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音乐学科评语

小学音乐学科评语

小学音乐学科评语

小学音乐学科评语范文第1篇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对学校音乐课程实施提出了基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总目标。依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提出了学段目标,并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不同教学领域分学段提出了更为明确清晰的基本能力评价要求(多数用“能够……”进行评价要求的描述)。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和年段的学生,在具体设计和使用评价时,需要根据实情适当对评价标准进行微调,但是这种微调需要建立在基本能力达标的基础上,不得随意进行过度的拔高和降低;依据《音乐课程标准》所制定,并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音乐教学材料,是具体设计评价方案的主要载体。由于教科书是课程目标达成的主要媒介之一,因此,基于教科书进行教学评价的设计和使用,是构建有效评价机制的基础和保证。根据所使用的教学音乐材料,制定符合所教学生学情、难度系数相近、丰富多彩,并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评价材料,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是实施和优化评价本身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一、研读标准,明确职责

研制科学有效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需要依据《音乐课程标准》而进行,因此研读标准必不可少。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的9年级分成3个学段,即小学低年级(1—2年级),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和初中各年级(7—9年级)。3个学段的课程内容,既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又呈现出前后衔接、逐段递进、完整有序的内在联系。如兴趣和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激发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1—2年级】。保持对音乐的兴趣;培养音乐感受与欣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3—6年级】。增进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欣赏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7—9年级】”。仅此两项而言,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应已经或基本具备较为浓厚的音乐学习兴趣、良好的聆听音乐习惯以及初步的音乐审美和评价能力。

这种目标递进要求的描述,是建立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基础上的。这样的学段目标要求我们关让学生在不同学段的音乐学习上需要达到不同标准,从而为下一学段标准的达标奠定基础。因此,明确职责,完成自己所教学段目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链中就显得格外重要。常听到年段间的相互抱怨,其根本原因在于职责不清、目标不明、内耗过多、效率不高。认真研读标准,明确总目标、理清学段目标、内容标准(分层)以及相互之间的递进和支撑关系,做一较为系统的教学目标、内容、评价反馈的教学设计和过程安排,有助于学生的音乐学习及持久的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二、依据标准,细化对策

依据《音乐课程标准》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细化相应评价对策是确保课程有效实施,并充分发挥评价激励和促进功能的基础。如“感受与欣赏”,该部分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绝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与生俱来的音乐感知能力,只是由于生活经验、环境、知识结构等的不同,在音乐的具象感受上有所差异。因此,在教学和评价中,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以及对音乐和音乐作品敏锐的听觉意识,学会关注音乐情感变化的缘由,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做出独特的反应和表达独立的见解,这将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及后续的自主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课标中“感受与欣赏”涵盖了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流派四个层面的内容,对不同年段学生在四个层面所要达到的学段目标均做了明确具体的表述,这就为我们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内容、方法和手段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理论依据。如音乐表现要素:

【1—2年级】针对童声、男声和女声,以及常见打击乐器音色,可以通过听选(图片)、听一动作模仿、实物、图片等进行训练和评价;针对二、三拍子音乐以及力度、速度的反应,可以通过听选(对比)、听画、听辨、体态律动、简单描述等进行训练和评价(师生、生生)。

【3-6年级】针对人声分类、常见乐器及音色,可以通过听选(图片/文字)、听辨、听一动作模仿、表格填写(高年级)等进行训练和评价;针对二、三、四拍子音乐以及旋律的高低、快慢和强弱可以通过听选(文字、符号、指挥图式等)、律动、语言描述等进行训练和评价;针对音乐基本段落,可以结合动作、色块、图形谱(中年级)和简单的文字(高年级)进行表述,并结合歌曲、简单乐曲、自编练习材料进行训练和评价(师生、生生)。

【7-9年级】针对人声和常见乐器音色特点,可以通过听选、听辨、语言描述等进行训练和评价;针对节拍、调式,可以通过听选、听辨、随乐划拍、语言描述等进行训练和评价;对于速度、力度、旋律、音色、节奏、和声等,可以通过作品分析中的词语选择、语言描述、音乐实践表现等进行训练和评价;针对音乐结构,可以结合简单乐曲、歌曲伴奏的听辨、听选、语言描述、音乐实践表现等进行训练和评价。

三、内化标准,实施对策——以歌曲《歌唱祖国》为例

在依据课程标准制定评价机制并具体实施时,需要“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的功能。”由于评价的使用具有教学导向功能,因此,在1-4年级需要保证定性述评的权重及有效使用,5-9年级需要保证定量测评的权重及有效使用;此外,需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方案的制定、内容的选择,以及评价机制的完善,继而激励和激发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学习意识。

1、融评价于情境之中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聆听,既是音乐教学情景创设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科教学评价的主要途径。一首军乐队演奏的《歌唱祖国》,可以唤起聆听者光明、向上、激昂的情感,联想到红色、一条直线、康庄大道、整齐划一的步伐等,这样的学科特征是语言难以替代的。

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引导学生了解为何评价、如何参与评价,也是情景创设的重要条件。这些情景的创设,需要融于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试想:从未进行过音乐聆听训练的学生,要求随《歌唱祖国》的音乐从强拍开始行进律动、或听辨音乐的节拍,无论是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对其结果都不会满意。

2、融评价于激励之中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即时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内在动力,发展自我。

问题:从两个不同版本《歌唱祖国》中你体验到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感?(1,齐唱版2,2008北京奥运会合唱版;可以通过文字、表格等形式提供问题回答的扶手)

生:齐唱版,整齐豪迈,慷慨激昂,一个充满朝气的祖国!

生:合唱版,大气磅礴、气势恢弘,一个繁荣强大的祖国!

师:分析的很有道理!为什么相同歌曲不同版本却给我们如此不同的感受?是怎样的音乐语言向你传递了这种情感?(可以通过音乐要素作用的对比,提供问题回答的扶手)

生:齐唱版,铿锵有力的节奏、行进的速度、明亮的音色、齐唱的表现形式。

生:合唱版,宽广的节奏、舒缓的速度、童声领唱与混声合唱的结合使音色、和声都显得十分的丰富丰满!犹如展开了一副“我和我的祖国”瑰丽画卷,温馨而又震撼!

师:想象丰富,很有音乐感觉!你们独特的见解同样给了老师欣喜和启发……

分析:对不同版本《歌唱祖国》的体验感悟,以及对教师层层深入的问题的讨论交流,有利于学生关注音乐本体,理解音乐艺术的多种表现手法从而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以及对学生就音乐作品做出的反应和表达的见解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鼓励,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以及进一步求知的欲望,也为接下来的欣赏分析做了自然的铺垫。

3、融评价于综合之中

有效评价能够促进学生音乐学习中知识与能力的快速转换,从而形成持续长久的音乐学习动力,这也是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再次强调学生参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的目的所在。因此,在评价设计初始,需要尽可能减少纯记忆性的评价内容,增加知能转换的评价内容。如:

填空:《歌唱祖国》是一首-拍的-调歌曲,该作品的词曲作者是-。该作品的副歌部分置于歌曲的一部,是一首具有-风格的-歌曲。

分析:该类型评价,即使给出选项,也属于是记忆性评价。该类型评价既与音乐学科教学特征有违,更不利于学生音乐学习的智能转换以及有效学习策略的形成。

再设计:聆听作品,选择正确答案,并将序号依次填入题前括号内。

王莘于1950年创作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唱的歌曲《歌唱祖国》,是一首1拍的2歌曲,该作品的副歌部分置于歌曲的3,是一首具有格的爱国歌曲。( )

1、A 2/4 B 3/4 C 4/4

2、A 大调 B 小调 C 五声调式

3、A 前部 B 后部

4、A 圆舞曲 B 进行曲 C、叙事曲

分析:如果说评价本身既是一种教育,那么该评价设计除了评价本身以外,还向被评价者潜移默化地传递了作品、结构、体裁等诸多信息。这样的评价设计不仅凸显了音乐是听觉艺术的音乐表现特征,还能够达到音乐学习策略举一反三的效果。

4、融评价与递进之中

依据九个学年三个学段以及普通高中音乐学习的不同内容标准,学校音乐教学评价递进关系的确立,有利于课程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形成学生应有的音乐素养及较高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尊重学生心理生理特征以及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内化各学段内容标准,制定并使用循序渐进的评价,无疑对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合唱、独唱、乐队等12个不同表演形式的《歌唱祖国》版本为例:

【1-2年级】简单律动;色块、线条或图片的选择;随乐击拍;打击乐伴奏;乐队和人声的音色听辨(选择);不同速度和情绪的听辨(选择);童声、男声和女声的音色听辨(选择);旋律模仿哼唱(4小节);简单词语描述(选择)等。

【3-4年级】律动创编;简单节奏模仿;音乐表现形式听辨(选择);音乐情绪听辨(选择);音乐要素听辨/描述(选择);对比聆听判断(选择,图片);色块、线条构图创作;音乐表演;旋律模唱(8小节,鼓励用唱名演唱);哼唱主题旋律;简单词语描述;参与评价思考等。

【5-6年级】音乐表现形式听辨;音乐要素听辨;随乐划拍;对比聆听判断(多选,图片);结构听辨(选择);音乐情绪听辨(多选);音乐要素听辨/描述(多选);音乐创编表演;旋律视唱(16小节);音乐主题旋律听辨;口琴、竖笛演奏;简单音乐评价;参与评价设计等。

【7-9年级】音乐表现形式听辨;音乐要素听辨/描述;对比聆听判断(文字);旋律视听辨;结构听辨;音乐创编表演/演唱;口琴、竖笛演奏;主题旋律背唱;相关网络资源收集整理与介绍;简单作品分析和评价;参与评价设计等。

【高中】音乐表现形式听辨;音乐要素听辨/描述;对比聆听判断;演唱实践;旋律视听划分小节线;作品价值的评价和描述(音乐价值、社会功能);相关网络资源收集、分类、整理与展示交流;参与评价设计等。

小学音乐学科评语范文第2篇

在素质教育中,忽视音乐教育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许多中小学教育仍以应试教育的升学率为主要教学目标,把全部的课程分为几等,音乐课则属于“副科”。学校有时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会认真一点,平时则比较随意。每周的课时本身就少(1―2节/周),若逢大考、中考,甚至小测验,语、数等“主科”老师就随意挤占本来少得可怜的音乐课,还有些学校某些年级甚至没有开设音乐课,这严重剥夺了儿童享受音乐教育的权利,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实施与发展。

从师资来看,农村中小学工作条件和待遇并不乐观,再加上音乐课是不被列入教师教学评估和评先评优的范围,使许多音乐老师不愿在这里工作,或工作不安心。这些地方的音乐教师绝大部分是兼职,整体素质较低。由于经济的限制,学校的基本投入不足,教学设施简陋。有的小学甚至没有一架普通的脚踏风琴,更谈不上所谓的钢琴以及多媒体等现代设备了。

由此看来,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音乐教育,目前在欠发达的地区还仅仅是一个概念而已。

在音乐教育中,忽视以音乐为本

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严重脱离“以音乐为本”的现象。当前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有相当一批音乐教师将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凌驾于音乐内容之上,音乐艺术的教学内容倒成了音乐课中的点缀和陪衬。

例如,有一位老师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先听乐曲《保卫黄河》,同时在黑板上写了若干词语,再根据音乐把黑板上的词语连成一个小故事,然后与学生们大谈乐曲的背景、故事、民族精神等。这种把音乐课当德育课上的例子还很多,音乐变成了一种工具,学生不喜欢。更严重的是音乐教育成了其他学科教育的附庸,其自身审美教育的特点消失殆尽。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些教师对音乐课中的学科综合存在错误的认识和理解。

小学音乐学科评语范文第3篇

1.教学内容的整合

教学中教师要把唱歌、奏乐、欣赏、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歌唱表演、唱游、音乐游戏等内容结合起来,并做到有所侧重,合理安排,有所特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感染力,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来感染学生情感,要充分挖掘现有教材内容,适当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把时代气息浓、紧贴学生现实生活、符合学生“胃口”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劲头和情感。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高雅艺术作品感染学生。如从三年级开始接触多声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聆听《黄河大合唱》那使人感到激动、振奋的旋律,贝多芬的慢板乐章使人陷入深思,圆舞曲使人迈起轻松的舞步……高雅艺术能震撼人的心灵,激起崇高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2.教学方法的筛选

教学中应力求生动活泼,因“课”施导,因“材”施导。如发声练习采用模仿法;节奏训练采用游戏法;新歌导入采用故事法、谜语法、谈话法;歌曲处理采用对比法、讨论法;欣赏教学采用情境设置法等。教师也可以将各种教学方法优化搭配,综合使用,以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时而穿插启发式提问,时而组织气氛热烈的讨论,时而组织生动活泼的弹、唱、跳、拉、敲的表演,时而进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范唱、范奏,等等,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学《快乐的节日》,可以让学生谈谈过“六一节”的感受与过程。让学生自编舞蹈,来配合这首歌,接近音乐与现实的距离。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中稳定学习兴趣。

二、注重课程整合化,建设音乐课堂的“开放工程”

课程的整合化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注意把音乐与相关的学科综合起来,不仅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对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和欣赏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使我们的课更生动。值得注意的是,学科的整合不是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机械叠加,而是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相互融合。因此,不管音乐和哪一门学科综合,教师都必须以音乐教学为主,其他学科的讲解要适可而止,不能喧宾夺主。当然,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综合”,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科综合的优势,为音乐教学服务,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上出真正的“音乐味”。

三、形式“层次化”,建设音乐课堂的“趣味工程”

教学的形式可以多样,而“激趣”必定为首位,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审美体验。而音乐审美体验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标题入手,激趣

对一部音乐作品思想意蕴的把握,往往从标题切入,标题往往总领全曲。有的标题描述某些传说或英雄故事,如音乐剧《彼得与狼》、《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的标题,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标题;有的标题反映着重大的历史事件与社会现实生活,如《只怕不抵抗》、《团结就是力量》的标题;有的标题表达了某种情感,如民乐合奏《喜洋洋》《赛马》等的标题。

2.从局部感性音调体会全曲神韵,引趣

一滴水可以折射七色阳光,窥一斑而知全豹。很短小的一个乐句就奠定了全曲或喜或悲的基调。而民乐合奏《喜洋洋》中,快速、强力度的大齐奏,一开始便能使人感受到人民群众在春节这一传统的喜庆日子里,喜气洋洋,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

3.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延趣

这样的情感引导,常常在于音乐欣赏课中。音乐欣赏是“一步又一步地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小学生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是由音响感知,以及与之自然相伴随的感性体验与联想构成的,是对音乐的初步的“情趣”的欣赏阶段。如听到欢快的乐曲,自己也情不自禁地欢快起来,听到悲哀的乐曲,自己心里也不由得生出一种悲哀之情,至于这是怎样的一种欢快或悲哀,为什么这么欢快或悲哀,则无暇或无力深入思索和探寻。这就是指对音乐感情表现的初步的、感性的体验,称为“情”。当学生学习那些民歌时,感知其独特的方言、发声特点等。学生学习了歌曲之后,会唱了,爱唱了,并且随之而来的是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等相关知识,全方位地感知民歌的文化底蕴。对于音乐学习来说,这是个延续,也必须这样做,让音乐走出课堂。

四、评价“多元化”,建设音乐课堂的“人文工程”

“是人都爱听好话”,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放到教学中也一样。《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提出:音乐课程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音乐不同于语文、数学,不能仅通过期末一张试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如何做好学生学习音乐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呢?

1.内容标准多元化

其实,我们常常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科学地说做到了公平,但人文地说有点独裁。每个学生的天赋不一样,对于音乐的感知面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有“给个凳子,摘到桃子”的扶持,也可以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开放,更可以有“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合作。学生在认真学习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基础实力,选择较为实际又真实展示自我的内容来进行考核,有助于他们减轻心理上的负担,不再惧怕,以此来推动音乐学习的圆满。一个节奏带、一张简单的视唱单,一个和声、一段有感情的朗读歌词都是我考核学生的标准,可以选择,可以挑战,可以合作。学生在考核中有了放松,有了成就,有了合作,有了被肯定的满足。

2.形式手段多元化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以口头语言评价为主,并且比较单一、枯燥。而学生是多元化发展的,只有我们的评价形式多元化了,他们才会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师的体态语、琴中的“合成器(鼓掌声)”、幽默的评价,既是肯定,又是调节气氛,事半功倍。同时也可以结合小学音乐书末页的学期自我评价为标准进行补充,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3.评价主体多元化

小学音乐学科评语范文第4篇

一、选择合适的音乐活动内容――前提

适宜的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在正确把握整体教育目标的基础上,需要我们选择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地区、本班的实际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我们选择的内容要符合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能引发其兴趣,激发幼儿学习动机,对幼儿长远发展有益的教学内容。如在为小班孩子选择歌曲《一只哈巴狗》《小兔与狼》等歌曲时,这些曲子旋律轻快,节奏鲜明,又有孩子喜爱的动物形象,他们学习起来兴致勃勃,乐趣无穷,所以说合适的活动内容可以为有效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制定科学的音乐教学目标――基础

科学的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我们的目标必须是合理的,因为如果目标本身不合理,与幼儿的发展相冲突,那么这个活动再“精彩”也仍然不合理。

在制定目标时,教师要认真把握这个“尺度”,应当遵守“跳一跳、摘得着”的科学原则:1.目标必须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定位不宜过高或过低。2.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可操作的,可测的,可评价的,不宜太空太大。例如某一音乐活动目标为:(1)理解歌曲内容,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2)根据歌词内容大胆创编动作表演歌曲。这两个目标的制定都存在太空太大、不够具体明确的问题,这对老师来说操作性不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很难把握。3.要有整合的思想,关注教育的多重价值,包括语言、科学、情感、态度等多领域的整合。

三、创设积极的音乐教学情境――关键

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几年来,我园成立专门的教研小组进行音乐活动有效教学的探讨,在“有效教学”模式研讨活动的讨论中,我们根据不同音乐活动类型,如歌唱、音乐游戏,韵律、欣赏等设计出不同的引入形式――故事引入、游戏引入、 场景引入等。

在实践中,这些情景引入形式都给我们的音乐活动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选教材《十个小矮人》这个音乐游戏时,教师以“十个小矮人”的游戏方式引入后又以故事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师带着孩子装扮成小矮人来幼儿园送新年礼物,接着课件中先出现三个小矮人手拿不一样的礼物,接着出现六个小矮人,最后十个全出现了……这样的方式使孩子很容易理解歌词、记住歌词,并更轻松地感受歌曲,最终达到音乐游戏的目标。整个活动过程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学得更是轻松惬意。

音乐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以下方面进行深入和发展:1.通过让孩子用眼睛观察生活、观察教学挂图、观察课件等自发进行讨论学习。2.让孩子“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欣赏音乐后说感想、给音乐取名,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3.让孩子动起来,给予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如可以结合为歌曲创编动作、歌词创编、节奏创作、绘画创作让孩子徜徉在不同表现音乐的形式里,这样我们的课程不仅得到整合,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也得到开发。

四、运用灵活的教师语言――支柱

教师的语言技巧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语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教学气氛生动活跃,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音乐活动因其艺术性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需要更精妙的语言激发孩子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如我曾听过一节音乐活动公开课《小篱笆》,整节课下来教师运用最多的是“老师听到几句唱得不是很好”“还不太好”“你们想不想再唱一遍”。孩子在这种语言的引导下变得有些失去信心,对一遍遍重复欣赏音乐产生了审美疲劳,最终导致的效果就是:活动结束了,孩子不仅歌曲没学会,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在运用教学语言时应该注意抓住孩子的特点,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老师告诉小班幼儿说三拍子的歌曲应该唱得优美缓慢,两拍子的则应唱得欢快跳跃,结果可想而知,小班的孩子没有一个听懂我在说什么:因为小班幼儿的年龄根本无法理解什么是优美什么是跳跃;而到了中大班孩子就逐渐能理解了。在大班音乐活动时,教师通过“谁敢来试一试”、“老师想请一个舞伴”等各种激励性语言,使孩子一步步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最终,孩子放下忐忑。

五、充分地利用教学评价――辅助

小学音乐学科评语范文第5篇

一、音乐课堂中学习兴趣的调动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满激情地学习,也是教师的综合能力的表现。

(1)吸引学生。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如一首新歌在导入课程前,利用美丽的画面、教师动听的歌声,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欣赏德国音乐家德彪西的作品《雪花飞舞》后,我问学生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一片片洁白的小雪花慢悠悠地从天上飘了下来。”有的说:“大片大片的雪花,像满天白色的蝴蝶在迎风起舞。”还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柳絮、芦花和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舞……”大家的想象虽然不同,但又接近作品标题的含义,达到了吸引学生兴趣的目的。

(2)艺术化的语言。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节奏和韵律美。要注意让课堂语言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及时调整语言的速度、高低、强弱,让课堂教学语言富有音乐的韵律美。教师可用手势、身体动作配合语言边说边做,让学生通过态势语言感悟音乐的情感变化、节奏特点、音乐风格。教师的语言亲切自然并富有激情,能把学生带入音乐情趣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并为之动情,感受其美。

(3)把握教学的评价尺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言行,寻找学生的闪光之处,抓住时间给予学生公正、科学的评价。评价的语言要适度,态度要亲切,评价的语言不能简单划一,而应是丰富多变的,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评价的方法也要多样化,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评价、表扬,还可以设计学生学习评价表,制作用于奖励的小物品等。

二、音乐欣赏中感受能力的培养

尝试各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愉快宽松的学习氛围中,体验到创造性的乐趣和自我价值,同时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艺术的享受。

(1)听觉能力。在教学中,选择生动有趣的音乐教材,才能让学生熟悉易懂、好听易唱,让同学们感到亲切、真实、有吸引力,以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唱游课”中加入“体态律动”练习,更适合于一、二年级学生,因为在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能力上,体态律动中的动作韵律,比舞蹈中的动作更符合音乐艺术的本身规律。例如学习歌曲《小小雨点》时,我提示学生制造雨声,其他学生可趴在地上或桌子上。春天来了,随着一滴滴“春雨”的落下,“大地”苏醒了,欣喜地看着天空,伸出小手、张开干渴的嘴唇迎接春雨……。随后,学生分成四组,一组当“小雨”、 一组当“花儿” 、一组当“鱼儿” 、一组当“田野”,边听边唱边根据歌词内容进行律动表演,学生们唱得开心、玩得开心、学得开心。

(2)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去激发学生的美感,唤起学生的内心共鸣。较难唱歌曲,通过分组练习,第一组唱前半部分,第二组唱后半部分,每一组都会集中注意力去听唱的那组是不是有错,他们把旋律都储存在脑海中。不仅能充分调动每组的积极性,使自己演唱得更完美,也锻炼和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