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范文第1篇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教学中育人的核心就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具有这种思想感情应该是做一个现代中国人最基本的必备素质。教师教学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充分利用教材中这方面的优势,细水长流似地进行滴灌,使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自信心和自立自强精神日益增强,将来在面对国际上的竞争和各种复杂的政治局面、经济局面和文化局面时有主心骨,保卫和捍卫高尚的人格和国格。

如《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主题就饱含了及其凝重的爱国主义思想、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改变中国落后状况而顽强战斗的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推敲一些重要的段落、关键的词语,激发学生思考,领会其中饱含的爱憎感情,让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强烈的民族自尊感情流入学生的心田。再如教学《土地》时,我们可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一些问题:课文怎样描写劳动人民热爱祖国土地、保卫建设祖国的土地?为什么那些破产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了,身上还要藏一撮“乡井土”?这看似平凡的泥土,寄托着怎样的深厚感情?“寸金桥”有何深刻意义?为什么说“土地在含有国土意义时应该用寸”去量度?我国人民怎样为保卫每一寸土地而英勇斗争?海南战士又是如何对待“一寸土”的?今天劳动人民忘我地建设祖国的动力是什么?有哪些生动的描写?你看了有什么感受?文章最后说:“怎样保卫每一寸土地呢?……青春的大地……要求全国人民都作出回答!”你将怎样回答呢?通过这样一环套一环的提问,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叙事抒情的技巧,而且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愿为保卫祖国现代化建设而献身的情感。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理想人格教育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青少年立艰苦奋斗、振兴中华之志尤为重要。志是人的灵魂,志并非生来就有,而要靠后天的培养和磨砺。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反映古今中外著名人物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表现出高于常人的思想境界的佳作。我们在教学时,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抓住课文生动感人之处进行锤炼、生发,晓喻学生以理,振奋学生的斗志,教育他们在金钱面前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能因利而失志、丧义。如《岳阳楼记》就是激励学生立志的好教材,千古传诵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文中精髓之笔,笔者用“一解二评三想四写”的方法进行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一解名句含义,理解“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高远志向;二评作者彼时彼地提出这个抱负的紧急意义,在评论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为岳阳楼题诗作赋撰文的名家名流甚多,唯独《岳阳楼记》流传千古而不衰,这是由于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高于常人。这种思想境界是中华优秀儿女崇高品质的反映;三想时代赋予青年的重任,培养自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四写自己的壮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社会和经济状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重物质价值轻精神价值、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的思想在当代学生中很有市场,给思想工作带来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利用文本内容,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抵制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学生树立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道德观念,克服极端个人主义及拜金主义等思想影响。集体主义教育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才更有效果。学生在学校里不是总在课堂上学习,他们在课余活动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作为教师应留意观察,必要时课内、课外结合,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如在观看班际篮球赛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只顾自己运球、投篮,因而影响了全体队员的情绪,便以此为例,在复习《个人和集体》一文时,抓住“大海中之一滴”这一关键词,向学生连续提问:这里是比喻什么?这个比喻贴切性体现在哪里?“大海中之一滴”与“沧海一粟”这个成语有什么异同?我们还可以比喻什么关系呢?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两个比喻都说明大与小的关系,而“大海中之一滴”还体现了“一滴”不能离开大海而存在,大海也不愿舍弃“一滴”的辩证关系,我们可用它比喻“祖国和自己”、“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使学生从中获得启示,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总之,教学是一个过程,育人才是根本。生活的大课堂告诉我们:“小胜靠

智,大胜靠德”。语文阅读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善于研究、挖掘、和利用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寓思想教育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苦乐观,以达到教育教学的预期目的。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本教育;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

在当前农村初中语文学习课堂上,由于受教育资源、教学方式限制,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大、语文素养较低的现象,亟待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即“生本教育”模式来改善现状,改革语文教学理念,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习过程中贯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科的魅力和乐趣,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一、“生本教育”思想的概念和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现状

1.“生本教育”思想的概念

生本理念,又称生本教育理念。它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课标提出,要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生本教育是在素质教育大旗下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采用多种形式自主学习。

2.当代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现状

在众多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条件滞后,初中语文教育始终处于较为单一的传统的模式之中,学生在沉闷枯燥的学习环境中,渐渐丧失了对语文学科学习的乐趣。在调查结果中,表达喜欢语文学科的学生占比低于20个百分点。在不喜欢该门学科的情况下,学习质量就更无法保证了,农村初中生的语文素质一直是处于远远低于城镇学生、城市学生的状态。

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其地域带来的特殊性,利用生本教育思想释放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二、利用“生本教育”思想培养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明确指出:“生本教育是把教师好教的教育变成学生好学的教育。”在农村初中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享受语文的乐趣,主动投入学习之中。下面将对如何利用“生本教育”思想培养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进行分析讨论。

1.生本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应该以阅读为核心,辐射影响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

教师应该尊重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这个年级特有的活泼好动性,教学过程应该充满想象空间,让学生放飞思想,据此来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呵护学生的学习自信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3.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流露和个性特点

对于学生之间的差异表示理解,并且能够根据个体差异性,了解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采取不一样的活动形式,尽可能满足个体意愿,使教学活动发挥意义。比如说在人教版教材《最后一课》一文中,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韩麦尔的性格,学生各抒己见,每个人的独特理解和观点都能得以表达和尊重,并且在过程中加深和完善了理解。

4.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极易受到挫折,教师应该积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鼓励为主,劝导为辅。

5.教师要适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表示欣赏和肯定,通过赞美让学生增强自信,享受努力的过程

在课堂内外都要注意使用正面的评论语,尽可能地去鼓舞学生,激发其学习潜能。

6.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尽可能深入地投入主题活动中,自主感悟和体验。

7.运用多元化的形式,提升现行新课堂教学模式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斑羚飞渡》一文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教学效果,通过播放斑羚、镰刀头羊的图片、动画,飞渡过程的短片,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融入更多的教学道具,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文字所营造的生动形象,亩激发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和热情。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语文学科教育朝着生本教育思想迈进,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生本教育,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实现自我价值,在课堂上个性得到尊重,从而热爱课堂,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德育教育 渗透

语文教学不仅是其它学科的基础,更是学生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核心,所以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促进道德教育的开展。教师积极地加强对于德育渗透教学的研究以及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其在教学中的进一步地优化应用,是初中生获得良好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现从语文教学中德育培养的涵义出发,论述了初中语文德育的特点,并详细的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培养的主要途径[1]。

一、德育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是一种更多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但教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也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甚至数、床上用品、化学知识。尤其重要的是,中国学生是知识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有道德教育的功能。

教育者只有研究他们,从他们的实际蹦发,按照他们成长的客观规律去施加教育影响,才能把教育要求转化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自觉行动。我们的德育理论能否真正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青少年德育教育成长的规律,发挥其对德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新的历史时期青少年是否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我们不仅要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要了解他们在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既要从他们的年龄特征上进行分析,又必须对他们生活的特定社会环境加以考察。只有如此,才能为有效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提出科学的依据和努力的方向[2]。

从身体的道德教育因素描述情节、表征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客观事实特定的艺术品质,生动的文学的内容。事实上,这也是在哲学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每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教育,在收到小学,我们只负责为听力,写作。到初中,我们就要负责认为,初中远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但要做,学习不是必须做得好,因此,在中国教育领域,显示社会道德远,我们只能说这是使用语言教育的方法和社会实践按钮。社会需要人文道德是成为中国教育背景。这两个相互补充。鉴于德育和初中语文的关系,我们应该把道德基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和中国优秀的文化思想情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启蒙教育,使学生发展健康人格,培养良好的德意志品格。

二、传统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型特点不突出

由于目前许多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语文课与其他课型并没有太大不同,只不过是突出掌握词汇表达法、多让学生说话,这就使得许多语文课教学方法与精读课、阅读课等其他课型雷同,初中语文阅读课交际性、互动性特点并没体现出来。语文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被用来讲解词汇、表达法,而有限的练习时间也只是填空、造句等等这些缺乏针对性的训练。同时,教师过度关注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课文上课文,教学思路缺乏延展性,语文阅读练习也主要是针对课文回答问题或复述课文大意,没有进行交际拓展练习,体现不出阅读教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现代汉语阅读教学采用的模式是,首先教师讲解生词并朗读课文,然后讲解课文内容,接着学生跟读课文或者学生之间朗读课文,最后围绕课文中的话题组织讨论或谈感想。

(三)语言输出效果缺失

目前, 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主要采用功能交际法,即3P模式,这种教学方法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强调语言输出的结果,而忽略了语言生成的学习过程,导致学习者语言输出比较盲目,表现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就是学生主要是在“学话说”而非“学说话”。比如说,让学生运用某些词汇或表达法去完成一项交际任务的时候, 学生往往就不会关注怎么把意思表达清楚,把话说出来,而是生搬硬套去用这些词汇或者语法造句,当学生一离开课堂和书本,就很难自如展开阅读表达。学生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句型操练、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等,开口率虽然提高了,但是实际的交际中成功率并不高。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教学活动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教材在教学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材作为学生了解母语的主要渠道,对于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意义更加重大,所以选择合适的教材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什么样的教材蕴含丰富的文化因素,什么样的文化因素适合在教材中出现,在教材中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也会对学生正确的运用语文进行日常交际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3]。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平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辩论赛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思想熏陶,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上的德育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语文教学的特点就在要求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强化对思想政治和道德情操的教育,以此促进学生在德智两个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诗词来引导学生的行动和思想,以文章的内容来启迪学生并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感受与理解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并以此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初中课本中还有一些人与自然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热爱自然、关爱环境的角度出发,渗入节约与勤俭的内容,使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并能够持之以恒,促进学生思维上的转变,最终实现课上德育教育的目地。课上的思想教育非常重要,这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同时对学生的生活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4]。

结论

总之,德育培养的核心就是使学生能够领会和运用理智的思想和善良的品质。初中学生处在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来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能够从行为和心理上形成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田贺书. 构建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语文课堂[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13).

[2]石秀敏.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J]. 中小学电教(下),2011(01).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 初中英语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116-01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思想道德因素渗透其中,将思想教育融入语言教育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 德育教育渗透的意义

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教书育人中的“育人”,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和教材中。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初中英语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单纯的英语语言知识,另外一部分就是德育教育的渗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年龄,对人生观和价值观及世界观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和定位,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阶段。初中英语教材内容在选取时经过充分的筛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掌握教材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德育教育,从而提高其思想素质。

二 初中英语教学发展现状

1.陈旧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向学生传授语法和词汇,以升学作为教学的目的,严重地忽视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及德育教育。教育者应该认识到,初中英语教学只是整体教学中一个很小的部分,应该以提高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为中心,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利用初中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的一个重要手段。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因此教师在授业的同时应该更加注意传道,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一所中学,有一个学生所有学科的成绩都名列前茅,教师对这个学生也十分喜爱,这个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也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发生了严重的变化,认为只要学习成绩优秀就可以为所欲为,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对学生不友好,后来逐渐发展为对教师不尊重,发展到最后是顶撞教师,甚至对教师横加指责。当教师想去纠正其思想的时候,才发现为时已晚。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培养。

2.学生思想方面的偏差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在社会中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社会中各种信息在网络中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其中有很多是积极因素,同时也有很多是属于消极因素,在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了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教育者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德育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重要性及迫切性。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如何有效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1.改变传统的思想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连教学内容都很难全部讲解,哪会有那么多时间对学生进行额外的思想教育。课堂时间有限,但是教师将思想教育工作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经过日积月累,学生的收获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育者在对初中英语进行教学时应将德育教育和英语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要让学生学到英语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受到思想的熏陶,从而提高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

2.掌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想要将德育与英语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教育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教材内容彻底掌握,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充分的挖掘,在教学过程中对德育因素进行充分的利用。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道德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初中一年级的教材中,向学生提供了一些文明用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受到德育教育。

四 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学习兴趣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素质教育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中学生普遍有着充分的自我表现力,寻求外界的关注与认可。语文课程是实施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最佳渠道,教师在对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进行讲解时,可以文章中人物和事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将自身代入人物,在此基础上设问“如果是我我会怎样做”等,从而培养学生自我思考、反思的能力。

(二)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丰富自身的情感与文学素养,提升自身的理解、探究及归纳能力。通过朗读、写作训练,培养表达能力,同时使内心的真实情感得到抒发。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的内容,可以为学生规划一条正确、科学的发展方向。

(三)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

在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肩负着培养中学生德育素质的使命。为了素质教育能够在初中教学中顺利落实,教育部门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组上也大量选用了利于思想道德教育展开的内容。初中生正是价值观、道德观建立的重要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正确的是非观[1]。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应为学生创造较为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到新奇有趣,从而主动投入学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展开[2]。例如,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创设情景式教学,鼓励学生根据在阅读文章时产生的感悟与灵感,以个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写作或绘画创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学生的作品,或当众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这种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实践性的内容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形成团结互助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前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主要目标之一,有助于学生通过思考了解事物的本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研讨,大胆阐述自己心中的想法,汲取不同的意见与观点,打破思维的束缚与框架。例如,学校可以举办初中生创新性写作大赛,大赛的主题需要与当前社会的时事热点相关联,要求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写作,以创新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层面看待事件与问题,最终回归到对事件与自身行为的反思,从而培养中学生关注身边及社会上的人、事、物的良好习惯。在写作大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传播、创新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分析能力。

(三)语文教学与德育相结合

初中时期的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在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对其进行辅导与教育,学生就容易形成偏激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当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爱国意识与团队精神,养成其善于为他人着想的良好道德修养。以永铭中学为例,语文教师在对教材中的内容充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从德育的情感性、思想性、审美性、实践性、文化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将文章的中心思想与道德品质相关联,引导学生思考“遇到这种事情时,我会怎么做”“如何才能避免这种事发生”“我应该怎样和大家合作”等,从而对中学生展开德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