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独立思考的问题

独立思考的问题

独立思考的问题

独立思考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二外日语 教学 问题 对策 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102-03

二外日语课程是面向二年级(或三年级)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由于近年来,社会对双语人才需求增加,而中日经贸关系又长期处于重要地位,选择日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国内高校日语学科建设日趋完善,二外日语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独立院校当然也不例外。

根据大学日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的规定:“二外日语,开设三个学期,每周4课时,按一个学期17周计算,累计200课时。”①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达到一定程度的听、说、读、写、译水平。独立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有普通高等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同时又由于师资队伍建设和生源条件等诸多方面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面临了普通高校没有的或者说比普通院校体现得更为突出的个性问题。

本文试从教学工具、教学对象、教学主体三大因素的视角出发,分析独立院校面临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独立院校面临的二外日语教学的问题

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总体而言可分为三类:教学工具,教学对象,教学主体。独立院校在这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从教学工具来看

教学工具包括最基本的教材和师生能够利用的教学设备资源。就教材而言,独立院校和普通的高等院校有着同样的困惑,很多二外日语专业使用的教材是《大家的日语》或者《新版中日标准交流日本语》,笔者所在的院校使用的是前者。这些教材内容偏向口语化的特征显著,语音部分课程甚至没有展开单独章节,课本内容也没有像专业日语那样,有系统的日语语法体系作为铺垫,这对于零起点又非本专业的二外日语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从教材内容来看,可以说这些教材比较适合公司员工或者出国人员出国前的突击培训,但并不适合大学教育中零起点的二外学生,尤其对那些具有考研需求和通过日语能力测试三级考试的学生而言,口语化的教材不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日语语法基础知识,对应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就教学设备而言,很多高等院校对二外日语教学投入一直不足,没有供二外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语音室,没有网络自主学习中心,至于卫星电视这类专用设备,很多学校连专业学生都没有,二外学生就不敢奢望了。教学只能局限在教室的黑板和PPT上,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这些问题同样也困扰着独立院校,甚至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从教学对象来看

教学对象,也就是学生。独立院校一般是三本院校,生源中有高考成绩发挥不佳,但素质较高的优秀学生,也有资质较差,或者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生源质量整体不及普通高校的同时,参差不齐的现象较普通高校更为明显。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人而异开展教学,教学进度适中或者偏快的话,差生完全跟不上教学节奏,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兼顾差生则要多次讲解,就会有教学内容的复习重复,优秀学生便会感到毫无新意,在一旁打起盹来。生源的良莠不齐造成了一方面对优秀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吃不饱,一方面资质差的学生却根本无法跟上教学进度。此外,独立院校因为招生需要顾及学校运营成本,外语类专业班级人数相对偏多,不具备开展小班教学的条件。二外选课也不例外,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的对话或者被提问次数较少,这些都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和其他高校学生一样,二外选课中的学习动机不明,除了考研需求和自身对日本动漫、日本留学等相关事项较为感兴趣的人之外,大多都是因为学分需要而选择课程。也就是说,选择二外日语课程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外日语”。

(三)从教学主体来看

教学主体,即教师和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方法。相对于英语专业和公共外语的师资队伍中人才众多的局面来说,独立院校日语专业的教师人才普遍紧缺,教师师资严重不足,人才库也不及英语教师,年轻教师居多,学历、学位结构相对较低。由于教师数量有限,大部分教师的精力都集中在日语专业学生教学上,根本无暇顾及二外日语教育。外聘教师或者新教师兼任二外课程的情况较为普遍,而且即使有优秀新教师从事二外日语教育,也通常会在其工作稳定后服从专业教育优先原则被抽调,导致二外日语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在师资不足,二外日语课程优先位置严重滞后的情况下,教师能做的就只能是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聘请外聘教师虽然能够为学校教学工作“救火”,但外聘教师通常责任心不足,毫无动力去钻研探索适合独立院校二外日语的教育方法。同时,教学上照本宣科草草了事的情况较多,教学方式单调缺乏新意,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无法得到较好的保证。

二、独立院校二外日语教学的改进对策

根据影响教学效果的三大因素,在二外日语教学问题对策中也应该针对三方面加以改进。

(一)就教学工具方面而言,首先应该在教材的使用上,对教材内容进行自我修编和扩充

比如教材《大家的日语》,语音部分没有设立课文单独讲解,从五十音图罗列到长音、促音总共不超过四页,根本不适合零起点学生自学。而同样的内容,在日语专业的教材《新编日语》中共计五课,课时分配充足且配备有口型图片,很适合基础阶段的语音学习。因此,二外日语教师就需要在原教材基础上,参考相关学科教材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语音教育。由于《大家的日语》等教材是适合口语课程的速成教材,缺乏书面用语的例句例文,其特点是口语化色彩非常浓厚,省略句相对较多,这对完整的语法体系的学习是一个较大的障碍。就好比一个人尚未学会走路就要求其跑步一样。对教材内容口语化句子进行书面用语的标注,对省略句的补充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以下以《大家的日语》第二课内容为例进行说明。在《大家的日语》第二课中否定式都用 “じゃありません”的形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在文中标注好其对应的书面用语“ではありません”,指导学生书面、口语表达方式同时识记。另外,课文中出现的“こちらこそよろしく”,后面省略了“おいします”, “あ、どうも……”中的省略号则根据上下文确定为省略了“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对于零起点初学者来说,复原完整的句子进行学习才能使基础知识扎实稳固,避免将来遇到完整句型不认识,或者省略方式和课本不同时,出现意思不能变通的尴尬局面。

至于语音室、网络自主学习中心的硬件等方面,学校若能积极为二外学生提供某些服务哪怕是某一时刻的绿色通道都能营造出良好的二外日语学习环境和气氛,有助于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对学生自身发展大有帮助。

(二)就学习对象而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学习动机决定了学生在二外日语学习中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学习效果。”②那些有考研需求,有日本出国留学意愿,或者热爱日本漫画等明确学习动机的学生,学习往往较为主动,学习热情高,效果较好。但是对那些没有强烈动机只是为了混个学分的学生来说,在二外课程教学之初阐述二外日语的重要性和当今社会对二外日语的就业需求,也能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需要学习日语,使他们较为端正地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学好二外日语对自身的帮助。比如笔者给某班学生上二外日语时,最开始就讲了自身前任工作的情况。那是一家位于杭州滨江地区的外资服务企业,经理是美籍华人,但其客户基本是日本人,公司内部员工联络几乎是英语操作,但客服电话、单证处理全是日语,业务主管都要求会日英双语,并且主管负责的日语水平都很高。这些身边的英日双语需求和市场的实例使得学生在第一时间就对二外日语的实用性产生了感性认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比没有介绍双语人才优势的平行班高很多。因此,对于那些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学生,花上少许时间让其了解学外日语的现实意义对他们端正学习态度,调动积极性也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独立院校学生生源良莠不齐现象固然比普通高等院校突出,但独立院校办学特色是招生数量众多,班级数量不止一个,因此,分班教学在独立学院切实可行。分班教育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诉求和认知能力划分,将二外日语学习者划分为提高班和普通班。这样教师能够较为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日语教学。对提高班的学生而言,进度上可以适当加快,教学内容上偏重阅读、写作、语法体系,提高学生应试水平,从而帮助学生达到研究生入学考试所需水平,或达到日语国际能力测试三级甚至二级水平。对于普通班学生而言,教学进度要兼顾这些学生的理解力,适当放缓,可以通过增加学时等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可以自由灵活地适当侧重基础日语知识,多一些日语交流表达方面的教学。

(三)在教学主体上,充实日语教师师资,减少流动性强的外聘教师的使用,尽可能安排本校专任教师任课,是独立学院的当务之急

只有在高素质并能够稳定工作的日语教师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教学责任才能落实到人,教师才会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方法,教学思路也会比较清晰,在时空上具备良好的延续性。

所谓的教学主体并不仅仅指教师这个单纯的个体,主要还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因素。③二外课程由于每周只有4个课时,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坚持“精讲多练”必不可少。“精讲”要求教师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在传授知识时多教一些方法论,比如使用联想法、对比法等教学方式,这对大学生自我学习有积极帮助。举个例子,在单词学习中,由于日语中有很多汉字,中国人在很多场合合理利用汉字就能联想出相关词汇。比如学生学习了“日本”一词为“にほん”,学习了“语”为“ご”,那么日本语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日语,合起来就是“にほんご”,同样还可以联想出“日本人”“日本产”等诸多词汇。例如在讲解“ける”(开门)这个词的时候,将其所对应的自动词“く”同时标注出来,并分别用“ドアをけます”(开门)和“ドアがいてます”(门开着)进行对比,很直观地说明日语中他动词和自动词有着怎样的区别,从而引导出他动词是必须带宾语的动词,而自动词是不需要带宾语的规律。由于课时短暂,内容量大,完全在课堂上完成听说读写的“多练”任务是不可能的,如何解决课程时间不足的问题需要教师展开个人智慧。比如某些课程内容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加以精简,例如单元复习基本也就是综合练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习题后,通过教学博客等方式公布答案。学生在自查后反馈老师,教师只需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这样教师的复习既有针对性,又可以节省时间,还能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此外,积极导入文化背景资料,增添课程趣味性也非常重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教师在课文中结合课文内容引入日本文化能够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保持学生对学习日语的新鲜感,让学生了解更多日本人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风土人情,从而感受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日语语言习惯。例如日本家庭普遍使用浴缸泡澡,日本人说洗澡通常是指泡澡,用“おに入る”(进入浴缸泡澡)来表达。和中国不同的是,日本的泡澡水仅仅是用来浸泡用的,而不是用来洗澡的,一缸热水也不是一个人使用,而是一家人用的。客人来的时候客人先用,用完了再主人家里轮着用。至于我们中国人认知的洗澡行为,日本人通常是在浴缸边上的淋浴处完成的,日语称之为“シャワを浴びる”。另外,和中国不同的是,日本人早上淋浴的人也很多,因此当我们看到《大家的日语》教材第16课中的“朝ジョキングをして、シャワを浴びて、会社へ行きます”(早上散步,洗完澡后去公司)的句子时就不会感到困惑。一方面既学习了新的单词句型,一方面也增加了对日本人的独特习惯的理解。教学实践也证明,在教学中积极地导入文化因素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丰富授课内容,使学生能够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可以积极地推进二外学生共享日语专业学生的资源和课外日本文化学习的机会。比如可以让二外日语的学习者在自愿的前提下积极参加日语专业学生主办的日语社团活动,参加日语专业的讲座,观摩在杭高校的卡西欧日语演讲比赛等活动。学生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能够体会到更多的日本文化,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课外主动学习也有促进作用。

三、结语

独立学院的二外日语教学既有普通院校面临的教材不适、教学方法陈旧等共性的问题,也存在着师资不足、外聘老师责任心差、生源档次较差、学生众多、教学进度难以统一的个性的问题。但另一方面,独立学院也具备实施分班授课这样的有利条件。只要教师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个课程,精心准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就一定能克服教材、设备、教学对象、教学主体等不利客观因素的影响,找到符合独立院校二外日语教育的有效方法。

注释:

①大学日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②高见泽孟(著),黄文明(译).日语教学法入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③黄景爱.浅析影响二外日语教学效果之因素及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2).

【参考文献】

[1]呼延丹凝.高校二外日语教学方法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36).

[2]刘艳.高校二外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学传媒研究,2010,(9).

[3]贾军芹.二外日语分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4]姜丽.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英语专业二外日语学习能力[J].怀化学院学,2010,(6).

独立思考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等院校独立学院 新生适应问题 对策研究

近年来,难以适应大学生活的学生人数大幅增长。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因基础知识不扎实而跟不上课程。其中不乏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亦无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学生。究其原因,全国高校大面积地扩招使得生源的质量有所下降,除211、985等名牌学府之外,中国也存在很多三本院校,甚至各类职业学校。首先,对于这些学校,每年还要面对很大的招生压力,这一现状使得招生选拔制度较之以前一再放宽,这也是造成近年来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生活的原因之一。其次,还有一部分学生在人际关系及社会生活方面对大学生活适应困难。所谓长大成人,某种程度上是指能适应社会。而如今,却有越来越多心理不成熟、难以适应社会生活、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学生步入象牙塔。日本著名社会学研究者白石大介①曾在其发表的《大学生的幼稚化现象——其背景与课题》一文中对这样的现象给予“大学生的幼稚化现象”一称。

1.适应期障碍

经历严酷的高考后进入大学这座象牙塔的大学新生们,更像一只只初出茅庐,对一切都心怀憧憬与不切实际的梦想的雏鸟,当他们面对全新的环境时,势必会有些许防备也有些跃跃欲试,但大学毕竟与中学时期有很大的不同,大学更注重个性发展,所以新生们必然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因人而异的过渡期,这也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时期。大部分新生会顺利过渡,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但也不乏在适应期表现出角色转换困难等问题的学生,而且近年来这部分学生的人数在呈上升趋势,这与90后的成长环境,以及90后的自我意识过强等特征是分不开的。

1.1学习适应障碍

大学与中学在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存在极大差异,导致新生普遍会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学习目标缺失。摆脱了高中时期老师与家长的重压,新生便会产生一种松懈感。部分同学花大力气放在各种社团活动上,有的则开始享受花前月下的浪漫,并没有及时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缺失。(2)学习方法不适应。一是不适应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较之中学老师来说,速度很快、内容紧凑、高度概括,老师讲的不一定书上有,很多东西是靠理解不是靠死记。二是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大学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少同学在完成作业后,不知如何安排大量的自由时间。最后,不适应大学考试方式。大学考试灵活性较大,考试范围就是没有范围,如若仍采用中学时期的战术,显然无法适应高校的考试。

1.2人际交往适应障碍

(1)失落感。新生在跨入大学校门前,从身边的老师朋友亲戚的描述里推测大学应该是无比自由的所在。但真正进入大学后,他们便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包括早操晚自习在内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限制,宿舍、食堂、教室之间三点一线、相对单调的生活,无一不会使他们产生失落感。另外一种情况是高考失利带来的失落感。这种情况比例不高,但笔者也碰到过好几例,其中一位由于觉得学校课程无聊而参加非法宗教集会,另一位因为考研压力太大而申请缓考,在笔者看来,此类学生尤其需要老师的关心与指导,他们一般自尊心很强,如若发现及时,引导正确则会成为很优秀的学生。(2)自我怀疑与否定。大部分能顺利考上大学的学生在中学阶段都是相对优秀的,不管是先天的智商优势还是后天的勤奋努力,他们对自身的价值都是肯定的。但进入大学后,互相比较的不止是学习成绩,还有社团、恋爱等很多因素,新生可能会被这中间任何一个因素中的挫折打败,从而产生对自我能力的质疑,自身价值的否定。(3)离群感。“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成长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自我意识极强,自我中心,不善于为他人考虑是他们的特点,他们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不太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却总是理所应当地希望别人给予其关心与尊重。由于性格特征与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每个人的处事风格也相应不同。在这种多元化的环境下,许多新生会与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产生摩擦,从而导致离群感的产生。

2.新生适应障碍的原因

高校新生在适应期内出现的转换困境,应从社会、学校、新生个体等几方面寻求其内在的原因。

2.1社会环境的变化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新生作为青年中的活跃分子,对社会的这种发展趋势比较敏感,但又对其中的变化迷惑不解,价值观念上的颠倒,心理上的困惑和压抑,行为选择上的无所适从,等等。个体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产生心理压力,在过渡阶段容易陷入迷惘和困境。

2.2生活方式的变化

中学阶段的生活方式基本由父母决定,许多学生养成了依赖和习惯于受控的生活方式,但进入大学后,需要面对独立的生活,不仅要搞好学习,还包括其他复杂的人际关系等。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大学新生无法迅速对变化了的外界做出恰当的反应,更谈不上自我定位。

2.3集体生活的影响

大学同学来自于五湖四海,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但也容易在彼此的对比之下感受到压力,造成角色定位上的从众心理。

3.提高适应能力的方法

3.1进行切实有效的心理调节

3.1.1正确评价自我。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若选择性地只看自身的优点,便会造成盲目自大、目中无人等不良后果,使人缺少向上的动力,停滞不前;反之,如若一味沉溺于自身的缺点,亦会使人意志消沉,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3.1.2增强交往能力。大学时期对于人际交往的需求无论从范围到程度上都较之中学时期有了较大的提高,新生人际交往面较窄,交往能力较弱的新生有可能会产生社交恐惧心理。大学里的各类社团、学生会等部门,为广大新老生提供了一个锻炼提升交往能力的便利平台,新生需要摆脱胆怯畏缩等负面情绪,积极勇敢地参与到这些部门中去。

3.1.3进行心理咨询。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理解都存在一定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询。实则不然,当今社会,面对压力丛生的生活,多多少少有一些负面情绪,能通过自身努力进行排解固然是好,如若不能得到很好的疏导,则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得到解决。

3.2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

3.2.1端正学习动机。期望值过高,为了考试而学习会导致学习兴趣流失,学习效率下降。

3.2.2掌握学习方法。大学新生首先应该改变对于“学习”二字的认识,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身学习的独立性。除了消化理解课本知识以外,更要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利用学校丰富的图书资源及良好学习环境,积极参加各类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学以致用,从而再次升华知识的价值。

3.2.3提高学习主动性。大学教育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及自主性的特点,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通过吸纳新知识,就能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开创新局面。

3.3努力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学新生要认识到,大学与中学的最大不同在于自主性的培养,大学更注重自主管理,新生更要克服惰性与随意性,积极主动地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项培养新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活动,树立新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意识,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机制,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逐步改变以老师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日常事务管理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工作的主体。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针对本文开头提到的“大学生的幼稚化现象”,探讨大学生应如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尤其是大学新生如何在初始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便成了一个很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方向。这不仅可以促进新生快速融入环境健康成长,提高自身素质,而且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注释:

①白石大介.大学生の幼稚化現象-その背景と課題.武庫川女子大学学生センター紀要,1998,8,9-21.

参考文献:

[1]白石大介.大学生の幼稚化現象-その背景と課題[J].武庫川女子大学学生センター紀要,1998,8,9-21.

[2]卢莉丽.大学新生自我和谐状况及自我调适[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4):97-98.

[3]李晶.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分析及对策[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9,18(1):87-90.

独立思考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独立董事制度 建设 思考

1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建立过程

为了提高公司治理的水平,我国从1997年开始,不断尝试在公司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1997年12月,证监会在《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中,以选择性条款的形式,首次引入独立董事制度。200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上市公司治理指引(草案)》(征求意见稿),第十三条规定,公司应至少拥有两名独立董事,且独立董事至少应占董事总人数的20%。

2001年8月16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上市公司遵照执行。有关独立董事的理论争议最终确定为立法文件。《指导意见》对独立董事的概念、任职条件、独立性的含义、独立董事的选任程序以及独立董事的职权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自从《指导意见》后,我国的境内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全面实施。

2 我国现行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独立董事制度未能很好的解决“一股独大”、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问题 独立董事在西方诞生的一个背景就是在美国公众公司的股权过度分散化,由于单个股持股比例很低,难以对公司决策产生有效影响,股权分散必然导致经营权集中于管理层。此种情形下公司监控的重点在于防止强势管理者滥用权力,损害全体股东利益。那么,缩短股东和经营行为之间的距离,对董事、经理进行近距离观察应为此种公司内部监控体系的设计重心。将监控机关设置于经营机构内部是符合此种理念的。

股权集中下的公司,控股股东可以依靠自己的控股力量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管理者来经营企业,并能使其贯彻自己的经营理念。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如果不考虑自己的经济社会体制,通过简单拷贝美国的经验很难建立起有效的独立董事制度。与分散性股权结构具有互补关系的独立董事制度,并不适用于集中型股权结构的国家。解决“一股独大”问题是一个系统的改革,必须结合国有股减持、加强政府监管、提倡媒体监督等改革措施一起进行。

2.2 独立董事制度未能很好的执行监督,在我国反而有可能与已有的监事会制度产生冲突 由于独立董事与生俱来的一些缺陷,导致其并不能很好的执行监督职能。大股东可以利用自己的控股地位很自然的运用各种措施来应付监督,甚至包括解聘独立董事。因为按照意见的规定,独立董事最终还要由股东大会任免,还要坚持“资本多数”原则。除此之外,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之间的冲突。不可否认,我国的监事会制度目前确实存在着各种问题,导致并不能很好的实施监督作用。但是监事会不能发挥监督作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监事会制度不能发挥作用的目的是制度本身的原因吗?在引进一种新制度时必须对此进行考虑。

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中就会同时存在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两种制度,而且两者都是强制要求建立的。我国对公司的各种监督机构已经够多,在公司内部有股东大会、监事会、党、团、工、群等,外部有证监会、交易所、地方政府等等。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无疑会使已经重叠的监督权力愈加重叠;另外,由于独立董事的职责和监事会的职权有很大的交叉,这就极有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多人监督,实际等于无人监督;二是没有对他们之间各自的职责做出明确规定,出于“搭便车”的心理,几个机构之间就会互相推诿、扯皮,从而使监督效率反而下降。

2.3 独立董事制度未能很好的改善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状况 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问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有其复杂的原因,是各个利益团体之间互相博弈的结果,它与公司的治理结构是采用“一元制”还是“二元制”无关。

在我国,上市公司粉饰会计报表的动因有股票发行和上市动机、配股动机、避免处罚动机以及炒作股票动机。我国的股权结构对此种动因成为现实奠定了基础,国有股一股独大,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运作。地方政府出于对经济、就业的考虑,往往也放松了对企业的监督,甚至帮助企业造假。独立董事制度也未能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我们并不否认我国有的独立董事是想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但是在强大的股东面前,他们如果坚持斗争,结果要么是辞职,要么是被对方扫地出门。

所以说,想依靠独立董事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太可能的,可能在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上大股东会让步,但是一旦涉及到了实质问题,大股东是决不会手软的。这就一要靠我们加强政府监管,完善法律,尽可能降低上市公司造假的可能;另一方面,正如陈志武教授所言:我们应当进一步开放财经媒体,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财经媒体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对公司问题进行揭露。

3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对策

3.1 以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来追究独立董事的责任。以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追究独立董事的责任就是指一旦侵权行为发生而引起诉讼,独立董事就被认为是有过错的,应当承担应有的责任。独立董事必须通过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来免除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

独立董事可以用哪一些事实来表明自己没有过错呢?笔者认为包括以下几点:①独立董事对某一项错误决策在表决时曾经表示反对,并已记录在案;②如果董事会有证据表明管理层并未将有关决策的核心资料提供给自己,以致使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时;③其它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独立董事出于这种需要就会在日常监督中更加尽职尽责。

3.2 强化独立董事的知情权。独立董事不能正常发挥监督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独立董事不负责执行管理职能,所以不容易获得公司的核心经营资料。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增强独立董事的知情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增加独立董事在公司的工作时间,这样独立董事就更有可能接触到更多的情况与各个层次的人,有助于全面了解公司的整体情况;②涉及公司的重大决策应当有独立董事参加,或者至少在决策过程作出之后,由管理层或者大股东将决议形成过程向独立董事汇报。

3.3 严格独立董事的选任。很显然,独立董事必须具备足够的经验来执行他应有的责任。但是只有这个还不够,在以后应当以更加严格的标准选择独立董事。Higgers认为独立董事需要必须具备以下的四种个人品质才可能比较好的执行其职责。那就是“诚实以及其他良好的道德品质、可靠的判断力、迎接挑战探究真相的强烈愿望和能力、过硬的个人技术”。的确,笔者也认为独立董事如果只有经验而没有良好的品质是危险的。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选任独立董事时的程序机制,包括调查其在以前公司任职时的道德状况。

独立思考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3.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164-02

一、独立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意义

二十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批独立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随着近十年的发展,独立学院的规模发展进入瓶颈阶段,面对高考生源日益减少的现状,内涵式发展成为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因此,重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育可持续发展,建立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成为独立学院工作的重心。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现阶段独立学院这种以教学为中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更是重中之重。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改变了以往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只是从数量方面进行定量管理,而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反映。通过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从“质”与“量”两个方面给教师一个客观评价,完善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对于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促进教师不断增加教学工作投入、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二、独立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

通过对部分独立学院的调研发现,绝大多数的独立学院都建立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的构成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教学督导。学校成立专门的教学督导小组,由退休老教授组成,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制的常设机构,和学院领导、部门领导一起,对课堂教学进行随机的听课和座谈,及时把握教学运行动态,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建议。

(二)同行听课。学校制定教师听课制度,要求各教学单位负责人、任课教师进行同行间互相听课,教研室内进行评课等。只有教师之间相互了解,才能发现任课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真知灼见,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特长,帮助其进步。

(三)学生评教。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因此他们对任课教师的评价才是最准确的。大部分学校安排在学期末(一般是15-16周)由学生直接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打分,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评判标准。

(四)教学监督。首先,完善与教学质量相关的各项工作制度,并由各管理部门负责实施和检查。其次,由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对日常课堂教学进行检查,对教学及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教学事故进行认定并进行处罚。最后,学院开展常规性的期中教学检查,即学期中期,组织各学院专家和管理人员对学院本学期的工作安排、进度、困难进行调查、评价和解决,促进学院教学、管理的规范进行。

(五)信息反馈。一是通过院长信箱、教务部信箱和校园网的邮件等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对于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予以答复。二是实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管理部门在全院各单位均聘请了多位品学兼优,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信息员,收集、反映广大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宣传学校有关教学的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

三、我校现行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以我校为例,现行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学生评教、系(部)评分、督导评价和教务部评分四个部分构成,所占比例如图1。课堂教学质量也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所占比例如图2。

考虑到学校各教学单位具体评价指标的差异性以及教学情况的不同,所以各个等级的划分都以系(部)为单位进行,但是必须要求各系(部)在确定等级时既要有比例限制,又要有分数限制,如系(部)排名前10%且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在90分以上的才能为优秀。如果只有比例限制,就会出现系(部)整体教学水平低的情况下,教学质量一般的都能评为优秀;而如果只有分数限制,又会造成系(部)分数普遍较高时出现大量的优秀。但对于不合格的人数不限制比例,只有分数标准(少于60分)。这是考虑到有的系(部)如整体教学水平较高,如果硬性设置不合格比例,会造成即使分数较高但若排在系(部)后几位,就要被确定为不合格,这样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四、现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混乱

部分学校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只是简单地给教师定一个等级,比较教师工作能力,为了评价而评价,而忽视了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以评促改,才是教学质量评价的真正目的。

(二)学校的问卷调查表指标体系存在不足

首先,大部分学校给所有教师评分的调查表都是同一格式的,没有对不同的学科课程进行区分,如数学等基础课和商务谈判等课堂的气氛调动。其次,大部分学校的调查表指标非常详细,指向性明确,学生无法对部分优秀教师的创新性、特殊能力方面进行加分。最后,大部分学校的调查表为了量化打分,限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的概括和评价,不方便任课教师总结和反思。

(三)学生评教打分的标准不一致

一方面,一部分积极参与评价的学生,在没有动员、启发、引导的情况下评价教师,学生在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判断事物标准也不一致。客观上由于授课语种、学生民族语言及思维方式、年级差异的影响,其评价结果主观性强;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持有应付态度,如感觉教师教学一般,就将每项指标等级均打在中间等级上;如感觉良好,就将指标都打在最高等级上。因此,看似量化的精确数据可信度却不够。

五、对现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几点思考

(一)学校的问卷调查表可否采取等级制。即学校规定各个分数段对应的等级,由学生选择,但学生必须做出等级说明,包括任课教师好的方面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这样既避免了现在问卷调查表存在的不足,也方便任课教师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和改进方向。

(二)学校不断重视课堂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改革和研究,可否按课程类别、授课方式设置分数系数等,使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公平,如双语教学。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外语的要求更高,经济、管理等商科专业的学生需要尽早实行双语教学,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改进评价方式,可否增加教师自评。目前的课堂教学评价工作主要采用由上而下的方式进行,使教师觉得是被动检查其教学工作,影响了评价的激励及导向作用的发挥。学校通过进一步研究管理机制和教师心理状态,加强思想宣传,调动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逐步由“要我评”转向“我要评”。

(四)课堂教学评价可否有针对性的分批分层次进行。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针对全校所有课堂每学期进行一次,没有侧重点,吃力不讨好,改进效果也不明显。

总而言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内容、方法都会发生变化,独立学院只有在满足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 不断改进,建立出符合自身特色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才能保证独立学院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提高学校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的声誉和地位。

独立思考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转设 身份定位

一、转设背景

2008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并规定独立学院开始进入为期五年的“过渡期”,这也意味着独立学院将脱离母体高校,正式走入“独立道路”倒计时的开始。《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关于“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的规定表明,对于民营成分占主体的独立学院来说,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为了促进转设后的独立学院和现存民办高校规范特色发展,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完善民办教育优惠政策,广东省教育厅出台《关于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实施办法》,拟通过对所有民办高校实行分类认定、分类登记和分类管理后,不同类型的民办高校分别享受不同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支持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

按照该实施办法规定,民办高校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大类,其中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包括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和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两种,后者依法登记为自收自支的民办事业单位。

实际上,由于国家对营利性民办高校参照民办企业进行管理,营利性民办高校征收企业所得税后“合理回报”的空间很小,且受制于《教育规划纲要》各种“歧视性”政策限制,办学自和办学空间受到严格控制,大部分民办高校都选择依法登记为非营利性质。

二、两类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差异分析

根据独立学院现有情况分析,社会资本介入办学希望得到利息和利润回报达90%,而不要求投资回报的只有约10%,但由于受到政府对营利性民办高校实际限制性政策,转设后独立学院的办学类型大多为收取合理回报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这样既符合投资办学的目的,能收回部分办学成本,又能规避国家对营利性民办高校较为严格的政策规定。本文以广东省独立学院转设为例,从分类管理后的资产控制、政策差别、治理结构等方面,对比分析两类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差别,以期对独立学院转设后身份定位提供一定参考。

1.资产控制

《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高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高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无论是否收取合理回报,民办高校作为独立于投资方与合作方的第三方都享有完全财产权利,但投资方对剩余财产的控制权却有差别。剩余控制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是否享有合理回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规定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民办教育促进法》解释了合理回报的范畴,即“民办高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教育部26号令明确规定:“国家的资助、向学生收取的学费和独立学院的借款、接受的捐赠资产,不属于独立学院举办者的出资”,进一步将民办学校的主要收入来源学费收入排除在合理回报计算的范畴外。

虽然国家对民办高校收取合理回报的范畴做了相关政策规定,但是由于该条款规定宽泛,独立学院作为新机制办学的特殊产物,实际办学中相关政策规定不完善,且办学成本和预留发展基金等在实际操作中弹性较大,不少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利用各种手段拓展合理回报空间。

随着分类管理政策出台,将学费作为合理回报一部分的投机行为被进一步严控。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合理回报”的上限数额做出更为清晰的限定,即“每年回报额不超过学校出资人出资额按当年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2倍利息的,视为合理回报”。这样一来,硬性规定了转设后独立学院收取“合理回报”的范畴,且合理回报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了。

独立学院投资方收取合理回报虽能收回部分办学成本,实现了盈利短期目标,但由于教育产品周期性长,投资牟利动机易出现将教育产业化,减少对学院基础课程投资,不注重引进优秀师资,不考虑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等问题。资本逐利性带来的短期行为会导致长期恶果的产生,即校园软硬件保障条件差,人才流失率高,学校声誉不断下降,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对于“以质量求生存”的民办高校而言,收取回报的牟利动机和行为不利于民办高校长远发展,甚至会带来涸泽而渔的结果。

第二,资产清算方面存在的差异。2007年施行的企业破产法赋予了企业以外组织具备破产能力。作为非企业法人,民办高校自此享有破产清算的资格和能力。破产清算的前提是资不抵债,因此一般而言,民办高校破产清算后不会有剩余财产,也就不存在投资方对剩余资产控制问题,除非政府批准教育用地转变使用功能并加以拍卖,学校资产才有可能大幅增值,在偿还所有债务后还能产生一定的剩余财产。

针对这种特殊情况,《民办教育促进法》做了较为模糊的原则性规定,“民办高校清偿债务后的财产,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对民办学校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处理的基本原则是:(1)国家对民办学校的投入形成的财产,在学校终止后,由审批机关统筹安排,用于发展民办教育事业;(2)民办学校接受捐赠形成的财产,依靠公益事业捐赠法的有关规定,在学校终止后,由审批机关统筹安排,用于发展民办教育事业;(3)由举办者出资(不是捐资)形成的财产,按照民法的有关规定,在学校终止后要返还举办者。对于捐资办学的民办高校,投资方自然不享有剩余资产控制权,但是对于出资办学的民办高校,无论是否收取合理回报,都应享有对剩余资产索取的权利。

2.税收等政策差异

以广州税收政策为例,穗地税函[2007]296号文规定,对捐资举办的民办高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按照现行税法规定征收企业所得税。以笔者所在某独立学院为例,目前该校规模为18000人,学费生均20000元左右,经测算,申报不收取回报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学院每年实际可节省税收2000余万元。

《广东省实施办法》除了规定免税优惠政策外,还规定放弃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视为公办院校同等对待。资本营利性和教育公益性之间的矛盾使国家和民众对民办高校索取回报较难认同,难免会用“有色眼镜”审视其办学条件、专业申报、招生等方面。不收取回报的非营利民办高校办学干涉更少、办学自主性更强,并且可依据政策向国家积极争取财政补贴和科研基金,大大拓宽了办学空间和资金渠道。

3.管理运作方式

我国高校办学资金来源往往比较单一,主要有学费收入、政府拨款和科研基金等。西方发达国家除上述三种筹资方式外,建立基金会接受各类捐赠也是高校重要的筹资方式。基金会不仅是重要的筹资手段,而且是扩大大学影响力,控制大学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管理越透明、发展越具竞争力的高校,接受捐赠的机会越多。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都是采取基金会方式运作的非营利性私立大学的典范。

西方高校利用基金会筹资管理方式对我国民办高校建设有一定启示作用。不收取合理回报的非营利民办高校可以参照西方高校的成功经验,摸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基金会管理运作方式,由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实施对学校实际控制,不仅可以丰富办学资金来源,而且有利于高校独立健康发展。

据统计,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资为19.48亿元,仅占投资办学的8.3%。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提高和消费能力增强,捐资办学社会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我国捐资办学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大。广东省民政厅近期出台了《关于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其中明确表明“允许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该规定有利于鼓励社会捐赠,为利用基金会吸纳社会资金,拓宽民办高校资金来源提供了可能。收取回报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断绝了社会捐赠进入的可能性,主要资金来源仅能单纯依赖学费。

三、结语

随着广东省《关于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实施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对比分析政府相关分类政策发现,政府更倾向于支持不收取回报的非营利民办高校的发展。为了提供更优质民办教育资源,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选择不收取回报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道路不仅符合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利益,更符合国家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倾向。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促进我省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

[2]周大仁.创新高等教育体制打造一流民办大学——兼论独立学院转制为民办大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2):53-55.

[3]张卫良,黄波.产权、投资方和内部管理机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30-131.

[4]孙佑海,吴兆祥,孙茜.《关于对因资不抵债无法继续办学被终止的民办高校如何组织清算问题的批复》的理解与适用.人民司法;2011(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