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教学提问

课堂教学提问

课堂教学提问

课堂教学提问范文第1篇

一、课前精心地进行提问设计

首先对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要有充分认识。不要认为课堂提问是一种人人都会,随心所欲的教学形式,没有事先设计好的课堂提问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时还会毁了一堂原本很好的教学课。尤其是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基本技能掌握阶段,闭合型的提问还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只不过在提问时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年龄特征,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及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类型的问题。例如《昆虫》一课的教学尾声,在学生已能辨认昆虫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昆虫,并提出新问题:哪些昆虫是益虫?哪些昆虫是害虫?再次激起学生需要了解更多的关于昆虫知识的欲望。

二、开门见山的提问,语言简洁明了

直截了当的提问,其目的在于直接寻求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周全的思考,草率的发问只能得到草率的回答,或者根本得不到任何答案。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明确地向学生传递确有效的信息。比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上课开始,教师以旧知引入新知,设计提问: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有这样的性质吗?说说你的理由好吗?这样的提问过渡自然,简洁明了,既复习了旧知,又导入了新学的内容,学生的回答具有猜测性的成分,或是有,或是没有,但不是随口的作答,而是经过大脑的深入的思维活动后的结果,后面的理由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助推剂,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三、问题解决后,给予学生恰当、科学的评价

教师发问后,往往要请几个同学来帮助解决问题,学生的作答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1.可能学生的回答都没有回答到点子上,这时就需要教师补充完善。2.可能学生的回答相当出色,我们教师应该及时地加以肯定,不适时机地加以表扬,学生的回答热情就会持续稳定地增长。3.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答非所问,作为教师,这时我们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答案。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的活动,师生应该平等相处,对学生回答的给予科学评价,是对学生的尊重,我们要坚决避免只追求正确答案,而忽视错误答案的做法,这是对学生思维活动的严重扼杀。尊重全体学生,而不偏爱正确作答学生,是建立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的有效措施。当教师甩开“师道尊严”的观念,提问时,以平等的身份走近学生,学生会感到教师的亲近之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鼓舞,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

四、提问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提问的等待时间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提问后等待学生回答的这段时间,另一种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作出反应前这段时间。不管是哪一段时间,增加等待时间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把等待时间增加三倍(3至5秒钟),学生回答内容会增加4至8倍,作出正确回答的学生人数也大为增加,同时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会更积极,课堂纪律也改善了。尤其是能吸引更多的成绩较差的学生参加,这样举手之劳的努力却能收到如此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同时教师也要更耐心地听取学生的回答,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组织、调整自己的想法。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在回答问题这段时间往往是他们心理活动最活跃的时间,也是锻炼他们思维能力的大好时机,而我们如果不愿意等上几秒钟就不耐烦地打断他们的思路而急于转向另一个学生,这实在很可惜,更不用说对这些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损伤。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教师不是判定学生“对”与“错”的法官,而是应该更像一个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用各种方法耐心细致地去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活动。

五、提问要面向全体

教师上课提问不管是闭合型的还是开放型的,目的不仅是寻求学生的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要唤起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参与与思考。所以即使一个同学答对了,并不等于全班同学都明白了。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科学教育课堂上,教师叫成绩好的同学回答问题次数比较多,而且即使叫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也往往缺乏耐心,常常会流露出不耐烦、不介意的表情。一旦回答有错,就马上打断他们的回答。相反,对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即使他们回答问题时遇到困难,教师也往往会“热情”地去引导和启发。另外,学生被叫起来回答的频率还取决于学生所坐的位置和教师所站的方位,这常常与教师本身的习惯有关。虽说这些是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但这更要求我们引起注意,并认真克服自己一些不好的习惯。因为我们要时刻记住: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仅培养一小批尖子学生,而应该立足于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课堂教学提问范文第2篇

一 国内外关于提问研究的现状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提问表现出两种明显不同的取向:国内的教师对课堂提问的研究多关注于提问技巧的研究,如教师提问的目的、提问的方法、促使学生参与的技巧等,这种基于教师个体的研究成果介绍更多是特定教学情境的经验性总结,无法上升到理论层面,缺乏更广泛的实践层面上的证实与借鉴意义。

百余年来西方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研究旨趣――对教师课堂提问以种种手段真实记录并加以条分缕析般的定量分析,以期还原当时的教学场景、从中发现规律,不足之处在于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常被大量平均数据所取代,以理论形式存在的教学技能难以被更广泛的教师群体直接加以运用。

二 课堂提问的误区

1.问题目标指向不明,无法与课堂教学主题构成联系

如教师在一节课结束后直接问学生,学习完本课题你们有什么收获,这样的问题固然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还需一些目标明确的小问题,从而逐步解决整个问题。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或贪多求全,或抛开教材与学生实际刻意标新立异。

2.问题难度控制不当

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或答非所问,或答者寥寥,导致课堂上“启而不发”的局面,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有些提问学生无须多思,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出了。这些都是课堂提问难度控制不当的表现,这些问题不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或思维停留在原地得不到发展,使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发展。好的课堂提问就像枝头诱人的果实,既非伸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使课堂提问教学精彩、有效且有趣,也使学生喜闻乐答。

3.问题提出后无停顿,思维进程混乱

有些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往往在问题提出后立即让学生回答,弄得学生手足无措;也有些教师急着让学生知道答案,提问变得琐碎无章,过于直白,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缺少探索的空间,缺少经历和体验,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种提问很难达到提问的目的,同样不能使学生主动发展。

4.重形式轻内容,重教学效果多,重思维过程少

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如过街老鼠,人人反对。然而,有的教师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上课就不停地问,一堂课提出了几十个问题。“满堂问”的伪问题教学之所以较盛行,是因为在部分教师的观念中,认为教师课堂上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其实,“过犹不及”,“满堂问”同样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以后,不能马上要求学生回答,必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而课堂提问也并不是越多越好。

5.把“提问”当做惩罚的手段

使用“提问”来惩罚学生,这也许是“提问”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比如对于干扰课堂秩序的学生,不是采取提醒暗示的方法来制止他们,而是提问他们一个回答不上的问题,借提问进行惩戒。这可能让学生自我感觉很差,自信不足,更紧张,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些表现只会对学习过程产生阻碍。

三 课堂提问的价值

1.课堂提问的主导价值:引导学习达成目标

任何形式都服务于内容,作为教学方式的课堂提问,注定是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深化提供工具支撑的,课堂提问的主价值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对话式教学”就是教师不停地询问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解释,使学生处于思维的应急状态并迅速地搜寻解题的策略。

2.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

教学始于提问,并以进一步的提问来推进。在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辛辛苦苦地事先备好课,在课堂上不遗余力地向学生讲解,在黑板上板书要求学生记录,甚至将自己认为的重点印刷成讲义发给学生。“一言堂”的教学剥夺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得学生没有机会与教师进行“对话”,学生的各项能力也就得不到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3.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贯追求。讲究课堂提问艺术,精心设计卓有成效的课堂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而带动全文。在此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从敢于提问到善于提问,逐步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和善于创新的精神,进而让教师都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从而完善相关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4.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课堂教学提问范文第3篇

一、课堂提问要适时有效

提问必须抓住时机提出有效的问题。那么,什么时候提问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呢?

1. 抓住重难点提问

所谓重点、难点,是那些对文章有统领作用的知识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抓住重难点提问,即可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构思巧妙、悬念迭出,引人入胜,值得探究的地方也不少,如果把这些问题都罗列出来,至少也有十几个。怎样才能抓住中心呢?倒不如提出简单一点的几个问题:①本文写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②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反映出什么问题?通过这样的提问,就能提纲挈领地抓住文章的中心。

2.抓住模糊处提问

教材中的课文有的篇幅较长,有的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加之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在认识问题上经常存在模糊处。教师应当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的模糊处,给予适当的点拨,引领他们一步一步地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3.抓住兴趣点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知识点。如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人们往往只注意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的六次变化而暴露出的丑恶嘴脸。如果我们这样提问:你认为小说中有几条狗,这些狗有什么特性?相信学生的反应肯定是热烈的。

二、问题的设计要科学合理

问题的设计要紧扣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任何有悖于课程标准、游离于教材之外的问题都不宜在课堂上讨论。比如有的老师在教学《生命与和平相爱》这篇课文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知道犹太人主要生活在哪个国家吗?你能说说这个国家的情况吗?课堂顿时议论纷纷,话题很快转到巴以冲突上来了。这个问题孰是孰非,根本不是学习本文所要探讨的。如果把以色列理解成一个侵略性的国家,那么同课文表达的生命与和平的主旨就相背离了。因此,像这样的提问应力求避免。不妨这样提问:“在你所知的名人中,哪些是犹太人?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就扣住了文章的主题。

1.提问要有目的性

提问都必须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因此,问题的提出要紧扣课标,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实际;所设计的问题有利于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切忌不着边际,脱离教学目标。例如,在讲授《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课)一文时,首先要把握这篇课文所写的人物形象,课堂提问应围绕如何写贝聿铭这一教学重点来设置问题:(1)贝聿铭一生设计了哪些建筑?文中写了哪些?为什么只写这些?这样就明确了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精心选材,详略得当;(2)贝聿铭设计的建筑有什么特点?是在什么情况下设计的?这样就了解了贝聿铭的性格特点。这两个问题紧紧扣住了文章的重点。

2.提问要有启发性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像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那些不需思考即可回答的提问,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提问要有层次性

《学记》曾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就是说在设计问题时如砍木一样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课堂提问要突出层次性,是认知规律及教学的系统性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三、答后评价要因势利导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接通、拨正思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必过多干预学生的思路,只有在学生对问题“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尤其对反应迟缓、表达能力差的学生更要去指明思考的方向,接通学生的思路,使其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学生按照教师引导的方向思考,对问题就会作出正确的解答。

由于学生的阅读面较窄,语言感受能力差或作品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学生虽答对了一部分,但回答不完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拓展思路予以指导,学生就会较全面地理解问题,经过充分思考,得出完整的答案。

课堂教学提问范文第4篇

提问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被经常运用,是因为它能够给课堂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好处,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很便利的作用。具体来说,提问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首先,课堂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学习。在讲授新课中穿插提问,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刺激的程度和效果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讲解。因为教师可以运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利用他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启迪学生,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从而获取或形成新知识。

其次,课堂提问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布鲁斯乔伊斯说过:“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而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无疑是体现该思想的重要手段。

第三,课堂提问利于反馈信息,便于教学交流。讲授新课之后进行提问,是教学反馈的一种渠道。教学过程不应是直线式的,新课之后的提问是必要的,以此来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度,然后根据获得的信息,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或弥补。

由此,我们知道课堂提问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提问效果,达成教学目的,在进行提问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呢?为了达到最好的提问效果,课堂提问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教师要讲究提问的方式方法,尽量减少无用提问。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最忌讳“是不是”、“对不对”、“你知道了吗”等简单的问题,这种问题只是增加了课堂的热闹气氛,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的提问要注重实效性,富于启发性,激发主体性,追求开放性,具有差别性。

第二,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密围绕课堂教学中心,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掌握知识,是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进行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能为“提问”而“提问”,而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即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地方,其结果要能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切忌离开课堂教学中心,毫无计划地东拉西扯随意乱问。

第三,教师在提问中起着主导作用,提出的问题要含有启发性和悬念性。在提问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起主导作用,还应掌握问题的方向和范围,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抓住重点、难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努力使提问成为打开学生思路的钥匙。

第四,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针对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即因人发问。问题既要有普遍性,又要注意针对性。对好学生,提问的内容可适当增加难度,但不超越大纲要求;对基础知识稍差的学生,则应尽可能地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开而便于其回答,增进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第五,教师提问时应做到先向全体学生发问,再点名问。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充分回忆已有的知识,组织答案的内容,然后教师再点名问。这样,有利于全班每位同学都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如果反过来,采用先点名后发问,这样会使被问学生无思考时间,仓促应对,反映不出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同时,如果叫一个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就会对提问不注意听、不肯加以思考。

此外,提问应防止满堂问,要做到“少而精”。教师课堂提问的次数要适当,不能提得过多。如果一堂课提得问题过多、过碎,会使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造成重难点不突出;同时,过多的提问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掌握了课堂提问的原则,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发问,采用什么样的提问形式,在哪种情况下发问,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课堂教学提问范文第5篇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提问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然而一堂师生互动,绘声绘色的好课,总是离不开精彩的善问活答。因而关于课堂提问的探究就很有必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它以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评价学生的方式开展师生双边活动,是了解学情信息的最快的反馈手段,也是突出重点、解决疑点的关键,并能真实反映学生学数学的思维活动,是启发思维的重要方式。我们讲思维由问题开始,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大致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提问的情景创设

问题情景是实施课堂提问的前提条件。当前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着眼点放在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上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这种“谈话式”的提问看起来师生之间有问有答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实际上没有多大的启发性。

数学教学要紧密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我们创设问题情景的策略如下:

1.创设障碍情景。问题的障碍情景就是在学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以形成新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的一种问题情景。

2.创设问题的发现情景。问题的发现情景是通过呈现一定的背景材料,引发新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亲自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等,并产生新的数学概念的一种问题情景。

3.创设问题的解决情景。问题的解决情景是直接呈现出某个新的数学问题,围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去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探求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一种问题情景。

二、课堂提问的设计

课堂提问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随心所欲想出来的,所提的问题必须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问题,提问要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

针对目的性原则课堂提问的设计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问题的难度。二是对象的选择。三是问题的思考时间。四是问题的陈述方式。教师在提问时应考虑怎么问?这是一个艺术性很强的问题,教师应当避免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呆板、机械的语言,更不能用质问的口气,如果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表述不明确或者太空乏,会使学生抓不住要点,在思考过程中缺乏思维支点,出现胡思乱想的心理特征。

三、课堂提问的问答心理

前面已经讲过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注意难易适中,而且恰当的提问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节课堂信息和节奏。学生在课堂上常见的是以下几种心理特征:

1.紧张心理。在课堂提问时多数学生都有紧张的心理表现,一些特别紧张的同学虽能思考问题,但不能根据相关的知识进行,往往思而无果或一知半解,教师提出问题时表情拘束愁眉不展或急躁不安。分析其原因:一是可能因成绩不好,对问题找不准思考方向或不能完全领会;二是可能因其他心理因素导致思维受阻,显示出束手无策心中紧张。

2.争强心理。具有这类心理倾向的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激进善于表现自己,在学习中对重点难点考虑不全认为自己什么都一学就会,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思考不周密就举手回答,导致答案欠妥。对这类学生教师切记不可严责批评,也不能附和其心理,应恰当总结,指出由于哪方面的马虎轻率引起问题的错误,并给予善意的引导。

3.自卑心理。这类学生往往低估自己的思考能力,感到自己不及别人而怕提问,或者已想出了问题答案却怕答错出笑话不敢举手回答。这类学生在回答欠完整时,应该在积极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分析出错的原因,鼓励他们去掉怕字,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用低难度的问题解除其心理上的压力,使其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增强信心。

4.逆反心理。这类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由于对教师教学方法不满或个人学习成绩差遭受同学、家长冷遇等,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逆反心理而放弃学习。

课堂提问的评价总结

首先要明确学生回答得“对不对”。这是绝对不能含糊的,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交代,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算事情结束了,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这不仅会失去提问的积极作用,而且还有可能会造成知识上的混乱。不能用学生的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对学生回答的结果要客观公正而快捷地做出评估使得人人受益。

其次评议回答“好不好”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所教内容是否学到手;

(2)学习的内容是否巩固;

(3)知识理解是否达到触类旁通;

(4)口头表达能力;

(5)回答是否有创见。

评价中无论赞赏或批评教师都应采取“积极评价原则”,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于回答的不好的学生教师不能说“笨”、“怎么就总是不会”等评语,应进行具体原因的分析,尽量指出其中的正确成分,讽刺挖苦学生会使教师在学生面前失去应有的尊敬,并使提问成为对学生的一种个人威胁。

参考文献

[1]李建才.《初中数学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何小燕.《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问题情景“的思考》. 教学与管理.2004,11.20

[4]张敬华.《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宿州师专学报,第17卷第2期

[5]陈娟娟.《数学课堂提问设计方法探讨》.数学教学设计,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