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建设工作综述

城市建设工作综述

城市建设工作综述

城市建设工作综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老城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原则

中途分类号:P285.2+7文献标识码:A

控规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目前采用管理土地资源、协调城市空间环境的法定规划,进行旧城改造规划时,必须按照土地使用权和规划条件引导市场开发。老城区是一个城市规划绕不开的研究课题,拥有厚重城市历史积淀和一系列“城市病”困扰,伴随着城市扩展不断发生变化

在我国,老城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作为保持一座城市活力,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区,对其进行控制规划需要很强的延展性和适应性。老城区的控规编制工作必须因地制宜,发挥城区的实际作用。本文尝试以新疆库尔勒 15#小区控规为例,阐述笔者对老城区控规编制重点的几点思考。老城区是当前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课题,拥有厚重的城市历史积淀,并且伴随着城市扩展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设计老城区控规编制时,必须因地制宜,符合老城区发展需要。

一、控规编制体系概述

新疆库尔勒控规编制工作在2005年前后开始陆续编制,经过了近十年的积累,对其中8 项指标进行了具体控制;其后又相继开展了局部率先发展地区的控制规划。从2008年之后进一步开展了主要街道两侧的控制规划、城中村改造控制规划、片区用地控制规划,现今逐步编制覆盖全市的“分区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新疆库尔勒控规编制逐步走上了完善、规范的道路。

针对老城区控规编制的思考有以下几点:1、市政设施老化,没有进行及时的整改,导致市民无法正常使用,在社区内,居民难以正常展开运动,导致居民幸福感下降。必须严格把关人口流量,当前外来人口增加,人口流量大,出现许多隐患,值得人们反思。2、城市建设不合理。因此,对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时,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审批城市建设的土地。3.按照城市总体规划, 制订老城区的具体开发建设规划和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4. 通过对开发项目多方案的审查,综合性开发,达到协调统一的安排基础设施和房屋建设, 以及配套的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5.也可将经过开发的土地(所有权仍归国家),有偿转让给其他单位兴建; 也可以将兴建的房屋建筑,商业性和公用性建筑等进行出售。诚然, 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意义重大。

其一, 是有利于加快实现城市发展战略,使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发展战略要求城市领导高瞻远瞩, 决策科学, 正确处理好住宅、商业等与其他方面如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有效解决综合开发与当前建设的矛盾, 协调好城市经济发展中重大方面的比例关系,从而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其二, 是有利于加快实现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 迅速改变城市的面貌。综合开发改造旧城兴建新区, 延缓建设周期的现象, 实现计划一片, 开发一片, 建成一片, 收效一片, 迅速有效地改变着城市的落后面貌。其三, 是有利于提高城市建设投资的经济效果, 缩短建设工期。据不完全统计分析,有些城市住宅区, 综合开发建设有效地使用了人力物力和土地资源, 造价比分散建设降低10% 左右, 工期缩短1/4 , 配套建设水平大大提高, 更好地发挥了基本建设投资的综合经济效益。

二、15#小区控规概述

(一)基本概况。15#小区位于孔雀河以南,团结南路以西,交通便利,风景秀丽,区位优越。该片区是新疆库尔勒老城向南的延伸地区,同时是衔接老城与南部新区的重点区域,紧邻城市东西向滨河景观带。该片区建设密集,分布大量的市属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学、清真寺等。目前,老城区的典型特点是,居住拥挤、配套设施不全、交通拥堵和小型厂房用地外迁等特点。

(二)城市风貌控制。该片区城市景观风貌结构为“两轴、两区、三心”。两轴即孔雀河滨河景观轴、内部纵向绿化景观轴;两区为现有道路划分形成东西两个片区;三心为结合现状规划控制了三块内部公共绿化用地。

(三)编制评价。详细了解区域现状情况时,优先考虑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安全设施控制与落实,从老城区地块繁多、产权复杂、利益群体多样的特征出发,充分了解片区单位的改造和建设意向,尽量满足城市公益设施控制与项目土地的开发。然而实际操作在编制深度控制、编制技术运用、编制方法等方面提高编制质量。

三、老城区探索的几点思考

老城区控规编制因其复杂性决定了其编制策略的特殊性,下面笔者结合自身15#小区编制经验,论述在老城区控规编制中应重点关注的内容。针对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差异变化,决定了控规是老城区建设的重要管理依据。老城区与新城区控规编制需要不同的控规编制层次与深度,实地调查、总体协调等方面是决定老城区控规是否符合实际、是否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相适应的基础。城市设计是老城的核心控制内容,是控规编制的重要方面。控规的编制技术决定了控规逻辑性强,但是只依赖控规编制成果对老城特定区域进行控制,难以实现城市空间形态和风貌控制。城市设计是非法定制规划,城市设计的成果必须配合控规一同进行。

针对15#小区而言,城市中心建设受城市核心景观以及风貌的影响,结合城市的高容积率成为老城控规编制的首要考虑。建议建设一种控规与城市设计协调的编制机制,把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快速反应的规划,成为控规编制的一部分。城市设计的主要手法是针对实际问题采用灵活性的应变能力,弥补空间规划的不足,避免控规编制出现建筑风格各异,色彩,体量等城市设计控制大同小异,缺乏针对性问题。建立建全老城控规管理编制系统,重视个性特征和现状调查法。前期现状调查对控规编制尤为重要,现状调查直接影响规划的成果。老城区控规编制是建设状态决定调查方法的体现。实际调研工作不能局限在物质空间环境中,建立健全全面的调查系统进行资料收集,因地制宜的对一般内容进行调查,避免重视特定性忽视资料收集,控制控规规范,引导地区开发。

城市建设工作综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综合管廊;电气工程;配电设备;问题探究

中图分类号:TU9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199-01

在以往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采用了多种方法旨在减少城市用地浪费现象的出现,在多次进行研讨及实地考察后发现,城市综合管廊系统在市政建设中起到的作用不可替代。综合管廊系统在满足城市正常需求的前提下,同时减少了以往市政建设所占用的地面空间,同时也为后期的检修维护工作提供了便利。由于国内综合管廊系统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于在市政建设中综合管廊电气工程中遇到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旨在在今后的市政建设中避免以往所犯过的错误,使得综合管廊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1.综合管廊概述

综合管廊,又被称作共同管道,为城市建设中地下城市管道的统称。简而言之,就是在城市地下空间,为城市建设中所需要的通信电缆、燃气、暖气、供水系统统一建设一条快速公路,使得市政所需物品能够准确地运输到特定的位置,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所以,综合管廊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综合管廊是市民正常生活的保障措施,是保障市民生存要求的生命线。综合管廊电气工程为综合管廊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工程,其中主要包含了消防系统、排水系统、报警系统等基础设施。在过去的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综合管廊工程的技术飞速发展,其中所包含的电气工程系统也越来越科技化,人性化。

2.综合管廊发展概述

2.1 综合管廊在国外的发展概况

由于国外有些发达国家推行城市化建设较早,所以,综合管廊的出现在国外已经拥有了大约一百多年的历史,所以,国外在于综合管廊设计,规划,施工以及使用都拥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其中,法国最为典型,是全球范围内,综合管廊系统都是最完善也是最便利的。从最开始的1833年,巴黎为了缓解环境污染的压力,以及市政建设中管线铺设的基本问题,开始修建城市地下工程――综合管廊,截至今日,巴黎综合管廊中包含了电力、通讯、煤气灯基础设施得管线铺设,长度达到了100多公里,形成了标准化且完善的地下综合管廊系统,为巴黎市民的生活及市政建设都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2.2 C合管廊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推进较晚,我国建有综合管廊的城市并不多,目前为止,仅有北京、苏州、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有综合管廊系统。造成国内这种现状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资金短缺,也不是不具备建设出能够被城市所利用的综合管廊系统。只是在城市规划之时,综合管廊系统意识淡薄,或者产生了利益纠纷,从而耽搁了综合管廊的建设。由于综合管廊需要在初步规划及建设的时候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也是各地政府在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的时候对综合管廊搁置的原因之一。很多地方政府没有认识到综合管廊对于市政建设的重要性,只着眼于眼下的大笔资金投入,没有考虑到综合管廊一旦建成,后续所减少的支出以及效益。台湾政府曾经有一份提案表明,一条长度为6.5公里的综合管廊,前期投入投资约为五亿新台币,但是半个世纪所获取的效益却可以达到近两千亿元。这样看来,综合管廊建设的收益是可观的。

3.综合案例分析

3.1 案例概述

国内某创新技术开发区,总用地6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占90%,整块用地共被分割为13个区域,主要用于办公及技术创新,少量被用为绿化记市政设施。每个地区除了电力、通讯及给排水外,另外配备有污水处理、电力系统、照明系统等配备设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为直埋矩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长度为两公里,下挖6米,综合管廊高度为二点六米,路面宽度按照单位长度1米计算。所建设综合管廊中所布置的各个管道走线应当互不干扰;光纤电缆应当与高压电缆分割开来,热力管道应当与电力管道铺设在统一舱室,综上所述,本处综合管廊应当铺设三个舱室,供电舱、热水舱及冷水舱。由于热水舱室应当铺设高低位供水系统,单词取暖热水回水管道、两侧铺设钢架,间距在五米左右。

3.2 供配电系统概述

3.2.1 供电系统设计

在综合管廊供电系统中,包含了很多附属设备,大致可分为:应急照明系统、健康设备及消防设备,此类设备属于二级负荷设备,均可采用二级负荷设备供电原则,其余的设备使用三级负荷。由于用电负荷较大,需要考虑发生电路短路等造成的火灾隐患,所以,供电设备应配备相应的阻燃材料及消防设备。此段综合管廊系统总长超出了一千五百米,经实地电路测压,应采用10千伏的供电设备,并安装开关舱室及相应的变压设备,为综合管廊提供可靠稳定的电源,同时可以供给管廊内部的通风,消防等用电设备。

3.2.2 管廊内部照明系统的设计

综合管廊内部的照明系统分为两种,一种用于日常工作室的照明,另外一种则适用于发生意外情况下的照明。管廊内部的照明系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是处于安全考虑,另外也为日常工作人员进行综合管廊内部设施的检测与维护提供了方便,具体的照度应按照行业标准及国家规范进行设计。不同的管廊位置应使用不同照度的光源,为节约能源,综合管廊内部照明系统一般在工作人员进行检修及维护时开启。在紧急情况下,管廊的应急照明措施应当开启,并应设立相应的逃生通道的指示标志,这些应急设备应当在日常工作检修及维护中重点查看,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另外,所设立的逃生标识应当位于醒目位置,由于管廊内部管道系统错综复杂,应当避免管廊走线遮挡标识的情况发生。总而言之,照明系统不仅是日常管廊工作的必须要素,也是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方式。

3.3.3 综合管廊内部电缆的敷设

上文已经提到,未避免短路所造成的的火灾事故,管廊内部电缆均采用阻燃电缆,选择电缆时候应当严格遵从行业规范,不能擅自更改电缆截面及长度,以免发生安全事故。由于本项目综合管廊铺设照明之路约为三百米,照明系统的选择应当选择0.45/0,75kV(3×6)平方毫米的阻燃电缆设备,消防设备以及管廊内部排风设备所需要的绝缘电缆应当为1kV(4×10)mm2阻燃设备电缆,以保障施工安全。

4.结语

综合管廊的重要性正在逐步被市民及政府所接受,它符合科学发展观,同时也为市民及市政工程提供了便利。不仅能够节约空间,同时为各大管道的检修提供了便利,所以我国需要提高综合管廊的重视,对综合管廊规划及其内部电气工程做详尽的研究与探讨,从而引领综合管廊在各地的发展态势。虽然综合管廊当下需求量大,但是我国综合管廊规划及建设仍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改进创新,深入研究综合管廊系统,共同让城市规划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1] GB 50838―2015,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S].

城市建设工作综述范文第3篇

工程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它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交叉而生的复合性学科。其学科属性是属于管理类,但是,由于其管理对象是建设工程项目,其具有的特殊性需要具有相关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基础。可以说,工程技术知识是其重要的学科基础。1998年教育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后,工程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建筑施工、工程投资策划、工程规划设计、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等单位以及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等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目前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中,其学科方向分为房地产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投资造价方向居多。总体来讲,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均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知识和能力:(1)工程建设过程所涉及的有关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等领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2)工程建设全过程所需的综合性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素质以及相应的知识基础;(3)能够在工程建设、房地产等相关专业管理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职业适应能力;(4)在管理工作中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要求和必须具备的能力,可以看到,《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熟悉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设计知识,初步具备各类用地规划设计与管理的能力,为工程管理专业其他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置已由城市规划专业肩负指导城市发展的重任转变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职能。所以,基于其角色转变,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由于科技的发展,在教学手段上都将发生根本的转变。

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特点引发的问题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系统阐述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建筑、工程技术、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城市及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有所了解,能够掌握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对城市总体布局规划、道路交通系统、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较为熟悉。城市规划原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技术平台课,涉及到的学科门类较多,具有政策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基本特点,由此也造成一些学习障碍。首先城市规划原理有关政策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到乏味。城市规划学科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城市的空间系统进行优化配置,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城市工程设施的布设、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等,与政策相关的叙述性、理解性的内容比较多,这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而失去注意力。其次城市规划原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令学生困惑。课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地理、技术、法律等多方面内容,呈现出知识面广,体系复杂,内容跨度较大的特点,令初学者往往难以把握学科的框架、体系而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最后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置缺乏相关实践性让学生只会被动学习。课程中包括建筑设计、中外城市建设史、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居住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总规设计、城市详规设计、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逻辑性和连贯性很强的知识,这些知识由于压缩为一章或一节,且没有设置相关的实践环节,学生很难通过一门课程的理论学习掌握整个城市规划的学科体系,对城市规划的一些新思想、新理论更是不能理解、不感兴趣。

三、面向工程管理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

要有效提高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重在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教学目的的确定

综合前述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多学科性的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工程技术类知识体系为基础平台,而综合性的城市规划原理又是这个基础的一门入门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在该课程教学活动当中,我们既要看到该学科的基础性特点,深入解析学科的知识点,又要重视工程管理专业的全过程性管理要求,在此基础上理清该学科的脉络体系,从学科的特点和专业的要求两方面寻找平衡点。具体来讲,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确定课程的教学目的。首先,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消除城市规划的深奥感。使学生深刻理解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而做的规划和计划。其次,使学生能站在宏观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角度,通过收集、分析、处理大量多方面的信息,用长远规划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对待问题能以一定的深度去分析,为后续课程提供知识基础,而不是就事论事只揪住细节不放。第三,通过本课程系统的学习,在意识深处,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和思维方法,如:可持续发展观、低碳经济等,以指导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

2.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

对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是在保证内容体系完整的前提下,着重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要求出发,合理调整与配置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构架的梳理与整合重构是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讲,可以从下述三方面进行:对内容的梳理,首先应保证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工程管理毕业生大多数从事着与城市建设相关的监督、管理、咨询、施工、设计等工作,城市规划知识的传授,主要是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让学生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把握住课程的知识框架,不至于在众多知识点中失去方向。笔者认为可以将课程按主题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及关系,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编制程序和城市发展战略,让学生从历史、宏观和全面的角度掌控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体系,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二部分讲述组成城市空间各类规划的具体方法和知识。城市用地构成、城市总体布局,这两章对各类具体的城市规划设计起到控制和引导作用,它们是该部分的核心,应注意在教学中把握它们和城市道路与交通、居住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详规设计等章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的问题。第三部分讲述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具有的行政职能。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对今后的微观建设行为具有指导和管理的作用。其次,对于具体的知识点,要在课程框架下紧抓脉络、逐层解析各种基本类型,在把握住基本类型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教学,从而做到以点、线带面、举一反三。此阶段可以将案例融入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案例设疑、理论讲述、分析讨论、解决方案比选、总结评析这一过程反复训练学生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但掌握众多的理论知识点,而且利于学生更迅速、更牢固地实现知识、能力和态度三者的迁移。以便今后能够灵活运用,能动性的解决所遇到的城市规划问题。另外,作为教师,还要积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在课程中的应用,如地理信息系统等,及时更新教材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紧跟时展的脚步。总之,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工作要做到目标明确、体系完整、内容精炼、衔接适合,使之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适应社会需求。

3.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重点是在上述完整的理论框架基础上,除了及时补充教材内容,将最新的学科发展成果和最新的规划理念引入教学中,还要注意增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教学互动。因此,在课程构架的梳理、重构的基础上和理清教学内容主次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1)突出规划理念的渗透式教学。如:反映宏观思维模式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总体布局的章节,以及有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章节(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部分知识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讨论式教学为辅。即针对宏观知识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中间配以一些问题的思考来学习。具体可以通过结合讲课内容提出热点问题,增加个别课堂讨论环节,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采用课外调研的方式,有目的的启发学生,思考当代国际城市发展和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把宏观综合的理论理解和消化。(2)普及规划知识的发散教学,以案例讲述式教学和网络式教学并重,讨论式教学为辅;针对城市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部分,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借助大量国内外城市规划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规划阶段的成果内容。如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商业区规划、居住区规划、绿地规划等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由于这部分规划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还应当选择学校所在的城市,鼓励学生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各个规划阶段成果的实施情况并进行讨论。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规划知识和身边社会关系的理解,达到对已经熟视无睹的城市问题能理解与思考的目的。(3)规划设计的实践教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实践对工程管理学生可以采用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重在过程,而不仅是看结果。具体讲就是要在实践过程引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剖析,增强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并积极开展规划实例的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互动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如:用规划的眼光分析学生身边熟悉的环境,可以选择校园、居住小区等,或者是所在城市的绿地、交通等,通过讨论,对其现状提出改进建议。或者,通过做一个简单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具体掌握规划中要考虑的几个常用要素。因为小区建设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建设的重点,也是工程管理毕业生接触较多的建设领域。教师先串讲之后,让学生用规划的眼光去参观不同层次的小区,然后进行交流,再通过一个小区或组团的规划设计课题来实践。在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和引导,学生通过这种“引、学、练、评”式的实践教学不但将重点知识点融会贯通,也会弥补很多在讨论中无法深入的知识点。(4)了解规划编制和内容的拓宽教学。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以及不同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成果属于了解性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规划是如何从宏观向微观一步步控制并指导城市的建设发展。应该尽量采用讨论式等容易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课前加强自学,课堂上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并重在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关系,促进学生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相关章节还可以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客座授课,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效果会更好。

4.教学手段的完善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信息量大、图片多,而且多数知识点仅靠语言文字的描述难以理解透彻,配合图片甚至模型的直观展示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促进教学的互动与启发。首先它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与要求;其次它信息量大,生动形象,易于识别与理解。特别是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现场照片、播放城市建设的录像,能够有效弥补学生缺少现场参观所带来的不足。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网上教学,进行该课程网站主页建设,逐步完善网上教学互动。内容包括:网上的课程概况(包括课程历史沿革、课程简介、各方评价),师资队伍(包括课程负责人情况、教学队伍情况)和教学实践(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介绍;网上的教学热点问题讨论;网上的学生作业递交等。在此过程中可以加宽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在师生交流中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构架以及基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获得学生广泛好评。

城市建设工作综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奎屯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105-02

1 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土地利用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体系,城市土地是否集约利用体现的是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环境系统等多方面效益的均衡,要表现这样的多维矢量,必须运用一套指标体系。本文以整个城市作为宏观层面的评价对象,将土地利用集约度作为指标体系的总目标,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方面考虑,构建了由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因子层组成的多层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2 评价方法

2.1 多目标综合评价法

多目标综合评价是对复杂经济现象整体进行定量描述的一种方法,这种描述是建立在科学地概括统计总体、多方面特征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原则,以评价单元为样本,选择对评价单元发生作用的因素和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通过适当的模式予以量化、计算和归并,本文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来计算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

式中:Fi是第i个评价单元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Iij是第i个评价单元在第j项指标上的标准化值;ωj是第j项指标的权重;i为评价单元个数(i=1,2,3...m);j为指标个数(j=1, 2, 3,...n) 。

2.2 改进熵值法

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集约利用评价实质上就是解决城市土地在发展水平、速度和各方面协调性的描述问题。从熵值法的物理意义来看,信息熵描述了样本数据变化速率,在综合评价中由此得到的指标权重描述了指标数值变化的相对幅度。一般认为,熵值法能够反映出指标信息熵值的效用价值,从计算过程中不难发现,相对于指标理想值而言,指标值变化越快,得到的指标信息熵就越小,其效用值越大,指标权重就越大;反之,指标权重就越小。因此,利用信息熵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能反映各项指标值的差异程度,为综合评价提供依据。用改进熵值法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主要步骤是:

①由于不同的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和单位,为了消除量纲和量纲单位的不同带来的不可公度性,所以首先应将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即指标的同度量化。其标准化公式如下:

2.3 城市发展协调系数

根据集约利用的内涵,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社会、经济、环境3个系统动态协调发展的过程,任何一个系统的偏颇都会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产生影响,所以3个系统的关系应当是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同时促进城市社会进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这种协调关系在评价中表现为样本的社会状况指数、生态环境指数和经济状况指数应相互均衡。为了定量描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利用协调系数评价3个子系统之间的发展关系。定义样本i的协调系数为:Ci= 1- Si/ Fi。式中,Si为样本i的社会状况系数、生态环境系数和经济状况系数的标准差,Fi为样本i的社会状况系数、生态环境系数和经济状况系数的平均值。计算出的协调指数数值将在0与1之间变化。样本的社会状况系数、生态环境系数和经济状况系数数值越接近,说明样本的3个子系统之间发展越协调,协调系数越接近1;反之亦然。

3 奎屯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3.1 奎屯市土地利用概况

2006年奎屯市建设用地面积为7061.87公顷,其中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4944.43公顷,占建设用地的70.02%。从布局上看城市建设用地集中于市区及市郊,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合理,基础设施完备,建设起点较高,城市整体功能较为完善。未利用土地23642.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3%。未利用土地中可开垦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较多,且地势较为平坦,集中连片,土壤盐碱化程度轻,电力、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开发比较容易。未利用土地中,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面积共有20407.44公顷,这部分土地通过整理、开发是农用地开发利用较好的后备资源。因此,奎屯市未利用土地开发潜力较大。

3.2 奎屯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3.2.1 选择评价区域

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对新疆省奎屯市的建成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定性结合定量分析与评价。

3.2.2 土地集约利用指标标准的确定

本文评价是以多目标效益最大化为评价目标,因而在评价指标标准化过程中,本人采用了极差标准化法,以每一项指标中的最值为标准值进行标准化,消除量纲和量纲单位的不同带来的不可公度性。运用DPS v8.5版软件,得到标准化后的数据。

3.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根据已构建的指标体系和前述方法,对奎屯市2002~2006年城市发展情况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根据第四章的权重计算方法,计算出奎屯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3.2.4 评价结果与分析

(1)土地集约利用度分析。

通过计算得到奎屯各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数值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指数,详见表1。从评价结果可见,2002~2006年奎屯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指数逐年增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数逐年增加,奎屯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渐提高,且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的幅度越来越大,2004年土地集约利用增长幅度为0.0088,2006年则达到0.0559,其年平均增长率为3.0%,说明奎屯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正在逐步改善。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协调系数分析。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过程。对三个系统间协调系数的分析,能及时发现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相应的调控对策,从而逐步达到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根据表2,本人计算了近五年奎屯市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系数值。

根据协调度理论,奎屯市土地利用集约度2005年前小于0.2,土地利用系统处于极不集约状态,2005年与2006年分别为0.2254,0.2835,处于不集约状态,3个子系统的协调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巨大。

(3)奎屯市城市土地集约潜力巨大。

评价结果显示,奎屯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处于不集约利用状态,距离集约利用状态有很大差距,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通过对连续五年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发现,城市化水平要素度层的分值还很低,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在潜力挖掘过程中,应着重从降低商品房空置率、增加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提高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增加人口等几个方面入手。土地经济投入水平、土地经济产出和土地集约化发展趋势三个要素层中的个别指标的发展潜力也很大。

参考文献

[1]马庆国.管理统计一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2.

城市建设工作综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管理;ArcGIS;工作流

1 相关概念/技术

1.1 GIS概述

GIS是20世纪60年代迅速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地理学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GIS以计算机为基础,通过对地球表面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从而获取所需信息的空间信息系统。

1.2 ArcGIS Server产品

ArcGIS Server是ESRI在ArcGIS 10系列产品中国推出的一个创建企业级GIS应用的平台,支持的GIS软件可以集中管理并且支持多用户,提供了创建和配置GIS应用程序和服务的框架,可以满足各种客户端的不同需求。

2 城市管理政府信息化国内现状及问题

2004年,由北京市东城区自主创新研发的“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被建设部确定为“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在全国推广。目前全国各地城市管理局都在建设各自特色的数字化城管系统,但是多数是城市综合管理范围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方面,没有系统全面的将城市管理局的各项业务综合起来,进而造成了政府信息化资源的浪费。

3 基于ArcGIS的CMGIS城市管理应用平台的分析与设计

3.1 平台体系框架

CMGIS城市管理应用平台采用B/S结构。整个系统建立在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和信息安全基础上,自下而上构筑了数据层、中间件层、接口层、平台层、应用层、用户层。其中数据层是系统数据存储和管理的中心,由基础空间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地理编码库、城管部件库等组成。平台层底层包括GIS应用平台、J2EE业务中间件、工作流平台。这些支撑软件为系统的开发、部署、应用提供了各项应用支撑。接口层在平台层的基础上集成网络开发商的无线通信接口,ArcGIS软件提供的GIS应用接口及平台层提供的业务工作流引擎接口等。应用层是整个系统运算和显示的核心,几乎所有的分析和决策结果都在这层完成。

3.2 平台系统设计

CMGIS城市管理应用平台根据城市管理工作分工的特征,设计了五大子系统:⑴OA办公系统。同构建设OA事项、考核评价、人事管理、工程管理、设备管理等子模块,实现对城管局内部的OA办公、人事、工程、设备等项目的综合管理。⑵移动OA系统。手机端软件主要分为OA办公系统、数字市政系统、数字环卫系统提供移动支持。通过日程管理,通知公告,电子邮件,内部短信,个人通讯录,电子地图,案件办理等功能,实现在手机端处理系统流程信息、实时查看GIS地图、案件办理。⑶数字城管系统。数字城管基础应用子系统遵循建设部《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106-2005),实现了事件采集、受理、协同处理等功能,建设9个核心应用子系统。⑷数字市政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对市政工程、桥梁工程、地下线管和照明管理的电子化管理,与GIS数据库实现关联,使GIS地图和工作流引擎有机结合。⑸数字环卫系统。数字环卫系统通过责任区域管理对保洁作业区域实时监督、作业过程、轨迹实时监控和统计分析。

3.3 数据库设计

系统数据库组织采用数据库群设计思路,整个CMGIS平台数据库可以分为空间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和系统运行支撑数据库三个子数据库,各个子数据库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多个子数据库。这种分支式的数据库群设计使得整个数据库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3.4 平台关键技术

⑴采用采用工作流引擎实现工作流的动态配置

⑵采用基于J2EE的跨平台三层应用体系结构

⑶采用ArcGIS For Flex技术实现基于B/S模式的GIS应用

⑷采用地图切割、压缩技术提高手机终端使用效率

4 结论

城市发展的竞争力不仅是GDP的比较,而是融入了管理智慧化、系统数字化等元素。

本系统B/S端是基于J2EE和ArcGIS Server平台,手机端开发是基于J2EE平台,采用Flex和Oracle等共同开发设计的,整合了城市管理中的OA办公、环卫、市政、数字城管等具体业务。提供基本GIS功能和案件综合信息等的实时上报、处理、查询、显示服务。系统对城市管理中的领导决策具有重要价值,对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研究、推动城市管理的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城市发展的竞争力不仅是GDP的比较,而是融入了管理智慧化、设备数字化等元素。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系统的、基于GIS技术的城市管理平台来容纳城市管理各个方面的不同系统,实现了政府信息化内部的统一性、平台型、共享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