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管理和服务

旅游管理和服务

旅游管理和服务

旅游管理和服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服务与管理 实践教学 特点 实施方式

张家界旅游学校创办于1983年,是湖南省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旅游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一直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专业,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学校一直把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和宗旨。为了实现这个办学目标,学校结合学情、校情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径,在重视专业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将实践性教学纳入了学校专业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所谓实践性教学就是在向学生系统地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紧紧抓住专业应用性的特点,突出应用特色,强化实践性环节,将理论学习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以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各种现场教学和专业实习活动。

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是相对于学校的理论教学而言的,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但又不同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是传授专业技能,是通过合理结构配置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实训、见习、案例教学、毕业实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而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理论知识和思维逻辑,教学形式主要是课堂授课。此外,实践教学在培养目标、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方面也表现出与理论知识教学的很多不同点,种种区别使实践教学具有自己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加快,实践性教学已经成为职业学校教学的重要一环。为了使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符合新时期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笔者认为在实践性教学中只有透彻研究这些特点,并在了解该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探寻科学的方式方法,才能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实效。

一、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特点

1.教学目的的明确性

职业教育中采用的实践教学不同于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知识教育,也不是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而是职业教育中的专业技能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从对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转向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而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所以实践性教学就是一种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训练,是具有明确的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范围甚至明确的就业岗位的教学。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应用性为主。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就是为旅游行业培养所需的导游、旅行社计调与旅行社管理、外联、景区景点讲解员等相关人才。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具备相对应的管理知识,如上、下、平行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财务报表能力等。

2.教学计划的系统性

实践性教学不同于生活实践,不是单个的行动和事件,是一个由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人员合作完成的系统工程,是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即是一种系统性的教育。在中职教育中,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是系统有序的,要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积累和深化、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因此要对实践教学计划进行统筹安排,学校应有自己的实践教学方案,每个方案都要明确的实践教学的设备、场地、资金规划、师资、期限、过程等,体现出各阶段的培养计划,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到实践教学目标必须与社会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的总体要求一致,要分阶段、有层次、有梯度地来指导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优化和完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一年级时让学生学习、了解了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基本理论课程的内容后要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在旅行社、景区参观、见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各个部门业务分工及合作的框架;二年级通过案例教学、实操等手段,使学生掌握实操的技能;三年级考取专业技能证后到相关企业实习,进一步掌握旅行社、酒店的服务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形式的直观性

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贯彻实践性教学的直观性,可以使学生获得真实、具体、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直观认知,了解、熟悉技术的操作要领,突破时空和思维模式的限制,使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抽象知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的感知、理解和掌握技术规范创造条件,增强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技能培养的效率。例如,讲授“地陪导游中首次沿途导游”时,笔者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视频资料,学生清晰地看到了沿途导游的全过程;同时,教师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能很直观地明确沿途导游的内容及要领。

4.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环境与其他教学不同,需要的是一种真实的或仿真的情景,需要的是可操作的实际设备,所使用的设备未必能在教室这个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所组织的活动未必能在教室这个固定的空间内展开,所使用的素材未必能在教室等特定的空间内获得,所培养的能力未必能在师生单向交流中形成。导游专业的实践教学除了在教室内进行情景模拟外,应把学生带到旅行社学习不同部门的工作流程和技能,此外还要让学生走进景区(景点),融入到现场导游的具体环境中去。因此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时必须处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

5.教学内容的动态性

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不同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基于人类知识的积淀,而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源于当代的职业世界,是对职业世界中技能的归纳和整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专业知识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许多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思想逐步应用于专业管理领域,专业管理教学应及时追踪新技术、新装备的发展进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由于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的教学实践是开放的体系,必须同外界尤其是旅行社、旅游景点景区发生信息的交换,因此实践性教学也应有一个动态更新机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广泛地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责和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求,并根据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和对人才的要求来调整教学内容,针对企业实际所需的人才类型来培养学生,落实具体的课程,强化教学“应用能力”。其教学内容与职业需要必须尽可能的保持同步,至少不能落后于社会需求,因此实践教学内容必须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使其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6.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重在培养人的智力水平,增加人的知识总量,但职业教育不能简单照搬普通教育中的方法。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应该根据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学习内容的特殊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应变能力,以适应旅游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法、分组讨论法、团队合作法、案列分析法等

通过与时俱进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吸引开放性教育条件下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既受到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又受到素质教育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7.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不像理论教学考核那样单一和客观,带有主观性和主体的自主性的特点。因为实践性教学活动完成情况的考核标准以文字说明为主,除完成的字数、完成的时间是类似量化的指标外,基本上是定性指标及原则性说明,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对考核标准的文意理解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而开放教育下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完成需要依赖于学生自身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但开放教育下的学生质量差异较大,而且整体水平不高,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很难靠自主性保证实践性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的教学质量。这种主观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导致评价的多元性,从主体视角来看,实践教学评价可以由学校管理人员、教学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学生家长、职业教育专家共同参与;从过程角度来看,实践教学评价可以包括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从评价内容看,实践教学除了技能评价外,还有知识评价、职业道德评价等。 但无论是谁评价,评价内容是什么,总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对学生实践活进行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更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实施方式

实践性教学是传统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在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方面,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不断进行探索,采用了实训、见习、案例教学、毕业实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方法,从技能初步形成、技能操作实训到技能强化等分层次、分阶段逐步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将知识技能与工作岗位结合起来,突出操作,重视合作和创新,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所需求的创新型适用人才。

1.技能形成性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技能形成性实践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技能学习从无到有的成长过程的实践教学形式。作为刚刚从初中毕业的学生来说,对所学的专业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和了解,组织好校内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技能操作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按照技能学习的发展顺序和规律,可以分为感知认同实践和仿真模拟操作实践等方式。

1.1感同认知实践教学。所谓感同认知实践教学就是组织学生利用感官了解职业工作的过程、企业的环境、设备的形态以及职业发展的空间等。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和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从各方面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并产生喜好等认同感,为以后的学习和教学打好基础。感同认知实践的方式主要有参观、调查、访问、演讲等,这些方式可以集中组织,也可以分散进行;实践的地点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可以让学生到学校所在的地区内各大旅行社看一看各旅游部门的工作流程,或让学生分批跟团了解导游员的工作实况。或通过演讲、班会等形式强化他们对所学专业的感受,增强专业意识,激发专业热情。

1.2案例教学。在《导游实务》、《旅游法规》等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我校专业课教师都非常重视案例的教学,收集了许多的案例进行补充教学。一般采用如下过程进行案例教学:①课前布置案例内容,由学生自主分析或互相讨论;②课堂指定学生重点发言,并进行全班讨论;③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课后要求学生书面归纳。

1.3仿真模拟。这是技能的初步形成阶段,是按照职业世界的真实情况、构造,尽量模仿真实的工作环境,体现旅游服务业的原始原貌,营造职业工作的气氛,通过教师的示范、影像教材的演示等让学生了解、掌握技能操作的顺序、动作标准和注意事项等,学生经过模拟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了解相关设备、工具的性能、使用方法等。

这个阶段往往是学习新技能的基础阶段,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以理论为基础,重点突出实践操作,一步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以上实践性教学以在学校内部开展为主。

2.技能强化性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学生在理解、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后,需要开始强化这些技能,并通过教学项目等不断综合单项技能,以达到熟练再现技能的程度。强化的方式主要有实训、见习和技能竞赛等。

2.1实训。实训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中职学生理论实践结合的重要途径,实训是为熟练掌握某种技术或技能而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反复训练的活动。实训目前是我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相当大的比列,实训的时间一般在学习专业课之后,是在一定理论和技能基础上进行的,实训的内容不是仿真模拟操作实践教学期间的单项动作训练,而是单项能力、甚至是多项能力的综合,因此,实训教学中经常采用项目教学等具有复合型的教学方式,实训的地点随所需条件而定,校内有实训基地等条件的可在校内展开,也可依靠企业资源展开。

2.2见习。见习是实践教学的补充形式。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二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采取招标的形式与旅行社联系,由中标的旅行社派出精干的导游员组织学生到岳阳楼、衡山、韶山等湖南经典旅游线进行实地教学活动,这些带队的导游员既是学生的导游工作者,更是学生的“师傅”。从这些导游员身上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他们的导游工作能力,还有他们的应变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等综合知识。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从课堂、学校走出来,开阔视野、增长实践知识与技能。

2.3技能竞赛。技能竞赛是实践教学的促进形式,有利于提高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中职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应定期举办或参加全国、省、市、校级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竞赛,将其制度化、固定化。需要注意的是,技能竞赛应作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却不能用技能竞赛完全代替系统、全面的专业教学,毕竟技能竞赛前的强化训练不可能面对所有的学生,但我们可以通过技能竞赛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用于指导以后的实践性教学,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技能整合性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这是综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检验性实践,进一步完善技能,并不断获得工作经验的教学方式。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3.1校外实习。以毕业实习这种方式为主,这是学习期间的最后阶段,是中职教学中必有的实践教学形式。学习的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性,包含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方法策略及社会能力等。学生兼有学习者和工作人员的双重身份,还可领取一定的劳动报酬。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复杂的难题,进行创造性实践,由此达到最高级别的的实践,因此这种教学实践教学具有最终性特性,是职业教育整体培养目标的综合反应。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必须重视校外实习。在校外实习首先要和相关的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所谓“双元制”教学是一种国家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双元制”模式重视能力培养,针对性较强,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在这种制度保证下,企业不仅会制订完善的培训规划,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强化技能培养,而且能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使教学有足够的物质保证。不过当前由于就业形式比较严峻,使得学生的毕业实习变成了就业实习,这样做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的,因为学生通过校内实习只是初步具备了基本的导游专业技能,学生必须要在实际工作中去锻炼、提高并积累实践经验。这就需要学生不能始终在单一的岗位上实习,必须要有岗位轮换。通过岗位轮换一方面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3.2社会实践。这是指导学生在社会中从事的一项实践活动,常以3-5人为一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布置相关任务,目的是增强学生对实践活动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以上这些实践教学形式是循序渐进、互相补充的,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是由简单技能的组合逐步形成复杂的技能,有一个熟能生巧的发展过程,只有熟练掌握了单项技能才能学习复杂的技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给学生充分反复操练的机会,即结合专业特点,不断的强化操作训练,在最后阶段整合实践经验,联接所学技能,形成较完整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33.

[2]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z].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22.

[3]肖爱中.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当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旅游管理和服务范文第2篇

一、旅游公共服务的基本构成

旅游公共需求是旅游部门存在的客观需要,决定着旅游部门活动的范围。旅游部门的职责和功能就是为了满足旅游公共需求。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看,旅游公共需求是随着旅游的消费水平、产业规模和社会功能的不断提升而变迁并逐步扩展的。如改革开放初期,旅游业承担着为国家创汇的任务,旅游部门的重要职责就是利用公共资源组织有效供给,为广大海外游客提供服务;随后进入产业规模扩大和设施建设阶段,旅游部门通过财政支持、规划引导和标准推广等措施,建立了一系列崭新的旅游公共服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中心工作,旅游部门需要发挥综合功能,更好地为满足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以及扩大就业等需要,建立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因此,从旅游业的发展规律看,旅游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一样,有着共性的公共服务,但更多的是基于国情和旅游业发展的综合性而衍生出来的公共服务,需要我们不断深化认识,把握规律,促进发展。

(一)基础性旅游公共服务。它是政府公共部门生产的、提供全体社会成员平等消费和享有的无差别公共服务。主要包括: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运输设施设备、公共景观和环境建设、交通和景区旅游集散点的休憩设施等。

2旅游公共信息平台。主要指面向社会、市场、游客和旅游相关企业、从业者提供的公益性、基础性的信息服务。如:目的地的道路与旅游设施标志系统、游客服务中心及旅游资讯系统等。

3旅游生态建设与保护。重点旅游区及周边地区、主要风景廊道生态植被保护与恢复,旅游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遗产环境保护等。

4旅游公益事业。旅游教育培训,包括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国民旅游素质教育等;旅游社会功能,如促进旅游就业、扶贫等公益事业。

(二)市场性旅游公共服务。它是既能满足公共需要,又能满足企业和个人需要,可以吸收企业、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通过市场竞争方式进行生产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

1旅游公共资源开发与管理。如编制区域性旅游开发规划、组织对国家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开发管理、协调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2旅游公共安全保障。包括旅游安全监测和预警、旅游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救助、国际旅游安全合作等。

3旅游交流、合作与宣传。主要是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国家重点产品及市场推广、国家间旅游合作和大型旅游公益活动等。

4旅游消费促进及福利。比如不断优化旅游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处理各种利益诉求、鼓励和促进各种旅游福利政策出台等。

(三)管理性旅游公共服务。它是政府为了维护旅游经营公平,建立有序的旅游市场秩序,对旅游经营单位所产生的管制性公共服务。主要包括:

1对从事旅游经营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必要的市场准入审批及复合、年审等。如旅行社经营许可和导游从业许可等。

2制定和推广部级旅游服务规范和标准。目前在我国比较成功实施的饭店星级评定就属于此类。

3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有关法规,对违反法规的经营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4协调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开展合作。旅游行业协会是旅游市场主体的代表,通过协会实施管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旅游公共服务的现状分析

(一)旅游行政管理延续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行政管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企业管理阶段。以旅游直属企业和事业单位为主要行政对象,把提供有效供给、搞好经营管理作为主要目标,进行重点带动和管理,时间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延续了1个五年计划。

行业管理阶段。以旅行社、饭店、车船、购物点和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为主要行政对象,把扩大供给规模、规范服务行为作为主要目标,实施法规、标准等规范指导,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延续了三个五年计划。

产业促进阶段。以旅游产业群和消费市场为主要行政对象,把整合资源、优化环境和协调促进作为主要目标,逐步确立了“完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质量和发挥产业功能”三大任务,时间从本世纪开始延续至今。

(二)现有旅游公共服务的主要特征。总体看,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与国家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公共服务的发展相同步,在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中,逐步发展、深化和完善,初具旅游公共服务架构。同时,在实践中也形成了一些行业特征。

1围绕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大局开展服务。我国现代旅游业始发于改革开放之初,在近三十年的不同时期里,围绕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创汇、扶贫、就业、拉动内需、新农村建设等重大中心工作中,积极主动发挥产业的综合服务作用,做出了明显的贡献。

2着眼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创新服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亿万大众的生活需要。为保证入境、出境和国内三大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满足不同的旅游消费需求,各级旅游部门不断创新服务,在公共设施、资源保护、安全保障、信息引导、危机管理等多项领域,开创性地建立和完善了旅游公共服务;特别是黄金周制度的实施,开创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多部门、多级别的假日旅游协调保障服务机制。

3立足旅游产业发展规范服务。我国旅游业从一个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大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很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通过政府主导,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在旅游服务标准、市场经营规则、宣传推广促销、市场要素培育等方面,采取得力措施,积极推动了各种服务规范化发展。

4促进国家和平发展对外服务。我国旅游业从发展之初,就承担了民间外交和对港澳台的任务。随着我国旅游业在世界的崛起,这种对外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在扩大对外交流、促进港澳经济繁荣和加强对台工作中的影响得以提升,其服务领域、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难点和问题。在充分肯定旅游公共服务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旅游公共服务还有不适应和不完善的地方。就全国而言,旅游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和公共服务能力不强,是目前的一个普遍问题和突出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行政职能错位、缺位和越位现象仍然存在。受计划经济的惯性影响,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还缺乏明确的目标,游离于微观管理与宏观管理之间,公共服务职能相对薄弱;仍然习惯直接面对企业和市场进行管理,管了一些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造成行政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效能低下;行政执法体制不健全,依法行政的能力有待提高。

2应对大众化旅游发展的准备不足。大众化旅游发展阶段是推动旅游公共服务的最佳机遇期,但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对公共产品需求缺乏认知,没有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公共服务建设明显滞后于旅游公共需求,暴露了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3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的难度增大。应该说,旅游公共服务依赖于产业功能的综合发挥。但是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产业链的拉长,使得各相关部门介入旅游服务的范围扩大,力度增强,旅游部门整合服务的综合功能弱化,作用降低,影响了旅游公共服务集约化发展。

4运用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机制缺乏。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市场化的进程相对较快,传统的政府管理失灵问题早就有所暴露,但如何系统地运用市场手段、开展与企业合作进行管理,还缺乏有效手段,更没有机制性突破。

三、旅游公共服务的发展需要

旅游行业的综合性、关联性以及开放性等特征,决定了旅游公共服务的发展必须顺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需求,同时还要遵循行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还应主动吸收各国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意识。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成熟,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的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转轨变型的关键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深入到了处理市场经济与公共服务这一根本关系的深层阶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任务。旅游部门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执政为民”理念出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社会和公共需求为导向,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公共服务和管理模式。

(二)旅游行政管理模式面临转轨。随着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旅游部门在既定模式下履行行业管理、产业促进和市场开发等职能的工作量成倍增加;伴随旅游综合功能的显现,党、政府和社会从发展大旅游的需要出发,赋予旅游行政部门承担了更多责任,造成旅游行政力量严重不足,行政范围界定不清,行政绩效不尽如人意。因此,旅游行政迫切需要围绕公共服务,建立有限责任和行为规范,把对市场主体的评定、认证、认可、评审和展销等微观职责划转或外包出去,集中履行旅游公共资源整合和利用、旅游市场行为监控和规范等宏观职责,实现服务型旅游部门行政模式。

(三)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高端目标。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伴随着现代社会文明而不断自我完善,其标志之一就是承担更多的社会共同责任。上世纪中叶,面对大众旅游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发达国家提出了“负责任旅游”概念,明确了旅游业与保护环境相一致的发展目标。随着对全球贫困、社会不公等问题关注的升级,世界旅游组织先后提出了“旅游促进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应尽的责任”和“旅游促进脱贫行动”,要求各国旅游业更多地承担起这些方面的公共责任。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旅游大国,更应提倡这种具有社会责任的旅游发展观,强化履行责任的公共服务职能,促进我国旅游业向可持续目标发展。

四、旅游公共服务的工作方向

(一)旅游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同时,也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工作过程。旅游公共服务同样需要确立长期战略,明确工作目标。鉴于旅游公共服务涉及面广,而目前政府公共财力向旅游投入有限,需要确立优先发展领域。按照“市场必要、产业急需、国家重点”的原则,现阶段优先发展的领域主要是:

1旅游公共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的主体是国家的自然文化遗产,政府必须对其开发与保护实施公共管理。

2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交通、环境、安全、标准和信息等游客共同享有的基础设施,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提供广泛的公共服务。

3旅游公共服务社会化体系。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制度、体制和机制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有效组织开展旅游公共服务。

4旅游公共有限责任管理。围绕旅游公共利益的实现,从优化发展环境、规范市场行为和保护合法权益等方面明确责任,并实施相应的有限责任管理。

5旅游公共形象市场宣传。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和旅游合作交流,具有典型的公益性和公众性,是各级旅游部门理应承担的重要公共服务。

(二)旅游公共服务的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公共服务的目标为:

1转变旅游部门职能,为游客提供安全、便捷和舒适的优质服务;为旅游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空间。

2发挥产业综合功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旅游就业机会,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出更大的贡献。

3建立科学的发展模式,为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长期稳定的基础。

4创新宣传促销模式,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对外交流与合作开辟新的空间。

(三)旅游公共服务的实现模式

1强化旅游业的公共性。建立公共导向的旅游发展政策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应从发挥旅游产业综合功能入手,围绕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领域,优化在环保、健康、文明和安全等方面的资源配置,加大对拉动内需、扩大就业等关系民生领域的服务力度,树立旅游部门公共责任形象。

2依托社会资源实现整合。现阶段在我国主要地区,旅游业是发展服务业的重要领域。因此,应抓住国家发展服务业的机遇,通过党委和政府统筹,摆脱行业和部门利益,整合社会公共服务资源,拓宽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渠道,实现旅游公共服务最大化。

旅游管理和服务范文第3篇

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关于印发

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的通知

旅办发〔2017〕34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局:

《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已经国家旅游局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

为认真贯彻《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快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一、形成新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国旅游公共服务有序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交通集散、厕所革命、旅游便民惠民、旅游安全保障等领域加速建设,全国旅游公共服体系初步建立。

(一)旅游公共服务保障政策实现突破

旅游公共服务已成为各级旅游部门的重要职能和工作内容。国家旅游局首次出台《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公共服务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指导和推进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地不断强化领导,设立旅游公共服务管理机构;研究出台旅游公共服务保障政策,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规划建设。

(二)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车站、码头等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加速发展,旅游通达条件持续改善。通信网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展,旅游信息服务基础不断巩固。大型旅游综合体相继建成,城市休闲设施加速开放,国民旅游获得更大休闲空间。

(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加速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覆盖主要交通枢纽、景区景点、商业步行街区等游客集中区域。旅游咨询网站、智慧旅游终端等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相继建成。旅游信息咨询、门票预约、酒店预订等服务功能不断拓展。12301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开通,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智慧化水平逐步提升。

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不断提升。旅游道路加速建设,旅游专线相继开通,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明显好转。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等主要交通沿线的景区景点标识导引设施加速建设。旅游集散、交通换乘等旅游集散中心服务功能日渐强化。

厕所革命启动开展。《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指南》等文件制定出台。全国旅游厕所工作现场会、中国厕所革命推进日、中国厕所革命宣传日、全国旅游厕所设计大赛、全国旅游厕所技术创新大赛等相继举办。各地厕所革命领导小组纷纷成立,厕所建设计划相继出台,厕所资金投入、用地保障等政策不断推出。2017年全国建设旅游厕所 22009 座,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厕所革命开局良好。

旅游便民惠民举措陆续推出。旅游消费券、旅游卡、旅游年票等便民惠民举措不断推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景区门票优惠政策持续出台。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旅游资源相继免费开放。通信、邮政、医疗等服务设施旅游功能不断加强。

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旅行社安全规范》 、 《旅游景区反恐怖防范规范》、《旅游饭店反恐怖防范规范》等不断出台,旅游安全法规标准体系逐步健全。旅游与外交、公安、交通运输、安全生产、质检、食药监、保险、气象、地震等部门间的旅游安全监管协同联动不断深化。旅游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及应急值守制度不断完善。旅行社、旅游景区等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安全应急工作不断加强。

二、迎来新机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旅游公共服务将迎来大变革、大跨越的发展新阶段。

(一)国家战略决策为旅游公共服务提供有利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旅游公共服务的基础支撑作用将更加凸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法规与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十三五期间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全面强化,旅游公共服务迎来有利发展环境。

(二)巨大市场需求催生旅游公共服务广阔发展空间

到十三五期末,我国旅游市场总规模将达到 67 亿人次,为旅游公共服务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吃、厕、住、行、游、购、娱和文、商、养、学、闲、情、奇旅游综合要素体系完善健全,自助游、自驾游等加速发展,将推动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内容和方式更加丰富。

(三)对外开放新战略拓宽旅游公共服务建设视野

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战略深入实施,旅游公共服务迎来国内建设和国外输出双重机遇。中国与亚欧国家之间政策、设施、贸易、资金等要素间的互联互通,区域机场、港口、车站等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以及跨境旅游合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的加速建设,将积极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管理、标准等领域的多方位国际合作,加速中国旅游公共服务走出去步伐。

(四)科技进步为旅游公共服务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新能源、新材料、可穿戴智能设备等新技术、新产品突破应用,将为旅游公共服务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和科技支撑。

(五)政府职能转变为旅游公共服务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政府职能加速转变,公共服务将成为各级政府工作重点。旅游部门工作职能不断转化,旅游公共服务将逐步成为十三五时期各级旅游部门的核心职能,为旅游公共服务发展提供更加坚实保障。

三、面临新要求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既是大众旅游新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加速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

(一)助力旅游强国三步走战略顺利推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充分发挥旅游公共服务的基础支撑作用,推动旅游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单一的总量扩张向质量效益综合提升转变,增长动力从依靠资源要素扩张、人财物投入向依靠旅游公共服务提升转变,加速推动我国从粗放型旅游大国发展成为比较集约型旅游大国,进而从比较集约型旅游大国发展成为较高集约型旅游大国,并最终建成高度集约型世界旅游强国。

(二)引领社会公共服务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旅游业被确立为幸福产业,旅游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特征更加显著,要求进一步加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旅游公共服务对社会公共服务的示范引领作用,优化旅游环境,增进民生福祉。

(三)释放旅游消费需求

十三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将稳步增长,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居民出游需求将更加强烈,要求必须加速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补齐短板,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更加舒适、更加安全的旅游消费环境。

(四)推进全域旅游加速发展

加快推进由景区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将成为十三五期间的旅游业发展主线。全域旅游需要全域统筹规划,全域资源整合,全要素综合调动,全社会共治共管、共建共享,需要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空间、时间、内容、功能、人群等领域的旅游公共服务全域全覆盖。

(五)推动提升旅游业品质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持续推进,旅游大众化与家庭化、个性化与多样化、休闲化与体验化、品质化与中高端化等特征将更加凸显。加速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创新旅游消费和服务模式,有助于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不断提升旅游业品质。

四、存在短板及挑战

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公共服务将面临需求快速增长与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分布不均、效能不高,不平衡、不均等、不可持续等问题亟需解决,补齐短板任务十分艰巨。

(一)有效供给不足

大众旅游新时代,游客对旅游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及时性、移动性等要求不断增强,传统旅游公共服务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出行难、停车难、如厕难等问题在部分地区长期存在,旅游公共服务低水平供给在短期内难以改观。

(二)运营效能低下

旅游公共服务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等问题,精细化不足、专业化不强,整体运营效能低下,旅游公共服务品质与游客期望和旅游业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均衡发展不力

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景区与非景区之间以及景区之间的旅游公共服务差距明显。部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存在技能门槛、信息化门槛,旅游公共服务不均等性与游客需求的普遍性之间存在矛盾,游客的旅游公共服务获得感差异较大。

(四)信息化水平不高

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的规划引领不够,顶层设计不足,建设投入缺乏保障。旅游资源基础数据库、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等建设推进不畅,新型信息技术行业应用不足,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供给存在碎片化、硬件化问题。

(五)体制机制掣肘

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存在区域分割、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信息分割等问题,供给过多依赖政府单一主体,市场化发展存在体制机制障碍。

(六)外部保障政策不足

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主要围绕居民生活服务目标,缺乏基于游客的旅游公共服务整体统筹,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外部保障政策不足。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题,坚持需求导向、补齐短板、创新共享、智慧支撑、结构优化、全域全程、软硬并举建设主线,扩大旅游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内容,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品质,提高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保障能力,为实现旅游强国三步走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理念

十三五旅游公共服务发展应坚持以下理念:

(一)补齐短板、增加供给

坚持旅游公共服务全域规划、全资源整合、全要素综合调动,积极扩大旅游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领域,加大旅游公共服务投入,加快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扩大旅游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补齐旅游公共服务短板。

(二)全面创新、提质增效

突破政府单一供给模式,推动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内容,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从单一要素配置向全体系构建转变。强化旅游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扩大增量、盘活存量,推动硬件建设和运营管理同步提升,推动旅游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三)融合共享、引领发展

坚持旅游公共服务与社会公共服务有机衔接,以旅游公共服务引领社会公共服务发展。加强政府与企业合作、市民与游客融合、旅游与非旅游功能互通、景区与非景区资源联通,实现旅游公共服务融合联通、共建共享。

(四)科技支撑、智慧发展

坚持游客需求导向,加速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强化资源整合共享,推进线上线下服务衔接,创新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渠道,提供及时、便利、舒适、智能的全新旅游公共服务。

(五)均等公平、全域覆盖

扩大旅游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引导旅游公共服务向社区、郊区、乡村延伸,向游前、游中、游后旅游全过程覆盖,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游客群体倾斜,实现旅游公共服务全域全程全主体覆盖。

(六)深化改革、规范发展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推动旅游公共服务法制建设,健全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环境。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加速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构建与大众旅游新时代相匹配的结构完善、高效普惠、集约共享、便利可及、全域覆盖、标准规范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品质化、均等化、全域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力争实现六大目标:

(一)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总量有效扩大。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旅游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发挥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二)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立足游客需求,扩大旅游公共服务内容,促进中高端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结构。

(三)旅游公共服务运营绩效完善提升。创新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推动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运营,强化旅游公共服务绩效考核,提高游客满意度。

(四)旅游公共服务均等发展实现突破。坚持共建共享,推进城乡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普适性、便利性,推动旅游公共服务普惠化、均等化发展。

(五)旅游公共服务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推进、重点突破,有序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在东部、中西部、东北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区域的科学布局,打破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发展障碍,做好国内旅游公共服务与一带一路、跨境旅游、边境旅游等沿线国家的对接,推进旅游公共服务空间布局的均衡化、一体化、全域化、国际化。

(六)旅游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建立旅游公共服务综合推进机制,持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励引入社会资本,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合作格局,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专业化,实现旅游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一)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全域旅游发展主线,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统筹规划,推动编制《全国旅游交通体系规划》,完善旅游交通布局,构建快进慢游综合旅游交通网络。推动编制《旅游公路建设及服务标准》,建设完成一批旅游专用道路,推动高速公路服务网向周边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延伸,提高连接特色景观名镇名村、乡村旅游重点村的道路等级。优化旅游航空布局,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支线机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新建或改扩建一批支线机场。推动提升铁路旅游客运能力,加大跨区域旅游区、重点旅游经济带内铁路建设力度。

(二)完善旅游景区主要交通连接线

推进旅游景区主要交通连接线建设,依托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民航、高等级公路等构建快进交通网络。加强城市与景区、景区与交通干线之间的交通设施和交通组织,实现城市中心区、机场、车站、码头等到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以及景区之间的交通无缝衔接,解决旅游最后一公里问题。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基本实现一种及以上快进交通方式通达 4A 级景区,两种及以上通达 5A 级景区。

(三)提升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

推进机场、车站、码头以及宾馆饭店、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商业步行街区等游客集中区域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无线网络覆盖范围。鼓励移动互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高速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旅游公共服务领域的加快应用。加快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游客集中区、环境敏感区、旅游危险区等设立信息自动感知采集设备,对人流、车辆等进行数量和特征识别,实现旅游热点区的动态监测。

二、优化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

(一)完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

按照《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国家标准,推动各地完善交通沿线及关键节点的旅游交通导览引导系统,将观景台、旅游标识标牌等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统一规划、设计。重点提升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旅游专用道路以及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商业步行街区等游客集中区域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体系,增加区域人文特征和旅游特色,实现旅游交通标识的设置规范、清晰明确、快速识别。

(二)健全交通服务设施旅游服务功能

强化客运枢纽的旅游服务功能。拓展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邮轮码头等客运枢纽旅游服务功能,改造升级枢纽内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等设施,增强自驾游服务等功能。鼓励发展旅游客运码头、游艇停靠点,加强邮轮港口与城市旅游体系的有机衔接,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建设邮轮旅游集散枢纽,提升旅游服务能力。

提升高速公路服务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增设休憩娱乐、物流、票务、信息咨询和特色旅游产品售卖等服务功能,设置房车车位、加气站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设施,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向交通、生态、旅游、消费等复合功能型服务区转型升级,建成一批特色主题服务区。支持高速公路服务区联合临近景区创新建设模式,开展服务区景观营造,增设旅游观景专用服务区或停车区。鼓励有条件的高速公路因地制宜,灵活设置高速公路景区出入口。

完善普通公路的旅游服务功能。推动国省干线公路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支持增设驿站、观景台、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厕所等服务设施。鼓励有条件农村公路增设简易驿站、港湾式停车带和观景台。加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停车场建设力度,鼓励在交通干线和旅游景区之间增设停车场并实现景区接驳服务。

(三)提升旅游运输服务质量

加强旅游客运能力。推动增加重点旅游城市至主要客源地直航航线航班,优化旅游旺季航班配置。根据旅游业发展实际需求,优化配置旅游城市、旅游目的地列车班次,鼓励增开特色旅游专列,提升旅游专列服务水准。鼓励开通至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旅游直通车,鼓励在黄金周、小长假等重大节假日期间开通定制旅游线路,增强城乡客运线路的旅游服务能力。

完善游客联程联运服务。鼓励建立省域旅游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完善运行机制。推进跨运输方式旅游客运联程系统建设,提高联网、联程、异地和往返票务服务水平。加大公空联运、空铁联运建设,增设或加密机场到重点旅游景区的客运班线,在空铁联运枢纽内设立旅游服务窗口。

(四)强化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公共服务功能

制定出台国家旅游风景道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建设规划,把营地标识纳入公共交通标识体系,鼓励服务商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智能服务平台提供自驾游线路导航、交通联系、安全救援和汽车维修保养等配套服务。加快自驾游呼叫中心和紧急救援基地建设,推动建设一批自驾车旅居车旅游服务区,形成网络化营地服务体系。

(五)构建城市休闲绿道慢游系统

编制《自行车休闲绿道建设及服务标准》,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建设跨区域自行车绿道,配套建设驿馆驿站,增加休闲休憩、餐饮购物、停车换乘、自行车租赁等服务功能,形成覆盖主要旅游城市和旅游区的绿道慢游系统。

(六)推进旅游区交通服务闭环连接

研究编制《旅游观光巴士设施及服务规范》,推动各地旅游观光巴士线路规划建设,建立闭环式旅游观光巴士网络,实现区域内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闭环连接,满足自助游、一日游等不同层次旅游交通需求,提供便捷的城市游览服务。

三、提升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一)优化线下旅游服务中心布局

编制完成《城市旅游服务中心规范》,推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机场、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商业步行街区等游客集中区域的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按照分层级、分类别、分功能原则,重点推动建设一批旅游服务中心示范点,为居民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旅游集散、宣传展示、旅游投诉、旅游预订等旅游公共服务,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服务中心体系。

(二)打造线上旅游信息服务平台

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打造线上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升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水平。重点优化提升12301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旅游信息资源,实现全国旅游信息数据共享。建设旅游产业大数据平台,推动旅游与公安、交通运输、卫生、气象以及航空、通信等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衔接共享,研究制定数据共享清单、开放清单,推动互联互通、融合发展,实现旅游产业运行的有效监测。促进旅游服务大数据应用,引导各类互联网平台和市场主体参与旅游服务大数据产品及增值服务开发,运用网站、微博、微信、应用程序(APP)等媒介,为游客提供多样化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三)推进智慧旅游业态建设

推进互联网+旅游战略,建设一批国家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乡村。建立景区门票预约制度、景区承载量监测预警机制、旅游舒适度评价机制等。到十三五期末,全国4A 级以上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全部实现免费 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智慧旅游服务功能的全覆盖。

四、大力推进厕所革命

(一)推进厕所革命建设行动

加强政策引导、标准规范、技术创新、典型示范,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推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线路、商业步行街区、乡村旅游点等游客集中区域的厕所建设。落实业主单位建设责任,将旅游厕所纳入 A 级景区等创建和评定工作。加大厕所建设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大中型企业、社会组织投身厕所革命,积极向中西部地区捐建援建旅游厕所。开展第三卫生间建设,推进厕所无障碍化。开展厕所技术创新,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孤厕、旱厕、冰厕面临的高寒、缺水、缺电等问题。推动各地开辟绿色通道,在旅游厕所项目审批、配套设施建设以及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加速厕所革命进程。

(二)实施厕所革命管理行动

完善旅游厕所管理服务平台,将所有旅游厕所纳入平台管理,实现厕所信息电子化、厕所管理实时化、厕所查询网络化、厕所评价动态化。贯彻落实《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开展旅游厕所评定工作,通过标准化手段,完善旅游管理服务。加大以商建厕、以商管厕、以商养厕厕所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应用,推动通过市场化手段开展厕所建设、管理,实现旅游厕所建设管理的市场化、长效化。推动各地成立旅游厕所开放联盟,倡导政府机关和社会单位厕所向游客免费开放。推动开发旅游厕所服务地图。完善旅游厕所建设管理监督考核制度,开展厕所革命游客评价调查,厕所满意度报告。

(三)推进厕所文明提升行动

加强厕所革命舆论宣传和引导,组织开展全国厕所革命万里行等活动,推动全社会关注和参与厕所革命。制作文明如厕主题宣传片、公益广告,强化文明如厕公民教育,引导游客文明如厕,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旅游厕所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五、构建国民旅游休闲网络

(一)拓展国民旅游休闲空间

完善国民旅游休闲服务设施,拓展国民旅游休闲空间。推进城市休闲公园、休闲街区、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环城休憩带等休闲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功能。

(二)建设国民旅游休闲示范体系

开展国民旅游休闲示范体系建设,推动国家旅游休闲示

范系列标准制定及评定工作。贯彻实施《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国家蓝色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国家人文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旅游休闲示范城市标准》等国民旅游休闲示范标准,推动编制《诚信旅游示范城市标准》、《湿地旅游示范区标准》、《旅游休闲示范乡村标准》、《旅游休闲示范区标准》等标准,启动旅游休闲示范区、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一批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国家蓝色旅游示范基地、国家人文旅游示范基地,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三)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功能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健全文化、体育、商务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旅游休闲功能,改善国民旅游休闲整体环境。

六、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

(一)推动景区门票优惠和免费开放

推动各地推出景区门票减免、赠送等惠民活动。推进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城市资源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推动有条件的景区景点设立公众免费开放日。

(二)提升旅游消费便利化

鼓励各地发行旅游一卡通、电子消费券、旅游年卡等,为游客市民提供旅游便利服务。鼓励金融企业开发旅游金融分期消费产品。支持景区景点开展互联网平台建设,完善旅游预约服务。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旅游城市群开展跨区域旅游一卡通建设。

(三)完善特殊群体旅游服务保障

制定《老年旅游服务规范》,完善老年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优化老年人游览服务。推进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游客群体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地方和企业针对老年旅游推出经济实惠的旅游产品和优惠措施。

(四)推进旅游志愿者服务

推动建立旅游志愿者服务管理体系,畅通旅游志愿服务参与渠道,培育旅游文明引导、游览讲解、质量监督、旅游咨询、应急救援等志愿者队伍。建立中国旅游志愿者联合会,依托景区、博物馆、商业街区、交通枢纽站点、社区等游客集中区域建立旅游志愿者服务工作点。完善中国旅游志愿者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制定中国旅游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建立旅游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管理、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制度体系,有序推进旅游志愿者服务管理工作。

(五)加强旅游公益教育

建立旅游知识宣传、公民旅游教育体系,传播旅游出游知识、旅游消费知识和旅游安全知识。组织旅游大讲堂,开展旅游科普活动,推动旅游教育进学校、进社区。强化旅游责任教育,《绿色旅游消费公约》和《文明旅游公约》,提升游客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文明意识。推动开展研学旅行,鼓励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

七、构筑旅游安全保障网

(一)加强旅游安全制度建设

完善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提示制度,规范旅游安全风险级别划分及风险提示,及时向旅游者旅游安全警示。贯彻实施《旅游安全管理办法》,规范旅游安全监督管理、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落实旅游经营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编制《高风险旅游项目目录》,推动高风险项目分类管理和责任落实。研究编制《景区开放安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景区安全管理制度。

(二)强化重点领域和环节监管

强化重点领域和环节监管,开展旅游包车、旅游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及景区地质灾害等重点领域的隐患排查和联合整治,重点强化旅行社在包车、包船、包飞机等购买交通服务环节的安全监管。推动落实旅游客运车辆导游专座制度。推动建设旅游包车安全运营及动态监管平台,实现旅游包车统一管理、包车驾驶员统一考核、包车供给及需求集中交易、包车运行动态预警及监测。加强旅游节庆活动安全管理,开展景区景点最大承载量管控和专项检查。推动旅游场所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

(三)加快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建设

推动将旅游应急管理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制定应急预案,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完善旅游安全应急指挥、应急预案编制及演练、信息报告及应急值守等相关制度。编制《国家旅游安全与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标准》,健全完善国家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推动国家、地方安全应急指挥平台的无缝对接。编制《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及服务规范》,推动建立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专业化、市场化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建设一批国家旅游安全与应急救援示范基地,分类建立旅游应急救援中心、救援工作站、应急救援点,为游客提供及时应急救援服务。推进旅游景区安全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实现人流、车辆、位置、环境等关键节点的全域全程全时可视化监控。

(四)深化旅游保险合作机制

深化旅游保险合作机制,完善旅游保险产品,提高保险保障额度,扩大保险覆盖范围,提升保险理赔服务水平。完善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鼓励游客购买旅游意外险。推动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游大巴及高风险旅游项目实施旅游责任保险制度。加强与重点出境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保险合作,建立健全出境旅游保险保障体系。

(五)强化旅游安全教育培训

组织开展旅行社、旅游景区等重点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导游领队人员的安全管理培训,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开展旅游安全应急演练、旅游安全应急技能大赛等,提升旅游安全应急能力。开展旅游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等活动,强化旅游安全宣传教育,提升游客安全意识和安全应急知识,营造全社会平安旅游氛围。

八、优化旅游公共行政服务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旅游行政服务效能。创新旅游监管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责任,加强旅游综合执法,全国旅游秩序指数。完善12301旅游投诉受理机制,健全旅游投诉处理和服务质量监督制度,改进旅游纠纷调解机制。建立健全旅游从业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信用体系,推进旅游失信行为记录和不文明行为记录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共享,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引导旅游经营者诚信经营,游客文明旅游。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提升全国旅游团队服务管理系统、全国导游公共服务监管平台、旅游质监执法平台等旅游行业监管系统。

九、推动旅游公共服务走出去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加快推动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管理和服务标准的对外输出,推广中国旅游服务、提升中国旅游国际影响力,实现旅游国际合作在旅游公共服务领域的率先破局。

第四章 重点工程

一、12301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工程

优化提升12301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各地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接入国家平台,实现全国旅游信息数据互联共享,满足游客对旅游公共服务便捷、高效的信息需求。重点开发旅游公共信息资讯平台、旅游产业运行监管平台、景区门票预约与客流预警平台、国家旅游大数据集成平台、旅游气象信息服务平台、三维景观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旅游目的地导航系统、多语种旅游形象推广平台等。

二、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编制完成《城市旅游服务中心规范》,整合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等服务设施,推进主要旅游目的地交通枢纽、旅游步行街区及 3A 级以上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游客集中区域的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形成由服务点、服务站、综合型服务中心等组成的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服务中心体系,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旅游集散、宣传展示、旅游投诉、旅游预订等旅游公共服务。

三、厕所革命推进工程

加速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步伐,推进厕所革命深入城乡、普及景区内外,实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目标。

四、旅游最后一公里优化工程

推进旅游最后一公里建设,完善旅游区交通连接线,畅通旅游交通毛细血管,实现旅游目的地内部交通无缝衔接。到 2020 年,实现 A 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等与城市中心区、高铁站、机场、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等之间的有效连接,消除断头路通往 5A 级景区、部级旅游度假区的道路力争达到一级公路及以上标准,通往 4A 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特色小镇至少有一条二级公路,通往 3A 级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的道路符合等级公路标准。

五、国家旅游风景道公共服务示范工程

以国家等级交通线网为基础,实施国家旅游风景道公共服务示范工程,重点推动建设自驾车营地、驿站、景观台、休憩场所、旅游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旅游交通导引、信息咨询、应急救援等公共服务功能。到 2020 年,重点推动建设川藏公路风景道、海南环岛风景道、长江三峡风景道等 25 条国家旅游风景道公共服务示范工程。

六、旅游观光巴士示范工程

编制完成《旅游观光巴士设施及服务规范》标准,推动实施旅游观光巴士示范工程,培育打造一批旅游观光巴士示范城市,推动各地旅游观光巴士建设,为游客提供便捷的城市游览服务。

 七、旅游休闲绿道示范工程

编制完成《自行车休闲绿道建设及服务标准》,推动各地旅游休闲绿道建设,形成覆盖主要城市、景区景点的绿道慢游系统,重点推进建设一批跨区域自行车旅游休闲绿道,满足国民旅游休闲需求。

 

  八、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公共服务示范工程

推动开展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公共服务示范工程,在主要旅游交通干道、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区域规划建设一批自驾车旅居车营地,配套完善道路指引、餐饮购物、汽车养护、安全救援等服务功能,打造一批精品旅游自驾线路。

 九、旅游区(点)道路交通标识体系优化工程

按照《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国家标准,推进旅游区(点)、交通集散点等区域的旅游交通标识指引体系建设。到 2018 年底,完成 4A 级以上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主要公路沿线的交通引导标识设置;到 2020 年,完成 3A 级以上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等主要旅游资源在公路沿线的交通引导标识设置。

十、旅游安全与应急救援示范工程

编制完成《国家旅游安全与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标准》,健全完善国家旅游安全及应急管理指挥平台,指导并推动各地建成相应指挥平台并与国家平台实现对接,形成全国一体化旅游安全应急指挥体系。编制完成《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及服务规范》,探索建立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专业化、市场化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建设一批国家旅游应急救援基地。

 

  十一、A 级旅游景区视频监控工程

编制完成《景区开放安全管理办法》,推动实施旅游景区视频监控工程,引导并推动所有 A 级景区建立安全视频监控系统。

 十二、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工程

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通村公路、网络通信基站、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可进入性与旅游舒适性。规划启动六小工程,确保每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好一个停车场、一个旅游厕所、一个垃圾集中收集站、一个医疗急救站、一个农副土特商店和一批旅游标识标牌。

 十三、红色旅游公共服务工程

实施红色旅游公共服务工程,推动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交通连接线建设。加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内道路、步行道、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以及展陈场馆、解说系统、旅游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推动完善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沿线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十四、旅游志愿者服务管理工程

实施旅游志愿者服务管理工程,完善旅游志愿者服务管理平台建设,重点培育旅游文明引导、游览讲解、质量监督、旅游咨询、应急救援等领域的旅游志愿者队伍。

 十五、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化工程

加强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制定推出旅游公共服务建设规范和质量服务标准,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标准覆盖率,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强化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宣传和推广培训,开展标准化试点和示范工作,加强绩效评估,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化水平。

 

  十六、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工程

按照《旅游质量发展纲要(2013-2020 年)》要求,立足旅游交通便捷服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旅游惠民便民服务、旅游安全保障服务等内容,编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数体系,定期《全国旅游公共服务满意度指数》报告,提高旅游公共服务能力绩效和游客满意度,推动旅游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创新体制机制

建立旅游公共服务综合推进机制,明确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管理责任部门,增强旅游部门综合协调和行业统筹能力。开辟旅游公共服务绿色审批通道,协调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健全旅游公共服务持续投入机制、绩效评估机制。推进多规合一,将旅游道路、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

二、健全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旅游公共服务法律法规,推动制定《旅游公共服务条例》、《中国旅游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高风险旅游项目目录》、《景区开放安全管理办法》等,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

三、加大投入力度

推动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向旅游公共服务倾斜。落实地方政府对旅游公共服务投入的主体责任,推动建立适度超前的旅游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机制。鼓励设立旅游公共服务发展基金,支持推行 PPP 模式,推动社会资本投入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引导金融业加大对旅游公共服务投资的信贷支持,为重大旅游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提供便利融资服务。

四、优化用地政策

推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旅游公共服务发展需求,合理安排旅游公共服务用地布局。明确旅游开发要优先保障旅游厕所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推动旅游公共服务用地审批便利化。支持各地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等开展旅游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积极盘活乡村旅游用地,鼓励农村土地向旅游公共服务用地转化。

五、落实国民休假制度

推动制定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细则或实施计划。鼓励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休假时间。支持各单位结合本地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活动安排错峰休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扩大旅游公共服务工作人员编制,分领域、分区域定期组织开展旅游公共服务专业培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人才素质和服务管理水平。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明确了主要工作任务、重点建设工程,是统筹推进未来五年我国旅游公共服务发展和改革的综合性、纲领性文件,是指导各地加快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行动指南。

《规划》指出,十三五旅游公共服务发展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题,坚持需求导向、补齐短板、创新共享、智慧支撑、结构优化、全域全程、软硬并举建设主线,扩大旅游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内容,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品质,提高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保障能力,为实现旅游强国三步走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加速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构建与大众旅游新时代相匹配的结构完善、高效普惠、集约共享、便利可及、全域覆盖、标准规范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力争实现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总量有效扩大、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不断优化、旅游公共服务运营绩效完善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均等发展实现突破、旅游公共服务空间布局科学合理、旅游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六大目标。

《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优化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提升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构建国民旅游休闲网络、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构筑旅游安全保障网、优化旅游公共行政服务、推动旅游公共服务走出去。

《规划》重点部署了未来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16项重点工程。包括优化提升12301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中国特色旅游服务中心体系,实现游客集中区域的旅游服务中心全覆盖;完善旅游景区主要交通连接线,构建旅游快进交通网络,推进旅游最后一公里建设,实现旅游目的地内部交通无缝衔接,到2020年,基本实现高速公路等一种及以上快进交通方式通达4A级景区,两种及以上通达5A级景区;推动跨区域旅游休闲绿道建设,构建覆盖主要旅游城市和旅游区的绿道慢游系统,到2020年,建成完成20条跨区域自行车旅游休闲绿道,全国总里程达到5000公里;开展旅游观光巴士示范工程,完善城市游览服务,满足自助游、一日游需求。

旅游管理和服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产品 特性 质量管理

一般来讲,产品是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求或欲望的消费品,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旅游业由于涵盖范围较广,旅游产品体现为多种特点,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概念。

旅游产品概念及特性

从旅游者角度看,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并消费的旅游产品大部分是接待服务和导游服务,所购回的除了少量有形物质产品之外,总体上是一次完整的经历,而不是一件实物;旅游企业要为游客提供包括行、购、娱、食、住等各个方面的一揽子产品,旅行过程中的所有片断共同构成游客的旅游经历。因此,旅游产品是旅游吸引物及其提供过程综合作用的复合体,包含实现一次全程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组合。在旅游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都同等重要,在产品质量趋同的情况下,优质服务成为企业战胜对手的重要手段。由于服务具有不同质性,旅游产品质量不单依靠产品本身,只有一部分可由供应者自主评定,其余部分必须由旅游者亲身实践并依据自身感受来评价其质量和价值,因此游客的感受和评判标准异常重要,但是涉及主观心理因素,旅游者出游动机各不相同,难以对产品质量进行客观评判,目前采取的办法是通过外部检验标准对服务进行评价,一般由政府或行业组织对该行业质量制定相应标准,使服务规范化和体系化成为优质服务的保证,旅游企业也在尝试引入一套完整的适合本身行业特点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旅游产品质量管理

旅游产品的独特性

旅游活动是旅游者利用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来参与一系列自己选择的环境和背景下发生的活动,目的是得到不同的精神收益。不同于一般消费者,旅游者更多地把旅游看作是一种经历,而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和服务。由于旅游经历由多种复杂的行为构成,服务质量的评判只能建立在个人理解和感知的基础之上。 游客自始至终直接参与到服务生产系统, 不仅对最终产品进行比较和评价,而且对“生产”过程进行评价,由于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存在同时性, 使服务质量不可能预先“把关”,发生质量问题也难以“返修”,使顾客行为、顾客预期和感知、产品组合等变得较为重要。

旅游产品质量特性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服务产品质量的概念没有统一界定,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衡量顾客满意度和确定服务质量标准方面面临的困难。通常地,理论界将服务质量分成客观质量和主观质量:客观质量是对有形因素进行客观评价;主观质量是指对无形因素进行主观评价,无形因素的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技能及其服务态度等。

作为旅游企业,以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的质量差异,不仅与产品和服务本身有关,还与提供产品,增进顾客经历有关,在竞争态势、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以及技术等要素挤压下,旅游产品质量主要体现在无形要素方面,例如品牌、企业管理模式、销售网络等。对旅游产品来说,企业不仅对服务质量中的硬性指标负责,还要对服务的消费感受负责,而且功能性质量远比技术质量重要得多,为了更好地完善产品质量,旅游企业应当有自己的服务评价体系,将其与可感知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在一起,共同在评价旅游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旅游产品质量管理特性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者的各种经历和体验被不断商品化,旅行社、航空铁路交通以及旅游目的地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旅游企业管理不仅是简单地提供旅游活动或设施,以常规方式进行管理,还应把质量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进行柔性管理,承认顾客和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旅游服务管理质量的基础。不仅如此,专业人员应当在特定旅游环境中给游客提供方便,并给予引导,旅游管理人员还应深入了解游客的消费行为和服务管理的特点。

旅游者对产品质量的评判

消费者评价服务产品质量标准

一般来讲,顾客对服务的评价取决于对所接受服务的感受与事先期望之间的比较,当顾客对服务的感知等于或超过了对服务的预期时,就会感到满足;如果低于顾客预期,就会认为是低质量的。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五个方面:

顾客对服务的期望与企业对这些期望的诠释存在差异 旅游管理研究表明,旅游活动包含许多相互管理的行为,旅游营销中最重要的是让旅游者到来之后所感受到的比其预期的要好,这样不但使旅游者达到消费满意,还会向家人及朋友推荐,从而扩大企业的正面形象传播。

顾客和企业对服务质量的认知之间存在差异 由于企业对顾客偏好的重视程度不同,一些企业容易将少数顾客的要求或偏好看作是大多数人的需求,从而出现判断错误,可能会使用不合适的设备,雇佣不合适的人员等,最终导致企业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顾客期望。

企业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与顾客期望存在差距 虽然企业准确理解了顾客需求,但在制定服务质量标准时,管理人员可能认为企业无法提供或不应当完全提供顾客所需服务;或者企业领导人会以其他方面为重点,去掉所谓多余的服务环节来提高服务效率等,导致企业未选择正确的服务设计和标准,无法满足顾客需求。

企业提供的服务未能达到其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 企业正确理解顾客需求,并制定了相应的详细服务标准,但在服务过程中,一线人员因工作乏味或缺乏良好的奖惩机制不愿完全按照服务标准为顾客提供服务,或者因其能力所限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而不能确切地知道如何给顾客提供满意服务,出现“角色模糊”或者“角色不明确”。

企业的对外宣传与提供的实际服务内容不符 企业在进行促销过程中,经常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和技巧,以期美化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有时是企业为开拓市场而做出的服务过度承诺,实际却无法做到,使顾客对企业的服务质量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从而转向其它竞争企业。

旅游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特质

对于旅游产品来讲,由于很多旅游产品供应商同时面向一般消费者和旅游者,具有多重运营目标,所以旅游产品比一般服务产品提供的内容宽泛,服务内容和范围也会根据不同要求和不同价格确定不同等级。随着旅游市场日趋成熟,游客对旅游目的地越来越熟悉,消费经验日益丰富,消费预期相应提高,促使旅游企业一方面加速设施设备,一方面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标准;同时,来自消费者协会组织和媒体等第三方机构对旅游企业包括景点、住宿、交通等在内的服务质量监督,也相应提高对旅游业产品质量的要求程度。因此,旅游产品供应商需要面临新的挑战,不断推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产品。

旅游企业质量改进方案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产业规模达到相当水平,旅游产品供给基本满足游客需求,已走过了数量急速扩张阶段,逐渐步入提升质量的成熟阶段,因此注重旅游产品质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相关部门已出台多项质量标准和质量监督法规,敦促旅游企业注重产品服务质量,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服务质量标准较难把握,服务质量波动较大,消费者对此投诉颇多,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和景点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不高, 服务不到位等方面,一些星级饭店尽管在硬件设施方面满足了顾客需求,但是在软环境方面却远远不够,例如酒店服务员在楼道内大声喧哗、马桶滴水等行为虽属小事,在日常管理中也常被忽略,大大影响了客人对酒店服务的整体印象,甚至会影响到对整个旅游过程的评价。因此旅游企业应注重顾客评价质量的软标准,并积极推进标准化运营体系。

软标准建立在消费者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上, 依据顾客评价作为判断标准,通过顾客与员工或其它人进行专门交谈收集确切信息,为企业满足顾客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信息反馈。但在实践中,由于实施成本过高,企业往往将软标准硬化,实行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具体内容包括:能够在任何时间与顾客保持接触;能够对顾客的各种要求做出实时反应;具有弹性保障系统和人员以满足顾客的实时要求;创造和顾客的双边对话机制。

目前,许多旅游企业已经根据这一管理体系以及行业自身特点,逐步改善旅游产品质量。例如,景点、饭店、旅行社、航空公司等部门采纳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先进技术,不断改善客房预订系统和票务系统以提高服务质量,广泛运用互联网搜取游客信息,从而改进服务体系。

为了保证服务质量能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达到相对一致的水准,消费者对所接受的服务结果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的需求日益迫切,建立并推行服务标准体系成为旅游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所谓服务标准化,是企业为使服务达到最佳效果而制定的可重复使用的统一规程和标准,从而使服务这一软指标实现规范化和程序化。目前在旅游业中,一些国际大集团已实现了全球化经营管理,通过特定名称、企业信誉保证达到一定的服务水准,将业务拓展到世界各国,如凯悦、希尔顿、莱麦丹等酒店集团。

对于旅游业中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服务标准体系,应由三个子体系组成,即工作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旅游企业作为以提供服务产品为主的行业,企业通过与游客在履行服务过程中的接触活动来展现质量,供应方以提供服务为主,服务工作即为其产品。因此,服务标准体系以服务工作标准为主体,涵盖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具体来讲,服务工作标准包含三个要素:服务标准,亦即服务所要达到的质量效果;服务工作规程,即为达到服务标准,在服务过程所应履行的操作程序;服务物质条件,即提供服务时所使用的物质标准。在服务标准体系中,技术标准主要指提供服务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等标准,管理标准则是为确保服务工作标准的全面实施所提供的一系列管理保障,包括履行管理(含监督与考核)必备的组织机构、人员、规划、信息资料、教育培训、后勤保障及信息化管理手段等。

在企业外部,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和监督一般采取体系认证制度,主要对服务质量、服务方式、服务效果和企业排名进行认证,对不同企业的同一服务项目依据服务的功能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特征制定统一质量标准。这些不同性质的服务采取不同方式的体系认证,例如饭店星评、景区等级评定采取的评价方法是认证形式与IS09000族体系认证两种体系。此外,旅游业还应当吸取国外同行业经验,通过行业协会等中介结构建立并发展自身的认证体系。

旅游管理和服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产品特性质量管理

一般来讲,产品是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求或欲望的消费品,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旅游业由于涵盖范围较广,旅游产品体现为多种特点,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概念。

旅游产品概念及特性

从旅游者角度看,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并消费的旅游产品大部分是接待服务和导游服务,所购回的除了少量有形物质产品之外,总体上是一次完整的经历,而不是一件实物;旅游企业要为游客提供包括行、购、娱、食、住等各个方面的一揽子产品,旅行过程中的所有片断共同构成游客的旅游经历。因此,旅游产品是旅游吸引物及其提供过程综合作用的复合体,包含实现一次全程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组合。在旅游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都同等重要,在产品质量趋同的情况下,优质服务成为企业战胜对手的重要手段。由于服务具有不同质性,旅游产品质量不单依靠产品本身,只有一部分可由供应者自主评定,其余部分必须由旅游者亲身实践并依据自身感受来评价其质量和价值,因此游客的感受和评判标准异常重要,但是涉及主观心理因素,旅游者出游动机各不相同,难以对产品质量进行客观评判,目前采取的办法是通过外部检验标准对服务进行评价,一般由政府或行业组织对该行业质量制定相应标准,使服务规范化和体系化成为优质服务的保证,旅游企业也在尝试引入一套完整的适合本身行业特点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旅游产品质量管理

旅游产品的独特性

旅游活动是旅游者利用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来参与一系列自己选择的环境和背景下发生的活动,目的是得到不同的精神收益。不同于一般消费者,旅游者更多地把旅游看作是一种经历,而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和服务。由于旅游经历由多种复杂的行为构成,服务质量的评判只能建立在个人理解和感知的基础之上。游客自始至终直接参与到服务生产系统,不仅对最终产品进行比较和评价,而且对“生产”过程进行评价,由于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存在同时性,使服务质量不可能预先“把关”,发生质量问题也难以“返修”,使顾客行为、顾客预期和感知、产品组合等变得较为重要。

旅游产品质量特性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服务产品质量的概念没有统一界定,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衡量顾客满意度和确定服务质量标准方面面临的困难。通常地,理论界将服务质量分成客观质量和主观质量:客观质量是对有形因素进行客观评价;主观质量是指对无形因素进行主观评价,无形因素的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技能及其服务态度等。

作为旅游企业,以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的质量差异,不仅与产品和服务本身有关,还与提品,增进顾客经历有关,在竞争态势、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以及技术等要素挤压下,旅游产品质量主要体现在无形要素方面,例如品牌、企业管理模式、销售网络等。对旅游产品来说,企业不仅对服务质量中的硬性指标负责,还要对服务的消费感受负责,而且功能性质量远比技术质量重要得多,为了更好地完善产品质量,旅游企业应当有自己的服务评价体系,将其与可感知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在一起,共同在评价旅游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旅游产品质量管理特性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者的各种经历和体验被不断商品化,旅行社、航空铁路交通以及旅游目的地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旅游企业管理不仅是简单地提供旅游活动或设施,以常规方式进行管理,还应把质量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进行柔性管理,承认顾客和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旅游服务管理质量的基础。不仅如此,专业人员应当在特定旅游环境中给游客提供方便,并给予引导,旅游管理人员还应深入了解游客的消费行为和服务管理的特点。

旅游者对产品质量的评判

消费者评价服务产品质量标准

一般来讲,顾客对服务的评价取决于对所接受服务的感受与事先期望之间的比较,当顾客对服务的感知等于或超过了对服务的预期时,就会感到满足;如果低于顾客预期,就会认为是低质量的。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五个方面:

顾客对服务的期望与企业对这些期望的诠释存在差异旅游管理研究表明,旅游活动包含许多相互管理的行为,旅游营销中最重要的是让旅游者到来之后所感受到的比其预期的要好,这样不但使旅游者达到消费满意,还会向家人及朋友推荐,从而扩大企业的正面形象传播。

顾客和企业对服务质量的认知之间存在差异由于企业对顾客偏好的重视程度不同,一些企业容易将少数顾客的要求或偏好看作是大多数人的需求,从而出现判断错误,可能会使用不合适的设备,雇佣不合适的人员等,最终导致企业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顾客期望。

企业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与顾客期望存在差距虽然企业准确理解了顾客需求,但在制定服务质量标准时,管理人员可能认为企业无法提供或不应当完全提供顾客所需服务;或者企业领导人会以其他方面为重点,去掉所谓多余的服务环节来提高服务效率等,导致企业未选择正确的服务设计和标准,无法满足顾客需求。

企业提供的服务未能达到其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企业正确理解顾客需求,并制定了相应的详细服务标准,但在服务过程中,一线人员因工作乏味或缺乏良好的奖惩机制不愿完全按照服务标准为顾客提供服务,或者因其能力所限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而不能确切地知道如何给顾客提供满意服务,出现“角色模糊”或者“角色不明确”。

企业的对外宣传与提供的实际服务内容不符企业在进行促销过程中,经常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和技巧,以期美化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有时是企业为开拓市场而做出的服务过度承诺,实际却无法做到,使顾客对企业的服务质量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从而转向其它竞争企业。

旅游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特质

对于旅游产品来讲,由于很多旅游产品供应商同时面向一般消费者和旅游者,具有多重运营目标,所以旅游产品比一般服务产品提供的内容宽泛,服务内容和范围也会根据不同要求和不同价格确定不同等级。随着旅游市场日趋成熟,游客对旅游目的地越来越熟悉,消费经验日益丰富,消费预期相应提高,促使旅游企业一方面加速设施设备,一方面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标准;同时,来自消费者协会组织和媒体等第三方机构对旅游企业包括景点、住宿、交通等在内的服务质量监督,也相应提高对旅游业产品质量的要求程度。因此,旅游产品供应商需要面临新的挑战,不断推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产品。

旅游企业质量改进方案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产业规模达到相当水平,旅游产品供给基本满足游客需求,已走过了数量急速扩张阶段,逐渐步入提升质量的成熟阶段,因此注重旅游产品质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相关部门已出台多项质量标准和质量监督法规,敦促旅游企业注重产品服务质量,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服务质量标准较难把握,服务质量波动较大,消费者对此投诉颇多,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和景点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不高,服务不到位等方面,一些星级饭店尽管在硬件设施方面满足了顾客需求,但是在软环境方面却远远不够,例如酒店服务员在楼道内大声喧哗、马桶滴水等行为虽属小事,在日常管理中也常被忽略,大大影响了客人对酒店服务的整体印象,甚至会影响到对整个旅游过程的评价。因此旅游企业应注重顾客评价质量的软标准,并积极推进标准化运营体系。

软标准建立在消费者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上,依据顾客评价作为判断标准,通过顾客与员工或其它人进行专门交谈收集确切信息,为企业满足顾客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信息反馈。但在实践中,由于实施成本过高,企业往往将软标准硬化,实行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具体内容包括:能够在任何时间与顾客保持接触;能够对顾客的各种要求做出实时反应;具有弹性保障系统和人员以满足顾客的实时要求;创造和顾客的双边对话机制。

目前,许多旅游企业已经根据这一管理体系以及行业自身特点,逐步改善旅游产品质量。例如,景点、饭店、旅行社、航空公司等部门采纳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先进技术,不断改善客房预订系统和票务系统以提高服务质量,广泛运用互联网搜取游客信息,从而改进服务体系。

为了保证服务质量能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达到相对一致的水准,消费者对所接受的服务结果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的需求日益迫切,建立并推行服务标准体系成为旅游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所谓服务标准化,是企业为使服务达到最佳效果而制定的可重复使用的统一规程和标准,从而使服务这一软指标实现规范化和程序化。目前在旅游业中,一些国际大集团已实现了全球化经营管理,通过特定名称、企业信誉保证达到一定的服务水准,将业务拓展到世界各国,如凯悦、希尔顿、莱麦丹等酒店集团。

对于旅游业中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服务标准体系,应由三个子体系组成,即工作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旅游企业作为以提供服务产品为主的行业,企业通过与游客在履行服务过程中的接触活动来展现质量,供应方以提供服务为主,服务工作即为其产品。因此,服务标准体系以服务工作标准为主体,涵盖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具体来讲,服务工作标准包含三个要素:服务标准,亦即服务所要达到的质量效果;服务工作规程,即为达到服务标准,在服务过程所应履行的操作程序;服务物质条件,即提供服务时所使用的物质标准。在服务标准体系中,技术标准主要指提供服务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等标准,管理标准则是为确保服务工作标准的全面实施所提供的一系列管理保障,包括履行管理(含监督与考核)必备的组织机构、人员、规划、信息资料、教育培训、后勤保障及信息化管理手段等。

在企业外部,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和监督一般采取体系认证制度,主要对服务质量、服务方式、服务效果和企业排名进行认证,对不同企业的同一服务项目依据服务的功能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特征制定统一质量标准。这些不同性质的服务采取不同方式的体系认证,例如饭店星评、景区等级评定采取的评价方法是认证形式与IS09000族体系认证两种体系。此外,旅游业还应当吸取国外同行业经验,通过行业协会等中介结构建立并发展自身的认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