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范文第1篇

一、研读考试说明,明确考点

因为考试说明是中考的重要指南针。明确了考试标准,教师可以更加有效的组织教学,学生学起来也会感到目的明确。也就是说,考试说明里面属于识记部分的通常是考在选择题和辨析题。那么这一部分的复习就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就可以,不用过于深入和延伸。考试说明里面属于理解和运用部分的知识点是考在材料题和问答题,也可以考在选择中,那么这部分的复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还必须要求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点的纵横联系。

二、指导学生有效的复习方式

我的尝试就是:梳理知识,建立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把所学的基础知识,按照内在逻辑串联,形成一幅网络图。注意知识的点、线、面、体,注重了整体把握。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加深理解。进行单元复习时,结合教材教给学生单元复习的方法、模式。单元复习、国别史复习和专题复习时也是如此。然后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己按照这些方法复习,而不是由老师一味地全讲。

三、精讲精练,讲练多样化

初三历史下半期主要是复习课,基础知识在初二、初三前段时间都以讲过,因此初三复习课不是知识的重复和再现,而应是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创新。基于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讲练结合。如:依次列举1919——1949年逢偶数年代的重大事件(让两组学生分别在黑板上填写),订正补充后串讲;平时的单元线索整理,配合教学适当印发测试资料,随堂进行检测,然后组织学生评析正误,做到讲中有练,练中有思;对于中国近现史中的文化部分,由我在课堂上把具体文化成就设计分类一览表,让学生分阶段逐步填写完成。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知,在讲练中强化并熟练。

四、做好解题思路方法的指导

针对中考的题型和要求进行专项指导。同时必须在复习当中,针对每一种题型进行分析指导,特别题目的题干往往会表现为这三种方式:第一种,“根据材料,请回答……”;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那对于这三种题目的回答,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第一种“根据材料,请回答……”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往往是原本地出现在材料中,这就得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就会出现在课本当中,这就得指导学生用材料所给的信息去课本及资料找相关的答案;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要么直接从课本中找,要么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来回答。这样,把中考题型的特点分析一下,学生的复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五、关注重点、热点、交叉点问题

所谓重点即“学科主干知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永远是历史考试的主旋律。如中国古代史上的秦汉、隋唐、明清,分别代表着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建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三个历史阶段的典型特征,对今天影响极大。所谓热点即与时政密切相关的社会重大问题。考查热点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历史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来分析判断解读现实社会的是与非。如2009年的中考热点就必须包括:建国60周年,90周年,中美关系问题、等。所谓交叉点即为多个重点、热点问题的连接点与交汇点:如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中美关系”、“中日问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国两制”等多个热点问题的交叉。 在复习中关注重点、热点、交叉点,一是要在日常复习中注意把知识讲准,让学生理解透彻;二是要引导学生在复习阶段关注时政,老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联系热点、重点、交叉点知识;三要注意进行专题复习。尤其以后者最为重要。传统复习中一课一课的排序复习,虽然有助于理清知识线索,但割裂了历史知识的整体联系,是造成学生迁移能力差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在复习中打破教材的章节顺序,按主题按线索进行整体、系统复习。

六、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层次性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二轮复习;新史观;策略

史观就是认识历史的视角以及由此产生的认识,新史观即是史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思路和新观点。近年来历史高考以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来指导命题已成为一种新趋势。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新史观策略去指导高中历史学科的复习,尤其是第二轮复习。这既能引领学生树立新史观,紧跟历史学科发展前沿,又能有效弥补平时教学的不足,适应历史高考试题的变化。

一、用文明史观整合新课程的模块和专题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从纵向可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横向可划分为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纵、横文明相互交融,纵向文明如依据生产力来划分,即都包含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精神文明。

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历史高考考试大纲》已按文明史观的要求重新构建了学科体系:政治文明——必修一;经济文明——必修二;精神文明——必修三;并明确规定三种文明各设一道主观题。高考命题专家也明确提出,要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并依据这一体系来把握主干知识,确定命题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认识。为此,笔者提出如下二轮复习策略。

1.按文明史观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政治文明:核心是制度创新,包括中国史的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演变;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和曲折发展。世界史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民主法制;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文明: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突出中华民族在文明史上的地位。世界史突出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当代人类文明成果关注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的总趋势。

精神文明:中国史强调儒家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技文艺成就;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和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成果。世界史突出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近现代西方科学和文艺方面的成果。

2.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

尊重各文明单位的价值取向与正常、正当的交流融合,承认历史发展多样性和统一性,同时也看到人类文明的进步有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在二轮复习时,笔者作了如下设计:

设计1:比较16世纪前东西方文明

设计2:构建文明史观下的世界近现代史

二、用全球史观进行知识的重新架构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它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的过程。全球史观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认为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决定因素。

全球史观主要涉及新航路开辟、殖民侵略、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间的关系,并将中国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笔者认为,在二轮复习中要注意以下知识的重新架构:①新航路的开辟;②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与明清的反封建思想;③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国的康乾盛世;④欧洲近代科学和中国传统科技;⑤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和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的革命和改革;⑦中俄两国的革命道路;⑧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新中国的成立;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⑩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

2010年苏州一模考试中,把对整体史观的考查放在了主观题的首题,体现了对全球史观的高度重视。试题的立意、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都有新的创意和启示。

例如:阅读下列材料: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①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l5世纪到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②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航路开辟。

三、用近代化史观指导知识的归类整理

一般说近代化即现代化,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过程。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二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市场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三是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四是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近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按这观点,笔者对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这个专题进行以下整理。

(一)资产阶级为实现民主政治进行的努力

1.维新派为实现君主立宪制,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了中国社会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虽失败,但对中国社会政治民主化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革命派进行辛亥革命,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迈出了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第一步。

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措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世界史;复习课;导入策略

复习课难上,初中世界史复习课更是难上加难。教师必须避免“炒冷饭”,重新整合知识,创新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而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成为课堂的第一个闪光点。相反一个呆板俗套的课堂导入好比一道难吃的“开胃菜”,不但不能增加食欲,反而败了胃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大减。因此一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复习课的教学效果。

历史课堂教学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应该结合初中世界史的学科特点和文本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进行。笔者不断探索初中世界史复习课的导入策略,本文就最为实用有效的几种策略做一简单介绍。

一、应景歌曲导入策略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应当生活在美、音乐、创作……世界里。”歌曲本身是对自然、人文景观最生动的描述和最精练的概括,有诗般的语言和天籁般的美妙旋律,它并不是用来娱乐的,而是用来欣赏的,能够打动与感染人们的精神世界。众多歌曲是结合时代背景创作的,展现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因此在紧张的初中世界史复习课上,选用合适的歌曲导入教学能将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置身于课堂情境中,而且能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专题时我就采用了歌曲导入策略,我选用了一首反战歌曲《Zombie》(《行尸走肉》)。在喧闹的课间我就点开歌曲,有些学生已经被歌声吸引住了。当学生伏案静候上课时全班投入歌曲的意境,感受着演唱者情感的变化。通过歌曲的渲染,学生已经明确学习的内容,并且从字幕中加深了对战争残酷性的了解。上课时我直接切入主题“从歌词中可以看出这首歌在控诉战争,呼吁和平。我们今天就来回看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节课的导入使学生在歌曲的烘托下尽情畅游、尽情共鸣。进入歌曲也就进入课堂,进入了课堂也就产生了迫切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自然学得津津有味。

歌曲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教学的导入环节中适度地使用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习的兴趣,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又可以促使其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和审美观的逐渐形成,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有重要的作用。

二、时事政治导入策略

历史的复习是一个温故的过程,为了达到“知新”的目的,必须要为课堂寻求“新”的素材。时事政治就不失为一股最新鲜的血液。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历史学科是一个时效性,时代性很强的学科,从应试教育的角度分析,很多试题都是以时事政治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在复习教学中必须要渗透时事政治。

在复习《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历史》这一专题时我就抓住了时事政治的脉搏。我以“普京再次当选总统的讲话”为导入的素材,而这个讲话正好发生在以前复习课教学的前一天,并且普京讲话中涉及了“苏联的相关历史”。通过这一短小精悍的导入既拓宽了学生视野,从广度深度上了解了新闻事件,又达到明确复习主题的目的,勾起学生的知识记忆,激发起学生的复习兴趣。为复习课注入新鲜元素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历史通感。

三、生动图片导入策略

一张生动的图片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历史图片作为一种直观的、形象的教学资源,能够生动地反映历史的原貌或本质,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其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读,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那么这样的复习课也就很难有效地开展了。因此,教师在上复习课时必须讲究引导艺术,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心上来。因此,教师巧妙使用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尤为重要。

在复习《冷战中的对峙》这一专题时我利用了一幅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的图片。首先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再通过图片中的信息分析“铁幕”演说所释放的信号?(美苏开始冷战信号)那么,什么是冷战?它是如何开始的?冷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通过这一看一问一想一思一答过渡,学生就明确了复习的主题,并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顺利地愉快地进入了复习的殿堂。

复习课中,为了把知识学活,教师要打乱教材章节,割块连线,纵横联系,把同一类型同一性质,同一意义的历史事件连贯起来进行专题复习,历史信息量非常之大,难度也是相当大的,这对学生本身就形成了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如果用找到一张合适的图片导入课堂,那就从源头上牢牢地牵制住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四、复习温故导入策略

这是一种从已有知识入手,由已知引向未知的导入方法。

初中世界史复习课导入有法,但无定法。但导入的设计必须以科学性和针对性为原则,根据复习课教学内容的需求努力追求新颖、生动、恰当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更加高效率地開展教学,为课堂教学增色。

参考文献: 

[1] 胡继渊,沈正元.加涅的有效教学策略思想的浅析及借鉴.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5. 

[2]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3] 杨志才.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整体观 课堂取舍

所谓的教学整体观,主要是指学生的每一学科的学习目标都能够完成,其包括的范围比教师教学教育观更加广泛,主要有教师的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观以及管理观这些综合的教学素质。虽然初中历史包含知识、能力、思维以及素养这四个核心指标,但是由于课时对其的制约,任何一个课时都不具备四个核心要素的要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课程的三维目标,使其互相补充,从而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提高。

一、利用再现式的形式,明确知识目标

在历史学科中的复习课中体现出将历史知识作为目标,使课堂标新立意。加强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使教学主要的目标,因此学生再现式的学习方式与其相适应。所谓的再现式就是对一定的课堂情景进行重现,从而使学生能再现所学习的知识,其载体是课堂情景,着力点就是基础知识。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复习时,从而以一系列的素材,如“中国改革开放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袁隆平等为载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确立、建设以及取得的成就为作为线索,指引学生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及一国两制等20多个知识点进行复习。在课堂提问中,要针对单元基础知识,重点强调初中历史中学习的一系列史实,如人物、事件以及内容等,其辅助方法可以采用音频分析等。这种课堂类型使学生顺利进行情境再现,从而完成学习目标,这是实现初中历史学科整体性教学的一种要求最低的形式。

二、利用操练式的形式,提高教学能力

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的过程中要逐步掌握一系列的基本能力,如在具体时空的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各个不同的渠道取相应的历史信息,从多方面讲述历史以及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等。针对相应的外显能力要求,要运用典型的史实,使某种学习能力的情境得到开发和操练,在加强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对相应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例如在七年级下册《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和《宋金南北对峙》这两课中的政权和时空关系都比较复杂,使学生无法合理的区分,更不能理解“多元化文化在碰撞中融合”的时代特征,因此,可以进行合理的取舍,将两个课时的内容重新整理,使学生在看懂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归纳。

通过对两个课时的整理,虽然无法将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概括,但是能渗透和训练阅读、归纳陈述等能力,这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复杂的时空关系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然后再根据两宋时期各个政权的相互碰撞的史实,总结出“多元文化在碰撞中融合”的特征,这样也能使学生的史论结合的能力得到训练,以能力目标立意的课堂,其重点是在操练上,可以使个别课中的难点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三、利用探究式的形式,加强思维能力

加强学生的学科素养的核心指标及时学科思维,以思维目标立意课堂,首先要将思维目标作为具体的方法目标,然后再设计相应的情景载体,从而使课堂的思维更加活跃。初中时期历史学科的思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时序、分析、领悟、阐释思维、简单的研究和思辨思维以及决策思维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同思维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要O计相应的思维目标体系,探究式学习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最好的方法,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的《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中可以利用探究式的方法:

1.上节课中学习的史实以及学习方法。

2.运用历史人物的学习法,对武则天进行了解。

3.从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对初唐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描述。通过不同的思维做问题的主线,使学生的迁移品质得到培养。

四、利用体验式的形式,增加情感

领悟思维就是学生根据学习的历史体验情感迁移,从而得出相应的认识和启发。教学的最终的目标就是实现育人,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领悟思维,这种课堂基本上将出发点设计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设计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历史的不同背景,将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历史,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资料作为连接点,情绪作为鼓动点,进而使学生能正确的认识历史以及合理的将时代身份进行迁移。

五、结语

综上所述,学科课堂中就是为了使知识、能力、思维以及素养这四个要素达到有机统一的目标,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有不同的要求,要针对具体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式进行合理的调整,合理取舍课堂中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初中历史教学中从素养到育人的得到实现,使学科整体观思想得到传播。

参考文献:

[1]黄丽坤.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1).

[2]王玉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23).

[3]孙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4).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优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认为,从历史课程学科的特点出发,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历史课程学习体验,提高学科综合运用能力。教学过程优化能够产生如下效果:(1)激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2)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历史。(3)丰富学生的学习认知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活学、善思、致用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课堂教学导入做到“激趣”,吸引注意力

学生对历史的课程认知需要一定的引导,围绕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点来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主动性和潜能。运用好课程教学导入,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还为其理解课程知识点奠定基础,满足他们的学习认知需要。

在课程教学导入中,可依据课程知识结构和历史事件发生的一些有趣背景知识来予以整合优化。结合趣闻轶事进行导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运用多媒体中的图片和音响等效果来展示历史相关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学习好奇心。鼓励学生从历史导入的趣闻中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深化理解感悟。

这样的教学导入,更能够吸引学生的集中注意力。例如,在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中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教学中,针对学生对左宗棠了解不深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他的生平事迹,历史功过,历史评价等,了解其人。同时,通过新疆的版图,要求学生对其发展历史进行搜集整理,以加深印象。

二、倡导任务合作做到“阔思”,增强探究性

学生在具有趣味性的引导中能够更为深入感悟课程知识内容。教师不妨运用任务合作教学模式来激活学生的历史学习主观能动性。通过任务式合作探究,能够深化理解感悟,还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在合作探究中,教师可根据课程知识重点和难点,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学生能够通过同桌、小组等学习力量来深入探究课程教学难点。首先,教师要优化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带着学习目标和要求探究课程知识结构。其次,引导学生集思广议和畅所欲言,让合作探究过程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重要助推剂。第三,鼓励学生能够发表有独到见解的看法和主张,以此来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发展创新精神。

通过任务合作探究,能够在激活学生学习认知视野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中“辛亥革命”教学中,笔者就通过布置一定的思考探究题目来引导学生深入认知感悟:(1)洋务运动和给辛亥革命带来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2)我们从辛亥革命的结果中得到了哪些启发?(3)辛亥革命给近代中国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上述任务合作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同桌讨论和小组探究形式来思考交流,以此帮助学生深化对辛亥革命产生的原因、过程以及意义等方面的理解感悟,增强综合运用能力。

三、运用综合实践做到“致用”,增强发展性

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针对课程教学要求,运用综合实践活动形式来强化认知感悟,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高综合技能运用能力。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优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发展创新水平。

教师可根据课程教学活动安排,设计一定的活动,让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够真正延伸至课外。例如举办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编辑历史小报、动手制作教具、举办历史文物展览、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这些活动形式的运用,能够让学生的历史学习内容更为丰富和全面。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一方面,能够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发展创新能力。这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形式也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求学生能够创造性设计一些历史实践活动,以深化技能运用。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表现予以总结概括,指导学习策略。

总而言之,历史课程教学是基于学生认知感悟和技能发展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学习探究活动,具有主体性和发展性。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规律探寻多元化教学策略,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丰宪.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优化初中历史教学[J].新课

程研究(上旬刊),2011(9).

[3]李春艳.论优化教学设计在初中历史复习中的运用[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5).

[4]钟召辉.浅谈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经验[J].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