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医改政策;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强化措施

一、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不足和原因分析

(一)财务审计体制松散,资金管理分散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所涉及到的部门非常多,有些部门职能不同但权限相同,往往各自为政,出于各自利益考虑而出台各自的政策,没有做到有机的统一,从而导致财务审计体制松散。同时,由于各部门分管的区域不同,政策不同,所以在资金的利用上方法和标准不一,在管理细节上分散无序,从而弱化了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效果。(二)审计制度执行力不足一个好的制度,如果没有好的执行力,也只能是一个空壳。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财务审计部门依旧存在着形式主义、等问题,医院内部的财务审计制度关系国计民生,意义重大,如果任由形式主义作祟,制度不能有效落实,那将严重影响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同时,由于各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导致审计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各种业务上的交叉和错乱,这也是医院内部审计制度执行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审计工作管理不严导致违法违规现象增多审计工作的不严格,给某些“有关系”“走后门”的人大开了方便之门,违法违规现象增多,某些医院内部的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手段,获得额外的奖金补助,而使那些应该获得奖金补助的工作人员得不到公正公平的对待。(四)审计工作的滞后性我国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带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是由于资金在运营管理上存在漏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财务审计工作往往是在事后进行,但是由于信息具有时效性,当发现审计问题时再提出解决方案,往往已经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的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在于达标和过关,结果型指向的审计工作在资金的投资运营上无法做到实时监控,使审计工作带有严重的滞后性。

二、新医改政策下加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相关的内部财务审计管理制度,为资金的分配和利用提供制度依托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内部财务审计管理制度依旧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只有不断建立和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才能发挥资金的真正作用,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制度本身越来越完善,资金的利用才可能会越来越合理,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才能越来越顺利。(二)提高资金管理制度的执行能力强化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提高资金管理制度的执行能力。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业务执行能力,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对在职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其次,要利用各种招聘渠道广招人才,通过提高在职人员的薪酬福利留住人才。最后,要对所有在职人员,尤其是高层领导人员进行思想教育,确保资金管理制度的执行能够落实到实处,避免形式主义。(三)加强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其过程中涉及到多个部门。因此,要提高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效果,就必须统筹全局,加强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做到各部门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共同执行好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四)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监督机制首先,严格监督公立医院的社会行为,确保其在严格遵循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有关规定下,确立内部审计工作的资金管理细则。其次,要加强政府监督力度,对于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做到执法必严。然后,要强化社会监督作用,力求做到全民参与,共同监督,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只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监督,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才能更有成效。最后,要做好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由于内部监督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工作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五)完善资金信息共享制度,力争做到审计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公立医院作为我国社会保障系统的重中之重,在新医改政策下实现其资金信息的共享,就意味着实现了整个社会保障系统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资金的流向也就清晰明了,有效的阻止了等违法行为。此外,实现资金信息的共享,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同一地区内医院收费标准的一致,维护了社会公平和公民的基本权益。

三、结语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不断推行,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是加强公立医院管理和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管理制度更是促进新医改政策下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作者:高斌 单位:泰州市姜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范文第2篇

通过调查49家2014年收入超过10亿元的城市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和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剖析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确保医院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提高内部审计资源配置能力、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提升内部审计信息技术水平和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

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城市公立医院开始陆续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至今已有20余年,期间,城市公立医院得到了飞速发展。内部审计随着医院发展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医院的发展速度。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对我国2014年收入超过10亿元的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抽取国内50家2014年收入10亿元以上的城市公立医院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50份,回收49份,有效问卷49份。49家城市公立医院中,有40家综合性医院,9家专科医院;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医院3家,省卫生计生委直属医院28家,市卫生计生委所属医院13家。问卷填写人员为医院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主要调查医院基本情况、医院内部审计机构设立情况、医院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城市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情况

1.城市公立医院规模快速扩张

调查显示:49家城市公立医院中,2014年收入在10亿~25亿元的有35家,25亿元以上的有14家;47%的医院近三年收入年均增长10%~15%,16%的医院近三年收入年均增长15%~20%,8%的医院近三年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31家医院年末资产总额在10亿~30亿元,11家医院在30亿元以上;57%的医院近三年资产平均增速超过10%。由此可见,在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和医保政策的影响下,城市公立医院实现了收入和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

2.城市公立医院风险持续走高且风险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78%的医院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超过40%;47%的医院2014年资产负债率超过40%,有的医院甚至超过60%;25家医院2012-2014年医疗业务平均收现率①在95%以下,6家医院在70%以下;制定风险管理制度的医院仅占47%,而且有的医院虽然制定了风险管理制度,但主要针对基建、物资采购等部门,且比较表面,没有深入到风险管理的真正层面,往往是出了问题才开始查找风险点。可见,在政策多变、医疗市场竞争激烈和医院规模扩张等内外环境作用下,城市公立医院的决策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持续走高。

3.城市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较为薄弱

调查显示:44家医院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占90%;全面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23家,占46.94%;部分执行的有25家,占51%。城市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得到全面执行有以下原因:一是缺乏健全的内控环境,包括权责划分、组织机构等方面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二是风险评估不足,医院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在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只重视医院规模的扩大、就诊人次的增加、基本建设的投入,而缺乏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和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机制[1];三是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内部控制、监督评价的作用;四是医院业务信息与管理信息系统各自为政,使医院内部控制缺乏及时预警功能和有效监督机制[2]。

(二)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现状

1.多种内部审计模式交叉运用

调查显示:69.39%的医院将账项基础、制度基础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等多种模式交叉运用于内部审计工作中。城市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模式已经从单一模式向多种模式交叉使用阶段发展。

2.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同时进行

调查显示:仅有6.12%的医院单选事后审计,49%的医院以事后审计为主、部分业务前移到事中审计,51%的医院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同时进行。可见,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介入已成为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主流发展趋势。

3.内部审计范围有所拓宽

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一直以基建项目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调查发现,经济合同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占医院总审计业务的比重逐渐增大。这可能是因为,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外部约束和医院自身的管理需求下,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范围有所拓宽。

(三)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较差,对审计结果的重视程度不足

(1)尚有医院未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调查显示:36家医院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职能部门,11家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1家与财务合并办公,还有1家选择了其他方式。可见,尚有部分医院未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而是选择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审计职能的发挥受限。(2)对内部审计结果的重视和利用程度不足。调查显示:32.65%的医院非常重视内部审计结果,63.27%的医院比较重视,较不重视和很不重视的各占2.04%;政府审计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对医院进行审计时,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结果的比例只有50%。

2.内部审计资源配置不足

(1)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53%的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人员配备为3~4人,25%的医院内部审计人员不足3人。随着城市公立医院的经济活动日益繁杂,内部审计监督范围要拓展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内部审计从业人数和业务能力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内部审计人员成为必然趋势。(2)内部审计人员综合业务水平不高。调查显示:在样本医院内部审计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含中级)占57.04%,高级以上职称(含高级)占30.37%,注册内部审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分别占3.70%和0.74%,其中拥有审计专业职称的仅占28.15%;学历方面,拥有硕士学位的占17.47%,所学专业大多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继续教育方面,学习重心主要集中在现代内部审计理论、内部审计的技术与方法、财务专业知识三个方面。可见,医院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为财务人员转行,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只了解财务或审计的相关知识,欠缺工程技术、物资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医疗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熟知医院经济活动的高素质、综合性的内部审计人才短缺。

3.内部审计模式相对滞后

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三个阶段。调查显示,仅有2.04%的医院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多种模式交叉使用的医院超过半数,但大多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审计模式相对滞后。

4.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偏低

调查显示,虽然63%的医院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但只是部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查证、分析性复核、审计抽样等工作大多仍通过手工完成,费时费力且结果易出现偏差,致使审计效率和质量不高。同时,审计成果的整理、、跟踪和反馈主要依靠人工管理,效率低且存在滞后性。由于信息化水平较低,审计数据的采集能力、转换能力和分析能力等受到限制,审计范围较窄,内部审计向较高层次业务拓展缺乏技术支撑。

5.内部审计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

调查显示:76%的医院制定了内部审计工作规范手册;47%的医院未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对制定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医院进行了电话访谈,发现制度并未得到有效落实。

三、建议

(一)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独立

国家审计署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等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应向本单位权力机构或主要负责人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内部审计机构如不直接向医院的法定代表人负责,那么很难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重要性和权威性。

(二)提高内部审计的资源配置能力

审计项目的广度、深度、风险管控与质量水平都与投入的人力、财物和信息技术等审计资源息息相关。从调查结果看,人力资源少、信息技术水平低是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普遍现象,且短期获得更多人力与信息技术的投入不够现实。所以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立足现状,着重提升自身的资源配置能力。首先,通过拓展审计业务范围、内外部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现有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次,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和审计项目实施方案时,将不同类型的审计业务相互融合,比如内部控制审计可以穿插在专项审计中进行。第三,注重审计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更新维护工作。审计信息资源库包括国家及行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单位内部的制度和流程、医院各类招投标文件和经济合同、以往的审计项目资料,等等。

(三)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

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内部审计准则》作业准则第十条明确提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全面关注组织风险,以风险为基础组织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因此,城市公立医院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要求,也是城市公立医院政策环境变化和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需要,同时,城市公立医院内部风险管理的需求和有限的审计资源也迫使医院内部审计转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的全程自始至终都要关注风险,识别风险,依据风险选择项目,测试管理者降低风险的方法,并以风险为中心出具审计报告,协助企业风险管理[3]。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仅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强化内部控制作用、确保组织增值目标的实现,而且可以解决审计资源的供需矛盾,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同时节省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现阶段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与专业素质、信息技术和风险评估技术的开发方面还比较欠缺,建议医院分阶段、分步骤推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

(四)提升内部审计信息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水平不仅是审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而且制约着内部审计部门业务范围的拓展。城市公立医院在现有管理环境下,一次性购置内部审计软件不太现实,一是得不到资金支持,二是适合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成熟软件较少,因此建议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与信息中心协作研发适合本医院的审计软件。研发内容包括审计部门自用的审计管理系统,以及可以嵌入医院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审计监督系统。医院可以根据自身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选择重要且风险较高的经济事项,研发实时在线的审计监督系统,如基建工程、设备采购、耗材管理和收费管理等。

(五)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健全以职责为立足点,制度和标准为依托,流程为抓手,以考核促应用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4]。首先,完善各项审计制度,制定规范完整的审计项目流程,确保审计工作有据可依。其次,审计实施前应做好审前调查,审计方案的编写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避免延长现场审计时间,浪费审计资源。第三,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切实做到独立有效的二级或三级复审,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应分析透彻,审计结论应严谨,审计建议应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第四,在审计结束后,要进行总结、评价和考核,促使审计人员不断改进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冰.优化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系统的要素解读[J].卫生经济研究,2011,(3):12-14.

[2]赵中华.医院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实施路径与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4,(11):42-44.

[3]李曼,刘继明,陆贵龙.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价值实现[J].财会通讯,2010,(6):157-160.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技术;内部审计管理;内部审计成效

一、研究背景

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2011年十七大提出,“医药卫生体系必须彰显出浓郁的中国特色,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总体目标”;2012年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保障全民覆盖”;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5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总理作出重要批示,“要破除以药养医,在医保支付制度、社会办医、开展分级诊疗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切实方便群众就医、减轻患者医疗负担”。从行业自身大背景来看,2006年《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出台,对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提出具体要求;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对内部审计实施创造了条件;2010《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内部审计是法人治理、自我改良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如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思路并指明了方向;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对审计工作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提出,“完善审计制度,建立具有审计职业特点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实行审计全覆盖”,这既是对国家审计的要求,也是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从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研究现状来看,学术领域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研究,但是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大多是在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某一层面上展开研究,研究的侧重点多停留于抽象性的研究层面,以实际案例研究的较少,且多是在内部审计这个单一领域进行研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未能与公立医院的各项内部管理予以有机的结合。虽然这些研究成果对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但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的当下,尤其是在当前公立医院改革的特殊时期,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不足,没有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更缺乏实践结果的验证。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深入和贯彻落实,公众的医疗服务需求逐步被放大,快速扩张的公立医院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技术和技能相适应,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管理活动的再管理,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无形中被施之以重任。更多的现实需要,更多的责任赋予,使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必须以崭新的姿态去满足医院快速发展的需要。那么,我国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运行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中将如何前行?如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评价和服务作用,是现阶段内部审计人员亟待解决和思考的问题。

二、调查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调查以“卫生行业经济管理领军人才培训班”全体学员、卫生行业内部审计协会会员为受访对象,受访对象均为全国县级以上公立医院有关领导及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负责人或业务骨干,对本单位的内部审计建设情况及经济运行情况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问卷发放前后历时6个月(2015年9月—2016年2月),主要通过E-mail的形式,将问卷发至各受访对象,同时要求各受访对象对各项提问及备选项目进行准确理解,如实选择。此次问卷调查涉及我国17个省、2个自治区、3个直辖市的100多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包括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共发放调查问卷216份,回收147份,回收率69%。根据既定的调查目的和要求,基于真实和逻辑相关的视角,对回收的147份调查问卷逐一逐项进行了认真的核查。经核查,有效问卷142份,占回收问卷总数的97%。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内部审计工作在各级医院中的现实情况,与全国各级的医院总量相匹配,调查结果对研究主题而言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由于各公立医院等级不同,资产规模、人员构成、床位设置、业务总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和在实际工作中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单纯审计工作量无法作为公正评价内部审计运行优劣的标准。因此,本次调查问卷共包括六个部分80个具体问题,侧重于以下内容:(1)内部审计组织架构;(2)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及配备;(3)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与执行;(4)内部审计职业发展与后续培训;(5)内部审计工作完成的质量及其保障因素;(6)内部审计行业的未来发展。

三、现实困境———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从整体运行调查情况来看,我国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运行20多年,其重要性及实践效用已被医院领导及广大职工了解、认可和接受,但由于实践本身的缺陷,以及理论研究的滞后,大部分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还不能适应公立医院深化改革的需要。

(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情况。从调查数据不难看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还存在着盲区,还有6%的受访单位未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内部审计人员;69%的机构设置现状与94%的目标设置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中,80%左右的受访者认为本单位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不高,可见机构独立性并不能保障内部审计部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和完全权威。另一组调查数据显示(见表1),有86%的受访单位领导认为内部审计工作重要,但只有9%的人会在年终考核时考虑给审计人员以额外的支持,从这个层面看,目前只是形式上的重视,还不能做到实质性的重视和高度支持。所以,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环境普遍不是很满意(见图1)。

(二)内部审计人员基本情况。从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配备情况来看,每家医院2.6人的平均配备水平,明显低于我国内部审计机构3.5人的平均配备水平,配备数量不足;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偏重于财务会计(见图2);年龄过多集中于35—45岁,占整个样本总量的61%;工作年限普遍较短,多为三年以内(占样本量的44%),工作经验匮乏。虽然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71%),拥有中高级职称(73%),但与张庆龙(2013)2013年中国内部审计调研报告中的80%以上的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内部审计人员门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而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门槛要求普遍较低,1/3的受访单位对内部审计人员学历没有具体规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对知识和技能提升的诉求不高。

(三)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完善的制度体系建设是内部审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坚实基础和强有力保障。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不规范、不完整,部分单位还未制定内部审计章程或制度(10%),70%以上的单位还未制定具有权威性标准的内部审计手册,仅有1/3的单位完全按照内部审计准则执行。上述数据显示,虽有90%的医院制定了内部审计制度,但只有88%的医院全部或部分执行,有2%的医院虽制定相关制度但却未执行,说明制度制定与实际工作相脱节。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实际就是内部审计监督服务和评价的正确性、公平性、优劣性程度。为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事中实施、落实和事后报告、检查。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7%的受访医院建立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明显低于张庆龙(2013)的调研报告中的57%的企业已经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由于长期以来质量控制制度方面的缺失,使内部审计监督检查出现多流于形式的局面。调查数据还显示(见表2),43%的受访医院没有开展后续审计,51%的受访医院对被审计对象满意情况没有进行调查,58%的受访医院对签发后审计报告未进行调查,审计事项监督明显不到位,大多数公立医院质控体系建设不完善。

(四)内部审计职业教育及岗位培训情况。《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对内部审计人员有责任接受继续教育以加强和维持其专业能力进行了具体规定。调查数据显示,虽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87%)参加了继续教育培训,但还有部分人员未进行,不具备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职业胜任能力。随着内部审计人员开始从专业人员向管理者转变,其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随之也开始趋向管理,73%的受访者对管理学知识有很大需求,开始追求为医院提供价值增值服务,沟通协调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被受访者普遍认为是内部审计人员最需要具备和提高的五种技能。(见图3)。另外,对内部审计人员培训方式和内容的调查发现,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多为短期培训或网络课程培训(见表3),缺乏对长期系统培训的愿望,这和内部审计人员多集中在35—45岁之间有着直接关系。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以财务审计为主(60%以上)的业务技术层面,缺乏对系统性、现实性、前瞻性管理能力层面的培训内容。

(五)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我国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账项审计和制度审计模式上(见表4),主要参与和行使与财务活动紧密相关的事项上(见图4),对涉及管理及决策的事项还没有参与,功能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致使审计范围狭窄,缺乏广度和深度。大部分受访者(90%)认为内部审计在促进医院发展中的首要作用是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把参与医院内控建设列在内部审计职责的第一位。但从受访各单位的工作成效来看,内部控制审计评价项目占全年审计项目的比例还不足7%(见下页表5),说明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明显相脱节。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还有61%的受访单位未利用计算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见,我国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从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的制定情况来看,内部审计部门均以短期计划为主(60%),缺乏长期的工作计划和发展战略,内部审计人员风险意识还很淡薄,战略思维方式还未形成。75%的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工作质量评价不高,认为领导者重视程度是影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首要因素,并且监督机制的设置及有效发挥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起保障作用(见图5)。内部审计客观性整体评价不高,审计效果由审计人员自行评估被认为是影响其客观性的首要因素,治理环境对内部审计效用起到关键作用(见图6)。

四、解决路径

(一)以医院发展需求为主线,完善内部组织架构,推行总审计师制度。随着全民医保、医改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迅速扩张,业务呈井喷式发展,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广度与深度,公立医院应转变职工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理解,彻底改变审计就是“查人、治人、整人”的惯性思维和错误意识,根据单位规模、人数和科室设置,按需适度、科学合理配备内部审计人员,一般应以单位职工总数的0.5%进行配置,优化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技能、年龄三结构,打造全面、务实、创新的复合性审计团队,积极推行公立医院总审计师制度,对内部审计的权威性给予最大程度的保障。

(二)围绕审计绩效提升,构建和谐审计环境,凸显内部审计独立特性。内部审计部门不是单纯的进行事后检查监督,应不断优化提升内部审计部门影响力,从源头去发现问题、把控风险,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临床科室的提绩、增效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建设性的意见,树立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与地位,找准目标定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协调和应变能力,既要顾及被审部门的现实感受,又要关注被审部门的内在需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增强拒腐防变的定力,凸显内部审计独立特性,以事实说话,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下进行客观审计,确保审计结果反映的客观事实性。

(三)建立内部控制审计监督评价体系,实现内部审计服务的价值增值。以分工制衡、沟通协调、提高效率为宗旨,建立由单位一把手负总责,纪检监察、审计纠风全员参与,以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升能力为目标的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体系,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前提下,内部审计部门应更新观念,延伸触角,积极配合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对重大资金、八项规定贯彻落实情况、医疗行业九不准要求关键点开展专项审计,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防腐、流程再造和监督服务价值,助推医院廉政防控体系的构建,促进医院作风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实现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价值增值。

(四)落实内部审计建议,优化内部审计资源,规范内部审计运行机制。明晰审计建议督促整改主体必须是独立于内部审计部门或被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的第三方,消除被审对象的抵触心理,用积极的心态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和落实,考量内部审计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杜绝审计过程中不良行为的出现,积极倡导主审负责制。根据医院总体发展需要,制定中长期审计计划,对纷繁琐碎的审计项目,通过仔细甄别和归类,合理确定审计范围,分类分步实施,逐步发展审计外包和有重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解决内部审计资源不足的现实缺陷。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院 内部审计 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102-02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2003年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指出,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医院内部审计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审查评价并改善医院经济运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促进医院管理的良性运行。

在着力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着力推进医院内涵建设,着力加强医院运行和监管机制,以转变医院运行机制为主线,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医院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制度的公立医院改革目标要求下,内部审计正逐渐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医院内部审计的作用

1.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的监督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经济监督的第一道关口。通过审计规范医院的经营行为,监督医院财务收支、重要经济活动和医院内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查找问题,纠错防漏,在医院的目标管理中起到预防保护作用,使医院的管理更科学化、规范化。

2、内部审计的评价鉴证作用。评价过程的实质是针对审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缺陷进行评议,既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和作用之一。鉴证是对单位财务管理及其经济活动的鉴别和证明,可通过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内控制度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一系列专项审计活动进行评价鉴证,为医院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内容脱离医院发展目标。医院的审计内容比较按部就班的停留于上级规定的要求,如何紧紧围绕医院发展目标和发展定位开展多范围和深层次的审计项目是目前医院内审工作中的空白区,往往存在审计工作脱离医院的总体目标,未将审计工作真正融于医院的运行管理工作中,未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服务功能,忽视了内部审计的保驾护航作用。

2.审计结果在医院管理中利用不足。医院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价值重视不足,对审计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查错防弊,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尤其在效益审计方面涉入甚少。医院运行中如何充分利用审计结果指导管理,或开展有助于提高医院经营管理的审计项目是目前值得探讨的问题,审计结果利用不足在现代化医院管理中尤为凸显。深入介入内部控制评价和推动更有效的内部治理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趋势。

三、医院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要求

1.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升信息化水平。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医院运行模式更多依赖信息化管理,传统的审计方式方法面临着新挑战,内部审计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形势下医院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较多地停留于利用EXCEL、OFFICE等程序进行的数据统计、数据归类和文案编写,缺乏行之有效的审计软件。在医院大力推行现代信息化管理的框架下,如何将业务和管理信息系统与审计要求有效结合显得尤为重要,保证数据信息共享,使审计人员能实时获取相关数据。同时,利用软件开发和数据库的建立,实施流程的监控和追踪。内部审计信息化将会是提高审计效率的重要手段,同时将为审计交流提供更便捷和快速的网络化平台。

2.拓展审计范围,发挥服务职能。内部审计经历查错防弊、兴利除弊和增值三大目标,伴随着不同时期对审计内容的需求不同,传统的内部审计包括: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物资采购审计、建设项目审计和合同审计。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医院规范化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刻不容缓,单位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不断提高,医院内部审计已不能只停留在监督的角色上,而必须扩大自身的审计范围,不再局限于财务、业务、数据方面的审计,应发挥内部审计对医院经济工作的综合监督和服务指导职能,并向目标管理、管理控制、风险管理、效益管理、战略管理等高层次延伸。

绩效审计将成为审计拓展的新领域。绩效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审计需求,也是医院发展对审计提出的新要求,是内部审计职能向效益管理延伸的表现。绩效审计是对资源利用和管理的效果性、经济性和效益性进行相关的评价和检查,绩效审计已经成为当今审计的必然发展方向。在公立医院开展绩效审计,对最大限度发挥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医疗设备绩效审计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医院的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大,在大力培养和储备人才的同时,医疗设备的投入也突飞猛进,如何优化医疗设备运行成本和运行效益,促进医疗设备配置更趋合理,提高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医院管理者所正视的重要问题。如何配合新会计制度,加强预算管理,更好地利用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积极探索医疗设备绩效审计,为医疗设备的综合管理和购置决策提供真实、完整、有力的审计评价参考已成为必要。医疗设备绩效审计是一项面向医院未来的建设性审计拓展项目。

3.领导层转变观念,实现审计价值。以往审计工作更多体现的是经济监督,医院内部审计与财务管理密切联系,开展的范围狭窄。随着现代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提升和内部控制的健全落实,医院管理者应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是医院规范运行和增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管理手段,是内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功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守护神”的作用,又要通过拓展内部审计,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前瞻性、现实性、实用性的合理化建议及措施,实现内部审计价值。

在倡导“制度+科技”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下,在公立医院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愈来愈被认识和重视。新形势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建立内部审计新理念和拓展新模式以推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赵可.试论如何完善医院内部审计工作[J].财政监督,2011(9)

[2] 刘同海.当前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物业·现代经济,2012(10)

[3] 张文芳,蔡晓恒,宋瑞等.优化医院(公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23)

[4] 吴光清,陈航.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2(3)

[5] .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发挥监督服务职能[J].现代医院管理,2009(7)

[6] 李永波.我国绩效审计制度体系完善探索[J].管理观察,2013(1)

[7] 姜春华,吴红,夏建国.医疗设备效益审计实践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1)

[8] 范慧明.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效益审计探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2)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范文第5篇

摘 要 医院内部控制体系作为现代管理体系,是医院重要的管理工具。本文从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展开阐述,说明医院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重点环节和重要内容,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医院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关键词 医院 内部控制 审计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公立医院要谋生存、求发展,正面临着新的“管理挑战”。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是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运营效率、确保法律法规得以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各类风险而制定和实施的制度、程序和方法,是医院有效的管理工具。公立医院应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防范风险,促进医院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一、内部控制审计概述

(一)内部控制审计含义

内部控制审计是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审计,通过对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分析测试、评价,确定其可信程度,从而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鉴定,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是医院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益的自我需要。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内部控制要素构成内部控制审计的对象。

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是对构成内部控制的各要素进行测试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控制信息和沟通、内部监督制度。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作用

(一)促进职能转变

内部控制审计是现代审计区别于传统审计的重要标志,它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监督职能发展到监督、评价、控制,从传统的差错纠弊向促进改善医院内部管理转变。

(二)发挥内部控制建设性作用

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可以深入医院各部门、各环节业务流程和管理环节,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寻找医院内部控制系统的缺陷和薄弱环节,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对促进医院完善内部控制,形成内部责权分明、相互制约的机制、增强科学管理医院的意识,提高整体管理水平都将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三)突出重点,提高效率

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可以测试出医院内控制度的可信程度,从中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确定审计的重点目标,降低控制风险,减少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时间,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三、医院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

内部控制审计应对医院各部门、各环节的内部控制状态、内部控制水平、内部控制机制进行全面测试和评价,衡量医院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程度和抵御风险能力,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强化内控建设的相应措施。医院在实施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重点审计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医院内部控制环境审计

内部控制环境的重心是医院治理结构和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内部控制环境直接决定医院内部控制设计和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1.医院内部治理结构审计

重点审查医院内部控制治理结构的设置,各自的职责权限是否实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制衡机制;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审查医院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和程序是否规范,决策范围、事项、权限和金额标准的界定是否具可操作性;决策责任是否落实到人。

2.人力资源政策审计

审查医院选拔和聘用员工的标准,对相关岗位员工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的控制,是否进行内部控制的培训。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制度,人力资源政策是否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医院风险管理审计

重点审查医院应对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的能力,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从而确定高风险环节、高风险科室、高风险人员,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实施风险管理审计。重点审查医院是否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对高风险的业务环节和管理科室、人员活动所采取的控制措施以及实际效果。

(三)医院控制活动审计

1.内部牵制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审计

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加强制约与监督。主要包括:(1)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全过程。出纳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的登记,支票、印章、审核、签发职务应相分离。(2)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采购业务、合同业务、投资业务的全过程。采购批准与经办、询价定价与确定供应商、采购与验收、付款审批与执行职务相分离;合同谈判与定价、履行与收付款、投资业务的操作与会计记录等职务相分离,以便相互制约。

2.授权审批控制审计

严格经费支出授权审批制度,根据授权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每笔经济业务应严审细核,按审批权限层层签批,形成双向监督的内部控制机制。对于重大业务和事项,应实行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

3.收入管理的控制审计

(1)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审计。检查是否执行规定的医疗服务收费价格,是否有违反规定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的行为,科室是否存在分解收费现象等;重点应加强对材料收费价格的审计,审查材料是否属于可收费范围之内、收费价格设置的依据是否充分、价格是否符合规定标准等,规范医疗收费管理,加强医疗服务费用控制,保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2)票据使用和管理审计。是否使用统一的收费票据,票据的购买、领用、保管、核销情况登记记录是否完整,审查发票存根与收入入账的核对记录,防止发生舞弊。

4.支出管理的控制审计

(1)成本预算控制审计。审查医院是否建立预算管理制度,财务预算是否与医院整体规划相适应,预算的编制、审批、调整的执行程序是否到位;是否制定成本预算消耗定额控制成本,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是否符合预算,预算的执行符合率。大型仪器设备的采购是否列入年度预算。(2)实物资产管理的控制审计。审查医院是否建立岗位职责对资产的采购、验收入库、领用、保管和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采购、保管、会计三者之间是否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5.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审计

重点审查是否建立工程项目业务岗位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是否实行授权批准控制;建设工程项目在立项前是否经过可行性研究、是否经过批准立项;是否按规定的程序实行招投标管理;合同对预付款的额度、进度款的支付方式、质量保证金的比例等的控制情况;是否加强对工程款项支付依据的控制,严格按照监理确定的进度支付款项,对于超过规定限额的款项是否经过财政部门跟踪审批。对于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建议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审计。

6.债权债务管理的审计

(1)债权控制审计。审查岗位设置以及各岗位职责的建立情况,预付款的支付情况、债权成立相关资料是否齐全,债权的催收控制、坏账控制、医疗欠费担保控制等重点环节的内部控制情况。(2)债务控制审计。重点审查筹资控制:是否制定筹资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是否经过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审查筹资费用、本金、利息的结算是否符合合同或协议的规定,是否履行审批手续;应付款的核算是否清晰、期末是否存在借方余额;病人预交款的财务总账与住院结算系统中的数据是否一致。

(四)信息系统控制审计

重点审查系统对故障风险、人员职责集中带来的风险、数据输入输出错误风险、信息存储风险的控制措施;审查业务流程的设计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四、公立医院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医院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的防范

1.对于内部控制健全性进行评价

评价不仅要关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数量的多少,还要对关键控制点进行分析;对于内部控制风险进行确定,即对内部控制的可信赖度进行确定,在实际确定过程中可采用每点得分制的形式,每建立一个控制点得分,未建立控制点或建立的控制点不适合实践的不得分。采用审计控制点得分与控制点总得分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医院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

2.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确定

以医院内部控制中令人满意的部分为主体进行测试,采取证据检查、现场观察、询问等相结合的方式,确定风险评估水平。风险评估水平较低时,测试范围要大;风险评估水平较高时,测试范围可小,从而将实质性的审计内容列入到内部控制范围之内。

3.制定合理的审计方案

在进行有效性测试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医院虽建立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未按照制度完全执行,存在审计风险,内审人员需要对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水平进行合理调整及综合评价,针对评价结果制定实质性的审计方案。

(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

内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审计的效果,内部控制审计要求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应有在充分了解医院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合理评价和全面管控审计风险的能力。应合理配备内部审计专业人才,建立一支专家型的内部审计队伍。

参考文献:

[1]周立峰.开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初步探讨.中国内部审计.2011(2).

[2]芩元柏.大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审计要点选择与实施的思考.中国卫生经济.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