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经营性分析

企业经营性分析

企业经营性分析

企业经营性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负债经营 适度性 利弊分析

企业筹集资金的渠道主要有两种:一是权益融资;另一种是负债经营。负债经营就是企业在经营运作、扩大再生产、研发新产品等事项中发生了新的财务需求,导致现金流量不足而运用发行债券、银行借款、商业信用、租赁等举债等形式获取资金。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工业产值超百亿的企业就开始利用财务杠杆大量举债,寅吃卯粮。此举不但没有导致经营问题反而促进美国经济腾飞。负债经营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也规避了一些金融风险。但并不是说负债越高越好,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国企负债率大多都在85%以上,过高的负债又会导致资金周转不灵、甚至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所以企业应当把握好负债经营的度,在降低风险的同时,有效的利用负债经营获得长足发展。

一、企业负债经营的优势

(一)负债经营能给企业带来杠杆效应

支付利息是负债经营的一项必然的固定支出。因为债务利息是固定的,所以当负债取得资金收益率高于负债利息率时,每一单位的利润分摊到的利息费用就会越少。企业总资产收益率变化将导致权益收益率更大幅度的变化,企业所有者收益呈现向上的正面波动,最大限度的杜绝负面波动,从而形成负债经营的杠杆效应。所以,只要在投资收益率大于利息率的情况下,负债经营是可以盈利的,正确的负债经营能够为企业带来明显的财务杠杆效应。

(二)负债经营能降低企业的综合平均成本

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来取得资金,虽然可以规避一定的财务风险,但筹资成本相对较高。而根据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规定,银行借款和企业债券等利息支出计入财务费用,在征收所得税之前扣除,企业可以相应少纳所得税,从而降低成本。另外,债务利息成本一般要低于权益资金成本。因此,运用负债经营可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企业,利用负债经营,既可以少缴所得税又可以降低资本成本。

(三)负债经营可以保持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权

债权人有权依法向负债企业要求偿还到期本金和利息,但却不能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营决策和收益分配等。如果企业采取权益融资的形式获取资金,股东数量就会增加,这可能使企业所有者的持股比例发生变化,甚至导致所有权易主。适度负债经营的益处在于,债权人只能获取固定的利息收益,股东股权未被稀释,依然掌握对公司的控制权。

(四)负债经营可以减少企业的权益融资成本

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是产生成本的主要原因。随着外部股东的介入,拥有股权的管理者会发现,努力工作时,得不到全部的报酬;出现亏损时,也不需要个人全部承担。所以,他们可能会做出利己而不利企业的决策,这些决策给企业价值带来的损失就是权益融资成本的组成部分。当企业举债并用借款回购股票时,外部股东数量减少,现金流量中属于股东的部分减少,属于债权人的增多,减少了管理者奢侈浪费的机会,间接增强了对管理者的约束。对拥有部分股权的管理者而言,企业负债增加后,管理者资产所占份额也会增加,无形中对管理者起到了激励作用。

(五)负债经营可以传递信号

通常,有关企业发展前景的信息,管理者比外部投资者知道的更多。在进行外部融资决策时,当管理者认为企业股票价格被低估,往往会选择发行债券融资;当企业发展前景看好时,企业选择负债方式筹集资金,以便在财务杠杆的作用下增加每股盈余,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负债比率上升传递出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管理者对企业未来的收益有着较高的期望,有利于企业价值的增长。

二、企业负债经营的劣势

(一)财务杠杆带来的负效应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升高

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财务杠杆给企业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成倍的放大了风险。当企业总资产收益率低于借入资本的平均成本时,借入资本所获得的利润不足以支付借款利息,只得使用权益资本产生的利润弥补。在负债额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财务杠杆的放大作用,亏损越多,偿债能力越低,筹资风险越大,企业的安全性和竞争能力就越弱,引发财务危机,而财务危机又会增加企业的费用,继续减少企业所创造的现金流量,最终危及企业的生存发展、致其破产倒闭。

(二)负债经营会增加融资成本

为了控制风险,债权人往往会在借款协议中加入保证条款、回售条款等来约束企业的行为,以此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而股东往往专注投资高风险项目,如果成功不但能偿还负债,还可以获得利润;如果不成功,债券人将为企业的失利埋单。即负债的效应,赢则双赢,亏则双亏。另外,企业为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往往承诺给新债权人更优先的索偿权,而置旧债权人的利益于不顾。尽管负债可以解决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冲突,但它同时加深了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所以企业负债要适度,既要满足企业的发展所需,也要兼顾债权人的利益安全。

(三)负债经营导致企业再筹资能力降低

当债务到期时,如果企业因为资金短缺无法还本付息,那么债权人会从各种渠道中得到的信息来判断企业的信誉情况,从而拒绝或阻止企业的再次融资。现实中有许多企业并不是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来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而是盲目的利用负债资金扩大企业规模,这降低了债权人的债权保障程度,也降低了企业以后增加负债筹资的能力,使未来的筹资难度增大。对于最佳资本结构的确定,没有通用的模式,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所处环境以及自身条件加以考虑,并最终确定合理的负债经营比例。

(四)负债经营会影响股票价格

采用固定股利政策的企业,定期发放股利并在一定时期内保证股利支付的平稳,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超过允许范围,企业缩减发放或不发放股利时,外部投资者就会认为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现金流问题,股票风险增高,投资人对股票失去信心,导致股票市场价格下降。另外,因为过度负债,支付巨额的利息之后,留给股东的资产所剩无几,想要维持股票价格的稳定非常困难。

三、适度负债经营,防控筹资风险

企业在做出筹资决策时,需要认真权衡负债会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和风险。要结合企业身的具体情况,全面考虑负债经营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合理的确定负债经营的“度”,防范控制通过负债方式筹资带来的风险。

(一)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利率的波动,企业投资利润率和借入资金利润率不确定性以及经营管理不善等方面。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资金成本的多少;当企业借入资金利润率高于投资利润率将导致自有资金利润率降低,发生亏损可能导致资不抵债;企业经营不善,则可能导致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因为存在负债经营风险,企业必须立足于市场,建立风险控制制度,提高管理人员风险控制的水平,从负债的筹资、负债资金的使用、负债资金的期限以及负债资金的监督管理等方面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尽可能的将负债筹集资金运用到安全性高、收益好的项目中去。在获得稳定投资效益的同时,降低投资风险。

(二)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效益

如果过分强调财务杠杆的作用,过度举债,则会增加财务风险。一旦企业经营不善或者经济环境恶化,负债比例越高,资金利润率降低得越多,财务杠杆出现反作用,加重企业的危机。收入稳定的企业,获利有保障,现金流量可预测,即使负债数额较大,也能到期支付本息,不会遇到较高的财务风险。万科集团的资产负债比率就相当高,但由于其良好的经营能力、稳中有升的营业收入,从负债经营中获益颇多。如果企业所处的行业竞争比较激烈,企业利润率有降低趋势,应当适当降低负债,以避免偿债风险。往往企业负债的临界点是由企业的营业收入决定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效益将会使企业在负债经营中受益颇多。

(三)正确把握负债的量与度

企业的息税前资金利润应当高于借款利息率。这是企业负债经营的先决条件。如果计算的利息率高于息税前资金利润率,就不能通过举债方式筹集资金,并应努力减少现有的债务,避免财务杠杆的反作用,使企业陷入资不抵债的财务困境。要正确把握负债的量与度就应当把握好负债率指标,美国负债率控制在40%~50%之间;日本一般均在70%~80%之间。目前我国统一的负债率指标虽然不存在,但对具体企业来说存在着最优负债率。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行业环境把握好负债经营的量与度。

(四)确定适度的负债结构

企业选择负债经营首先应当判断负债对企业是否有利,一旦确定需要负债筹资,随之要确定举债的额度,合理掌握负债比例。同时还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来源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举债方式由过去单一的银行借款发展到可从多渠道筹集资金,企业应根据借款数额的大小,使用时间的长短,可承担利率的大小来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银行借款依然是企业借款的主要渠道,但是银行有贷款额度的制约和资金头寸的限制;从资金市场拆借资金,一般是金融机构组织通过资本市场把某些企业的限制资金汇聚起来提供给短期内需要资金的企业,这种资金使用成本较高且使用时间不长;发行企业债券,向内发行筹资能使企业员工紧密团结但其筹资额度有限,向外发行时成本较高但获得数额较大;使用商业信用,可以背书可以向银行贴现,成本也较低,但需要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良好的商业道德作为保障。

参考文献

[1]武雪.企业负债经营风险控制策略分析[J].财会通讯,2013(2).

[2]李红霞.现代企业负债经营的适度性分析[J].西部财会,2011.

[3]阳勇,徐秀玲.企业适度负债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6).

[4]邱道欣.我国企业负债经营的现状与对策[J].开发研究,2013(4).

[5]侯艳华.浅论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控制[J].资本运营,2013.

[6]陈兆江,王珊琦.论负债经营对企业的重要意义――以万科为例[J].经济纵横,2013,(8).

[7]翁占琴.企业负债经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23).

[8]徐慧.企业负债筹资财务风险的经济学分析及防范[J].财经论坛,2013(1).

[9]沈琼.企业负债经营的财务分析[J].管理视野,2011(6).

企业经营性分析范文第2篇

【摘要】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企业存在现金流普遍“吃紧”、现金流净额同比大幅下降、现金流趋势与企业利润增长背离等问题。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改善经营性现金流状况,需要企业实施稳健的财务策略,建立经营性现金流预算制度,实施经营性现金流预警及控制,减少应收账款和存货,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运用延期支付手段,并积极开展对外融资。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营性现金流;现金流问题;对策

经营性现金流是评价企业获取现金流量能力、偿还能力和支付能力的重要财务指标。如果经营性现金流入在时间上或数量上不能满足流出的需要,则产生经营性现金缺口,而当现金缺口的情况趋于严重时就会引发企业财务危机,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近年来,受益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国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状况总体上较为稳健。但是进入2008年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情况出现了明显异常。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披露,2008年我国中小企业歇业、停产或倒闭的达到7.5%,这表明我国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现金流状况正面临严重问题。本文重点研究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在经营性现金流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切合实际地提出预防和应对经营性现金流危机的措施和对策。

一、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主要问题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企业正遭遇改革开放30年来罕见的经营衰退,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经营性现金流状况持续恶化,经营性现金流问题异常突出。

(一)经营性现金流普遍“吃紧”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经营性现金流“吃紧“的困境。以上市公司为例,据《上海证券报》报道,2008年上半年沪深交易所1454家上市公司中有758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同比下滑,占52.1%,另有563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为负值,占38.7%。另据《证券日报》报道,截至2009年3月9日,沪深两市已公布2008年年报的228家公司中,有103家公司2008年度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占45.2%,其中有49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为负值,占21.4%。也就是说,2008年约有半数的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近两三成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为负值,这表明经营性现金流拮据的情况在上市公司中显著存在。

(二)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大幅下降

据《上海证券报》披露,2008年上半年,沪深交易所1454家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合计6757.92亿元,同比深度下滑45.6%。其中,203家中小企业板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合计为-14.43亿元,同比深幅下降了165.5%。截至2009年2月19日,已公布2008年年报的56家上市公司2008年度经营性现金流合计为-12.36亿元,相比2007年同期的38.29亿元出现了巨幅下滑。尽管这56家上市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状况尚不能代表所有上市公司的全貌,但也可以略见一斑。

(三)经营性现金流趋势与企业净利润增长背离

2008年上半年,沪深两市1454家公司实现净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25%,然而,这些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却未能实现同步增长,同比下滑45.63%。截至2009年2月19日,已公布2008年年报的56家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112.93亿元,同比增长25.37%,但这56家公司2008年度经营性现金流合计为-12.36亿元,同比下降132.28%。也就是说,2008年我国企业在取得经营利润增长的同时却出现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大幅下滑,利润增长与经营性现金流趋势出现明显背离。这种背离暴露了企业在取得利润增长的同时,资金面却存在着较大的隐忧。

二、我国企业经营性现金流问题的预防与应对

良好的经营性现金流是企业发展和持续盈利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企业管理者追求的核心管理目标之一。在当今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打造稳健而良好的经营性现金流,维护企业的正常运作,是企业管理者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实施稳健的财务策略

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状况除了与企业自身运作能力、融资能力等因素相关外,还与企业所处的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良好的经济大环境有利于企业开展生产经营运作,改善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状况。相反,处于较差的经济环境中,企业会普遍觉得“生意难做”,经营性现金流容易入不敷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正遭遇多年未见的严峻形势,GDP增速和工业增速大幅回落,产品社会需求急剧萎缩,各行各业经营情况相继出现恶化。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骤然增加,为了扭转经营性现金流的不利局面,企业急需调整经营方针,实施稳健的财务策略。

一是控制生产经营规模,避免过度扩张。一般来说,当经营环境恶化或者行业景气度持续低迷,企业应该贯彻“稳字当头”的策略,本着先做强再做大的宗旨,适度控制生产经营规模,精炼主业,尽量回避高风险领域,避免过度扩张,以确保企业财务和经营性现金流健康稳定。

二是坚持“量入为出”的财务原则,促进经营性现金流良性循环。企业经营性资金周而复始的循环形成企业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由于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和数量上的多寡,一旦流入不能满足流出的需要,经营性现金就会产生缺口,乃至产生经营性现金流危机。可以说,形成经营性现金流缺口的主要原因是现金流在时间上和数量上入不敷出,因而避免缺口生成的有效方法就是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来调配经营性现金。企业应先衡量经营性现金流入的时间和数量,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安排合适数量的经营性现金流出,以保持现金流的平衡。

三是适度持有现金余额,增强财务弹性。弹性是相对刚性而言的,财务弹性是指企业对资金特别是现金的安排留有余地,手持适度的现金余额。众所周知,当企业持有的现金余额不足以弥补现金缺口时就容易引发经营性现金流危机,因此持有足够的现金余额是预防经营性现金流危机产生的重要手段之一。较低的现金余额往往难以应对企业财务状况波动,更难以抵御财务风险,而持有较高的现金余额,增强财务弹性,无疑是稳健财务策略的主要内容。但由于现金是流动性最强而收益性最低的资产,持有过多的现金,会降低企业的盈利机会,因此,企业持有现金余额并不是越多越好,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现金需求来合理安排。

(二)建立经营性现金流预算制度

开展预算的好处在于企业可以在经济活动发生前就对经济活动全过程所需资源进行筹划和部署,以促进经济活动按计划、有序地开展,进而控制经营风险。与筹资性现金流和投资性现金流相比,经营性现金流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收到返还的税费、经营性租赁、支付工资、支付广告费和推销费用、缴纳各项税款等方面,内容涉及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情况最复杂、最频繁,处理不当则容易造成经营性现金在时间上和数量上的失衡,形成现金缺口,产生财务危机。鉴于经营性现金流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企业确有必要建立经营性现金流的预算制度。

通过编制经营性现金流预算,将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各项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与流出进行预测和估算,确定经营性现金的余缺,并合理安排经营性现金的流入与流出,适度预留经营性现金余额,引导各项经营性现金平稳有序地发生,从而实现对经营性现金流缺口的事前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避免发生经营性现金流危机。

(三)开展经营性现金流预警及控制

建立和执行经营性现金流预算制度只能最大限度地规避财务风险,而不能确保完全杜绝财务风险的发生。由于现金流预算方案是事前确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资金需求受诸多因素影响又与预算方案存在差异,因此企业不能因为事前制定了预算方案就一劳永逸,仅靠执行预算并不能确保经营性现金流万无一失。

对企业来说,应事先设定现金流偏差预警界限,在执行现金流预算过程中时常关注各项预算指标的实际执行情况,一旦现金流数据越过预警界限,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时间上或数量上调节现金的流入与流出,使其趋于平衡。如果预计将会出现现金缺口,则要及时寻找弥补缺口的现金来源。对于当期现金缺口,可以通过上期盈余现金或者新筹措现金来填补。

(四)控制应收账款使用规模和使用时点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减产、停产甚至关闭破产的企业不在少数,导致产品社会需求明显下降,直接造成企业产品销售困难。出于促销的需要,企业被迫给予产品的下游买家更多、更长的采购账期,形成企业应收账款。然而赊销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促进销售量的上升,但由此占用企业原有的生产经营资金,并带来货款回收风险,直接减少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量,企业有必要在赊销和维护经营性现金流良性循环之间作出合理抉择。

控制赊销,适度使用应收账款规模,就是要将应收账款额度和经营性现金流预算结合起来,将应收账款额度和使用应收账款的时点纳入预算体系,在维持经营性现金的流入与流出平衡之间确定应收账款使用额度和使用时点。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出于防范风险和稳健财务策略的需要,企业在实行赊销策略时应量力而行,不应该仅仅为了多销产品而放任赊销泛滥,造成应收账款过度膨胀,致使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入不敷出,以致产生财务危机,陷入经营困境。

(五)坚持以销定产、以产定供原则,控制企业存货水平

众所周知,存货与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之间呈反比关系,存货增加就意味着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减少,因此控制存货对维护和改善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很重要。

存货可分为原料、辅料和产成品。为了维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企业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存货。但鉴于存货与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的反比关系,为了维护健康的现金流,有必要对企业的存货水平进行适度控制。设定原料、辅料、产成品的存货额度要坚持以销定产、以产定供原则,即根据预计销售量或销售订单倒推确定产品生产量,然后按照产品生产量倒推确定原辅料的采购量。供、产、销环节的计划衔接,可以有效平抑过多的存货,减少企业经营性资金的积压,有利于达成经营性现金流的良性循环。

(六)采用延期支付手段,调节经营性现金流出量

经营性现金缺口的生成是由于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在时间上和数量上出现失衡所致,减少经营性现金的流出量可以调节和弥补现金缺口。而延期支付是调节(减少)经营性现金流出量的重要方法。

延期支付是指企业将款项支付期推后的一种支付方式。延期支付不但可以减轻即时支付的压力,还可以合理占用应付款,增加企业盈利。延期支付可分为对外延期支付和对内延期支付两种形式。对外延期支付主要包括对采购原辅料款项、设备租赁费、广告费的延期支付;对内延期支付包括对企业内部员工工资、奖金的延期支付。采用延期支付手段要注意妥善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施延期支付前要与相关各方协商,征得对方的谅解和允许,不要把延期支付变成拒绝支付,以致影响企业信用和声誉;二是延期支付期限的选择要利于平衡经营性现金的流入与流出,要利于弥补经营性现金缺口。

(七)开源节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国际金融危机拉升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元持续贬值,带动国际原油、矿产资源、有色金属等基础性原料价格大幅上扬,而国际原料涨价的输入性因素致使我国企业原料辅料采购成本大幅上升;二是金融危机造成我国企业产品销售困难,企业需要支付更多的促销费用和订单维持费用。然而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直接导致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出量增加。因此,企业有必要采取措施开源节流,控制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有效减少经营性现金的流出量,对维护经营性现金流的良性循环有着重要意义。

(八)开展对外融资,弥补经营性现金流缺口

资金是企业的命脉,而经营性现金则是企业正常运作的血液。只有当企业拥有充足的经营性现金时,企业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实现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化。一旦企业当期经营性现金出现缺口,就需要动用上一期盈余现金或者通过对外融资来弥补现金缺口。有学者认为,只要融资渠道畅通,企业就永远不会陷入现金流危机。可见融资对维持现金流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经营性分析范文第3篇

近年来,在国家节能减排、建设环保型企业的总体战略下,我国电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新能源、清洁能源不断被开发利用。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以最大发电容量占据发电市场份额,导致燃煤发电企业的利用小时数逐年下降,经营压力加大,300MW及以下小容量燃煤发电机组,基本处于亏损边缘或微利状态。浙江浙能长兴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能长电公司)系浙江能源集团下属企业,现有4台330MW燃煤发电机组,2014年发电利用小时数为5069小?r,2015年为4202小时,2016年下降到3875小时,2017年又缩减为3775小时,加之燃料成本大幅上升,企业效益急剧下滑,必须强化经营管理,挖潜增效,提升盈利能力。

一、安全生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要牢固树立“安全为本”思想,坚持传统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与现代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相结合,努力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实现企业本质安全化。一是广泛开展反违章活动。要以防人身和责任事故为重点,结合文明生产整顿和职工安全行为教育工作,精心策划和组织,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违章稽查活动,加大对各类违章行为的处理力度,使反违章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系统化。二是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教育和培训工作。要从严抓好安全规程考试,提高各类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职工行为的职业化、规范化和文明化水平。完善各类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全员学习,明确各级职责,加强组织演练,努力提高处理事故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加强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要以深化安全性评价、危险点分析和预控、安全标准化及一体化管理体系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为重点,以安全管理与安全检查为抓手,以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为载体,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管理基础。四是加大技术攻关和设备整治力度。要克难攻坚、群策群力,高质量完成发电机组检修工作和技术改造工作,充分发挥技术监督网的作用,及时做好设备状态分析和评估,狠抓辅助设备和系统设备缺陷,想方设法降低设备缺陷发生率,全力提高设备健康水平。

二、燃煤管理是企业经营成本管理的关键

煤炭是燃煤发电企业的成本,燃煤发电成本高,占据发电总成本70%以上的煤炭,是生产成本控制的牛鼻子,一直是浙能长电公司经营成本的掣肘,经营责任者抓住了发电成本,也就抓住了效益。一是加强燃煤精细化管理。要以精细化管理为重点,通过制定燃煤管理对标工作实施细则,根据发电机组锅炉适烧性优化采购原煤的结构和比例,以及规范燃煤管理业务流和数据流,逐步推进燃煤管理科学化水平。二是重点把好燃煤入口关。要在实现全面机采样结算的基础上,加强对各类称重和采样装置的校验和完善,不断提高精确度;全面强化燃煤的接卸、储存、转运以及燃煤的采样、制样、化验、结算等各个环节的管理,确保入厂燃煤检斤、检质的准确性。三是建立“数字化煤场”。要加大燃煤管理设备、设施投入,建立燃煤收、耗、存实时动态管理系统,提升燃煤管理信息化水平;严格执行“烧旧存新”的原则,做好特定气候条件下防止堆煤自燃的勤翻、碾压工作,最大可能减少企业内燃煤损耗。同时,要全面梳理、落实燃煤管理相关标准和制度,提高执行力,确保企业利益不受损失。

三、设备可靠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

燃煤发电企业的产品主要是电能,经济效益来源于向电网公司的供电,每发一度电就有一度电的边际收益,发电量是发电企业的效益源泉。当发生电量需求量大、电网调度要求企业增加发电负荷时,由于发电主辅设备故障等原因,影响发电机组出力,减少发电量。

安全生产是燃煤发电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生安全事故的后果,是人员伤亡或设备损坏,造成企业财产损失、收益减少、成本增加。一是必须千方百计提高发电机组设备的可调性。要强化终极管理和维护责任,制定并实施《设备缺陷考核细则》,提高设备消缺的及时性和消缺质量,积极倡导“设备零缺陷”、“快速响应”、“24小时内消除设备缺陷”理念,不断提高设备可靠性、经济性、灵活性;二是必须系统策划、科学组织设备检修工作。要优化检修策略,分散检修负荷,确保检修质量,延长检修周期,努力降低检修成本;要严把外委施工项目和施工单位的安全准入关,加强施工现场过程监控和动态管理,规范生产组织及作业行为,努力控制外委施工项目的作业风险。三是必须深入推进设备精细化管理。要加强技术管理基础工作,以技术监督、技术标准、技术资料、技术档案管理为重点,检修人员主动维修、主动护理,发电设备由修理向“护理”的转变,不断提高设备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现代化。

四、开源节流是企业经营效益的根本

随着燃煤发电企业微利时代的来临,开源节流、建设节约型企业,不仅事关生产经营任务的顺利完成,更关系到燃煤发电企业今后的生存安全。燃煤发电企业不仅要外拓市场创造效益,也要内部挖潜来降低成本,必须全面加强精益运行,在发电生产过程中开源节流。一是要千方百计多发电。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经济运行规律,准确把握电力供需形势,强化全员营销意识和顾客意识,面向市场安排检修,积极探讨错峰发电、错峰检修、错峰供煤等课题,抢抓有利时机多发电,细心捕捉抢抓机遇、见缝插针争取负荷率,采取各种对策抢发电量。二是积极探索和研究机组经济性和可靠性。在多煤种、负荷变化大、低负荷条件的影响下,针对机组经济性和可靠性,要从燃料和燃烧两方面着手,加强掺配掺烧管理,针对来煤复杂、煤质不稳的情况,合理配煤,确保锅炉燃烧安全,改进燃烧方式,优化机组运行,努力降低可控煤耗,做好入炉煤掺烧和运行调整工作。三是组织运行人员仿真机培训。要以运行竞赛为抓手,做好对各项可控耗差指标的控制,充分运用闭环燃烧、耗差分析、吹灰优化等经济运行工具和成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扎实开展发电指标对标工作,努力改进主蒸汽压力、飞灰可燃物等一些薄弱环节,使机组能耗得到有效降低,努力使机组在最经济的状态下运行,提高运行人员全能操作能力、运行分析和事故处理能力。

发展循环经济,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是浙能长电公司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也是企业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为加快燃煤发电机组烟气脱硫设施建设,提高脱硫效率,减少二氧化硫排放,促进环境保护,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出台《燃煤发电机组脱硫电价及脱硫设施运行管理办法(试行)》,?楣睦?燃煤发电企业加快安装并投运脱硝设施、除尘设施的高效率投运,减少氮氧化物、粉尘排放,以及减少烟气排放浓度,促进环境保护,浙江省相距出台有关《脱硝电价政策》《除尘电价通知》等规定,实行环保发电补偿政策,同时,对环保设施的投运率等进行考核,对不达标者进行扣罚。(见表2)。

企业经营性分析范文第4篇

为了对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合法权益等提供更多保障,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对法律风险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适宜的防范措施对内部权益纠纷、知识产权维护等方面的法律风险问题进行防范。下面对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法律风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完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做好防范法律风险的宣传教育工作等防范措施进行阐述,希望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更多保障。 

1 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法律风险 

电力企业开展日常经营管理工作时,涉及较多的事务,一旦存在各项制度不完善、操作不合乎法律规定的情况便会导致各类法律风险问题出现。电力企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性质,能够获取较多的经济效益,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内部权益纠纷问题,进而导致法律风险出现;此外,电力企业内部部分工作人员未能对知识产权重要性产生足够认识,未能做好知识产权维护等方面工作,同样可能引发法律风险;除此之外,职工薪资方面的纠纷问题、债务承担方面的矛盾、资产结算方面的纠纷问题同样可能导致法律风险的出现,如何对上述经营管理法律风险问题进行有效防范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下面对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进行具体分析[1]。 

2 防范措施[2] 

2.1 对法律顾问制度进行落实 

电力企业可以聘请一些法律知识丰富、能够提供全面法律服务的专业人士,并且对法律顾问制度进行健全,为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检查等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支持。就电力企业项目投资、对外担保、融资合作等方面的工作而言,在制定决策之前应做好可行性论证分析工作,完成全部活动事项的审查工作,尤其是某些重大经济活动,企业需要组织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参与讨论,并且遵照法律程序开展工作,为决策合法性等奠定基础。最后,政企分开原则对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同样较为重要,在逐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的情况下,能够确保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合乎法律规定,进而为合法权益的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2.2 提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做好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 

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面临诸多法律风险问题,基于此企业内部工作人员需要提高自身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能够按照各项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办事,为经营管理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奠定坚实基础。管理人员需要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负责,制定适宜的决策,而普通员工为日常经营活动和各项工作的执行者,若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未能具备较强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便会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开展产生影响。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电力企业应对法律风险防范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重视,使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均能对自身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进行增强,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最终为企业整体经营氛围的营造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提供更多保障。 

2.3 做好法律风险防范团队建设工作,提高团队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为了确保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合理合法,企业内部需要组建一支优秀的法律风险防范团队,能够对电力企业产销行为、契约合同、改制、投资以及重组并购等方面工作中的法律风险进行合理规避,避免自然风险、商业风险、法律风险等对企业发展造成影响。加强团队建设方面的工作对法律风险防范工作而言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需要做好防范工作者教育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开展法律管理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活动,向管理人员提供更多学习和进修机会,最终为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和法律风险防范奠定坚实基础。 

2.4 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为了对法律风险问题进行有效防范,需要对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进行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法律风险防范及控制目标,进而确保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方向的正确性,下面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对各项法律事务管理制度进行制定和健全。针对电力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工作,应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制定,进而实现对企业员工、内部资源等方面科学管理的目的,为企业经济效益和合法权益提供更多保障。 

其次,对合同管理制度进行健全,对合同管理办法进行细化和明确。电力企业需要对合同签订、落实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严格审核,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管理标准等方面内容对合同示范模板进行制定,促进合同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的方向调整,为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提供更多依据支持。 

最后,制定重大项目的法律咨询制度。通过聘请专业法律顾问一类的措施能够为企业招投标、日常经营管理等工作提供更多保障,通过咨询能够处理好各项利益之间的关系,按照法律规定完成利益关系界定等方面工作,进而减少金融纠纷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法律风险,为经营管理活动提供更多法律援助。 

2.5 信息化系统成为法律管理的网络化平台 

信息化系统不仅是法律管理的工作平台,同时也是法律数据平台。信息系统可以对大量动态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各项业务风险分析报告,能为决策人识别和判断企业风险提供准确可靠的帮助,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高风险行为及时进行纠偏。同时,信息数据保存和获取的便捷,还可以解决因人员变化或时间跨度带来的法律原始基础资料获取困难的问题。 

2.6 做好法律风险的评估预警工作 

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济为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其中第一项措施能够为企业经济效益提供更多保障,有效减少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受到人们的更多关注:首先,对风险评估预警制度进行制定,设计测评风险的指标体系;其次,做好风险级别评估工作;最后,对风险概率进行计算,结合法律风险内容采取适宜的防范措施对其进行处理。 

3 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逐渐面临更多竞争压力,为了促进企业发展,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供更多保障,企业内部工作人员需要强化自身法律风险防范意识,采取适宜的防范措施對法律风险问题进行合理规避,最终为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合法权益等提供更多保障。上文已经对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方面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希望国家电网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能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并参考文中措施对法律风险进行防范。 

参考文献 

企业经营性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管理

财务分析是企业财务部门根据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以财务会计报表和其他财务资料为依据,采用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经营过程、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评价,进而预测未来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一项财务管理活动。通过财务分析,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经营能力、财务状况及发展趋势,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优化经营决策,保障企业运营,增加企业效益。财务分析不能仅就财务谈财务,仅就数据分析数据,应当深入企业的经营层面和业务层面,才能使财务分析结果具有较高质量和实用性,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决策支持和服务作用。

一、财务分析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

(一)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

通常情况下,财务分析结果可以反应出企业的债务清偿能力、运营水平、盈利能力以及资金状况,因此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一种重要方式。例如,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资产负债的变动规模和原因、资产负债变动的合理性和效率性、资产权益变动的平衡性等情况,评价企业资产结构和质量;通过对利润表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利润变动情况和主要原因,揭示各业务、各环节的利润水平和成本费用水平,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可以了解的现金流情况和现金使用情况,评价企业各项活动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和合理性。

(二)为企业制定年度生产经营目标和计划提供依据

财务分析通过对企业过往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影响企业运营主客观因素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分析,可以使决策者和管理者客观、准确把握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为科学、合理制定年度生产经营目标和计划提供依据。同时,通过财务分析结果,能够明晰各核算单元和部门的工作成绩和营运效益,有利于企业将年度生产经营目标和计划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核算单元和部门,确保生产经营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三)找出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分析可以找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且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从而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例如,通过分析产品的成本构成,能够掌握产品的人工、物料等耗用情况,如果耗用水平低于或超出评价标准,通过进一步查找分析原因,可以找出企业生产流程和管理过程中的潜力或不足,有利于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改进经营管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二、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些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更重视生产经营,仅把财务分析作为财务数据的文字表述,对财务分析所能发挥的剖析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企业经营过程利弊得失、研判企业发展趋势的作用既不重视也不要求。受决策者和管理者影响,一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也只把财务分析作为一项常规工作,财务分析人员参与管理意识不强,对企业生产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不了解,因此财务分析内容简单、方法单一,甚至仅是进行财务数据的更改和替换,财务分析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问题找不准,财务分析报告看似全面但质量不高,财务分析的决策支持服务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当前,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业务结构日趋多元,但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基本围绕财务数据构建,没有和企业战略、企业目标相结合,财务分析指标的设定缺乏目标性、统筹性、逻辑性,且多采用静态指标、定量指标,导致财务分析结果单一化、碎片化,不能对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发展趋势等做出综合分析评价,财务分析结果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财务分析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信息化技术逐步在财务工作中推广应用,财务分析所需数据、信息的采集、传递更加便捷,各种分析软件、分析工具层出不穷,财务分析的广度、深度不断扩展。但当前许多企业仍旧采用传统的财务分析方式和手段,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分析范围狭窄,导致财务分析无法适应企业快速的发展需要。此外,财务人员进行分析时多采用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较为传统的分析方法,较少采用综合分析法、经验数据统计分析法等现代财务实证分析方法,影响了财务分析向财务综合业绩、社会贡献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拓展。

三、解决措施

(一)提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

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应当把财务分析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提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在企业内部营造开展财务分析、重视财务分析的氛围,积极协调相关业务部门配合提供数据、资料,支持财务部门深入开展财务分析,并将财务分析结果应用于经营管理,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财务分析人员也应当通过提高专业素质、完善财务分析指标、改进财务分析方法、应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财务分析结果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合理构建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财务部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当紧扣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重要环节,厘清财务数据与经营之间、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合理设定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盈利能力、资产负债、发展趋势等各个方面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使财务分析结果真实、准确反应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发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据此提出有效可行的财务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改进财务分析方法和手段

财务分析人员应当在充分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分析目的,科学运用多种财务分析方法,提高财务分析结果的可用性和相关性。同时,积极引进各种先进的财务分析方法和分析手段,将当前先进的大数据技术、信息化技术应用到财务分析当中,提高财务分析的信息化水平,进而提升财务分析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