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服务发展前景

城市服务发展前景

城市服务发展前景

城市服务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城市,不论是所谓的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不论是发达地区的城市还是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服务腹地都是其基本职能之一。不同之处在于,不同能级的城市拥有不同尺度的腹地和市场,全球城市向全世界提供服务,县城是县域范围的服务基地。但是,不论从经济角度还是社会角度都不能排除三四线城市或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学术界已经从不同角度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有学者根据形成阶段驱动力的不同,将集聚区划分为原生型集聚模式和嵌入型集聚模式。前者自发集聚形成,典型的如上海同济现代建筑设计街;后者由要素驱动形成,典型的如日本东京的六本木新城、伦敦的金丝雀码头、新加坡的新达城、北京的华贸中心。本文关注的是后一种类型,即政府如何引导、激励特定的现代服务业企业集聚到城市的特定区位?政府这一行动成败的关键是什么?需要哪些前置条件?需要哪些具体驱动要素?

一、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兴衰

一般而言,现代服务业可大致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第二,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法律、广告、会计、房地产、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第三,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健康、餐饮、住宿、文化娱乐、旅游休憩、商品零售等;第四,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2007年3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不仅如此,对于城市发展攸关的是,服务业发展多元化程度和质量是吸引、挽留自然人和法人的重要因素。一个自然人和法人不愿入驻的城市,或者企图逃离的城市注定是一座走向衰败的城市。反之,则是一座走向繁荣的城市。

因此,对于不同层级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而言,问题的核心不是“是否需要、是否发展现代服务业”,而是发展“哪种类型、哪种能级的现代服务业”。从这种意义上说,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否深入,已成为当前经济形势下城市兴衰的关键所在。

二、城市愿景与现代服务业发展

计成在《园冶》“兴造论”中指出,“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意思是讲园林的艺术高度主要取决于主人,而专业人士则起辅助作用。城市决策者,特别是发展政体国家的城市决策者对于城市发展的走向、轨迹和前景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基于城市资源禀赋,符合时展规律的城市愿景将为城市的永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尽管城市愿景的实现,以及城市发展和跃迁是多因之果,但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注定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不同城市基于资源禀赋和城市愿景的差异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也各有不同。

1.发展诉求差异

发展特定部门的现代服务业,对于有的城市来说是目标诉求,对于另一些城市来说则是工具诉求。同样是发展酒店业,在丽江更接近目标诉求,而在上海则更接近工具诉求。

2.发展门类差异

尽管每座城市都试图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但基于不同的城市愿景,发展不同门类的服务业对于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战略意义。对于上海这一亚太地区正在崛起的全球城市,发展金融、物流、法律、广告、会计等生产和市场服务会强化城市的基本职能,使城市更加趋近于设定的愿景;而对于丽江,发展健餐饮、住宿、文化娱乐、旅游休憩等消费服务则是实现城市愿景的重要途径。

三、经济发展与载体建设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式并非一成不变,其会随着城市发展愿景和外部经济条件的演变而不断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城市规划布局与经济发展如何相得益彰,是城市发展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1.经济发展与物质空间

经济发展和物质空间,或者经济发展和城市化(urbanism)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悖论。实证研究表明,至少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而言,t时间的物质空间创造或改善是经济活动发生的原因(之一),而t+1 时间的经济活动又会触发物质空间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羸弱的基础设施已经影响到了上海的城市形象和发展基础。一些对上海的投资环境作过考察的外国学者及厂商认为,在中国各开放口岸中,上海的经济地理条件、职工的技术素质、产业配套能力和“资本边际效率”等都是最好的。但是,这些优势却被某些不足抵消了。这些不足主要是指基础设施“陈旧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活动的基本要求”。

在经济学中,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增加,那么后者就被称为“替代品”(substitutes)。替代效应是指一种投入品价格的上升将导致厂商用其他投入品来代替这种投入品。在有多种生产要素的情况下,成本最小化原理的一个重要后果是,一种投入品价格的上升,相对价格的变化会导致厂商用较便宜的投入品替代这种昂贵的生产要素。当其他要素的成本(政治成本或经济成本)高企时,物质空间作为一种城市可控的要素对其他稀缺或“昂贵”要素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上海市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上海市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制造业开发区酝酿于1981年,先于上海成为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在当时,上海市还无权享受其他特区城市享受的诸种优惠政策。在政策优势缺位的背景下,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格外重视空间载体的建设,试图在特定空间内配置完备的跨国企业生产制造所需要的要素,打造能够满足跨国企业运作需求的适宜环境。在这一阶段,优惠政策是稀缺的、“昂贵的”,城市政府在无法获得政策这一“要素”时,便用物质空间作为替代。

2.城市空间要素概念的导入

城市空间要素是城市物质空间的基本构成单元。城市空间要素是指同时具有如下特征的城市开发:(1)该要素是城市范围内的物质实体;(2)该要素的创设需要对城市土地进行开发;(3)空间(spatial)层面的布局与物质(physical)层面的规模和质量将决定或严重影响该要素主体功能的发挥。

根据生产和生活用途可以将城市空间要素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生产性城市空间要素、生活性城市空间要素和支撑性城市空间要素。生产性城市空间要素是指服务于法人,直接参与或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的各种城市空间要素,这里的生产包括实物的生产,也包括服务的生产,此类要素主要包括写字楼和厂房等。生活性城市空间要素是指服务于自然人,旨在满足生活需求、提升生活质量的各种城市空间要素,主要包括住宅、文化设施和休憩设施等。生活性空间要素的配置状况是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只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同样已经意识到城市生活质量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支撑性城市空间要素是指既服务法人,也服务自然人;既服务生产经营也满足生活需求的各种城市空间要素,如城市道路、机场、酒店、会展设施等。

3.城市空间要素与载体

城市空间要素不仅是城市区位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政府相对容易掌控的区位优势。

相对于尺度上更为宏观的地域层面和行动上更具惯性的操作层面,城市政府对于在地段层面进行的物质(空间)范畴的干预具有相对确定的处置权。伴随着干预在方式和空间两个维度的扩展,城市政府的可控性呈逐渐下降趋势,城市政府的操作不能突破许多由国家或上级政府设定的尺度或“红线”:比如,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哪些城市享受怎样的优惠政策并不为城市政府所能左右,尽管它可以为之努力,但最终的决策权并不在城市;比如,虽然悉尼市政府非常急于吸引全球活动,但它却不能向国际企业提供税收方面的激励,因为税收作为联邦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并不受城市政府掌控。

载体,即基于特定社会经济发展诉求,由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集中配置特定城市空间要素的特定城市地区。我国的各类经济开发区就是为促进制造业集聚发展而创设的一类载体,而兴起于1990年代的CBD建设则是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而创设的一类载体。

四、现代服务业发展与载体建设

为了集中发展现代服务业,伦敦在不同区位规划了若干特别分区,引导形成了中心城区、内城区、郊外新兴商务区等不同类型的集聚发展模式。不仅伦敦如此,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其他许多城市,甚至亚洲的香港、新加坡、首尔等城市也都非常重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培育与建设。近年来,上海也雄心勃勃地提出了宏伟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计划,这些项目区位不同,承载的使命不同,进而城市空间要素的构成也不尽相同。

1.因地制宜的载体建设

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基于城市的资源禀赋、基本职能和城市愿景。一项对甲城市发展非常奏效的现代服务业对于乙城市可能毫无成效。特定的现代服务业需要特定城市空间要素的组合,载体建设必须以城市禀赋与愿景为前提。一个旨在提升旅游服务品质的载体和一个旨在向生产者提供综合服务的载体,其空间要素构成一定大相径庭。

2.专业咨询机构介入的载体建设

一个效力强大的城市载体必定是专业机构全程介入的结果。从最初与城市政府互动确定城市愿景,到遴选对城市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现代服务业类型,到为这些现代服务业的载体选择适宜的区位,到为载体度身定制空间要素配置计划,再到为载体提供场地设计与建筑设计,直至为这一载体提供运营支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专业机构均可满足上述发展需求,只有有能力较好整合上下游服务、实现各服务之间有效对接和反馈的专业机构,才能使载体发挥其预设的功能,实现其预设的效应。

3.运营机构介入的载体建设

城市服务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城市公园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城市化水平的大幅提高,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已不仅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发展目标,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建设的努力方向。与此同时,各中小城市公园的发展却因为资金、技术等的限制而相对滞后,城市公园的发展状况受到人们的质疑。实际上,城市公园的发展是城市园林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城市绿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1]。

1、城市公园发展中的问题

1.1客观因素分析

(1)人为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审美观念也随之逐步的改变和提高,城市居民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各地普遍重视兴建新的旅游景点及各种类型的广场。与此同时,相对旅游景点而言,城市公园的发展却被忽视,在经济、技术上得不到有力的支持。与如火如茶的城市建设相比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在自身发展上没有有效的突破和创新。出现了外部环境与内部建设相背离的局面。

(2)经济因素

在经济社会.人们在享受服务的同时自然会考虑到自身的消费水平。在外部经济得不到有效的支持的状态下,公园不得不采取多种经营方式谋得资金以弥补自身经费的不足。例如收取门票费用、鼓励各种经营等,也相应增加了游客的经济支出。与此相比,新建景区不但能给游客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强烈刺激,同时由于是以公益项目建成,以服务大众和提高生活环境质量为目的,没有任何费用就能享受到园林艺术之美。在新的景点中融人了现代艺术表现与科技的含量,较之传统的以诗情画意为情调的山水园林其表现手法,更能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更富亲和力,由此也造成了公园部分客源的流失。

1.2主观原因

城市公园具有绿色载体的功能,他的休闲娱乐功能是依托于环境美学之中。但是有些公园在管理中忽视了公园的本质和特征,使公园的发展走向误区。

(1)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

公园为了自身的发展鼓励多种经营,如破墙开店、大搞游乐设施、举办各种展览等,同时大幅提升票价,这往往给游客心理造成强烈心理暗示,认为自己付出远大于公园能给予的服务,认为这样做只是单纯在为公园本身牟利。公园经营者没有把握游客的消费心理,使游客量近几年呈下降趋势,单纯依靠涨价来维持经营是不能长久的,公园的经营活动应是非生产性的,只有搞好公园的自身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客流量减少的问题。

(2)长官意志

在对园容园貌的改造中,缺乏统筹管理,往往是边建边改。今天种明天移,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公园建设中应该树立整体观念,讲求效益,不能单凭领导者的感觉,这样才有利于公园的长远发展。

(3)资金技术有限

由于资金的限制,在公园建设中不可能像大城市公园那样有大的投人,所以只有将有限的资金得到最为有效的利用,公园才会有好的发展。以科技为指导,提高设计水平、创建精品工程,才能得到最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种种原因造成的城市公园的尴尬境地,只有彻底解决这些遗留问题,才能使公园正常发展,使公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得到良性循环,走上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2、城市公园发展的出路

2.1切实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作为城市公园,无论就服务对象还是提供服务本身来说,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以人为本不应仅仅作为一种口号,而应该做到实处。

以往我们更多强调以人为本仅限于以服务对象为主,根据服务对象制定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例如在园林小品设计的园椅高度,旅游路线的设置,景点的设计等都是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但是,我们常常忽视了我们自己,其实在现在社会企业营销中早就把企业员工也作为营销的对象。那么对于我们服务业中,把从业人员也应作为服务对象,给他们提供良好的个人发展环境、工作环境,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提高整个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技术水平。这样才能在服务的方方面面都能逐步提高[2]。

2.2丰富园林内涵,创造更高的审美意境

园林是造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我国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誉。仔细品酌,这些作为经典遗留后世的中国古典园林无不是以诗传情、以画写意的山水园林,构筑了中国古典园林特色。这也表明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局限性和表现手法的单一性。

现代人讲究个性与时尚的统一。没有个性就没有特点,追求时尚也就是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现代园林讲究整体与局部的统一,特色与意境的协调,在现代技术支持下,在园林空间的格局上,足以满足现代人的心理需求,既有相对的私密空间,也有敞亮开放的游憩场所,让人能在喧嚣之中找到一份安逸轻松,也能在心情低落孤独时找到生气和灵性的所在,满足他们释放心情的需要,创造“情感空间”。

2.3从整体出发、走特色之路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就是特色的。中小城市公园在资金、技术、人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让有限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才能有好的发展前景。普通的城市公园既不能象江南园林那样形成“文因景名,景因名胜”的经典,也不可能大投人、大产出,只有给自己准确定位,根据所在地区的文化地域特征,运用现代的造园手法,与城市其他建设相协调,把城市公园建成城市园林化中的园中之园。选择当地特色树种,创造当地独特景观,既可以节约管理费用也能走出自己的风格。

2.4以经济眼光看园林

城市园林化是现代城市的特色,是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的,城市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依托的。

城市园林作为现代社会新的理念,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就要用新的经济价值观去思考、创新,把城市园林与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3、结论

中小城市的综合性公园的发展前景,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中小城市的经济、自然和文化的现状,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选址、策划、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全过程,做到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景观,弘扬城市旅游文化,又方便本地市民使用,切实提高市民休闲生活质量,建设可持续的节约型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城市服务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景观规划 视觉识别 城区 地域性

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呈现高速的发展趋势,从而使大城市的扩张达到空前规模,但由于设计人员的水平有限,相关城区规划行业不完善,导致我国大城市在进行城区重新规划的过程中,容易丢失当地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出现大城市布局普遍雷同、甚至是不合理的现象。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 研究的目的

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抛弃,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当地城市的文化竞争力,尤其在当前大城市的发展阶段,文化软实力跃然成为整体规划的重点。而城区作为大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是整座城市所能体现的聚集点,也是对外宣传该城市所特有理念的最佳平台。在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于城区景观设计的要求,日益提高,使得城区景观规划与设计成为一项规划难题。因而笔者以广州的城区规划为例,结合这十几年的珠三角城市发展情况,对城区景观规划与地域视觉识别设计进行一项针对性探讨。

1.2 研究的意义

近几年,随着人们的视野逐渐开拓,城区景观的设计变得尤为重要,尤其在表现该城市独特地域文化时,如何从简单的图形图案里组合成一个具有内涵的景观,如何从单调的色彩模块里构造出一个具有多彩的视觉标识,这些都需要相关的理论研究。因此本课题的城区景观规划与地域视觉识别设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 城区景观规划与地域视觉识别设计的基本理论

2.1 城区景观规划的概述

景观指的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空间单元;具有异质性空间结构和相应功能关系的生态单元嵌块体;为人类或生物所感知的地面可见景象的综合[1]。而本文所论述的景观便是最后一种解释,从景观所表达的视角来看,城区内的公共建筑布局,包括城区的公路、铁路、河道以及相关的公共服务建筑,都属于城区所在的外貌景观。

2.2 地域视觉识别设计的概述

视觉识别最早出自企业CIS视觉设计理念,“企业为了塑造企业形象,通过统一的视觉设计,运用整体传达沟通系统,将企业的经营理论、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活动传达出去,以显示企业的个性和精神,与社会公众建立双向沟通的关系,从而使社会公众产生认同感和共同价值观的一个战略性活动和职能”。视觉识别在20世纪后期发展迅猛,尤其在国外企业方面,就像在街上走进一间街边的肯得基快餐店,你也永远不会怀疑这到底是不是肯得基、会不会走错了。因为肯得基的视觉识别个性鲜明、深入人心,让你可以从密密麻麻的店铺里,一眼就可以发现它的存在。而在城区规划的过程中,同理,人们的记忆总会对规划良好、鲜明独特的城区景观有着更深的好感,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记忆在脑海里。

3 影响城区景观规划与地域视觉识别设计的因素

3.1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发展历程的积累和体现,历史遗迹作为特殊的文化载体,凝固和浓缩了人类各个时期的文明,以物质形态展示了城市演变的轨迹,融合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2]。我国地域幅员辽阔,各大城市的历史发展轨迹大多可追溯到上千年,由此而沉积的历史文化,颇为丰富,且又富有极大的差异性。

3.2 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因其地域经济与民族历史文化构成的原因,形成自成一体的文化特征。其主要特征有多元性与复合性、阶层性与地方性、神秘性与实用性、稳定性与变异性。这种民俗文化特征在民间至今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从城区规划的角度来看,民俗文化的植入往往是当地规划者最为缺少的,因为在我国的城区规划上,规划者往往直接国外挑取优秀城区规划设计的案例,以此形成长期照搬照套的陋习。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用最快的速度改变了一个城市的城区规划,且具有一定水平的审美效果。但却缺失一种所特有的民俗文化,如同有了躯体,但没有灵魂,这是极不科学的,理应被否定。

4 城区景观规划与地域视觉识别设计的具体表现

4.1 公共服务系统

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团体和私人机构等为补充的供给主体,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主要目的而研究建立的一系列有关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机制、服务政策等的制度安排,最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应该说在整座城市的城区景观规划与地域视觉识别设计当中,公共服务系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譬如公路的指示牌、公园的长条坐椅、街道边自行车存放的条框等等。这些简单而又实用的设施,所需要的视觉设计却又不那么简单,除了实用之外,还须避免呆板、普通、单一的形式,力求创新,要注意所在城市的公共服务系统风格的统一,形成一个良好的体系,便于管理之余,也较为美观。

4.2 城区园林景观

除了公共服务系统,城市里还存在的大型景观就只有城区园林,具体表现为城市里普遍存在的公园,特别是在当前全民健康的号召下,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身体素质,每天到公园里散步、跑步的人,逐渐增多。因此在对城区园林景观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公园给人带来的愉悦性和舒心性,讲究精巧,切勿大刀阔斧。而就广州的城区园林景观而论,格调分明,错落有致,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城区园林规划典范。

4.3 色彩布局

色彩布局在城区景观规划与地域视觉识别设计里是一个新命题,因为此项设计不仅在国内城市少见,在国外城市的视觉设计也为数不多,主要是运用光、色、声系统营造出一个令人舒心的环境,尤其在对人的情感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色彩布局,能够极大提高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同时,还加强人与环境的联系。

5 结语

我国城市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大多数城市拥有一定的历史,因而与国外的空白城市规划不同,我国在对城区进行规划之时,多数考虑的是局部的改良,而非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这就需要考量多方面的因素,笔者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点。(1)充分利用历史文化沉积;(2)努力挖掘所拥有的地域性特点;(3)创新设计,追求人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城市服务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石景山区 现代服务业 发展现状

本文根据石景山区的发展定位,从分析石景山区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入手,针对石景山区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一些进一步发展石景山区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和建议。

石景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石景山区的发展定位是:坚持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CRD)的长远发展目标,把握全面转型、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大调整、大建设、大发展”的主基调,按照“首都绿色转型示范区”的发展定位,以低碳、绿色的发展理念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使石景山区成为经济发展强劲、创新创意活跃、绿色生态文明、现代和谐宜居的首都新城区。要实现这一目标,不断提升石景山区的竞争能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其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

1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及类型

1.1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

现代服务业又称新兴第三产业,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环境发展起来的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在国外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 KIBS)。

1.2 现代服务业的类型

目前,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现代经济中催生出来的新兴服务业,如信息服务、计算机服务于软件业、电子商务及移动商务、网络游戏产业等;二是被信息化技术改造从而具有新的核心竞争力的传统服务业,如金融、物流、教育、科学研究、各种咨询业务等。

现代服务业无论是属于上面的哪一种类型都具有如下的共同特征,即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高人力资本含量)、高度专业性、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

北京现代服务业主要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北京现代服务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北京服务业仍保持了两位数的较高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3%(按可比价计算)。2010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40.9%上升到43.0%,而北京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由71.9%上升至75.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2011年底,北京市企业户数中第三产业比重达90.01%(一产0.67%,二产9.32%,来源于北京市工商局的报告)。

石景山区作为北京市的城区之一,借助区位优势,2010年全区第三产业比重达55%,较“十五”末上升了近26个百分点。“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石景山区第三产业比重达60%(北京市为75%),比2006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尽管如此,相对北京市的整体水平而言,石景山区的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还是比较低,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面对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大背景,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借助首钢涉钢产业的搬迁而置换出来的城市地带,石景山区如何保持优势、抢占先机、使搬迁工业从“退二”后如何实现高质量的“进三”,进而全面提升石景山区服务业水平,成为摆在北京市和石景山区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2 石景山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几年来,石景山区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区域经济机构得到了较大的优化。通过不断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现代服务业企业迁入。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集聚企业超过3000家,比2005年增长了10倍。搜狐畅游、盛大无限等一批龙头企业落户,以网络游戏、影视动漫、数字媒体为特色的数值字娱乐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综合商业、特色商业和电子商务业发展迅速,现代金融企业快速发展(仅2011年新增现代金融企业就达62家),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强劲,这些都为区域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2011年9月末,石景山区现代服务业已达1420家,现代服务业在石景山区的经济发展中作用愈加明显,成为石景山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较好的带动了石景山区经济的良性发展。

2.1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石景山区域经济快速提升

在产业转型中,石景山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和生产业等全新领域。目前石景山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由先导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和战略转型重点产业,带动了服务业的整体发展。2011年,全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0亿元,比2007年的86.4亿元,增长了一倍还多,平均增速达到28.7%,其中现代服务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2011年全区现代服务业实现收入320亿元,与2007年相比平均增速达34.2%,实现利润总额45亿元,与2007年相比平均增速达92.2%。

2.2 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效果显著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吸纳人员就业的主渠道。截止到2011年9月末,石景山区第三产业城镇单位共1420家单位,从业人员100274人,同比增加6569人,增长7%,其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10年同期的57.2%提高到62.4%,比重扩大了5.2个百分点。

2.3 现代服务业单位数量稳步增加

几年来,石景山区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方针,着力改善投资环境,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和规模较大的企业,并且以良好的政策环境、外部环境吸引着这些企业安家落户。使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例不断加大,构筑石景山区经济竞争新优势。

如2011年1-10月石景山区新增统计登记单位1494家,其中法人单位1420家,占全部新增单位总量的95.1%。其中,生产业占主导,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流通、信息、商务、科技四类生产业新增企业1119家,占全部新增企业总数的78.8%,注册资金达76.5亿元,占全部新增企业注册资金的90.8%,其中新增542家科技服务企业占到全部新增法人单位的近四成。

另外,几年来,房地产管理业,文化、教育业也是石景山区现代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

3 石景山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服务业总量不足,规模小,部分行业增加值偏低

首钢涉钢产业部分搬迁调整后,传统二产退出,全区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规模小,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对区域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支撑能力有限。虽然石景山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5%,成为石景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在全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但仍然低于北京市的平均水平,在北京市城区中还处于较后的位置。与发达国家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更大(如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80%以上)。

3.2 经济结构不合理

石景山区三产比重为55%,低于北京市75.1%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服务业的结构仍然存在很多矛盾,虽然经过几年的局部调整,但是深层次的结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现代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相对较为滞后。

3.3 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匮乏

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实现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转型,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而目前相关专业的高技能人才相对较为缺乏,这必然影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程。

3.4 就业形势严峻

石景山区尚处于经济转型期,首钢涉钢产业搬迁后,有部分富余人员需要安置,一次性农转居后的社会保障不到位遗留问题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经济转型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与社会保障压力较大。

虽然石景山区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吸纳人员就业的主渠道,但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与发达国家比还相差甚远(发达国家高达70%左右,中等国家为50%-60%)。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应尽可能多地创造就业机会,为石景山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5 高端资源要素聚集能力不足

石景山区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CRD)建设虽然取得巨大进展,但品牌形象为全社会接受尚需时日,对高端资源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承载力与全面转型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4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建议

实现石景山区“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服务业发展目标,需要立足当前行业发展现状,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高度重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北京市和石景山区的发展功能定位,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石景山区服务经济的规模、质量、效益和国际影响力取得新的跨越。

4.1 结合石景山区功能定位和行业特征,恰当地选择服务业的若干重点部门,如重点以北京市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发展以游戏软件开发和数字影视制作为核心的数字娱乐产业;以北京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为依托,发展以信息安全系统基础平台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信息安全技术为核心的信安产业;以现代制造设计技术为核心的工业设计服务业,并提出相应的产业政策及发展战略。

4.2 鼓励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服务业优先发展,避免产业空心化现象的出现。

4.3 建议区政府从发展理念着手,优化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商业环境,加强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的保护,进一步开放政府服务市场,形成适宜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4.4 重视加强创新人才的开发与引进,鼓励企业与在区高校共建面向需求的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具有领先的策划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形成产业发展的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4.5 正确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业,依托特定区域、特别是楼宇资源,合理规划集群,发挥集群间的协同效应,彰显石景山区服务的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陈剑.首都城市功能提升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定位[J].北京社会科学.2007.4.

[2]李志平,白庆华.大都市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的形成机理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2期.

[3]何骏.以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上海的实证研究为例[J].城市,2008.4.

[4]郑炜.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模式及约束条件分析[J].市场周刊,2007.2.

[5]赵弘,赵凯.加快中关村高技术服务业发展[J].前线,2008.6.

城市服务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swan lake national urban wetland park construction situation, points out its planning design guiding principle, basic principle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k, and puts forward the next step ascension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wetland park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urban wetland park;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Guiding ideology; Basic principles; Th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Next steps suggested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三门峡市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三门峡市东西城区之间的生态区,东起金昌立交桥,西到快速路与沿黄观光路交叉处,南接快速通道,北至黄河湿地,规划面积8850亩,其中陆地面积6150亩,水面、滩涂面积2700亩。公园核心景区包括陕州故城遗址公园、双龙湖白天鹅观赏区和沿黄生态林带三部分。

1 建设背景及指导思想

1.1建设背景

三门峡市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又名天鹅湖景区,是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从建设最宜人居住的自然山水城市的战略高度出发建设的一项民生工程。2005年9月,成立了天鹅湖景区建设指挥部。2007年2月,景区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为“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正式启动了公园绿化建设的序幕。

建设指导思想

以现代城市林业理论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保护原有植被和山水生境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景观设施和服务设施,提升公园的品位和档次,改善服务接待能力与水平。同时,通过项目建设,提高三门峡市知名度,促进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1.3建设基本原则

公园建设遵循“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以保护白天鹅栖息生境为前提,以生态效益为主,维护生态平衡与三门峡市湿地生物多样性。项目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景观设施建设尽可能减少占地,项目建成后达到绿地景观与黄河景观、白天鹅嬉戏景观的和谐统一。

1.4建设目标

通过政府投资,在不影响白天鹅及其它鸟类栖息的前提下,把天鹅湖湿地公园建成一个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景观和谐优美、具有时代特征的精品工程。同时,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加强古迹、湿地和环境保护,协调与周边环境关系,努力打造5A级生态旅游区。

建设现状

陕州故城遗址公园

陕州故城遗址公园又名陕州公园,是一个经过多年建设已经成型的旅游景区,绿树成荫,林木覆盖率较高,基础设施、休闲娱乐设施相对完善,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较多,主要有钟鼓楼、甘棠苑、宝轮寺塔、石牌坊等,远离白天鹅栖息地,人为活动对湿地鸟类干扰较小,是湿地公园主要休闲、健身、旅游区之一。

2.2双龙湖白天鹅观赏区

双龙湖景区是观赏白天鹅最适宜的地点,由青龙大坝、青龙湖、苍龙湖、虢山岛及召公台组成。两个湖水域面积2145亩,陆地面积2445亩。现状地形高差有50多米。冬季,在双龙湖中可看到成群的白天鹅及野鸭。站在大堤及湖岸向东可看到宝轮寺塔,向西可看到黄河及运城高台地,颇为壮观。

2.2.1公园绿化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先后完成了双龙湖覆盖性绿化、边坡垂直绿化、水生植物栽植、大树移栽和虢山岛牡丹专类园建设,实现了常绿与落叶的搭配,不同花季植物的搭配,基本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绿化目标。

2.2.2基础设施

完善了公园主要园林道路、管网、给水、亮化、监控音响等基础设施,安装了小品雕塑、景观置石等附属设施,修建了木栈道,安装了防护网,完成了三河广场、飞渡广场扩建等。

2.2.3服务设施

修建公厕 、观鸟屋、 服务中心,窑洞等服务设施。

2.2.4 景观设施

完成了迎祥阁、水天阁、断崖亭廊、共影廊等一批景观设施工程,登上阁楼,湿地景色尽收眼底,美仑美奂;同时,完成新建景观设施工程的楹联书写、匾额制作安装、黄河岸边文化墙诗的书写、景区景石安置等部分文化提升工程,公园景观功能进一步完善,文化品位得以提升。

2011年1月,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荣获“4A”景区称号。2011年5月和12月分别被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授予“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十一五成就’十佳城市公园” 和“河南省绿化达标公园”称号。目前为止,天鹅湖湿地公园一期建设项目及二期部分工程基本完工,一个以白天鹅特色资源为品牌,以虢山岛为中心,以黄河、青龙湖、苍龙湖为主体的自然山水景区已基本形成,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文化、科普等功能充分凸现,已成为三门峡市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公园内生物多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湿地内有木本植物38种、草本植物560种,湿地鸟类175种、兽类22种、鱼类60种,其中珍稀濒危动物41种。

3 公园建设存在问题

3.1建设区域不足

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规划面积8850亩,目前仍有沿黄生态林带等部分土地未征到位,影响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陕州公园内银杏园等部分区域因为遗留问题,未得到建设,局部景观杂乱无章,严重影响了公园的整体形象。

3.2 建设内容单薄

3.2.1服务设施建设不到位

湿地公园是一个开放式公园,规划面积较大,截至目前,所有的出入口建设过于简单,现有的服务设施建筑还不到位,不能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需要。

3.2.2 湿地生态探险区建设不到位

湿地公园优美的自然山水景色吸引了很多游客,但真正能让游客参与的项目较少,如果能按公园总体规划要求,建设湿地探险区,将极大地满足游客亲水、探险的需求。

3.2.3 旅游功能不完善

截止目前,公园内没有水上娱乐项目和真正意义上的旅游餐饮服务,这些都制约着景区的发展。

3.2.2文化挖掘有欠缺

湿地公园范围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如有影响力道教文化、陕州文化、黄河文化等。但在景观效应和文化效应相融合,以文化内涵来提高景区影响力方面,做的仍有欠缺,需要进一步挖掘深厚的历史资源,提升文化品位。

4建议

4.1 完成沿黄生态林带、湿地公园南门区和陕州公园银杏园征地建设工作,使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形成一个整体。

4.2完成白天鹅观赏区湿地展示区、湿地探险区、动物研究示范区等项目的建设

4.3按照三年创建5A级景区的要求,做好创建工作

4.3.1 完善旅游功能。增加餐饮服务、娱乐设施等。在不影响鸟类栖息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水上娱乐项目。

4.3.2 完善基础设施。按照5A级旅游景区标准,对景区内所有设施改造提升,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建设等。

4.3.3 白天鹅驯养繁殖工作。突出白天鹅等鸟类特色,建设苍龙湖天鹅驯养繁殖基地,做好驯养繁殖等工作。

4.3.4加强湿地公园文化建设及科普文化宣传工作。进一步挖掘展现召公文化、河上公文化及道德经文化,作好科普宣传工作,充分展现湿地科普文化。

4.3.5提升陕州故城各景点标准

5A级景区创建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应从整体形象着手,进行统一规划,提升陕州故城景区内宝轮寺塔、甘棠苑等所有景点景观标准,丰富湿地公园的历史文化内涵,为5A级景区的创建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