了民主化管理的进程。

在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社区(街道),提出“五会”配“五制”的方法来达到明确社区管理职责、加强分工的目的。他们在实践中,以“现场办公会”配套“领导包干制”,“社区事务综合调处会”配套“诉求转接制”,“服务群众和谐议事会”配套“社情民意月报制”,“民生实事提议会”配套“民生实事项目征询契约制”,“矛盾排查分析会”配套“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上述方法有效地达到了分清职责、加强分工的目的。在居民区层面无法解决的,由街道统筹办理,选择协调相关部门、召开现场办公会、通过综合调处会整合资源参与解决或纳入下阶段实事工程立项解决。

2. 建立有效信息反馈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只有建立起社区与居民之间的互动机制,才能保证信息收集和反馈渠道的畅通,以及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1]。要更好的实现民主化管理,克服针对性不强的状况,必须建立有效的社区自治的信息反馈机制,必须以居民能够充分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和相关公共服务的决策为前提,这种参与不仅仅让居民表达了意见和建议,更重要的是这些建议可以影响到社区自治整个体系的规划、实施和结果。

在实践中,上海市五里桥社区(街道)在最基层的责任区层面实行“短、平、快”工作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实践。他们认为在责任区可以解决的,依托组团力量,开展自住互助服务或利用团队资源,将能够解决的问题在责任区以“短、平、快”的手段加以解决。所谓“短”,即短距离、面对面,直接了解回应诉求。通过建立零距离走访机制和面对面反馈机制,将走访范围扩大到每户家庭,建立零距离诉求反映渠道,将走访了解的问题、要求和困难即使反映解决,缩短群众和党组织之间的距离。责任区服务团队在了解到群众诉求后通过上门走访、电话告知等方式及时消除群众疑虑。所谓“平”,即平民化、邻里商,推动群众民主自治。通过弄堂议事会和民情议事日等形式,定期召集责任区服务团队的参与,开展内部交流或者团队群众互动。通过“草根会议”,快速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每月还确定一天为责任区民情议事日,参加对象为责任区服务团队和居民群众代表,研究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使居民诉求件件落实。所谓“快”,即快回应、巧化解,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诉求快速回应的模式和工作流程:简单问题现场解决、突发问题即刻上报、复杂问题汇总研究、疑难问题及时上报的诉求快速回应,尽力保证走访时当场解决、走访后及时呼应。

还需要提及的是,建立长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方面,上海市五里桥社区(街道)的社情民意月报制也值得借鉴。他们坚持在街道每月定期汇总走访收集到的社情民意,形成《社情民意报告》,作为群众诉求向上传递的一种有效渠道,一方面让民情畅通,另一方面通过报告有针对性的了解社区居民集中反映的问题,并对成因、现状加以分析,提出建议,便于有关部门早日应对,尽快找到解决方法。从统计数据看,《社情民意报告》已经颇见成效。在2011年5月,入户走访共9210户,收集意见建议共345件,非入户走访共2293人,征询问题共221件。该报告还同时公布责任区和居民区解决问题的信息,比如5月份责任区解决问题信息,当月解决问题共371件,其中公共服务类166件,综合管理类60件,矛盾协调类100件,民情建议类45件;5月份居民区解决问题信息,当月解决问题共126件,其中公共服务类53件,综合管理类24件,矛盾协调类23件,民情建议类17件。同时《社情民意报告》还精选出解决问题的案例以便进行以后的指导和参考。

3. 制定社区自治规范,坚持有据可循

社区自治是城市和社区成员依照法律,对本社区事务进行自我管理的制度[2]。根据法律的规定,对于社区自治进行宏观上的把控和指导,无论是地方政府决策,还是社区委员会选举,又或者是非政府组织的活动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同时社区自治的其他有关部门,例如社会团体、基金会、非企业单位和志愿者组织都要遵循规范从事服务工作,完善规范体系,建立监督和保障机制。在这一方面,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社区就在他们的“三站式直通车”中予以了特别重视,他们引导制定了居民公约,以居民公约的自律形式,增加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社区共同意识。居民公约是针对社区实际,以订约践约为载体,吸引群众参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制定的具体行为规范和社区自律意识有助于增加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更益于居民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质。

4. 提高居民的素质,增强责任心

居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和责任心的增强是实现社区自治的根本保障,要让居民不但参与到社区自治中来,也让居民以社区自治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大力提高居民的素质,增强居民的自治意识,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最重要、最根本、最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也是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1]。提高居民的觉悟,增强他们的责任心也是社区自治的保障方法。在目前的情况下,为逐步提高居民素质,实行社区事务制度,也是一个较为可行的渐进式途径。比如,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社区(街道)在居民区层面推行的群众事务制度,这一制度是由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群团组织等出面,帮助群众向有关部门反映诉求、提出意见和建议;针对突出、重大的矛盾纠纷可能引起社区工作不稳定的事务和相关政策中涉及到群众利益群众不满的事务中,制度进行一个前期的事务排查,坚持便民利民、公平公正公开,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在事务中坚持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三位一体,依据法律法规为民排忧解难。这一制度有助于居民通过实践提高民主素质与社区管理的经验,值得推广。

三、社区自治民主化管理的实践探索: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社区(街道)的“4+1”工作法与“三站式直通车”

(一)“4+1”工作法与“三站式直通车”

在前文中我们多处以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社区的社区自治民主化管理实践作为分析对象。应该看到,在应对上海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五里桥社区(街道)经过长期的摸索和提炼,最后逐步形成完善了“4+1”工作法,提出了实践型的城市社区自治民主化管理工作模式。五里桥社区(街道)党工委按照中央提出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的要求,结合多年的党建工作经验,努力“虚心问政于民、真心问需于民、诚心问计于民”,逐步探索形成了“组团式服务、民主化管理、区域化支撑、群众性评议”+“社区队伍建设”的“4+1”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方法。实践已经证明,“4+1”工作法在基层社区自治的民主化管理过程中是行之有效的。

在“4+1”工作法的指导下,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社区提出的三站式直通车机制是该社区党工委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在责任区、居民区、街道三个层面[ 即责任区层面实行“短、平、快”工作法,居民区层面的“三会一一公约”自治管理方法,街道层面以“五会”配“五制”方法,相关内容前文已述,在此不赘。]建立上下联动、各方参与的回应诉求、解决问题机制。这一机制充分保证社区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各方对社区事务进行沟通分工、统筹协调、化解矛盾,完善社区自治共治体系建设。这一机制以金字塔的形式逐层负责,在责任区、居民区、街道形成三站式直通车,快速、有效解决问题,把绝大多数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力求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对政府的创新社会管理而言,这也是其实行社区自治民主化管理的重要目的。

(二)五里桥社区实践成效及其意义

社区治理工作成效范文第5篇

1、落实综治工作领导目标管理责任制。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街道党政领导非常重视综治工作,

将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目标管理责任制。今年年初,街道专门召开政法(综治)工作会议,表彰20*年综治工作、平安*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部署20*年政法(综治)工作,街道党工委与各村、社区、企业签订*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状。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根据人事变动,及时调整综治、维稳、平安等领导小组。街道综治委始终坚持

月例会制度,研究、部署综治工作。为官一任,保一方平安,逐步成为街道党政领导的自觉行动。

2、各部门齐抓共管综治工作。

街道明确副书记、常务副主任分管政法(综治)工作。街道党工委一把手非常重视综治工作,定期听取综治平安工作汇报,分析治安形势,并对治安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和看法。派出所、治安大队根据

治安的发案情况及时调整工作部署,打击和预防犯罪工作卓有成效,发案率进一步下降。街道各部门形成共识,把维稳工作放在首位,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逐渐形成齐抓共管的

局面。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工青妇等部门一方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另一方面紧密配合,形成抓综治工作的合力。

3、做好基层组织综治工作。

积极完善综治进民企工作,抓好综合治理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础性工作,加强综治基层规范化建设,重点加强以党(总)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综治工作站、治保会、调解会等群防队伍的配套建设。

健全完善村级规章制度,提高村干部的法制观念、政策观念和领导工作水平,坚持村(社区)政务、财务公开,并把村(社区)务公开当作依法治街道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完善村(社区)规民约,进一

步推进村民自治,加强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扩大基层民主,按照上级要求真正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

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有效遏制发案势头

一年来,街道紧紧围绕“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总目标,进一步加大*警力的打击力度,提高打击、防范、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力打击了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降低了刑事发案率,

其中*派出所辖区内共发生刑事案件1856起,比去年1986起下降了6.5%,其中七类案件6起(命案2起,4起),1*人,劳教13人,刑事拘留85人,逮捕82人,取保候审24人,犯罪36

人,追回逃犯24人,查处治安行政案件1249起,处罚1389人。

1、以五防为支点,扎实推进“实效大防范”工作。

实施“反盗抢”为核心的“实效大防范”工程,深化“三基”建设,全面提升维护治安稳定能力。一是信息防。将研制信息结果及时向全所民警通报,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定期向社会各界发送短信,强化

隐蔽力量和信息员队伍建设。二是长远防。将防范知识编成顺口溜,制作折叠小册子发放到辖区各中小学,使防范工作由学校向家庭延伸。三是源头防。在各社区、村设立平安、综治宣传长廊,张贴防

范知识,不断宣传提醒,从而增强社区居民防范意识。四是传统防。组织各村护村队、社区楼群长治安志愿者进行不定期巡防。五是科技防。*年街道城区内共设立435个监控探头,取得了显著成效,今

年又增加128个监控探头,建立了更加严密的防控网络。

2、以“平安奥运”为核心,开展基础大排查。

为做好平安奥运工作,确保*辖区社会治安和谐稳定,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多次召开各村、社区及有关单位负责人会议,部署“平安奥运”工作,并对有关不稳定因素及上访人员逐一进行排摸,列出

重点人员和重点帮教对象,并落实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经过不懈努力,老上访户罗菊芳的案件圆满解决。泾边村老人协会老人与广灵寺有关纠纷问题,在市、区宗教部门重视下,以及泾

边村两委的支持下,得到妥善解决。*派出所、开发区*分局治安大队结合“四整治一攻坚”专项行动开展了六个月的社会面基础大排查工作,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明确每位民警的工作目

标和任务,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细致入微、不留任何死角、不留一个盲区、不遗漏一条线索。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北京奥运期间,我街道确保辖区社会稳定,受到了上级充分肯定,共有一人被

评为平安奥运市级先进个人,三人被评为平安奥运区级先进个人。*派出所、开发区*分局治安大队被上级*机关评为“奥运安保先进单位”。*街道被评为平安奥运区级先进单位。

3、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打各类违法犯罪。

一是根据上级*机关部署,开展“旋风统一行动”两抢一盗专项行动。街道综治委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制订方案,确定目标,周密部署严打整治专项行动,明确打击重点及奖惩措施。自开展专项整治

以来共破获刑事案件辖区发生刑事案件1856起,同期下降6.5%;其中七类案件6起(命案2起,4起),1*人,劳教13人,刑事拘留85人,逮捕82人,取保候审24人,犯罪36人,追回逃

犯24人,查处治安行政案件1249起,治安处罚1389人。并对群众反响较大的治安重点区域进行整治,集中开展清查,有效地净化了社会风气,使辖区内社会治安水平与群众满意度得到提升。

4、深化禁毒工作,打击涉毒违法犯罪。

是社会的公敌。我街道始终把禁毒工作作为综治工作重点来抓,严格执行政府的禁毒方针,“禁吸、禁贩、禁种、禁制”四禁并举,堵源截流,取得明显成效。首先开展全面排查掌握毒情底数,做

到发现一个收戒一个,复吸一个劳教一个的原则,大力打击的源头,今年共有吸毒人员87人,涉毒案件36人,涉毒案件40起52人,隔离戒毒3人,社区戒毒15人。进一步加大禁毒宣传力度,提高

全民禁毒意识。在6·26禁毒日,街道会同区禁毒大队、派出所、司法所、团委、妇联在中山广场开展大型宣传活动,发放禁毒宣传册1万余份。利用图片、讲座等形式,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禁毒宣传教

育。积极开展创建无毒村、无毒社区活动,并与各村、社区签订责任状。

三、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严密控制犯罪空间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流动人口成倍增加,从而为社会治安带来不稳定因素。根据区委、区政府,我街道在8月份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招聘管理员24人,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逐步完善各项制度,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1、以有序推进为抓手,摸清外来人员的底数。

具体做法就是将*辖区每个社区的楼群划分成几个区块,每个区块摸清出租房暂住情况,并登记造册随时更新。街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自行设计了登记簿、主动上门联系卡、电话预约办证登记簿,

专管员突出“服务”的工作理念,做到摸清房主、业主、承租人的电话信息,用卡片形式告知可以主动预约办证以及相关法律责任。与此同时,社区民警将专管员摸排上来的“安全区块”相关信息输入

电脑,并且利用信息中心缉控平台向房主、业主、承租人定期发送温馨提示,告知及时办理、变更登记信息,违者由社区民警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通过以打促管,做到完

成一个安全区块巩固一个区块,有序推进,确保实效。开创流动人口“工作地”管理的新路子,把外来人口居住地与工作地管理结合起来,两个轮子一起转,有效健全了流动人口三级服务管理网络,形

成以专管员、社区民警、社区干部、楼群长为主力,提升流动人口管理“三率”,今年共登记暂住人员2.5万余人,登记出租房2000余家。

2、以宣传教育为辅助,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在宣传教育方面,我街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也做了很多实质性的工作。一是利用宣传车、墙报、横幅、媒体大力进行宣传,提升流动人口主动自觉办证的意识;二是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办证大厅开

辟*辖区招工信息,公布维权、投诉电话和*辖区劳动监管电话;三是对于因为劳资引发的纠纷等问题,通过*安监中队解决劳资纠纷52起20余万元,有效维护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四是通过专

管员上门服务掌握潜在的深层次矛盾纠纷信息,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及时处置;五是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如每月一次在小区广场公园进行宣传教育,分发致新*人的一封信等,提升流动人口服

务管理水平,让我区流动人口真正融入“*”。

3、以集中居住点为依托,发挥新*人的自我管理作用。

根据*辖区的实际,要求辖区内在用工百人以上的企业单位开展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以方便管理。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协调,在海东造船厂形成了*辖区首个流动人口集中居住点,不但设立外

来人口集体宿舍、夫妻房,还建立了临时党组织、文化体育中心、阅览室,经常性地邀请区流管局人员参与宣传教育、法制讲座培训,为他们制定寝室公约,节假日时还举行联欢晚会,大大丰富新*

人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新*人自我管理能力,使其真正融入*这座幸福城市,促进本地和外地人员更好的融合,为*经济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4、以队伍管理为保障,建立可敬、可信、可亲、可爱的队伍。

队伍管理是根本,监督是保障,在队伍管理上实行一日工作规范,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做到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要和气,办事要公道;推出了窗口服务文明用语,同时将督查与考核相结合,强化

队伍的业务知识及教育。在办证大厅还开通了办证咨询电话,咨询相关内容,如劳动保障、计生服务、法律维权、企业用工情况,热情为“新*人”服务,将我街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的办证窗口打

造成为和谐新*人的公共关系平台。

四、开展帮教活动,预防减少重新犯罪和青少年违法犯罪

1、建立“五个工作体系、六个及时”帮教机制。

重新犯罪和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街道综治委非常重视帮教工作,按照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管理信息化、工作规范化的方针,深化社会帮教措施,充分发挥各村(社区)帮教小

组的作用,在三帮(帮教育、帮就业、帮转化)的基础上,做到“五个工作体系、六个及时”。五个工作体系:一是构筑提前介入工作体系,实施真情帮教感化工程;二是构筑回归接受工作体系,实施

思想帮教工程;三是构筑在教人员教育工作,实施文化帮教工程;四是构筑解教人员服务工作体系,实施技能培训工程;五是构筑安置扶持工作体系,实施就业安置工程,使归正人员及时得到安置。六

及时即指及时接荐、及时建档立册、及时签订帮教责任书、及时解决就业门路、及时回访和及时进行法制教育。

2、开展法制教育预防犯罪。

街道定期开展集中性法制教育,此外,各帮教小组不定期地开展法制教育,以案说法,有效提高“归正”人员的学法守法意识,几年来重新犯罪明显减少。街道现有归正人员1*人,其中今年回归13人。

对表现好的及时进行解教,今年共解教22人。根据上级要求司法所设立了社区矫正办公室,建立领导小组,由司法人员2名具体落实矫正工作,街道现有社区矫正人员64人(其中管制1人,缓刑49人,假

释1人,监外执行1人),在社区和村建立矫正志愿者队伍。根据犯罪低龄化的特点,*街道综治委、司法所在每学期对各中小学进行法制教育,各中小学都开展了不同形式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

的法制意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治安秩序良好,青少年学生的违法行为减少。

五、全面开展普法教育,努力化解民间矛盾纠纷

1、成立普法学校,开展普法教育。

一个辖区的社会治安好与坏,从根本上取决于市民的法律意识和整体素质,街道始终把市民素质教育和普法教育作为综治工作的基础来抓。街道综治委建立*街道普法学校,下设四个教育基地,在此

基础上,今年重新制定了“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实施意见及《*街道普法学校工作规划》,明确了普法学校的宗旨、职能、任务及运行办法。今年上半年,在街道开展“邻居节”活动中,综治办专门

开展“五进”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内容涉及《行政许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十多部法律知识,对辖区的居

民以及外来人员等人群进行了全面的培训和教育,达到培训一个,影响一片的教育目的,使辖区内形成人人讲法、用法、守法的法治氛围,促进辖区和谐稳定。

2、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法活动。

4月上旬,街道各社区开展了“学法守法、和谐社会”各种形式普法活动。8月下旬,联合辖区内各中小学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禁毒宣传,邀请派出所干警和司法所人员上法制课,并展出相关图片。另外

,街道综治委在爱华集团外来务工人员中举办以“学习《劳动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学法律知识,做守法新市民”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爱华集团10年来无一外来人员违法犯罪。

3、妥善处理。

街道每季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民间纠纷调处工作,确保社会面稳定。今年新聘用法律系大学生参加司法110联动工作,司法110联动实施以来,充分发挥*、司法的职能优势,既提高了调处矛盾纠纷能

力,又缓解了*警力不足的问题,使民警从调处大量民间纠纷中解脱出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年以来,110司法联动共受理调处简易纠纷200余起,调处率在99%以上;综治中心牵头调处疑难案件45

起,调处率100%,未发生民转刑案件。街道充分发挥综治工作中心的作用,并按上级要求力求把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成社情民意的收集中心、矛盾纠纷的调处中心、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中心、社会稳定

的维护中心、构建和谐社会的指挥中心。

4、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今年是区综治委提出综治基础工作第一年,街道把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工作作为今年综治工作重点来抓,在抓好各村、社区综治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加强各村治保会、调解会组织建设,形成群防群治的网

络格局,切实做好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的预测、预警和妥善处置工作,为辖区社会稳定奠定坚实基础。今年村委会换届结束后,街道及时调整了村级综治工作站主任及治安调解干部,并对各

村、社区综治干部进行为期一天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形成“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调解新格局,建立长效调处工作机制,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使纠纷案件比去年同期下降10%。

六、打造平安*,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街道综治委在加强动态治安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平安村(社区)创建活动,把创安工作作为今年综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真正把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落

实到基层,今年,*社区、小井社区被命名为省级和谐社区,云健社区命名为区级和谐示范社区。

1、建设五大网络。

一是建立村、社区巡防网络。即继续开展创建民主法治村(社区)、平安村(社区)、治安安全单位、安全文明校园、无毒社区等活动,开展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反进社区等活动,云健社区被省

委命名为无社区、《创建无社区》一文在全国反网发表。通过各村、社区和各单位自查及街道综治委考评,14个村、12个社区全部达到民主法治村(社区)、平安村(社区)要求。75家参

加创安单位,省级1家,市级9家,区级65家,创安率达100%。为了进一步深化企业综治规范化建设,今年街道综治委在爱华集团建立外来人员平安之家,使之成为他们的维权之家、学习之家、活动之家

、心灵沟通之家。今年以来,综治进民企工作进一步深化,街道辖区内200人以上企业已有90%建立了综治组织,结合创安工作把综治工作延伸到企业。进一步完善落实企业内部安全防范措施,企业综治

工作努力做到“坚持一个中心:以综治工作为中心做好创安工作;做好二个建设:综治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抓好三个环节:抓落实、抓考核、抓培训;落实四个到位:教育、经费、场所、人员到位”

二是面上防控网络。把辖区内的主要路面、重点区域的行业、场所、单位等建有的各自监控设备,加以拓展延伸,成为一个完整的治安监控网,与主要路段道路的监控共同织成一张严密的科技防控网络

,大大推进了辖区内治安能力。

三是实行人口管理网络,社区民警把发现和化解社会不安定因素作为人口管理的重要内容,把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作为工作重点,突出实有人口提供网上查询。

四是行业场所管理网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推广计算机管理,提高治安管理技术含量。

五是内保单位防控网络,重点做好单位部门的安全防范工作,积极开展创安活动,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人、技、物防单位内部防范网络。

2、完善四大机制。

一是巡防工作机制,以派出所干警、机关干部、护村队、护楼队、内保单位为主体进行交叉巡防,形成高效运转的打、防、控一体化运行机制。二是信息共享机制,把各片基础信息输入电脑,做到信息

资源共享。三是民警实行弹性工作机制,把警力重心向社区、村前移。四是考评机制,把*基础的成效,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考核民警的工作绩效的主要指标。

3、确立三大保障。

一是提供组织保障。在每次专项行动,巡防、专项整治工作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到场指挥,机关干部积极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是队伍保障。街道配强配足综治工作中心人员,并增强各

企业、村、社区综治队伍的稳定性,保持综治干部的相对稳定,增加企业保安人员,确保综治工作的高效性。三是确保综治经费保障。街道确保综治经费的落实,积极探索治安防范工作社会化、市场化

路子,切实解决街道综治各项工作的经费落实。

4、加强二项教育。

一是在民警中开展执法公正主题教育,从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广大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二是对机关干部开展行政执法为主题的依法行政教育,提高机关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