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资金管理办法

科研资金管理办法

科研资金管理办法

科研资金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间接费用

2016年9月,财政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联合修订印发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6]304号),以下简称《办法》。《办法》遵循社科类项目科研活动的规律和特点,规范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办法》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激发社科界专家学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目的,坚持目标相关性、经济合理性和政策相符性原则,明确提出了项目资金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简化预算编制科目(11变8),取消劳务费,专家咨询费比例限制,扩大开支范围,建立项目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增加科研人员绩效支出,坚持“放管服”结合,明确建立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承诺机制,信用机制和信息公开等机制,可以说本次《办法》的修订是国家社科基金资金管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重大举措。

一、修订《办法》的时代背景

国家社科基金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载体,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财政对国家社科基金投入逐年增加,基金规模从 2007年的2.3亿元增长到现在的20亿元;基金资助强度稳步提高,年度项目资助经费从9万元增长到20万元;基金资助范围不断扩大,项目类别由5类增加到7类。原《经费管理办法》的一些规定对责任单位间接成本和管理费用补偿不足的情况日趋突出,科研人员也难以从中获得激励,这将严重影响新形势下社科研究发展和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实践。另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尤其党的十以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化学术环境、落实和扩大科研机构自的重要举措。2016年5月17日,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2016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结合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律和特点,尽快修订中央级社会科学类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在这种背景下,修订《办法》即体现了国家社科基金肩负的重要使命,也为适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新形势提供了政策支持,我们相信《办法》的落实、执行将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高校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管理办法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办法》明确规定了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的定义、比例和管理原则,这一改革将有助于推动高校科研活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当然,这也给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

1.高校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管理改革带来的机遇

(1)保障高校教学资源,促进科研事业可持续发展

自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后,普遍存在教育经费不足,办学资源紧张情况,但为了鼓励科研,争取更多科研经费,提升学校科研实力,高校普遍存在教育资源向科研倾斜的情况,再加上学科配置的不平衡,使得公共资源闲置、占用、使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突出。以往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只重视对高校科研直接成本的预算,管理费只占科研总经费的5%,这一比例远低于其他国家,无法有效补偿高校的公共资源成本和管理服务成本。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对高校的公共资源配置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对保障高校教育资源,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研人员价值

以往的各种科研经费管理文件规定,项目支出不能支付有工资性收入人员的工资及劳务费,只能支付给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或没有工资性收入人员(如学生)的劳务费,并且有一定的比例限制。科研工作是老师们在正常教学任务之余加班加点的劳动成果,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中不能提取劳务费,这会严重影响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创造的积极性。《办法》扩大了劳务费开支范围,在在校研究生等人员的基础上,增加博士后、访问学者、项目聘用研究人员和科研辅助人员,并将项目聘用人员的社会保险补助费用纳入劳务费开支范围,明确劳务费开支标准参照当地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以及在项目研究中承担的工作任务确定。取消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人员性费用的开支比例限制,并在间接费用中明确增加了绩效支出,强调要结合一线科研人员实际贡献公开公正安排绩效支出,建立科研人员激励机制,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即尊重了科研工作者的劳动价值,充分调动了高校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又增加科研团队的凝聚力,减轻了高校科研人员的经费压力。

以往的相关文件规定管理费比例一般仅占总经费的 5%,这根本无法补偿科研活动对高校公共资源的消耗和管理服务成本。《办法》规定间接费用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间接费用比例只设置一个上限,具体核定比例可由依托单位根据学校,学科特点自主管理,统筹安排使用,高校可在政策充许范围内提取间接费用,对科研活动对公共资源及管理服务成本的消耗进行补偿,这有助于加强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自,有利于高校开展科学化、精细化的科研管理,也有助于高校科研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4)借b国外经验,与国际相接轨

西方国家对于科研间接费用研究已达 60 多年,他们对科研间接费用的定义、性质、范围及存在依据有较详尽的科学论述,并且已形成了一套相对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管理、核算和补偿机制。国际经验表明,完善的科研间接成本核算、分摊、补偿机制是科研水平长期高速发展的助推器。借鉴学习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实力和管理体制,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很长时间内科研“间接费用”被“管理费”一词所替代,掩盖了“资源占用”的真实本质。如今财教[2011]434 号文件和《办法》再次提出“间接费用”概念,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管理与国际接轨的新举措。因此,应当充分认识间接费用对科研经费的重要性,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积极研究有助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科研间接费用管理方式。

(5)科研信用评价体系助推高校提升科研管理水平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科研的财政投入越来越多,高校科研课题的获批数逐年上升,经费资助额度也不断增加,但从每年的课题结题验收情况来看,项目如期结题率较低,高校普遍存在重视课题申请而忽略课题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管理及经费管理。《办法》指出高校科研间接费用的核定比例与将与课题承担单位的科研管理状况、信用等级挂钩,课题的执行情况和结题验收情况直接关系到承担单位的信用等级,这一规定对于课题承担单位加强项目管理将产生强大驱动力,有助于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

2.高校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管理改革带来的挑战

(1)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的比例核定考验高校科研管理能力

间接费用主要用于补偿责任单位为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等间接成本,有关管理费用,以及激励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等,间接费用由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统筹使用和管理。财教[2011]434 号和《办法》规定间接费用采用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计算并实行总额控制,按照一定比例核定。间接费用中科研人员激励支出部分,应结合科研人员科研业绩,综合考虑单位与个人、当前与长远、激励与约束关系的基础上,由所在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安排。教育部财政部的财教[2012]7 号文件规定,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分级管理体制,强化学校主体责任,明确院系监管责任和落实项目负责人直接责任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目前间接费用比例设置了一个统一上限,具体核定比例与依托单位的管理状况、信用等级挂钩,这就对间接经费的配置和核定提出挑战,对高校的科研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前大多数高校缺失科研成本控制和科研项目成本绩效考核制度,仅从拨款中简单地计提管理费,再加上科研人员科研成本意识淡薄,使科研项目成本随意发生,已形成节约不奖励,浪费不追究的科研成本管理氛围,因此,如何平衡好核定好学校、院系公共资源及监督管理服粘杀竞拖钅扛涸鹑思ㄐеС鋈方面的比例,如何增强科研人员节约意识,如何使绩效支出真正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如何引导高校科研工作者提升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如何提高高校在科研信用评估体系中的等级,都将是高校科研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2)如何通过绩效评估体系助推科研成果由重“量”到重”质”的转变

原来的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的人员费和劳务费的比例偏低,缺乏对科研人员和课题参与人员劳动投入的激励机制,使得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创新热情不高,另外也缺乏对科研成果优劣的评价和奖励机制,大多数科研考核、职称评审、项目验收的主要考核指标都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指标、轻长远目标的情况,教师中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结果形成了科研成果作品多,精品少,引进多,输出少,重复多,突破少的局面,这极不利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教技[2012]14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创新科研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项目考核、评价和奖励制度,国发[2015]64号文件将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全面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做为建设的主要任务。《办法》规定绩效支出由责任单位在核定的间接费用范围内安排,责任单位在核定绩效支出时,要防止片面化、简单化,要坚持公平公正,要结合项目研究进度和完成质量来分期安排,发挥好绩效支出的奖优惩怠作用。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管理评价机制和科研奖惩机制,即要重视科研人力资本、提高绩效支出,还要加大科研项目中间过程管理、科研项目结题管理和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的引导作用,目前科研项目的类型较多,如何做好分层、分类设计,做好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既尊重科研活动的自身规律,又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实现科研成果由重“量”到重”质”的转变,给高校科研间接费用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3.分摊、补偿科研间接成本困扰高校管理部门

长期以来高校缺乏教学、科研资源的成本核算和补偿机制,一些教学科研资源闲置、占用、浪费情况严重,科研间接费用改革是缓解科研资源不足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如何对管理费、水电气暖等消耗费、仪器设备及科研用房等资源占用费进行合理科学的核算与分摊,如何平衡好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后勤保障部门及科研辅助部门(如网络中心、图书馆等)的管理服务成本支出,这将考验高校管理部门的能力。

三、高校实施间接费用管理新政的建议

科研间接费用改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的一些问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要抓住机遇、顺应改革方向、尽快完善相关制度,争取在改革中制胜,促进高校科研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1.建立健全科研成本分摊核算制度和间接成本补偿机制

科研间接成本补偿为高校公共资源使用、运行、维护及管理经费不足提供了必要的财力,高校应结合各院系及不同学科发展情况,建立基本保障与竞争相结合和科学合理的公共资源配置策略,并要加强教师公共资源使用效率意识,遵循“效率为目的,收费为手段”的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同时建立公平合理的水、电、气、暖消耗成本分摊与补偿机制,对公用房和仪器设备实行“定额分配,超额收费”的管理制度,实施教学、科研、办公差异化、精细化的成本核算和补偿政策,以减少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2.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评价机制

财教[2011]434 号文件明确提出从间接费用中安排人员绩效支出。高校可参照教育部教技[2012]14号文件、国发[2014]64 号文件中对科技计划整合划分的五类科技计划( 专项、基金等) 布局及《办法》的规定,结合学科领域特点,做好科研项目的分层分类管理,建立健全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利用好间接经费绩效支出的激励和奖惩作用,引导科研人员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向世界一流水平发展。

3.建立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和依托第三方评估机构

目前大多数高校负责科研项目管理是科研处,负责项目经费管理是财务处,两个部门各司其职、各管一面,科研处注重的是科研工作开展情况和科研项目立项及科研成果产出,不关注科研经费的收支,而财务处主要负责科研经费的报销、审核,只注重科研经费收支的合理、合规性,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参与度不高,结果科研项目的执行情况与经费使用情况信息严重不对称,甚至脱节。因此,高校需加强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密切合作与沟通,协调好科研管理与经费管理的关系。建议高校成立科研管理、经费监督于一体的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将经费的使用与科研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并负责考核、制定各职能部门间接费用补偿和分配方案,提高科研经费管理质量,同时做好高校科研信用等级考核评估工作。国发〔2014〕64号文件提出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科技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估,因此,高校还可以委托即独立于高校也独立于经费资助方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高校的信用等级及管理水平进行公平、公正、准确的评估,以加强间接费用管理,进而促进高校科研健康有序发展。

科研经费管理是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保障,高校应以科研间接费用管理新政为锲机,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和提升优秀科研成果产出为导向,不断完善间接费用管理和科研间接成本核算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科研绩效评估体系,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大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科文司、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答记者问(2016.11.12)http:///CommonPages/TitleView.aspx?Category=6& ClassCode=040200&Id=508892&UnitCode=JD011.

[2]王光谦.应重视科研人员的创造价值[J]. 科学与社会.2014( 3):1-3.

[3]王晓颖.科学事业单位科研成本管理研究[J].经贸实践.2016(8):33-34.

[4]刘丹,沈晶晶,王思远.高校践行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管理新政研究[J].教育观察.2015,4(23):42-45.

[5]郑岚,曹林凤,李园园等.关于高校科研项目间接费用分摊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7):278-279.

[6]湛毅青,刘奇伟,向蓉等.中美高校科研间接成本管理现状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08,29(2):179-184.

科研资金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研经费 管理制度缺陷 创新

作者简介:郑继辉(1964―),男,安徽宿松人,安徽师范大学财务处高级会计师

一、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缺陷的分析

(一)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缺乏激励我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等部级科研资助经费管理办法,都缺少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条款,前两项基金管理办法的支出范围包括劳务费,但同时规定劳务费是“用于直接参加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的劳务费用”,而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中没有规定允许任何劳务费支出。由于部级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如此规定,省、部级以下及单位中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大都参照国家有关办法制定,都不允许科研人员支付劳务费。目前为止,科研经费管理文件中都没有在职科研人员特别是项目负责人的激励条款。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是创造知识、加工知识、应用知识的劳动,科学研究的任务是探索未知,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是创造性,研究活动耗费的主要是人的精力与体力。许多科学研究的原创性成果不是物质资料物化的结果,而是科学研究人员潜心思索、执著钻研的成果;也不是市场利益驱动的效应,而是科学研究人员对科学观念、先进文化和学术思想的执著追求的成果,有些科研成果甚至是科研人员毕生理论思索和实践考证的生命结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不管从事何种活动,人的个人需要和满足都不能被忽视,科学研究活动也同样,这就需要相应的激励。根据公共选择理论,人是经济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满足人对物质的需求,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所以,建立和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对于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促进科研活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缺乏公有产权保障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缺乏激励实质是对私有产权――科研人员劳动成果缺乏保障。不符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宪法规定;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也缺乏公有产权保障,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宪法精神。以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为例,自然科学基金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经费管理办法中虽规定可以提取管理费,“用于项目依托单位为组织和支持项目研究而支出的费用,包括项目执行中公用仪器设备、房屋占用费等”、“管理费不得超过资助经费的5%”、“协作单位不得重复提取”。这一规定比例的管理费远不够弥补公用仪器设备、房屋占用的成本耗费,只能弥补科研人员在依托单位实验室或办公室进行科研活动耗费的日常办公用品费、电话费、水电费等,而目前项目依托单位提取5%的管理费几乎是项目依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作“小金库”,而没有用于弥补单位公有财产的耗费。社会科学基金经费管理办法中规定“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分配管理费的比例可为3:2”,这成为项目依托单位相关部门有随意开支提取的管理费的借口,没有将提取的科研管理费用于弥补项目依托单位公有财产的耗损,国有资产就这样被减值、流失。

(三)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拨款模式单一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都规定科研经费实行拨款制,即科研项目批准立项后,批准立项单位将项目资助经费拨至项目依托单位。比较合理的是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分期分批拨付,这主要是指经费资助额比较大的项目。而省级以下或金额较少的项目一般都是一次拨付。这种拨款制度的弊端是明显的,有学者指出,科研课题资金预拨制弊端是课题的选题有局限,评审机制不公正;不利于调动众多科研人员积极性;重申报、重虚名,轻实质内容、轻验收;巨额资金获得的仅是成果的可能性,而非实际成果。除此之外,还存在诸多弊端,如当项目经费资助较少时(省级以下资助金额不大的项目较多),采用拨款制会增加项目依托单位的管理成本(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有的科研人员为满足私欲,用与科研项目无关的票据来套取科研经费等。

(四)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本身难以解决监督、处罚问题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本身一般都有“监督管理”规定,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也有“处理措施”规定,但对于项目批准部门与被批准项目负责人、项目依托单位,这些监督处理规定意义不大。因为一是中央级科研经费管理部门不可能直接监督、处罚到分散于全国各地的项目负责人和项目依托单位;二是项目负责人和项目依托单位是利益共同体,有关部门希望项目依托单位来监管项目经费的合法使用,监管项目依托单位的科研负责人是难以实现的;三是科研经费是采用预拨制,如存在滥用、违法使用科研经费,项目批准单位查处起来也无法追回,因为科研经费已被使用完;四是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一般规定,严重违反制度者,停止其申报该类科研项目的年限,而并未禁止其申报其他类科研经费,因此一边违规一边仍在申报科研项目的不正常现象时有发生。缺少整体的监督、处罚制度与措施,违规者的违规成本几乎是零;五是历年来只有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数字,而很少看到处罚科研经费违规者,追回已拨的科研经费的案例,这就说明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监督处罚条款没有得到执行。

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创新

(一)创新拨款模式,改革目前单一科研经费预拨制首先,“拨改奖”。对于数额不大的科研项目经费,完成周期在一两年的科研项目实行以奖励代替拨款的方式,简称“拨改奖”。实行这种模式一是避免此类科研项目经费的“假账真算”,防止会计核算信息失真,也可避免项目负责人将小额科研项目经费挪作他用;二是节约项目依托单位的科研管理成本,节省项目依托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三是有利于激励科研人员早出成果。这种模式的操作也比较简单,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办法不变,要改变的是项目被批准下来后,不再将科研经费拨给项目依托单位,而是等项目完成提交经检查验收合格的成果后,再直接将科研经费以奖金的形式发给项目负责人。其次,“拨改购”。即改过去的科研经费拨款为购买科研成果,适用于应用性、金额大的科研项目。政府、企业或事业单位等所需科研项目名称、资助金额、购买时间等要求,等成果出来以后加以采购。这种模式的优点一是政府、企业或事业单位提供的科研经费购买的是所需的实质成果,而不是有“可能”的成果;二是通过采购办法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引导众多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实质的成果创新,而且更多的机构和人员参与创新研究,就可能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改变目前仅取得被支持者一家形成成果的局面;三是能加强评委责任制,保障科研成果的真实性。目前科研课题申报中标,评选的是出科研成果的可能性,评委几乎没有责任;采购制则为评委直接责任制,即评委必须对购买的科研成果负责,增强了评委的责任感,还可以避免腐败行为;四是形成良好的学术和创新风气。再次,“拨改贷”。即改拨款制为贷款制。适用一些金额较大的科研项目,对于一些科研经费数额较大项目,

国家可以通过运用金融手段加以管理,即项目负责人根据通过的项目批准书向国家委托的银行申请贷款。根据项目进程向银行申请所需数额,国家根据项目计划书提供进度贷款贴息,逾期利息由项目负责人和项目依托单位共同承担,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和效率,让项目负责人有出科研成果的紧迫感,也让项目负责人有违约(主要是不能按期完成科研任务)要承担经济损失的责任意识和后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解决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单位和个人因缺少大额科研资金而难以开展科研工作的矛盾,并且国家对巨额科研资金运用金融手段运作也有助于科研资金的保值增值,防止科研资金在不同项目主管部门间流失。对于重大项目经费仍实行拨款制,但必须实行全成本核算,成立独立科研机构,科研项目完成后科研机构解散,科研人员回到原单位。由于此类项目较少,国家有关部门完全有能力和时间实行监管,国家审计机关也可以随时介入检查、监督,这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在科研经费管理上实施“抓大放小”战略,加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及经费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科研人员专心于专项科研项目。

科研资金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资金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075-02

高校自扩招以来,一方面资金需求不断加大,另一方面,高校资金管理制度相对滞后,资金管理理念和手段都与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作为高校内部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尤其在资金管理方面,如何合理筹集办学资金,如何加强预算管理,如何健全资金管理制度等,引发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1 当前高校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银行贷款规模过大。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发展,国家拨款和学校自有资金已无法满足目前教学基础设施和学生生活设施等更新配备的需求,学校资金出现了严重短缺。于是,许多高校便选择向银行大力举债来解决这一资金短缺问题。高校在向银行举债的同时,往往忽略了银行信贷资金的成本及学校自身的还款能力,对承担债务的责任意识不强,风险意识不够,缺乏科学的财务规划等,致使学校贷款盲目扩大,超出了学校自身的承受能力,对学校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高校贷款规模过大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虽然近几年来高校相继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实用性不强,针对性不足,缺乏必要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某些单位把一般规章制度简单地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没有建立相应的自我防范、自我约束的内部控制流程,致使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秩序混乱,财务控制存在许多漏洞和瑕疵,甚至滋生出许多违法乱纪的现象。

(3)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由于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广、课题名目繁多,特别是随着横向科研收入的大幅增加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出现了科研资金和资产严重流失的现象。科研横向课题大都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于科研横向项目资金使用的审核监督的难度比纵向更大,课题组会借用各种名目的费用,如:研究生实验补助、培训费、测试费将进入高校财务账户的科研资金报取,而对于要在项目中产生的实验设备以及材料使用的需求都尽量依靠学校原有基础完成,科研成果一般由企业进行验收,不属于学校,形成了大量的科研资源的流失。有的科研人员想方设法将科研经费转为个人财产,将个人及家庭日常开支也列为科研费用,更有甚者拿与科研无关的票据来套取现金等。科研经费管理漏洞百出。

(4)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节约同开源一样是扭转学校资金紧张局面的重要举措,现在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支出不合理、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和资金浪费等现象。依照有关规定,高校中各部门每一年都要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合理预算及评估,但在这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部门与部门之间预算和联系的不紧密性以及各部门采购的独立性,使得部门之间的资金用途存在着重叠的可能,也就导致资金的重复使用,这种叠加式的浪费程度是惊人的,从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到专项维修和一般性日常维修,再从后勤水、电、房产资源的管理,到各种实验仪器设备的购置和使用以及各类物资材料的采购、使用和管理等多方面的浪费现象屡见不鲜。就采购设备来说,如果每个部门都要求拥有自己独立的设备,就很有可能存在资产的闲置现象,而一些设备是完全可以共用的资源。如实验室用器材、办公用复印机、多媒体机等。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考虑这些固定资产本身存在的折旧、维修、维护等问题,就知道这种浪费是巨大的。

(5)预算制度形同虚设,资金管理有章无序。虽然《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把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但相当多的高校尚未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有的高校虽然有了预算制度,但预算没有成为一切经济活动的法定依据,有章不循,随意更改,使预算成为摆设。资金的收支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随意性大,使用混乱。有的高校预算不切实际,指标不科学,缺乏考核依据;有的高校应收款项长期挂账,库存物资占用不尽合理,资金周转缓慢。

2 高校资金管理的有效对策

(1)完善贷款风险管理体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高校要坚决防止脱离实际搞扩招搞建设形成的债务风险,坚决反对一切追求奢华、超标准的浪费行为。高校领导层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短缺的矛盾,要立足于依靠教学理念、办学特色、师资水平、管理水平等软实力来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并根据教育发展规划对学校的建设项目及进度进行重新安排,分清轻重缓急,控制贷款规模。避免重复的项目投资。同时还要考虑学校的实际偿还能力,建立贷款风险防范预警机制。深度研究国家有关贷款政策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减少财务风险,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按照贷款本息归还的时间、额度要求,合理安排调度资金,避免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延期还款损失。高校还要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察、工会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对贷款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定期对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项目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和纠正。

(2)加强资金管理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常言道:“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其实没有监督的管理,资金管理也必然走向无序。而内部审计机构便成为高校内部经济监督的有力部门,它在监督高校资金使用的合法、合理性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该如何保证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高效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学校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呢?首先,构建完善的高校审计制度。制定审计实施细则,促使高校审计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能,规范校内资金管理活动。采取多种方式对校内各部门的资金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和纪律检查,找出出现的问题并督促有关部门及时整改;再次,将资金安全管理作为学校在重大事项决策和二级单位评价财务管理状况时的主要指标,并列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最后,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学校做出的重大投资决策,需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财经工作应定期向职代会报告,充分发扬民主,实现民主科学理财,确保学校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3)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各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学校科研、财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学校科研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的有关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立项书,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和决算,并按规定使用经费。项目负责人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应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4)加强资产管理到资源共享,实现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高校对于试验设备、办公设备的购置一定要做认真的评估,各个评审部门要抛开情面,严格把关。学校购置设备要以实用为原则,不讲奢华、不讲排场。对于教学、办公必需的设备,尽量给予满足,对于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项目暂不予办理。不同学院、不同部门之间更不能讲攀比,要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风气。打破资产单位所有制的界限,面向全校开放,提高资产利用率,在保证学校教学、科研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资产的剩余力,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实现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

(5)加强预算管理,发挥预算管理的监督检查功能。第一,细化预算收支项目实行学校综合预算管理,统筹安排学校各部门各项资金的来源和支出需求。支出预算要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勤俭节约的原则,使之在总体上能体现学校事业发展的方向,在每一阶段中能体现出预算年度的事业综合发展目标。第二,要在确保人员经费开支和正常运行开支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事业发展支出。节流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开源,厉行节约、勤俭办学,努力寻求降低办学成本的途径以取得较大的办学效益。第三,对于经常性开支,如:水电费、差旅费、办公费、通信费以及招待费等费用,要实行定额管理,指标落实到单位,严格控制使用。实行 “节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原则,并结合制定一些奖惩制度提高各职能部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第四,对于专项经费支出,要在确保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下,注重经济效益,力争少花钱。第五,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把好设备的购置和使用关,优化资源配置,做到各项资源共享,避免重复购置,造成浪费。第六,设立校(院)长预备费,解决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某些临时紧急和事先难以预料的开支,或因政策调整影响的预算失误,以保证预算方案的整体可靠性。

(6)加强收入管理,提高资金统筹调控能力。为集中高校的有限资金,使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在管理体制上,必须明确学校财务处是代表学校对全校财经活动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的唯一职能部门,财务处对学校的一切收支活动进行管理、监督、检查。各创收单位的财务活动均要纳入学校财务预算和财务决算来统一管理,所有收入必须及时、全额上缴学校财务处,实行全校资金账户统一管理,整合高校全部资金,保证学校对各类资金的有效控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坐收坐支或公款公存、私设“小金库”,杜绝资金闲置现象。为有利资金监管并使财力相对集中,需采取有效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高校可以设立校内资金结算中心,统一管理、运筹全校的资金,增强资金调控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刚.高校在财务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财经界,2010(1).

[2]赵丽洪.对高校资金运作中财务风险管理的设想[J].会计之友(下),2007(1).

[3]黄佩庄.高校贷款风险的防范及对策[J].新西部,2007(12).

科研资金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研经费 管理现状 思考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063-02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快速增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不断改进,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也存在项目安排分散重复、管理不够科学透明、资金使用效益亟待提高等突出问题。科研单位感到科研经费相对充裕、科研条件大幅改善的同时,也面临着加快预算执行进度、保证项目执行质量的压力。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入,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科研经费的使用及其效益问题,科研经费管理变成研究所财务部门的重要工作。

一、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在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之后,财政部、科技部共同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59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60号)、《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63号)、《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6]219号)。2011年,为进一步改革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针对前述《经费管理办法》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解决的问题,财政部、科技部就相关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的有关事项,发出了“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上述经费管理的文件成为研究所对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制度依据。

目前,就笔者所在单位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模式是:科研处负责项目经费和合同管理,受理预算合理变更备案;研究室审批项目经费使用计划,对项目预算执行进行管理,审批项目组长提出的预算合理变更;财务处负责科研经费会计核算,审核经费开支的合法性和手续的完整性。科研经费使用采用项目组长负责制,对其管理的项目经费开支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

其具体做法是:

1.采用预算控制的方法控制支出。项目经费下达后,由科研处根据项目合同开设“经费卡”,“经费卡”反映项目年度经费总额和预算明细科目。支出时,财务处记录“经费卡”,对无预算或超预算的不予支出。

2.严格项目经费支出的审批程序。建立由分管所领导、室主任以及项目组长的三级审批制度。经费支出时,需由经办人员、项目组长、室主任签字后办理报销(其中:5000元以上经费支出须由分管所领导审批,采购材料的需要验收人签字)。

3.科研合同统一管理。规定科研、成果转化及相关业务合同由科研处负责归口管理。科研项目1万元以上的采购、委托加工等合同需由室主任签字确认,提交科研处审核,超过限额由分管所领导审批后执行。科研处审批不超过10万元的合同,副所级领导审批不超过30万元的合同,正所级领导审批不超过50万元的合同,50万元以上的合同由研究所常务会议审批。

二、科研经费使用存在的问题

由于研究所争取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数额成为衡量单位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大家特别关注争取项目数量和金额,对项目执行及经费使用重视不够,且单位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导致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存在课题科目支出与相应预算不相符的情况,项目直接费用预算调整的申请及单位审批文件不齐全。

部分消耗性实验材料采购和使用缺乏监管。实验材料由项目组自行采购,主要采用电话询价、网上查阅供货单位相关材料信息,再通过项目组价格谈判完成采购任务,项目组内部有入库验收和领用手序。但研究所的科研分布在全国多个地区,材料采购和使用也分散在多个地区,不可能都通过研究所本部直接监管,给监管工作带来了困难。

在采购中试产品(样机)使用过程中,由于部分中试产品(样机)单台单价较大,报销时直接在专用材料列支,缺乏监督,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没有尽到保护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责任。

专家咨询费发放不规范。存在专家评审费发放事项不明确,评审费发放表上未能反映专家的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咨询的方式以及工作天数,无法确定是否超标准发放咨询费。

劳务费支出存在一次领取多月费用的情况,原始凭证没有填写具体劳务内容和劳务期限。

在报销各类知识产权专利时,原始凭证均未反映专利名称及内容,缺乏该专利费支出与相应的项目研发内容是否有关的支撑依据。

科研人员在财政资金支出中未使用公务卡的现象比较多,财务部门对此审核不够严格。比如有部分材料采购、差旅费等支出没能使用公务卡结算。

作为课题主持单位对参加单位以及报账单位资金使用难以进行监管。目前,一般科研单位主持的科研项目参加单位除了研究所、高校外还有企业,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单位经费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如何有效地监管外拨经费也是目前的一个难点。

三、问题的成因分析

1.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准确。由于科研项目存在不可预见性及复杂性,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必需的项目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在项目立项时,往往侧重技术内容的论证,缺少专业人员在项目评估方面就资金运作、费用开支、国内外相应项目研发对资金需求管理的科学的预算评估。由于预算编制时考虑的不准确、不全面,常常造成在编制预算时没有列支,而在实际研究时又产生必须开支的费用,造成了在进行财务管理和监督时出现了经费支出与预算不相符的情况。

2.科研管理部门在工作中侧重争取项目的数量、到位经费的多少,承担的主要工作是:组织项目申报、立项后跟踪项目进展、项目结题验收、成果鉴定等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常会忽视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监管。

3.财务部门承担单位全部经费收入支出的核算工作,尽管对项目经费实施了专账核算、专项管理,但财务人员对各类项目的规定要求不是很清楚。有些会计科目设置可能不合理,只注重经费的收入与支出核算,忽视了各个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要求,对科研经费的取得、使用、耗费和补偿等全过程缺乏了解,财务管理监督的职能没有发挥其作用。

4.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支出缺乏计划性,对经费管理办法学习不够,对经费开支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另外,科研项目经费的多少,与科研人员绩效工资以及评职称等切身利益有关,使得项目负责人所承担的项目数量超过实际承受能力,无法保证每个项目都按项目计划的要求使用科研经费。

四、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

1.在国家层面,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建立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统筹协调、职责清晰、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对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各环节进行系统化改革,使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升,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2.在单位层面,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梳理现有科研管理制度,认真整改,修订、完善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制度,强化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完善单位内部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实验材料管理办法、会议费管理办法、出国费管理办法、劳务用工管理办法等,进一步规范资金支出。

3.加强宣传和学习。近年来,科研人员财务规范意识日益增强,但仍存在认识不到位、理解有偏差的现象。单位应定期组织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及科研人员认真学习各类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科研管理部门除了对项目技术层面进行管理,还需对项目经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财务部门除了审核经费支出是否合法、合规,还需审核支出与预算是否一致。单位领导、职能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人通过深入学习,强化责任意识,才能杜绝违规使用经费的行为。

4.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单位应加强项目预算编制工作,建立有效的预算评审机制。可以组织科研、财务等专家对拟申报的科研项目预算进行评审,审核预算结构是否合理、测算依据是否充分、预算支出是否反映真实需要等,涉及对外协作经费的,应与协作单位加强沟通,注重协作单位和参与人员与本项目的相关性。

5.加强项目预算执行管理。预算执行管理是预算实施的关键环节。需要加强项目执行阶段的过程管理,财务部门应充实必要人员,了解项目预算明细,减少预算执行中的调整事项,加强经费报销审核,提高项目支出用款计划与项目进度管理的协调性,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用款计划的要求以及项目的进度支付资金,优化单位内部资金支付管理程序,加强账务核算和资金支付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还可委托专业机构编制预算执行系统软件,建立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了解预算执行情况,通过改进技术手段提升项目经费精细化管理水平。

6.加强对外拨经费的监督管理。主持单位应加强与项目合作单位的联系,要求其严格按照项目任务书、项目合同、经费预算等内容执行项目,确保财务会计资料真实、合规。主持单位应定期派出项目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去合作单位查阅资料,使外拨经费的使用与任务并行,对课题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并符合财经法律法规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

[2] 王亚荣.从审计视角探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经济研究导刊,2014(2):190~192

科研资金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院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改进措施

[DOI]10.13939/ki.zgsc.2015.07.073

1 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医院的科研经费包括纵向经费、横向经费及医院配套经费,科研经费管理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负责做出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经分管院长审批后,分别报医院科教科、财务科备案。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经费使用时严格按照经费预算计划以及上级和医院科研经费报销程序办理,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审计科对结题项目进行审计。

科研经费收入包括:科研经费拨款和科研事业收入,及上级要求和课题需要的配套经费。凡是以医院名义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属何渠道,均应列为医院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医院财务科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单独设账,并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截留、挪用。科研经费支出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工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科研经费实行项目负责人“一支笔”审批开支制度,根据项目进度和经费预算合理安排经费支出,保证专项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用于课题研究的日常开支按医院报销管理规定报销,科研材料、试剂、仪器设备等的购置,由课题负责人提出申请,分管院长批准报院采购,纳入医院统一物资采购管理流程进行采购,领用时冲减其经费。设备纳入固定资产管理,由科教科设账单独管理,严禁私自购买设备物资。

2 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个别试剂未经医院采购入库验收,自行采购直接报销,不符合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2)科研经费发票户头均开具单位,但是分别转账给个人或现金支付,不符合会计工作基础规范和现金管理办法。

(3)发票上出现礼品费、日用品等字样,超出科研经费开支范围。

(4)个别的科研项目,未到科教科登记进行管理。

(5)已结题的科研项目剩余的科研资金挂账未处理。

(6)有的项目只开一张实验室的发票,没有明细支出。

3 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改进措施

3.1 规范管理,制定明确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医院发展靠管理,管理靠规范,规范依据有效的规章制度。为了保证医院科研经费使用合理,按照国家有关科研管理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应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科研课题经费管理方式、经费的分配、经费开支范围、经费的使用及审批权限、结题经费的分配等具体操作办法,使此类经济事项执行都有法可查,有据可依。

3.2 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科研经费管理

随着科研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现代化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为提高工作效率,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科研管理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申报业务、项目立项业务、人员专家资料库、经费管理业务、项目实施管理和成果管理,实现项目资源上的人、财、物的全面管理和项目滚动管理的全程跟踪。科研管理部门及课题负责人均可通过网络实时查看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和结余情况。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能满足管理层的需求,有效实现医院科研管理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科研信息完整性。

3.3 相关部门加强科研经费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

医院科研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的立项、审批及合同、档案管理,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的有关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预算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合理使用科研经费;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和决算,并按规定使用经费,按合同约定如期完成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应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3.4 做好科研经费实物资产的管理工作

医院为开展科研项目而以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及试剂等消耗材料应归医院所有。课题组提出购买科研用的仪器设备前应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科研管理部门要对整个医院的科研用仪器设备资源调配考虑后确定是否必须购买。并按照医院正常采购流程执行预算、审批、购置、验收及入库等手续。2012年实施的新《医院会计制度》已将科教项目收支单独核算,其形成的资产及产生的消耗都将与医院医疗收支项目分开核算。故笔者建议科研管理部门应建立科研仪器设备及库存物资台账,指定专人保管,并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当科研项目结题后,如所购资产不再为科研项目所用,转为医疗项目使用,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进行资产清理,办理资产变更登记手续。

3.5 建立课题及时清理制度,防止结题不结账,账面长期挂账情况

医院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结题不结账。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制定具体的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科研项目结账时间和节余经费的分配办法,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各类科研项目必须按合同或协议的要求按时结题验收或鉴定,特殊情况需推迟结题的,须按合同约定时间提前向科研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经提供资金方同意后方可执行。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医院有权按照院内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定进行处理。

3.6 加强科研项目成果的审核登记工作

现行医院许多科研项目只注重科研资金的收支管理,疏忽了科研成果的登记管理工作。科研项目结束后经验收形成科研成果,应及时向科研管理部门提交结题申请、科研成果、验收报告、结题报告等资料进行归档。科研管理部门需对科研成果进行审核登记,可申请专利的及时申请专利,并提请财务部门纳入无形资产科目核算;不宜申请专利的采取措施保护。医院科研管理部门还应建立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机制,提高科研项目的效果。并制定相关制度,防惩医院相关人员侵害他人科研成果、私自转让或许可使用医院的技术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