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孝文化;现代价值;困境;现代传承

一、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传统孝文化是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基石,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完善人格修养,维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近年来,在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浪潮的影响下,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环境中,物质文明、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由此所触发的道德衰退和生态破坏直接威胁到家庭的生存与发展。在数千年来始终以行孝美德著称的中华民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加强对传统孝文化现代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其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强大的社会功能。笔者认为,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孝经・开宗明义》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为百善之首,百行之冠。孔子在《孝经》开篇就讲孝在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化的根源,是人们立身行事的至德要道。因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第一》)从古至今,孝文化在提高人们的道德自律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只有自觉自愿地报答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敬爱自己的兄长,才能做到无论身居何位,身处何方,都严格要求自己立身行事小心谨慎,不逾越法度。

《孝经》第二到六章就分别阐述了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孝道要求。作为天子,要“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作为诸侯,要“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就是说,诸侯在众人之上要做到不骄傲,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这样可以长守富贵。作为卿大夫,要“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即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作为士,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即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作为普通百姓,要“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可见,古人对不同层次的人都提出了符合其身份的孝道要求。按照这些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必定大大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现代人虽已没了天子庶人之别,但身份地位、社会角色仍有不同,所以传统孝文化对现代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解决养老敬老问题

早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国就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按照世界统一标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世界中下水平,老龄化程度却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呈现了“未富先老” 的特征。同时,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小型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代际之间的孝道、赡养、照料老人的观念日益淡化,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老人比例下降。传统的养老方式和观念向社会养老转变,而当前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都还较为薄弱。所以,现今我们仍需大力弘扬传统孝文化,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不仅得到物质上的支持,同时享受到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慰藉,这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应尽的、基本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因此,大力弘扬孝文化,对于解决目前家庭伦理道德中存在的缺陷问题,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促进家庭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孔子的弟子曾子把孝的含义由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他说:“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由此可见,传统孝文化不局限于对父母尊长的爱敬,它还要求尽忠报国、爱岗敬业、与人为善、勇敢应战,由家庭推及国家和社会。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如果能够由孝父母、悌兄长扩大到爱他人、爱国家、爱社会,那么,平等友爱、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就会建立并长期维持下来,整个世界就会少许多冲突和纷争,而多几分团结、和谐与温情。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孝经・三才章》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实行孝道是人类从天地运行的自然法则中领悟到的规则。孝不仅是孝敬双亲、效忠社会,还要敬爱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没有自然界也就没有人类的有机身体,人类也无处安顿,无法生存。从孝的本质出发,要求人类敬爱给予我们生命、维持我们生存的自然界,否则必将后果自食。

也指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革开放以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比如,全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全国频繁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污染天气,等等。这与我们孝自然观念的欠缺有一定关系。感谢天地君亲师,首先要谢天谢地。我国经济发展到此,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已刻不容缓,必须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敬畏、爱惜和保护意识,用实际行动,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实现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传统孝文化的现代困境

传统孝文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失落,尤其在现代中国,孝文化面临着各方面的严峻挑战,传统的孝道观念被严重颠覆,子孙成为“一家之主”,父母、祖辈异化为子孙的“臣民”,孝道意识变得淡漠。深入分析一下,传统孝文化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表现为:

(一)时代变迁对传统孝文化带来巨大冲击

传统孝文化是中国以家庭为核心的农耕生产方式和宗法制度的产物,经由历代哲人的大力阐发和统治阶级的大力倡导,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与核心,长期处于“封建道德最高原则”的地位。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建立在封建秩序基础上的传统孝文化受到巨大冲击。作为维护封建经济和宗法制度的道德规范的“孝”,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作为维系家庭关系和谐与稳定的道德规范的“孝”仍然有其存在的依据。总的来说,传统孝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相冲突又有适应的方面,只有大胆扬弃与创造性改造才能有效应对时代变迁对传统孝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

(二)自身消极因素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力

作为维系家庭关系和谐与稳定的道德规范的“孝”虽然仍有其存在的依据,但其自身的消极因素却大大影响了孝文化社会功能的发挥。“作为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伴随社会存在的变化不断更新和升级,才能保持其生命活力。”传统孝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的正是这种文化自觉。自从它登上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宝座后,就逐渐蜕化为统治者阶级统治的工具。它片面强调上对下的权威性与下对上的顺从性,极大地扼杀了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这就要求传统孝文化顺应时势,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否则将被时代抛弃。

(三)文化变革的矫枉过正

20世纪以来,中国进行了两次大的文化革命,一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次是“”。而这两次文化革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失当问题。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存在良莠不齐、矫枉过正的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是“斩立决”。其后果就是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孝文化传承的断裂。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这一问题开始进行反思,但还没等人们理清头绪,西方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文化就如洪水猛兽般侵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进一步加深了传统孝文化的断裂。人心的天平开始向金钱、物欲倾斜,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间的宝贵亲情异化为冷酷的金钱关系。子孙成为家庭的核心,父母异化为子孙的臣民,真可谓父不父,子不子。这样的人伦关系怎么会让人间充满真情,怎么会培养出懂得感恩,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现代公民?因此,必须重拾传统孝文化的优秀内核,将异化的亲情扭转过来。

三、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传承

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今天,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要努力探索传统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路径,突破传统孝文化的现代困境,实现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传承。

(一)肯定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

产生和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的仁学为核心的儒家孝道文化,讲的是“父慈子孝”、“君义臣忠”、“为上不骄、为下不倍”。可见,儒家的孝文化重视人伦,但是并未否定个人的独立人格,也不是只强调单向度的权利和义务,而是在肯定个人独立人格的条件下,要求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按照人伦关系来行事。由于历朝统治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统治目的而不断将孝文化神秘化、教条化,这严重违背了孔子的初衷,使得以愚忠愚孝为典型特征的封建礼教恣意横行,窒息了子女们的独立精神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正本清源,继承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剔除其糟粕,即弘扬中华民族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和睦家庭、尊师敬贤、尊长爱幼、同情弱小、扶危济困、文明礼貌、热爱人民、热爱祖国、不畏困难、奋发有为等美德,还传统孝文化以本来面目。

(二)创造性转化传统孝文化

“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传统孝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要奉养、孝敬父母。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就是说,真正的孝,要同时做到“外安其身”和“内安其心”,否则就和犬马无异。孝的这两点内容在现代社会也是应该做到的,但是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

首先,“外安其身”,关心老人的物质生活。在古代,老人一般和孩子一同居住,子女们只需要让老人吃饱穿暖就行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已不再满足于温饱,而要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所以,子女还需要在自己享受生活的同时不忘父母,比如说给父母零花钱、做顿饭、买保险、带他们旅游、带子女常回家等。但是,现代社会高品质的生活愿望却造就了一些不孝子,出现了孝道式微的问题。一些青年人,一方面追求自我的实现,另一方面,在经济和家庭生活上又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啃老现象日益增多。而我国的社会养老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孩子的孝顺程度。“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不能等。年青人应将个人享受放在孝敬父母之后,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满足父母的需求,照顾好父母的衣、食、住、行、医,让其颐享天年。

其次,“内安其心”。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 为政第二》)意思是说,给老人一个好脸色看是最难的孝敬。只有对父母做到和颜悦色才能让父母心情舒畅,这就是“内安其心”。很多子女在“外安其身”上做得不错,但“内安其心”就做得远远不够。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老人与孩子之间的代沟愈加明显,无论是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思想观念都有很大的差异,于是“色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为避免遇到“色难”的问题,一些老年人或年青人有意减少了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但这样做只是回避了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不利于和谐温馨家庭的构建。年青人应通过增加与老人的沟通交流来增进彼此的了解,相互融入对方的生活,从而给予老人更多的精神慰藉。比如,与老人聊天,教老人上网,陪老人参加社会活动,一起旅游,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父母能够与子女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氛围自然和谐不少,父母的心情也自然舒畅了,子女也借此机会缓解了工作压力,享受到了家庭生活的温馨。

总之,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现代价值。我们要积极突破传统孝文化的现代困境,实现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传承。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 于咏华.传统孝道文化的社会学审视[J].学习论坛,2010 (11).

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衰落 发展 去粗取精 地域传播

前言

中国的传统音乐得力于中国古代文化滋养不断发展,有器乐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民间舞蹈音乐5大类。至今,我们仍能受到这些音乐的熏陶,正是因为传统音乐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跨越了时间界限被传承,突破空间限制得到传播。

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1、发展

1)、形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百姓刚开始用筷子敲击水杯来享受乐音,后来出现专业化的音乐创造与表演,战国时期还诞生了令中国至今仍引以为豪民族瑰宝――编钟。以前的音乐大多是词曲和乐器分离,如楚辞,汉乐府诗,并无乐器伴奏;嵇康的《广陵散》无歌相合,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也无词相伴。如今,两者的搭配形成潮流。

2)、逐步机构化、专业化

传统音乐最初并没有系统性的机构或组织来进行音乐创作和研究,仅仅是出于大众自发的创作和娱乐,当然水平可能也并不是很高。后来,音乐得到一些官方管理,宫廷乐师成为专门的职业,“滥竽充数”就是讲乐师的故事。到现在,音乐文化成为热门,许多歌手、音乐公司应运而生,并如火如荼地发展。

3)、音乐种类的完善

在辉煌的传统音乐文化中,各种类音乐不断得到完善,独门别类,各有千秋。如今的说唱音乐已是一个独特的音乐种类,受到许多歌迷热捧,催生了许多音乐人才。有中国饶舌2PAC姚中仁,中国饶舌教主王波,中国饶舌第一人梁栋等等。扭秧歌这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也被赋予了新鲜的表演性。

2、衰落

人是好奇心强的动物,新鲜的东西总是更容易受欢迎。所以,传统音乐文化很容易在流行音乐盛行、外来音乐充斥的环境中丧失竞争力,逐渐走向衰落。中国传统乐器二胡曾演奏出《二泉映月》这样的名作,但现在学二胡的人并不多,而来自西方的钢琴,登上时尚与流行的舞台,被许多人选择。这种传统乐器的小众化,是不是敲响了传统音乐文化面临衰落趋势的警钟呢?

此外,许多传统音乐品种有消亡的风险。少数民族在汉族化,农村在城市化,许多原生态的传统音乐元素在时代的浪潮中迷失。还有几个人会川江号子?还有几个云南姑娘会唱山歌?

3、去粗取精,加以创新

事物的发展就是不断的“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存传统音乐文化的原始基础,不全盘否定,最大可能地给予尊重;同时不能全部照搬,其中的不合理的、有缺陷的、落后于时代甚至是与时代潮流相逆的东西必须舍弃;根据时代性和创新性的要求,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加以补充完善。如此,传统音乐文化才能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不被抛弃、得到传承并日臻完善。

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

1、地域传播

1)、国内传播

中国地域辽阔,传统音乐文化多样,加之民族和地区间的交流,促进了音乐文化的融合,使之繁盛。早在封建王朝时期,胡汉融合,塞外歌舞进入中原后,便以其豪放优美赢得青睐。而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有三百多种,剧种有联系和差异,国粹京剧就是融合了徽剧和汉剧,吸收了秦腔、昆曲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

2)、国际传播:

中国古代王朝盛极一时,影响力辐射周边许多国家,传统音乐文化的交流自是不可少。至今,全球联系加深,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借此机会走出国门,闪亮了一把。中国古代十大名曲,凭借其历史价值、音乐价值、文化内涵,享誉全球。中国广场舞这一极具中国传统音乐色彩的民间舞蹈,亲民、简单、自由、轻松娱乐、健身,因为受中国大妈欢迎而在中国诸多广场随处可见。不仅如此,前段时间,惊现“卢浮宫广场被中国大妈‘占领’”的新闻,中国传统特色的广场舞有望刮起国际风呢。

2、阶层传播

中国传统音乐一度是富人的专利。虽说它平凡地诞生于“平民妈妈”,但很快被王公贵族“领养”,音乐也有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差异。不过这一现象并不长久,百姓的享受与审美意识是无法被压制的,音乐坊和宋词就是很好的例子。音乐坊是民间的盈利机构,但同时是比较专业性的音乐机构,这里有比较高水平的歌手、舞者、乐师。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在这里诞生,优秀人才在这里停驻。宋朝的中国相当发达,商业打破“市”“坊”界限,突破时间限制,自由化程度提高,优秀音乐也在民间盛行。宋词是文化代表符号,被大众争相传诵,柳永可以说是当时的“优秀民间音乐作词人”。

3、传播手段

传播可以说是一个体系,有传播源,接受者,还有传播手段――如文字、纸。以前,传统音乐可以口口相传。在街头巷尾传唱,如果音乐实在太美,往往能家喻户晓、经久不衰,但这很难经受空间和时间的考验。传统音乐也有文字记载,汉乐府诗集、曲谱等等。

进入21世纪,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催生了新名词“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传输着各种信息,新闻、故事、经济政治指令等等,包括音乐。流行歌手通过网络、电视、专辑来传播音乐,民歌歌手同样如此。民歌歌手会录制音乐,登上娱乐新闻,在网上被大家看到、听到。东北二人转也会登上才艺表演的综艺舞台。

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传播手段同样功不可没。不可否认,现在的音乐培训机构拥有专业的教室队伍、教学资源、训练设备,让传统音乐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聚在一起接受教育,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用自己的力量诠释传统音乐的魅力,为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壮大作贡献。

结语

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中国的文化元素,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于历史的星空,它的传承与传播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传统音乐发展至今,灿烂的光芒中暗藏衰落的隐忧,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让它经久不衰。同时,可利用大众传播的优势,让传统音乐文化在21世纪插上轻捷的翅膀,突破地域和阶层的限制,飞出一片传统音乐文化的满堂彩。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范文第3篇

近年来,周炜每年要回,到农牧区做实地调查研究,经常要待好几个月。“和平解放60年来,不仅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藏族传统文化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很好的传承。”周炜说。

独特而又开放的文化

周炜认为藏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一方面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的有形文化,如民俗、服饰、文学、佛教、雕刻、唐卡,还包括它的建筑艺术(寺庙的建筑艺术和传统的建筑艺术)等;另一方面是无形的文化,包括藏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与歌谣,也包括藏医中没有记录下来的药方,手术治疗技术,比如老藏医多年来总结的药方和诊疗方法等。

“藏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一般认为它是包含政治、经济、语言、文学、宗教甚至法律等在内的一个综合的文化。在藏文化里面,最有特色、最能够吸引人的,应该是藏传佛教。”周炜说。

藏族有文字的历史,从公元7世纪到现在有1000多年。它的发展是综合的,像内地汉族文化一样,是由各个因素构成的。“藏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受到中原和尼泊尔、印度的影响。寺庙的建筑、雕塑、宗教仪轨等都有很多印度、尼泊尔的风格。”周炜说,“在宗教文化上,有两个源头,又吸收了自已传统的东西,以苯教文化为核心,最终吸收兼容了尼泊尔、印度和中原的东西。”

从区域上来看,藏文化具有许多兼容性。“藏族从来都是开放的民族,易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既派出去学习别人的东西,也请其他民族的高僧大德来讲学。在吸收兼容其他民族文化精粹之后,千百年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性。”周炜说。

周炜认为,藏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独特性又得以很好的传承。

藏族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发展

谈及藏文化的保护,少不了要谈到藏传佛教方面的保护。周炜认为,国家在这方面的保护是有目共睹的。他向记者说起他接触较多的两个方面:

一是对寺庙的复建和维护。

60年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在复建、维修藏区寺庙方面,“所花的钱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多”。周炜说:“所有寺庙的壁画,年久失修后就脱落了。解放后,国家对经堂的维修,对佛像、壁画等的维修都做了很多工作,其中包括布达拉官、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等寺庙的维修。”

二是对《大藏经》的对勘再版。

早在1987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专门在成都成立《大藏经》对勘局,负责将德格版、纳唐版、北京版等版本的《大藏经》进行对勘然后出版。“保护藏文化,很重要的一点是再版《大藏经》。可以说,历史上,没有哪个中央政府能出这么大的力来对勘《大藏经》。”周炜说。

前几年,周炜拿着即将出版的《大藏经》前往藏区征求意见。在乃穷寺,给当时寺庙的一位老活佛看了《大藏经》。活佛拉着他坐在他身边,对他们对勘《大藏经》很感激。“在藏区,能坐在活佛身旁是很高的礼遇。”周炜说。

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对藏族的语言权益和语言发展的保护,也是走在世界的前列。”周炜说。

周炜曾于2003年至2005年参与一个国际项目,主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权益和语言发展的保护。周炜对比了挪威北极圈内撒迷人语言权益的保护。“我们立法虽然较晚,但在实施和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做得比他们好。”

据周炜介绍,1988年,自治区颁布有关发展藏语文的实施细则,当年自治区做了三件事:一是在教育系统实施藏语文教学的办法,建立双语教学系统;二是在办了好多实验班,政府甚至要求的汉族干部学习藏语言,鼓励汉族人去学习藏语;三是在法律程序、所有官方文件、出版物、新闻媒体上都采用了藏文。“在大街上,所有街道、商铺、机构等的名称,从来都是藏、汉、英三种文字。”周炜说,“藏区都有自己的广播电视台和电台,每天约3个小时。地区有、县里有、乡里也有。”

1951年之前,藏族教育大部分都是传统的寺庙教育。普通农牧民和农奴子弟都很难接受教育。目前,整个依然保留传统的寺庙教育,发扬寺庙经典教育的传统,但同时也引进更多的现代学校,给更多的普通藏民提供教育机会。“像藏族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学藏语,而我们汉族学生到大学就不开设专门的汉语课。”周炜说。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周炜介绍道,在建筑方面,保存了八廓街传统的结构,但融入了现代元素,如利用现代的建筑材料等。博物馆、新大学的整个建筑风格,保持了传统,但又融人了现代元素。“那些建筑都是藏式的,非常漂亮,但又是现代的。”周炜说。

在采访过程中,周炜一直强调,保护藏文化只有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相结合的“活保护”才是有生命力的保护。

周炜比较欣赏藏地出现的朗玛厅。“这是很典型的现代生活方式下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他说,朗玛厅实际上是年轻人喜欢的娱乐场所,但在这里能把藏族传统歌舞展现出来。这种保护,不是一种简单的政策上的、法律上的保护,应该是一种活生生的保护,让老百姓参与其中。这种现代生活方式还体现在藏族服饰上,现代的藏族服饰既有藏族传统元素,在材质上又符合国际上保护动物的要求,采用其他材料代替皮质。

周炜认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一句口号。“在理解、尊重这个民族文化和传统习惯的基础上,同时知道其传统文化的价值。”周炜说。

经济发展为文化保护和发展奠定基础

在全国各地的对口援助下,在藏族人民的努力下,21世纪以来,经济得到很快发展。“已连续七八年保持12.4%的经济增长速度。2010年,的GDP已达500亿元人民币。8年来,中央政府在投入项目超过5000个,总投入1500多亿元人民币。”周炜说。

周炜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自治区在对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就有了更强的财政支持。

“在语言的保护方面,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建立一套具体的教育体系是很难想象的。”周炜说,“贝叶经的保护和格萨尔史诗的抢救性保护,都需要强大的财政做后盾。”

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范文第4篇

摘 要: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世界文化加速撞击、交融,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及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在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意义的同时,对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传承;

作者简介:陈华(1978年――) 女 郑州人 北京大学文学硕士 河南省郑州市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文艺理论及当代文化

一、多元文化背景中的传统文化精神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有灿烂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习惯及文化积淀,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在过去的一个很长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是指根据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文学作品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反映中国伦理价值取向的,且长时间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的社会精神。

谈及中国传统文化不得不谈谈其中的几种与西方文化中相似但又不同的基本精神:

1.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大量地体现在儒、道、佛三教的有关心性道德修养的理论中。众所周知,十八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高扬人本主义去冲破中世纪神本文化的牢笼,正如当时的主要思想家所言,他们倡导的人本主义,从中国儒、道哲学的人文精神中得到了极大的启发和鼓舞。而当今东西方思想家注目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主要是想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的人文精神来提升人的精神生活、道德境界,以抵御由于工业社会高度发展而造成的人类的自我失落和精神空虚。

2.“自然”精神。

中国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即所谓“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传统文化不仅注重社会的和谐,更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

人们常把"天人合一"视作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而追其根源,则与中国原始文化中的自然(天地)崇拜,以天地为生物之本等观念相关联。同时,自然也是人们吸取美感,以自然界的某些现象作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为生活带来美的享受和高雅的情趣的源泉。这从古代古文物,特别是书法、绘画、文学作品、饮食文化以及园林建筑等方面可以窥见一斑。

3.“包容”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的文化,它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又能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这既是“包容”精神。 二、反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严格地说,是在文艺复兴之前才逐渐形成,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背景的。一个是封建色彩浓厚的文明,一个是资本主义色彩浓厚的文明,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

当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从总体上看,效果并不理想。对于中国传统中的民俗礼仪、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乃至我国古代文明的不了解,使的当代民众缺少民族自豪感、缺乏自信心。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们对加强当代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虽然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但长期的封建统治思想遗留下来的种种恶习,还有一些消极因素,使得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存在,所以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二、反观中国传统文化意义在于:

第一,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当代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激发民众的责任感。

第二,反观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当代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更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国民形象。

第三,反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消除系列社会问题转加教育与当代以及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近百多年是革命和改革的时代,所革所改的对象主要就是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早就变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悠久,价值就在于有传统,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当成一种历史责任,将使当代青年更有责任感,更加积极向上。

尤其近几年,每年都有一些社会极端事例出现,它们也一直在为当代传统的传承敲响警钟。

三、关于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首先,传统文化的传承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知识的重任,担负着提升国民素质和培养人才的重任,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我们在国民尤其是青少年中开展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其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有较为系统的了解,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国民对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热爱,促进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进而加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进程。因此,要启发青少年一代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性,强化他们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切实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教育,使人民既有面向世界的气魄和包容全球的胸怀,又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鲜明的民族本色,不断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其次,完善传承形式及内容,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应在高校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或系列讲座),我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思想为主流,注重政治、教育和伦理道德,及中国历史、文学、艺术发展情况的阐述。例如高校课程的设置中,应该要求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曾经选修过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并取得合格成绩。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阅读经典

文化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巨大的感染力和丰富的创造力。中华文化经典凝聚着中华民族高超的智慧和伟大的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思想。中华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中华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国民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阅读文化经典,正是提高当代人文化素质的重要方式。

2.内化人文知识

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球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传承与发展势必影响到整个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探究成为当代学者和社会各界的研究焦点对象。但是在全球化的发展下,传统体育文化在理论体系,思想价值体系等方面受到了西方其他体育文化的影响,也因为现代化体育文化的繁荣出现了某些不适应的情况。想要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必须要从意识上重视起传统体育文化,以长远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世界体育文化,在坚持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精神不变,独特性不变的情况下,积极拥抱西方其他体育文化,重新构建并完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使得传统体育文化朝多元化、世界化发展。

1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传统体育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十分丰富多彩,就种类就包括了竞技体育,休闲娱乐体育以及健身养生类的体育项目。因为其丰富的形式和内涵,使得多年来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没有被中断过,不但得到了全国各民族、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与喜爱,而且也赢得了世界其他体育文化的尊重甚至模仿。总的来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近几年来全球化速度加快,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遇到机遇的同时,也碰到了许多难题。主要是世界体育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管是在内容形式上还是在精神本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世界文化在入侵过程中,多少会影响到传统体育文化,使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模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原先的传承和发展模式开始不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在内涵和属性上出现了断层。另外,全球化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受到攻击,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理论基础薄弱,传统价值观念与西方现代化体育文化观念不相适应等。

2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2.1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

一方面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很多体育理论都不太成熟;另一方面传统体育文化理论在发展中会因为时代的改变,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革新而出现许多新的特征和要求,文化传播中也会出现新的意义和价值,传播的受众群体也在发生改变。基于上述原因,在全球化视野下,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需要重新构建与完善。首先,需要不断地挖掘并分析整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使得传统体育文化中的本质内涵被充分地利用并体现出来,探索研究当前体育文化理论的发展规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其次,需要利用到先进的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技术,找出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相似或者相同的地方,使得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更加凸显。比如打破原来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和传承方式,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文化理论上的增殖和增值,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科学的分层整理,利用多媒体手段对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理论进行归档便于研究,并且还要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人群对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更深层次地构建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另外,我国也正处于向现代化转型的时期,所以通过构建新型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可以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逐渐接轨,实现文化的增值。

2.2构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理念方面和西方现代化的体育文化价值有很大的差别。我国在体育价值精神上追求的是以人为本,有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道主义精神,但是西方在体育价值理念体现上更加注重竞争,通过竞争获得个人和团队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提高。针对价值方面的不同,在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入侵过程中,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吸收被同质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方面要积极与世界现代体育文化进行沟通交流,比如发现两者的共同点,实现共性上的传承,相互吸收并丰富各自的体育文化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是要保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上的独特性或者说个性,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上有许多精髓部分,这些部分不但使得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而且还丰富了整个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比如依然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体育文化精神,传统体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体育中获得快乐,使身心均得到健康的发展,达到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目的。

2.3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现代化体育文化合理融合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有许多值得不断继承和发展的精华部分,比如我国的太极体育和太极体育文化,不管是从体育的形式内容,还是体育所能达到的目的或者精神本质上来看,太极体育和太极文化都具有不可剥夺的意义。对传统体育文化中的这些优秀的精髓内容需要进行不断地强化,并且对其中的民族特色、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等精髓进行拓展传承。但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并不全都是优秀的,也有部分需要被重整或者创新。为了得到更好的创新继承,使得后续能够得到更有利的发展,需要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现代化体育文化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借鉴其他世界其他体育文化的优秀部分,像日本的相扑文化、印度的瑜伽文化,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本质上都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另外,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积累发展的开放性过程,所以在继承中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在体育文化方面的主流方向,认清自己在传承上的优势以及劣势,改变自己存在缺陷的地方,与世界优秀体育文化合理地融合,创造优秀的先进的体育文化。

3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3.1传统体育文化多元化、世界化发展

在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上主要的趋势是多元化和世界化。一方面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持自己独有的特色,把传统体育文化的优秀部分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发展,实现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比如在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中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体育价值精神和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态度和日常的体育价值实现。在合理发展传统性的基础上,实现多元性、民族性发展,并且以传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作为价值理论基础,合理地发展其他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结合起来,在时代主流的号召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应该要积极走出去,充分发挥政府以及社会的力量,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实现国际性发展。比如在世界化进程中,培养公平竞争、团队协作、自强不息等体育精神,形成严谨详细的组织竞争制度等。另外,还需要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拓展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在全球化视野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

3.2发挥传统体育文化优势,与社会、学校等体育项目结合

传统体育文化在进行现代化、世界化改造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挖掘并发挥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质资源,可以将这些优质资源或者优势与社会、学校等体育项目结合起来。首先,社会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体育项目或者民俗活动,不同的社区、城镇农也有各自的体育活动。社会体育项目一般都是为了健身或者娱乐,所以在挖掘传统体育文优质资源的时候,可以把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部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起来。比如将少数民族中的民俗节日、民俗活动与全民健身结合起来,使得传统的民俗文化与体育相结合,更好地发挥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比如对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改造,将其作为农村或者社会健身的体育项目,在与农村或者社区体育项目进行结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社区不同农村人群的不同特点,尽量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另外,我国传统体育集竞技、健身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所以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层学生的特点,选择传统体育中的优秀内容,并将其引入到学校的体育课程中。通过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项目结合,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接触传统体育,理解传统体育文化并将其进行发扬,另一方面也让传统体育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创造革新,在融合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发展。

4结语

综上,在全球化视野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方面需要坚持自己的传统特色和独特的个性,使得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得到更好地继承;另一方面需要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现代化体育文化,并学习和借鉴其中优秀的内容与形式,将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多方位地创造革新,与各民族体育文化、世界文化接轨,实现多元化、现代化以及世界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4-37.

[2]王志威.全球化视域下中国体育发展的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