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经济热点

世界经济热点

世界经济热点

世界经济热点范文第1篇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① 亚洲的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但它又同时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② 亚洲的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 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③ 海陆位置: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亚洲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2. 大小:亚洲是世界上面积的洲(原因是 : 1) 面积 2) 跨纬度最广 3) 东西距离最长 ) 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3. 地理分区:习惯上把亚洲分为6 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各个地区和国家如下表所示:地区 国家东亚 中国、蒙占、朝鲜、韩国、日本东南亚 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尼、东帝汶南亚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西亚 土耳其、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科威特北亚 俄罗斯的一部分4. 东亚的国家有: 中国 蒙古 朝鲜 韩国 日本6. 亚洲地形的特点:1)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2) 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3) 地面起伏大7. 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西面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8. 亚洲气候的特点1) 复杂多样2) 季风气候显著3) 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记住P76.9各种气候在图中的分布)气候特点解析:①气候复杂多样:亚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东、北、南三面濒临海洋,西南深人到亚欧大陆内部;地形复杂多样。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的影响,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以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②季风气候显著:亚洲背靠世界上的陆地——亚欧大陆,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力差异十分显著,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手风气候都有分布,其中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惟独亚洲有分布③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温带大陆性气候几乎占亚洲的一半):亚洲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亚洲内陆距海远,受海洋影响小。夏季内陆升温快,冬季降温也快,因此冬冷夏热;由于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因此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在亚洲,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区,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也较少。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雨热同期,使农作物得以旺盛生长,但常受不稳定的夏季风影响而发生旱涝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9. 在世界各种气候类型中,亚洲缺少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10. 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常受旱涝灾害的影响11. 非洲气候的分布特点以赤道为界,南北对称,由赤道向北向南是热带雨林,热带草原,亚热带和热带沙漠,地中海气候。12.亚洲河流的特点: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主要河流如下表奔流人海: 河流 流 向 特 征 注入海洋长 江 自西向东 长度、流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太平洋黄 河 自西向东 长度5500千米,中国第二长河 太平洋湄公河 自西北向东南 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太平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自南向北 位于亚洲北部,纬度较高,冬季河流冰期较长 北冰洋恒 河 自西向东 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印度、孟加拉国 印度洋印度河 自北向南 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巴基斯坦 印度洋13. 世界之最:1)世界的水电站---长江三峡水电站(其次是伊泰普水电站)2)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3)世界领土面积的国家 ---俄罗斯4)世界上第一长河---尼罗河(6600千米) 第二长河---亚马孙河 第三长河---长江 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5)世界面积的洲:亚洲(面积4400万平方公里)。 6)世界海拔的洲:南极洲(平均海拔2350米)。7)世界海拔最低的洲:欧洲(平均海拔约300米)。 8)世界的洋:太平洋(面积约1.8亿平方公里)。9)世界的半岛:阿拉伯半岛(300万平方公里)。 10)世界的岛:格陵兰岛(217万平方公里)。11)世界的群岛:马来群岛(或南洋群岛20000多个)。12)世界的海:珊瑚海(479万多平方公里)。13)世界的内海:地中海(250万平方公里)。14)世界的咸水湖,的内陆湖,的湖泊:里海(37万多平方公里)。 15)世界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82400平方公里)。16)世界最深的湖:贝加尔湖(1620米)。17)世界淡水湖群:北美五大湖(苏必利尔、密歇根、休伦、伊利、安大略) 18)世界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15000公里)。 19)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9000公里)。20)世界的平原:亚马孙平原(600万平方公里)。21)世界的高原:巴西高原(500多万平方公里)。22)世界的高原: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 23)世界最长的裂谷带:东非裂谷带(长6000公里)。24)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亚马孙河 25)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26)世界上含沙量,最难治理的河流----黄河 26)世界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27)世界的盆地---刚果盆地 28)世界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注意:P2图6.2亚洲的范围 P5阅读材料亚洲地理集锦第二节 人文环境 1. 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人口占61% ; 世界上人口超过l 亿的国家共有10 个,其中有 6 个位于亚洲(东亚的中国、日本,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亚洲人口稠密的地区. 按人口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 按自然增长率由多到少依次为: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2.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3.多样的地域文化: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风民俗。如:日本的抗震建筑、沙特阿拉伯的帐篷和长袍。亚洲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业平原(两河流域),因其适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别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是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印度河流域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4、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先后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西亚波斯湾沿岸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因为大量出口石油资源,而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5、理解P13页图6.17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的差异。6、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7.经济发展差异:在亚洲少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如日本;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也较大。主要原因是:除日本外,各国过去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工业基础一般较薄弱。从20 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经济发展较快8、三类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农业(包括林业,渔业,牧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9、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比重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注意:P11 活动2

世界经济热点范文第2篇

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课程特点

1.1学科综合性

从课程名称和内容上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是一门学科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内容既涉及世界经济、国际政治、世界军事、国际关系和世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又涉及政治学、外交学等方面的知识。正是由于这门课程的多学科交叉性,才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并在此基础上用独立的观点和视角客观地分析现实热点问题。

1.2时效性

从时间上来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主要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但课程名称中的“当代”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时间也一直在向前推移,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战前的有关部分只作简要回顾,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重点是介绍现实的发展变化,并预测它的发展趋势。因此,除教材中涉及的二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各主要国家对外关系所发生变化的内容以外,还需要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尤其是国际社会的一些热点时事问题必须让学生了解。

1.3政策性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也是一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理论课,除了要讲述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外,还要分析各国的外交政策,也包括我们国家的外交政策,阐述我们党和国家在国际交往和国际斗争中的方针政策,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政治敏感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时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注意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对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主张有深刻的领会。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提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任课老师的专业素养

2.1拓宽知识面

教师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载体,提高教学效果必须依赖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充实自己。《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性决定了任课教师必须不断进行专业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同时还需要拓展知识面,具有全面而丰富的知识储备。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多关注有关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国际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形成全面而丰富的知识结构,从而使自己的授课内容更有深度和吸引力。

2.2把握时事前沿动态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时效性决定了任课老师必须把握理论和时事前沿动态,还要关心时事,不断地给教学内容提供新的案例和资料。“当代”教师如果死捧教材,照本宣科,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果能及时将国内外最近、最新重大事件融合到课堂中去,并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讨论,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也最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变化态势。因此,我们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不仅要讲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重点难点,还需要把握时事前沿动态,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与当代热点问题相衔接。2.3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不是一门简单的国际形势课,它有自己特定的课程体系、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当代大学生又是对新事物、新观点最敏锐的群体。“当代”课程的内容倘若不能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采用何种先进方法,都不可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因此,教师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当代国际社会问题研究中影响较大的学派、学者和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另一方面也必须把理论教学的着眼点切实放到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上。最终能达到既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修养,又增强其分析和观察国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效果。

3采取多种方式改进《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1选好教材,分专题组织课堂讨论

教材是一门课程知识结构的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当代”课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教材版本的可选择性也较多。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选用的是冯特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因为这本教材不局限于讲授当代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局势,还包括当前主要大国之间国际关系的内容。并且相比较其他版本的教材,这本教材把美伊战争等近几年发生的国际热点问题补充进来,更凸显了课程的时效性。另外,在“当代”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对世界局势的思考,比如采用分专题讨论的方式。专题讨论是对教材的深化和进一步梳理,有助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也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分专题讨论首先需要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确定专题讨论的主题,然后可以让学生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材料、思考问题,最后是教师按照专题的内容组织课堂讨论,并在最后进行总结补充。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教学内容。

3.2以热点问题为中心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

热点问题是国际社会现实的重大或敏感的问题,是国际舞台上的焦点、亮点。针对热点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是把“当代”课程理论和现实结合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主体性,最终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以有争议的重大问题以及国际热点问题为材料提供讨论的中心,比如:如何看待普京对俄罗斯政治的影响?如何看待“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然后指导学生分不同的角度去找资料、分析,写成小论文或发言材料,按照观点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辩论。最后由老师根据学生讨论或辩论的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学生们对现实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

3.3多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把生动鲜活的事例带入课堂,把理论和实际、抽象与具体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代”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求教师在案例的采用上要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性、时代性、新颖性、可读性和知识性的案例;其次教师要把案例教学融入到相关的各个章节,把有些重点问题作为案例来讲解以帮助教学。比如在讲述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这一章中“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这一部分的时候,可以借助被称为“世纪瘟疫”和“世纪杀手”的艾滋病给全世界人民所带来的威胁这个案例来讲解;在讲述冷战后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经济与政治这一章时,可以结合俄罗斯的政治现实选取“普京的新政”和“俄罗斯的能源外交”等案例来讲解。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更能突出课程某些章节的生动性和重要性,并且可以更深入系统地分析问题。

3.4借助多媒体资料,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世界经济热点范文第3篇

历史学科在许多地方中考中,未有列入总分,但是历年中考都要列入考试,以划等次方式考核学生,因此复习备战必不可少。大家都知道,人类历史时间长、跨度大,又包含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空间范围广。所以复习就得讲究方法,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复习方法,其中的“三步曲”必不可少。

第一步,整理归类,夯实基础。每年历史考试的内容、题型都不会一层不变,都有许多花样翻新。但是无论如何变化,都是千变不离其宗,万变不离其本。只有牢固掌握好基础知识,才能抽象出每道试题的考点,知道该用哪一个知识点来回答,考试中才会从容应对。因此复习当中,首先应把精力放在阅读理解课本内容上,熟悉课本编排体例,逐章逐节理清线索,掌握每一单元的知识点有哪些,其中哪些是重点等等。在对课本内容比较熟悉后,可以按照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科技文化等范围分类掌握。如复习世界现代史,首先必需弄清世界现代史的起止时间,掌握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然后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限,分别理解二战给整个世界带来的影响,包括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等。通过对这几个大的知识点的掌握,世界现代史的主要内容基本都涵盖了。

第二步,纵横联系,构成体系。所谓“纵”就是以时间先后为序,把重大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掌握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科技文化成就等。例如中国历史可以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这条纵线,复习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伟大探索历程可归纳为: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再比较这不同时期探索运动的目的、措施、结果上有哪些不同,从而在联系比较中把知识系统化。世界历史也可按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这条纵线,还可按国别整理,纵向联系。如美国历史可按重大事件梳理成一条线索: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二战时的美国――二战后的美国,再比较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二战时期和二战后美国的经济、政治发展情况,从而对美国发展历程了熟于胸。日本的历史可按大化改革――明治维新――二战后的日本―今日的日本这条线索复习。

光用纵的方法还不够,还得用横向比较法来复习,把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相同性质历史事件加以比较,在比较中达到深化知识的目的。如复习第一次工业革命,可以比较我国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从而更深刻体会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结论。复习抗日战争,可以把它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来理解;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和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中国的相比较。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可以和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

第三步,关注热点,提高层次。历年的中考历史都离不开时事的热点、焦点问题,因此在中考复习时,要多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发展的重大热点事件。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战争与和平、三农问题、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等。今年考试应关注的热点问题包括持续升级的问题、党的“十”、朝鲜半岛局势、伊朗军演等等。热点焦点问题虽然紧连时政,但是其考察范围都不会超出课标要求的知识点,所以复习还得回归课本,巩固基础知识点,答题时先弄清这个热点问题考的是教材哪个知识点,选取答题角度,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和逻辑性。

世界经济热点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e paper argues that by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residents to promote the consumeris important, but use savings deposits of high-income groups, looking for their new consumption hot spots, and guide the consumer to invest is also an important aspect of stimulating consumer demand. Based on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sumption hot spots. We analyzed the high-income consumption hot spots,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关键词: 高收入阶层;消费热点;经济增长

Key words: high-income groups;consumption hot spots;economic growth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180-02

0 引言

为了保证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我国将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放在“十二五”规划的首要位置。为此,政府把收入分配改革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作为研究的重点,希望通过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来达到刺激消费需求的目的。而本文认为关注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潜力,培育其消费热点产品,促使其将储蓄转化为消费,提高其消费倾向,也是刺激消费需求的重要方面。

1 消费热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其消费水平会提高,在一定时期里便会出现某种产品或服务被大部分消费者认同,在市场上形成对其持续大量需求,从而形成消费热点。消费热点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高产业关联性。居民对某些商品的消费形成热点后,该商品的市场需求就会积聚扩大,推动社会经济资源向该产业转移,从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消费热点产业的兴起、成熟,能够带动多个产业的发展,推动产品结构和生产结构的转换与升级,为迅速而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提供充足的市场供给。[1]

2 高收入阶层新的消费热点形成的可能性分析

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结构层级会由低到高的变化,消费的文明程度也会逐步提高。当前对于高收入阶层来说,汽车和住房消费早已得到满足,便将大量资金投入了股市、楼市,造成我国楼市、股市过热,对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探索高收入阶层新的消费增长点来扩大其消费支出。

2.1 高收入群体庞大,购买力强 《2010年世界财富报告》统计了全球拥有资本净值100万美元以上的人数,中国百万富豪人数由2008年的36.5万增加到2009年的47.7万,名列世界第四。据《2010胡润财富报告》中的数据可知,截至2009年底,中国内地资产达到千万的富豪有87.5万人,资产上亿的有5.5万人,比2008年分别增长6.1%和7.8%,其中拥有十亿资产的人数为1900,而拥有百亿资产的有140人。另据2011年3月9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在纽约的最新的全球富豪榜单中,中国大陆上榜的富豪有115人,比上一年增加了近一倍,是2009年的四倍,上榜人数仅次于美国。可见,我国的高收入阶层的人数庞大,且具备较高的支付能力。

2.2 私人飞机、游艇和其他奢侈品的消费潜力巨大

如何刺激高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找到他们新的消费热点,成为研究的重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港口有大量的私人游艇,通用飞机场有大量的私人飞机,而中国在这两方面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私人飞机和游艇作为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或享受需要的高档消费品,其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购买力的提高将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将成为中国扩大内需的新支点。另外,2010年5月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商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09N2010)》显示,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奢侈品消费总额直逼日本,并首次超过美国,奢侈品成富人们的消费热点。

世界经济热点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逐步成熟,世界经济整体运动规律成为各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共性,各国共同面对宏观调控方面的问题和挑战。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对世界经济整体运动规律的阐述对中国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把握世界经济整体运行规律,才能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真正摆脱宏观调控困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宏观调控;全球化;世界市场;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10-0057-04

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就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和历史发展过程的探讨,通过对资本的扩张本性分析,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全球化的历史特征和趋势,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各国经济发展随着世界市场的成熟会越来越具有共性特征。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我们发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同态震荡,世界发生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而且中国宏观调控面临的问题已然不是国内的、孤立的、独有的问题,而是各国都普遍面临的共通的、世界性的问题。要充分认识中国经济的运行规律,做出科学的宏观调控决策,首先就要以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为指导去认知世界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一、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阐释

在马克思建立的经济学体系中,无论是其“五篇计划”还是“六册计划”都把世界市场作为末篇,都把世界市场作为最大的总体,作为资产阶级社会整体的前提和承担者。作为前提,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作为承担者,世界市场由于范畴的演进已经达到超出原有的整体的程度。[1]马克思在论及世界市场时更多地是强调世界经济的整体性(世界性),而不是国际经济中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全球性)。通过抽象掉生产劳动者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国与国的差异,马克思论证了世界市场交换的基础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并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基本矛盾在世界市场已经无法转移而最终自我消亡。世界市场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不断扩张是由资本推动的,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贪婪的本性,当国内狭小的市场限制了资本追逐利润的欲望时,资本就会跨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寻求增殖。他指出,“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2]。

2.国际价值是世界市场交换的基础。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讨论的生产者个别价值与国民价值相比,国际价值是一个更抽象的概念。[3]它不仅抽象掉了生产者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劳动差异,而且还进一步抽象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异,从而使价值真正地体现为人类社会的一般的、无差异的抽象劳动。“只有市场发展为世界市场,才使货币发展为世界货币,抽象劳动发展为社会劳动。抽象财富、价值、货币、从而抽象劳动的发展程度怎样,要看具体劳动发展为包括世界市场的各种不同劳动方式的总体的程度怎样。”[4]。这里隐藏着一个深层的含义,即只有在“世界总体”或世界市场这一更高层次的商品社会中,商品才真正地表现为人类无差异的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的概念才得到最纯粹的表现并具有普遍意义。国际价值是价值实体运行的最高层次,[5]国际价值是世界市场交换的基础。

3.世界市场的不断成熟会使各国发展越来越具有共性特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不断拓展自身的活动范围基础上的发展,是从狭窄的民族历史走向广阔的世界历史的发展。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生动的描述:“由于需要不断扩大产品的销售,资产阶级就不得不奔走全球各地。他不得不到处钻营、到处落户、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既然榨取全世界的市场,这就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状态已经消逝,现在代之而起的已经是各个民族互相往来和各方面互相依赖了。”资本家受其阶级属性――对利润的无限贪婪的支配,受资本追逐剩余价值本性的驱使,在科技革命提供的物质条件的帮助下,凭借机器大工业所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打开其他国家的大门,占领外国市场,日益把全球市场连接起来。资本扩张冲破了民族、国家疆界的限制,使得生产要素按照效率原则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人们的生产、生活成为世界性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各国经济高度融合为一个整体,各国经济基本上按照同一规律运行,各国经济运行的共性逐渐显现出来。

4.世界经济危机是世界市场不断成熟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剧的结果。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异化,生产和消费相互背离,直至最后爆发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相对过剩。[6]在过去,当资本主义世界出现局部的生产过剩时,资本主义国家可通过向第三世界市场的扩张乃至战争来缓解矛盾。而现在,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组织生产,所以全球范围都出现生产过剩,过剩的产品已经无路可去。所以,马克思说,世界市场一方面可以暂时地、局部地缓和经济危机,另一方面又具有扩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7]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市场的成熟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发展到了顶点,这是它自身无法克服的致命弱点。因此,世界经济危机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其破坏性越来越严重,因为它是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这种矛盾不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建立而缩小,而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尖锐。经济活动空间范围越大,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也就越强烈。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宏观调控的新挑战

中国宏观调控的问题不只因为中国经济处于转型阶段和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而且根源于中国经济中日益增加的世界性。世界性不仅仅意味着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且意味着世界经济整体运动规律成为各国经济运行中越来越显著的共性,世界经济整体内在的矛盾发展成为各国经济运行共同的、无法转嫁的障碍。中国宏观调控所面对的问题已经远不是国内经济问题和国际经济问题了,而是全球市场经济制度下世界经济的整体性问题。

1.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中,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收入悬殊或两极分化正是这一矛盾逻辑展开的必然结果。虽然马克思的分析对象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如果发展多种所有制、实行按要素分配是改革开放的发展趋势,那么市场经济固有的内在矛盾就肯定存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由这一矛盾逻辑展开的必然结果也就难以避免。目前深深困扰政府和社会的一个问题是:东西分化、城乡分化、地区分化以及社会贫富阶层的分化及其形成的所谓“马太效应”,即,穷者越来越穷,富者越来越富。[8]而收入分配状况恶化不仅对微观经济结构的改革提出挑战,也对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产生巨大影响。

2.产品过剩、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抵御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把“保增长”作为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相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并匡算出到2010年底,需要投资四万亿人民币。当年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接受媒体针对投资结构的采访时强调,不会形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可是,实际情况和预期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偏离。2009年8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会议指出,不光传统产业如钢铁、水泥等产业存在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如风电设备、太阳能等产业也存在盲目扩张问题。事实上,中国的产品过剩、产能过剩问题,从内部来看,是过度生产与内需匮乏之间的矛盾;从外部来看,是世界经济矛盾的延伸,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利润最大化原则的驱使下进行资本扩张和全球联合生产的必然结果。这样的过剩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3.世界市场的成熟还加剧了市场垄断问题,中国的市场结构是一个由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垄断的状态。以外资企业为例,201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已经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已由外资所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如玻璃行业,其中最大的5家企业全部已经合资;占全国产量80%以上的5家电梯生产厂家已由外商控股;18家国家定点家电企业中,11家与外商合资;化妆品行业被150家外资企业所控制,20%的医药行业在外资手中;汽车行业销售额的90%来自于国外品牌。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调查,我国的电脑操作系统、软包装产品、感光材料、子午线轮胎、手机等行业,外资均占有绝对垄断地位。而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外资产品已占1/3以上的市场份额。市场垄断使得中小企业面临发展困境,其中包括融资条件恶化、税收负担过重、技术创新内在动力不足、政策待遇不平衡等等,从而导致无效供给大量增加。但垄断的市场结构并不是中国传统体制所特有的,而是与市场机制自身密切相关,当世界经济充分发展时,市场机制所导致的垄断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将持续存在。

4.宏观调控导致经济过冷与过热交替出现。不能不看到,从1825年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到现在,人类社会已经反复多次出现危机。无论西方宏观调控理论如何发展,总是解决了过热的问题,又出现了过冷的问题,解决了通货膨胀的问题,又出现了通货紧缩的问题。危机的反复出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而目前主流的宏观调控理论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框架下的反周期式的自我修复,仅仅治标,未能治本。事实上,反周期式的宏观调控政策会为下一轮危机到来埋下伏笔。比如,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许会让经济迅速恢复,但是又会为经济过热埋下伏笔;紧缩的货币政策或许会让过热的经济迅速冷下来,但是又会为经济硬着陆埋下伏笔。在这次金融危机以前,美国遭遇网络科技泡沫的破灭,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刺激经济走出低谷。到了2004年,美联储发现由于宽松政策而导致的经济过热又连续加息17次。过于频繁的降息和加息给美国带来的是巨大的经济泡沫以及随后泡沫的迅速破灭。对于中国而言,由于采取的开放条件下的宏观调控理论较多地沿袭了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调控方法,宏观调控面临着同样的难题。2007年由于中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中国连续1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连续6次上调存贷款利率,经济逐渐降温,但是在金融危机的袭击下,经济随后出现过冷的迹象,党中央及时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以应对,2009年下半经济迅速升温,到了第四季度,GDP增长速度变为10.7%。虽然2009年第四季度的高速反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期的数字较小,但是10.7%的增速多少显示出过热的迹象。经济从过热到过冷再到过热,时间不过三年。中国经济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V字反转,一方面说明政府应对危机措施得当,但另一方面也说明着中国宏观调控也面临同样的世界性问题,即政策的交替使用会导致经济的冷热反复。

三、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

对未来中国宏观调控的指导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人类逐渐从各国经济的独立发展步入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的整体运动规律逐步加强,成为各国经济运行的共性,也成为各国宏观调控共同面临的新环境、新困境。在一个正在到来的成熟世界经济体系中,经济运行的宏观特征主要取决于世界经济结构而不是国内经济结构,宏观调控的绩效不是取决于既定经济制度下的宏观调控意志,而是取决于世界经济自身的运行趋势。宏观调控唯一能够做到的是如何利用世界经济整体运行规律,通过改变世界经济运行的局部条件而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对未来中国如何变革和优化宏观调控体系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未来中国宏观调控应在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指导下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坚持和强化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建立有效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经济危机不论表现形式如何,其本质都是生产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导致社会再生产不能正常进行。这个相对过剩的表现,一是生产的无序性;二是分配的两极化。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经济条件是美国社会高度的贫富分化,穷人不应该透支消费,却又不得不透支消费[9]。中国扩大内需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样是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要实现全体国民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条件。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经济的价值目标,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避免中国宏观经济成为世界经济整体趋势的牺牲品。

2.强化市场规制是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要吸收市场机制分散决策的优势。为此,一方面应转变政府职能,并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进一步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特别是培育有充分竞争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提高价格信号的调节力度以增强宏观调控的效应。但另一方面,还应克服市场分散决策的缺陷,这种缺陷集中表现就是个体决策和社会整体目标是不相容的。因此,必须加强市场规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分散决策机制的激励作用,又要形成对行为主体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中国的宏观调控应该突破西方占据主流的凯恩斯宏观有效需求管理模式,将总量问题和结构问题相结合,建立一套既适合市场经济运行特点,又体现宏观经济整体健康运行要求的经济规则。

3.通过强化劳动者的权益,强化劳动者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只有当劳动者成为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市场的无序性才可能得到经济层面上而不只是规制层面上的遏制,才能真正拓宽宏观调控的渠道。在这个意义上,宏观调控体系不仅涉及经济政策,而且也涉及社会政策,更涉及到世界市场中政治权力结构的变革。

4.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经济决策的民主性。宏观决策民主性是确保宏观决策不屈从于市场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的根本途径。随着世界经济的成熟,资本的力量不仅无孔不入,而且一旦侵入行政体系几乎无所不能。克服市场经济无序性、提高市场监督效率的有效办法就是经济决策的民主化、程序化。老一辈经济学家蒋学模说得好,搞社会主义经济需要比资本主义民主更加优越的民主制度。必须用社会主义民主去抵制世界市场垄断力量在宏观经济决策中的渗透。

5.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分级分权体系。如何优化宏观调控体系的层级关系,可以借鉴欧盟的经验。欧盟宏观调控的基本框架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欧盟在最高层面上负责制定并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目标限定在维护价格稳定、应对成员国共同面临的外部冲击等方面;二是财政政策由欧盟制定统一规则,由各成员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具体内容,各国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进行结构改革、平抑经济周期波动,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同时又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三是由各成员国制定并实施的政策,但这些政策通常需要通过一定的对话机制进行协调。对中国而言,货币政策自然归属中央层面管理,但财政政策的决策权应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中央财政政策目标应主要定位在公共产品提供、转移支付、结构性调整等方面,以保证最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而地方财政则以地区经济增长与区域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当然,建立宏观调控体系的分级分权体系的前提条件是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否则反受其累。

参考文献:

[1]赵景峰.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对经济全球化研究的指导意义[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人民出版社,1979.

[3]李伟民.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市场与国际价值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庄宗明.构建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