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庆阳市 旅游业企业 经营管理 问题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020-01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是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为核心,并以此使相关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业,它涉及多种行业群体,构成复杂。因此,旅游企业是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并专门为旅游者提供导游、咨询、交通、住宿等服务的经营性组织。

一、庆阳市旅游业企业现状分析

现有2A级以上国家旅游景区10处。其中:

4A级景区1处:周祖陵;

3A级景区3处:陇东古石刻艺术馆、华池南梁纪念馆,环县东老爷山森林公园;

2A级景区6处: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西峰区东湖公园,镇原县潜夫山森林公园,华池县双塔森林公园,合水县夏家沟森林公园,正宁县调令关森林公园。

现有国内旅行社、国际旅行社分公司和国内旅行社服务网点47家。其中,国内旅行社28家,国际旅行社分公司16家,国内旅行社服务网点3家。

现有二星级以上旅游饭店13家。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3家,二星级6家。

2012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90万人次,同比增长20.8%;旅游业总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21.4%。

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是整体发展形成新格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促进旅游产业开发的一系列重要规划、意见和方案,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快速兴起,旅游部门与外宣、文化、商务等部门合作交往日益密切,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加强,更加优化了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合力兴旅”的发展格局。

二是景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步伐加快,全市累计投入的旅游开发建设资金达到了近10亿元。环县东老爷山景区,山城堡战役纪念园,宁县古豳文化旅游区,西峰区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进一步夯实了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基础。

三是宣传推介取得新突破。全市整合投入旅游宣传资金443万元,确定宣传重点,改进宣传方式,实现了旅游宣传的聚合效应和放大效应。特别是首次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天气资讯》栏目宣传我市旅游景点,影响大,效果好。不断扩大了庆阳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旅游市场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四是行业监管有了新提升。经常性开展旅游安全生产大检查、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检查旅游经营企业、复核旅游饭店和A级景区,查处各类安全生产和违规经营问题,旅游消费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庆阳市旅游业企业存在的问题

1.三个矛盾。一是旅游供需矛盾。即旅游市场多样化、差异化的市场需求,与庆阳旅游市场供给单一化的矛盾。这一矛盾造成我们的旅游业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层面,品质不高,文化内涵没得到纵深拓展,属“低端旅游”。

二是企业发展矛盾。即社会化、规模化、集聚化大旅游与庆阳旅游企业的“小、散、弱”的矛盾。庆阳旅游市场至今还处于旅游产业链的下游,竞争能力不强。近年来崛起的“几家宾馆”虽有特色,但比较散乱,管理不规范,服务跟不上。

三是区域协调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庆阳市内各旅游景点的协调矛盾。二是与延安、银川旅游区衔接不够的矛盾。三是与西安旅游区的矛盾。因此,我们应该走出去开拓自己的市场,拉陕北第一目的地的游客,与延安、西安形成“竞争合作关系”。

2.四个难题。一是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的转换难题。近年来我市发展“文化旅游”虽然成绩卓著,但至今还没有找到庆阳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产品转化的最佳模式,科学的转换机制仍然没有形成。这个难题其实就是导致上述第一个市场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

二是旅游商品开发难题。这一难题我概括成“有特色没品牌、有产品没产业、有发展没规划”,桐树街、东门新村的旅游商品一条街就是明证。这迫切需要有一个旅游商品的发展规划,来引导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方向。

三是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协调难题。在庆城、环县、西峰重点旅游区村民搬迁等等,都表明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企业、政府、村民或社区居民,他们的利益关系的协调,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处理不当,会妨碍庆阳旅游大局。

四是旅游创新型人才缺乏的难题。近年来,庆阳目前最需要的是旅游创新型人才,主要需要两个方面:第一是能独当一面的中层旅游管理人员缺乏。第二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缺乏,庆阳旅游景点经营管理上,“守景待客”式买景点门票的多,策划创意活动来“招客吸人”的少。

三、解决的办法与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提高庆阳旅游产业竞争力,实现旅游兴市,旅游强市,当前最重要的是:调整旅游产业结构,推动旅游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旅游产业创新,实现由“低端旅游”向“高端旅游”发展。在此提出以下思路:

一是创新发展。即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创新产业。创意是人类利用才华、知识、智慧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国内目前有很多区域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取得很大的成功。用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可以解决民族文化和旅游产品转换难题,创意挖掘旅游资源、创意创造旅游产品、创意拓展旅游消费。

二是融合发展。孤立片面发展庆阳旅游业是不行的,要强化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打造庆阳旅游的“复合产业体系”。包括要围绕打造“岐黄故里、周祖圣地、红色南梁、庆阳香包”四大文化旅游品牌和建设精品景区的要求。要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融合:第一是促进优势资源的融合。第二是强化产业关联融合,庆阳旅游业直接、间接关联带动了75个行业的发展。第三是协调产业功能融合,即在建庆阳设其它产业和项目,特别是进行城镇建设和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之时,要尽量考虑旅游元素,注意培植新的旅游增长点。

三是链条网络发展。要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拓展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垂直相关链条”和拓展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之间的“横向相关链条”;构建价值链联系的区域旅游网络,用西北民族文化,来精细化链条和网络上的每一个环节或节点,把它们做精,质量做高。

四是协调发展。包括:建立“竞争合作”的旅游空间协调机制;建立基于“制度和谐”的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前者用来解决与周边地市的旅游的空间合作关系;后者用来解决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企业、社区居民或村民的矛盾。最终实现庆阳旅游业与自然生态协同,与区域经济协同,与民族传统文化协同,与各方利益相关者协同的理想局面。

五是集群发展。既然庆阳的旅游企业和旅游资源存在“小、散、乱”的局面,那么集群式发展思路变得相当重要。首先,在旅游资源整合上,要考虑“板块集聚”和“条带集聚”。其次在旅游企业的整合上,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庆阳旅游企业进行集群联系合作。再次,把强化宣传作为扩大旅游影响力的主攻方向,在拓展旅游市场上下功夫。通过系列活动的举办,兴起周末休闲旅游,带动“庆阳人游庆阳”,激活境内市场人气。

通过创新发展思路,并具体落实,相信庆阳文化旅游业会得到更大发展,旅游兴市、旅游强市、旅游富民的目标,也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企业发展;管理创新;企业营销;研究展望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使更多的行内学者开始关注旅游企业管理,近年关于旅游企业管理研究的文献逐渐增多,但对旅游企业管理的综述性研究暂无,本文在阅读有关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并通过查阅了知网、万方等相关文献资料,在分析、整理和归纳文献内容的基础上,大致将国内学术界对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对其今后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一、旅游企业管理的研究现状

1.相关著作

近5年,直接对旅游企业管理研究的著作相对较少,而是侧重旅游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研究,尤其是旅游企业的信息、营销、人力资源、财务、服务质量管理等方面。刘锋华以管理学科视角对旅游企业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点、线、面”的旅游企业管理理论体系,认为旅游企业管理的基本框架主要有三大模块:基础、实务、支撑模块,较为新颖。此外,有学者针对旅游企业管理实践中地域资源、市场环境、形象设计、品牌建设、客户关系、公共关系等共同的基本问题做了阐述,丰富了前期的研究内容。当前,较多的是从旅游企业人力资源、财务、战略管理方三个角度来分析旅游企业管理:一是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来分析,主要阐述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是主要介绍企业内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实际上是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搬入到旅游企业内,而并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三是结合旅游业的特点,吸收最新的国内外战略管理研究成果,使其理论与方法同旅游企业的战略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带动旅游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发展。

2.相关文献

(1)战略方面

整体来说,旅游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研究方面受到较多的关注。沈中印从旅游企业的品牌战略视角切入,阐述了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品牌战略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旅游品牌战略是旅游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拓展了旅游企业战略研究的视野。廖军华以国际化理论分析我国旅游企业,分析我国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现实背景、现状及经营误区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葛绪锋肯定了旅游企业战略协同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旅游企业间战略协同动因,指出了旅游企业战略协同的构建路径。生延超等人从旅游企业战略联盟机制的稳定性出发,并结合“一卡游河南”的 MSC范式分析,对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提出了治理策略。

(2)营销方面

从营销视角研究旅游企业管理主要在两大方面,一是旅游企业营销创意策划及结合当时代背景下博客营销、微博营销、网络营销等具体营销方式的分析;二是研究旅游企业营销过程中道德问题的解决路径探索。孔维淼分析了博客营销的积极作用,提出旅游企业应用博客作为营销途径的实施建议。孙美丽指出旅游企业旅游企业营销中的不道德现象的出现,认为旅游企业营销活动中不道德问题的解决的首要问题和关键就是构建一个旅游企业营销道德评价模型来进行旅游企业营销道德的评价。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彭荣指出了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新发展机遇,符合时展的潮流。

(3)创新方面

国内在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方面已有不少成果,但缘于旅游学科本身的学科体系不太成熟,尤其是在旅游企业的管理创新研究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鲜有专著出版。杨文琪指出了企业管理创新体系内容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未来应强调研究内容的系统化和方法的定量化。陈国元、盛爽等分析了知识经济给旅游企业在企业管理方面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旅游企业管理的创新对策,指出旅游企业要在下个世纪取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知识经济研究,增加对知识、信息和人才的重视,不断提高其综合创新能力,调整经营管理策略。侯雪艳创新性的分析了旅游企业的生态属性,强调该视角下的旅游企业管理策略的实施,应培育生态理念、构建旅游企业生态管理运行机制。于成国较早的关注到了旅游企业面当前这种危机重生的外部环境应内、外环境互动,并能动地适应环境,进而持续地塑造环境或者进行有效的调整,认为以增强旅游企业快速反应能力为特点的管理柔性化必然成为旅游企业管理的趋势。可见现有研究仍以定性为主,缺少定量研究,可操作性的测评指标体系和预测模型有待加强。具体到以服务为主的旅游企业,如何克服管理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如何激发创新理念等?这些也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4)旅游企业管理课程

有关旅游企业课程管理方面的研究不多,研究待深入。陈海鹰以海南高校为研究对象,探讨旅游企业管理专业课程项目化开发的目标、意义、内容框架与开发思路等基本问题;汤文霞以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现状,并且从加强对课程群的认识、增加投入、建立合适的评估体系及优化实践教学环境等方面分析相应的解决措施。

(5)其他方面

黄玉斌等人从低碳旅游视角出发,认为“桂林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可以考虑从低碳理念的培养、低碳旅游产品的宣传、低碳旅游策略的实施、低碳消费的宣传等方面着手”;刘居宠“尝试以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去分析旅游企业竞争力,以旅游企业中青旅为例进行仿真模拟,得到了较为相符的结果,证明旅游企业竞争力系统动力学模型具有较好的可信度,这对旅游企业了解自身竞争力状况是一较大进步”。此外,郑江宁分析了旅游企业管理人才目前所面临的不足,强调对旅游企业管理人才的狼性教育,并指出了旅游企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途径。关于企业的内部人员的管理,还涉及员工激励及角色压力的探讨。如陈琦在了解员工的激励心理过程及制约因素基础上,提出建立旅游企业对员工心理的激励措施,更好地发挥旅游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效用。

二、旅游企业管理的实证研究

当前,对旅游企业管理的实证性研究文献很多,张勇分析并提出了郑东新区都市旅游业的六大发展战略。王雪以内蒙古旅游业为研究对象,将区域旅游开发理论与该地旅游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对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对策做了一定程度的思考;高伟凯等人“分析了河北省发展旅游业的宏观背景、资源优势,强调扶持重点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提出了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方略”。以上这些文章多是站在政府角度谈旅游业的宏观行业管理。

三、研究成果的特点及展望

第一,从研究时间来看,21世纪以来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文献占了一半以上,且旅游企业旅游企业管理的理论研究早于实证研究,相对而言,实证研究起步较晚,新世纪以来才得以颇受关注,这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和政府政策导向有关;第二,从研究层面及内容来看,学术界对旅游企业管理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宏观层面,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如从政府角度来谈如何进行宏观行业管理何发展旅游业,而忽视了旅游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研究,未来应更加注重企业内部管理的实证研究。此外,旅游企业集团化等热点问题的研究也备受关注;第三,从研究方法来看,学术界对旅游企业管理的研究采用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居多,仍缺少以定量方法进行研究,应强调实证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使用。

参考文献:

[1]郜宣.旅游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高校人文)[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2]刘锋华,唐环宇.旅游企业管理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夏林根,张懿伟.旅游企业管理[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

[4]沈中印.旅游企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4):62-65.

[5]生延超,周琳.基于MSC范式的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机制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29(144).

[6]孙美丽.旅游企业营销道德评价研究[D].东北:东北石油大学,2012:1-68.

[7]侯雪艳.基于生态属性的旅游企业管理策略[J].企业研究,2012(2):31-32.

[8]于成国.危机环境下旅游企业管理柔性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6):141-144.

[9]陈海鹰,黄崇利.旅游企业管理专业人才课程项目化开发初探――以海南高校为例[J].现代商业,2010:272-273.

[10]黄玉斌,曾其龙.低碳旅游视野下的桂林旅游企业竞争力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25(2):110-113.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范文第3篇

一.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必要性

集团化经营、以规模求效益是适应旅游业社会分工、专业化协作、网络化连锁式服务走向的一种必然趋势。我国旅游业经过近30年来的快速发展,产业化发展已是必然趋势。而产业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规模经济。因此,我国旅游企业实行集团化经营是由旅游业的行业特点和市场竞争环境所决定的。

(一)旅游业纵向一体化的性质决定旅游企业要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旅游供给体系由旅游饭店业、旅游交通业、旅行社、旅游商品和旅游娱乐业等共同构成。旅游产业提供给旅游者的产品包含了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的组合产品,这种组合产品的细分项是分别由旅游业的六要素企业提供的,而旅游者对产品消费具有完整性,这在客观上要求旅游企业能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提供给旅游者完整的产品形态。在旅游业的六个基本要素中,旅游交通、旅游饭店和旅行社具有长期性的必要协作关系,各自的资产和经营均是专用性的。在旅游活动中,彼此只能互补,不能替代,属于产业内的前后相继行业。另外,旅游活动是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经济活动,旅游业经营的对象是流动的人口,故有必要建立旅游企业、部门、地区之间的横向联合,组成若干个跨地区、跨国界的大型旅游集团,由其将上游和下游不同环节的服务组合在一起,满足旅游者全方位的旅游需求。

(二)现阶段我国旅游企业组织结构决定旅游企业要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阶段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一般均衡阶段、业务联合阶段、集团化阶段和网络化阶段。在业务联合阶段,竞争开始,出现了一般形式的联合活动,但企业资产方面的联系还很薄弱,企业分化加剧。集团化阶段,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开始出现资产经营一体化的趋势。我国现阶段旅游企业组织结构基本介于业务联合阶段和集团化阶段之间,其主要标志是企业规模分化正在加剧,一般均衡状态的企业正向两极分化,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竞争关系加剧,企业之间的依存需要提高,各种形式的结盟、联合或合作是单个企业生存发展的途径之一。

(三)面临的国际市场形势决定我国旅游企业要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旅游业外商外资进入中国已表现出两大明显的转折:其一,由中小企业转向大型公司;其二,从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转向占领和开拓中国市场。它们多为资本雄厚,网络配套,有营业规模、专业标准和国际信誉的大公司,会在国内集团立足未稳之际抢占市场份额,而一旦实施到位,就实行自组自接的网络化经营,这必定会对我国旅游业带来极大冲击。因此,国内旅游企业必须加快集团化经营进程,以有效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进程中的问题

面对国际旅游集团咄咄逼人之势,我国旅游业经营者们的反应较为迟缓,对已经到来的竞争威胁认识不足。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性质混乱,结构松散

旅游业现行管理体制和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条块分割,政企不分,虽形成了庞大的总体产业规模和产业组织,但众多旅游企业只是地区行业部门的附属物,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单位和法人实体。分属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的旅游企业集团各自为政、盲目竞争,无法合理配置旅游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旅游企业以表面的契约方式联合为企业集团,核心企业的控制力缺乏产权基础,成员企业根据各自的比较利益进行协作,缺乏集中领导与管理,结构松散,协作联姻徒有虚名。

(二)政府干预过多,缺乏独立性

在集团热的浪潮中,部分地方政府用行政力量搞“拉郎配”式的组合,捏合部分旅游企业组成集团公司。集团内部的成员企业,大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仍隶属或挂靠某地区、某行业的政府部门。集团和主要成员企业的经营者由政府部门委派。在此背景下,集团或成员企业的经常性运行往往不是依据市场规律和利润法则,而是由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命令或长官意志决定。成员企业同时受集团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双重领导,难以建立通畅的管理渠道,影响企业科学决策,由此导致的非理性决策和短期行为屡见不鲜。

(三)规模效益低下、管理滞后

目前国内旅游企业规模普遍太小,旅游饭店客房数在200间以上的占涉外饭店总数的84%强,而旅行社业在规模上与国际大型旅游集团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基本上不成为现实的竞争对手。国外旅游业50年前就已出现的连锁经营、联号经营、特许经营等各种集团化经营模式,在国内才刚刚起步。目前民航CBS系统、全球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国际旅游业普遍应用。我国则呈现出明显劣势,CBS系统少有运用,网络系统处理营销、计划、预订、信息、会计等办公自动化的程度低,业务处理的快捷、准确、及时等方面差距很大,“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管理随意性强。

(四)面临跨国旅游企业集团的冲击

国际旅游企业集团对我国旅游业的冲击较为严重。大部分大型跨国旅游集团在中国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各种形式的据点,且逐步向网络化发展,努力扩大本集团在中国管理旅游企业的市场份额。目前,国内四星级以上饭店基本上由国际饭店管理集团经营管理,他们凭借在信息收集、客房预订、宣传促销和管理培训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在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各方面都处于我国饭店业的领先地位。显然,跨国旅游集团对我国旅游业发展造成的巨大冲击。

三.促进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的战略研究

(一)改革旅游业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重组旅游业资产,迄今为止,与之相适应的旅游管理体制仍未建立,不能对我国旅游企业实行全方位的行业管理。对国内外各种旅游业管理体制进行比较研究后,笔者认为建立以旅游局和相关部门为班底的旅游管理委员会是一种理想模式。旅游管理委员会没有直属的旅游企业,也不直接干预旅游企业经营活动。其具体职能主要是:制定符合我国旅游业状况的发展规划;出台必需的旅游产业政策和相配套的旅游法规,并监督实施;调节旅游市场,保持旅游供求平衡;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关系;处理旅游活动中出现和涉及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意见并监督有关部门执行;对各类旅游企业实行行业管理;开拓客源市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友好关系等。

旅游企业集团内部暴露出的问题,说明必须在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法人财产权和股权构成的股份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它明晰了企业的所有者,实现了所有权和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的分离,使企业产权清晰,责、权、利分明。因此,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股份公司,是我国旅游企业产权改革的最佳模式。只有这样,旅游企业才能打破原有的行政壁垒,才能冲破条块分割、政企不分、部门所有混乱等障碍,按照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要求,实现以资本为纽带的联合,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旅游企业集团才能真正形成。

(二)组建地理网络结构

根据旅游业经营特点,旅游企业在集团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在地理分布上形成网络化,才能发挥其集团化的功能,从而增强地区目标市场和细分市场的竞争力。纵观世界上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经历,无一不把地区网络建设作为发展的目标和重点。我国旅游集团在营建地理网络结构方面还刚起步,还远不能有效地形成地理分布上的网络结构。结合外国成功经验和我国实际,构建地理网络结构战略关键要把握两点:一是集团与成员企业要有紧密联系的纽带,包括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资本优势互补纽带;二是集团与成员企业要形成以地域市场、资金、文化优势占领和扩大市场的能力。战略上应分3步:一,确定区域战略,争取在一个地区内或系统内通过扩张形成一定规模;二,实现跨地区、跨系统扩张,寻找目标市场和细分市场;三,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

(三)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企业集团的合作

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旅游企业集团的高级管理人员还很紧缺,必须加快培养一批既善于集团企业管理又熟悉旅游市场特点的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同时不断加强、改进不同层次的旅游职业教育,岗位培训和终身教育,加快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目前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多属地域性集团,真正具有全境意义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数量有限,跨国型旅游集团更少。而在不同地域独善其身已经很难走出一条大道来,因此,寻求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合作无疑是寻求更大发展的良机。各旅游企业集团应携手,以开放的姿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以求共赢。另外,要加强与国际集团合作,主动“走出去”,建立中国旅游的海外接待体系,全面融入世界旅游经济体系的国际分工。

(四)积极发展旅游电子商务

旅游电子商务可以克服传统旅游服务缺陷,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目的地资讯,为其出游决策提供参考信息;突破时空界限,为消费者提供全天候跨地域的服务;提供有关银行信用卡在线支付手段,方便购买;将自己组织的产品推向市场,直接与消费者见面(传统旅游必须经过零售社环节),减少销售环节,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关键是改变经营方式,基于Internet的互联网预定、销售、管理是旅游集团销售的必然趋势,能为企业集团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安徽;国有旅游企业;旅游经济;改革

安徽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是旅游经济却不够发达,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与安徽省旅游企业的小、散、弱、差有关。因此,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培育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组建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对发展安徽省的旅游产业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安徽省优势经济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目前安徽省国有旅游企业(饭店、旅行社)的现状

(一)旅游饭店管理水平低,客房利用率下降

三十年来,安徽现代饭店业经历了由起步、发展到进入现代化水平的三个阶段,截至2008年9月,全省共拥有星级饭店431家,其旅游饭店业已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为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近年安徽省酒店已呈供过于求的景象。据有关资料表明,安徽省酒店的客房闲置率在不断上升,饭店业利润总额不高,2007年还有103家饭店利润处于负增长状态。

十几年来,安徽饭店业正在逐步改变计划经济带来的“谁建谁管,各自为政”的局面。但总体而言,安徽的饭店业集团化进程发展较缓慢、较艰难。从数量上看,截至2007年,安徽星级饭店拥有量仅占全国星级饭店总量的2.8%,各类饭店集团公司近20家,管理旅游星级饭店不到40家,集团化程度不足10%。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步的现代饭店业受到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影响,条块分割,各成系统。

(二)旅游社经营规模小成本大

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旅行社709家,其中国际社37家,国内社672家。从综合实力上看,安徽省旅行社平均资产只有123.9万元,平均营收只有408万元,属于弱小企业。2007年,安徽省内旅行社营业额超亿的仅有3家,而邻省浙江、江苏省分别达17家和24家,安徽旅行社的营收总额也仅相当于全国的1.77%。

现代旅游产品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的趋势,而安徽省旅行社目前仍以提供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千军万马挤在团体包价旅游这个狭窄的业务范围内。安徽709家旅行社直接从业人员8 917人,平均每家旅行社导游4.4名,其中管理人员2 827人。而具备专业学校培训并在实践中积累一定经验富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十分有限。

从市场结构上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主体的进入,以三大旅行社(国旅、中旅、青旅)为代表的安徽旅行社产业集中度在不断下降,并且,这种产业态势的分散化仍然在进行中,全省旅行社业处于微利运行状态。从产品创新能力、品牌建设、网络构建等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方面分析,安徽旅行社距离国际国内同类企业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二、对安徽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应有的认识

(一)安徽国有旅游企业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安徽省国有旅游企业的体制已经不适应旅游企业的继续发展

中外合资、联合、联营、私营、股份制旅游企业相继诞生,打破了国有旅游企业独家经营的局面。这些机制灵活的旅游企业一出现,就形成了一股强烈的冲击波,冲击着经营多年的老牌国有企业在旅游市场上的“霸主”地位。

2.旧式经营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发生冲突

安徽省一些老的国有旅游企业对外经营乏力,内部管理松弛。一些企业也曾推进过内部的改革和改制,但阻力大,矛盾多,老的习惯势力强大。国有旅游企业在经营上长期存在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企业内部权利不明,经营约束监督机制尚不完备,经营者短期行为等等都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3.国有旅游企业的分配用工制度,严重制约着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国有旅游企业的用人分配制度,不利于干部和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必将削减旅游国有企业的发展后劲。不改革,旅游国有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二)安徽旅游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性

1.改革与转变观念相关。加快安徽省旅游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摆脱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尽快转向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要形成有效的旅游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旅游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机制,强化旅游企业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不断提供新的旅游产品,使国有旅游企业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中充满活力。

2.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旅游国有企业的改革,要抓住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在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投资调整中,实施和推进旅游国有企业改革。

3.改革与其他配套改革相关。旅游企业改革的重点是要建立旅游企业优胜劣汰机制,旅游企业职工能进能出机制,旅游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和旅游企业经营者择优录用、竞争上岗机制。

三、深化安徽省国有旅游企业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改革安徽省旅游业的管理体制

努力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旅游业通行惯例接轨、宏观统一管理与微观放开搞活的旅游管理新体制。旅游管理部门要逐步实行政企职能分开,主要职能是对行业实施规划、协调、监督、服务,通过法律的、经济的杠杆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管理,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其原有的经济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转由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机构承担,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增强企业活力。

(二)加快产权制度改革,转换国有旅游企业经营机制

要从旅游行业实际出发,在安徽省国有旅游企业中分类分批,将现有旅游企业全部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组为公司制,大部分企业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部分具备条件的改为股份有限公司,有些经批准可发展为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三)进一步开放旅游市场,形成市场主体多元化

应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放宽对设立旅游经营组织的限制。只要符合规定的资质条件,国有、集体单位或个人经批准均可设立旅游经营组织。允许国内各类旅游组织在我省设办事机构,允许境外有实力、有影响的大旅行社在安徽设办事处,在一定范围内试办中外合资合作旅行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经批准试办第三类旅行社。

(四)努力打造安徽旅行社“网络化”布局

安徽省的旅行社应该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资产重组,与交通、景区等企业联手,通过新的市场定位和角色划分,形成一定数量人、财、物、品牌为一体的紧密型旅行社,通过联合达到横向扩张,形成规模经济。部分中小型旅行社还可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依据自身资源条件,进行特色或专项经营,进行深度产品开发,在细分市场中寻找自己的服务对象和生存空间。众多小型旅行社可通过内部改造,以单体联号等经营方式专门从事集团旅行社和特色化、专业化的中型旅行社的产品销售业务。

(五)安徽饭店业要建立职业化、市场化体系

安徽的饭店业要想进一步超常规发展,必须在强化品牌意识,以品牌为纽带推进集团化的基础上,下大力气培育职业化、市场化的饭店经营人才。在经营者的资质认定、中介机构建立以及对经营者的评价、竞聘、激励、监督等方面都要有所创新,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市场化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同时,还要正确制定和适时调整集团化发展的战略。旅游饭店唯一的出路是重建以协调营销为主要支柱的市场导向型企业组织。

(六)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1.安徽的金融机构应增加信贷投入,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信贷业务创新,积极支持旅游业合理资金需求。各商业银行要积极调度、筹措资金,对有效益、信誉好的旅游企业要保证其合理流动资金的需求,促进其景区景点上规模、上档次,改善旅游环境,拓宽旅游资源。

2.金融机构应为旅游业提供更优良的金融服务,大力支持旅游发展所需的软、硬件建设,优化服务网点设置,推进银行信用卡联网工程建设。

3.金融机构自身要不断创新金融工具,积极推广假日金融新产品,如旅游贷款、旅游储蓄、旅游支票等。努力提升服务档次,以解决居民出门旅游的资金“瓶颈”,尤其是要发展新型信用工具,为旅游者提供方便、快捷的电子支付手段,减少现金结算比率,扩大旅游消费,确保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

(七)构建“安徽旅游企业集团”的战略发展目标

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一些省、市相继建立了公司化的旅游企业集团,包括安徽也组建了省旅游集团,黄山和九华山旅游集团公司等。对于安徽省星罗棋布的旅游企业布局,多行业、多产品、多所有制的状态来说,采用事业部制组织战略确实是一种较佳的科学选择。实际上旅游企业从单一的企业向企业群体发展的集团化过程中,必然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变和合理化。所以,旅游企业集团出现多层次、多行业结构是自然的要求,而不同的层次也需要作相应功能的界定。集团公司核心企业事业部逐级趋向于战略管理,附属企业则趋于行业归口或组合成行业集团,或建立核心企业,这样有利于提高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旅游业经营特点,旅游企业在集团化发展过程中应在地理分布上形成网络化,这是加快集团化扩张,增强地区目标市场和细分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作为地处内陆的安徽旅游企业来说,构建地理网络结构战略,必须根据周边市场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制定正确的区域发展战略,在华东片市场内或安徽省内通过资源整合、局部扩张形成一定规模。然后应进一步实现跨地区、跨系统扩张,寻找目标市场和进一步细分市场。最后,积极走出国门,进行跨国经营,寻求海外合作伙伴,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

参考文献:

[1]李宝明.旅游企业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李天元.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范文第5篇

早在1997年,湖南省就分别以委托经营与租赁经营的方式转让了张家界黄龙洞与宝峰湖的经营权,成为我国第一个转让旅游景区经营权的省份。此后,其他各地省市相继效仿。目前已转让旅游景区经营权或决定、鼓励转让旅游景区经营权的省、市、区范围分布较广,既有经济发达省份,亦有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省区。

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问题曾一度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尤其成为旅游学术界、政府管理部门及旅游相关企业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仍需对该问题做一关注与思考。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比较复杂,转让的可行、必要与否,不仅涉及到其合法性的问题,而且涉及到资源、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不乏出现赞成方(包括谨慎赞成者)及反对方,笔者则属于谨慎赞成者一方。

一、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就我国旅游景区资源的属性而言,属于准公共产品。景区资源产权与其他普通产权一样具有排他性、有限性、行为性、可分解性与可交易性。这一属性为旅游景区采取多种经营方式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

第二,需要明确旅游景区经营权的概念。界定旅游景区经营权概念是探讨其能否转让的基础。其概念界定中应明确以下几点:旅游景区经营权只是所有权的一部分,是可以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经营权转让不等于所有权转让。这一概念的界定为景区所有权转让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转让不等于出卖。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并非所谓的“卖山卖水”,卖“祖宗留下的基业”。需要明确的是,不论景区的特许经营权转让于何种经营者,旅游景区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始终掌握在国家手里。这是典型的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的旅游投资模式,体现了国有资源与企业资本的较佳组合。

第四,旅游景区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的分离与合并是运作方式问题。将开发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运用市场化手段予以转让,在合理的规制合同制约下,可以确保各方对所有权、监督保护权和收益权的权利与义务。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景区资源更好地实现其价值高效率运作的一种有效方式。

第五,景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本身并不一定会造成景区资源的破坏。而遭遇破坏常常是认识不足、规划不周、景区管理、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的结果,当然也不排除其他可能性。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可以解决政府在旅游开发、资源保护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减轻政府负担,调动企业与政府的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会为旅游资源的保护上赢得一定的财力、物力与时间。

第六,旅游景区经营权的转让,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景区经营模式,克服以往出现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弊端,强化监管,搞活经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还需强调的是,并不是“经营权一分就灵”。从理论上讲,旅游景区经营权可以转让,有其可行性,但并不意味着必须转让,其转让与否关键要分析哪种形式更有利于景区的协调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保护,有利于公众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在实践中要对一些保护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做一定的区别,适度引入特许经营权市场化,谨慎处理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问题。一些反对者提出的问题也不无道理,在转让过程中应予以充分重视与避免。简言之,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与否,必须至少在以下三个标准的前提考量下做出:第一,能否实行严格的资源保护;第二,能否有效促进景区品味的提升;第三,能否真正使景区资源让社会公众享用。

二、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中面临及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无疑是景区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改革,改革就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面临一些阻力。换言之,虽然旅游景区经营权目前在我国不断兴起,部分景区尝试成功,但在经营权转让热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转让失败的景区,如贵州马岭河峡谷、山东曲阜“三孔”、贵州镇远古城、山西乔家大院等。故需从这些失败案例中分析失败原因,总结出在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过程中可能面临与亟需规避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相关法规尚未健全

目前我国对旅游景区资源的产权、产权实现形式、景区管理体制、经营者权利与义务以及景区经营者转让各个环节的法律法规制度未作出明确界定。部分政策法规的出台滞后于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实践,缺乏先导性。至今未出台有关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方面的专门法规,对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方、受让方、可整体或部分转让景区的类别以及对各方利益主体的法律地位、权责范围、相互关系均未作出明确规定,难免会造成经营权转让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不规范操作等行为,致使部分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夭折,引发各方利益主体间的矛盾。

(二)国有资产易流失

国有资产流失是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中比较严重的问题。由于旅游资源属于无形资产,其通常具有的稀缺性、垄断性等特征决定了其价值无法准确衡量,目前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中价值评估环节还未形成统一标准,因此对旅游资源价值很难进行科学规范的评估。加之部分地方政府考虑到政绩问题与经济利益,在未作出合理性评估就急于将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在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中低估旅游资源价值,廉价转让旅游景区经营权,对景区景点无偿委托企业经营管理等,这些均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致使私营资本侵蚀国有资产,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政府管理机构监管不当

旅游景区经营权实现转让,实现了旅游资源的市场配置,使政府管理部门角色发生转换。但在实际转让过程中,政府监管往往会出现过死或过松两个极端:一些政府及主管部门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虽然与经营者签订了合同,但仍坚持政府主导,只是名义上转让了经营权,企业缺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一些政府及主管部门在转让之后存在“甩包袱”心理,对景区经营行为基本不闻不问,削弱对其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力度,造成管理缺位,导致企业出现粗放式经营,对景区造成严重的破坏性开发。

(四)企业短视行为极易造成资源破坏

企业经济目的与资源保护间的矛盾不可忽视。部分企业在投资开发旅游资源时,更多的是考虑到经济利益,所以再取得旅游景区经营权后,易出现短视行为,急于收回成本,无计划、无限度地开发景区的资源而不注重保护,忽视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一些企业由于经验不足,在景区建设内开发与景区建设相不协调的项目,超负荷接待游客,忽视景区环境承载能力,最终致使景区资源严重破坏甚至流失,其损失不可估量且不能恢复。

三、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的若干建议思考

(一)加强法制建设,将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实现旅游景区经营权的转让,必须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但目前我国关于这一方面的法律法规甚少。为了确保景区两权、三权分离的改革能正常运转,出台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十分迫切。首先,要理顺旅游管理体制,解决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要进一步划清景区资源权属,着力解决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中景区内产权资源归属等问题;其次,要规范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程序及方式,成立专门的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的机构,负责收集和信息、进行景区资源评估、组织拍卖会、监督企业经营行为等,同时要通过各方力量严格评定受让企业的资质;第三,要尽快统一转让标准,严格采取公开招标等公平竞争手段吸纳企业进行旅游景区开发经营,严禁暗箱操作,坚决杜绝寻租、设租等行为。

(二)科学评估景区资源价值,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在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过程中,转让价格是转让协议能否达成的关键因素之一。转让价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转让效果。转让价格过低,很可能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转让价格过高,可能会降低受让方的收益预期。因此,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旅游资源评估体系,对经营权转让价格做出合理性评估。应尝试采用动态的思维方式考虑旅游资源的成长与增值性,合理考虑物价水平、旅游者消费水平、可支付能力、旅游景区价值与属性、旅游市场需求、旅游承载力等不同相关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来减少静态定价造成的价格与价值的非合理性偏差,较为合理地确定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价格。其次要组织旅游领域专家、各相关行政管理机构、当地社区代表成立专门的资产评估小组,共同科学评估景区资源的价值及经营权转让的额度,确保资源可持续保护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强化政府监管,实现景区健康发展

在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之后,政府的监督与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健全和强有力的监管机制可以督促旅游企业完善经营体制,促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优化景区开发经营中的社会、环境效益。因此,政府要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运用行政、法律及其它社会手段,正确引导和约束旅游企业投资行为,引导其合法、健康成长与经营,切实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旅游建设项目的审批监督,加强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市场秩序、人力资源的监督管理,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景区开发经营规范有序。同时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和监督旅游企业行为,加大对合同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公益性状况的监督约束力度。

(四)强化企业环保意识,定期评估景区资源环境

资源环境的保护是获得旅游景区经营权的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基础。旅游企业的命运与景区的命运息息相关,对景区资源环境的保护是其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政府要强化经营者保护资源环境的意识,定期组织专家对转让经营权的景区资源环境进行评价,督促企业采取合理措施,严格执行经审批后的规划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经营活动对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防止其掠夺式开发。同时增加资源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对不重视资源环保的企业绝不包庇,采取警告、罚款、收回旅游景区经营权等不同程度的措施,进行严肃处理。

(五)合理控制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保障各相关者利益

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在经营权转让过程中,要全面、慎重考虑转让过程中涉及的转让形式、转让内容、转让费用、给付方式、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等相关环节与程序,并且做出明细的约定,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要明确转让后政府与企业权利与责任,解决经营权转让后不同利益主体责、权、利不对等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利益激励作用,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妥善协调旅游景区各利益主体的关系,使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过程中涉及的地方政府、当地居民、企业、旅游者及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实现帕累托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