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资本运作

1 中国国情的根源与问题的本质

中国国情根源于资本,资本国情根源于WTO。笔者认为中国目前国情大部分基于中国加入WTO时所作的让步,当时对于中国市场经济定性与市场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中国在 WTO 的议定书中被明确定义成有一定条件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15年)。事实上,WTO的成员国都是实行的市场经济。而加入了WTO其本身即表示着成员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被世界所承认。但是中国在协定上作了重大让步后面临的却是目前争论已有的倾销与反倾销问题和严重的资本掠夺问题。

2 国际化的资本主义与其在中国变革的探讨

由于生产要素的全球范围内变动,资本逐利的本质要求资本也随生产与消费进行广范围移动,故笔者认为旧有的资本主义认识与资本主义分析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各社会形态的冲击,已不再适应当下国际化的资本主义。

目前我国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股票由最高点6124.04(2007年10月16日)直落目前的点位并不断震荡,资本卷款携财富而退,甚至有人惊呼股市回归10年前,不由得我们不深思,这是一种对我国经济增长丰硕果实裸的掠夺行为,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转移风险的手段分析其本质,我们可以并且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的探讨:

(1)在社会中,由于生产者越多,产品即会越多样化,但没有突破其可以替代价值的产品所产生的实际价值并不大,在流通的过程中,产品越多还会导致滞涨,随着中国外资交易的逐渐开放与市场化呼声的不断扩大,中国势必面对更加严重的国际资本冲击。

(2)“购买与输入相当量的外国产品绝不至于损害国内产业、生产和利益”。每个国家的资源保有量与开采水平有限,出口并进而换取国外产品的行为有助于控制经济的稳定,生产是具有主动性又有被动型这样既矛盾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只有适应需求的产品才有出路,其固有主动创造销路的一面,也有对社会现实需求深深的依赖。

(3)资本主义的国际化过程中由于各个社会形态对其的影响,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其意识的改变(资本奴役方式上),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逐利的本质,只有把握住本质,与具体事实结合,才能适应并利用资本达到自身的发展。

3市场经济行为的引导方向和发展方向

首先目前的经济学发展速度已远不及金融衍生品与金融附加值的发展速度,人们观念虽然有所调整,但目前我们大部分仍然处于一种贫穷观念(即悲观情绪引导下的保守认知),笔者认为提出内需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点不在于消费,而是在于是否有适合消费的模式与方法。

其次在评价标准方面传统贫穷与富裕的界定标准已不能跟随上目前社会的急剧变化,而有闲阶级论给了我们一个启发,一个新标准的研究方向,尤其大资本家,国际资本家在运作时我们更能体会这一准则的深意,其本质上可将为了生存是否被迫事于工作作为一个评价标准,即是否劳动以获取其所得评判为富裕与穷苦的标准,至少是考虑一个因素之一。

其实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外的反华情绪与各种贸易保护措施的出台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根本影响,长远来看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目前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二的国家,相互贸易往来的友好化必将成为大趋势,倾销本质上为本国生产力的过剩,导致消费与结构生产性的不平衡,进而使产品进入低价化跨地域交易,在替代作用的影响下对他国相似类产品与产品附属的子产业结构造成冲击。但由于生产本身的确会创造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间接的带动制造业的生存,所以在倾销与反倾销的问题上最主要是把握一个度,把握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随机性,尽量做到平衡生产消费比例,均衡其发展。

最后,社会应能在广域范围内(目前来看是全球范围内)达到各种产品生产消费之间的平衡比例关系,达到物力人力投资与收入回报之间的平衡比例关系,当我们社会转变到了“死于食物太多的人比死于食物太少的人多”“人们衣服有时会故意穿的破烂一点”时,社会保障制度才可能真正完全的建立与完善起来,只有这样才会大范围的产生富人自发性救助穷人的现象,其基本公共事业与保障制度才可能会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法]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美]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丰裕社会[EB/OL].豆瓣读书网(book.省略/subject/2988531/).

[3][美]托尔斯坦本德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目前已构建国有、民办、外资入境办学的办学格局,在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独树一帜,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仍面临着重重问题。总结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借鉴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民办高等教育 现状 问题

民办高等教育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顺应市场经济客观需要的必然产物。经历了三十几年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无论在各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恢复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截止到2011年6月份,中国拥有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1300余所,在校生超过680万人。从2000年至2010年,中国经批准有学历授予权的民办高校数由42所增长到1300所,增长了约30倍;在校生数由约7万人增长到680万人,增长了约97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如此大的发展,与其在创办体制、内部管理与经营等方面的优势有着重要的关系。

1.办学模式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以下的几种形态,即不具备国家承认学历文凭的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到具有颁发学历文凭的民办普通高校。还有中外合作办学的高等教育和非学历培训,以及依托公办大学举办的民办独立学院。

现代型的民办高等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政府对其导向也大多局限于职业方向。尽管如此,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对自己的办学模式有着自己的独立自,不求大而全,而求少而特。定位大多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有相当一批的民办高等教育发迹于高等职业教育,都力争在职业教育方向上能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民办高等教育多方筹集资金,紧跟市场,设置一些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办学专业,不受政府过多干涉;使学校的办学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获得规模效益。

2.内部结构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专科层次。从专业结构来看,集中为文科类专业,存在着专业趋同现象。就区域结构而言,由于各地区政策不同、政府和办学者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

从层次结构来看,以专科为主。近年来,虽然一些综合性大学理工科与基础性学科和专业逐渐增多,但从总体上看,依然存在偏重文科的现象。以2009年河北某民办学院的专业设置为例,在本科9个系的9个专业中,有8个是文科类专业;在专科14个系的36个专业中,有31个是文科类专业。从区域结构来看,分布不均衡。就其他民办教育机构而言,主要集中在上海、辽宁、山东、北京、河北等省市。就民办普通高校而言,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江苏、福建、陕西、上海、湖北、河南等省市.

3.管理方式

目前,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都根据需要搭建自己的内部管理架构,具有较高的自。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以精简高效为原则和出发点,对办学市场和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反应十分迅速,决策过程简捷清晰高效,决策成本低。而且,民办大学的管理架构还可随着学校的发展随时进行必要的调整,甚至是重新重组与整合。民办高等教育倡导“学校管理企业化”,内部管理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如出一辙,并建立了较为严密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实行规范化运作,标准化管理,目前中国很多民办大学引入了ISO9000系列的管理体系。

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1.办学不规范

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办学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存在“放空学校”,大多是指企业所办的民办高校。由于这些学校的资产属于企业,如果企业投资兴趣发生转移或预期回报无法实现,学校势必陷入发展困境。其次,董事会徒有其名。我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高校应成立董事会。事实上,民办高等教育的举办者都牢牢地掌握着学校的控制权,使得一些学校的财务管理、教学管理难以与现代大学制度接轨。最后,招生秩序混乱。出现了虚假广告、招生等。

2.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学费和早期的滚动发展及后期的举办者投资。从运行模式来看,主要依靠学费。此外由于教育投资具有递增性、连续性,随着自有教师队伍的建立,教职工待遇的逐步提高,以及为增强学校竞争力开设新专业使教育成本无疑逐渐增加。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限制了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寻求多种资金来源,改变单一的资金渠道,者对民办高校做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制度安排,无疑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3.办学质量不高

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办学资金不足,许多学校的工作重心并非教育质量,而是片面追求规模。与此同时,师资队伍刚毕业或兼职者居多。因此,除少数学校外,即使举办者和管理着使出浑身解数,恐怕也难以把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办学质量不高,缺乏个性和特色,是制约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巨大挑战。

三、总结语

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而言,许多问题值得探索和解决。首先,作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转变冷淡观望的态度,应积极的努力去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其次,民办高等教育本身应在管理和评估中分出层次类别,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和管理。最后,民办高等教育在内部管理、办学形式、经费筹集等方面,应立足于我国的现状及时总结经验,借鉴国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一、金融经济力在城市化中的判定

(一)在“城”中的判定

在这一部分中,需要考虑到城市水源状况、交通状况、建筑比例、通讯覆盖率、废物处理能力、能源供给能力、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等因素,通过这些因素判断非农人口生活用地以及非农业生产用地这部分土地状况。“城”在经济运行状态上主要包括两点,即市政经济以及土地经济。市政经济是由政府来维护,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生产所产生的公共服务,属于市场经济差异发展下的必然结果。土地经济指的是土地价格的多样化,当土地受到垄断地租、极差地租以及绝对地租影响时,土地价格会随着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在不同城市中呈现价格上的差异性产生波动,受到市场主体对土地使用内容、选择倾向以及竞争程度影响,对“城”的发展产生干预作用。

在对“城”的需求分析中,城市产出以及城市地租均会衍生出生活性需求与生产性需求这两种增函数,同时产生投机性需求这种减函数。相对而言,对“城”的各项供给可看作政府所提供的土地资源以及土地承担的负载物数量、质量等共同形成的供给物。当增函数与减函数处于相等状态时,“城”的经济运行便倾向于均衡态。

(二)在“市”中的判定

城市化经济运行中,“市”指的是一定的市场交易中心或是买卖场所,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交易结构、经济主体、经济流量以及经济流动方向;二是经济政策、经济组织以及经济制度。两者共同作用下,“市”更多能够反映出社会经济关系的空间状态、方位。在宏观表现上,“市”的经济运行表现可分为以下几方面阐述:

1、市场利益主体

市场利益主体体现在城市生产者的生产投资活动、消费者储蓄能力、个人投资行为与消费行为、政府部门的投资与消费行为以及转移支付。

2、经济流量

经济流量类别主要为国民财富(这里指的是目标城市所创造的城市财富)的扩大再生产以及资源优化配置、城市居民收入变化形态与运动轨迹、社会资金的投入使用以及循环周转。

3、城市市场结构

城市市场结构主要表现为消费品市场(这里更倾向于农产品市场)、服务市场、要素市场(以金融市场为主)、产权交易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

在需求方面,“市”的需求是对不属于“城”状态下所产生的需求欲望,同时能够在这种欲望下产生的可支付货币量,包含生产者、消费者以及政府在城市中的产品购买消费以及投资行为。“市”所产生的供给主要在于城市市场中意愿出售的非“城”的商品价格量(包含要素投入带来的价值提升以及中间投入带来的价值转化),通常表现为收入、储蓄、利润等货币形式。当增加价值与转化价值处于相等状态时,“市”的经济运行便倾向于均衡态。

二、金融经济力对城市化经济的作用

理论上,金融经济力对城市化经济在运行上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由于金融属于社会性市场资源,其能够优化城市化经济中经济体制关系以及各变量内部联系,将现代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形成金融经济力。

(一)金融经济力对“城”的作用

城市土地是“城”的中心点,当城市土地被逐渐资产化,地租由此产生,成为了利息的典型代表。在市场利率变动影响因素方面,除了城市区位不同造成的富集度、竞争力度以及区位差异外,地租程度的其它决定因素与利率呈正相关。换言之,利率是金融经济力对“城”产生影响作用的施力点。另外,金融对“城”的影响还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居民收入

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环境下,金融市场的发展会影响到居民对收入的进一步分配。当金融状况较稳定时,可能催生一部分投资者。若投资渠道便利,极可能产生投资热潮,促进城市居民个人的投机性需求。同时,贷款利率可能在此环境下有所下滑,融资渠道拓宽,企业的投资性需求与生产性需求可得以满足。

2、房地产交易

房地产交易对“城”的投机性需求以及生产生活均会产生影响。金融市场以及其名下的子市场发展状态均会影响到“城”的需求状况,成为重要影响变量。

(二)金融经济力对“市”的作用

当供求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时,城市化经济在发展上便会处于相对容易、稳定阶段,这是实现城市化经济均衡运行的保障。金融经济力对“市”的调节属于短期调节,通过外部机制与内部机制让其运行更倾向于均衡化,将非均衡条件下的影响因素纠正。

将城市看作封闭状态,“市”及经济运行状态便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力较大。若想要从非均衡达到均衡,其需要依靠金融经济力对城市内部供求的影响。

三、城市化经济运行中金融经济的利用策略

(一)促进金融体系更具包容性

包容性的金融体系更能够让城市化经济倾向于均衡发展,其需要让各项金融服务更具普惠性,让弱势融资群体同样能够享受到平等的金融服务。在这一环境下,金融经济力可借助金融分配效率等因素消除城市化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机会不均以及贫困现象,满足城市化本质需求。

(二)调节城市地租

作为城市化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稳定、均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城市地组已经成为了经济运行的首要力量。在金融经济力控制下,土地市场的自由流转机制应不算完善,在建立健全相关政策背景下优化多样化投资工具与投资品种,让其始终处于对城市化经济均衡发展起到推动的地位。例如可加大对城市的市政服务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发型不同期限的市政债券等,达到对城市地租的调节功能。另外,还应充分发挥宏观级差地租的调节功能,充分了解不同区位下土地的价格、利用情况以及利用率,为城市化经济的均衡、和谐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制度;体制;“三化”协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010-02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人均收入较高,人民生活富裕,其经济发展模式也往往成为发展中国家争相模仿和学习的样板。其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产业看,工业化水平较高,并拥有发达的服务业;非农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较高,2008年高收入国家非农产值比重高达98.5% [1]。从人口分布看,以城市为主,2007年欧美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80%左右 [2];尽管农业人口和产值比重低,但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基本能够满足本国市场对各类农产品的需求。而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河南省,存在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农业人口和产值比重过高、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问题,较大程度地制约着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此,河南省委、政府提出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建设中原经济区,推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三化”协调发展提出后,有不少学者从不同侧面对如何实现“三化”协调问题进行了研究,目前看大多是从资源要素合理流动角度进行分析,且较多强调政府推动。我们认为“三化”是否协调发展,的确在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但从更深层次分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又主要取决于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我国当前仍处于转轨时期,河南地处内陆改革相对滞后,政治经济体制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制度、体制对“三化”协调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觑,但目前从制度体制视角对“三化”协调发展的研究则比较少,这里尝试对此进行分析,以丰富对“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

一、对“三化”协调发展概念的经济学解读

“三化”协调发展概念提出后,不少专家、学者对“三化”协调概念给出定义或阐释,如: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认为:三化协调是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良性循环,而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掣肘、制约发展 [3]。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耿明斋进一步说明了三化协调的内涵,认为“三化”协调有两层含义:一是相互促进。工业化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促进,城镇化对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促进。二是均衡。即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均衡发展,齐头并进,而不是错位发展。“三化”协调也就是“三化”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均衡发展的状态 [4] 29。

以上定义对“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进行了形象、直观的描述。本人认为,定义某种经济活动或现象,应从经济学专业角度解读,既要从定性和定量方面进行界定,又须从静态和动态方面加以描述。“三化”协调发展本质上追求的是城乡之间以及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其内涵应包括两方面:其一,“三化”的协调发展状态,指城乡之间以及各产业之间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或一般均衡状态;从定量角度界定这种状态,应满足城镇与农村边际收益基本相等、各个产业边际收益基本相等。其二,“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化”协调发展水平高低,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演变从低到高的阶段性来衡量,根据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其演进路径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演进过程中亦伴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这一演进过程就是“三化”协调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可分别依据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为标志,依次定义“三化”协调状况的低级、中级和高级水平。在整个升级演变过程中,既要追求“三化”协调发展的状态,即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累积经济实力,为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打好基础;更需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推动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打破原有低水平的协调或均衡,逐步过渡到高水平协调与均衡。

二、“三化”协调发展受制度、体制的制约

不论是从“三化”协调发展状态的实现,还是从“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提高来看,都会受到制度体制的影响。“三化”协调状态代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均衡状态,那么,它的实现过程必然与社会制度、体制及其经济运行机制密切相关。尽管各种制度条件下人们的主观愿望都希望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状态,但由于经济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不同,导致经济运行质量与结果的差异往往很大。自由放任市场经济制度体制条件下资源配置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但市场机制也是有缺陷的,存在市场失灵的状况,因此无法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依靠政府计划手段调控经济运行,但决策人很难准确掌握市场供求状况,并据此对社会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混合经济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作用被限定在市场失灵领域,市场与计划合理分工配置资源的方式,一般认为其效率相对较高。再从“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提高看,重要的是技术和管理创新引发产业升级对这一过程的推动,而创新的实现也与制度体制环境密切相关,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亦需要政府在基础研究等领域有所作为。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化”协调发展的机理

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由于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行业进出无障碍,各市场主体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决策,市场机制引导要素资源配置到效益最高的部门,最终使得所有的市场及其市场主体同时达到均衡,这种状态下,人们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边际收益相等,整个经济社会总收益达到最大。当然,由于经济活动中创新的不断出现,必引发不同地区、行业出现收益上的差异,原来的均衡总是被不断打破,追求新的均衡使“三化”协调发展逐步过渡到更高水平的均衡。这种一般均衡的动态实现过程中,从三次产业看,农业与二、三产业相比,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天生弱势,加之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经济效益较低,由此必然导致农业资源要素向二、三产业流动;同时,竞争之压力也促使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用现代化生产手段改造和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上述过程也就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的过程。农业等部门迫切需要提高生产效率的欲望形成了对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市场需求,工业部门内部竞争的压力促使其瞄准市场需求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生产并提供市场需要的现代化设备与技术。从城乡看,二、三产业集中在城市,农村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生产要素向二、三产业不断流动的过程,也正是城市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对各种服务业形成了极大的市场需求,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也迫使农民必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由此看来,市场机制引导要素资源合理流动的过程,恰是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过程;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效率最高,能够自觉实现三化“协调”发展。

然而,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市场形态,现实中的市场还存在诸如垄断、公共产品、外部经济影响等市场失灵问题。因此,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的最优状态或“三化”协调是不可能实现的。正因为如此,当今世界完全的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的情形都不多见,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体制是混合经济形式。在一般市场领域,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在市场失灵领域,政府采取计划、税收和法制等手段调节经济,以弥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之不足。“三化”协调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各产业协调和城乡协调两个方面,其本质是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从各产业的协调看,农业天生弱势,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必然导致其发展滞后;可农业又是支撑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这就需要政府采取对农业适当倾斜的政策措施,确保各产业协调发展。当然,科技、教育和交通等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公共产品特性,其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政府发挥适当的作用。从城乡协调看,由于二、三产业边际收益一般高于第一产业,城市边际收益往往高于农村,导致农村劳动力以及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这在客观上既要求城镇化建设步伐与人口流动、产业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也通过加速城市化进程反过来带动和促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然而,城市化发展过程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是不现实的,如城市布局、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及城市各项功能建设等都存在较高程度的公共产品属性,因此离不开政府主导参与。

由此看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化”协调发展的实现,在一般市场领域主要应依靠市场机制引导经济运行,减少政府干预;而在市场失灵领域,政府可采取计划、法律等手段发挥适当作用。为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体制,科学合理地定位政府角色,正确发挥政府作用,既要防止越位,又要防止缺位,更要防止错位。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EB/OL]. .

[2] 段瑞君.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2008,(10):54.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块状经济;产业升级;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189-03

引言

块状经济是当前中国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当地产业和专业性市场为依托而形成的具有十分明显优势的特色产业,并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的组织,“块状经济”往往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因而又被称为区域特色经济。

块状经济发展至今,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经济的一大支柱。国内块状经济多源于家庭式作坊,在不断的进化和相互模仿之后初步形成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集聚,是一种乡村小工业的集聚,是马歇尔、波特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的初级形态。尤其是在“温州模式”下从家庭化经营进化而来的中小企业的集聚,由于各方面原因,发展将遇瓶颈。因此块状经济在为地区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本文试图通过以浙江省诸暨市袜业为例,讨论传统块状经济在进行产业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从战略分析的角度寻找适合当地经济的升级路径。

一、传统块状经济产业升级的SWOT分析

(一)研究区概况

本文研究区浙江诸暨是省辖县级市,现由绍兴市代管,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钱塘江流域中段,介于杭州、绍兴、金华三角地区。该地区民营经济发达,块状特征明显,被命名为“中国袜业之乡”。本文中所要讨论的袜业是该区乃至整个浙江省十分典型的块状经济产业,已经形成以大唐袜业城为依托,以个体、私营、民营经济为主体,辐射周边十余个镇乡,集原料、织袜、后整理和销售于一体的区域性主导产业。

诸暨袜业有力支撑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袜业对该地区出口贸易的贡献也十分显著(见表1)。

(二)诸暨市袜业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S-strength)。(1)区域地理优势。 诸暨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钱塘江流域中段,浙赣铁路、杭金衢高速公路、金杭公路贯穿全境,属于长三角两小时都市圈、杭州一小时都市圈内。伴随长三角一体化、杭州都市经济圈、绍兴大城市战略的深入实施,“高铁时代”带来“同城效应”的裂变释放,诸暨同周边地区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区域便捷化时代来临。(2)市场开放优势。诸暨民营经济发达,市场主体活跃,非公有制企业创造的产值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达 95% 以上,远高于全国和浙江省的平均水平。在外资引进方面,美国杜邦、德国拜尔、日本伊藤忠等国际性跨国公司开始在袜业中心区——大唐设立窗口。(3)初具规模的集群优势。诸暨袜业的中心区位于大唐镇,进而辐射到周边乡镇,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诸暨袜业已初具规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声誉良好的集群品牌。由于大量专业生产商的集聚,大唐袜子产量年年攀升,在全国和世界市场都占据一定的份额,为该区打造了响亮的区域品牌——大唐袜业。2)完善的分工体系。诸暨袜业已经形成了以织袜为主,纺丝、加弹、绣花等完善的分工体系,拥有袜子设计、员工培训、织机制造、市场销售、品牌打造等较完整的产业支撑体系,形成了包括原料市场、袜机市场、袜子市场、劳务市场和托运市场的袜业市场。3)诸暨袜业协会的建立。这对发挥行业优势,提高行业信誉度和知名度作出了很大贡献,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中小企业的利益。4)国际化的会展交流。每年10月,中国国际袜业博览会在诸暨召开,为诸暨袜业深入国内外市场,了解国内外行情提供机会,是诸暨袜业引领世界袜业市场的平台。

2.劣势分析(W-weakness)。(1)区域要素资源有限。一是土地资源紧缺。诸暨袜业产业集群效应作用,形成了外部规模经济和集约化生产经营的格局,吸引大批企业投资者在袜业块状明显的乡镇征用土地,造成工业土地不足、用地指标严重缺乏。二是资金供给不足。诸暨袜业的主体部分属于乡镇一级,金融机构单一,加之金融机构对民营中小企业审核过程严格且漫长,中小企业资金匮乏。再则,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袜业谋求上市融资十分困难。三是专业人才匮乏。诸暨袜业主要分布在镇域地区,导致袜业领域高级人才缺乏。熟练工辞职离职频繁,部分企业尤其是家庭作坊甚至形成了培训一批离去一批的恶性循环。(2)企业品牌意识薄弱。从产业内部看,诸暨袜业单个品牌打造不成功,多以“贴牌”、“借牌”为主。诸暨袜业拥有11 000多家袜业企业,但其中仅中国名牌3只,中国驰名商标11只。第二,“贴牌”、“借牌”业务在保持一定出口规模的前提下尚有利可图,且创建品牌需要资金,中小企业对创建自持品牌的意识并不强。(3)技术开发能力低,产品附加值低。袜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同样具有一般传统产业普遍存在的附加值低的问题,而且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低,高层次设计人才少,导致袜子的设计风格、花色设计滞后于国内国际同行业;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部分产品己不适应市场的要求,造成库存积压,体现出总量过剩。诸暨袜业基本都是低附加值品种,知名品牌少,多数企业处于微利状态。目标市场一旦出现变化,袜子的销量将大量减少,企业将出现亏损状况。

3.机会分析(O-opportunity)。(1)借力经济转型升级机会。2009年,诸暨大唐袜业成为浙江省政府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的重要试点,在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上给予诸暨袜业很大的支持,也有利于培育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高层次管理能力、国际营销水平,为诸暨袜业增强综合竞争力,走向国际打下基础。另外,诸暨市政府提出建立“6+2”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包括袜业在内的传统块状经济产业向现代产业化发展。(2)高铁带来的机遇。目前经过诸暨的动车组已有14组之多,行车区间涵盖长三角各地,为诸暨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的资源、实现要素的充分流动创造了条件。在建的沪昆客运专线,这将有利于诸暨连接中西部地区,利用中西部资源,开拓国内市场。

4.威胁分析(T-threat)。(1)区位夹隔。诸暨属于接轨杭州都市经济圈的紧密层,这是诸暨在区位经济中赢得的制度优势,但是诸暨本身的首位度不高,只能寻求相对的次位度。由于杭州市在该都市圈唯一具有区域首位度,使诸暨处于尴尬的夹层区域。现实的情况是诸暨北有杭州萧山、南有义乌、东阳,东有嵊州、新昌,西有桐庐、富阳、浦江。这些区域中杭州萧山和义乌同样在袜业领域有很强的实力、尤其是义乌,利用其作为小商品集散地的优势,成功打造了如“浪莎”等享有盛名的袜业品牌。(2)同质化竞争。中小企业甚至是家庭作坊在诸暨袜业生产中仍占有很重的比例,这些生产个体往往从事基础加工制作,生产的分散与产品的相对单一导致在中低档产品市场上竞争过度,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是由于生产企业众多,产品差异小,在价格竞争上相互压价,引起低价销售;二是企业过度专注于赢利,致使袜子质量参差不齐,招致国际贸易纠纷。

二、诸暨袜业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

通过SWOT战略评价矩阵分析就会发现发展总部经济的四大战略方向(见表2):一是S—O战略方向,即利用已有内部经济优势,抓住外部机会促进袜业产业深入发展;二是W—O战略方向,即借助外部机会,避免经济发展的内部劣势,促进袜业产业升级;三是S—T战略方向,即充分利用内部优势,全力应对外部威胁,甚至把外部威胁转化为内部机会;四是W—T战略方向,即从避免内部劣势和破除外部威胁两方面探索袜业产业升级的战略措施。总结上述措施,对当前诸暨袜业实现产业升级,本文给出以下建议:

1.打造诸暨袜业的品牌之路。必须着力于袜品设计和工艺上,通过提高产品层次进一步实现集群品牌的高度化。其次,要转变观念,利用行业协会,对会员企业定期进行培训和考察,提高企业品牌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2.深化企业管理,营造企业文化。一是建立适宜的制度和灵活有效的机制。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转换,使企业内部分工合理,权责明确,激发企业经营活力,着力提升企业内涵。二是发掘企业个性,提升产品文化含量。一方面,提高企业家的素质,充分运用企业资源,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深刻理解市场经济中价值、竞争、供求三大规律,使产品战略的实施更加优化,更切实际和更具操作性;另一方面,提高管理人员和企业普通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融合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品牌,促进企业发展。

3.加速产业链的整合。形成以科研院校为依托的袜业研发中心,以袜子市场为依托的袜业生产资料中心,以大唐各袜子生产企业为依托的袜业生产中心。依靠资本运营,充分发挥管理,技术和市场的优势,实现大唐袜业的跨越式发展。此外,袜业的发展将拉动商标印刷、塑料包装、纸盒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又可以进一步推动袜业的快速发展。

4.加强科研创业,提高袜品档次。现在大唐袜品的结构仍以中、低档为重,附加值及技术含量还不高。要提高袜品档次,除在原料上多样化并采用新型的合成纤维外,更主要的还要从设备性能、花型设备,后整理加工等工艺技术方面下工夫,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充分发挥现有引进袜机的先进功能,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等。加大试验力度,多采用一些高新技术的功能性纤维原料,提高袜子的档次。

结论

传统块状经济产业转型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诸暨袜业进行SWOT分析,认为诸暨袜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专注于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产业链的整合及增强科技对袜业的贡献力,在实现这四方面目标的过程中,人力资本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所分析的关于诸暨袜业品牌打造欠佳,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文化缺失等问题在传统块状经济中存在着很多共性。本文希望通过SWOT分析,为未来诸暨袜业的发展形成基本的发展思路,也为其他传统块状经济产业提供借鉴。当前,对提升传统块状经济产业的路径主要集中于以下四点: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打造区域品牌;推动行业整合;做好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工作。

参考文献:

[1] 叶美芳.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浙江“块状经济”的转型路径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学,2010,(1):24.

[2] 叶玮.多层次科技创新:浙江块状经济瓶颈突破口[J].科技资讯,2006,(8):220.

[3] 徐斌.“块状经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路径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8,(20):78-80.

[4] 沈剑光.宁波市块状经济发展与创新对策研究[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3):100-105.

[5] 来芸.浙江块状经济集群创新效应的产业升级[J].知识产权,2008,(3):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