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观经济发展策略

宏观经济发展策略

宏观经济发展策略

宏观经济发展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房地产调控;反思;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041-02

1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再认识

1.1 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概念

房地产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从宏观上对房地产业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控制,促进房地产市场供需总量、供需结构平衡,实现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管理活动。从调控体系上可将宏观调控分为政策调控和战略调控。房地产宏观政策调控,是从经济角度,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与土地政策等措施对市场行为进行经济性约束。房地产宏观战略调控,是从法律和行政角度,对房地产市场环境与房地产市场系统全局进行引导和规划。

1.2 房地产战略调控与政策调控的主要区别

调控手段差异。政策调控是对房地产市场行为等进行经济性约束和惩罚,对市场失误进行纠正,对市场失灵进行补充,对市场失效进行调整。战略调控是对房地产市场行为进行引导、惩罚和制度安排,具有强制性和法律性。

调控目标差异。政策调控旨在对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进行调节,维持市场短期局部的稳定,协调发展房地产投资市场和消费市场。战略调控旨在制订房地产发展规划、房地产市场战略调整,维持房地产市场总供需总量平衡,促进其平稳健康发展;同时优化供需结构,保证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

1.3 房地产战略调控的必要性

战略调控有利于调整房地产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当前我国发展房地产业主要从总量上加大房地产业投资,由于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民经济过分依赖于房地产业。而战略调控是从结构上对房地产业进行调整,提高房地产业的增加值,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实现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战略调控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不协调,而政策调控仅调控区域性和短期性市场波动。战略调控则是从整个房地产市场出发,制订房地产长期发展规划,实现房地产业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战略调控有利于协调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只是盲目地追求房地产开发,而忽视城市规划,造成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协调。政策调控只是用经济手段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而战略调控则是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的约束性,从而更好地协调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2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主要问题及反思

(1)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本身的问题。一是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失灵问题。其一,宏观调控政策滞后性。宏观调控政策从制定到实施需要一段过程,包括问题的发现、调控政策的制定、实施。而市场的易变性、波动性会使得政策无法执行,形成滞后性。其二,宏观调控政策灵活性较差。宏观经济政策是面向整体市场,解决短期经济问题。而房地产市场是区域性较强的市场,易造成部分区域适应性差。即使各地方政府依据中央政策制定地方调控细则,也只是一纸空文。另外,还可能由于政策制定者对市场问题把握不准。其三,宏观调控政策执行不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部门利益与地方利益冲突、调控细则歪曲调控政策、政策执行者不作为、政策执行不到位等。二是房地产宏观调控失效问题。其一,宏观调控政策经济约束性失效。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因为利用土地、货币、财政、税收政策等对违反市场行为者进行经济性惩罚。在实施惩罚过程中,会因“寻租”、“招商引资”政策、经济惩罚力度不够使得执行大打折扣,造成投资回报远大于经济性惩罚,致使政策经济性约束性失效。其二,宏观调控政策片面性。综观我国已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皆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或现象。其三,宏观调控政策作用时间短。我国宏观调控实施后,会在短期内产生一定效果,之后问题会更严重,主要是因为宏观经济政策仅在短期内影响部分房地产市场主体行为。

(2)房地产宏观调控引发的问题。一是房地产市场环境问题。其一,宏观调控使房地产市场经济环境更加恶劣。一方面宏观调控使得房地产投机回报率增加,投资炒房和囤房盛行,房地产市场俨然是住房投机市场而非消费市场。特别是大量制造业资本或者其他重要实体经济资本投资楼市,加剧了市场投机行为。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使得开发商大建高档住房,而高档住房成交拉动房价,使得中端房价也跟随上升,中端住房出现泡沫。因此,调控使得房价越调越高,住房越来越困难,房地产市场环境变得更加恶劣。其二,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法律环境受到质疑。我国房地产宏观政策效用大减,2006年的国八条和国六条实施后,房价出现短暂回调后又升到较高水平。使得人们质疑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多次调控表明,房地产宏观调控并不能引领房地产市场走向、改变房价走势及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权利。二是房地产市场系统问题。其一,房地产市场投机预期高涨。宏观政策调控使得房价不跌反涨,投机者信心高涨。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投机者)“买涨不买跌”,于是投机者看涨预期形成,大量投机资本进入楼市,房价越炒越高。其二,我国房地产市场住房投资功能强于消费功能。目前楼市投机盛行,政府宏观调控不力,使得购买住房主要是为投资而非消费。宏观调控使得购房者购房越来越困难,消费市场逐渐萎缩,投资市场成为主流。其三,投资者与消费者矛盾更加激烈。一方面是开发商与消费者的矛盾,征税增加开发成本,而开发商会将税收纳入房价,将赋税转嫁给了购房者,房价越高,购房越困难,开发商与购房者矛盾僵化。另一方面是投机者与购房者的矛盾,如为抑制投资,提高税率,但同时增加了自住、投机购房者的购买成本,可投机者掌握大量资本,并不受其影响,他们只需投资回报率大于银行或其他投资回报率,就不愿退出房地产投机市场,反而使自住需求减少。结果造成一方面投机者拥有大量空置房,另一方面购房者又买不起房,于是二者矛盾愈演愈烈。

3 完善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新思维

3.1 继续改进和完善我国房地产宏观政策调控

(1)弥补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不足。第一,重视对宏观调控效果评价,制定更加准确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准确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解决政策失灵问题,宏观经济政策要适时、针对性地执行,严格执行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第二,加大宏观调控政策配套措施,提升宏观调控执行力。执行力关系到效果与目标的差异。要力求避免执行力大打折扣、宏观调控政策执行不作为的现象,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执行,努力构建宏观调控政策监督体系。第三,着重分析抑制住房需求的弊端,积极引导住房需求。

(2)完善房地产宏观政策调控机制。第一,完善税收政策调控机制。税收的重要功能是使收入、生产要素再分配。对房地产征税,主要应增加住房投资成本,而不是增加住房消费成本。目前我国住房税收调控既抑制投机,也增加住房消费成本,由此引发住房难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住房持有和住房流转交易分别设计征税。只有增大持有投资住房的税收成本,才能抑制投资投机行为,即让投资房地产的收益小于成本,才会抑制投机。第二,完善土地出让机制,最大限度地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我国土地现行的“招拍挂”出让机制,造成了房价的不断提高,建议在操作上可以采取商品房等用地沿用现行的价高者得的招拍挂方式,保障性住房的土地出让而采取应价低者得。商品房等用地最高价招拍挂,可以实现土地效率最大化,并且可将这部分资金再投入保障房建设,以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问题。

3.2 逐步启动和发展我国房地产宏观战略调控

(1)从战略调控的现实意义上正确引导我国住房需求。一是正确认识住房需求与住房需要,需要且有支付能力才构成需求。因此,购买住房的需要并不等于住房需求。实际上,我国楼市多数住房需要都被错误地理解为住房需求。二是引导中国住房观念,“安居乐业”是指有居住权而非住房所有权。因此,只要能满足居住,租房也能实现“安居乐业”。三是年轻人要认识到购买住房是一种奢侈而非必需。根据房价收入比4~6倍的国际经验,我国的房价收入比大多在10倍以上,再加上CPI的持续高涨,使得年轻人住房和资金购买力下降。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较低,短期内难以承担高房价。因此,购买住房只是一种奢侈而非必需,只有当改善住房需要变成需求时,住房才由奢侈转为必需。

(2)从战略调控的理论基础上,保障我国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消费权利。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由市场解决,社会问题由政府解决。因此,完善住房商品房分配制度,努力满足住房改善需求和住房投资需求的住房消费权利。更要加大保障房建设和完善保障房分配制度,努力建设以消费功能为主,投资功能为辅的房地产市场。并且实行透明、公开和动态的保障房分配制度,设定保障标准和进入退出机制设计,即无购买商品住房能力时,中低收入人群自动进入保障房分配;当有能力购买商品房时,又能主动退出保障房分配。还要扩大舆论影响,即从舆论上严惩不符合保障房人群却购买保障房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黄烈佳.房地产宏观调控目标分析[J].产业观察,2006(4).

宏观经济发展策略范文第2篇

一、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内涵

“宏观调控”又称“宏观经济调控”,最初使用于经济管理语境,我国宏观调控结合了宏观调节与控制两个含义,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逐渐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管理的主要形式。

由经济领域产生出来的含义及其相关形式能否自然地移植到社会领域,以形成“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含义及其形式?基于理论与实际的分析,同时类比于宏观经济调控,我们尝试性地给出一个描述式定义:所谓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系指社会管理主体以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的,为预防和控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因素出现而采取的一系列的社会、行政、经济、法律、道义等相机管理行为。

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外延

从理论上看,社会发展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内涵的演变而演变,有时代性;同时也由于理论的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当前社会发展宏观调控范围,是从管理工作层面和解决社会问题层面进行划分的。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按照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生存、发展和安全是三个递进的层面。每个层面按照社会管理工作的需要又包含若干社会领域的行业。生存层面上,是为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外部环境条件以及特殊人群基本保障的领域和部门,包括人口与计划生育、卫生、民政、社会保障、就业、环境保护、弱势群体保护;发展层面上,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支持、人力保障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领域和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文物)、体育;安全层面上,是为维护基本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的领域和部门,包括公安、司法、检察等。

从实践上看,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范围也即调控客体主要包括:

人口与计划生育。人口是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成败,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与人口质量,始终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的重大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

医疗卫生。从国际管理经验看,在医疗方面,公共政策的重点是关注基本医疗体制建设,公共卫生方面的重点则是疾病预防控制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民政和社区。家庭与社会和国家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环节是“社区”,社区建设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社区建设经历了一个人们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一般重视到高度重视、从点到面全面铺开的过程。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由政府实施的公共福利事业,基本内容是保障居民的生存权。国际经验表明,通过实施社会保障,可以缩小社会成员贫富差距,防止社会成员陷入贫困,构筑社会公共安全网。

就业。妥善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环境保护。近代工业革命使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发生巨大变化。人类活动正在改变地球的生态系统,环境问题也逐渐从地区性问题发展成波及世界各国的全球性问题。

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保护。社会中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等脆弱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与生活状态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是各级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的责任,需要通过社会发展领域各行业的发展规划,落实对妇女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推进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教育。教育是培育人力资源的基本手段,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体系、教育规模和教育水平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根据国外经济学家的测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2--33%。

文化。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事关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兴国之路。依据功能定位,文化领域可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体育。包括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体育不仅有利于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体育产业也正日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竞技体育还是一个国家总体实力的象征。

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社会发展的第三层面是维持基本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包括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社会稳定机制的建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范同或者外延不是静态的认定。当社会发展实践表明,一些原本并不重要或被人忽视的领域日益成为重要的或必须加以调控的领域时,宏观调控部门应将其纳入到调控范围内。动态地跟踪和掌控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并适时加以必要的调控,本身也是社会发展宏观调控题中应有之意。

三、社会发展宏观调控体系

(一)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

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之所以在社会发展宏观调控中居于重要的位置,是由其所具备的功能所决定的。主要体现为:

它是各项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行动纲领――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活动十分广泛,每个社会活动领域都有自身的管理问题。要把分散的各个具体的社会管理行动统一协调起来,必须上升到战略规划层面,这就使得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必然具有社会管理行动纲领的功能。

它是采取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措施的重要依据――各项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手段措施如社会计划、社会政策和社会立法等的提出和实施都是为了稳定社会,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所有这些手段措施提出的依据,可能多种多样,但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是其十分重要的依据。只有通过周密的战略部署,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手段措施才能有条不紊、各司其职。

它是政府社会管理行动的公开宣言――当今世界,当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和关心社会发展问题的时候,通过制定一项周密的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可以起到面向大众和国际国内展示社会发展成就,表明政府推进社会发展的意图和政策,鼓励社会各界从事并参与社会发展活动的积极作用。

随着人们对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强化,定期制定并执行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将会成为整个国家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按照管理理论,构成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有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战略布局和战略

措施等六个要素:

1、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通常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协调和适应、把社会活动的社会效益发挥放在第一位。上世纪90年代原国家计委社会发展司曾经组织草拟了《1996―2010年全国社会发展纲要》(未正式),提出了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提高民族素质为中心,坚持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并进,坚持以深化改革和开放促进社会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逐步增加对社会发展的投入。

2、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般应包括:主要社会活动的重要目标、上述所选目标的定量、战略总目标与战略分目标的关系。

3、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的选择标准包括发展过程中遇到重大障碍的环节、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领域和全国关注的社会活动等。方法上一般对社会活动各个行业做出序列划分,然后确定重点,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没有不变的重点或永恒的标准。

4、社会发展的战略阶段

战略考虑的是较长时期的发展问题,因此要有时间上的考虑与安排。社会发展只有经过分阶段的设想及安排,才能保证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分阶段的意义,就在于它实际上就是发展战略的落实和实施过程。根据我国国情,在15年内的全国社会发展纲要中实际上就有“九五”、“十五”、“十一五”三个计划时期。但在实际社会管理工作中,依据近细远粗的惯例,采取的是滚动式计划方法。

5、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

战略在空间上需要有规划布局安排。这一方面是因为空间布局是始终客观存在的事实,另一方面更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而区域之间差异较大的大国。由于历史积淀下来的原因,客观上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如果没有不同空间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安排,将会从根本上和在长期内扩大区域之间不同的发展差异,并引发深层次矛盾与冲突。

6、社会发展的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依据长期的战略设想而持之以恒的政策手段。在我国,实施长期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推行环境保护政策,既是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更是国家战略的基本措施。短期的宏观调控因为要应付随时发生的问题而伺机调整变动,但是宏观调控所依循的基本措施,还是战略与规划所设定的基本之道、根本之策。

(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目标与手段

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特别是处于转型时期,有效地运用以政府为主体的强有力的干预,将经济发展的成果及时、公正地转化为民众共享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以提高人类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为中心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和艰巨任务。

目前根据社会发展实际管理经验,对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目标可有以下设定:

一是调控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使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通过必要的政策措施和合理分配国民收入用于社会发展的投入水平,保证各项社会事业以合理的速度和规模获得同步的发展。

二是调控社会事业各行业的发展,使之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不能超越经济承受能力,并且要成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要素和社会稳定的保障条件。

三是调控社会发展各行业之间的协调关系,使其增强内在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四是调控社会发展中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和合理布局,使社会的发展更为公平和公正。社会发展宏观调控中采取的手段主要包括: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社会资金投入、社会立法、社会政策、社会预测与监测、社会劝告等,由此也即构成了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理论体系。

1、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

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是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具体延伸,作为手段的规划与计划着重关注的是社会计划及其管理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社会计划是逐步从经济计划中独立出来的,它一般以社会关系和社会过程为计划对象,这个特点决定了社会计划与经济计划有联系也有区别。

所谓社会计划体系,是指各种社会活动计划所形成的有机整体。这些社会活动计划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划分,但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计划划分是根据计划期限分成年度、中期与长期计划,以及根据管理行业分成人口、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计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视社会计划尤其是专项规划工作,相继制定了针对特定社会问题的若干计划。

目前我国社会计划管理的主要形式是选择、确定和落实社会计划指标,指标管理成为社会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一般说来,社会计划指标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指令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核算指标和考核指标等,由这些指标形成社会计划指标体系。

2、社会资金投入

所谓社会资金投入,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对社会活动的人力及物质投入和支付。从管理上讲,它分成社会事业经常性经费开支和社会事业基本建设投资两个方面。社会资金投入中的建设投入部分最终形成社会资产,即各种社会设施和设备。社会资金与资产的性质比较复杂,可以从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消费性与非消费性、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福利性与非福利性等多重属性来加以理解。

目前,如何建立积极、稳定、有效的资金筹集和保障机制,是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产品与服务特性及其对筹资机制的要求,为社会事业筹资机制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以此为基础,我们要努力构造形成保障社会事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筹资机制;形成使社会事业总体发展以及薄弱环节都能够获得又好又快发展机会的筹资机制;形成普遍性、大众性社会服务和特殊性、个性化社会服务均能获得发展的筹资机制;形成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自愿组织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的筹资机制;形成政府政策措施到位、市场体系及功能完善的筹资机制;形成不同筹资渠道和方式有效分工与组合的筹资机制。

如何用好、用活来之不易的社会资金,也是重要的改革内容。过去仅仅将社会资金作为非生产性(纯消费)、纯公益性、纯福利性投入,存在片面性。根据国际经验,社会资金的使用完全可以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获得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统一,因此要积极探索社会资金使用的创新机制。

3、社会立法

社会立法最初是指保护处于经济劣势状况下的群体生活安全所进行的社会安全立法,如救贫法、社会救助法、社会保险法、工会法、工厂法等,

主要着眼于解决已经出现的社会问题。以后逐步发展,将预防社会问题的立法也包括在社会立法范围内,如亲属法、婚姻法、优生保健法、环境卫生法、职业训练法、居民住宅条例及其它一切有关社会福利的法律法规都归入社会立法的范围。这实际上扩大了社会立法的范围,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社会立法。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立法已经初具规模,对促进社会发展和保障社会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社会立法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有些方面还不健全,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法律体系不健全,某些方面欠缺、甚至存在空白;某些方面的立法层次较低,影响了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正常运行;某些法律的立法主旨比较陈旧,不仅影响了法律效力的发挥,也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4、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是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另一个重要的管理手段。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强调计划管理,尽管存在一定形式的政策管理,但其作用十分有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政策管理日益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与计划管理手段相比,社会政策是政府对社会活动更加灵活的干预形式。

社会政策管理行为表现在:政府及其代行机构(政策主体)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通过设定一定的社会发展目标(政策目标),并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政策手段)来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所以说,政策主体、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构成了社会政策的三大要素。社会政策干预的对象是社会活动,它是社会发展宏观调控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相对应,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现实中也存在着统一协调的基础。一方面,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相互协调的最重要保证是两者主体的统一性;另一方面,从具体目标来看,经济政策目标和社会政策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都是为了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同时,两者的管理对象也存在一定的相互交叉现象,社会政策的干预会产生经济政策效果,经济政策的干预会产生社会政策的效果。在现实中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协调经济政策手段和经济政策手段的作用方向。

5、社会监测与预测

社会监测是对近期社会发展过程中重大社会现象、突发社会事件、严重社会问题的跟踪与评价,并依据监测结论做出政策建议。社会监测为社会预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社会预测是指对未来社会现象、过程、事件的可能性的科学判断,即专门研究和分析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一旦发生变动时可能出现的行为和结果,并据以制定可供选择的各种应付方案。

社会预测不是主观臆测,而是以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为基础,因此,制定的应付方案一般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由于社会监测与预测彼此并不能严格区分,所以在实际的社会发展宏观调控行动中是相互重叠的。

社会监测与预测内容十分广泛,现时主要集中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问题和社会生活诸方面。目前常用的社会监测与预测方法有外推法、类推法、单位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和交叉影响分析法等20几种。

社会监测与预测的过程包括,分析大量的信息;分析监测与预测对象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确定监测与预测工作涉及范围并选择相应的方法;应用一系列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并尽可能采用现代化统计手段和技术设备来研究社会现象,探寻社会发展过程的规律,以便监测与预测社会现象的发生,并做出相应对策。

6、社会规劝

社会规劝一般是指调控主体利用舆论媒体和各种影响关系,对调控对象进行游说、劝诫、训诫等等说服性活动。由于社会发展中利益多样化产生出来的意识多样性,使得以社会规劝方式进行调控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调控方式和手段。

社会规劝在进行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社会规劝本质上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特别适合于对社会事件中的人群的管理。比起其他强迫性方法来,它可以从人的心理内部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第二,社会规劝体现的是对话及民主协商的精神,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管理主体通过开展对话和民主协商说服管理客体是常用的方式。第三,社会规劝也体现了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逐步凝练社会意识形成社会共识的目的。尤其当各个社会主体利益发生冲撞、各执一辞时,社会规劝可以发挥在求同存异基础上形成社会基本共识的作用。

(三)社会发展宏观调控体制

所谓社会发展宏观调控体制,是指社会调控主体根据一定的调控目标,确保调控任务的完成而采取的制度化措施的总称,包括确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以及设置的调控组织机构等等。体制的核心在决策和组织,从本质意义上说涉及两对重大关系的明确及其调整:

其一,社会调控的主体与客体关系。我国社会调控主体主要在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说到底就是中央说话要算数的问题。社会调控客体是社会成员及其社会组织,它们之间由此结成错综复杂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很重视和开发非政府组织在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过程中的有益作用。

宏观经济发展策略范文第3篇

“这类基金一般从宏观经济趋势中获利,根据全球宏观经济制定投资策略,投资于股票、债券、外汇、货币、商品等不同的资产类别,在世界各国的资本市场中,进行做多或做空的杠杆投资交易。”私募排排高级研究员彭丽娜介绍,虽然宏观策略基金在几种对冲基金策略中占比最小,但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以泓湖投资旗下泓湖重域为例,其选择的投资范围锁定于国内金融市场,包括国内各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债券、基金、商品期货、股指期货,以及国内银行间市场的各类利率工具。

其净值走势图显示,该产品自2011年9月29日成立以来,净值一路稳步上升,截至今年10月31日,最新净值达1.173。

小而不弱

虽然宏观策略基金在国内还处于萌芽阶段,但目前专注于宏观策略基金的几家机构,在今年以来的弱市中着实“秀”了一把。

根据融智中国私募基金数据库统计,2012年9月21日,上海梵基投资的梵基一号的单位净值达到116.7509,实现累计收益16.75%。这只产品今年以来业绩表现突出,上涨17.37%。

与此同时,上海泓湖投资的泓湖重域也开始异军突起,在今年10月31日,最新净值达1.173,今年以来有10.5%的收益。成立于2011年11月的北京尊嘉资产的盈冲一号,其最新净值在今年11月2日达到1.0739,实现盈利12.77%。

可以显见,今年以来宏观策略展现出了绝对的收益能力,在A股市场整体缺乏趋势性机会的情况下,顺利跑赢了大盘。

宏观策略基金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主要受益于其他市场。彭丽娜介绍,“在国内股市一路向下的背景下,投资商品期货、股指期货的宏观策略基金正好突显其绝对收益的优势。我国期货市场与股市相比,交易机制相对完善,交易策略较为丰富,可以利用做空方式操作。”

现在还底气不足

宏观对冲策略在不景气的市场中“得宠”,并不意味着其仅仅是在弱市中“坐收渔翁之利”。这种策略的投资范围最为广泛,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众多的资本市场中选择投资机会,不过,特殊的策略和宽泛的投资范围,使得它对于投资经理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宏观策略一般是方向性投资,大多不会是市场中性的投资,而是利用做多/做空对资产价格变动方向进行下注,如做多中国股市。”彭丽娜介绍,该策略注重自上而下的宏观研究分析,利用宏观经济的基本原理来识别各类金融资产价格的未来趋势或错误定价,也因此,要想在运用这种策略取胜,需要有对宏观经济的准确理解和择时判断能力。

在对某一个投资方向下注时,宏观对冲策略通常会利用杠杆。因为方向性投资与杠杆的使用使全球宏观对冲策略天生就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一旦判断正确,投资者可获得巨额利润。当然,如果判断失误,其损失也巨大。

即便宏观对冲基金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要低于传统的单向做多基金,目前在国内市场上收获颇多,但是要真正发展起来,还需要再耐心一些。

单就在投资范围上,“由于国内金融市场不够开放,这种策略对海外市场的投资受到严格的限制。”彭丽娜介绍,目前的宏观策略基金还无法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产配置,投资标的也仅限于国内的股票、债券、商品期货、股指期货。

宏观经济发展策略范文第4篇

1.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能力。党执政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检验一个执政党的政策对与错、好与坏的试金石,归根结底要看它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执政地位能否巩固,归根结底也要看能否成功地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给人们带来实惠。我们正处在一个从人均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时期,错过这个时期,就会丧失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一段有利时期,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现代化。

2.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的能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尤其是要抓好两点,一是全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是突出强调协调发展,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3.深刻把握国情、了解实情,不断提高正确判断形势、科学制定政策的能力。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各项发展工作,必须对国情有深刻的了解,也必须对每一个时期的经济形势、发展趋势有正确的判断,才能为党中央、国务院确定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制定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当好参谋。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抓好今年工作,特别是第四季度宏观调控和经济运行工作的同时,为明年经济工作做好充分准备。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明年将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走势,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研究提出明年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提出对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宏观政策取向等重大问题的建议。

4.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提高善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能力。在推进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上要做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继续做好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进行的改革,包括积极稳妥地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落实关于电力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措施,抓紧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还要抓好国务院交办的一些专项改革方案的制定工作;另一方面要抓紧研究制定明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十一五”时期改革的基本思路。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断提高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能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是一个临时性的措施,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针对去年以来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见微知著,采取了一系列“组合拳式”的宏观调控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继续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继续抓好这项工作。

宏观经济发展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证券投资;股票市场;宏观经济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股票市场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上市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激增。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2000多家上市公司,大量资金和参与者涌入市场,刺激市场不断扩大,配合着市场发展的变化而逐步完善。为保障投资人的权益和利益,国家也在大力推进股票市场的稳步前进。未来的发展及经济增长空间已很清晰。同时市场上所表现出年轻化的不稳定波动等一连串的问题暴露,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并制定必要的解决办法,进而稳定股票市场,实现其可持续性发展。

1 中国股票市场面临的经济形势

1.1 经济增速放缓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原因有很多种,本文简单地列举几个方面。首先,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供给和消费的需求作用于整个经济体系,且效果比较明显。21世纪开始,中国开始注重提升经济成长的整体质量。资金、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也非常明显。此外,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结构,以及在不同的产业链条下和行政区域间投入的差异也整体的影响了经济增长和消费水平,从而引起经济增长的波动。虽然,劳动力依然是我国市场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目前经济形势不断提升和资本有机运作,使得劳动力不再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同时,劳动力回报率的低下带来的矛盾已经在各个行业呈现出来,尤其是在收入水平较低的农副生产业。这些架构性的问题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1.2 实体零售业萧条

传统的消费理念是注重体验式购物,消费者看重感受实物商品。而近些年,随着电子网络的兴起,电商日益发展,已走向成熟化、规范化。电商的兴起也改变了传统零售业的管理和销售模式,给传统的零售业注入了全新的网络化的模式。新老模式的交替必然给一些实体经营者带来重创,部分经营者门店已从曾经的门庭若市衰退到到现在的门可罗雀,境地已不可同日而论。人工成本的增加以及房地产经济的持续走高,使得实体的运营成本一再提高,同时日益下滑的营业额已经很难再维持门店的收支平衡。例如,“华堂”作为规模较大的百货商场之一,可以算是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的载体,而自2011年华堂五棵松店关门以来,华堂商场在北京的生存局面每况愈下。从2014年开始的2年的时间里,华堂商场已经接连关闭北京的望京店、北苑店、西直门店、右安门店和大兴店等门店。无独有偶,被称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同样也难逃厄运,如2015年1月26日,中关村e世界商城贴出公告称,由于e世界统一经营I主签约工作已正式开始,市场决定停止自有铺位招商及租赁,中关村数码城时代终结。如此种种,皆反映出实体零售业遭遇到的重大挑战。

1.3 货币政策稳步

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稳步提高,离不开货币政策中三大调控的实施应用。为了应对人民币的过快增长,央行加大了票据的发行。其次,央行通过在市场上公开买卖国债,调整人民币的供应量。第三,利率手段的运用也日益体现出其重要性。2003-2004年央行分别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虽然仅仅0.5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却足以对国际金融市场和原材料市场产生了显著影响,造成波动,小调整撬动大变化,发挥出了明显的效果。与此同时,央行通过国债以及对商业银行的体系放松,实现了对人民币稳定调控的作用,使得货币政策得以稳定,央行通过多重途径和方法调控市场的操作日臻成熟,达到综合的政策效果,也是未来的主要调控方向和稳定策略。

2 股票市场影响了哪些宏观经济的决断

2.1 货币供应

随着股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刺激,以及大量投资人的进入,原本存放在银行里的货币转变为流通货币加入到交易进程中。股价的上浮会进一步刺激货币流通性增加,即货币的流通性增强。那么股价波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一问题可以分别从长期和中短期来分析。长期来看,股价是由其自身内在价格所决定;中短期来看,股价波动较为频繁,由动态的供求关系所决定。股票市场从时间维度上分为成熟稳定期和新兴时期,成熟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直接受资本收益率的影响,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政策均与股票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国家对货币政策的调控也需要参考股票市场的动态,时刻提防股票市场的变动对国家货币的冲击,及时做好应对方案来稳定货币经济。新兴股票市场则受到供求关系――即股票的总量和资金总量对比关系――所制约。当投资人关注股票市场的未来和收益时,需要在投资人心理注下定心剂,合理调配股票市场,让投资人和公司在收益面得到更好的信心保证,助力宏观经济的良好趋势。

2.2 财政策略

财政策略的出发点在于经济稳定的需要,其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两个点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激励总体的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降低总需求,进而减少国民收入。国家资金来源规模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净利润收入,因此与生产部门的发展密不可分。生产部门济结构、经济效益、及财政策略方向正确与否皆会影响之。政府支出的主要用途包括经济建设、公共事业、国民教育、国防建设和社会福利发放等。而收支合理性及财政策略与股票市场有直接关系,各项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也会对股价波动起到明显作用。货币的总量――以货币表示的社会购买力总额,即社会总需求,可划分为“流通货币量”和“沉淀货币量”两部分,其中在社会有效需求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流通货币量。当国家根据货币结构执行针对某一行业的积极财政策略的时候,该行业的资金流会增加,行业内的供需关系发生变化,进而相关配套行业都会被带动,股价被带升;反之则会引起股价的下跌。投资者会根据国家财政策略的方向,进而选择投资领域和投资策略,并股价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买入和卖出做决策。

2.3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分为4个阶段: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复苏期,并呈现一个周期连续的变化,这一周期模式对了解股价的变化形势起到指导作用,影响投资人买入和卖出的策略决定和时机把握。经济周期的变化也受财政策略的方向影响。掌握了经济周期的变化,好的投资人能够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经济形式提前预测投资走向。经济周期的连续不断过程,表现为扩张和收缩的交替出现,某个时期产能、价格、利润、就业不断上升直至某个高峰DD繁荣期,之后可能是经济的衰退:产能、销售、利润、就业率开始下降,直至某个低谷DD萧条期。一般股价的波动超前于经济活动。当经济形势逐渐被更多的投资者所认识,供求趋于平衡直至供大于求时,股价便开始下跌。当经济形势发展按照人们的预期走向衰退时,与上述相反的情况便会发生。

3 股票市场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影响

3.1 宏观经济奠定了股票市场的动向

宏观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对股市的波动影响较为明显。国内外诸多数据表明,通货膨胀对股市的影响比较复杂,既能起到刺激股票市场的作用,又可能起到压抑股票市场的作用,而通货膨胀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体现在:利率下降时,股市的价格上涨,利率上升时,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跌。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发展,对外贸易的不断提高,汇率对股市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汇率的剧烈变动也会给股市带来显著影响: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进出口状况,进而影响股价的变化;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又体现在物价上,进而影响国民收入,间接影响股市变化。汇率下降刺激出口,削弱进口产品的购买力,收入增加,物价上涨,盈余资金流入股市 。

3.2 股票市场的利好消息有助于宏观经济的稳步发展

股票市场是反映国民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股票市场的兴衰直接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好坏和快慢程度,同时也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未来发展。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在制度性建设方面不断完善,进入了全流通时代。股票市场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筹集资金:企业发行股票,能够把社会上闲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可供长期使用的资本。股票市场中资金和信息的流动,为经济运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运营机制、融资机制、调控机制、反映和导向机制,直接形成了经济增长的源泉。但于此同时,如放任资本化率的盲目扩大,则会加大我国股票市场的信用风险,影响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

3.3 股票市场的低迷有碍于宏观经济发展

如果股市持续下跌,长期低迷,必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股市自身功能,如筹资功能下降,社会投资总量减少,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而如果股市跌势不止,发生股市危机,将直接造成股市筹资功能瘫痪、资源配置功能紊乱;投资者无法理清投资的方向;居民信心丧失,收紧消费。同时,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也可能将股市危机传导为金融危机,直至引发经济危机,对宏观经济产生破坏作用。甚至可能引发政治危机,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

3.4 银行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利率的上升,在增加企业借贷成本的同时,也会增加企业需要资金时筹资的难度。以至于企业必须要削减生产规模,进而减少了未来发展空间和利润。因此,股票价格就会下降。同时,投资者根据评估股票价值所在的变现率会因此上升,也会导致股票价值下降,从而也会使股票价格相应下降。利率的升高也会使资金从投向股市转到银行储蓄或购买债券,从而减少了市场上的股票需求,使股票价格出现下跌。反之,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会上升。

综上所述,金融稳定在经济稳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股票市场的动荡会对金融稳定性造成极大的威胁,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转。如果状况不能好转,金融危机爆发的概率会急剧增加,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关注股票市场对宏观经济所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显得异常重要。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时,应关注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相辅相成的联系,使其之间达到彼此促进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张培源.中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相关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