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课题申报经验分享

科研课题申报经验分享

科研课题申报经验分享

科研课题申报经验分享范文第1篇

图书馆应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强馆藏相关学科数据库建设,通过参考其他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数据库建设经验,因地制宜地做好本馆相关数据库的采选工作。同时还要加强试用数据库的管理工作,特别要掌握试用数据库的学科特性,参考教师、读者的建议,有目的性地进行馆藏数据库的建设。网络免费学术资源建设。网络免费学术资源在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对图书馆现有订购资源的补充,更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容易获取的信息资源。学科馆员和读者可在网络中根据学科发展、本校科研教学目标,精挑细选形成本馆的学术网络资源,图书馆按学科导航和类型导航在图书馆网站或者是学科博客上揭示,做到简明实用,方便读者使用。学科馆员还应经常对网络免费学术资源进行测试,同时做好网络免费学术资源的使用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数据库增减工作,特别是一些失效的免费学术资源要及时删除。学科文献的信息发现。学科馆员要了解学科数据库的内容和特点,选择与研究方向相关度最高的数据库作为检索的对象。订制、跟踪相关数据库的发展规律,发现、收藏相关协会网站、专门数据库、个人主页等资源。检索出相关课题的综述文献,了解课题的发展趋势,利用已有信息源,对教师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客观的比较。

科研选题的调研和开题报告学科馆员应进行全方位的文献调研,提供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动态、科技发展前沿或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应用专业数据库提供的引文报告功能,制作引文报告,了解相关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学科馆员通过分析功能了解相关课题量、学科属性、国家地区的分布、语种发表的类型、相关学科的机构或专家、会议收入等详细信息;协助教师进行构思,确定立论依据充分和创新性强的研究方向、内容和方案,开展具有应用前景的研究;以最新最前沿的报道为主,掌握相关领域的基本情况,为科研选题和立项做充分的调研。申报中的课题预查新服务科研申报需要相关机构出具的查新报告,由于科研管理机构的不同,查新机构的要求也不同,学科馆员应开展申报中的课题预查新服务,根据查新结果和前期的科研统计工作有目的地选择科研管理机构进行课题申报,提高课题申报的中标率。学科馆员有了前期深入的课题分析,能更好地确定后续检索的内容和策略,对相关数据库和网络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检索和挖掘,结合课题申报提供全程文献跟踪服务。

推送服务图书馆可以通过图书馆工具条、邮箱、手机等,实现推送服务,将最新信息即时发送到教师手中,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例如,图书馆可制作图书馆工具条,实现快速访问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如数据库检索、馆藏资源检索、数据库的更新、电子期刊的调整、搜索引擎的应用。再如,学科馆员通过图书馆的WAP服务,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查询科研信息或者进行文献检索,通过彩信推送服务提供电子期刊的最新文章信息。学科博客学科博客是学科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馆员开展深层次服务的桥梁。学科馆员与教师共同对学科进行研究,使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进行学科统计、分析工作,可将工作经验上传到博客上与其他课题组成员进行交流、探讨和分享。同时博客也可将学科常用资源的介绍和链接进行连接,多角度、深层次揭示可利用的资源。建立信息共享空间和创新社区信息共享空间是应用互联网、计算机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集成的空间、资源和服务,为读者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是联系学科馆员和读者的媒介,是学科知识服务系统的外在表现形式。教师通过知识服务平台享受学科馆员服务,学科馆员通过这个平台向知识服务读者提供服务。[2]上海交大图书馆在信息共享空间基础上,引入“创新社区”的新型服务理念,即图书馆根据读者个性化需要,主动创新服务机制,营建支持主题学术交流和创造的环境,以“学科服务”为主线开展工作,提倡与读者的互动、交流与参与,支持协同研究,启迪创新思维。

作者:金晓君 胡玮

科研课题申报经验分享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地方院校;教学质量;质量工程;现状;问题;措施

一、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概述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继“211 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联合推进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教高[2007]1号文件中“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主要内容有: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等六方面。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11]6号 )中将“质量工程”简称为“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内容主要为:质量标准建设;专业综合改革;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五方面,建设内容不断扩充。

二、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现状

包头师范学院结合学校教学内部改革、建设和管理现状,把提高教学质量工作落到实处。以“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个项目为突破口,采取各种措施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对于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给予配套资金支持,由学校拨专款进行建设,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在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基础上建设自治区级、部级项目培育点,学校投入培育经费,培育点与学校签订任务书,力争在自治区级,部级质量工程项目中取得好成绩。目前,基本形成了校级、自治区级、部级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

三、“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1、项目级别低

因升本时间短,师资力量弱,生源质量低,教学经费投入少,导致学校申报项目竞争力弱。“质量工程”项目多锦上添花的倾向于重点高校,据统计,目前部、委属院校获得了总项目数近70%的部级建设项目,地方院校在“质量工程”建设与申报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2、重复立项,一人多项现象较多

不同类型的项目时常同时集中于同一学院的同一专业中,一个项目主持人,往往担任多个项目。“质量工程”建设目标应是以点带面,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但在申报立项过程中,申报单位目标是为了取得立项,而未更多的考虑项目建设是否可以真正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申报单位围绕少数优质项目反复作文章,导致内容相同项目重复申报;申报过程中,由于申报条件要求限制,使项目主持人往往承担多个项目,造成一人多项,项目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3、重立项,轻结项

在“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学院和教师个人对于项目申报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均能按照要求积极申报。但是一旦立项之后少数项目就出现了建设停滞现象。有些项目重评前的形式包装,评后建设没有新的内涵和改革深度;部分项目多年没有进展,资金投入没有效果回报;有些项目只建不用或建而无用。“质量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表面工程、形象工程、虚假工程。

4、立项成果不能有效推广应用

实施“质量工程”以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出版著作等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益。但是,相当一部分成果为教学服务的功效还没有充分发挥。只有把实施“质量工程”项目取得的开发、利用才能实现为教学服务的宗旨。

5、未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学校现有的“质量工程”共享资源网仅有一个“精品课程网站”,网站上传的课程内容大多停留在申报时的状态,为了应付申报而上传的资料,没有及时更新。而其他“质量工程”项目尚无资源共享平台,立项单位和个人也无相互间的经验交流。

6、“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经费不足

由于学校是教学型院校,自我创收能力弱,导致大多数“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经费不足,使项目在师资队伍、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严重制约了“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进程和成果的取得。

7、“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不规范

“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对“质量工程”项目成果的质量要求未有定量或定性的评价标准;对“质量工程”建设成果的检查和验收缺少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教学效果的实地评估和全面验证,对教学质量进行抽样调查或较大规模普查不多;全程监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力度不够。

四、“质量工程”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1、提高“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层级

结合教育部和教育厅关于“质量工程”工作安排,立足本校办学特色,精心设计各项目、各级别的合理布局,重点打造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质量工程项目,以便争取更多的自治区级和部级建设。

2、加强“质量工程”项目过程管理

建立完整的立项――中期检查――结项验收以及不定期检查监督管理机制,和校、院两级的质量监控体系。中期检查、结项验收不仅凭检查表所填流于形式的过关,要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目标,结合项目建设量化标准,严把项目质量关。

3、优化“质量工程”优质资源共享

目前学校资源共享只有精品课程建设网站,校级优秀课程、重点建设课程和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资源已经实现共享,但“质量工程”其他项目还未建立相关网站,应建立“质量工程”资源体系网站,所有项目均在此网站上传资源,便于学生教师学习交流。

4、加大“质量工程”项目经费投入

大多数“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经费不足,使各项目在师资队伍建设、学术研讨交流、实验耗材采购等方面受到限制,学校要保证项目经费足额按时到位,更要加大“质量工程”项目经费投入,与此同时要保证资金使用效率,制定“质量工程”资金使用办法,严格资金使用,杜绝不必要的支出。

5、规范“质量工程”项目管理

学校要根据办学特色和自身发展,宏观上统筹规划,制定规范的“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制定项目发展规划、学院和学校二级管理权责,使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项验收等工作有章可循,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2] 朱永江.高校“质量工程”建设持续发展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1.5.

[3] 谢艳娟,邓维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质量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高教论坛,2010.10.10.

科研课题申报经验分享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精品课程档案是教学档案的一部分,从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的现状入手进行剖析,指出了精品课程材料归档的范围,并就如何加强精品课程档案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进行了论述。

论文关键词:精品课程;档案工作;教学资源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全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2003~2010年,教育部已经评选出国家精品课程3862门,同时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各高校实施校级的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从上到下,形成三级建设体系。

精品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严格的教学管理与优秀的教学效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形式的原始记录,构成了精品课程档案。精品课程档案是教学档案的一部分,传统的教学档案多是纸质材料,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运行、验收等整个过程,其材料主要以电子文件为主。[1]精品课程注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使用,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在课程网站上与之有关的通知文件和课程共享资源,有效记录、保存精品课程档案,充分挖掘档案信息,对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有重要意义。

一、精品课程档案的内容

1.正确界定精品课程档案的内涵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档案内涵相当广泛,有体现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如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申报材料及批准、中期评估以及结题验收、总结等;有体现教学共性资料的,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听课情况记录、教学工作总结、重要教研活动记录、教材建设、考试大纲、试题库、学生成绩等;但更多的是教师个性化的资料,如典型教案、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教学心得、教学分析、教学效果的评价材料,以及从报刊、杂志、网络上摘抄或剪辑的文字资料或图片、声像资料等。

正确界定精品课程档案的内涵,是为了了解哪些材料属于归档材料。精品课程在申报、评审、运行、验收整个过程中,其材料基本以电子文件为主。如申请书及其汇总表格直接通过网络报送电子版,授课录像、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践指导、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制作成网页形式,只需报送网址。产生的纸质归档材料主要是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申报通知、正式公布年度精品课程函件以及学校签字盖章的精品课程申报表。网页形式的课程资源和实体资料两种都要储存备份。

2.按项目建设过程分类产生的归档材料

精品课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归档材料包括申报、评审、运行、检查验收等全部过程。

申报阶段的材料要求:“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3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且必须按照‘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申报学校在申报平台上,登录‘精品课程工作网站’,录入本年度推荐的精品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学校名称、课程网址等信息”。

运行阶段的材料要求:“申报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免费开放课程资源,不断更新上网内容,并要求“每门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类。有形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教材、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效果及特色、学校政策支持及辐射等指标,也就是说每项内容发生较大改变,其相应的材料也应做变更并归档。以师资队伍为例,如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工作发生变动,所在学院应及时填写变更决定,上交学校主管部门备案,并报送精品课程授予单位。无形资源是指蕴含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指导思想,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有形资源正是这种无形资源应用于课程改革与实践产生的成果,如果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有所调整,其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可能发生一些改变。

检查验收阶段的材料要求:“对于2003至2009年的国家精品课程,高教司将按年度单独进行复核,根据复核情况决定是否保留或取消其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将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

二、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现状

1.档案意识薄弱,职责不明确

在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中,领导重视与否是关系到课程档案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项目申报阶段,由于时间紧,同时还有许多具体的工作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比较重视申报材料的填报,材料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准备得比较完备,而对精品课程档案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精品课程档案的搜集以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为主,以高校教学管理和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参与为辅,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档案训练,对档案价值和档案工作规律缺乏了解,忽视建立健全教学档案资源规范制度等教学档案基础工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原始记录没有及时收集、归档,当需要查询和使用时,无处可找。档案管理部门基本上你交多少,我管多少,对课程档案工作缺乏责任意识。

2.精品课程档案建设规范性、系统性不强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实践过程,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其档案建设也需从申报、评审、运行直至验收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但精品课程没有明确的建设周期,只有部级精品课程在文件中提出“荣誉称号有效期5年”,一些精品课程的运行过程中档案建设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而且由于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以网页的形式展现其教学资源,其档案资源以电子文件为主,传递过程中或因计算机网络等产生技术问题,一些课程的网站建设处于随意状态。

目前,高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规范主要限于校级,精品课程档案基本上是教学院部上交多少给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再移交多少给学校档案管理部门。且教学院部的文件(档案)二级管理没有统一规范,各部门、各院部自行建设,自行管理本单位基础资料。有的院部将精品课程档案全部移交给学校,既给学校档案管理带来负担,也造成查阅不便;有的院部将精品课程档案移交学校时,由于从档案形成到归档时间过长,部分主要材料遗失,致使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的完整性、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三、精品课程档案的构建

1.强化档案意识

领导重视,将精品课程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增加投入,改善档案保管条件;增强精品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档案意识,档案工作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教师要注重收集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档案材料,并及时上交;稳定专职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明确管理职责

按照文件规定,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由申报学校存档。高校要加强对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课程负责人及其团队、课程建设所在院部、教学管理部门、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各司其责,按照工作流程,使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长期有序地进行。课程建设团队是精品课程档案建立和利用的最大主体,应指定专人负责材料整理、申报、汇总及归档,并将课程档案管理与日常的教学紧密结合;课程建设所在院部不仅要加强前期申报阶段的材料整理,而且要强化后期建设的检查、督促;教学管理部门要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通知文件,对精品课程档案建设定期检查和验收,建立考核与激励制度;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档案宣传,拟定精品课程归档范围,明确归档材料要求,加强对精品课程档案的编研,档案人员要充分挖掘精品课程档案内容,并能根据教学人员需求,将收集的文献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经过科学归纳、筛选、整理和集中,由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向三次文献加工发展,形成系统、权威、深层次的信息,使其具有实用性、时效性。

3.建立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流程,强化全过程管理

精品课程档案管理规范与流程的设计要符合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与要求,以每门课程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进行归档,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内容上要保持连续性和成套性,教学过程和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失。考虑到精品课程没有明确的验收要求,则更应当注重过程材料的归档。重要批复文件作为事件的结果可以先行单独存档,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并存,重要的声像文件如课堂教学录像可以以光盘的形式备份,网页形式的课程资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课程负责人和教学管理部门都应留有备份。

4.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

将精品课程档案建设与课程自身结合起来,以网络为载体,建立一个以共享、开放和立体化为特色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网络向校内外师生提供课程共享资源。一是对课程档案的文字、图片、录像等材料及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教学系统平台运转,共同使用,把电子化归档和纸质材料归档保管相结合,提高精品课程档案的利用与效能。二是建立档案的实体资料库和网络资料库,实现实体资料库与网络资料库的双重储存。合理设计课程网络资料库的数据结构和界面,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环节和流程的特点,反映多形式教学档案资料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完整的教学档案。

科研课题申报经验分享范文第4篇

新疆农科院重点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现有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实行以研究所为依托单位制,资源有效联合与共享不足。人力、物力的相对分散使其在承担国家、自治区级重大科研任务和参与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竞争等方面实力较弱;在科技投入上,经费来源渠道相对单一;国家、自治区的科技投入绝大部分用于科技项目,实验室设备维护、更新等经费捉襟见肘;条件建设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始创新力,导致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不足;院内强势专业合力不够,竞争重大项目能力不足。新疆农科院棉、粮、油、甜菜、园艺等作物常规育种在国内都有一定的科研地位和影响力,申请项目本来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各学科、专业之间由于缺少有效合作,未形成合力,使重点实验室在一些国内、区内重大竞争性科研项目申请方面的中标率低。实验室资源共享是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力保障[8]。目前,新疆农科院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共享率不高,部分实验室因经费原因,急需的仪器设备未能及时到位,对项目的执行和科研创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有先进实验仪器的实验室因项目原因未能充分利用这些仪器设备,造成硬件条件的浪费。人才是科学研究的决定因素,人才的培养与吸引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新疆农科院重点实验室的吸引人才和激励人才的机制等不健全,在高层次人才的吸引、竞争性申报项目和获准项目的奖励、高水平论文的奖励等方面,均需要制定更合理的、有利于吸引高层次人才的、能够更有效地激发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管理制度,使优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3促进新疆农科院重点实验室发展的对策

按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一流学科发展要求,新疆农科院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应进一步优化整合,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优势,改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夯实农业基础研究的基础,形成与区域创新和农业科技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创新实体。在新疆跨越式发展背景下,新疆农科院重点实验室开放程度得到了提高,但面对全社会的开放机制,其共享开放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9]。一是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拓展合作渠道,建立访问学者制度,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专家来实验室开展研究、开发等工作,与相关研究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二是加强横向协作,充分利用自身科研优势指导科技产业,促进下游产业化生产。三是建立科研仪器设备和文献资料共享机制。重点实验室应打破传统的占有观念和“壁垒”,避免重复购置和独立使用造成的浪费。一方面,要求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对外开放;另一方面,要加大大型仪器设备的对外开放程度,通过建立协作共管机制,搭建新疆农科院公益性、基础性实验条件平台,有效配置物力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四是建立人才资源共享机制,结合同一领域各部门之间的人才通用性的特点搭建人才平台,加强人才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优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创新团队的建设是衡量一个实验室水平的重要标准,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首要任务。实验室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在研究方面,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二是在管理方面,建立一支结构层次合理、精通业务、有高度责任心的管理队伍。鼓励科研人员进修、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申报各种课题并加强国际合作;通过课题申报倾斜、经费倾斜、相关政策倾斜,鼓励青年科研人员申报项目;加大对科研人员使用仪器设备的培训力度,充分利用本实验室的先进仪器和设备开展研究工作;实验室应经常性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等。此外,科研团队建设需培养科研人员良好的科学素养,团结协作精神及创新精神,以发挥协同作战的整体优势及适应新兴学科发展的需求。实验室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做好实验室的宏观建设规划至关重要[10]。新疆农科院应围绕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2010~2015年)的相关要求,以及自治区农业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求,以提高进入国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遴选竞争力为目标,对现有实验室进行有效整合,集成符合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的学科优势,做好长远规划。一是加强现有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整合优势资源,夯实研究基础;二是围绕自治区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以及新疆农科院学科建设要求,建设一批符合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的院级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为实验室进一步升级提供储备;三是依据自身发展需求,落实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明确管理职责,规范管理程序,制定科技资源共享的制度和管理条例;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实验室人员的考核和对创新实质贡献的评价。把实验室经费分配、人员编制以及酬金分配等与实验室的评估结果挂钩,激发实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逐步提高实验室运行及管理水平。重点实验室建设所需经费除由自治区财政、主管部门、依托单位和课题主持人几方共同筹集外,还应发挥依托单位的科研后盾作用,确保建设经费、运转经费及开放基金能真正地用于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和对外开放上。同时,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尤其是有条件的企业和集团通过横向交流等方式与重点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此外,重点实验室还应广辟筹资渠道,通过开展合作研究和开发等方式争取各级政府和民间的资金,通过横向创收增强自身的实力。

本文作者:房世杰任红松李进涂振东工作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

科研课题申报经验分享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项目;教学模式;反辅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6-0055-02

教学改革是教育界永远的话题,教育部的课程改革前后共八次,目前正处于第八次课程改革期间(2000年至今),改革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教学质量并未如预期般提高。以学生为主的改革方向,调动的仅是少数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情况说明了目前教学改革中尚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并亟待解决。

一、传统教学改革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教师改革为主,学生被动改革

传统的教学改革,不管是课堂教学方式,还是考试方法,或者实验实训的改革,导向都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然而,改革的主要任务却落在教师的肩上,以教师改革为主,侧重点在于对教学设计的改革和学校对教师改革成果的考核。学生只是被动地换了个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并未发生改变。往往改革初期学生会感到有一定的新鲜度,几堂课后又归于平淡,恢复了以往的学习状态。

(二)以单一课程改革为主,改革成果不能共享

传统的教学改革,以单一课程改革为主。大学课程具有较大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每门课程均由不同的专业教师教授,当一位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效果后,却发现并不能应用到其他课程中去,而其他相关课程开设在不同的学期,导致改革的延续性被打破,好的教学改革方式无法共享,且忽略了教学方法需要因课程而异。

(三)以改革成果为主,成果对改革的反作用不能很好实现

传统的课程改革,以“申报项目改革—完成改革试点—考核改革成果”的形式进行,大多数院校和教师以完成改革为目标,以改革考核的结果作为完成某项课程改革的标志,针对考核评价标准一一进行筹备,考核通过就代表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也意味着课程改革的阶段性结束。而这些改革的成果,包括课题教学设计、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论文、学生的大作业等仅在课程改革结项、学院专家检查、课程改革交流等场合作为证明资料存在,平时束之高阁,乏人问津。

二、以创新项目反辅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式

(一)以创新项目反辅课堂教学的定义

从相关专业课程中提炼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兴趣点,通过课程设计,动员班级全体成员组队自主选择课题,进入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工程项目的实地调研,完成既定目标,形成成果;由指导教师从中筛选好的课题、好的成果,推荐申报各级别的大学生创新项目;项目申报成功后由项目组成员进一步深入研究,旨在解决后续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知识扩展;最终要将项目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相关专业课程中去,起到辅助课堂教学的目的。整个过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学生的自我突破。

(二)实施过程

以创新项目反辅课堂教学的改革模式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下面以市政专业课程群———市政工程概论和市政工程投资控制为例进行说明。1.寻找课题,调研实践。市政工程概论是一门纯理论课程,通过课程改革为该课程镀上了实践的色彩。课程在设计时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只要求学生在本市市区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点任意寻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市政项目,跟踪拍摄该工程的施工过程,定期汇报,最后制作成完整的视频短片,重现该工程完整的施工过程,上传网络课程共享。期末考核则是对所在小组完成项目的现场展示和介绍,并回答教师和其他学生关于该项目的各种疑问,从而考查在调研实践中对项目的理解程度。由于突破常规,学生的自由度较高,选择范围较广,接触到的项目实际和专业密切相关,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积极主动性大幅提高。2.提炼成果,申报项目。指导教师在学生最终提交的成果中,优选较好的项目,结合学生在调研实践中的思考和课程需求,组织学生申报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由于申报项目不仅能够获得学校资金支持,而且可以提前和用人单位取得联系,申报项目获得的荣誉感和满足感也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因此,学生申报的积极性很高。如“基于OGFC原理的混凝土路面降温方案研究”和“土建BIM在市政3D模型中的突破研究”等项目。项目内容为:通过现场调研,发现问题;通过现场实践,跟踪拍摄;通过企业访谈,分析原因;通过反复试验,寻找方法;通过实践验证,形成成果。3.成果共享,反辅教学。市政工程投资控制课程主要是对市政造价员基本技能的培养。市政造价的难点在于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之后,缺乏施工技术方面的经验,导致套用定额子目时会出现漏项、错项、工作内容重复等问题。由于学生接触到的工程较少,而市政的道路、桥梁、排水隐蔽工程又较多,在阅读图纸时,会因缺乏空间想象力而导致理解偏差。而学生在不同项目中拍摄形成的成果文件,有照片、视频、讲解,对学生掌握施工组织和施工工艺非常重要。

(三)保障措施

1.学校对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支持。要提高学生申报创新项目的积极性,就需要学校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除了提供创新项目的申报机会外,还需要经费的支持,以及对申报学生在创新学分、评奖评优中的支持。政策支持的力度要大,要对学生有吸引力。2.校外实习基地对学生调研实践的支持。项目的完成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一方面要保障学生校外实习实践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调研实践的平台,这就需要校外实习基地的大力支持。学校要负责和这些企业签订协议,为学生的调研实践提供便利。3.实验室对软件升级培训的支持。实验室配套的软件,如广联达BIM软件采购后,应根据教师的需要,即时更新软件,对教师进行培训,及时帮助师生解决问题。如土建BIM在市政3D模型中能否应用,该课题是否可以实现,就是预先咨询了广联达的技术人员,明确了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后,再进行项目的实施。

三、积极的意义

(一)学生成为教学改革的主力军

以创新项目反辅课堂教学的模式,不管从形式、过程还是结果上,学生都是项目的承担者。学生根据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再从课堂理论上获得答案,用自己实践的成果去验证课堂教学的正确性,从而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力军。

(二)荣誉是压力也是动力

在创新项目给学生带来荣誉、利益的同时,由于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项目并结题,并且研究的成果和课程的考核相关联,这就给了学生不小的压力。往往压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往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给学生一个机会,一个看得到的目标和一定的激励因素,学生的能力常常会超乎想象。

(三)真正实现了教学辅助科研,科研反辅教学

创新项目的来源,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来源于相关课程的启发和教师的引导。但是,如果引导学生进行的项目正好可以解决课程或者课程群的瓶颈问题,或给课程提供新的教学案例,则科研就能真正实现反辅教学。

四、结语

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手段,是所有高校共同研究的一个课题,也是目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提出的以创新项目反辅课堂教学的改革模式,正是基于这种思路的一种改革尝试,目的是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项目带动学生,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董晓英,杨学东.工程造价专业“教学做一体化”应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4(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