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维与智慧阅读答案

思维与智慧阅读答案

思维与智慧阅读答案

思维与智慧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有效阅读 追求品质 智慧生成

审视阅读教学,老师们追求高效,期待立竿见影。有效阅读要提高实效,我以为要追求阅读品质,提高语用能力。追求有品质的阅读,追求有丰富内涵的、有创造的、有境界的教学。

一、有效阅读追求“品质”

语文本是“慢”工夫,这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要提高语文素养,急不得,不是上好一两节课,一朝一夕形成的。欲速则不达,训练能快速见效,基础仍不实在。内在的品质需要自然的琢磨,需要熏陶、积淀。

1.过程要重视品质

一段时间以来,语文教学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的现象很普遍,知识灌输,强调记忆,只要把标准答案交给学生就行,结果学生还是不会阅读理解。部分教师无视主体,把着“话语权”,把自己的解读直接塞给学生,合作探究走过场……核心价值没有体现,教学含金量不足。新课改后,我们看到了可喜的变化,不少教师对学科具有独到的感悟,教学设计体现了匠心,语言灵动充满着智慧……但教学过程应重视品质,运用先进的理念、精心的教学设计和策略打造灵动的课堂。过程中的品质因素是多样的,如是否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是否进行创造性教学,是否改变教学方式,是否积极对话展开教学等。

2.有效阅读重视学习策略

积极学习十分重要。一言堂、填鸭式等教学法已过时,大多教师苦于无处借力,劳心劳力,收效甚微。孔子论教育时说过,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对于我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对于我做过的东西,我会理解。如果教学中既有听觉又有视觉维度,信息便被两个传递系统强化。可见,在学习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语文味浓郁,学生全身心参与、体验,智力、情感、社交、身体等全方位投入,教学效果必然明显。现在,多元智能悄悄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理念,语文课要培养个人的各种智能,只重视语言智能培养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是不够的,实施多元智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那些阅读有障碍的可以尝试音乐智能,如引入情境激发兴趣,可以绘图表现自己的理解,还可以发挥交际能力促进语言实践。

二、有效阅读提升品质

1.有效阅读引领智慧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和谐的课堂要抓住矛盾的切入点,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段中寻找矛盾的突破点,在动态平衡中抓住文本的“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应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共同发展。现在的课堂,思维能力训练重视不够,问题浅表化、直线式,学生思考缺乏深度,有价值的问题太少,问题密度大,提问质量不高。应提问一些需要一番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避免阶梯太小,老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另外,如思维空间小,问题答案从文中就能找到,则启发价值不大。真正有效阅读应让学生在文字中虚心涵咏,让学生经历发现与收获,促进学生更高层次思考,可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的思维从肤浅走向深刻,课堂教学从看似流畅走向历经困惑再到畅通无阻。这样的实践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导学生从矛盾中突围,让思维螺旋上升,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才能协同发展。

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师: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曾说过:“外貌是理解人物的钥匙。找到这把钥匙,就能走进扫路人。”这时,孩子从喧闹走进静默,走近人物。

师:这位扫路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入整体感知,寻找人物表层印象的过程,走近人物,拉近与文本的语言距离,实现由远而近的认识目标。

生:精瘦、朴素……

师:从哪里看出来?

一句“从哪里看出来”,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继续寻找,摸索文字,人物有了形象,有了性格,看得更加仔细,和文本距离也缩短了,体现了高超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2.有效阅读张扬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叶圣陶说:“只有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品味、欣赏、咀嚼、体会、思考,才有所得。”我讲《三打白骨精》一课时,学生读“悟空见到白骨精笑道”一句话,我问:“你读这句话知道了什么?‘笑’字后面的意思是什么?”“笑里藏刀!”我又接着问:“‘刀’是怎么理解的?”“这次一定打死白骨精!”“笑得自信,有把握。”一段对话引导学生走进文字中,读进人物心里。交流中,我认真倾听,让学生学会倾听,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品味语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对促进思维能力,个性化阅读,培养语感非常有效,长期实践自然内化为自己的智慧。

三、有效阅读促进智慧生成

有品质的阅读教学是生成智慧的教学,让阅读和表达同构共生,加强读写训练,促进文本感悟,同时在语言能力上得到锻炼。

教学《夹竹桃》时,师:让我们走进夏天的夜晚,站在夹竹桃下,对月吟诗遐想,你想到了什么?

生:花香浓烈,沁人心脾,花气袭人。

生: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师:让我们跟着幻想,体验妙处,这景色呀,亦真亦幻,妙不可言!可以静的,还动呢!你看:这美丽的景象就是一幅活动的图画,多么有想象力啊。动静相生,有了趣味。请大家静静思索三分钟,还能幻想到什么?

生:我幻想它是宇宙中的星系,眼前就真现出一个星系,碰巧几只飞虫飞过,那就是宇宙飞船在宇宙中自由翱翔。

生:我幻想它是一个村庄,眼前就真出现一个村子,几只飞虫爬过,就是村里田头忙碌的景象。

孩子乐于在你的课堂自由表达,乐于和你合作,释放自己的能量,在思维碰撞中生成智慧。回到语言的地面,感悟语言的同时加强表达,在实践中习得语言。

有品质的教学有境界。“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是心灵的故乡,是人的精神的构成。人们不仅要习得语言,在实践中积累运用,还要催生思想。激发思想是激发学习潜能,提高语文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其效果影响深远。苏教版每篇课文都体现出优秀的思想:民族魂、报国志、师生情……一个个人物形象激励孩子成长。如坚强不屈的于谦、充满智慧的孔子、不媚世俗的王冕、豁达开朗的天游峰的扫路人……联系生活,体验文中情感、思想,挖掘价值,生成新的资源,在自己的田野萌生鲜活的思想。

教学《夹竹桃》时,

师: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

生:从春天一直到秋天……花朵无不奉陪。说明开花时间长。

生:生命力顽强。花开得旺盛。

生:“奉陪”还有比一比的意思。

师:春风里花开,暴雨里花开,清秋里花开。花儿有种韧性,让我们想起一种什么精神?

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师:暴雨里花开,让你想起?

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坚强不屈、不屈不挠。

师:这精神同院子里的花比一比,显得可贵。比一比,夹竹桃很普通,可贵之处是什么?

生:它的韧性。

师:仅仅因为韧性?仅仅歌颂的是花?同学们还想起了谁?

从《夹竹桃》一课教学,我觉得学生不光学到知识,而且能触及语言后的意象。理解字面上的意思,发现夹竹桃的韧性,体验到内在的价值,发现内在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乐意探讨,从中受到启发,精神上有了收获。

教无止境,艺无止境。我期待着一种更具品质的教学,一种师生走向自由,达到生命层面精神气质提升的境界,师生有尊严地、有理想地、幸福地走向创造,走向生成,对话民主,走向圆融之境。

参考文献:

思维与智慧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绘本图书 阅读 提问 说

“打开一扇阅读的门,开始一生爱的旅程。”这经典的一句话是《东方娃娃》的办刊宗旨。有“图书”相伴的人生一定是充实的,有“阅读”习惯的人也一定是快乐的。新的教育理念认为,3~8岁前是培养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对孩子潜力的开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地把幼儿的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将成为孩子终身学习的基础。

随着北师大“分享阅读”在全国的推广,其精选的富有文学性、趣味性的感性审美绘本,以其图画的传神、文本的敞开性,传达着文字难以描绘的趣事、幽默和美感,给予幼儿空灵的幻想和快活的嬉笑,震慑着一颗颗童真的心。绘本阅读逐渐走近了幼儿园,深入到家庭,逐步被老师家长接受,深受大人与孩子们的喜欢。说到绘本,有人认为文字配上图就是绘本,以为过去的小人书、连环画就是绘本。其实不然,绘本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书籍,其本质特征有二:一是文图结合,二者密不可分.图画是它的生命,孩子们是凭借图画来猜测故事的脉络,读懂故事的内容,它的内涵不仅仅为了表现文字已经表白的那部分内容,甚或比文字讲述得更为丰富,隐藏着更多的信息,是可以作为独立的作品来欣赏和品读的。另一特质在于一本书只讲一个故事,在无数次翻看图书的过程中,就会有无数次的发现,直到把手上的书翻烂,把这本书长久地“隽刻”在脑海里。如:经典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好饿的毛毛虫》、《彼得兔的故事》、《兔子米菲》等,绘本阅读可以与大师对话,能尽情感受童年的精妙,分享和陶醉穿越时空跨越文化直抵心灵的温暖与感动,让孩子爱看书、乐看书、会看书。

正如梅子涵老师说过:“一个孩子每天都在向前走去,他清晨睁眼看到的第一个东西,都将变成他身体里的一个部分”。日复一日,是一件件不同风格的作品与孩子们共同构筑了他们的情感世界,陪伴他们健康地走过童年。

有了好的图书,如何在绘本阅读中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呢?从绘本阅读的提问中着手,改变绘本阅读活动中提问教学的现状,使提问更具魅力与艺术,更能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幼儿阅读概念的形成,引导幼儿主动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并引导幼儿真正有效地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绘本教学主张手不离书,眼不离图,用图引出文字,用文字补充图意。幼儿自主阅读为主,教师引领为辅;从而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幼儿初步阅读图书后的分享和交流过程中,如何能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

一、猜想式提问让幼儿想说

优秀的绘本作品配合漂亮的图画,幼儿会被故事中的图画所吸引,教师可以请幼儿猜想故事中重要的情节,幼儿会通过观察图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寻求最佳答案,幼儿的思维会马上被调动起来。这样的问题能使幼儿积极动脑,能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孩子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参与的意识和自信心。在《纲要(试行)》中讲到,幼儿成为流畅阅读者的策略预备能力包括:质疑的策略预备技能。养成思考“为什么”的习惯,有助于儿童在阅读时寻找到事件发生、发展的某种原因,比较深入准确地理解阅读内容。适当的设疑发问,可以使孩子的注意力迅速指向老师的预期目标,并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如《谁吃了我的粥》活动设计:先让幼儿自己来看书,由于绘本书色彩鲜艳,画面生动,内容相对集中,画面与画面之间联系紧密,幼儿容易在观察画面中据角色的行为判断和推理故事情节的发展,能激起幼儿猜故事、编讲故事的欲望,从而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接下来教师精心设计提问,以合理的设疑引发阅读的兴趣,将绘本生动有趣地展示给孩子们,让幼儿能一次又一次地主动阅读绘本,喜爱绘本。

二、开放式提问让幼儿敢说

幼儿绘本阅读活动中的提问要讲究开放性。在绘本阅读中,教师的提问要把握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运用符合他们思维特点的表达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意愿、思想,变单一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在以往的阅读活动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总是会问幼儿这样的一些问题:“故事题目叫什么名字?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些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方式,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那么教师的提问就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会怎么做?”等。虽然只是用词的不同,但没有固定的答案不局限于故事原文,幼儿敢说不怕说错,能让幼儿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递进式提问让幼儿喜欢说

思维与智慧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而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按知识点肢解课文,教师以条分缕析的“讲深讲透”为己任,问题是问题,答案是答案,几乎都是严格对应的,尽管答案简单,但思考起来,缺少必要的情感蓄势。针对这样的课堂目标,老师所提的问题势必会出现单一机械且枯燥乏味的情况。这种问题作为课堂上的一种强制刺激,往往只能给学生紧张感和恐慌感。就在“新课改”的今天,有些阅读教学课堂中,关于作品解读提出的很多问题,多半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挤出来的,而不是源自学生自主阅读中产生于内心世界的疑惑。问题情境教学就是针对传统阅读教学中单纯的提问题而言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最大意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营造一个问题产生的氛围,把问题置于某一背景中,在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时来思考自然而然产生的问题。

把整堂课作为一个创造问题情境的过程,在理解文章主题时轻点一笔,就可以自然生成问题并有效解决。如笔者在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时,以给“青”字加偏旁导入,学生先加“日”字旁,然后组词“晴朗”“晴空万里”等等,预习过课文的同学组了“响晴”“温晴”等词。然后经讨论定下以“温晴”为“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找作者笔下山、水等“温晴”的特点进行品读赏析。在课堂快结束时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能把济南的冬天写得这么令人神往?”有学生通过自己查来的资料,说老舍先生把济南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总结课堂时笔者要同学们再一次给“青”字加偏旁,同学们异口同声说到了“情”,这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文章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也理解了文章所体现出来的作者对“第二故乡”的深厚情感。

由一个具体矛盾点来创设一个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情境。比如,笔者在讲《金色花》一文时,学生在“孩子,你在哪里呀?”一句所蕴含的妈妈的心理上产生了分歧,有学生说妈妈的心理是紧张的、急切的、不安的;另一些学生说妈妈没有“紧张”、“急切”、“不安”的心理,因为后文所写的妈妈并没有着急地去寻找孩子,而是去沐浴、读《罗摩衍那》等。当笔者让同学试着说说妈妈为什么不急着去找的理由时,有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可能是这个孩子经常和妈妈玩类似的游戏,说明他们互相之间非常默契,并且这个孩子总是想着法子让自己的妈妈快乐,也觉得这个孩子非常关心自己的妈妈,既俏皮,又孝顺可爱。再如,笔者曾经听过的一位老师讲《变色龙》一课时,让学生默读思考,自己提问,结果有学生问“奥楚蔑洛夫一会儿说天气热得要命,把衣服脱下来,一会儿又说天气冷了,要穿大衣了。是不是真的因为天热天冷呢?”这个问题就提在体现文章主旨最核心的地方,抓住了“变色龙”的特征,这个矛盾点就成了回答问题的最佳情境。

如果老师将这个问题直接提出来,我想,得到的答案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但这个产生智慧火花的过程就肯定难以体现出来了。由这样一个预设好的“不经意”的小问题激起理解全文情感基调的情绪,效果全来自对这一小问题的情境营造。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创设有效的产生问题的情境,对解读整篇文章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的深入研究,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首先,问题情境与文章中的某一重点或难点是相一致的,如上述《金色花》《变色龙》等课例。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自然地走进这种情境氛围去思考相关问题显得水到渠成,问题的解决也显得自然而然,能够有效地带动学生对某一重点难点甚至整篇课文的品读,彻底改变肢解课文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整堂课效果的提高。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课文主题或某一情境匹配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情境氛围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可以集中全体学生的注意力。

再次,创设问题情境能够真正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杜绝“新课改”背景下出现的由以前的“一讲到底”到现在的“一问到底”的弊端,同时也防止了教师的“不作为”行为,从而真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思维与智慧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一、加大平常的积累与沉淀,苦练内功

语文学科的重点还是在于平常积累与沉淀,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平常积累得多了,自然能转化成为考场上的答题信心。很多学生认为,高考在即,多做题才是王道,所以就忽略了平常阅读的积累。实则不然,纵使备考时间再紧,学生也应该抽出时间来了解一下最近国内外发生的时事,了解一下社会热点,看一下时下社会上炒得最热的话题。经验老道的教师就应该知道,高考虽然题型一定,但考题内容却是跟当下时事紧密相关,如果学生对这些一无所知,在考试时必定会茫然不知所措,摔一个大跟斗。因此,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建议考生不要忘记日常知识的积累和沉淀,甚至还要有意识地归纳近期国内外的时事热点,阅读名家的精华文章,形成良好语言感知能力和文字洞察力,这样在能在高考时不至于“飘飘然不知命题老师之所云,茫茫然不知考题答题之所终”。

二、注重整体的阅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文章的整体感知在现代文阅读中相当重要,因为现代文阅读既不像科技文阅读那样“循规蹈矩”,也不像文言文阅读那样完全“不知所云”。因此,学生在看题目之前,可以心无旁骛地把整篇文章重头到尾大致阅读一遍,对全文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和把握,猜测一下出题老师的命题意图,然后带着已有的认识回过头去看问题。经过这个过程,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就已经可以进行简单问题的答题了,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带着问题逐字逐句返回阅读文章,在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是简单归纳之后,得出对问题的答案。这样得出来的答案,一般不会出现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因此,在进行一般的现代文阅读时,提前阅读的小小试水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它既能有效避免学生茫然进入答题状态,也能迅速促成学生对答题的理解和把握,可谓一举多得!

三、注重答题技巧,展现答题的闪光点

高考阅卷都有一定的评分标准,阅卷者根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就现代文阅读来讲,一般是答到一点给几分,在此基础上,语言通顺、流畅才可得满分。因此,学生一定要加大答题技巧的练习,毫不夸张地讲,答题技巧的优劣几乎可以确定分数的高低。现代文阅读主要的答题技巧有:第一,“答案就在文中找”。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毕竟有限,若不顾“先天弱势”,执意要每题写自己话,无疑会丢分不少。一般来讲,现代文阅读的文章不是名家所作,也是报刊剪辑,文章作者的文字概括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必定不在你我之下,因此,对于原文中已经答案的题目就果断地摘抄原文,得分率相对较高;第二,概括文章要做到“言简意赅”。现代文阅读少不了对文章主旨大意或段落大意的概括,在做这种题型时,一定要言简意赅,不要拖泥带水。具体来讲,可以抓住文章的几个关键词,用必要的连接词连接起来就可以了;第三,在回答开放性问题时,要展现自己遣词造句、思维表达的闪光点,增加阅卷老师对你的映像分,让阅卷老师看到你的阅读智慧。

四、注重对题型的归纳掌握,勤加练习

语文虽不像数学那样需要大量练习,但适量练习还是必要的,所谓熟烂于心、胸有成竹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帮助学生对所有的现代文阅读类型进行专门的归纳,每种类型或题型加之以适量的练习,定能在短期内对现代文阅读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比如,现代文阅读的文章类型可分为散文、小说、记叙文等,现代文阅读的题型又可分为词语和句子分析题、词语解释题、原因分析题、主旨大意归纳题等等。学生可以在整体把握文章基本类型和文字基本题型的基础上,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找到自己的答题软肋,对症下药,勤加练习,并归纳出一般的答题方法,进过这样的“艰苦训练”,现代文阅读的高分就不是一个神话。

思维与智慧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慧理答;引导;激励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使课堂的各个因素充满着相互间的引力,从而不断扩大课堂的张力,使教学产生理想的效果呢?理答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形式,正是彰显课堂张力的智慧快车。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对一节课甚至一门功课的兴趣与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面对阅读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当教学进程越出了教学预设的轨道时,当教师捕捉到灵光一现的学生答问时,如何智慧地理答,实现有限课堂空间里的无限张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巧妙引导,拨云见日

肯尼基・胡德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如果说,好的提问活动可以架构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点燃其创造思维的火花,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那么,教师推波助澜地引导点拨必然在其中起着中流砥柱般的作用。所以课堂对话中,教师必须审时度势,多方引导,在学生跃跃欲试或愤悱之时,助其一臂之力,用有效的理答把课堂从“山穷水尽”引向“柳暗花明”的境界。我在教学《成吉思汗与鹰》一课时,在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尝试用一个字或词来表示成吉思汗与鹰之间的关系,我预设的答案是――鹰(救)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杀)鹰。我本以为这应该是很容易答出来的问题,没想到学生却没给出我想要的答案,他给的答案是――鹰(忠诚)成吉思汗,这个答案当然也没有错,然而却没有指向课文的主要事件上来,太笼统了,怎么办呢?我略微思索,继续问道:“你从哪件事看出鹰忠诚成吉思汗呢?”这样一启发,问题马上明朗化了,学生说:“从鹰四次撞翻杯子救成吉思汗可以看出。”于是,“救”字就这样被导出来了,接下来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我随机应变的理答拨开了学生心头的疑雾,直达问题的中心。

二、化难为易,层层剥笋

理答是引起、保持或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有时候教师提出的问题较大或较难时,课堂常常会陷入“鸦雀无声”的境地,要走出这种困境,就必须把原来有较大难度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层层剥笋,由浅入深。在《鸟的天堂》一文中有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课文最后一段中写到: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上引号,而第二个却没有呢?这是体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当我把这个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去思考的时候,学生一时都愣住了,原来预设好的问题遭遇到了滑铁卢。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太大了,于是我微笑着问:“鸟的天堂特指什么呢?”这一问犹如一个台阶,学生立刻有了回应,纷纷说是指大榕树。接着,我继续设第二个台阶:“鸟儿在大榕树生活怎样?”学生轻而易举地便说出了鸟儿在此生活得很快乐,自由自在。学生登上了这两级台阶,难题也迎刃而解。这种化难为易,层层剥笋的理答智慧,体现了生本课堂“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刨根究底,引向深入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有时对问题的理解流于表面,不够深刻。此时,教师就要善于刨根究底,加以指导,达到对问题理解应有的深度,让学生由知其然而进为知其所以然。在教学《成吉思汗与鹰》一课“鹰第四次撞翻成吉思汗的杯子”这一部分时,我问:“成吉思汗此时心情如何?”学生纷纷回答:“气急败坏。”学生的答案非常正确,但学生对“气急败坏”未必理解到位,于是我问:“看到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学生有的说:“我体会到成吉思汗非常生气。”有的说:“我体会到成吉思汗已经忍无可忍了。”有的说:“我体会到成吉思汗已经失去理智了。”看来,学生对这个词已经有了正确的理解了。我继续追问:“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成吉思汗气急败坏了?”学生有的找到了动作描写的语句,有的找到了语言描写的语句,我再相机指导感情朗读,学生对“气急败坏”的理解更透彻了,也体会到了成吉思汗盛怒的心情。这样的导向性理答,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有效对话,深度对话,真正走入文本。

四、激励赞赏,激情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