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的弘扬

传统文化的弘扬

传统文化的弘扬

传统文化的弘扬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视媒体;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所有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都必须建立在我们民族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否则将失去方向,甚至造成混乱。在电视媒体日益市场化、电视节目日益西化媚俗的今天,我们的电视宣传怎么坚定不移地高举弘扬民族文化的大旗,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曾振臂呐喊:“收视率是万恶之源!”这是对“眼球”经济和西方“娱乐致死”和坚决否定,从中我们又能听懂什么呢?

目前我国文化发展同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及时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电视作为主流媒体之一,应发挥不可替代的媒体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且以其“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这些宝贵遗产正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向全世界发出呼吁:“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民众的期望、社会的需要、时代的呼唤,电视媒体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2011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各电视台卫星频道要办一个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栏目。而早在2004年,山东广播电视台就率先开办《天下父母》栏目,作为山东卫视品牌栏目,也是全国最早创办的、省级卫视中目前唯一一档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孝道和亲情”为宗旨的电视栏目,其核心理念是“让家庭更和睦、让社会更和谐”。开播8年来,已访问了400多位孝老爱亲、道德高尚、无私奉献、感天动地的人物,制作播出了《久病床前有孝子》《救救竹子》《季羡林的亲情家事》等400多期优秀电视节目,为弘扬孝老爱亲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全社会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生动教材,成为山东卫视情义立台的扛鼎之作。该栏目连续多年获得山东省十佳栏目、全国优秀电视栏目、部级政府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星光奖”、中国电视领域最高学院奖“博雅奖”。

多年来,《天下父母》栏目还举办了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百善孝为先,明星做模范”,连续五年举办了“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推选活动”和颁奖盛典,推出了唐国强、姜昆等五十位演艺界孝子,引起社会良好反响。他们成立了“天下父母文化传播中心”,开展中华孝心示范工程并在全国建立示范村,树孝风、定孝制,让示范村成为我们社会的典范。目前,《天下父母》已在全国十几个数字频道和部分地市级电视台播放,在全国15个省40个城市创建了亲情教育基地176个,亲情教育示范市2个,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放眼全国,传统文化正成为众多电视媒体的选择,电视媒体正以其普及性、大众性、形象性、包容性、权威性的特点和优势,成为弘扬传统文化优良媒介。2012年,河南省巩义市电视台《中华家道》频道开播,此频道以中华传统文化贯穿于全天节目,集中向广大观众介绍中华德育文化、孝悌文化、家谱文化、养生文化、饮食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广大观众提供量大味足的精神食粮。以频道为依托,巩义市还逐步承办“道德讲堂”活动,将坚持“道德讲堂”与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成巩义文化宣传的新阵地;与“文明市民”“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评选和宣传相结合,打造道德建设新高地。这是一个最基层电视媒体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实践,让广大观众共同享受、品味沉淀于我们血液灵魂中的传统文化的同时,让更多的人用优秀传统文化来规范行为、提升素质、凝聚力量、汇成社会良性发展的强大动力。

西方媒体和西方社会学家有这样的定论,维持社会安定需要法律、道德、媒体、宗教四大支柱。传统文化电视栏目是以道德建设作为主体内容的,承担了道德和媒体的重任。大国崛起需要文化的底蕴和传承,让中华文化浸润国人之心脾,涵养国人之胸怀,补养国人浩然之气,让它弘扬于世,屹立于世。

传统文化的弘扬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http://不断深入,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物质上的追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催生了人们在精神生活的需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除了有丰厚的物质作为基础,还要求强大的民族文化作为保障。然而当前我国民族文化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冲击,“三鹿事件”、“郭美美事件”、“小悦悦事件”等社会热点问题,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在向我们警示,当前社会我们不能仅仅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真正治标的良方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迷失了自我,不能用传统优秀价值观来衡量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才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泛滥成灾。导致传统的诚信和伦理沦丧,道德底线崩溃。如果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中,我们不能很好的守住传统道德的精髓,几千年的沉积下来的美德就会毁于一旦,那么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会受到阻碍。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产生了一些列的文化发展问题。如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推行的全球文化的文化帝国主义,抹杀各不同民族文化本质特点的文化认同危机以及弱势文化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文化生存逐渐走向市场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样就产生了许多不容乐观的现象,一味的追求物质利益原则,“启蒙”“审美”“深度”在不断的被“娱乐”“收视率”“效益”等一些媚俗的文化产品所充斥。有的艺术家公开表示,他的创作目的主要是娱乐,不追求深刻的思想内涵,不追求深层次的心理需要和人文关怀。创新意识不强,模仿之风盛行。大同小异,在视觉和审美上使观众疲劳,还有一些是急功近利、金钱至上、追逐成名不择手段,。明星艺人炒作现象屡见不鲜,在炒作和包装上寻找出路,用低级的噱头和耸人听闻、甚至丧失道德底线的所谓“卖点”吸引眼球。一些作品通过暴力色情、陈腐迷信、八卦奇闻来促销谋利。

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成为当前我国不可抗拒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要求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保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性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考察,不同文化在发展中相互冲突,但也有相互汲取和融合,随之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民族文化的融合在进一步加深。然而,各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民族性特征,是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区别与其它民族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同时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丰富了人类的文明,是人类文明丰富多彩的源泉。因此,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不能以一种形式的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形式来实现,要在发挥民族文化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交流、融合来实现的。所以民族文化的融合是要以承认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在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来实现的。为了建立统一的全球文化更要求保护和发展民族的文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言,面对跨国公司和某些发达国家以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更需要文明坚持文化的民族性,保持民族独立自主的地位。

二、强化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传播的监督

行政监督部门加大对媒介机构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近期制定的相关指示等情况的监督。例如广电总局公示了“2011年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的通知,通知指出,2011年,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申报公示的剧目共123部、3941集,同意公示的剧目共71部、2321集,其中,近代和古装的历史剧共有37部。对于荧屏掀起的历史剧风,广电总局特意批评了不尊重基本历史史实的现象,更指出个别剧目存在胡编乱造历史的内容和情节,在价值导向上出现偏差,要求必须纠正这种现象。广电总局强调,历史题材电视剧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习历史知识、深化民族记忆的重要渠道,是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要求广大电视剧工作者在创作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时,要把握住两点:一是真实可信,要在尊重历史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这是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生命所在;二是要坚持唯物史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

转贴于 http://

传统道德、传统文化。市场监督要依法对大众传媒内容实施监督,严格查处流入市场的各种不健康的图书、软件和网络信息等。公众http://监督是直接来自于广大群众的一种监督形式,积极宣传提倡公众明白自己对媒体监督的权利,尽快形成公众监督的社会机制。

三、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

传统的优秀文化和道德价值观,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利益的追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但应该肯定的是传统的“以义制利”的原则仍然是基本的原则: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对利益的追求都是不能不受到道德的制约。否则,没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经济活动也就不能顺利的进行下去。而我们眼下的市场经济中,一个诚信严重缺失、假冒伪劣肆意泛滥的恶劣环境,目前社会上“三鹿现象”肆意泛滥,屡禁不止恰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断代和缺失带来的恶果。“三鹿事件”是一面难得的镜子,爆出了一些列问题。像“蝴蝶效应”一样轻易击败一大批企业和一串党政军领导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还是需要严格遵守传统价值观文化和传统美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比古代的社会利益关系复杂的多,在经济活动中,人们常常遇到新的伦理问题、道德要求和利的取舍。要是传统的优秀价值观文化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就要不断的研究市场经济的需求,来规定市场经济下的义利观。

四、要实施走出去战略

传统文化的弘扬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儒家伦理;中华文化;批判继承;中国特色

党的十报告鲜明地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认为“在新历史时期的战略布局和战略部署中,最核心的要求就是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文化成为炙手可热的关注点,“文化走出去”“加大文化投入比例”“设立全民阅读节”“保护文化遗产地”……这些提案议案代表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委员们对文化强国的殷切期盼。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些是历史先贤留给我们的瑰宝,值得我们珍惜和继承。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作为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全中华民族共同的骄傲和财富。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我想这“特色”要从弘扬传统文化来体现。因此,我们在今天探讨儒家伦理道德的传承是有积极意义的。

由孔子创建的儒家文化,并不像西方哲学家所说的只是一种道德形而上,而是集哲学、宗教、道德、政治、经济、教育、法律于一身的、系统化的思想体系,是整个人类在农业文明时期所形成的最为发达的学说体系,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曾经为我国古代社会的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儒家文化受到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儒家文化的先进性渐弱,在与异文化的碰撞下,以官僚资本主义的形式存活下来,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因此,在以“五四”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和领导了对儒家文化的批判运动,然因历史原因不了了之。直至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后,官僚资本文化(儒家文化的新形式)仍然有强大的影响力,依然在阻碍社会的进步。到了近阶段随着“和谐社会”“弘扬传统文化”等社会发展目标的提出,随着“百家讲坛”的火爆,儒家思想方有了复兴之势。

今天,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谈儒家伦理道德的传承呢?

一、“尚礼”“明德”“仁爱”“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评价古代圣贤的标准

儒家思想还倡导“人以群分”,其中的“群”字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阶级性,也就是说“尚礼”“明德”“仁爱”“至善”的对象是在社会中拥有相同利益的阶级群体。这是儒家思想的鲜明特征之一,它将人群划分成一个个圈子,在这样的圈子里,不知不觉中就积淀了过多的、历史的腐朽。这些毫无疑问将要制约国家的创新与社会的发展。

因此,对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我们从批判的角度来继承,

从发展的角度来创新。就说这个“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人平等,那么,“群”应该泛指广大人民群众,“尚礼”“明德”“仁爱”“至善”的对象应该是全体人民。在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那些曾经带给我们国家和民族兴旺繁荣的传统文化,我们更加迫切要“重新发现”“重新认识”,让传统文化、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二、充分挖掘伦理道德智慧,丰富公民道德教育与和谐文化资源

中华民族的复兴必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兴盛,而当代和谐文化建设和公民道德教育,就必须充分挖掘伦理道德智慧与和谐文化资源。

儒家思想指导公民的道德教化与社会的和谐需要“互动”。儒家伦理以人为本,认为道德是人与人互动的产物。孟子认为,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仁、义、礼、智“四德”,这就为每个人的道德成长与社会道德规范之间搭建起心灵的桥梁,使道德教化成为可能,也为中华后世道德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国际儒联顾问徐惟诚教授强调研究道德环境,他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受不断变化着的环境所制约,在没有“熟人”的环境里,不道德行为更容易发生。

孔子还认为,“吾道一以贯之”,什么是孔子的“道”呢,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陈瑛教授就此给出了新的解读,他认为孔子主要用“仁义”之道或“忠恕”之道来成己、成人、成物,这“仁义”“忠恕”就是孔子的“道”。今天,我们仍可以借鉴“一以贯之”之道,在思维方式上,要善于把握和发展“一”,用“一以贯之”的思想来落实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全过程;在内容上当前讲“仁”就是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而“成己”,益于社会而“成人”,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成物”。

以上仅是儒家伦理道德智慧中的“冰山一角”,充分挖掘伦理道德智慧,对丰富我们今天的公民道德教育与和谐文化资源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近代以来,囿于现代与传统对立的思维偏见,国人对传统文化否定多于肯定,很多人将近代中国的落后全部归因于祖先,把责任推到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身上。岂不知,中华文化曾支撑中华民族领先世界达千年之久。直到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张弘扬传统文化,这才给了传统文化复兴以政治保障。

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认同传统文化,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领悟儒家核心价值追求。国际儒联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的钱逊教授曾经就“儒家价值追求与共有精神家园建

设”这一问题提出看法,他认为无论是共同理想、民族精神,还是核心价值体系和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每一样都要扎根于儒家伦理的沃土,都需要研究儒家核心价值――仁、义。

我们具体来看:1.儒家主张“仁以为己任”“居仁由义”,以仁和义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2.儒家主张“志于道”,将精神生活放在首位;3.儒家主张“修己以安百姓”,将个体放在群体之中;④儒家主张“养浩然之气”,具备“大丈夫”精神,由此构成民族精神的基础。不仅如此,若能将儒家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那就是“见义勇为”,它的最高境界毫无疑问是“舍己救人”“成仁取

义”。这些在利益至上,仿佛一切都可以明码标价的今天,无疑是我们最缺乏也最需要的。认同传统文化,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最重要途径。

另外,在弘扬传统文化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的人文科学学者李汉秋教授认为应当重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传统节日,他主张要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如:李教授建议以七夕节作为中国的情侣节、以孟母生孟子之日即农历四月初二作为中华母亲节、以9月28日孔子诞辰日作为教师节,加上已确定的重阳节为中国老人节,这些就构成了一个完善的中华节日体系,以利于弘扬儒家伦理道德、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十已经为我们指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四个字,早就被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不能丢弃,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面对各种文化潮流的冲击,我们一定要站稳脚跟,秉承传统文化,坚持对儒家文化的批判继承,才能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之路。

参考文献:

[1]张伟.儒家道德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山东大学,2008.

[2]张治敏.近代儒家伦理思想的批判与继承[D].新疆师范大学,2011.

传统文化的弘扬范文第4篇

【摘 要】当代教育中多元化文化教育是教育变革的重要走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推行多元化教育发展,然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统文化对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多元化发展时,绝对不可忽略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当代思政教育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如何弘扬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思政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思政教育;传统文化;弘扬发展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不断加大培养有专业能力的人才,却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党的十以来,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的,传统文化也为我们在激荡地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打下坚实基础,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因此弘扬与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国民素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有着重大深远的意义,当代思政教育必须要重视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1]。可以说在对当代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具有源远流长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良好有效的资源。如果我们可以真正做到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那么将会很好地推进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实可行性。

本文对当代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进行了介绍,详细阐述了弘扬与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且讲解了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优势都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在当代思政教育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会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带来很好的效果,必然会成为将来思政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

1当代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当代学生基本为出生于1990年之后或者2000年之后,也就是现在通俗叫的“90后”和“00后”。这代人在高科技发展环境下发展成熟,与其他年代人相比,90后和00后见识眼界都更宽阔,所接触的事物也更多,因此这两代人也展现出了其他年代的青年不具备的朝气与活力,个性与坦率,对新事物强有力的领悟能力。然而同优点相比,这两代人身上存在的问题更让我们担忧。中国教育权威网站“中国教育网”曾指出当代学生的存在的九种问题,更是毫不留情地称之为“九宗罪”[2],这“九宗罪”具体指:生活状态堕落腐化,缺少上进心,沉迷于网吧夜店;道德价值观丧失,许多女学生甚至以傍到大款为荣,不惜破回人家家庭,沦为第三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作为炫耀的资本去互相攀比,我们可悲的发现,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大学校园中,甚至有些初中院校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沉迷于网游、手游等各种游戏,在游戏里产寄托自己的人生目标,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丧志;生活没有斗志,活得如同寄生虫一样,依赖父母的给养过日子,不懂得自己去奋斗,靠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建立美好人生;许多学生更是理性的侏儒,他们存活在虚拟世界中,逃避现实,遇到问题不敢面对,缺少勇气,不知道如何解决;对政治时事态度冷漠,中国社会经历了漫长痛苦的发展才可以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可是当代学生并不珍惜前人提供的优秀资源,毫不关心时事政治,对于自己的国家更是没有热爱之心;没有发展学术精神,由于当代教育w制的失败,导致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过度负荷,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之后就以混日子为生,不会系统学习自己所报专业,得过且过,每天昏天黑地的过日子,更是没有研究学术的精神;当代道德素质低下,他们身上无法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对待老人弱势群体态度冷漠,甚至没有同情心;生理与心理缺憾,如今信息科学发展方便,许多学生都可以通过大量渠道接触一些黄色、暴力的视频书籍,在加上一些学生不健康的环境下成长,造成内心的扭曲黑暗变态,所以他们会通过极端的方式释放自己内心的压抑,这就使得校园暴力频频发生,学生将学生殴打致死都不在少数。尽管这“九宗罪”并非当代大学生的全部,但也绝非个别,而且据调查显示,占三条以上的学生数目占学生总数的90%以上,占两条以上的学生数目占学生总数的95%以上。这一数据不得不让我们重视当代学生的思想教育[3]。

2弘扬与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了多年的冲刷洗礼,如今已经变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对整个社会的精神状态、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当今世界对于中国文化不断地冲击干扰,整个国家早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忽视社会公德和社会道德情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诚信缺失都已经变成社会极其普遍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在当代学生身上的体现尤为强烈。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加强人才素质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已经是重中之重。现代学校自身教育就存在大量问题,学校本身只懂得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注重知识的灌输。试问,专业能力极强但道德水平低下的所谓人才又能为社会带来什么进步意义呢?学校本身不懂得培养人文素质教育是可悲的[4]。

在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加强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思想觉悟。那么,我国良好的传统文化究竟对于学生思政教育起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呢?第一,传统文化可以很好地提升我国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与其它国家的文化相比,我国传统文化更偏向于伦理型,他注重培养的人格,完善人格提高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培养当代 人在为人做事要有自律躬行的基本原则。第二,传统文化有利于注重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古话有云:“先有国,再有家。”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让当代学生切实意识到什么叫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第三,歌词诗赋、戏曲、科技的培养,唐诗宋词元曲京戏以及许多多元化的艺术,都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学生对于这方面了解学习,可以拥有更加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更高的文化道德底蕴[5]。

3结束语

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传统文化更可以说是全球的发展历史最长的,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于培养当代人思想素质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现状,提出弘扬发展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以后学者进行分析研究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乔德阳,冷士良,阮浩.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利弊思考[J].教育探索,2008(9):109-110.

[2]路飞飞,杜瑞平.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5):38-40.

[3]周亚夫.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J].中国高等教育,2005(z3):24-25.

[4]陈文丽.当代德育工作的传承与发扬――评《静水流深见气象――鲁洁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情怀》[J].出版广角,2015(z1):194-195.

[5]李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及路径――以茶文化为例[J].福建茶叶,2017,39(3):354-355.

传统文化的弘扬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当代文化;现代社会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10-0140-05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融入当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的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本文着眼于探讨在当代社会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现实路径等,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优化创新和科学发展。

一、厘清和凝练传统文化优秀思想理念,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我们引以为傲的是数千年绵延未断的历史文化传承。古代先贤深入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已积淀成为深厚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凝聚成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站在时代起点,立足实践要求,必须厘清和凝练传统文化中合乎时展要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1.爱国忧国。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是激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吾以身许国,誓死行阵,终不以尔而生进退”(《南史・羊侃传》),“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语》)由忧国忧民、为民请命,而至以身许国、为国赴死,是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精髓和实质,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显示出中华民族积极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和历经挫折而不屈服、屡遭坎坷而不气馁的爱国情怀。

2.仁爱民本。仁爱思想是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道德精神。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了中国人最高道德追求,也让世界心悦诚服。他把“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理论,主张惠民、恤民、教民、养民、富民。“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孔子家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尽管民本思想有别于近代民主理念,但历代采取轻徭薄税、节俭省刑政策,这些“解民之倒悬”(《孟子・公孙丑下》)之举,为劳动人民提供了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创造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础。

3.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人类公认的价值尺度,也是贯穿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周易》里的“中”、“正”之说,强调要持守“中正之道”;《诗经》中的“夙夜在公”,要求勤勉工作;《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标示着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先贤修身最高境界是以德为先,礼乐齐修,退求其次是恪守以义为先,尤其是在利益面前不可忘义,要“见利思义”,必要时还要“舍利取义”甚至“舍生取义”,要求人们超越个人私利,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正义事业作为最高追求。

4.贵诚重诺。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是作为君子和为政者的必备品德。如墨子说:“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厌,殁世而不倦。”(《墨子・节用中》)在人际交往中,只有“谨而信”,才能使“朋友信之”。在国家治理中,为政者“宽则得众,信则民任”,才能国运长久。传统诚信理念经后世诠释和系统化,沉淀于传统文化血脉之中,熔铸为重要的民族品格。

5.明善诚身。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律己,主张把正心诚意以臻于至善作为治家治国治天下的根本起点。古代修身理念崇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美好人格,倡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价值取向,强调恪守仁义、孝悌、忠信、友爱、宽厚、明礼、知耻等基本道德,要求正确处理公私、义利、理欲、苦乐、荣辱、生死等关系。古代吏治思想特别强调官吏德行,管子提出考察任用官吏“四慎”准则,即“大德不至仁,不可授国柄;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管子・立政》)强调执掌权力的官吏,必须比普通人具有更高修养和品德。

6.崇尚和合。传统和合理念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所谓“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国语・郑语》。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调和,就能使百姓安身立命。古代先哲强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德莫大于和”等和合共存理念,造就传统文化多元融合、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质。这一理念体现于政治领域,为“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政治准则;体现于社会领域,为强调“讲信修睦”的社会和谐观。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归宿处。”“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也是天地万物存在的基础。

二、深入阐发传统文化现实价值,为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滋养和力量支撑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鲁迅曾经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使亿万华夏子孙紧紧凝聚在一起不分离的精神感召力和文化引领力。“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和力量支撑。

“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要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传统价值理念与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创新性发展;要立足本国国情并面向世界,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精华,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四、多管齐下营建良性传播网络,探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播力度,承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输出质量,是衡量在现代社会能否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标。

1.提炼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挖掘阐发其中合乎时代要求的思想道德精华。要进一步讲清楚、梳理好、阐发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整认识中华文化独特价值。理性思考中华民族历史使命,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要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并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不断发扬光大。如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培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志向,养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拥有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积蕴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无畏气概,践行公正无私、戒奢节俭的修身之道等。

2.总结历史成败得失,汲取治国理政思想精华和经验智慧。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许多治国理政的观点和方法,对于今天我们党用好权、执好政具有借鉴意义。如在治国方略上,汲取传统民本思想,强化执政为民理念,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在社会治理上,汲取传统公正思想,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在人格修养上,汲取传统诚信思想,让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这是提升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也是推动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发展目标上,汲取传统和合思想,强调个体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

3.从国家社会家庭三个层面入手,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增强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注意把传统美德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形成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氛围。在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出台经济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时,遵循传统思想道德要求,形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等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实践;加强家庭教育,传承优良家风家教,在道德观念上强化自我约束。

4.强化文化产品的道德导向,运用多种文艺形式和文化载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需要内容和载体。要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和道德导向,使文化产品体现更高境界的文化精神,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更高精神追求。要加强对影视、图书、歌舞、报刊等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把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融入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让文化产品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载体。要契合群众心理特点和接受方式,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载体、拓展平台,精心组织文化惠民活动.让群众在享受文化服务中受到教益。

5.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深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健全文物登录备案机制,实施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设,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载体历久弥新。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及保护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实施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开展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普及活动,举办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庆典,将爱国、爱家、感恩、孝道等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其中,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开展“文化遗产日”和民族传统节日期间的宣传展示活动,弘扬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

6.发掘和推广“凡人善举”,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要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让每个人成为传播中华美德、弘扬中华文化的主体。要积极培育“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学雷锋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常态化,以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为重点,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新闻媒体要持之以恒地宣传践行传统美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事物、新典型,用身边典型引领社会崇德向善风气的形成,把先进典型的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观念转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

7.构建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之中。比如,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适当增加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篇幅,适当增加中华医药、武术、剪纸、琴棋书画、礼仪节庆等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讲授,使传统经典嵌入青少年脑海。充分利用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邀请知名学者进行诗词赏析、书画品鉴,邀请民间艺术家讲解知识、传授技艺:组织国学社团、兴趣小组等,激发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并自觉承担传承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打造一支熟悉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队伍,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