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建设的重要性

医疗建设的重要性

医疗建设的重要性

医疗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绩效

医疗设备是公立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物资保障,也是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同时还是评估医院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必须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创新管理。从目前公立医院医疗设备配置和管理的现状分析,还存在一定的配置不均、使用效率低、处置随意性等缺陷,必须提高对医疗设备的管理认识,加强对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

一、公立医院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医疗设备管理是医院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合理取得医疗设备,加强医疗设备管理,提高医疗设备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实现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保障医院正常运营的前提。现代公立医院的业务运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先进的医疗设备,公立医院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买好、用好、管好医疗设备,提高使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医疗设备按配置管理分为大型医用设备与一般医用设备。大型医用设备又分为甲、乙两类,大型医用设备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或由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配置管理并核发配置许可证。公立医院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制定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与自身的功能定位、临床服务需求相适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条件、配套设施和具备相应资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批准,取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可见,关于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国家已经制定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而对于一般医用设备的配置,公立医院要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医院自身科学技术发展,与当地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医疗设备的配置需符合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促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共体推进建设过程中,医疗设备配置应进行统盘考虑,严格控制,先行规范,适度发展。

(二)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作为高技术含量的医疗卫生行业,医疗设备融汇了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设备种类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先进,更新和换代的频率较快。而正由于技术含量高,医疗设备的购置价格也相对高昂。如何购置适用的医疗设备、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降低使用成本,如何做到物尽其用,成为提高医疗设备使用效率的关键。

(三)提升公立医院服务的公益性公立医院是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公益性是其基本属性。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趋丰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公立医院应加强精细化管理,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医疗设备购置主要由财政投入,医院应加强内部管理,持续改善服务质量,满足患者需求,强化公益性。

二、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前采购论证不足公立医院内部医疗设备配置不平衡,医院内科室众多,对于医疗设备这种重要资源引入缺乏合理的制度和机制,但以科室和部门的主观要求以及院领导自身的判断作为依据,对于医疗设备的引入缺乏科学的规划,没有客观的数据作为支撑。有些仅仅根据创建评审要求,仓促上马配置设备,忽视了单位经济的承受能力,忽视了设备的适用性,忽视了医疗设备管理者的责任。

(二)事中管理使用和绩效评价追踪不足医疗设备的投资规模较大、涉及的科室较多,专业性较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疗设备管理的难度。虽然管理模式在由过去的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但仍有部分业务科室存在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方式落后的情况。设备管理者缺乏责任意识,日常使用和维护保养不当,机器故障频发,导致设备性能下降,使用寿命降低。一方面医院的设备维修成本、新置成本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严重影响医院正常业务的顺利开展,甚至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极大地损害了医院形象,增加了医院的运营成本。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还普遍存在“重购置论证、轻绩效评价”的问题。前期购置申请报告阐述详细,设备可行性分析论证专业,设备购置的资金来源财政预算批复了,钱到了,设备买好,事情就算做完了。却没有在如何用好医疗设备,发挥设备的最佳效益上下功夫。可行性论证时年使用量,设备预期的使用绩效有没有达到,没有进一步去追踪评价,缺乏必要的考核评价机制。致使部分医疗设置被闲置或使用效率不高,给医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事后处置管理不规范医疗设备由于其专业性强的特点,报废处置标准难以制订。仅以设备的可使用年限来简单衡量,缺乏科学性。由于报废处置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医疗设备处置的随意性。有的公立医院对不能使用但又未达到报废处置年限的废弃资产,搁置于仓库,不闻不问,等年限到后再去履行审批手续,不仅占用办公空间,而且造成资产严重不实;有的医院经批准处置后,对医疗设备长期不处理,待处理财产损益长期挂账;有的医院还存在先处置、后报批等随意处置现象,造成资产账实不符。

三、公立医院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事前论证,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医疗设备购置事前论证制度,结合区域医疗卫生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区域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应建立医疗设备购置审批机制,针对区域内公立医院、中医医院、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不同特点,结合区域老百姓的就医需求,审核医疗设备购置申请。邀请行业内医疗设备管理专家、财务管理专家、财政项目绩效管理专家等组建医疗设备购置论证组,按年度开展医疗设备配置论证。设立定性、定量指标,根据医院学科发展特点,专业科室能力,医院管理制度等情况,科学合理审批区域内医疗设备配置。医院设备的购置关系医院的整体规划和资金预算的综合调整,医院内部应建立申购论证制度,组织院内专家进行充分论证,逐步形成谁申请、谁购置、谁负责的医疗设备购置责任制。院内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确保购置的医疗设备物尽其用、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设备的应有价值,提升医疗水平。

(二)加强日常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医疗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应当根据医疗设备的发展及更新情况不断改进,细化设备管理内容,不适用、可操作性不强的制度要及时修改或废除,不断进行制度的完善,不断优化管理方式,加强制度的约束作用。针对不同的业务科室、不同专业的医疗设备,制订适用性的日常维护保养方法,明确设备日常维护保养的重要性,制定定期维护保养计划,将被动维修转化为主动管理,充分发挥医疗设备的使用价值。落实日常管理责任。公立医院应细化医疗设备管理责任,明确医疗设备管理的层级,将责任落实到科室,落实到人。一般可将医疗设备管理划分为四个层级:领导层负责全院医疗设备管理并协调各部门意见、设备科负责医疗设备的实际管理工作、财务与审计等相关科室负责医疗设备管理的监督及指导工作、使用业务科室负责医疗设备的日常操作及管理。各科室、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全院职工共同努力,做好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建立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大数据、人工智能、各种APP报修平台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实现的契机。信息化作为科学的管理手段,能极大地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效率,实现成本效益控制。通过将医疗设备的购置申请、入库验收、使用维护、报废处置等整个生命周期都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可随时根据管理需求进行实时监控及各项数据的统计分析,实现真正的精细化管理,发挥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内部审计,开展绩效评价建立医疗设备定期审计、绩效评价制度,构建科学的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由医院内审科室牵头,成立医疗设备内审评估小组。把医院限额以上的在用医疗设备审计纳入年度内审计划,通过对医用设备使用情况进行考核,对设备年使用人次、年经济收入、直接耗材成本、维修成本、人力成本等数据进行综合评估,对设备验收及维修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对比设备购置前论证的预计绩效目标进行绩效评估分析,合理设置评估指标的分值、权重,按综合评分得出评估结果,出具审计评估报告。评估报告提交医院管理决策部门,把评价结果与科室的次年设备购置预算审批及设备管理使用人员年度绩效奖金相挂钩,重视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

(四)加强处置管理,规范管理流程建立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制度,制定医疗设备处置鉴定管理办法。医院应根据各地财政及资产管理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梳理医院内部资产处置流程,定期盘点医疗设备等固定资产,对需报废的医疗设备积极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及时、安全、有效的做好医疗设备处置工作。医疗设备处置的关键环节是如何鉴定医疗设备达到处置标准,满足处置条件。根据医疗设备的专业特性,报废处置的原因主要有四类。第一,设备性能下降,继续使用会引起安全事故;第二,维修成本过高;第三,设备、零部件停产,无替代品;第四,设备技术陈旧,无法满足工作需求等。医院应积极组织设备管理、维修专家进行医疗设备处置鉴定,现场评估,出具处置意见。满足报废条件后,按流程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履行审批手续,资产处置所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将处置所得全额上缴财政国库。

医疗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卫生改革,基本医疗保险,保险覆盖率,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基本医疗保险议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核心是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核心是基本医疗保险与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社会经济体制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运而生,而且它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关系密切。总体来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分为两大阶段,1998年以前是医疗体制改革为主的第一阶段,医院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医疗服务能力扩张和探索医疗保障制度框架,是改革的主线。 1998年国务院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00年“同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三项改革。2002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标志真正进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时期,医药卫生体制综合、系统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和整体设计医疗保障制度框架,成为此时体制改革的主线。纵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目前已进入整体制度设计、政策实施和模式选择的关键时刻,设计选择何种医疗保险、健康照顾、医疗保障、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模式,至关重要,其中尤以医疗保险制度最为重要,因为医疗保险是医药卫生体制和福利制度运作的主要产出,直接关系亿万国民的身心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关系国民素质与社会质量。因此,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是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议程的核心议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核心议题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如何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设计与政策模式选择,实施医疗保障制度创新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以来,预防疾病和公共卫生、环境卫生、工厂卫生状况、家庭卫生、个人卫生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政府承担改善公共、环境卫生的责任。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在如何利用商业保险原理和社会互助原则,将人们组织起来,预防疾病和抵御疾病风险,确保有竞争性劳动者的社会需要推动下,英国工会组织首创医疗保险制度,其后德国俾斯麦政府率先将社会保险制度化,建立完备的工伤、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目前,医疗保险已成为世界各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主体,成为绝大多数人预防疾病的主要方法。综观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改革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例如,非洲医疗保健体系改革创新方向是广泛实施法定保险计划;美洲大陆医疗保险改革动向是扩大医疗保险体系覆盖范围,提高效率;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医疗保险改革方向是扩大保险覆盖率,多元化筹集保险资金;欧洲医疗保险改革趋势是调整医疗待遇,将社会市场型竞争机制引入健康照顾领域。显而易见,医疗保险制度是世界各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健康照顾服务体系的最主要形态,这意味医疗保险既是人们享受健康照顾的基本途径,又是医疗保障制度安排的“国际惯例”。

二、城乡医疗保险现状与四分五裂的医疗保障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乡居民享受健康照顾服务与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非常有限,绝大多数居民无任何医疗保障,个人承担疾病风险。根据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发现,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缓慢,绝大多数城乡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只有少数群体享有“不尽人意”的医疗保障制度,健康平等问题格外尖锐。更为重要的是,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率还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例如,城市地区无医疗保险的比例女性高于男性(高出5.4%);年龄差异,例如,城市享有各种医疗保险人口的比例随年龄降低呈递减的趋势,5岁以下儿童无医疗保险比例高达70%;文化程度差异,例如,城市地区无医疗保险人口中低文化程度比例较高,占26.5%,而高学历人口所占比例较低,只占8.8%;职业层次差异,例如,管理人员中有医疗保险的比例最高,其中64.4%的人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民有医疗保险的比例最低,86.8%的人无任何医疗保险,现有医疗保障体系中制度性、结构性、体制性不平等、不公正状况可见一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现行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存在诸多结构性与医药文化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其发挥积极作用,防病治病和改善健康状况,而且成为制度化不平等的重要根源之一,影响社会正义。首先,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的价值基础、价值目标、价值理念与价值判断等问题颇多,直接影响医疗保障制度框架设计与健康照顾政策模式选择,影响医疗保险服务效果与效率。健康照顾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服务与社会政策的基本特征是无法回避伦理道德与价值判断,以中立的价值立场讨论社会政策是没有意义的事情。福利制度精髓是其价值基础。总体来说,目前主流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态度是,疾病是个人不幸与个人麻烦,是个人倒霉,甚至是上天对某些人行为不检、道德沦丧的惩罚,是“罪有应得”和“活该倒霉”,而非典型的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议题。对待疾病的这种“谴责牺牲者”取向的社会观念和态度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工业化革命以前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目前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过程中。令人鼓舞的是,2002年sars疫情用血的代价使国人普遍理解了为什么说,公共卫生是政府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观点,政府加大公共卫生的投资力度,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出现重大转机。然而,在医疗服务市场化和医院费用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基本医疗服务不是福利服务,不是政府应该承担责任的公共服务,政府没有义务和责任为医院的基本医疗服务“买单”,病人个人负担医疗费用和医院靠吃病人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公民缺乏健康权利,公民无权从国家与社会那里获得应该享有的基本健康照顾服务。这种观念牵涉的深层次理论假设和价值争论是,健康照顾是否是所有公民的基本社会权利?政府是否应承担起为所有公民提供基本健康照顾服务的责任?社会发展最高目标是什么?欧美国家已经基本解决了这些问题,社会各界人士对这些基本问题已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并为其国家健康服务制度(英国等),国家保险制度(加拿大),社会保险制度(德国、日本),医疗储蓄体系(新加坡),私人保险加政府医疗救助体系(美国)提供了相应的社会价值基础。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与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缺乏相应价值目标和文化基础,社会各界人士对医疗保障制度框架设计与政策目标缺乏社会共识,严重影响了制度设计质量。

其次,卫生改革特别是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目的含糊不清,医学目的和医疗服务目标背离医学的神圣使命,健康照顾不是维护社会平等与社会公正,而是加剧健康不平等和不公正,健康照顾与医疗保障领域中的不平等与不公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根源。综观卫生改革实践,长期以来,改革目标含糊不清和充满歧义是卫生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

综观《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看不见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促进健康平等,维护健康公平和提高生活质量等社会政策目标,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本身成为医疗保险的目的,颠倒了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医学、健康照顾和医疗保险制度的目的都是治病救人、预防疾病、阻止死亡、维持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改善生活质量,并且通过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健康平等和健康公平的最高目标,而非加剧健康领域不平等。毫无疑问,目前只有极少数人享有的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肯定无助于健康保险的目标。

第三,卫生改革特别是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和医疗保险政策模式选择基本原则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医疗保险制度框架的设计原则和实际运作状况相去甚远,甚至是截然相反,背道而驰。1997年《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卫生改革与发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体现社会公平,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国务院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基本医疗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其核心原则和精神实质是“广覆盖、低水平”。目前,医疗保障状况确实是低水平的,但是,离广覆盖的基本要求相去甚远,全国70%人无任何保险是典型例证。从医疗保险覆盖率角度看,目前健康不平等、不公平主要表现形式是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太小,如何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和提高健康平等程度的关键问题。

第四,目前医疗保险范围过窄,许多疾病、药品没有纳入医疗保险诊疗和药品目录范围,医疗保险待遇和报销比例偏低,基本医疗保险沉淀资金过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难以有效发挥预防疾病、抵御医疗风险和改善健康状况的作用,难以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健康需要。目前,全国各地都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当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细则和政策规定,地方政府均印发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和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个人帐户,基本构建起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框架和医疗服务体系。但是,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不同,各地制度框架设计与保险待遇存在显著不同,人为限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基本医疗保险和健康照顾服务体系成为影响企业竞争的因素。与此同时,由于医疗保险主要关注大病医疗互助基金和住院治疗,轻视门诊和常见病诊治,许多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设置了起报线,对未达到起报线的门诊费用不予报销,不利疾病预防,不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甚至贻误最佳治疗时机,且不利于医学模式转变。如何处理大病与小病关系的同时,如何处理预防与治疗的关系同样直接影响服务范围内容。目前,各地医疗保险范围与保险服务内容主要局限于医院门诊、住院和大病治疗服务范围,对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社区卫生服务等非基本医疗服务范围内容的关注不多见,缺乏相应优惠鼓励政策,医疗保险服务工作重点不是如何预防疾病和防止保险对象不得病,而是侧重于疾病治疗特别是晚期的无效治疗,浪费宝贵的医疗资源,加剧卫生资源紧张状况。不难想象,前述价值观念与制度安排必然结果是,企业和保险对象缴纳相当保险金,但医疗保险门槛过高、保险待遇和报销比例偏低,导致大量保险资金沉淀。如广东1999-2003年医疗保险基金结余高达128.73亿元,占全国的 19.2%,引发人们思考举办医疗保险目的何在,致使相当数量医保对象抱怨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不尽合理,医疗保险难以发挥应有保障作用。

第五,医疗保险筹资融资和基金增值渠道单一,保险基金分散和统筹层次较低导致基金难以发挥大数法则,医疗保险基金安全运行和科学管理有待提高,个人费用负担的比例过高,医疗保障和医疗保险筹资公平问题突出,难以充分体现社会保险性质和国家社会福利责任。基本医疗保险是典型的社会保险,基本特征是其强制性、非营利性和国家的社会保护责任。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包括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两部分,每部分又分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互助两块。总体来说,目前医疗保险筹资融资,特别是基金增值渠道比较单一,主要靠银行的存款利息,难以有效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与此同时,由于全国各地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统筹层次多是地市范围,参保人数有限,基金相对比较分散,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因各种各样原因,医疗保险基金安全封闭运行和科学规范管理有待提高。最为重要的是,城乡 70%的居民没有任何形式医疗保障,全靠家庭和个人力量抵御疾病风险,在医疗费用上涨幅度过快的背景下,个人负担比例过高,卫生筹资公平性位居世界末尾。在医疗费用上涨幅度过高的背景下,居民基本反应方式有三,一是应就诊未就诊,应住院未住院。二是减少治疗和降低治疗标准。三是患病后等待拖延,或贻误最佳治疗时机或拖成大病,形成恶性循环,既造成医疗资源闲置、浪费和误用,又引发严峻的健康平等和健康公平议题。如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发现:城乡患者中未就诊比例为 48.9%,其中城市为57.0%,农村为45.8%,与前两次卫生服务调查相比,患者未就诊比例出现明显增高趋势。未就诊原因中,38.2%的患者是因为经济困难。城乡居民未住院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70%)。如何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发挥社会保险互助互济作用成为完善医疗保险政策的当务之急。

第六,目前各种医疗保障制度的行政管理分散在多个政府部门,各种医疗保障形态之间缺乏应有的、紧密的制度联系,政出多门、部门交叉、城乡差别和制度分隔的状况比较明显,医疗保障制度难以发挥应有的整体作用,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迫切需要系统性、制度化整合。目前,医疗保障制度形态多样,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负责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管理工作,卫生部负责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民政部负责城乡医疗救助试点工作,中组部和全国总工会负责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事业,各类商业保险公司负责商业保险,医疗保障管理工作分散在多个政府职能部门,每种医疗保障体系均有一套独立运行行政管理和基金管理体系,行政管理成本巨大。更为重要的是,除行政管理成本之外,目前各种医疗保障体系之间相互分离的行政管理体制人为造成医疗保障体系的制度分隔、城乡差别、身份歧视和健康不平等,既不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形成政出多门,交叉重叠、多头分隔管理医疗保障制度的格局,又不利于统一、协调、整合管理医疗保障制度,最大化发挥医疗保障制度的积极保护作用,最大化改善全体国民身心健康状况,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个社会的社会福利水平。

第七,医疗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为改善国民身心健康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医疗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社会效果与经济效率尚不理想,难以充分发挥正面的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社会投资与社会预防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设计和政策模式选择任重道远。众所周知,医疗保障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归属于公共政策、社会政策与卫生政策范畴。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最基本的功能是预防疾病,治病救人,维持健康,提高生命质量,降低疾病风险,改善生活质量,主要发挥社会稳定、社会投资、社会预防和社会整合等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医疗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安排的分散、城乡分隔和制度化健康不平等等原因,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不仅难以发挥社会稳定、社会投资、社会预防和社会整合等积极作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制度化健康不平等、不公正的制度性根源,加剧社会不平等与不公。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的积极社会影响、社会效果与经济效率同样尚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社会制度安排的基本功能是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而不是有意或无意制造更多的社会问题。

三、“一个制度、多种标准”与全民医疗保险

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尽快建立全民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为建构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如前所述,虽然目前的医疗保障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诸多结构性、体制性和系统性问题,但是,这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和医疗保险政策模式选择过程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我们的目的不是完全否定现有的制度安排,而是根据中国社会实际情况,参照国际经验和世界医疗保障改革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与政策模式,创造独具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框架。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原则。所谓“一个制度”是指重新整合、重组各种医疗保障制度,将其统一为一个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多种标准”是指根据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设计多种不同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缴费标准,以便将所有国民都纳入一个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范围当中,从而形成全民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实现健康平等和健康公平目标。“一个制度、多种标准”的原则和改革思路,来自卫生改革困境,来自医疗保障制度现状,来自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现存问题和基层工作者的探索创新,来自建构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并非空穴来风,毫无根据。众所周知,改革开放20多年来,医药卫生改革的效果越来越差,健康平等与健康公平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国民处于基本医疗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之外,完全背离了医疗保障的国际惯例,全民性医疗保险是世界各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经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医疗保障制度框架,而且拥有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经验,只不过各种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相互分隔,没有形成一种统一、整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参保人数有限,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太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的缴费标准是按照城市就业者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确定的,没有考虑到低收人群体、城市农民工群体、城乡结合部或农转居群体、东中西部地区农民群体的实际情况,人为的将许多群体排除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外。为解决覆盖率过低的问题,全国各地的一线工作者已经按照一个制度、多种标准的思路在探索创新,例如,广东东莞特别为农民工设置了一种缴费标准,上海市特别为农民工设计了城镇综合医疗保险制度,还有不少地方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为农转居群体提供社区为基础的基本医疗保险服务。

“一个制度、多种标准”的改革原则和改革思路的优点众多,可以有效消除或降低现有医疗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诸多结构性、体制性弊端,有助于重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框架。首先,“一个制度、多种标准”改革原则的精髓、实质与革命之处是旨在建立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彻底改变以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依托的选择性原则、城乡差别对待和身份歧视等价值理念,充分体现普及性、全民性、平等性、公民权利、基本需要、健康优先等现代福利价值观念。其次,全民性基本医疗保险充分体现国家福利责任、健康平等与健康公平等社会政策目标,有助于实现医疗保障体系制度目标,有助于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建构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第三,“一个制度、多种标准”的原则真正解决了如何实现广覆盖、低水平的问题,是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与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首要原则,既考虑中国社会状况,又考虑医疗保障发展趋势。第四,根据“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原则设计的医疗保险制度能够显著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改善、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标准,为参保对象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医疗服务,改善生活质量。第五,“一个制度、多种标准”的原则彻底改变医疗保险现有的筹资机制,真正建立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合作的筹资机制,特别是彻底消灭个人承担疾病风险,抵御健康风险的自费医疗。第六,根据“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原则设计的医疗保险制度能够彻底改变目前城乡分隔、分散和四分五裂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系统整合和平等的全民性医疗保险制度框架。最后,根据“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原则设计的医疗保险制度能发挥积极的健康保障作用与影响。

四、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与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实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需要相应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基础,首要条件是无形的价值观念与社会态度,是社会各界人士对全民健康保障议题和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在某种程度说,全民医疗保险并非创新之举,而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真实写照。1949年以来,在东西方冷战和政府实施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国家逐步建立起以公费医疗、劳动保险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的医疗保障,实现低水平、广覆盖全民医疗保障。这种广覆盖、低水平全民性医疗保障制度的社会效果和社会影响人所共知,创造了世界奇迹:中国人的人均期望寿命由建国时35岁提高到2000年的71岁,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彻底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际性地位显著提高。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经济因素并不是决定医疗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决定性因素。纵使是从经济因素考虑,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都能基本实现全民性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那么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肯定能够负担“广覆盖、低水平”的全民性医疗保险制度。换言之,经济因素和国家财力是全民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的条件。能否实现“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原则和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取决政府首脑的政治意愿,取决于社会各界人士的价值观念与社会态度,取决于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和社会制度性基础。这意味只有当全社会普遍充分认识到身心健康状况与健康保障在社会生活,在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个人福利水平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之时,只有社会各界人士对全民医疗保障与全民医疗保险形成广泛社会共识之时,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才具备相应的社会文化环境。

实现“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原则和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需要诸多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首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医疗保障、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与政策模式选择价值理念、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从统一、系统整合、科学管理、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等角度设计制度,从公民权利、身份平等和取消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差别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角度设计制度。其次,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特别是医疗价格、医疗收费政策和医疗机构激励机制的改革,彻底改变医疗收费与医护人员个人利益直接挂钩的做法,减少药品流通环节,杜绝以药养医,为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良性健康运作奠定社会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谋求多方共赢的发展。第三,明确规定卫生服务的社会福利性质,确定健康照顾服务在社会服务与社会政策框架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国策性地位,将健康需要满足作为社会政策议程的头等大事,确定国民健康状况与宏观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加大政府对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多种承诺。第四,改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侧重于防止大病、重病和住院手术的流行观点,将大病、重病的医疗互助和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积极防治有机结合起来,改善健康状况。同时,改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侧重疾病治疗、大病治疗、住院手术和慢性病治疗的流行看法,将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重点和优先领域前移,更加注重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事业,实现治病到防病,疾病治疗到预防疾病,末端治疗到早期干预,医疗保险到健康维护的转变。第四,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加大政府对社会福利事业投入,完善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框架,确保国家对健康、教育、福利、社会保障、公共住房、就业服务和公共服务的资金支持,解决医疗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融资、监管和保值增值问题,合理测算缴费标准,充分考虑不同缴费标准之间的衔接过渡和整体安排问题,确保保险基金安全封闭增值运行。第五,打破城乡壁垒和二元社会福利制度,取消户籍制度和身份歧视,确保劳动力自由流动,做好不同地区、不同缴费标准和不同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过渡,实现保险制度的异地使用,发展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可移动性”特征,使其成为劳动市场运作的社会基础设施。最后,在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础上,整合、重构各种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与政策,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统分结合、系统整合、运转灵活和健康平等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

五、简要讨论与基本结论

中国正处于翻天覆地和史无前例的社会结构转型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传统政治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社会管理机制,重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框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重构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之间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构和谐社会等多种社会发展主题高度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如何整体推进,确定优先次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制度框架建设与政策模式选择显得格外重要。在这种宏观社会背景下,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都是事关全局的战略议题,理所当然处于体制改革与制度建设中心位置,处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地位,其重要性怎样估价都不会过高。因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直接关系所有公民的健康状况。中国社会发展状况说明,目前绝大多数国民的衣食住行用等基本生活需要已经满足,身心健康已成中国人最重要的基本需要,如何回应社会需要,满足健康需要成为政府首要任务。健康是人类最大的福利。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那么就什么都没有,就谈不到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谈不到幸福美好生活,谈不到建构和谐社会。

医疗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我国对于人民医疗是相当重视的, 每年投入居民医疗的资金也是相当巨额的, 对于每项医疗设备又应该进行相应的保养, 保证医疗效果的最优化, 本文通过阐述我国当前医院的发展现状, 分析对医院医疗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并且探究加强医疗设备巡修检修管理的手段与措施。

1 分析我国医院医疗设备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民对医疗条件越来越重视, 使得我国医院医疗条件不断提高, 国家建设医院规模不断加大, 医疗设备也大规模采购, 但是在医院使用医疗设备的过程中不注意对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 导致医疗设备的准确性降低, 最终没有达到使用年限就已经报废了, 对院方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损失, 而且由于医疗设备不准确导致的医疗事故也严重影响医院的治疗效果, 因此要注意对医院医疗设备的维护, 保证医院医疗水准的提升。

1. 2 医院中医疗设备经常出现问题, 导致不能正常进行工作。我国医院的规模大, 患者基数大, 而医疗设备都是精细的电子仪器, 在工作一段时间后, 医疗设备的线路会出现损坏的现象, 使得医疗设备不能够正常运转, 导致医疗出现中断的现象。这种情况普遍多发于患者多, 机器少的医院, 是导致医院本身医疗可靠率低的重要原因, 是使医院医疗效果低下的罪魁祸首, 要重视这样的问题, 需要专业的维修队来进行检查与维修, 保证医疗设备维修的可靠性, 对医院医疗可靠率的提高有着不小的帮助。

1. 3 没有形成定时维修维护的习惯, 维修人员专业技术不过关。医院的医疗设备是影响着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 一般来说将医疗设备的运转率与医院的可靠率相挂钩, 因此要重视医院的医疗设备, 需要定时定期进行维护与修理, 但是我国现如今的医院医疗设备维修队还没有真正的形成, 使得医院的医疗设备在使用中老化, 损坏, 甚至报废, 让医院的对患者的治疗需求无处解决, 使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成为了一个死结。国家为了带动医院医疗水平的发展, 城市的建设, 对医院的扶植力度很大, 所以医院在发展中要注意配合国家, 响应国家的号召, 为医院的医疗设备维修做出一点贡献。

2 关于医院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

2. 1 建立医院医疗设备保养的制度。通常由医院管理部门进行制定, 对保养医院医疗设备的周期进行规定, 对维修队伍的建设有监督性的作用, 对维修设备支出也作出明确规定, 保证了医院医疗设备保养有据可依。并且在进行医疗设备维修的过程中, 制度是监督医疗设备维护有效性的最有力措施。

2. 2 建立健全医疗设备使用人员的管理制度。对于医疗设备来说, 正确的使用方法是最好的保养手段, 因此要明确规范对医疗设备使用人员的制度与条例, 并且要对设备技术人员进行周期性的培训, 保证对医疗设备的使用技巧的最优化, 对医疗设备维修的专业化。

3 探究加强医院医疗设备巡修检修能力的手段与措施

通过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对各部门的医疗设备的使用状况要进行实时监控, 保证进行最有效的医疗设备巡修检修方案。定期进行医院各部门医疗设备的检测与维护, 减少因未维修而造成医疗中断的情况。在我国医院医疗设备使用中难度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医院医疗设备会出现常规性的损坏, 导致医疗设备不能够正常医疗, 进而造成了医院医疗效果可靠率低的现象。医院的管理部门应该组织专业的维修队伍, 对医院的医疗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 加大巡修检修的力度, 对医疗设备已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维修, 对可能出现的状况要进行预防, 全面的解决医院医疗设备的问题, 使我国医院的医疗可靠率大大提高。对于这样的维修队伍, 医院要选拔专业知识与技术过硬的人才, 还要有丰富的医疗设备维修经验, 这样才能保证在高水平完成检测任务的同时保证资金的最优化使用, 这是能大幅度提高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率的方法之一, 希望医院管理部门能够重视。

4 小结

对于现如今我国医院的医疗设备条件, 是十分符合我国居民医疗情况的, 而加强我国医疗水平的根本措施, 就是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在进行医疗设备的维修同时, 要注意对维护保养队伍的建设, 以及保养的制度建设, 保证医疗设备的常年有效。

参考文献

医疗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疗设备管理;医院管理;作用

1医疗设备管理

医疗设备管理的范畴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医院医疗器械和家用医疗设备管理是广义的医疗设备管理的范畴;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则属于狭义的医疗设备管理的范畴。医院医疗设备主要是指用于医疗检查和治疗的仪器、设备、各种辅助材料以及与医疗设备使用相配套的实用软件。从某种程度上说,医疗设备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系统工程。医疗设备管理既属于技术管理又属于经济管理。医疗设备管理包括对医疗设备技术管理容易理解,同时也涵盖对医疗设备经济管理层面的内容。在技术管理层面,具体表现在医疗设备的招标、选购、安装、验收、使用与维修以及报废等系统过程;在经济管理层面,具体表现在购买医疗设备的经费预算、维修预支费用、医疗设备产生的经济效益等与医疗设备有关联性的经济管理。

1.1医疗设备管理的特点

医疗设备管理是贯穿于医疗设备从申购到报废的系统管理,因此医疗设备管理具有系统综合性的特点。应依据权威规定对医疗设备的运营进行系统综合性的管理以及评价。服务于患者以及服务于医院科研和教学等方面是医疗设备最终的目的。患者的健康情况会受到医疗设备使用效果的直接影响。因此,医疗设备安全性的管理是各项管理中的重点内容。医疗设备管理强调设备的安全性,要求医院要做好医疗设备的质量保证。

1.2医疗设备管理的职责与任务

医疗设备管理根本性的职责是为医院医疗和教学科研建立物质基础保障,即为医院提供高质量的技术物资装备。医疗装备的供应和医疗设备的管理是医疗设备管理的两项主要任务。医疗设备的供应任务是指为医院提供合格的医疗设备。这就要求从医院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提升医院治疗水准的初衷出发,为医院提供安全性强、质量优质,并且设备价格合理的医疗设备;医疗设备管理的任务主要指对医疗设备的专业化的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

1.3医疗设备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而言,医院对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呈现出较低的状态。一方面表现为医院领导从态度上对医疗设备管理还没有正视其重要性,导致医疗设备管理科室以及相关人员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尤其是缺失对医疗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体系;另一方面表现为医疗设备管理的相关人员专业水平低和管理技术能力薄弱,主要体现在对高精尖医疗设备的管理方面。医疗设备管理水平的现状必然导致医疗设备管理方面缺乏积极性、医疗设备维修对厂家依赖性强、设备使用效率及效益低等问题的出现。

2医疗设备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提升医院诊断准确率和保障患者治愈率方面医疗设备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医疗设备管理在医院医疗研究与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1医疗设备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

医院对医疗设备的需求和依赖性使得医疗设备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越发的重要。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医院管理状况,如果管理不到位,甚至将导致医院经济效益下降的现象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医院现代化的衡量标准就是医疗设备的现代化,医院的医疗水准的提升也是依赖于医疗设备的。同时,医院综合竞争力,如医院技术水平也依赖于医疗设备。

2.2医疗设备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在医院的各项管理中,医疗设备管理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医疗设备所产生的效益和发挥出的价值是医院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因素。在医生向患者做出医疗诊断、医学教学与科研方面,医疗设备管理肩负着医院物资基础与医院发展先决性的作用。针对医疗设备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医疗设备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宏观作用主要是指医疗设备管理从医疗设备的管理目标、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发展实际情况、医院中长期整体发展规划等领导层面来对医院管理发挥其作用;医疗设备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微观作用主要是指医疗设备购置与报废规划、设备成本效益、管理质量等层面来对医院管理发挥其作用。

3做好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以达到促进医院管理的途径

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是医院现代化管理运营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如何建构成系统化的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体系就成了是否能达到促进医院管理的关键性因素。

3.1培养懂法懂技术会管理的医疗设备管理专业队伍

医院医疗设备是医院各项医疗技术改进工作至关重要的支撑。医疗设备管理通过对医疗设备实施控制,来实现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的目的。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建设一支懂得医疗设备技术,并且懂得与医疗设备使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专业管理人员是极为迫切的需求。医院管理的专业化发展对医疗设备管理专业队伍的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3.2结合医院业务完善医疗设备管理的现有体系

医院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日趋复杂化的趋势。在现代化的医院管理中,医疗设备的管理早已不在是医疗设备进出医院简单的管理内容了。对现有的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实施优化,如医疗设备购置制度和标准化流程、优化医疗设备使用、维修与保养流程以及医疗设备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等,并且与医院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如医疗科研教学水平的发展,以建构现代化和规范化的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体系。

3.3建构科学先进的设备管理解决策略

先进科学的医疗设备管理必须要构建高效的解决策略,或者说建构科学先进的医疗设备管理解决策略是医疗设备管理所必须的。例如,系统科学的医疗设备维修解决策略是医疗设备高效使用的有利保证。建构科学先进的医疗设备管理解决策略应涵盖医疗设备申购管理、医疗设备的招标与规范化采购管理、医疗设备运营,如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医疗设备保养管理以及医疗设备效益的科学分析,医疗设备资产和分类档案管理等内容。

3.4设立科学先进的设备管理系统

科学管理是医院医疗设备价值实现的基础。建构科学先进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是做到减少医疗设备丢失和避免医疗设备使用方面的浪费,以实现提高医疗设备利用率和设备使用率的根本保证。同时,建构科学先进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也是医院运行成本降低的有利保证因素。总之,建立科学先进的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系统是建设现代化医院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来勇,黄蕾蕾.对医疗机构引入社会资本的分析和建议[J].卫生软科学.2017,24(01):154-155.

[2]汤黎明,刘铁兵.医院医学工程科技术管理规范专题三――医院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技术规范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7,34(04):648-649.

医疗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疗建筑;建筑设计;人性化

【 abstract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the function of the hospital has not limited to make, the traditional medical building only outstanding is actually used the function, and ignore the "human nature" of the factors which modern medical building environment is toward the direction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that is building environment of modern medical human connotation and human nature design Angle for research.

【 key words 】 medical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design; humanized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密不可分,建筑环境的宗旨是为人类提供人性化的生活环境,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已成为当代建筑设计的前提。医疗建筑环境相比于一般的建筑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为患者提供更便利的、更好的服务,更多的体现对患者的体贴和照顾,在建筑环境上采用人性化设计更多的满足患者精神上的愉悦,更多的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爱。

一、医疗建筑环境中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内涵

所谓医疗建筑环境中的人性化设计即是为了方便所有使用者能够更加方便的使用,最大程度的减少因设计缺陷造成的不便,提高医疗建筑环境的易便性和可操作性。人性化设计不仅体现在医疗建筑中的功能设计、建筑设施设备、装修装饰、医疗设施设备等每一个方面的细小的地方,也不仅是单纯是局部的医疗区域环境的人性化,而是要求整体的建筑环境实现人性化的。病人、医护人员及后勤服务人员是整个医疗建筑的使用者。因此,医疗建筑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应该考虑到这三部分人员的不同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在医疗建筑设计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和需求进行考虑,结合实际,最大程度满足每一类使用者的需要。

当代医疗建筑环境中的人性化设计存在的问题

对人性化设计的内涵不清

近些年来,人性化设计和以人为本已经成了各行各业天天喊的口号,设计者要在设计中追求人性化设计的目标,但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施工中,人性化的设计要求往往得不到特别的关注,可能仅仅按规范要求考虑医疗建筑的实用性或者无障碍设计,人性化设计很难体现到实践中去。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医疗建筑当作一种工业技术化的建筑类型处理,认同的医疗理念也是以传统病理学为主导的物理治疗,导致医院的设计与使用都侧重于其功能化、技术化。注重技术功能的医疗建筑空间设计方便了医生,然而没有把患者放到应有的地位上来。目前我

们国内大量医院建筑还是基于这种医疗理念下的模式。因此,有必要全面了解医疗建筑环境人性化设计的内涵,对医疗建筑环境的人性化设计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探讨。

2.只重视局部的人性化设计而忽略了整体的人性化设计

主要表现为重视针对病人的人性化设计,而忽视针对医护及后勤管理人员的人性化设计。医院的功能主要是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特殊的公共建筑,所以,针对病人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舒适便捷的服务而进行医疗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是应该且是十分必要的,然而,除患者之外,医院还是大量的医护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天天工作的地方,他们从事着长时间大量高强度的劳动。医院的建筑环境也会大大的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所以,针对他们的人性化设计也应该得到同样的重视,这对于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三、当代人性化的医疗建筑环境的特性

当代医疗建筑人性化设计的特性主要体现在理性化、感性化、个性化三个方面。根据医院的综合性与专门性治疗种类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病人、方便医院职员工作,首先,医疗建筑环境的空间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医院是民用建筑中较为复杂的类型,由于医院的组成科室繁多,各种通道纵横,患者在医院中最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医院建筑相比之于与其它类型建筑,患者需要一个易于识别的医疗建筑空间环境。这就要求众多科室的布置要分层次、有规律,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前后有序,以易于定位;各科室定位应充分利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导向行为经验;医院的空间模式、通道体系要简单明确,尽量避免繁杂隐秘。

其次,强调患者隐私的保护,病人因为个人隐私性而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暴露身体的隐秘部位或者出于心理疾病方面的原因而不希望旁人靠近,另外有些疾病性质不允许一般人接近如精神病、危重病室、传染病的隔离室等也应当严格控制接近;其他易产生视听干扰的房间如解剖室、太平间也应当保持较高的私密度。

再者,医院空间的合理布局控制,医院中的每一个科室都需要特定的位置,它与各科室功能和特性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区位效应控制医院空间的布局。

四、医疗建筑环境中的人性化设计的完善

医疗建筑环境中的人性化设计针对的主体是医护工作人员、患者、探访者医

院护理单元,针对的对象时医院的病房、护士站等医疗辅助用房及公共空间的布局。因此,完善医疗建筑环境的人性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

(1)对病人来说体现人性化设计要实现最优化的医疗流程,缩短病人的看病流线,要合理布局医疗科室,临近布局功能联系密切的科室或者设置能够直接通达的联系通道或绿色通道,大力提高医院的整体运转效率;保证公共垂直交通的人性化,对医院电梯的数量和通道合理设置和布局;设立清晰明确的标识指示系统,以便于病人能够容易的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实现医疗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在拥挤封闭的环境中,容易导致病人产生压抑烦躁的感觉,不利于病人的治疗康复,因此,提供一个宽敞明亮温馨的就医环境,对消除病人的紧张感有重要作用。

(2)针对后勤保障人员的人性化设计。医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大量的医务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维持着医院的运作,向他们提供人文关怀与人性化的工作条件,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体现。例如,医院的后期工作人员每天都要从事大量的工作,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空间休息,就会很好的减轻他们的疲劳程度,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此外,由于医院不能停止运行,医院的设备管道维修应充分考虑预留空间进行更换和维护,促进后勤保障人员的工作效率的提高。

(3)针对医护人员的人性化设计。由于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高,压力大,为了以促进他们的工作,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对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进行人性化设计,即根据医疗功能的要求,在合适的位置适当放置医疗工具,使医务人员可以很容易地采取的物品和工具,以方便他们的工作,还要为医护人员提供更舒适,更安全的工作环境,为医护人员提供了相对安全的、安静的工作环境,减少病人的家庭医疗工作的干扰,以减轻他们的压力。

2.医疗建筑人性化的空间设计

现代医疗建筑环境的特点体现在对每一个患者及其家庭进行的人性化的设计,努力实现人类与自然的融合,近年来,为了达到理想的医疗效果,医院建筑除了为病人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考虑病人的生理因素外,还必须注意医院建设病人的心理感受的环境质量。国外一些医院把家庭的生活气息引人医院,以满足患者的精神需求。他们把超市、花店、书报亭、礼品店、休闲吧之类的生活设施融人在医院建筑设计的内容里,同时综合运用美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医院内的环境设计,在色彩以及光影搭配、装饰风格、传媒运用、材料选择等方面进行巧妙的安排,为患者营造出浓厚的生活气氛,放弃了以往单调枯燥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以舒解病员紧张心情。

结束语

医疗建筑环境中的人性化设计不是一句口号,它需要在医疗建筑的各个细节中得到体现,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 郏亚丰. 当代中国医院住院部人性化设计研究[D]. 同济大学,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