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由此看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是育人的重要内容。

1 营造和谐氛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

①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算是融洽的师生关系呢?笔者认为,首先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虽然教师作为知识的讲解者具有权威性,具有不可撼动的师道尊严,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中那种高高在上的局面,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全新的面貌去面对学生,用饱满的热情去影响学生,用激励的话语去鼓励学生。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说、多写、多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扮演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切实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②激发和培养浓厚的创新兴趣。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也不会有较高的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致力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情景故事,是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开拓思维的重要途径。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曾给学生讲过一个小故事,解释“短”字和“射”字,故事中说,“短”其实表达“射“的意思,以豆为矢不就是射吗?而“射”字表达的是“短”的意思,身高寸长,不就是短吗?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很感兴趣,不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而且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这样的故事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教师要善于发掘,巧妙地用在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2 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感知-体验-理解-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核心还是思维能力。如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呢?第一、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快,对问题迅速作出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持久的加以训练。例如教《皇帝的新装》时,在初读课文后,可设计以下问题来整体感知课文,并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①此文的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②采用最简洁的话概述故事的内容。③作品中最可笑的人是谁?最可恨的人物是谁?最可鄙的人物是谁?最可爱的人物是谁?为什么?④勾勒出人物的特点(每个人物不得超过十个字)。通过抢答,评出优胜者。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全方位的整体了解,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第二、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不迷信,能有独到见解的分析判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教师还要善于设计问题,所设计问题,既能给学生创造思索的空间,又能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范例。使学生明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思维发展的历程在教师这盏智慧之灯的指引下顺利航行。

3 在作文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求异思维 高中教育 语文教学 实践应用

求异思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具有一定创造性、经过适当变异的思维方式,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求异思维的发出者自身不再受到其固定思维模式的限制,而是能够发现问题的不同,从多种角度对相关问题加以分析和思考,进而顺利解决问题,将其应用于教育实践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等,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育思维模式。在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求异思维的渗透与教学方法的设置相结合,结合教学需求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并将求异思维贯穿其中,真正发挥求异思维的教育作用,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求异思维运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结合高中学生心理发育特征可以看出,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较强,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其影响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①。并且受到我国当前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考察一般以定量考核为主,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较为重视提升学生的语文解题能力。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思想的贯彻落实,我国高考语文题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逐渐减少,考察学生主观能力的题型则逐渐增多,给高中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基于此,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解答主观题型的能力,可以适当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解题能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求异思维的必要性

要想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就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将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教学方式的选择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现阶段,国际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已经表现为国家间的人才竞争,所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成为各国教育的重点内容,对各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不断提升自身国际地位,十分有必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②。基于此,在高中教育阶段,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进求异思维教学,通过求异思维的渗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将求异思维与情境创设教学法相结合

将求异思维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将求异思维与情境创设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情境构建为学生营造相应的学习场景,进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发现和分析问题,提出对事物的不同看法等,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其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

例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文章特色和求异思维教学需求,紧紧围绕贾府中各个人物的性格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根据自身对人物的理解进行角色扮演,进而让学生根据扮演感受分析人物性格。在完成情境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向学生讲解历史研究中对贾府人物性格的定位,然后结合学生的性格分析,探究不同思考角度下思维结果的差异性,让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将疑问设置法与求异思维的培养相结合

将疑问设置教学方法与求异思维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时机,巧妙地提出疑问,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开动大脑进行思考,以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真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3.在多角度观察法教学中渗透求异思维理论

受到我国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思维定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难以形成思维创新,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求异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打破思维定式,获得更好的发展③。例如,在讲解《家》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觉新与钱梅芬的爱情进行分析,如:如果没有封建制度的压迫,两人是否能够真正在一起?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如果二人继续坚持他们的爱情,是否会得到圆满的结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求异思维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求异思维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当渗透求异思维,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做出相应的贡献。

【注释】

① 袁家强. 论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D]. 河南大学,2013.

② 詹文杰. 研究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南北桥,2014(7):89-89.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第3篇

一、创设情境,引导审辩思维启动

高中生思维比较敏感,其活跃度指数也很高,教师要给出科学的引导,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开展教学,并给出一定的思维方向提示,这对快速激活学生的审辩思维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能够给学生带来多种感官刺激,成功激活学生思维引擎。媒体情境、问题情境、演绎情境、案例情境、故事情境、讨论情境等都属于语文教学常用的情境。

在学习《发现》时,教师在介绍作者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信息,并给出引导:“我们对闻一多先生并不陌生,看这张图片,是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看这张图片,是闻一多在先生大学讲演。闻一多是民主战士,还是一位诗人,这是我们所不熟悉的。朗读闻一多的《发现》,你会有怎样的发现呢?难道作者的发现仅仅是祖国的沉沦吗?”学生展开热烈讨论,甚至有学生已经开始争论了。这时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说:“作者的发现,带有浓烈的爱国情感,当看到满目疮痍的祖国时,他痛心疾首,用‘这不是我的中华’‘噩梦’‘噩梦挂着悬崖’等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希望破灭的失望和悲愤之情。”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闻一多看到山河破碎,痛心是有的、愤慨也是有的,但他的真正用意不是用文字展开情绪宣泄,而是用自己呐喊式的情感燃烧,唤醒世人站起来斗争。”

学生根据引导展开探索,课堂学习气氛宽松,为学生展示独特感知创造了条件。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认知角度展开陈述,阐述独特的认知观点,这是标准的审辩思维学习行为。

二、科学引导,提升审辩思维效度

审辩式思维介入高中语文教学,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诉求。审辩式思维并非是一味质疑、批评,而是独立性、探究性思维学习活动,学生能够对教材、教师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教学展示自己的见解,这都属于健康的审辩式思维。学生学习思维存在个体差异,也有一定局限性,教师要给出适当的思维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启动思维,并获得有价值的审辩,带来深刻思考和启迪,为课堂学习提供重要源动力。

《离骚》是屈原寻求爱国真理的缩影,也是古典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政治抒情诗。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然后提出一个思考问题:“在你的想象中,屈原应该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展开讨论。有学生说:“屈原是一个学者,自然有学者的洒脱气质,我感觉应该用玉树临风来形容其相貌。”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屈原忧国忧民,看不惯官场世俗,他应该显得很苍老,是饱经沧桑的样子。”也有学生不同意这种说法:屈原洁身自好,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自然有超凡脱俗的容貌。”

教师让学生想象屈原相貌,这样的设计看似没有太大价值,其实不然。学生对屈原有一定认知,特别是对屈原人格、品质等有比较深刻的感触,让学生为屈原画像,无疑是点燃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从屈原的相貌推演其品质,这对进一步学习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

三、优化训练,塑造审辩思维能力

在课堂训练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现实,提供更丰富的思维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思维品质。高中学生思维正处于成长关键期,教师利用多种方法展开思维训练,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矫正、思维挖掘,以塑造其语文综合能力。

在进行《品质》的课堂训练时,教师给出这样的任务:①列举小说基本常识。②问题讨论:格斯拉有很好的手艺,却被活活饿死,这是冥顽不化,不能因时而动,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③人物形象分析:格斯拉兄弟是怎样的人?你认为作者刻画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吗?学生根据教师布设展开训练学习,特别是问题讨论,因为见解不同,课堂申辩气氛形成。有学生认为:“格斯拉有高超的制鞋技艺,他坚守做人的原则,宁可饿死也不可粗制滥造,表明其高尚的人格。”有学生给出不同见解:“遵守职业道德没有错,但看着金饭碗却被饿死,这不仅是格斯拉的悲哀,也是做人的失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人准则,这无可厚非,但只要不损害他人利益,为自己创造生存之道,这本身就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

教师设计训练任务,自然引发学生审辩,这也是教师的有意安排。且不说学生观点是不是正确,审辩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学习经历和体验。教师利用一切机会创设课堂审辩机会,为学生的思维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 大学英语教学 图文关系 意指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38-01

1 思维导图方法概论

随着思维导图理论的应用与推广,原本只应用于企业的理论被逐渐引入到教学思想中,经过实践,发现其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新颖可行,而且所产生的教学成果也愈来愈明显。所谓思维导图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有效使用大脑的方法,一种笔记的方法,它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颜色、线条、图形、联想和想象,节点(指概念、短句或句子)等为组成要素,其表现形式为:树状结构向外辐射;节点一般没有连接词,形式也较为活泼,在学校教学中多用于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的文科教学中。本文主要思维导图概念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 思维导图与英语教学实践

思维导图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效结合,运用图形、颜色或线条等将思维在纸上形成发散性结构。思维导图的运用帮助学生在学习时思想更加形象、直接、易于掌握,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龚亚夫教授英语教学“多元目标”理论指出英语教学不能仅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帮学生设定其他独立目标,比如“社会文化目标、思维认知目标”等。基于思维导图的特点,我们认为思维导图是转变英语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经过实践得知它能促进学生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的多维发展,帮助学生完成各学科之间知识构建,尤其是可帮助其实现知识点的归纳梳理,并能用关键词进行表达,同时还能将各关键词知识点之间的链接点以线条的形式串联起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过程中可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运用所学到的东西。

3 思维导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3.1 运用思维导图构建语法等不同知识点网络

英语语言学习知识点零碎枯燥,各语法知识点零星分散在英语课本的各个章节,不成系统,加之平时的口语语言环境不足,这使得学生不能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点,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英语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优势很多,主要表现如下:(1)帮助学生和教师掌握更加合适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授课策略,从而无形之中便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授课质量。(2)帮助学生建构整体的知识点,让其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点的全景图,进而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记忆。(3)在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学生快速阅读并整理信息,通过对关键词和核心内容的查找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利用思维导图软件便于英语学习知识点修改、补充和保存的这一特性,在知识点英语从句学习时,学生可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等语法知识网络结构,在今后新的相关知识学习时可对其进行相关修改和补充并进行及时复习,这样不仅梳理了零星的知识点,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2 运用思维导图加强合作对话

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文教学理念亦逐渐在教学过程中被实施,其最主要的课堂表现形式便是:课堂讨论、课堂对话。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讨论过程中最容易激发出人们新的观点和灵感,因此,将讨论中的观点和灵感记录下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传统的讨论式教学课堂往往实现不了这一点,且讨论过程中师生还容易偏离讨论主题。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证明,思维导图的运用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它便于记录讨论过程中的观点与灵感,使讨论主题鲜明准确,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负责指导并回答学生讨论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如此,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并相互促进感情加强对话的一种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3 思维导图方式实践

思维导图能力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思维导图的基础;第二,思维导图的结构;第三,思维导图的整合与运用。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且相互作用。基于这一理论不同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经历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输入的信息经历着了解、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通过思维、情感和想象与语言等之间的相互合作进而来构建自己独特的思维导图,经过长时期的实践运用,思维导图能力提升的同时其思维能力和学习技能在其他学科学习时也得到运用和加强。比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可用于不同程度的阅读教学中。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将阅读中遇到的关键词和信息量与自身记忆中的知识点链接起来,从而建立思维导图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将现存的思维导图与已有的记忆中的导图相互链接,进而建构新的思维导图结构;最后便对新形成的思维导图结构进行整合和分析,修正和转化,容纳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其变得容易理解、掌握和记忆。这个过程使学生在本质和动机上得到激励,不仅会对这种思维方式产生兴趣,更能纵观全局,在知识、思想和价值观上产生并建立之间的联系。此种学习模式巩固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点的更进一步掌握,促进学生新知识点的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宝贵的思维习惯。

4 结语

经过对某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调查发现,90%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理念激发了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思维方式,引导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87%的学生认为课堂中思维导图的运用使他们在快乐中学到的了知识和技能,更获得了一种新的轻松有趣的思维理念。对于教师而言,拥有一种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工作积极性也更为加强。总之,思维导图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是成功且有效的,它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及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策略的形成。

参考文献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标点符号;语文教学;思维品质

《汉语标点符号系统与语言功能》一文中提道:“文字是专门用来记录书面语言的一种符号,而标点是一种没有语音的符号,它是一种思维的反应。”既然标点是一种“思维的反应”,那么,标点符号教学就要着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反应,做到标点符号训练与思维训练并举,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看――加深认识,培养思维习惯

标点符号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看”,“会看”的特征表现为:目的性、准确性和思考性。让学生会“看”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提高理解和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如何操作呢?我们本着“自主探究”的原则,将培养看、思维习惯的相关要求化作可操作的具体策略,提升学生理解、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如,学生看完一个语段后,让学生说说刚才看到的标点、作者为何使用这些标点以及自己的看法,被教师叫起来发言的学生说得不仅仅是自己对作者所使用的标点的看法,而且要说出自己所持的观点。这样的“说”的背后是学生“看―发现―梳理―辨析”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不仅落实了学生看的成效,也培养了学生“发现―梳理―辨析”的思维习惯,学生的标点能力将会在这样的思维训练中逐步得到提升。在标点符号的教学探究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会看”“会想”,那么,自主探究将会真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认真看的习惯与严谨的思维习惯也会逐步养成,从而促进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的发展。

二、读――比较辨析,构建思维模式

1.相似文本的比较辨析

比较是语言形式学习中最常见的办法,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若采用比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积累得更多些、更快些。教学中,采用链接相似文本的策略,筛选出最能深刻体现文本价值的比较点,进行比较分析、反复阅读揣摩、归纳积累,有效构建二元辩证思维模式,加速学生对标点符号知识的消化、迁移与运用。如,在教学《荷花》时,引导学生体会分号与句号的不同作用,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模式,习得正确标点的方法。

2.正误句子的比较辨析

教学中,老师可以依次出示正误两种句子,通过对比句子的异同,给予学生强烈的认知冲击,正误随之更加凸显。学生在品读、对比的同时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学生从感知到理解再到迁移,不用机械地抄抄写写,不用死记硬背,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通过“品读―对比―理解”的形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知、可理解的知识,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反复感知、理解、记忆,更易于体会标点的运用奥妙,发展思维,也能促进言语表达,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说――模拟表演,训练思维方式

学习语文,学习者能否建立“形象”至关重要。教师要紧扣言语训练点,运用生动幽默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努力使学生主动唤起形象,让学生“说中品、演中悟”,久而久之,就会逐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的能力。在对话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拟表演,要求学生说得自然、清楚、明白,这必然得注意使用相的语调、语气,而要做到这点,标点的作用不容忽视。如,在教学《灰雀》时,读列宁的话“会飞回来?”与“会飞回来。”的语气和意思完全不同,显而易见,形象逼真的表演朗读必然能促进学生对不同标点符号的理解。

四、写――想象迁移,提升思维能力

在我们的教学模式中,想象作为学生感知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能力的途径。教师应打破教材的束缚,延伸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想象中习得、在迁移中练写,提升思维能力,区分各种标点的不同用法。

如,在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先由教师出示语段,引导学生思考语段中用了什么标点符号?然后教师变换句式,将句子进行扩写或精简,留出句子的空缺给学生填写。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进行想象,把各种人物的各种活动、表现都描绘得十分详细。教师引导学生在句式中标注分号、加注顿号,通过两次对比辨析,使学生明白了逗号、顿号与分号之间的不同用法。最后,教师让学生迁移想象公园中花朵的形态、颜色,早读课上学生在认真学习的神态、动作等,促进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学着运用顿号、逗号和分号。

总之,标点符号教学若想真正出成效,理应“思维”立课,做到标点符号训练与思维训练并举,注重运用恰当的方法、策略,提高标点符号教学的效益,帮助学生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并形成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为学生言语表达开启一扇智慧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