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阜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研究专项(2011FSZJ01)

1 问题提出

按照Super的生涯发展观点,15―25岁是人生的职业探索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包括了解职业信息、选择职业生涯方案、决定职业以及开始工作,大学生正处于这样一种探索阶段,此时的职业生涯探索对其整个人生的生涯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并不强,而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危机的到来,促使许多大学生开始逐步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从而进行一些职业生涯探索和尝试。但在此过程中,由于个体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由探索本身带来的动荡、不安、怀疑、努力、试探与不确定,大学生常常会出现抑郁或焦虑的情绪,显得无所适从。

考虑到样本的特殊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本研究选取职业目标有限、教育教学方式统一的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作为被试群体。期待发现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的独特性,从而帮助师范类学生尽可能地减少职业生涯探索过程的盲目性,理性做出职业决策,顺利择业就业。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从阜阳师范学院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包括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的理科、文科、艺术体育科学生。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023份,回收率85.3%,经过筛选和统计整理,保留有效问卷965份,有效率94.3%。

2.2研究工具

采用由曲可佳(2009)编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该问卷共39题,包括五个维度:即自我探索、环境探索、自我-环境匹配、探索信念、探索意向。其中自我探索指个体对于自我内部特征,如人格特征、价值观、兴趣和能力的了解和评价;环境探索,是指个体对于不同职业的性质、内容和前景等各方面职业信息的了解和认识;自我-环境匹配度探索指个体在了解自我特征的基础上,寻找与自我特征、需要和能力相匹配的职业发展方向;探索意向指个体对于职业生涯探索所持有的态度中具有主动倾向的动机;探索信念指个体对于职业生涯探索意义和价值所持有的一种认知。

问卷采用5点式计分方式,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计算各维度项目的平均分作为各维度的得分,各维度均分之和为维度总分,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探索程度越高。各维度内α系数在0.78-0.91之间。本次研究中五个维度α系数依次分别为:0.78、0.84、0.83、0.91、0.79。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3.1.1《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信度分析

对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见表1-1。由表1-1可以看出,《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1-0.83之间,且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表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同质性,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3.1.2《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效度分析

根据心理测验理论,一个问卷的总分与各分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作为衡量问卷的内容效度指标。本研究的内容效度见表1-2. 由表1-2结果可以看出,该问卷总分与5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呈非常显著水平,这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3.2高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特点

3.2.1高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总体特征

根据高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高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且发展不平衡。从各分量表的得分来看,探索信念得分最高,其次是自我探索维度、环境探索、自我与环境匹配探索、探索意向。此三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差异非常显著。且从各个维度的配对T检验的结果发现,各维度均分差异显著。同时,从数据中还可以看到,探索信念的标准差较小,离散程度低,而探索意向的标准差较大,离散程度高。

3.2.2高师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年级和性别差异

以年级和性别为自变量,职业生涯探索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年级主效应显著,F(15,2877)=8.037,P

3.2.3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专业差异

以专业为自变量,以职业生涯探索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专业主效应显著,F(10,1912)=1.93,P

2 右上角的字母代表存在显著差异的组别:a=文史专业;b=理科专业;c=艺术体育专业

3.2.4城乡与是否独生子女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比较

以不同生源地(农村、乡镇、县城和城市)和是否独生子女为自变量,以职业生涯探索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生源地的主效应显著,F(15,2865)=2.432,P

4 讨论与分析

4.1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整体特点

从整体上看,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各维度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水平整体较好,但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最高得分25分,最低分11分,标准差为2.45,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

另外,研究发现在职业生涯探索的五个维度上,师范类大学生的探索信念的得分最高,说明师范类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探索意义和价值持有积极认知,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的师范类大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探索,且职业生涯探索对其求职择业和未来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4.2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年级

从年级的角度来看,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在不同年级间变化明显,总体上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水平随年级的升高逐渐降低。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水平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和大三。经过进一步比较年级与年级之间的差异(见表4-4),可以看出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5个维度在年级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各维度的发展趋势又有所不同。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可能与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有关。刚上大学的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信心与期待也充满了困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大学生活学习的未知性是导致大一学生职业生涯探索水平较高的原因。进入大二后,大学生逐渐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的环境、方式,因此对外界环境的探索动机降低,而此时又处于对职业生涯目标的探索期,此阶段的探索任务在于发展职业兴趣、确立职业价值观,这些任务的完成都与了解自我特征密切联系,因此到了大二,更多的高师学生开始关注自我探索。值得注意的是大二也是专业课开始的时期,这时但由于对专业的认识还很不够,对职业与未来发展的思考也很不清晰,因此环境探索及探索信念和意向的得分都不高。而到了大三,许多学生对专业已经有比较多的了解,职业目标逐渐明确,因此又重新开始思考专业、前途、发展和自我的关系,同时开始为实现职业目标而进行针对性的准备。因此,大三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水平有所起伏,尤其是在环境探索和自我与环境的匹配度上探索水平起伏明显。

4.3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在环境探索和探索信念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而自我探索、匹配度探索和探索意向上不存在性别差异。说明师范类大学女生认为职业生涯探索更有意义和价值且在职业信息的搜索上表现更突出。这与国内部分研究不太一致,李亚真(2005)、王辉(2008)发现在生涯探索上大学男生比女生更成熟。究其原因可能与师范类院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师范院校女多男少,女大学生少了一些性别自卑感,也多了一些竞争机会,尤其是在兼职或某些专业实习方面实力更强,因此在环境探索上表现的比男生更积极。而严峻的就业压力更容易使女生产生危机意识,因此表现出高于同年级男生的探索信念。而在其他维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这与陈欣怡(2000)的研究结论一致,她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在生涯探索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推断这可能与日趋变化的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态度观有关,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态度观已逐渐进入中国社会和家庭,同时由于高学历女性所承担的双重社会角色将给她们带来更大的生涯发展压力,因此高师女生表现得更积极也是可以理解的。

4.4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专业差异

在职业生涯探索的五个维度上,不同专业的师范类大学生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差异(除了自我探索外)主要集中在文科与理科师范类大学生之间。文科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显著高于理科生。这主要与文科专业性质和择业范围较宽广有关,理工科的学习负担较重,相比较而言,文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要更多,对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行为也更多,因此其职业生涯探索水平要更高。

4.5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城乡和独生子女差异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第2篇

摘 要:借鉴社会创业过程整合模型,结合我国大学生社会创业理论与实践的特点,对大学生社会创业的过程阶段、影响因素以及过程

>> 大学生无形资产带来社会效益关键因素的探索性研究 对农村家庭培养大学生成本的探索性研究 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整合的探索性实践 网店经营者创业胜任力模型的探索性研究 大学生团队探索性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讨 大学物理实验改革的探索性研究 探索性创新\开发性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整合研究模型及理论假设 高职院校学生实习计划的探索性研究 求职者对网络招聘网站的用户体验:基于浙江省大学生求职者的探索性研究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自制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的社会资源整合及实现过程 家族企业契约治理模型、模式选择与演变规律的探索性研究 转型时期中国创业家胜任素质的探索性研究 大学课程考核改革探索性研究 大学新生英语学习策略探索性研究 来华留学生交际顾虑的探索性研究 数学教学中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的研究 高校学生创新动机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 谈学生探索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立足源头――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曾建国.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结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12):33-36.

〔7〕党佳娜,魏凤.创业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6):139-141.

〔8〕林海,张燕,严中华.社会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框架模型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1):36-37.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实践;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1−0003−04

发展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全面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发展名牌战略,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化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中南大学根据社会需求、学科发展、专业布局特色,结合“大材料学科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国家重点教改项目,提出“资源-冶金-材料-应用”的链式大材料学科理念和以此为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依托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营造出一种注重过程、宽容失败、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了一支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性学习过程管理机制和鼓励探索实践的保障机制。以资源共享为出发点,立足学科群体优势,构筑起一个跨学科的大材料本科人才成长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的开放式综合平台,实施连续一贯的研究思维熏陶,推进层次递进的科研实践过程,创建了以“学科文化-创新实践-制度保障”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训练体系,提出了“三导—三练—三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形成了以大学科为基础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体系,并进行了实践。通过不断交叉发展和共享建设,大材料学科群现已建成7门国家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部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人才培养特色专业,1位国家教学名师,1位省级教学名师,1个国家教学团队。2005~2010年间,大学科的本科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68篇,获国家和省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和创新创业竞赛9项 ,“升华杯”创业计划竞赛及科技作品竞赛50项,数学建模和大学生英语等各种学科竞赛国家国际级44人次,省级16人次项,参与申请专利12项。

一、立足共享,凸显优势,树立“资源-冶金-材料-应用”的大学科理念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自然资源不断消耗,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与资源紧密相关的材料学科应该结合资源、提取、应用来统筹发展,与相关学科更广泛的交叉融合。发展中的材料学科,要求的人才应具备深厚的和宽广的知识储备、强大的工程实践与设计和创新能力、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强烈的资源观和环保意识、科学的思辨方式,因此,需要在更大的学科背景下、开放的学习环境中,采用科学和个性化的培育模式。

中南大学拥有从资源到制备加工等完整的优势学科体系,学科内涵关联递进,经50多年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和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南大学特色的大材料学科群。该学科群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工程、国防)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个国家创新群体,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学科群联合承担了6项“973”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打破了教学与科研的条块分割局面,将科研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带动教学的新风气。以大学科为背景,构筑互为交叉的学科基础,建立大的教育与训练平台,通过大师的引导和大项目的支撑,将学习自交给学生,以多元多向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具有大视野、大思维、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材料类杰出人才。在大学科理念指导下,以“资源-冶金-材料-应用”为主线,对“矿物加工工程”“有色金属冶金”“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结合课程体系、实践实训、拓展训练、综合素质、非智力因素等,开展多方位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培养视野开阔、基础宽厚、个性鲜明、乐于探索、勇于创新,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团队协作意识的大材料创新人才。

二、宽容失败,鼓励探索,营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人才成长氛围

大材料学科群拥有8位院士、109位博导、156位教授的强大师资队伍和大量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对学生有极大的示范作用。实施本科生学业成长导师制,引导学生尽早接触专业信息和了解学科前沿,更好融入学术团队和培养探索精神,帮助学生建立学业规划和选择专业及课程,使学生从入学起就有引导、有指导、有鼓励、有关注,减少盲目性,提高适应性,促进素质养成。近年来,学校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为人先、不怕失败的拼搏精神,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打造坚实的湖湘文化精神基础,发挥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营造“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科人文精神,形成极具感染的学科文化魅力和促进研究性学习的人才成长氛围。

树立“参与过程的成长即成果”的理念,开展特色品牌活动,营造敢于钻研勇于探索的学术和创新氛围,重视实践、实训,强调过程参与,容许失败。通过读书活动、知识竞赛、名家论坛、开放论坛、网上论坛等,利用教学和研究成果展示和交流平台,形成开明、活泼、合理、自由、民主的学术环境。通过院士及大师上讲台,开设学科前沿、尖端技术和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和讲座,拓宽学生视野,激发研究兴趣。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引领学生 “以探索为乐、以求知为乐,以创新为乐”,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与创业素质。

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德育和素质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依托团中央委托学校建设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线” 等10余个网站开展多主题网上交流和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高校网络德育系统和德育示范基地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大力扶持和鼓励学术科技创新型社团和兴趣爱好型社团。确立“服务社会、增强责任、全面发展”的主题思想,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展以“三下乡”和“四进社区”为主要形式的多种多样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设立专项经费,建立考核制度,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量与质的考核。

将体验多种学习经历、感受不同文化氛围作为本科生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手段。针对材料学科不断与相关学科的渗透与交叉的特点,利用学科门类多、学科性公司多以及国际交往频繁的优势,对学生提出了体验不同学习经历、感受不同文化氛围的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产学研早期结合感受创新氛围、企业公司顶岗历练体验创业过程。通过校际、国际交流、聘请国外教师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感受不同文化、领略不同思维特征。三年来,已选派200多名学生赴美国普度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里兹大学、芬兰罗瓦涅米技术学院、挪威科技大学进行学习,每学年邀请国外专家到大材料学科开办讲座超过50次。根据课题情况,鼓励学生到学科性公司实习或勤工俭学,以增强学生在不同研究群体的经历。鼓励学生辅修管理或经济类的课程,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国外学校的课程,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更大范围的学科背景、文化蕴含和教育特点。

三、注重过程,激励创新,建立“认识—探索—创新”的研究性学习体系

研究性学习具有内容的开放性,过程的自主性,方式的多元性等特点。中南大学依据自身的特色和培养理念,以强化探索实践和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以营造氛围和提供手段为途径,以个性化培养和团队精神为内涵,以兴趣驱动和参与体验为基调,以自主选题和自行实验为核心,提出了“名家引导、问题引导、课题引导”“思辨训练、探究训练、拓展训练”“兴趣驱动、研讨促动、多元互动”的“三导—三练—三动”研究性学习模式。通过名家引领、课题导入、问题探索和课题解析,激发本科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以参与科学研究为切入点,进行思维、认知、分析、辩识能力的训练。在大学科背景中,进行贯通式的拓展训练,在实际创新创业环境中,进行多层次的探究训练。通过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和课题,形成学习的兴趣驱动力,通过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和社团活动,进行不同主题的研讨,达到多元互动和学术提升。与此同时,不断完善“重参与、重过程、重成长”的评价制度,改变以往重分数、重结果的评价方法,以实践训练、思维拓展、了解社会和奉献社会为导向,建立注重过程的学习实践评价体系,突出“过程完整、时间保证、训练系统”,强调参与、重视程序、强化过程、淡化结果、激励创新。

以“循序渐进提高基本能力、引导求知激发探索兴趣、成果转化及应用激励实战体验”为出发点,构筑“层次递进的训练平台、激发兴趣的探索平台、拓展能力的实战平台”三大功能互补的实践平台。利用中南大学大材料学科群的资源优势和学科建设的优势,整合国家和部省级重点实验室资源和学科性公司的资源,构筑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训练平台和进行科研开发和创新创业实战训练的平台,为学生提供研究、设计、模拟、创造和实训的自由探索空间,把学生直接置于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的创新创业环境中,通过“教科产”的有机结合,使教育与科技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

利用“训练—探索—实战”贯通式条件保障,进行“认识—实践—创新”层次递进的训练。发挥大材料学科的整合优势,建立实训平台全面开放制度,设立创新基金,推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实现实践平台的高效利用。三年来,大材料学科先后投入800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以学科群为整体统筹规划,将平台按功能划分为相应的功能区,拥有的5000余台套设备均向本科生开放,保障了研究性学习和探索实践,每学年约4000大材料学科学生受益于资源的开放共享。大学科群共有的探索平台,为建立四年不断线的必修实践课程体系和层次递进的基本能力养成实践体系提供了资源保障。低年级采用引导型训练模式,开设新生课程,通过研讨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所从事领域的概念、前沿、进展以及研究方法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高年级采用研究型训练模式,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开设“企业案例分析”等课程,综合了解行业的技术发展现状,结合承担的国家及省部科研课题进行科研探索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着重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知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以“大学科—教学学院—指导教师—实践项目”为主线,建立大材料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长效机制。一是成立大材料学科创新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和专家顾问组,负责建章立制和组织协调,旨在加强大材料学科群中各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平台建设,提高培养质量等。二是建立大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机构,鼓励跨学科组成团队,组织跨学科探索研究,以项目组为研究核心,各学院成立执行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实施研究性学习。三是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项目制度,结合国家和社会在学校设立的项目,建立国家、企业、学校、学院四级创新创业资助体系,形成创新实践、创业实践、社会调查、科学研究四种创新创业实践类型。四是开放教师科研课题,联合大材料学科群各课题组,设立面向本科生的勤工俭学岗位,提供更多的参加科研和生产的机会。五是利用学科性公司作为学生产学研早期结合的主要载体,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将单一封闭的学校教育置于开放环境之中,使教学内涵、手段直接与现代生产相匹配,形成动态的、开放的、与现场同步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六是通过“双参三联合”, “定单式培养”等方式,使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学生提早参加企业的相关研发活动。通过课题组与学生双向选择、学生交叉组队自主立项等措施,形成了各种参与科研的形式和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团队,实现科学研究与学生培养的有机结合。

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参入科研活动。一是学校顶层设计自由探索项目,供学生选择,通过答辩,确定是否立项资助;二是学生提出研究计划,自组研究团队,经学校或学院评审后给予立项资助;三是通过双向选择以助研形式参与老师的课题。三年来,大材料学科提供514项科研课题供学生开放研修,近700名学生获得了“中南大学本科生自由探索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教育行动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启航行动计划”“米塔尔创新创业奖”立项资助计划的支持,每年约有750名学生通过自愿选择参与科研,300人次学生参与交叉科研课题的研究,C/C复合材料、生物冶金、高性能铝合金、铜合金和镁合金等国家重大项目吸纳了200多名本科生参与研究。

四、和而不同,彰显特色,有效实施大材料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大材料人才观的理念,贯彻“和而不同,彰显特色”的思路,以资源-冶金-材料-应用为学科主线,按照“卓越性、创新性、个性化、国际化” 的原则,构建大材料学科的柔性培养方案。新培养方案设置通式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培养四类课程平台,压缩总学分的同时将选修课比例提高到35%左右、实践环节学分达到30%以上,设置了8学分以上的课外研学学分。大材料学科内各专业课程对大材料学科的学生100%开放选修,保障大材料学科各专业的交叉融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以“促进开放选学、交叉学科基础、突出专业特色、贯通素质养成”为目标,构筑融合大材料特色的弹性课程体系。大材料学科低年级各专业的学生有相同的学科基础课,一年级课程全部打通,高年级学生有各具特色的专业课,针对大学科群的发展开设前沿讲座课和专题讲座课、学术研讨等。通过“开放实验、开放课程、开放课题”的三开放促进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开放选学中强化学科基础和深化专业知识,在交叉选修中拓宽视野和养成素质。

在校期间,学生有2次跨大类和大类内选专业的机会,还有3次自主选择教学进程、学习课程和授课老师、毕业出口的专业方向的机会,最大限度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在大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和开展探索实践,修满其他专业10个必修课学分和10个选修课学分可以获得相应专业的辅修证书,修满50个其他专业的学分(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可以获得双学位。为满足学生对学习的更高层次的需求,采取成立教改班小班上课和采取一对一指导的方式,进行因材施教和大信息量教学,加深基础课程和加大选修门类。经1~2年的集中强化基础后,在导师指导下逐步进入相应的研究团队,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强化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大学科为背景的创新人才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能力培养新模式研究与实践,在大材料学科学生中,已经形成了自觉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在大材料学科的立体化实践体系的训练中,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动手、交流合作等能力不断提高。对本科生全开放的学科群“训练-探索-实战”的立体化实践平台,每年可接受约4000名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科研基本能力训练、探索研究和创新创业体验。教授们的科研团队参与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每年吸引大量的本科生组成研究性学习团队进行科研探索。大材料学科所有学生通过参与大型综合实验和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个专题的研究,经历“实验方案制定-实验研究-材料制备和检测-数据分析与整理-论文撰写”等全过程实践,得到全方位训练。冶金工程专业0202班的刘芳洋同学,一年级进入理科教改班学习,二年级开始参加科研实践活动,三年级进入到刘业翔院士的科研团队开展研究训练。刘院士亲自为其制定了学习和研究计划,让其参与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开创性工作,进行实验平台的搭建和一系列探索性实验,体验从方案制定、可行性分析、设备选型论证、实验室建设等的独立工作经历。他和老师一起搭建了湖南地区第1套太阳电池光电性能测试系统,建成一套超高真空溅射与蒸发系统和用于薄膜材料电学性质测量的霍尔效应测试系统,现已发表了6篇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参加3项专利的申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0502班周立斌同学和0402班的高冠华同学,从大二开始进入国家973首席科学家邱冠周教授的科研团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参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撰写出的英语论文被“JournalofPhysicalChemistry C(SCI,影响因子为4.0)”录用。郭学益教授指导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结合湖南省的经济特色与生态问题,以“橘子油提取及应用于‘白色污染’泡沫塑料回收利用”为题进行创业设计,2006年获得湖南省第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计划创业竞赛金奖和最佳创意奖、第五届“挑战杯”飞利浦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和优秀团队奖、第三届中国青年创业项目洽谈会暨科技创业成果博览会铜奖。

参考文献:

[1]宋保维,崔景元. 结合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32-33.

[2]张存库,田小平,陈梅,等. 基于第二课堂建设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90-91.

[3]吕改玲,蔡琼. 大学的学科群建设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46-49.

[4]眭依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9.

[5]刘凡本.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2002年“全球化教育改革”专刊.

[6]钟梅,周杭霞.英国密德萨斯大学的团体协作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94-96.

[7]崔改梅.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战平台[J].教育探索,2006(11):28-29.

[8]陈分雄,叶敦范,杜鹏辉.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活动[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3): 29-31.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思考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教师不仅要提供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而且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就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又要有定性的评价。

一、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内容的分析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告诉学生最后结论,由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和自主性研究学习,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总结自身学习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得出问题结论的过程,它是一种学生获得新知识和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开放性是说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是很广泛开阔的,学习使用的手段和考虑方式的选择只要是合适的都可以采用,师生关系是很灵活的等方面.探索性是指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方式,是通过教师指定或者学生自己确定的问题,然后由学生去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得出结论的方式.实践性是指学生要注重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注重学习与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联系起来,因此研究性学习必须要置身于实际生活中来探究问题,发现其中的实质性问题.

二、数学教学中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首先,研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主导作用转变为主体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现实的数学教学给学生的感觉是枯燥无味,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为了完成教材内容的教学和应付考试,教师“不厌其烦”地讲,学生“不厌其烦”地练,学生没有一点主动性。而研究性学习能唤醒学生的探索欲,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探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研究性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际生活中,观察、讨论、猜想,以及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交流,学生的知识就会由少变多,能力也就会由弱变强。同时,能使自己的认识结构得到创新,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真正地贯彻了素质教育。最后,研究学习也称为发现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事实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一)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①教学内容是开放的。代数、几何、算法和概率,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且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②教学空间是开放的。强调理论联系体验实际活动,走出校门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收集信息等等。③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是开放的。针对不同目标,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④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在从课本获取信息过程中,还要擅长从相关著作、讲座、因特网、人际交流等渠道中获取信息。⑤师生关系是开放的。学生在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扮演着知道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

(二)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也要有定性的评价。

(三)实践性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第5篇

【摘 要】在高中课堂教学中,要落实的重点就是如何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对素质教育的标准就是侧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的性格和特点得以持续发展。因此,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改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学习,还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将接受型教学转变为创新型教学。

关键词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5-0022-01

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当前基础教育变革的着眼点,更是教育变革的基本任务之一。当前,全球的教育发展趋势是将教育变成一种针对所有民众的教育,是终身的教育,可以促进人类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以此突出创新教育的特色。为提高学习能力,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对象,让学生的性格和特点能够被激发和持续成长,这也引起了教育界专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已经是现在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

一、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探索教学模式的中心内容就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协调学习过程内,彰显学生的学习习惯,并将学生的想法展示出来,相互完成知识和智慧的意义组建,最终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探究式教学,它能在新的形势得以适应,还能宣扬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实践到探究过程中,重点抓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便拓展创新能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指导学生对知识背景材料加以充分运用,自动探索、发现生物学的原理和法则等环节,进一步培养积极探索的科学习惯,还能促进学生的惯性思维和散发思维发展。

二、自主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自主探索性学习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学到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要了解探究性学习所需的探究能力。与此同时,学生还要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良好态度。自主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理念是将学生的成长作为重点,彰显学生的学习方法,着重展示学生的思想活动,重视学生的学习历程,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自主创新思想。

在探索性学习中,学习者会从之前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学习是知识的意义组建过程,学习者会不由自主地寻找各种学习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经验,同时,学生会在此过程中加入自身的情感,并将之转变成为内在的动力支持,进而得到各种情感的回馈,这也表现出学习有一定的体验性。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认知过程能做到自我监管,还能适时调整,学习时有明确的自主意识。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合作的关系,教师应对学生学习起着指引作用,教师的主要责任是设立一种对学生自主学习有利的环境和途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服务。

探究是人类对世界进行认识的一种最简单的方式,人类的发展正是建立在对未知领域的持续探索上。学生都有探知和获得新体验的需求,以及被认可、欣赏的需求,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实行探索性学习是满足此类需求的一种途径。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进行自主参与而得到知识的活动,在此过程中,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了解,促使其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式,从而提高探索能力,并对科学研究保持严谨的态度。学生在模拟科学家做的研究方式和经验活动中,用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得到知识,构建出创新思维的学习能力。在生物教育中,要始终使用探究性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自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创造和研究,将关注学习结果变为关注学习过程。

创新有很多表现样式,其中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新,还有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新,在中学生身上,创新多是指在学习中所展示出来的探索思维、求异精神和非常规思想,等等。在基础教育中,创新教育是在了解已知知识的基础上,模拟知识发现的场景,做科学地探究。基础教育中的创新和学生自我展示、超越的能力有关,是个体开发的可能性和对潜力的创新性,问题中能产生任何创新,因此,教师要锻炼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提出问题,促进积极问题意识的养成。实践证明,让问题进学校进而对问题意识加以强化,在教学过程中将问题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可以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展现出主体性。事实上,自主探究性学习将教师的主导地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要对机械式传授、灌输式等全包教学进行改进,尽力设立探究学习情境,指引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使学生不断地将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反映出来,为教学总结做准备。

三、自主探究性教育的好处

只有在问题中才会出现探究,它可以激发学生寻找和发现问题,从而使其深入了解周围的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甚至是争辩,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一定要用规范的语言和严谨的态度,把探索的活动和成效展示出来。因此,探究学习要依靠学生搜集、规整和分析所有的信息,只有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性学习才能取得实效。

探究学习是一个严肃、缜密的活动,要求学生必须以认真、务实的态度参与其中,将科学研究的想法和方式加入到问题解决中。同时,教师应细心准备,在进行自主性探究时,要总结学生的探究问题,还要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测,以进行随机、有效地指导。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对材料和信息要尽量钻研和捕捉,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是自主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索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组建科学价值观进而形成探索思维,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十分有效,对于科学素养的教育也很有利。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是基础,但前提是做出解决问题的假设,依据是积攒资料来证明假设,而知识的获得途径是交流合作。所以,在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的合作模式正常进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调查和关注,在一定的情节中找到问题并且用科学探究来试着解决。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并不是学生学到的知识量,而是在课堂中锻炼和培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春莉.关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学科教育,2015,(5):13-63.

[2]赵启泰,赵守文.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J].人民教育,2011,(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