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农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农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农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第1篇

1.1分析思维模式的转变。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分析现状来看,还依然坚持传统的分析思维模式,即以当前农业经济的现状为出发点,反向推论出问题出现的最终原因后,随后再分析问题造成的后果,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虽然将这种传统思维模式运用在农业经济分析中,可以确保开展理论研究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能收获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农业经济分析中,数据分析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分析思维模式则具备较差的数据实效性。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对维护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尤为注重,可以促进信息资源使用价值的有效提高。因此,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一定要积极转变传统的分析思维模式,坚持与时俱进,增强农业经济分析的实效性,从而有效提高农业分析的运用价值。

1.2分析立场的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人员在运用传统模式对农业经济进行分析时,往往会忽视客观因素的重要性,他们常常是凭个人的主观经验及已有知识储备来分析当前的农业经济状况,再用这种片面的理解和认知去分析当前的农业经济问题并做出结论给出相应的建意。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往往是农业经济发展人员对各方面问题的片面认知,由于农业经济发展人员自身的知识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也具有一定的区别,这样分析立场下得出的结论和建议,往往缺乏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当前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运用中,不能以管理人员的主观性判断作为事物定论的依据,一定要注意定论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惟有采用有效真实的信息,才能对农业经济的分析运用产生真正的效用。因此,我们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视阈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一定要积极转变传统的分析立场,以真实信息为基本出发点,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提高农业经济分析的有效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2.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视角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手法

2.1均衡分析法。均衡分析法是指以农业经济发展中会出现的所有变量作为分析的基本依据,当其中的变量出现相应的变动时,农业经济发展的数据也会随之变化,直到相应变量数据与农业经济发展数据保持一致的经济现象进行有针对性分析的一种方法。在农业经济分析中运用均衡分析法时,一定要提前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尤其是市场调研,了解和统计农业经济发展数据,尤其是当某一种变量对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控制,并且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这一变量满足均衡条件后,对农业经济发展条件作出改变,同时,不能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时,才能在农业经济分析中,将这一变量作为主要研究因素,总结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从而提出更加有效用的发展方略。

2.2动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是指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区域内,对农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分析整体发展活动中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总量和出现的变量间的制约和影响关系,以及分析在某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上变量对总量的农业发展情况产生的影响。在农业经济分析中运用这一方法时,要符合相应的客观条件:在市场调研中,我们通过融合分析相关的农业经济发展数据,弄明白总体农业经济发展相应规律性变化特点的前提下,就可以在固定的某一个时间段内,将代表性较强的因素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农业经济发展中,通过综合分析不同时间段的影响因素,找到农业经济受到相关因素影响的规律,将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作为基本出发点,以对农业经济发展数据状态造成影响的因素为依据,判断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分析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3.结束语

农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第2篇

>> 现状与对策:广东省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广东省农业农村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广东省舞蹈高等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反思 广东省家具出口现状与对策分析 广东省果蔗种植现状与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新时期广东省沿海港口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广东省大学生间隔年旅游现状分析和建议 广东省大学生公益组织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广东省加工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广东省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广东省竞技女子足球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广东省普通高色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广东省青少年体育竞赛组织现状与发展研究 广东省小企业创业基地现状与发展对策 广东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 广东省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广东省高校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广东省普通高校排球课程现状与分析 广东省独立学院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广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叶卫红.新中国60年广东水果生产情况分析[EB/OL].http:///tjfx/t20091223_75126.htm.

[8]任保秋.中国近代农业发展缓慢原因的中长期历史考察[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 499-7 500.

农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农村;规划;参与式农村评估;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48-03

制定突出地域特色、符合地方实际、实施操作性强的建设规划既是推动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又是推进新农村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参与式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引入,参与式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作为在农村发展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估、验收中常用的农村调查研究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农村规划等领域[2-3]。同时,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所涉及的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等信息具有显著的空间特性,规划必须与实际的空间地理位置关联。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作为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建模、存储、检索、分析和表达的计算机系统,以其对空间信息的准确辨识、海量存储、空间分析等功能,为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以四川雁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为例,以参与式农村评估和地理信息系统为工具,介绍规划方法和技术路线,对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绘图、问题树分析、空间分析、数据库建设及三维可视化等进行详细阐述。

1 研究区概况与规划方法

四川雁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是四川首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之一,位于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4°38′36″~104°46′32″,北纬30°08′19″~30°12′57″,距资阳城区约5 km。省道106线、沱江及其支流阳化河贯穿其中。示范片涉及雁江镇前进村、保和镇晏家坝村、临江镇文昌村等3个乡镇的22个行政村,覆盖面积60 km2,1.1万余户,3.5万余人。海拔350~490 m,属于典型的浅丘带坝地貌。

该研究主要运用PRA中直接观察法、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绘图、问题因果分析(问题树)等方法[4],同时通过GIS实现PRA信息与区域信息的交融和集成,进而运用空间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等功能,对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产业、居民点等进行定位、定量分析,为规划提供翔实准确的数据支撑和科学的决策依据。新农村规划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2 前期准备

2.1 初步调查与资料收集

收集规划区的自然地理、交通、气候、经济、社会、人文等各方面信息。重点收集资源状况、居民点现状、产业现状、基础设施建设等几个方面的信息。尽量收集地形、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等地理信息。

2.2 内业准备

2.2.1 资料整理与预处理。利用GIS工具对地图进行矢量化,构建涵盖规划区行政区划、交通、水系、居民点等信息的基础空间信息框架,并通过高程线(或点)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或土地利用现状图),将土地利用进行分类、测算,并初步统计规划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对土地未来发展有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状况,用GIS对规划区进行空间辨识,为确定产业、民居、基础设施建设等的用地布局及范围提供参考依据,以便详细调查和规划过程中更具针对性。

2.2.2 基础图件与访谈提纲制作。通过基础数据的处理,可以制作区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础图件,以便在详细调查中进行核实。同时,在前期资料收集中,大部分属于二手资料,且比较笼统,而建设性规划资料应尽可能详细、准确[5]。在对各村、重点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进行详细调研时,需要开展半结构式访谈等工作,因此要制作访谈提纲,以便资料收集更为客观、翔实。内容主要包括村详细信息、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村庄建设情况。

3 调查方法

3.1 半结构式访谈

半结构访谈是一种通过与访谈对象直接交流而获得信息的方式,是一种开放、交互式的访谈形式[6]。根据提前拟定的采访提纲,围绕资源利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主题,向村干部、村民代表等被采访者进行开放式提问,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并整理他们介绍的有关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及对问题的看法和愿望,全面获取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状况、存在问题等,为规划做充分准备。

3.2 实地勘察与参与式绘图

规划区的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都随时间不断变化,而基础资料的时效性不尽一致,因此,需要到实地验证调查信息的准确性。通过村民参与式绘图,结合实地核对、GPS现场测量等方式,在土地利用现状等事先准备的基础图件上对基础资源(土地、森林等)、基础设施现状(道路、交通等)、产业发展现状(种植、养殖等)、新村建设情况等信息进行确认。还可以标出意向性规划的重要地物,如:居民点、道路、沟渠、园区、村委会、企业、公共服务点等。同时,可以与村民讨论关于利益群体如何利用资源(如权属),新农村建设存在题、冲突、机会和解决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4 调查结果分析与辅助规划

4.1 PRA调查结果及问题树分析

通过问题树方法,对示范片新农村建设分析。问题树是按照对事件的因果关系,将某一事件的原因逐级分解的方法[7]。一般从出现的问题出发,追溯引起该问题的最原始和最直接的原因。问题树分析可帮助规划组成员和当地群众共同发现和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的项目和事件所产生的影响、资源和活动的流向,并形象直观地表达起因、影响和联系。

对详细调查中当地群众普遍反映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基础设施不完善作为示范片新农村建设PRA问题识别中的核心问题,主要包含交通、水利、土地、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的条件差和不完善。经过与当地群众的广泛讨论,得出问题树状图(图2):通过问题的过渡与演替,可以得出“基础设施不完善”与新农村建设方向和项目规划存在必然联系。示范片通过科学布局的产业和新村建设项目,并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实现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

4.2 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分析

4.2.1 坡度、坡向分析。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可以通过数字高程模型对规划区域坡度、坡向等进行分析,以作为用地适宜性评价、产业园区定位、新村建设选址等的重要参考依据[8]。图3为坡度图,分析表明,规划区沿河流(沱江及其支流阳化河)坡度较小(0~5°),适合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而丘陵区域地形较为破碎。

4.2.2 规划项目影响范围分析。道路、园区建设以及河流整治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在规划中都应进行设施的影响范围分析。利用GIS的缓冲区分析功能[9],可以方便、快速的生成满足一定条件的影响范围,辅助民居区、廊道、园区等边界的确定。图4以道路和河流为例说明影响范围缓冲区分析。

4.2.3 规划数据库建设与三维可视化。将详细调查并修改完善的数据,利用GIS数据建库工具,构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库[10]。数据库的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库和规划专题数据库。前者是有关行政区划、地形地貌、交通、水系、居民点、土地利用等基础空间地理要素和地理框架数据;后者是由新农村建设相关部门提供和规划相关的产业发展、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题数据。数据库构建以后,规划中产业布局、居民点布局、基础设施布局等规划指标的相关数据可以利用统计分析功能通过数据库获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可以直观地表达和展示规划区的基本情况及规划项目内容,为规划组成员与当地群众及地方部门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图5为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表达。

5 规划建议

根据对示范片地形地貌、资源状况、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以下规划建议。一是产业发展作支撑。建议构建现代农业园区集群发展的格局,在坡度较小、适宜规模化发展的地块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从科技创新到试验示范到规模生产的园区体系,以现代农业的发展来支撑新农村建设。二是民居建设需适当。根据浅丘带坝的地形条件,建议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产村互动,平坝区及乡镇周边的村相对集中,可与集镇建设相结合建设生态社区,节约用地;而对于浅丘地带,建设生态农庄,与生产发展相结合;同时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三是基础设施要互动。一方面,先期建设好示范片内重大基础设施,为产业和新村建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园区道路、农渠、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产业、新村建设的配套;设施与产业发展、设施与新村建设协调互动、相互促进。四是景观生态求和谐。重点建设庭院景观,道路、河流廊道景观以及园区防护景观。将庭院景观与生态经济建设相结合,采用果树等进行绿化,保持乡土风格;科学选择和搭配绿化,尊重水域蜿蜒曲折、自然流线的优美形态;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经济林(果)作为防护林带,建设能够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的农业园区防护林体系。

6 结语

应用PRA和GIS工具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一方面通过规划人员与当地群众的沟通,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进而与村民共同分析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问题的内在原因,克服“自上而下”式规划的缺陷;同时,准确定位、快速处理规划相关的空间信息,并通过数据查询和空间分析,为规划建议的提出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和科学的决策依据,使规划方案更符合实际情况,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7 参考文献

[1] 卜振龙.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设计的几点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49-51.

[2] 崔淑丽.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在现代农村(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2001(6):39-42.

[3] 赵庆玲,田敏.基于社区的生态林业规划方法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2011(3):14-16.

[4] 高伏均.参与式农村评估工具的使用[J].林业与社会,2003(4):10-11.

[5] 刘晓平.以“3S”技术为支撑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J].河北遥感,2008(4):3-5.

[6] 杜徐军,金爱武.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农户特征和生产经营状况分析——基于对安吉、遂昌、庆元3县毛竹现代园区的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0):74-79.

[7] 张志,朱清科,朱金兆,等.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在流域景观格局研究中的应用——以晋西黄土区吉县蔡家川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25-31.

[8] 董晓媛,杜森.基于ArcView的地形分析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10-11911.

农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综合评价值;发展进程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水平及其农村风貌有了显著的改变,但目前中国农业仍然面临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资源高消耗和过度利用、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瓶颈问题,现阶段的农业总体上还处在近代农业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粮食需求也出现大幅增加,不少国内农产品供求基本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依存度大幅提高,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有待提高[2]。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义深远。但是,迄今为止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并不多,对农业现代化的量化评价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因此,如何科学的阐述评估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构建合理有效的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对推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3]。基于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以及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并借鉴国内外现代化研究中所建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指标和相关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衡量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

2研究方法

目前相关文献对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广泛应用的评价方法有两种:一是单项指标评价法通过单项指标的对比,评价单项指标的发展状态及所处的地位,由此综合判定分析整体水平;二是综合评价法,通过对单项指标进行加权,并进行综合合成得分,以评价对比不同区域的等级次序。由于单项指标评价法对各区域的综合评判不够科学全面,且该方法不能对不同区域间的状况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因此,本文采用两种方法的结合形式来构建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4][5][6]。

2.1指标选取

根据科学性、实用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和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并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构建了农业现代化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7][8]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农业社会系统,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从业人口百分比、恩格尔系数、农业技术人员、农业管理人员、乡村医疗和卫生人员6个指标;农业经济系统,包括人均粮食产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第一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3个指标;农业资源系统,包括有效灌溉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和农业机械拥有量3个指标;农业环境系统,包括森林覆盖率、化肥施用折纯量和农村用电量3个指标。本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评价指标赋以权重,具体结果见表1。

2.2标准化处理

由于农业现代化系统评价的指标性质各不相同,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各项指标值为参照值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分为2种类型:

3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方法,得到我国进入21世纪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况(见表2)。

3.1农业现代化系统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分类系统发展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农业经济系统(2.0045);农业社会系统(1.7394);农业环境系统(1.5862);农业资源系统(1.3161)。

第一,2000―2013年期间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中农业经济系统发展水平提高最快,农业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年均增长率为7.18%,远远高于农业现代化平均增长率。表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低于农业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贡献最大,农业经济系统的高速发展也将会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着更高的要求。

第二,农业社会系统发展水平稍高于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其年平均增长率为5.28%,农业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均是正向指标,表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发展水平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农业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发展水平的拉动作用。

第三,农业环境系统发展水平与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相似,其年平均增长率为4.19%,稍低于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年平均增长率。

第四,农业资源系统发展水平是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系统中增长最为缓慢的,2006年之前都在1左右波动,2006年之后稍有提高。农业资源系统年平均增长率大大的低于农业现代化综合年平均增长率。

3.2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2000―2013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其年均增长率为4.6%,2013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是2000年的1.6434倍。

4政策建议

第一,农业社会和经济系统的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继续促进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财政支持力度,为低碳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持和实际需求。

第二,有害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化肥的施用量为负作用指标,该类指数值越小,说明该指标对低碳农业的限制作用越大。因此,要减少化肥投入,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生产模式。同时,应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提高复种指数,发展不同农作物的套种模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徐佩华.试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J].农业考古,2006(6).

[2]隋华杰.在WTO条件下我国农业现状分析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10).

[3]陆世宏.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

[4]孔祥智,周振.“三个导向”与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J].江汉论坛,2014(7).

[5]辛岭,蒋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2010(6).

[6]郭强,李荣喜.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1).

农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农业生产;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9-0082-02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最初,是美国军方为了解决地理问题而开发的出来的,当前,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遥感技术的全面推广,大大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步伐,相应地, GIS在应用领域上也由军事扩大到了社会上的各个方面,在卫星遥感、地质、勘探、气象、旅游、电力、通讯、 GPS定位、城区布局和规划等等众多的行业,而在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农林业和海洋领域的规划和信息探测等方面也显示出了重大的效果。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在现代化农业生产方面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根据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应用现状,从农业信息库的建立、农业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农业生产的管理、信息的分析与做出实施策略、推广示范精准农业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对有效地发展和促进“三农”事业具有一定的参考指导意义。

1 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情况

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是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定位系统、计算机、通信和自动化等相关技术和农业、生态学、地理学、植物学、土壤学等学科密切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对土壤、土地、农作物全面的监测,进而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具体环境因素现状等进行诊断预测、动态分析最终获取信息的系统的总和。将以往的农业管理提高能够快速监测、适时分析、诊断,以正确决策、高效管理为目标的满足信息时代农业现代化的新阶段。它包括了农业信息库的建立、农业资源的监测、管理和分析以及决策支持等方面。

2 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我国目前还仍然是农业大国,在国民经济中农业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然而,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农业仍然比较落后,其中农业信息化的不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农业的信息化,属于我国实现真正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和内容。计算机与网络的迅速发展,让农业生产和管理有了广阔的信息资源发展空间。对于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在现实应用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2.1建立农业信息库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农业生产,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进行数据信息的采集,借助于地面卫星站传回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入库,接收、处理 GPS数据,最终建成农业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整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地图库,建立农业相关的基本数据库, 建立农作物动态监测信息数据库等。农业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对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以及水利设施建设和防洪抗旱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防洪工程,管理起来难度较大,常规管理一般采用数据库和平面图形结合来进行管理,无法全方位展示,而运用计算机可以所卫星站传回的数据信息进行三维模拟,直观地对工程进行全方位展示,对于防洪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促进。

2.2农业资源动态监测

动态监测农业资源,主要指以下内容:

动态监测,是对所采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处理,然后抽取用价值的信息入库,以对土地的变化、作物的种植种类和面积以及农业气象的监测为例,一般要抽取土地利用以及变化、种植的作物种类和面积与种类等信息,然后入库。

通过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建立各种全真模型,以此对数据分析,然后输出分析结果,依据分析对资源核算、评估,对农作物进行早期预测,使农业生产管理向着良性发展。

2.3精准示范农业

精准农业是现代世界农业的最新发展形式,更是21世纪现代高科技农业发展趋势,它目前仍处在初期阶段。对农田基本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农业专家进行决策和排灌、施肥等方面来建设示范点。GIS平台在作用方面可覆盖全部农业应用。现在国际上有很多国家在农业管理及监测中普遍使用GIS软件,并且在作物轮作技术、作物生长、制定水土保持等方面都有一定应用。

3 未来GIS的发展趋势

GIS应用于农业管理、生产、经营方面的普遍应用和农业领域其他学科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首先GIS应用于农业生产,对深入研究学业理论知识以及农业学科的创新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农业领域各学科的良性发展又能够促使GIS发展和完善。GIS是一项应用范围广并且前途广阔的高新技术,具有以下发展趋势:

GIS、RS、GPS三种技术集成已成必然趋势。其基本原理是RS提供精确的图像数据信息,由GPS获得准确空间数据,而GIS为以上信息的储存、分析、处理及应用提供专门的技术服务。由GIS和专业系统相结合而形成的智能GIS终将会成为解决农业领域空间复杂问题的重要有效手段。

建立以WebGIS为基础的地理信息应用系统。WebGIS源于GIS和网络的有机结合,是GIS在因特网的应用之一。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以网络为平台是时采用分布式结构的 WebGIS即将被广泛应用,而利用该技术,可以浏览到网络上分布式的、超媒地理空间及属性数据信息,从而进行空间信息查询和分析,有效辅助决策以及管理。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GIS将会以其独有的功能,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而深入而切实地开展GIS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及研究必将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基于WebGIS 的江苏省蔬菜生产管理辅助决策信息系统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3,5.

[2]卫立冬,刘建武,霍春雪: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中的应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