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范文第1篇

在金或银本位制下,由于锚下得直接,易于观察,不容易滥发货币,因此币值相对稳定。在没有现代银行制度的时代,由于没有办法像今天这样通过收放银根调节货币量来维持货币与锚的比价关系,因而也必须使用能够自发调节货币与锚的比价关系的金或银本位制。在金或银本位制下,如果商品金银的价值相对货币的价值下降,那么人们就会用金银铸造货币;反过来,如果商品金银的价值相对货币的价值上升,那么人们就会溶解货币重新获得商品金银,货币与锚的比价关系可以自发得到调整。能不能有效调节货币与锚的比价关系,如何调节,这不是小问题,而是大问题,是货币制度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关系经济的成败得失。

古代中国北方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由于缺少金、银、铜贵金属,不得不大量使用纸币。然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纸币发行容易,回笼就困难了。这些政权经常处在通胀和通缩的交替困扰之中。因此统治者不得不频繁地以新币换旧币,以小额换大额,回笼货币来治理通货膨胀。许多历史学者认为以小换大、频繁换币是统治者腐败敛财。殊不知,这是在缺少贵金属,又没有现代银行制度的条件下回笼货币、治理通货膨胀的必然选择。当然,这些政权面临的情况也说明金或银本位制也有缺陷,那就是如果经济快速增长,货币量容易出现不足。而且作为本位的金或银大量外流可以导致很大伤害,而随着经济发展,需要巨额的金或银储备,这也是浪费。

不太严格的金或银本位制,其实更多地是一种盯住金或银的货币制度。例如20世纪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就是这样的货币制度。在这一制度下,货币不再是用本位物品铸造而成,可以通过收放银根来维持货币与锚的比价关系。当然,也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本位物品的办法来维持货币与锚的比价关系。事实上,随着经济发展,本位物品的总量相对于社会总财富的比例越来越小,任何单一物品相对于货币总量来说都将变得微不足道,这无可避免地使本位物品具有资产的性质,其价主要受预期、不确定性、投机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天然具有频繁波动、过度波动和“随机行走”的特性。这样,假如完全依靠调节货币量来维持货币与锚的比价关系,那么这样的调节必定不仅频繁,也一定剧烈,为经济所不能承受。所以,在该货币制度下必须拥有一定的本位物品储备,并不能全部摆脱严格的金或银本位制的局限。

金或银本位制的局限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壮大,假如选择用商品做锚的话,那么一定要选择一篮子商品,并且这个篮子的商品种类要适当的多。道理在于:其一,任何物品都有价格变动,一是因为相对需求变化而引起的,二是普遍的通货膨胀引起的,但要把两种效应区分开来并不容易,于是就要最大程度地让篮子内的商品相互对冲来过滤掉相对需求变化的效应。其二,假如篮子中的物品种类太少,那么篮子物品就容易被人炒作,价格容易大起大落。这样,就不得不大量储备篮子物品,用增加或减少锚物品的办法来协助维护货币与锚的比价。

盯住一篮子商品,这成为货币制度的必然选择。与金或银本位制度相比,该制度锚下得当然要间接些,货币稳定性相对要弱一些。不过如果货币政策能够专注于坚守货币与一篮子商品的比价关系,那么货币稳定是可以保证的。问题在于,在该制度下容易用货币政策去实现就业、国际收支等其他经济目标,不容易专注于坚守货币与一篮子商品的比价关系。是的,盯住一篮子商品的货币制度即是赋予中央银行单一的稳定货币的职能的制度。毫无疑问,这有赖于中央银行具有高度的独立性。进一步讲,这是需要基本政治制度作保障的。所以,这制度不会成为所有国家的最优选择。而且在这制度下,汇率将自由浮动,这也是要考虑的。

说过了,虽然当今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法定货币制度与盯住一篮子商品的货币制度存在重大区别,但主体上还是一种盯住一篮子商品的货币制度。二者之区别在于货币政策是专注于坚守货币与一篮子商品的比价关系,还是同时服务于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多重经济目标。要知道,货币之所以举足轻重,是因为它是交易媒介、价值尺度,每个人都凭着它来安排生活和生产。这是货币的首要功能。货币政策一定要以货币稳定为首要目标,在这个前提下假如有空间的话,才可以利用货币政策实现别的经济目标,而且货币政策不可以频繁地用于实现货币稳定之外的其他经济目标。今天,让全球经济受到重创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就与美国频繁和不恰当地用货币政策实现货币稳定之外的其他经济目标有关系。绝不是说多印钞票就能创造就业、就能影响真实利率、就能推动社会繁荣。如果我们同时让货币政策服务多重经济目标,那么就是给货币下了多个锚。张五常讲得好:“一只小艇在大海中下了锚,狂风暴雨之际在海面浮动。一锚必须,但多锚可使小艇沉没或粉碎。”“货币政策应该限于稳定货币价值,提升减低交易费用的功能,其他不要管。失业、不景、财赤、战争等,要用货币政策之外的其他方法处理。同时兼顾经济的其他事项,不容易稳定币值。”

盯住一种货币或者一篮子货币是另一种替代选择。这制度安排的好处,是下锚直接,不容易滥发货币。而且在这制度下,汇率固定,因而无疑稳定。当然,既然收获了汇率稳定的好处,那么就得承担国内价格和工资作出调整以适应经济变化的代价。在这制度下,还需要有适当的外汇储备,用来维护货币与锚的比价关系,这是由于锚的资产性质、锚本身的稳定性不足所决定的。而且这制度也容易招致被盯住货币国家的不满,引来摩擦。再者,该制度需以一些国家、以一种或者一篮子商品为锚作前提,总不能所有国家都采用这样的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范文第2篇

西汉政权建立以后,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地主阶级凭借他们经济上、政治上的强大势力,疯狂进行土地和财富兼并,贫富对立日益尖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农民起义频频爆发,严重威胁封建统治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土地兼并使劳动力和土地相分离,严重影响封建经济发展。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流离他乡,或者死亡,或者沦为大地主的徒属、奴婢,使国家控制的编户之民日益减少,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西汉末年,封建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王莽改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改制的主要内容是财政经济方面的改革。首先,王莽要实行土地国有和重要经济事业的国家垄断。他要实行王田制,实际上就是类似于奴隶社会的井田制,禁止土地自由买卖;并且实行所谓“六管”,将盐、铁、酒的生产和流通、名山大湖的开采使用权、货币的铸造、赊贷等都收归国有。其实正是这些政策将王莽置于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对立面上。王田制和六管政策,实际是把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对农民的剥削权与奴役权夺到了王莽政权的手里。这些政策,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他们的利益,加剧了王莽政权与豪强兼并势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成为王莽政权最后崩溃的重要原因。

再之,王莽的货币改革非常失败!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对货币进行贬值,对社会财富进行大肆掠夺,将社会财富集中到他一人身上。

对货币材料的采掘冶炼和货币的铸造实行国家垄断,是王莽的六管政策之一。国家通过控制货币进而控制市场,通过控制市场来打击封建地主阶级并充实国家财政。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王莽当政时期,曾在八年中进行了五次货币改制。

居摄二年(公元7年),王莽进行了第一次货币改制。在西汉通行的五铢钱之外,又加铸了三种货币:第一是大泉五十,每枚重十二铢,当五株钱五十枚使用;二是契刀,每枚当五铢钱五百枚使用;三是错刀(也叫一刀平五千),每枚当五铢钱五千枚使用。此时以大泉五十、契刀、一刀平五千组成为主币,而西汉的五铢降为辅币,四种货币同时流通。这三种新钱的面值,都已完全超脱了自身的实际价值,而成为真正意义的名值货币(自身的实质如同纸币,只是制作成本而已)。名值货币的发行,首先就可以解决流通中货币的短缺,方便日渐发展起来的大宗商业交易,刺激社会经济的发展,最主要的是有利于政府回收社会上的黄金,这既可以作为名值货币发行的保证,同时又充实了国库。而作为社会最广大的农民,手中没有多少黄金,在货币量增大的情况下,只是增加了一份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无所谓支持与否。实际上新的货币政策的主要打击对象是封建地主们的利益,从而遭到了这些阶层的反对和抵制。这给王莽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进行了第二次币改:又废错刀、契刀,改铸小泉直一为辅币,以大泉五十为主币重新确立了主辅币关系。王莽以为“刘”字由“卯、金、刀”三字组成,为了表示“皇天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废除契刀、错刀和五铢钱。除了当五十大钱继续通行外,又加铸重一铢的“小钱”,当五铢钱一枚使用。二者同时流通。这两种法定货币的铸造,短期内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导致其他非政府所铸的传统币种回到了流通中,造成了市场货币混乱的局面。

次年,王莽进行第三次货币改制,颁行新的货币制度――“宝货制”。“宝货制”使用了五种货币材料,货币名称有六种,货币共有二十八个品种之多。而且进一步地使货币贬值,极大地扰乱了市场交易和社会经济生活。所谓“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王莽也不得不宣布只行小钱和大钱二品,其余都停止使用,这是他的第四次货币改制。

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进行了第五次货币改制。废止大钱和小钱,另作货布、货泉两种货币。货泉重五铢,当五铢钱一;货布重二十五铢,当五铢钱二十五。

王莽货币改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每次改制都是以小易大,以轻易重,大搞货币贬值。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数学题,第一次改制所铸大钱重十二铢,含铜仅为五铢钱的 2.4倍,却当五铢钱五十枚使用,等于王莽每枚大钱要从百姓手中夺去五铢钱47.6枚。第二次改制禁行五铢钱,而改铸重一铢的小钱当五铢钱一枚使用,这样,每一枚小钱就可以从百姓手中夺取四倍的价值。第三次改制中的大布重一两,即二十四铢,还不到五铢钱五枚,却夸张到可以当五铢钱一千枚使用!第五次改制中的货布,重二十五铢,是五铢钱的五倍,却当二十五枚五铢钱使用。

货币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货币制度;银;铜钱;比价

1 清朝的货币制度

清朝因为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各项制度上可以借鉴、继承以前各朝代的各种制度,如货币制度。清朝的货币制度与明朝的币制非常相像,一些名称、机构和具体措施略有改动,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晚清与外国的贸易、金融往来增多,使中国的各种制度——包括货币制度——发生巨大变化,金融机构呈现出与以前不同的情形。

相对于现代中国的货币制度,清朝的币制显得很复杂,其币材以银、铜为主,流通中的货币有银两、铜钱、外国银元,且形制、名称各异,清后期洋务运动时曾有机制制钱,发行过铜元、银元,直到民国时仍在使用。铸钱通常以合金铸成,如铜、铅、锡,银两有重量和成色之分,金可以使用,但不常见,市场上广泛存在着银钱比价和银两的成色换算关系,也有金银的比价。银的单位主要是两,后来铸造的银元以元为主;铜钱的单位为“文、串、卯”,通常1串为1000文,1卯为12280串,各地还有些不同换算方式,实际流通中白银和铜钱大体分别承担了主币和辅币的作用。

清时期货币种类较多,满人“入关后,实行银钱并用的政策,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叶世昌,潘连贵,2001),即大额交易用银,小额交易用铜钱(制钱),顺治时曾规定银1两值铜钱1000文,但实际流通中比价常有波动。

银两以其重量和成色在市面流通,一定程度上行使了主币的作用,但银两的种类很多,清初时也没有转换成法定铸币,表1是清代宝银的重量和成色,通常使用的纹银成色为935.374‰,与之不同的需资料来源:戴建兵,中国货币文化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年8月,第171页。

白银是对外贸易中经常使用的货币,清朝廷曾铸银钱,“乾隆五十八年开铸新银币,分一钱五分、一钱和五分三种”(叶世昌,潘连贵,2001),银币的名称有“乾隆宝藏”、“漳州军饷”、“军饷”等。清初时对外贸易顺差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中国人称外国的银元为“洋钱”,沿海地区流通的洋钱有马钱、花边钱、十字钱,同时十进制的钱币单位圆、角、分也传入中国。十八世纪后英国向中国大量销售鸦片,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鸦片战争前10年间,中国对印度的白银出超达3000余万两”(叶世昌,潘连贵,2001),直到清后期白银外流加之战争赔款,使清政府财力大为损耗,出现“银贵钱贱”的局面,货币制度更形混乱。

清朝大量铸造的货币是铜钱,中央铸钱机构为工部宝源局和户部宝泉局,地方铸钱机构是在各省会、镇或府设立铸局,常称为“宝×局”,表2是清朝不同时期主要地方铸局的情况,除了中央级的宝源局和宝泉局以外,各地方铸局存在与否与经济发展情况有关,很少有铸局一直存在而不停歇。铸局铸造的铜钱通常不是纯铜制作,而是铜、铅或加锡合铸,由于金属成分不同、重量不同而形成有大钱、小钱;清朝不同时期所铸铜钱质量也不同,有的每文重量为1钱,有的每文重1.2钱,还有1.4钱;质地不尽相同,如顺治通宝用红铜七成、白铜三成铸成,康熙二十三年以铜六铅四的比例铸钱,雍正五年改为铜、铅各半铸钱,这样市场上银与铜钱的比价会发生变化,表3是乾隆年间北京地区银钱比价,这一时期铜钱较值钱,不足1000文也可兑到1两银,清后期铜钱贬值,银一两可兑1000文以上的铜钱。康熙时期一般为银一两换钱千文以内,但在一些铸钱质量差的地方,银一两所换钱在千文以上,如一些质量差的私钱只能以1:5000甚至更低比价换银。有些省份在自铸钱过程中形成不同的制钱,如云南产铜,铸钱比较方便,道光年间许多省份停止铸钱时,云南、广东、四川三省仍在铸钱。

资料来源:戴建兵,中国货币文化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年8月,第159—164页。

资料来源:叶世昌,潘连贵,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129页。

清朝时曾发行过纸币,“顺治八年至十七年曾发行纸币钞贯”,“每年均为128172贯470文余”(叶世昌,潘连贵,2001),这时纸币在中国的流通数量少且范围也小,有一些金融机构使用会票、钱票、银票,具有纸币性质,直到清朝后期人们才认识到使用纸币的便利之处,但真正全面、系统地发行、使用、管理纸币,仍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

清朝的主要货币明显是实物货币,使用中以货币自身价值为衡量标准,如果有制币材料,私人铸造货币完全可行,若私钱是足值货币,其功用相当于官方铸局发行的货币;若铸造的是不足值货币,私铸者可以获得暴利,清时期出现过私钱,“贵州私钱有‘二黄’、‘三毛’等名目,每文不到4分重”,官局也铸私钱,称为“新钱”,铅多铜少,明显是不足值货币,这直接导致银钱兑换中铜钱贬值,到鸦片战争前银一两能换钱1600余文,与表3中的数字已有较大差距。银两的铸造分为官炉和私炉,对私炉的管理没有定例,各处不同,流通中常要有专业人士的成色鉴定。

货币制度范文第4篇

货币资金是单位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其业务收支十分频繁,流动性极大,此外货币资金既是资本运动的起点,又是资本运动的终点。货币资金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控制风险,单位在组织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加强货币资金的控制与核算,对于保障单位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货币资金在内部控制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具体表现

1、货币资金的定义

货币资金是指单位在生产经营和组织经济业务中,处于货币形态的资产,具体表现为库存现金凹银行结算户存款、外埠存款、银行汇票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和信用证保证金存款等银行本票存款。

2、货币资金的特点:流动性强:具有同其他经营业务的广泛联系性

3、货币资金在,现金收支业务上容易出现漏洞

一是更改凭证金额,虚构内容。会计人员或其他经办人员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条件或凭证上的漏洞,乘机更改发票、收据上的金额,贪污相应款项,或通过添加经济业务内容和金额,将现金据为己有。二是无证无账或和票据不一致。无证无账是指出纳人员或收款人员利用经手现金收入的机会,在收入现金时既不给付款方开据收据或发票,也不报账和记账,而是直接将现金占为己有;票据不一致是指出票时套写或利用假复写的方法,使发票联与记账联不一致,贪污差额部分。三是撕毁票据、盗用凭证。会计人员或出纳人员对收入现金的票据,乘机撕毁,从而将票款私吞;或用盗取的发票,向客户开票重复收款或报销,隐匿现金。四是少列、多列总额。出纳人员或收款人员将现金收入或现金支出合计数加错,致使现金收入日记账合计数少记,支出日记账合计数多记,从而将多余库存现金占为己有。

4、货币资金在银行收支业务容易出现漏洞

一是私自提现、支票套物。会计人员或出纳人员私自签发现金支票,用于提现或购商品、物资,不留存根,不记账,将所提现金、所购商品、物资据为己有。二是涂改银行对账单。出纳人员私自提现,然后涂改银行对账单上的发生额,使其与银行存款日记账上的金额相符,以掩盖银行存款减少的事实。三是私自背书转让,出借支票。会计将转账支票、汇票及银行本票私自转让给其他单位,或将支票借给他人用于结算,允许他人使用本企业开设的银行账户为其办理转账业务,从中谋取私利。四是多头开户,套取利息,截留公款。会计人员利用个别银行间相互拉客户的机会,私自利用企业印章在他行开设存款账户,对收进的款项存人私设的户头,等期末再存人单位账号,将私存期间的利息据为己有。

二、加强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对策

针对目前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从分析企业自身的控制环境人手,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下边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内容

1、职责分工和职权分离制度

货币资金收支应由出纳人员和会计人员分工负责、分别办理,职责分明、职权分离。应设置专职出纳员。负责货币资金的收支和保管、收支原始凭证的保管和签发、日记账的登记。会计不得兼任出纳;出纳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不得兼管收入、费用、债券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并且所有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都必须通过经办会计在审核原始凭证无误后填制记账凭证,然后由出纳员检查所附原始凭证是否完整后办理收付款。并在原始凭证上加盖“收讫”或“付讫”戳记。

2、股权和批准制度

所有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必须按权限进行调查批准。单位各级工作人员,必须经过授权和批准,才能对有关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未经授权和批准,不允许接触这些业务,这一控制方式使某些事件在发生时就得到控制。要规定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同时也要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所承担的责任。使他们对自己的业务处理行为负责。审批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办理货币资金支付的经办财务人员应当忠于职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货币资金业务,经办财务人员有权拒绝办理。

3、内部记录和核对制度

所有货币资金的经济业务必须按会计制度规定进行记录。并且各种收付款业务应集中到会计部门办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出具收款或付款凭证。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时,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把好支付申请、支付审批、支付符合三道关,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及时和正确会计记录的真实、及时和正确。出纳员要自觉进行经常性的对账工作,包括每日货币资金的账面数字和实际数字,应定期核对相符;每月末都要向银行索要各存款户的对账单,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未达账项。如调节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内审人员应负责收支凭证和账目的定期审计和现金的突击盘点及银行账的定期核对。

4、安全制度

对货币资金须有健全的保护措施,有专人负责保管,有专人进行内部监督。货币资金收付和保管只能由出纳员负责。其他任何人员(包括单位负责人)非经单位领导集体特别授权,不得接触货币资金。出纳员应对购入票证及时登记、统一编号、妥善保管。开具时必须按编号顺序连续使用。对已经使用和作废的支票要在登记簿上作详细记录,作废票证应加盖“作废”章,全份保存,并详细登记。由领用人员签名作证。银行预留印鉴分别由两人掌管,财务专用章由出纳员保管。公司总经理私章由财务部指定专人保管。建立复核制度,定期审查有关凭证的填制、记账及算账工作。

5、严密的收支凭证和传递手续

货币资金的收支事项,均应有一定的收支凭证和传递手续,使各项业务按正常渠道运行。每笔收款都要开票;每笔支出都应有单位负责人审批、会计主管审核、会计人员复核;尽可能使用转账结算,现金结算的款项应及时送存银行。出纳员收妥每笔款项后应在收款凭证上加盖“收讫”章;依据,付款后,须在付款凭证上加盖“付讫”章。

6、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货币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本位制;货币制度;演变

一、货币制度的演变与思考

货币制度也称货币本位制度,是一国政府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法律或法令形式对货币的发行与流通所做的一系列规定的总称。其主要经历了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以下分别论述。

(一)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指以一定量的白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其特点是:银币是本位货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与自由熔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银本位制历史悠久,是最早的金融货币制度,早在中世纪,许多国家都采用过这种货币制度,16世纪以后开始盛行。由于19世纪以后,白银产量激增导致银价不稳定,同时由于白银与黄金相比体积大而价值小,资本主义大工业与批发商业的兴起导致大规模交易日益增多,白银明显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①,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金银复本位制。

不难看出,银本位制作为最早的金融货币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货币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作为人类社会的本位货币,它对社会历史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然而因其金属价值决定其无法一直满足经济需要,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由于旧中国经济比较落后,在20世纪初时清政府仍实行银本位制,1935年,政府实行法币政策,才放弃了银本位。

(二)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指同时以黄金、白银为币材,铸造两种本位货币同时流通使用的货币制度,这种本位货币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典型货币制度,随着时间的演变先后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形式,分别是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是指金银各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任意流通的一种复本位货币制度,其性质决定了其存在致命缺点,即金币与银币之间的交换比率虽金银市场价格的变化而频繁变动,导致这种货币制度极不稳定。双本位制是为了矫正平行本位制的缺陷而出现的,是指金银两种货币按法定比价流通的一种复本位货币制度。但在双本位制下,当金银币的法定比价与其市场比价背离时,市场上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又称为“格雷欣法则”,即法律上低估的货币必然被收藏、熔化或输出国外,法律上高估的货币充斥市场。复本位制末期,英、美等国家为了维持银币本位币地位及金银之间的法定比价,停止银币的自由铸造,以消除劣币驱良币造成的流通混乱。这时,金币和银币都规定为法定本位币,并有法定兑换比率,单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而银币不能自由铸造,这就是所谓的跛行本位币。

可以说,金银复本位制其实是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一来维护原本银本位的地位,二来可满足经济发展对金本位的需要。但因黄金本身各方面的优越性,如其开采量和保有量在一定时期内是大致不变的,排除了认为操控货币价值的可能以及其特别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各国都纷纷向金本位制度改变。在金银复本位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货币在流通中因本身价值以及人们需要的不断变化从而比价、需求量也不断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会慢慢选择于趋向本身需要的货币制度。

(三)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币材的货币制度,英国于1816年5月最早实行金本位制,之后欧洲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因黄金本身的优越性,可以说,金本位制是自然选择和人类自身选择的统一,是迄今为止最为经典的货币制度。但是,金本位制最终还是走向了崩溃。论其原因,从客观来说,因工业技术革命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较为日益广泛与深入,这时候就要求作为货币的黄金其开采速度能够满足需要,一旦货币供应量跟不上,那么就会出现世界范围的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②;从主观来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为避免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等恶劣影响,纷纷禁止黄金输出和纸币兑换黄金,国际金本位制被严重削弱,之后的金块本位制或金汇本位制,都是被削弱的国际金本位制,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后金本位制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指以不兑现黄金的纸币或银行券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其主要特点为纸币为法定货币,且发行权由国家垄断并且不能兑现。在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完全崩溃以后世界各国普遍实行了这种货币制度,该制度在全球的推行又分为了两个步骤,而这两个步骤的实现又是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两个国际货币制度来进行的,前者切断了黄金与纸币在国内的自由兑换关系,但因存在“格里芬难题”,美元的供给刚性使美元同黄金的可兑换性日益难以维持,不久就走向崩溃;后者则切断了黄金与纸币在国际上各国政府间的自由兑换关系,将国际货币体系彻底过渡到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之下,克服了金本位制下货币供应缺乏弹性的致命缺陷,但其存在很大的危险性,即政府的货币发行规模摆脱了黄金储备的束缚之后,很容易失控,由于纸币的信赖依赖于政府信用,一旦政府出现财政或货币危机,信用货币就会一文不值,从而造成社会危机。

二、货币制度的展望

基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货币制度在自身的演变中不断改进,不存在哪种制度是一直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诞生于1991年的欧元更是作为一种超国家的跨国货币制度登上历史舞台,受其启示,世界各区域都出现了建立跨国货币制度的趋向,如西非经济共同体各国签署协议规定三年内建立统一货币,亚洲地区也有人提出亚元思想。笔者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跨国货币制度将是如今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势,但通过对希腊欧元危机以及各国生产力水平差异的观察分析,跨国货币制度的建立还需要长期磨合过程,需要各国之间政治经济的磨合,生产力水平差异不大,政府相关经济政策相对协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