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化示范校工作计划

信息化示范校工作计划

信息化示范校工作计划

信息化示范校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2013年12月3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市商业学校、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召开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可持续发展现场研讨会,标志着“理念―机制―文化:全国职教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之路”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的正式启动。北京地铁供电公司、北京北安时代电梯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以及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新华网、中国网、《教育与职业》杂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等媒体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概括性地介绍了“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实施进程、共建共享计划(一期)资源成果,介绍了共建共享计划(二期)的新举措。本次会议旨在推介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一期)项目建设的资源成果,进一步扩大资源共享范围,营造更好的共建共享氛围,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共建共享的理念、机制和文化。

会上,北京市商业学校校长侯光、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校长胡定军分别结合学校实际,介绍了专业协作组的组建过程、课程开发过程、取得的资源成果及感受。胡定军认为,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改革,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校长和管理者的信息化工作能力,加快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侯光则从组建情况、机制建设、资源建设、资源使用、节约资源、建设效果等方面,全面地总结了会计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数字化资源共建的情况。会议期间,代表们参观了两所学校数字化资源的应用情况。

来自企业的代表表示,共建共享计划使企业有机会深入了解职业教育数字化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促进了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企业成为共建共享的参与者、实施者和受益者。共建共享标准化、可视化、多途径应用的成果不仅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需求,还满足了企业培训的需求,提高了培训质量,增强了培训效果。建议将这种标准的、优质的数字化资源的使用从学校扩大到企业、社会,希望能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共建,也让更多的企业享受这种成果。

据了解,为贯彻落实《教育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要求,2011年9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启动了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经过近两年的建设,2012年5月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了课题项目成果验收,印发了《关于公布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科研课题项目第一批研发成果的通知》,公布了5大类79个协作组开发的资源成果。

信息化示范校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自2009年启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以来,北京市教委紧紧围绕“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中的深层次应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总体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并取得了全面进步,数字校园发展水平总体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发挥着引领作用。

在取得成果的同时,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工作也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战略转折的挑战,需要所有数字校园建设参与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共同推进数字校园实验工作。

实验工作进展

第一批29所实验校已经进入验收评估阶段。所有实验校已完成校、区县、市三级验收,完成了成果申报和审定,已经开始成果提炼、推广和项目应用评估。

第二批38所实验校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完成了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三轮评审,正处于项目前期的立项暨招标阶段,即将进入建设阶段。

第三批33所实验校目前正处于前期培训和方案完善阶段,预计2015年3月资金到位后进入立项与招标阶段。

当前取得成果

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启动以来,在全市相关部门的协同推动下,市、区、校有效联动,形成了市区抓统筹和服务、学校建特色和应用的良性机制。总体上讲,进一步提升了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建成了一批引领性与实效性并重的数字校园建设示范校;培养了一支较高水平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专家、干部、教师队伍;开发、凝聚了一批适应教与学方式变革需求的数字化资源;构建了一个市、区(县)、校统筹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工作机制;培植了一系列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生长点。

(一)市级层面

在专家团队的引领和帮助下,在区县和学校的大力配合和全力参与下,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在市级层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数字校园方向引领、管理考核、咨询培训服务、云服务平台(市级数字校园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四个层面。

业务引领方面。紧密结合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发展阶段的紧迫需求,完成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实施方案》(京教基[2009]17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工作的指导意见》(京教基[2014]2号)等业务指导文件的编制和。对不同时期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开展起到良好的规范、方向引领和促进作用。

管理考核方面。紧密结合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管理需求,相继颁布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管理办法(暂行)》(京教财[2012]32号)、《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验收细则》(京教办函[2013]35号)、《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京教基[2014])等文件。初步探索形成了一套全市范围内开展数字校园建设管理、推进的机制,在资金使用、招标采购、专家队伍、监理制度、项目管理、市区校三级验收、成果评审、应用评估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制度体系,为数字校园推进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咨询培训服务方面。围绕各区县、学校在数字校园实验工作中的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时组织各类培训、交流、研讨活动,组建数字校园市级专家库,通过关键阶段评审、实地调研、专题培训答疑、现场指导等方式为各区县和实验校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服务,有力地提升了区县和学校数字校园相关人员的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素养和项目管理水平,保障了数字校园实验工作质量。通过市级专家库对数字校园实验成果进行审核、提炼和总结,帮助学校提升对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认知水平和理论水平。同时为区际、校际间的深入交流互动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和条件。

公共支撑服务方面。一是以“三通两平台”为契机,结合数字学校项目,优先为数字校园实验校搭建了互动课堂环境(“三通两平台”达标示范工程),全面优化提升数字化学习支撑环境。

二是在集约推进的大思路下,在总结、提炼各实验校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管理与云服务平台”市级数字校园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开放、共享数字校园建设成果;为全市实验校之外的区县、学校提供数字校园应用服务、数据服务和资源服务;实现其他区县之间、不同学校之间数字校园的数据共享和资源交换,搭建学校间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交流、协作的服务体系,固化全市总体推进数字校园的工作机制。

(二)区县层面

在市级数字校园建设资金的引导下,区县逐渐发展成为数字校园规划、建设的主体。在区域集约推进、数字校园标准、数字校园公共支撑体系、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建设模式从“单校建设”向“区域统筹”协同过渡,推进方式从“市级引领”向“区县主导”过渡。

朝阳区:在建成41所数字校园后,从2012年开始,致力于区域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的建设探索,形成了云服务平台、建设标准、评估体系、培训体系等工作成果。朝阳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通过对中小学数字校园共性应用和公共服务的提炼和集约建设,大幅降低数字校园建设成本,数字校园单校成本从300万降至35万元。同时,朝阳区投入专项资金对学校互动课堂等个性化应用进行重点扶持,在实践中寻求集约建设和个性发展的效益平衡。

大兴区:以16所数字校园实验校为样本(其中7所市级实验校),颁布了数字校园项目管理办法,编制了数字校园五级认证的标准体系,形成区、校数据互操作的技术规范,为区域实验校数字校园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业务引领、技术支撑和管理支撑,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延庆县:确定了区域统一规划、集约建设的数字校园建设模式,要求数字校园实验校在信息中心的统筹协调下与区域整体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对于需求上共性较大的软件应用平台,由实验校之间协商共同开发,成果作为区域整体数字校园组成部分在全区推广。

此外,海淀区、东城区、门头沟区、丰台区、顺义区、密云县、平谷区等均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数字校园建设探索。

(三)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出现了一大批由学校原发性需求所驱动的、具有学校特色和原创性的数字校园软硬件系统,较好地满足了学校的业务管理或教育教学需求,实用性强,具有较好的示范效益。同时,经过应用探索,沉淀出了一批在学校日常管理与教育教学业务过程中得到深入应用并初步产生良好效益的常态化应用成果、实践案例和管理创新成果。

第一,通过各方力量的合作,生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学校信息化深化发展需求的中小学数字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大兴区黄村镇中心小学等。

第二,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数字校园建设的认识,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内容、建设模式、推进方式等方面的认识显著提升,涌现出一系列的管理和理论成果。如《丰师附小数字校园智慧课堂》、《牛栏山一中数字校园管理与推广创新机制》、《天竺镇中心小学字源识字教学实践研究》、《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的1+X数字校园建设》等。

第三,在教育教学主流业务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信息化应用探索,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iPad类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大兴区黄村镇中心小学在互动反馈技术支持下的高效课堂”、“密云县新城子镇中心小学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实现与城市校的远程教学和教研”、“石景山实验小学秉承扬长教育理念构建师生成长乐园”等。

第四,培育和涌现了一批对数字校园有深刻认识的校长、学校信息化主管、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学科骨干教师,为全市、各区县数字校园的深入应用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前,北京市教委正在对以上成果进行提炼梳理、总结,以形成体系化的、彰显首都特色的数字校园典型案例。精心制作宣传视频、应用集锦、典型案例教材等系列成果,以便于在全市、全国给予推广,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呈现出来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数字校园的发展目标不明确。随着实验工作的深入,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终极目标,需要紧跟数字校园的发展进程,科学谋划发展目标。

第二,数字校园的发展路径不清晰。当前数字校园工作的实验性质已不满足区县和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需求,不利于实验校数字校园长效机制的建立。数字校园工作需要回到常态化、长效化的轨道上来。

第三,需要进一步加强数字校园的顶层设计。学校缺乏对数字校园的顶层设计,加之对数字校园内涵认识存在差异,会呈现出“大而全、重点不突出”、“重硬轻软”、“重管理,轻教学”等问题,存在“技术驱动”、“企业主导”的现象,没有完全做到“办学理念特色牵引、业务驱动、需求驱动”,与课堂教学关联度有待提升,在学校教育品质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师生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亟待进一步发展。

第四,数字校园的执行能力有待提升。学校存在盲目采购产品、堆砌软件功能,却忽视与学校自身规划和办学特色结合的现象,数字校园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实施能力有待加强。

第五,数字校园的建设机制需要健全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发挥区县主导作用、明确实验校的工作责任、建立数字校园长效运维机制,克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推动数字校园建设朝着“整合”、“融通”的方向发展。

解决方法和推进策略

围绕当前数字校园工作面临的挑战,需要科学谋划发展目标、全面优化发展路径、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实施能力、明确各方责任,共同破解数字校园建设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难题。

(一)科学谋划发展目标

结合数字校园工作实践,北京市教委将数字校园发展目标总结为以下内容:特色引领、集约推进、双向融合、内涵发展。

特色引领。是指数字校园建设紧密围绕学校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紧扣教育教学、学生成长、教师能力发展、高效管理等数字校园建设重点,突出挖掘具有校本特色的应用,加强数字校园对学校核心业务工作的支撑、引领与服务作用。市级层面重视树立示范典型,给予推广。

集约推进。当前实验成果表明,集约建设是破解重复建设与低水平开发,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的唯一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在全市、各区县范围内打造教育信息化公共基础支撑平台,提供综合门户、统一用户认证管理、数据交换与共享、其他共性服务等公共基础应用,尝试使用区域和社会各类成熟的应用和服务。

双向融合。数字校园要促进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即教育信息化要进入学校教育、教学等核心主流业务。要采用双重视角,从教育看技术,从技术看教育,强调教育与技术的双向融合,在教育与技术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内涵发展。探索数字校园的发展路径,要关注学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即关注学校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养、人才培养,最终寻求学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发展之道。

(二)全面优化发展路径

数字校园作为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可按实验探索期(2009~2015年)、普及和提升期(2016~2018年)、成熟期(2019~2020年)三个阶段规划设计。通过全面优化数字校园发展路径,明确当前所处阶段和历史使命,指导后续数字校园工作。

实验探索期。探寻实验规律性成果。通过实验探出数字校园实施方案、指导意见、建设指南与评估指标。通过上述成果,提炼打造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

普及推广期。依据评估结果,在全市范围内遴选数字校园发展水平较高的20~30所学校试点推进智慧校园,挑选50~60所学校进入专项深化研究;选取300所左右中小学校普及推广数字校园。在市级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的环境下,选择4个区域试点研究市区之间、区校之间的数据融通和业务融合;尝试以“三通两平台”接入为切入点,整合现有各系统,形成“三通两平台”架构,实现与教育部的数据对接。

成熟期。数字校园进入成熟期后,将通过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平台将共性服务、基础服务延伸普及至所有北京市中小学校,形成市、区、校三级运维技术服务体系和统分结合的建设格局。数字校园建设主体由学校转为市、区、校三级分类推进。学校重点关注应用创新研究、管理业务流程变革、教与学方式转变,工作重点从建设、应用、推广转向对应用和服务效果的关注。

(三)加强顶层设计规划

2014年颁布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工作的指导意见》、《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两个重要文件,把顶层设计列入学校数字校园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求实验校站在学校办学理念和整体发展的高度,以业务为导向制定数字校园规划,在理清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思路、发展路径、推进方式、重点和特色、组织与保障体制机制,并从数据、功能、流程、应用体验等多个层次综合选取软件架构及技术路线。

强调数字校园建设要有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分阶段、抓重点、创特色地持续推进,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要“全员参与”,要注意“教育技术”发展与学校信息化应用能力相适应。将顶层设计质量纳入数字校园评估指标体系,旨在评估第一批实验校的同时,有效引导第二批、第三批实验校数字校园顶层设计工作。

(四)强化区县主导作用

数字校园建设机制的健全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发挥区县主导作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包含区县评估指标体系,拟在第三批实验校完成建设任务后同步对区域数字校园工作进行评估。

要求各区县指定专人负责本区的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研究制订本区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逐步在全区推进数字校园的建设工作。要切实做好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顶层设计,建设区域数字校园信息化公共平台,并做好与市级平台对接、与学校特色建设整合;监控建设进展,推进验收评估,积极配合市级开展好经验总结、应用评估和成果推广等工作;定期组织实验校进行培训交流;为数字校园建设、运维、常态化应用和长期改进提供经费保障,使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纳入本区县常态化工作。

(五)提升学校实施能力

开阔学校视野、提升规划能力。通过各类技术、管理、业务方面的培训、交流研讨、现场考察、案例分析等,提升学校数字校园的规划能力;通过专家评审机制,加强对规划的管理能力;通过任务书备案机制、市校两级监理机制和项目验收机制,加强规划的实施能力;保障项目完成预期目标。

提供学习、观摩、产品体验交流平台。通过市级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建设,集成当前市场数字校园主流产品的宣传资料、成果展示和应用体验;提供产品模型部署环境、给予学校试用系统登录账号、给用户预授权期限等方式鼓励学校在建设前加深对数字校园系统的认识程度和理解深度。

搭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搭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搭载各类共性的、具普遍推广意义的优质数字校园应用系统和平台。给学校开放数字校园实际应用学习空间和使用空间,逐渐将学校数字校园工作从建设主导转向应用二次开发,或尝试购买数字校园成熟服务。

通过搭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尝试实现各业务应用系统与全市数字校园公共支撑系统互联互通的策略,从而实现统一数据标准下的市、区、校三级数据的常态化共享交换等。

后续将把推动数字校园建设转为常态化工作,以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建设与推广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形成市、区县级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学校教育信息化特色建设统筹融合的建设格局,力争探索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六)数字校园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机制

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长效管理办法,使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工作长久有效地开展下去;要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数字校园工作方式,使数字校园真正成为促进教育教学,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手段。

要从建设重心逐渐转移到长效运维机制建设上来,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长效管理办法,使数字校园管理工作常态化,要建设、管理好数字校园工作队伍,切实发挥其职能作用;要探索数字校园建设和维护经费保障机制,形成市、区、校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共同营造适合北京市发展的数字校园运行、保障的工作环境和运行环境。

后续重点工作

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要以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建设的意见》(京基教二[2014]2号)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数字校园建设的规划、指导,完善“市级抓统筹、区县做整合、学校建特色”的三级推进机制。

(一)成果提炼推广

第一,组织专家组对第一批实验校工作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宣传推广。编撰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成果集、拍摄数字校园成果宣传片等。

第二,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等媒体设立数字校园专栏,形成数字校园宣传态势,鼓励学校进一步探索数字校园与学校工作的深度融合。

第三,拟于2014年10月下旬组织召开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成果交流暨研讨会,通过实验校开放日、数字校园研讨、数字校园成果展等方式,加强认识,提升观念,促进后续工作开展。

(二)数字校园评估

2014年6~11月开展第一批数字实验校评估工作,结合应用成果评定情况,以评促建、以评促用、树立标杆,推选出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和“示范应用”,彰显成果的同时,为后续数字校园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每批次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结束后,均应启动数字校园应用评估。在第三批数字校园验收完成后,依据评估结果评出数字校园示范区县。评选出智慧校园试点校,试点推进全市智慧校园的实验工作,达到“特色引领、集约推进、双向融合、内涵发展”的效果。

(三)建设指南和标准

为了规范和促进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刘延东同志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北京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编制《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指南(试行)》。本指南的适用范围是具有良好信息化环境的北京市所有中小学数字校园。

同时为指导具体建设工作,编制《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标准体系框架》,用以约定不同层次数字校园的建设标准、认定标准和评估标准。

(四)云平台建设与推广

2014年10月,完成“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一期的上线和推广。该平台利用市级已有教育云管理平台、数字学校、统一认证中心等基础设施,实现三类功能:一是面向市、区、校三级数字校园推进管理交流协作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固化三级管理与服务机制;二是在凝练、总结优秀建设与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建设数字校园应用展示、观摩、体验中心;三是为各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提供统一的、共性的基础应用服务与数据资源服务,在全市范围内集约化建设数字校园,形成市级建共性服务、学校建特色的统分结合的格局。

信息化示范校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实证研究

建立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打造各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体系,推进高职院校实现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夯实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得改革的风气之先,其专业结构动态调整的经验和教训,无疑对高职院校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笔者试图从研究“十二五”规划期间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整的实践入手,寻求高职院校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的一般规律。

一、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特点

(一)专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

“十一五”规划末(2010年)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共开设17个专业大类、169个专业和335个专业点。经过“十二五”规划期间的动态调整,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保持了17个专业大类不变的同时,专业减少为165个,专业点也减少到323个。具体调整情况详见“十二五”规划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一览表。见表1。

由表1可看出,“十二五”规划期间,除湖南大众传媒职院专业大类和二级专业类都很稳定,只在具体专业设置上进行调整外,湖南其它8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调整方面力度都比较大:9所中有8所专业大类、二级专业类均发生变化,9所院校新开和停招专业合计都达到9个及以上,最高的永州职院达到33个。其中新设1个专业大类的有长沙民政职院、湖南铁道职院、湖南交通职院,停招1个专业大类的有湖南工业职院、永州职院和娄底职院,新设1个专业大类同时停招1个专业大类的有湖南科技职院和湖南工艺美术职院。二级专业类调整达到3个以上的院校有6所,二级专业类调整达到6个以上的院校有2所,其中娄底职院二级专业类调整达到9个;9所院校专业调整普遍达到9个以上,专业调整达到20个以上的院校有长沙民政职院、湖南交通职院、永州职院、娄底职院;专业调整比例最低的湖南大众传媒职院也超过27%,除湖南大众传媒职院、湖南铁道职院和湖南科技职院专业调整比例在40%以内,其它6所院校专业调整比例最低达到46%,最高的湖南工艺美术职院高达88%。

分析表内数据会发现,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年度变化特征很明显,表现为整体调整力度逐年加大,单数年调整力度大,偶数年调整力度小,即“十二五”开局、中期和收官之年力度大,中间年度力度小,越往后力度越大。

(二)专业集中度提高

专业集中度是指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的分布情况,某个专业在越多的学校设置,那么该专业重复度越高,专业集中度就越低,专业设置越分散,特色越不明显;反之,则专业设置的特色越明显。[1]经过“十二五”规划期间的专业结构调整,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专业平均集中度得到提高,特别是新开设专业的集中度很高,说明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日趋明显。

“十一五”规划末(2010年),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全部开设有土建、电子信息、艺术设计传媒大类,8所开设有制造、财经、旅游、文化教育大类,共设置17个专业大类、169个专业和335个专业点,其中115个专业只有1所院校开设,另有55个专业开设220个专业点,平均每个专业有4所院校开设。重复布点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土建施工、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计算机、财务会计、市场营销、语言文化等七个二级专业类,如软件技术、电子商务、商务英语都有8所院校开设,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文秘等专业都有不少于5所以上院校开设。根据郭雪营、曹晔在《全国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查分析》一文中的计算方法[2],“十一五”规划期末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专业平均集中度为1- 335/(169×9)=77.98%,专业平均重复度为22.02%;单一专业重复度最高的如软件技术、电子商务、商务英语达到88.89%,专业集中度仅为11.11%。

“十二五”规划期间,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校共新设79个专业点分散在14个专业大类、67个专业中,其中艺术设计传媒大类15个、制造类13个、交通运输类10个、土建类7个、农林牧渔类、轻纺食品类和财经类各4个、医药卫生类3个、电子信息类2个,其它大类都只有1个,只有8个专业有2至3所院校同时设置;停招的91个专业点则分布在15个专业大类71个专业,其中电子信息类14个、艺术设计传媒类12个、制造类8个、财经类7个、公共事业、文化教育各6个、农林牧渔类5个、轻纺食品类3个、交通运输类、土建类和旅游类各2个、其它专业类各1个专业停招。按上述方法计算,“十二五”规划期末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专业平均集中度为1- 323/(165×9)=78.25%,专业平均重复度为21.75%。新开设专业重复度最高的为33.33%,集中度最低的为66.67%;新开设专业中重复度最低的为11.11%,集中度最高达88.89%的专业达59个,占新开设专业的88.06%。

(三)专业聚集度同步提高

专业聚集度是指同一所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尽量集中在少数几个专业大类上。这样设置的专业,各专业之间关联性较强,便于建立共用性的实习、实训基地,并与相关的企业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3]专业聚集度是衡量一所学校在设置专业时利用教学资源的优势的能力,专业大类聚集度越高,各专业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分析“十二五”规划期间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数据发现,湖南铁道职院、湖南工业职院、湖南大众传媒职院、湖南工艺美术职院招生专业总数略有增加,其它五所院校招生专业总数都有不同程度减少,其中永州职院、娄底职院撤销了一个专业大类,永州职院净减少了15个专业,娄底职院净减少5个专业,但9所院校的专业朝该院传统优势专业群、特色专业群和重点建设专业群聚集的趋势十分明显,聚集度都有较明显的提高。如湖南工艺美术职院新设8个专业中有7个属于艺术设计传媒大类,湖南交通职院新增10个专业中有6个属于交通运输大类,湖南工业职院新增10个专业中有6个属于制造类,湖南铁道职院新增7个专业中交通运输、制造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各2个,新增专业全部集中在该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大类,围绕本院的特色专业群建设而设置。

(四)地方高职院校调整力度大

分析数据发现,在专业结构调整大潮中,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力度相对更大,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永州职院和娄底职院两所由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比例都分别达到63.5%和54.8%,五年之内新开和撤销的专业之和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末专业总数的一半以上,撤销的专业达到“十一五”规划末的46.2%和33.3%;而同时期省属7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除长沙民主政职院、湖南工艺美术职院专业调整比例超过55%以外,湖南大众传媒职院、湖南铁道职院、湖南科技职院和湖南工业职院的专业调整比例都在27%至46%之间;湖南交通职院专业调整比例虽然高达60.5%,但如果不计成人专科专业的撤销,则其专业调整比例为34.5%。

(五)调整的科学性仍有待提高

逐一分析“十二五”规划期间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校新开专业和停招专业就会发现,除长沙民政职院、湖南交通职院、湖南铁道职院、湖南大众传媒职院外,其它五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新开专业不能连续三年招生而停招现象,有的院校情况还较严重。如永州职院2014年新设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2015年停招;湖南工业职院2010年新增营销与策划专业,2011年停招;湖南科技职院2013年新开设无机非金属材料技术专业,2015年停招;娄底职院2012年新设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2014年即停招。

二、影响湖南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的因素分析

(一)就业环境变化

就业环境因素是影响并决定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核心外部因素。从长期看,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状态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专业设置与调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十二五”规划期间,湖南加快培育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湖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湖南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种类与数量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直接影响并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方向,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领头羊”的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率先在专业结构调整中作出反应。如为适应装备制造业转型和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新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信息技术应用等机械制造、自动化和交通运输类专业;为服务湖南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需要,新开设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6个汽车类专业;为服务振兴信息产业,推进信息产业转型升级,新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等专业。

(二)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是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原生驱动力。分析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新开设的专业会发现,新设的67个专业几乎都是为满足其所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而开设。如为服务湖南文化创意、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增开了首饰设计、湘绣设计与营销两个专业,增开了时尚创意与形象设计、影视服装设计与传媒、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娄底职院为服务湖南汽车产业发展,新设了二级专业类汽车类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三个专业。

(三)政府宏观调控

政府宏观调控是影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外在因素。政府通过示范(骨干)校建设计划、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等引导高职院校调整专业结构。2011年湖南省教育厅出台措施要求连续三年未招生的专业必须撤销、专业技能抽查未合格的专业必须撤销等政策,引导高职院校撤销不适应市场需求或教学质量不高的专业。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新开设专业中有部分专业是实行示范(骨干)校建设或示范性特色专业(群)项目建设的结果,而停招与撤销专业力度的逐年加大相当程度上是执行湖南省教育厅连续三年未招生的专业必须撤销等政策的结果,也有个别专业撤销是落实湖南省教育厅专业技能抽查未合格的专业必须撤销的政策。

(四)生源因素的影响

生源因素是影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外部因素。生源因素指影响学生及家长对各类不同专业报考愿望与热情的各种因素,它影响到相应专业的生源供应状况与专业规模,最终可能影响到某些专业的生存。因受到毕业后工作环境差异、社会对行业发展的预期、考生与家长的择业心理等的影响,高职院校专业存在专业冷热分化、某些专业叫好不叫座的现象,部分院校出现少数专业备案不到三年甚至第二年即停招。如永州职院和娄底职院在农林牧渔类专业中开设的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都因连续两届未招到学生即撤销。

(五)发展重点调整

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所处发展阶段而进一步明确自身重点建设的专业群后,主动调整专业布局是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因。如娄底职院煤矿开采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畜牧兽医等三个专业被确定为央财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为加强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为核心的资源类专业群建设,主动停招了矿井通风与安全、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新开设了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为加强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的制造类专业群建设,新设了二级专业类汽车类三个专业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加强畜牧兽医为核心的农林牧渔类专业群建设,停招了种子生产与经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新设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

(六)培养条件影响

培养条件是影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部因素。培养条件影响是指学校的师资、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的建设与积累对专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一般都具有较优良的基本办学条件,能够对其专业结构调整产生影响的培养条件主要是专业教学团队与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在此因素影响下,九所院校都实施了错位发展战略,对原重复设置专业较严重的电子信息类、制造、财经类专业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撤销和合并,将原有的较优良的师资和实验实训条件集中于新开设的能够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以物联网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移动商务为代表的新型专业上。

三、建立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服务作用

教育主管部门是负责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审批备案及专业设置质量评估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控者、服务者和资助者。充分发挥政府在构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动态机制方面的引导与服务作用,重点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定期人才需求信息。教育行政部门要协调各政府部门定期开展产业调查,定期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区域主要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支持重点和扶持政策;协调行业协会或职业教育行指委或委托高职教育研究机构(第三方组织)开展区域人才需求调查,定期当地各类人才分布现状、发展趋势、区域内各类专业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薪资情况,做好主要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工作,为高职院校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2.定期指导性专业目录。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家制定的专业目录,根据区域人才需求调研分析,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制订出台中长期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重点扶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引导,服务和引导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要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引导高职院校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3.严格新设专业审批程序。要充分发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调控作用,明确高职院校新专业的申报条件,严格新设专业的审批程序,实行区域内各专业布点总量控制,高职院校年新设总量控制制度,实行各高职院校申报基础公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办学资源是否符合专业设置条件,确定是否审批,防止区域内高职院校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提高区域内专业集中度和聚集度,在专业与专业间、院校与院校间形成错位竞争。

4.建立专业预警与淘汰机制。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及时专业设置预警信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通过对招生、就业和办学质量三个环节的社会调研和评价,综合运用专业技能抽查、毕业设计抽查等培养质量考核结果,对高职院校专业实行“红、黄”牌专业公布制度。要建立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导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主持裁撤不具竞争优势、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的专业;对于高职院校长期招生数量少,教学条件达不到基本要求,教学管理落后,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专业,责令高职院校裁撤。

5.推进示范与特色专业群建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以推进示范院校和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为抓手,引导高职院校制定自身的专业结构调整规划,按照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整合资源、共建共享、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围绕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调整优化区域和院校专业布局,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特色专业群,重点建设与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对接的特色专业群,形成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专业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二)充分发挥院校的主动性

高职院校是专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引导和调控,最终需要通过高职院校的自主申报才能落实。因此,院校的主动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建立高职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应做好如下主要工作。

1.更新观念,适时转型。在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也应转变观念,转变发展战略,按照服务地方、市场导向、科学规划、整合资源、集群发展、总量控制、突出特色的原则,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加强现有专业的内涵建设,建设核心示范专业,打造特色专业群,树立专业品牌优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2.科学论证,慎重新设。高职院校要履行服务宗旨,根据政府的行业需求信息、高职高专职业教育专业指导目录,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产业转型升级规划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认真开展市场调研,整合优化校内外教育资源,适时新设政府重点扶持和对接区域产业升级转型需求的新专业。在新设专业时要力戒短期行为,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专业建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3.总量控制,适当裁撤。高职院校要从学校办学实力、师资和实训条件出发,结合学院招生规模,对学院招生专业实行总量控制,提高办学效益。在总量控制前提下,建立学院自己的专业预警和淘汰机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遵循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规律,适当裁撤不具比较竞争优势、不适应产业发展新需求或办学条件不足的专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4.整合资源,集群发展。在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要积极推广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构建特色专业群的经验,各高职院校要着力以自己的特色专业、精品专业、主干专业为依托,整合校内外专业资源,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繁衍新专业,形成新的专业增长点,构建服务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特色专业群,打造对接、服务和引领产业链的专业链条;打破地域、校际界限,探索并实施地域内或跨地域的职业院校强强合作、院校重组的机制和形式,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打造强大的职业教育航母,实现资源共享,稳定发展。

5.加大投入,保证质量。高职院校要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保证高职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实验实训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多种渠道筹措专业建设经费,加大人才培养工作的投入;要积极探索建立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支持教师、学生到企业培训、见习或实践,及时掌握专业领域的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积极争取中央与地方财政的经费支持,改善实验实训条件,推动教师培训与提高,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信息化示范校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的科学发展

1、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教育活动。根据区委的统一部署,上半年组织好教育局机关的学习活动,下半年在教育系统全面推开。针对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推进改革,有效化解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教育的科学发展。

2、启动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编撰。在市教委的统一部署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绩与经验。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聚焦人民群众关心以及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见解和建议,积极承担《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课外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课题研究;组织编撰《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教育事业中长期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重大战略和政策措施。

3、继续实施《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年是全面实施《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关键一年。按照纲要确定的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抓紧、抓早、抓实、抓好落实各项预订的规划任务,聚焦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义务教育校际联动、示范性高中第二轮评审、职业教育集团组建、学校基建项目推进和校园安全等工作,突出重点、积极作为,加快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二、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妥善解决入园(托)高峰矛盾

4、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做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总结工作,对行动计划确定的工作目标要逐一对照,组织开展专项督导验收。通过全面总结工作,看到进步、找出差距,增强继续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信心。

5、全面启动学前教育五年发展规划。根据人口出生以及外来人口流入情况,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和完善学前教育五年发展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继续加强对学前教育资源的规划和布局,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合并,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妥善解决入园(托)高峰矛盾。

6、加强学前教育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区育儿指导中心的辐射作用,完善并推广面向全区的早教培训课程。全面推进以园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提升园长课程领导力。开展“幼儿园教育服务管理标准化”和“幼儿园保育工作指南”的培训和实践,提升幼儿园办学质量。研究制定针对非局属幼儿园内涵建设的工作措施,推进学前教育办园水平的整体提升。加强示范园和一级园的建设,总结一级幼儿园的评审工作经验,启动第二轮准一级园的评估工作,做好新一轮市级示范园的争创工作。

三、促进教育公平,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7、继续推进“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按照“各级各类、争创一流”的指导思想,立足校情促进各类学校的健康发展。根据学校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按照素质教育实验学校、百年老校、附属学校和一般学校的分类,确定不同的工作目标和要求,稳步提升整体办学质量。继续推进“一校一品”建设,探索素质教育的载体和途径,不断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继续深化区、校两级课程建设,制定区本教材选用程序,持续完善《我们去游泳》、《眼保健》等区本教材,推广使用《区拓展型课程建设案例集》、《小学生信息化综合项目》,启动编写《小学生礼仪英语》。推进重点学科建设,组织展示交流,推进“教学细节管理”的实践探索。继续开展“教学从这里起步”教学基本规范达标竞赛,提高职初期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继续开设“校长讲坛”,围绕“有效教学”主题,通过专家讲坛、课程建设论坛、参观考察等形式,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学五环节的执行力。

8、深化“加强初中建设工程”。继续开展初高中衔接专题工作研究,拓展示范性高中与对口初中多模式合作的新途径,促进初中学校的内涵发展。积极拓展“示范带动、校际联动”工作模式,总结和推广“委托管理”的有效做法,制定和实施各类优质初中学校对相对困难初中学校的“联动”机制,实现“校际联动”的全覆盖,实现优质初中和相对困难初中学校的“共赢”发展。研究制订初中教学基本规范,促进相对困难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围绕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教学有效性,结合“一周一学校,一月一专题,一季一会议”的工作机制,开展初中学校教学展示活动,继续举办“六校”教研组长论坛。

9、启动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并实施区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建立相关部门联动整合的特殊教育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开展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康复与服务研究。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和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的建设,健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加强特教师资队伍建设,举办特教师资培训班,提升特教师资专业化水平,满足残障儿童的发展需求,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10、认真做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农民工同住子女进入公办中小学就读的制度和程序,保障其接受同等义务教育的权利。积极创造条件,妥善安排进城务工从业人员适龄子女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就读。加强政策导向的宣传,组织好符合条件的初中毕业生积极报考上海紧缺的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扩大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学习渠道。

四、加强高中教育,促进高中学校特色发展

11、启动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发展性评估工作。根据市教委和评估院的统一部署,启动市、区二级第二轮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发展性评估工作。实施学校自我反思、同行交流、社会评议和专家评估的工作机制,引导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找准学校的发展点,提炼学校办学个性,培育学校办学特色,形成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格局。建立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进退机制,形成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发展的激励和奖惩制度。

12、加强高中学校的分类指导。继续开展“寻找发展突破口、攀登发展制高点”活动,加强对高中学校的分类指导,鼓励学校发展个性,实现高中办学多样化。继续深化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示范带动”工作模式,根据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在学科德育、学科高地、特色项目建设和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发挥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逐步扩大“示范带动”的工作深度和广度,鼓励普通高中以特色学科、特色项目、特长教师和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办出学校特色,实现自主发展和内涵发展。促进综合高中的持续发展,完善管理方式和办学模式,创新课程设置,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抓手,促进民办高中健康发展,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

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服务区域社会经济水平

13、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水平。根据教育部开展创建部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工作目标,积极推进创建活动,对区域内所有参与创建的部级重点职业学校予以积极支持。根据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标准,办好区属2所职校,积极争创示范性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中青年教学骨干和“双师型”教师为核心,优化教师队伍的层次、能级和专业结构。不断优化课程和专业设置,面向多元化学生来源和多层次办学形式,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加大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建设力度,实施优化和能级提升计划,促进形成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14、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结合区域的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组建区-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和职业教育集团(简称职业教育集团),形成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职教集团组成以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以政府为主导,探索以职业院校为基础,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集团化合作模式。按照实体化推进的工作思路,建立职教集团的办事机构和工作网站,在集团化办学的工作机制上予以创新,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内各学校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15、推进教育培训服务业的发展。加强服务意识,优化投资环境,以民办非学历教育为重点,积极推进教育培训服务业发展。调动教育机构的办学积极性,推动教育培训业高端项目和教育国际交流的开展。按照“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提升服务能级”的原则,完善和优化民办非学历教育的行政审批流程。以院校会计制度、教师资质为重点,规范民办非学历院校办学行为,会同相关部门对违法办学、违规办学单位依法进行查处,努力为求学者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16、加强社区教育工作。巩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成果,继续推进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建设。加强社区学院的建设,发挥其整合资源、协调工作和示范推进的作用;推进13所社区学校的建设,加强规范化和信息化的工作;加强居委教学点的工作,推进教学点的标准化建设。开展示范性老年大学的创建评估工作,积极争创示范性老年大学。开展新一轮社区教育实验和示范项目的建设工作,继续开展优秀课程和优秀教材的编写,不断完善覆盖全区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继续完善社区教育师资库建设,加强对社区专任教师、兼职骨干教师队伍的业务培训。依托社区学校、居民办学点,积极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活动。

17、推进特色品牌项目创建。以区第四届“学习节”为抓手,大力扶植“一街一品”、“一业一特”、“社区大讲堂”等品牌项目的创建工作。深化学习型组织建设,组织开展“5511”创建活动。继续做好以“学习人生奖”为重点的学习型个人评选工作。结合“迎世博”,做好市民世博知识和双语学习的培训考核工作。以“数字化学习型社区”为主题,办好社区教育论坛。

18、推进“市民终身学习卡系统”建设。加强社区教育特色和示范项目的建设,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依托社区教育网和课程、教师资源库,建立覆盖全区的社区教育“市民终身学习卡系统”,充分发挥学习管理、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数据分析的综合功能,不断扩大终身教育覆盖面,促进社区教育体系的完善。

七、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19、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以学科德育基地建设为突破口,组织各级学科骨干教师牵头开展学科德育的研究,探索学科德育的基本规律,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温馨教室建设,注重温馨教室的内涵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注重凸显个性,积极争创市级示范点。进一步完善评选机制,切实做好新一轮市、区行为规范示范校的评选工作。结合建国60周年庆典、迎世博等重大节庆,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世情、国情、市情、民情和世博知识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迎世博400天—我的世博记事本”、“迎世博300天—小学生礼仪英语展示交流”等活动。加强行为偏差学生的教育和疏导,做好专业培训进龙漕中学的试点工作。

20、深入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积极推进“上海市二期课改实验区”工作,全面实施《新课程实施的区域推进策略改进研究》,以学校为主体,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参与课改实践的研究,进一步完善“轻负担、高质量”的发展模式,促进有效教学。办好第三届“学术节”,鼓励、引导学校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进一步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切实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总结推广成功的校本教研的经验,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多渠道、多样化的青少年课外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率先办好青少年活动中心附设的高中劳技中心、东方器乐馆和学生美术馆,局属职业学校实训中心附设的初中劳技中心,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和创新活动。鼓励有条件的高中与高校及科研机构联合设计并实施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

21、继续推进“光启行动计划”。以“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工程示范区”为抓手,持续推进“光启行动计划”。加强特色项目建设,研究出台学校特色项目经费保障机制。继续推进“三课二操二活动”进课表,结合迎世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丰富校园体育活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完善并推广小学游泳、初中排球、高中篮球区本教材的使用。加强《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价和报告制度。继续推进体教结合项目进学校、课程联合开发、竞技人才培养等工作。进一步发挥区科技教育名师的指导作用,组织学校争创上海科技特色示范学校和知识产权示范学校。做好科技创新大赛、明日科技之星的组织、参赛工作,承办好全国机器人大赛,办好各级各类科技“杯赛”活动。组织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和戏剧节。弘扬民族文化,开展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系列活动,开展普及高雅艺术巡演活动。组织学校争创上海市艺术特色示范校。

22、认真做好学校卫生工作。推进医教结合,落实《改善上海市中小学校教室光环境研究》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改善中小学教室光环境。继续开展“中小学生肥胖干预”的课题研究,实施“视力不良现象”的行为干预措施。实施新一轮“健康校园”创建工作,继续推进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促进学校”工作。加强食品卫生监测,完善学校食堂和小卖部管理,杜绝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23、加强语言文字工作。加强对语言文字测试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推进中小学开展《少儿口语交际》拓展型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开展“迎世博、学双语”活动,做好中小学生双语考核工作。组织评选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上海市语言文字规范示范街区和合格街区。

八、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24、深化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根据市教委的统一部署,试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推进中小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改革,继续实施自主招生等改革措施,深化中考制度的改革。试行中职校招收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工作,完善“学生申请、学校招生、办法统一、统筹安排”的招收办法,积极宣传和落实招生考试方案,为每一个愿意报考中职校的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提供良好学习机会。在区教师进修学院建立教育发展评估中心,继续开展中小学学科教育质量和学生体质的监测,探索运用素质教育的理念和科学的教育质量标准评估中小学生全面的学业质量。

25、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实行生均公用经费补贴和免除学生杂费等办法,促进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发展。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参加社会组织的年金制度,稳定和优化民办中小学的教师队伍。规范民办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办学行为,严格执行《上海市民办中小学校财务会计管理办法(试行)》和《上海市民办中小学会计核算办法(试行)》。

26、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继续推进“全国电子政务实验区”的各项工作,扩大政务管理系统应用,推进电子签章、手写批注的试点,实现电子公文的过程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深化教师网的建设,推进以研训工作为核心的应用研究,结合个人工作平台和“资源通”建设,构建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区域学习共同体。加强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的分层建设,在试点的基础上形成示范项目,开展信息化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继续完善教育信息网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通过服务外包、专家咨询服务、全过程审计服务等有效模式,保障教育城域网的安全和高效,确保信息化项目的有序和规范。开展学科教师、网管员、信息化设备管理人员信息化专项实务培训,开展学校信息化运用的绩效评估,落实学校信息化设备应用管理规范,切实加强学校信息化的管理和运用。

27、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姐妹学校友好交流为抓手,继续加强与国外友好城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开展教师和学生的定期互派和交流活动。继续完善选拔骨干教师和校长赴境外短期培训及境外优质培训课程本土化的模式,提高师资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教育外事管理,规范外事工作纪律,确保出访团组学习交流的实效性。继续加强与台北市教育局、香港保良局的教育交流,积极探索促进“”教育事业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加强与京津沪渝四城区、长三角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合作与交流,组织参加“第四届京津沪渝教育研讨会”和“长三角地区社区教育研讨会”。继续做好与云南、海南、青海等地区的交流,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鼓励中等职业学校与对口支援地区学校开展对口帮扶和合作办学。切实做好都江堰市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落实职校学生援助任务,选派第二批骨干教师赴都江堰支教。继续推进支援新农村工作,不断深化与金山、崇明和松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完善国内教育交流与对口支援的工作机制,促进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九、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8、夯实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根据《区教育系统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继续实施“教师发展达标校”建设行动计划,每半年命名一批达到发展标准的学校。推进“教师发展示范校”的建设,制定“示范校”的评价指标,开展“区教师发展示范校”的争创活动。以“教师发展达标校”和“示范校”建设为抓手,加强校本培训工作,提升广大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加强教师进修学院建设,积极争创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区县教师进修学院(校)。开展区校两级“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学分落实情况的检查。

29、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推进新一轮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完善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将学科建设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课改实践中努力打造名师梯队。继续推进对区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教学风格的总结和展示,加速优秀人才的培养。以任务驱动的模式,举办第一期骨干教师高研班,组织高研班学员参与学科德育基地、有效教学实践、学科高地和区本教材的建设,提升专业水平;以项目引领的模式,组织局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切实解决骨干教师培养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提高骨干培养工作的有效性。继续推进《区域性班主任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与作用发挥机制的研究》的课题项目,积极探索班主任学科带头人培养与作用发挥机制。继续开展一年一度的“骏马奖”、“耕耘奖”、“育人奖”、“奉献奖”的选拔评审工作。继续发挥好教学指导团和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带教作用,加强对各级各类教育骨干的培养。

30、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巩固人事制度的改革成果,继续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市教委的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施绩效工资的改革,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工资待遇。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员工的工资待遇,以此为契机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提升专业发展的水平。

十、坚持统筹兼顾,推动教育事业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31、坚持依法办学,实行有效监督。积极支持区教育督导室依法实施“督政”工作,形成有利于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社会氛围。配合市教育督导室完成对我区开展的以“教育投入与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综合督政工作。按时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对区政府年度教育工作自评公报的填报工作。根据《市教委关于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支持区教育督导室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近入学专项督导工作。指导区教育督导室根据学校自主内涵发展的要求,继续开展中小幼学校发展性综合督导,基本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校发展性督导有效模式。继续做好对全区中小学校落实“三课二操二活动”的专项督导检查工作。完善学校办学绩效评估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在线统计系统”操作程序,促进学校依法规范办学,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32、进一步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健全学校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三重一大”制度,保障教职员工的民利。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确保教职员工工资分配方案、学校年度经费决算情况等关系教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经教代会审议。提升学校信息公开水平,以校园网和公示栏为载体,进一步优化学校信息公开的项目、内容和范围,梳通教工知晓政策、了解大事的渠道。

33、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结合区域实际,调整部门功能设置,理顺学校安全管理的工作机制,完善全覆盖的安全管理模式。开展校园安全的人防、技防、物防的达标建设,完善安全管理的绩效考核红线和底线指标,提升校园安全监管的力度。开展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检查,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技防设施优化工程。提升学校应急处置水平,组织学校修订完善以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火灾和伤害事故等为重点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演练机制,确保各校每年组织两次应急演练。加强安全教育,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让安全宣传进校园、进班级,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学校及周边建设工作先进、安全文明校园创建、优秀中小学校外活动治安辅导员等评选和表彰工作。

34、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依法保障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实行义务教育经费单列,确保义务教育专项经费落实到位。提高生均拨款基本标准,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课本费和作业本费,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两免一补”政策,确保区域内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加强教育经费的有效监管,以用好教育经费为重点,对用于学生实践活动、教师培养和学校特色建设的经费项目,确定专款标准,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底线指标,确保经费的有效投入。完善财务预决算制度,规范学校财务管理,促使学校合理有效使用经费。抓好国家审计机构对我区基础教育经费专项审计后的整改工作。

35、加强教育资产管理。制定并实施《区教育系统资产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估底线指标,加强对学校设施设备,特别是信息化设施设备的管理,提高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益。继续加强对教育资产的管理,积极推进“退租还教”工作,优化学校周边环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继续做好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稳妥有序地推进天平宾馆归口管理和江秋基地功能转型的相关工作。加强教育用地和校舍的规范管理,加大校舍房屋产权证的办理力度。

36、继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根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继续推进教育资源的布局调整和项目建设,整体提高学校办学条件。依据中小学校舍维修基本标准,高质量完成年校舍维修、场地改造和绿化整修任务。以高度的工作责任性,集全局之力,抓住教育建设的大好时机,切实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管理。确保华泾小学、百花街中学、南模中学新校舍,以及爱建幼儿活动中心、董恒甫职校附设土山湾文保修缮工程年内竣工使用;力争市二中学整体改造、中学文物修缮工程、光启小学食堂综合楼、东二小学体育馆等新建工程在年内开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公建配套项目的建设,年内完成中海嬴台配套小学和幼儿园、梅陇二期配套小学、百汇园配套幼儿园和漓江山水配套中学等建设工程;确保航天二期配套小学、华发路配套中学等新建工程年内开工。做好南洋中学改扩建工程、南站配套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信息化示范校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二、总体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学校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国家示范标准为底线。狠抓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着重督导,细化常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全体教师在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创新教育内容、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改革评价手段和方法,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监控,推动学校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前进。巩固国家示范成果,彰显学校示范形象,提升示范拓展价值,实现县委"职中做强"的规划目标。

三、主要工作目标及措施

(二)抓创建,提升学校运行效率。一是加强党建、工会、共青团、妇女、计划生育等各方面的工作,继续创建市级文明窗口单位。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态度,狠抓师德师风和干部队伍建设。三是创新运用新媒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炼校园精神文化,营造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的文化氛围,确保学校有序高效、和谐稳定。

(三)抓项目,提高学校办学品位。一是持续推进二校区建设,学校国家示范标准是建立在新校区的基础之上,只有完成新校区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教学、实习、实训、师生生活条件,才能夯实学校长期发展基础。今年预计投资1000万元,完成运动场地、现代农艺等四个重点建设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四月底之前完成一期工程后期建设,五一假以后,部分专业搬入新校区。二是努力争取政策支持,适时启动教师小区建设,彻底解决教师住房窄小、破旧、潮湿阴冷的难题。三是推进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中高职衔接试点以及教育信息化等重点项目建设,将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融入到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规范机制,确保学校有教师在各级行政部门举办的竞技活动(如湖南省首届微课大赛、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比武)等项目中荣获奖励。四是主动协调关系,积极创造条件,配合县教育局和县人民政府在年度内创建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四)抓改革,扎实推进深度课改。《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一是加强校企合作,成立校企合作教材开发研究室,共同开发课程和创新教材,二是强力推行与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接轨的教学模式,实施项目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三是规范"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四是拓展就业渠道,着力提高就业档次,确保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6%、满意率达95%以上。

(五)抓质量,提高学校办学声誉。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作为职业学校必须重视学生技能培养。一是逐步推行"以赛代考",力争在技能大赛、科技创新大赛、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等大型项目中获取优异成绩。二是确保在专业技能抽考、职业能力考试等项目中达到国家示范标准。三是严格高三管理,加强高考研究,重视高考信息,力争2015年对口高考本科上线人超过60人,专科上线率达100%.

(六)抓法治,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客观需要,学校的发展也离不开法治。一是加强法治教育,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培训,进一步强化安全教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全力打造"文明、和谐、平安"校园,确保校园安全事故率为0.二是依法治教,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依法规范教与学的主体责权利。三是依法治校,学校章程是依法治校的基石,组织精干力量拟定《湖南省隆回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章程》,以此引领学校制度体系建设。厘清学校处室(专业科)职责权限,公布权力和责任清单,完善决策执行与监督机制,创建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

(七)抓规模,提高学校办学效益。一是创新工作方法,拓展招生网络,完善招生制度,确保学校办学规模达到国家示范标准,完成全日制学历教育招收新生1500人。二是组织精干力量,集思广益做好培训,提高培训效益。力争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800人;就业技能培训500人;其他培训1000人。

(八)抓服务,提升师生幸福指数。一是加强校产管理,杜绝一切浪费现象。二是降低服务性经费支出,在2014年的基础上降低10%.三是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确保师生满意率达85%,提升全校师生的幸福指数。

(九)抓谋划,携手共绘学校蓝图。2015年是全面完成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好"十三五"建设与发展路径的关键之年。一是认真学习文件与政策,深入市场调研,明确规划编制目的;二是深入了解规划背景,全面总结学校"十二五"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坚定转型发展定位;三是建立咨询论证制度,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四是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专门力量,各部门通力协作编制学校《隆回职业中专"十三五"发展规划》工作,为学校后示范时代的发展设好计、描好图。

四、具体工作考核评价

1、由督导室根据《隆回职业中专考勤方案》统筹全校教职员工的出勤考核,并落实惩处。

2、由专业科协助教务处根据《隆回职业中专教师教学质量方案》负责全校的教学质量管控。

3、由专业科、教务处、总务处协助政教处根据《隆回职业中专班务工作评价方案》负责全校各班管理评价。

4、由督导室协助纪检室根据《隆回职业中专专业科处室评价方案》负责全校职能部门评价。

5、由教务处、政教处协助督导室根据《隆回职业中专晋级评价方案》负责全校教职员工的职评工作。

6、由教务处、政教处协助督导室根据《隆回职业中专年终考核方案》落实年终考核。

7、由教务处、政教处、专业科、督导室等协助总务处根据《隆回职业中专教工绩酬分配方案》落实全校绩酬分配。

考核实行"晒绩"与"赛绩"相结合,责权利公布上墙,晒于众人面前。每月进行考核公布与评比,把经常考核、定期考核和年度考核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评分,奖优罚劣。

五、具体工作月份安排表

具体安排见《隆回职业中专业2015年工作计划主要工作月份安排表》,见第7、8页。

月份

序号

主要工作

责任部门

备注

1

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组织精干力量撰写学校章程。

校长室

长效工作

2

学生学杂费在开学后十天内全部到位。

总务处、专业科

期内工作

3

做好保学控流工作,紧抓教学常规,将学生流失率控制在6%以下。

专业科、教务处、政教处

长效工作

4

技能大赛项目工作。

教务处、专业科

上学期工作

5

创新环境,企业文化、廉政文化进校园。

办公室

长效工作

6

新校区第一期工程竣工验收。

总务处

期内工作

7

充实实习设备,改善实习条件。

总务处、教务处、专业科

期内工作

8

加强信息化建设,确保“三通”平台有效运行。

信息中心、教务处

长效工作

9

课程改革推进分析。

教务处、专业科

长效工作

10

实施与完善“三心教育”。加强学生干部培训,实行学生自治。

政教处、团委

长效、期内结合

11

开展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整治活动。

政教处

长效工作

12

引入企业进校园,推进“校企合作”。

招生就业培训处、专业科

长效工作

13

组织常规工会活动,确保师生身心健康。

工会

长效工作

14

规划课题的准备与申报。

教务处

长效、期内结合

15

认真做好服务部工作,确保师生满意率达90%以上。

服务部

长效、期内结合

16

处室(专业科)工作状态分析。

督导室

长效、期内结合

17

财务会审。

工会、纪检、总务、服务部

期内工作

1

评估课改推进状况,制订课改“攻坚”计划,向“深水区”推进。

教务处

长效工作

2

抓好就业工作,学生就业率达100%,月薪三千以上。

招生就业培训处

期内工作

3

做好招生的各种准备工作。

招生就业处

期内工作

4

技能竞赛市赛、会计证考试。

教务处、专业科

长效、期内结合

5

重点项目申报准备。

信息中心

长效、期内结合

1

服务部工作测评与整改。

校长室

长效、期内结合

2

组建招生团队,做好招生宣传工作。

招生就业处

期内工作

4

掌控第二校区建设进度,确保五一劳动节前能投入使用。

总务处

期内工作

5

工学交替安排。

招生就业培训处、专业科

期内工作

月份

序号

主要工作

责任部门

备注

1

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多元化评价。

教务处

期内工作

2

完成招生宣传扫尾工作。

招生就业培训处

期内工作

3

决战高考,确保2015年高考本科上线60人,专科上线率100%。

教务处

期内工作

4

“课程包”检查与评比。

教务处、专业科

期内工作

1

选送教师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

教务处

期内工作

2

新生录取工作,组织新生交费、报名。

招生就业培训处、教务处、总务处

期内工作

3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招生就业培训处、专业科

期内工作

4

制订职业培训计划,确保培训金额突破100万元的任务。

招生就业培训处

期内工作

1

实行中层干部调整,实施全员聘任。

校长室

期内工作

2

校产维护与维修。

总务处

期内工作

4

组织新生、高三入校,完成全日制学历教育1500人的招生任务。

招生就业培训处、教务处

期内工作

1

“十三五”规划撰写组织。

校长室

长效工作

2

二年级开学,保学控流。

教务处、专业科

期内工作

3

各种经费清查。

总务处

期内工作

4

黄炎培创业规划大赛筹备与申报。

团委

期内工作

5

做好新生注册工作

教务处

期内工作

十、

十一

1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督查与分析。

信息中心

期内工作

2

学校教育教学与常规管理评估。

教务处、政教处

期内工作

3

专业课教师说课比赛及专业带头人评选。

教务处

期内工作

4

教师业务考核与校本培训。

教务处

期内工作

十二

1

强化计划生育措施,确保计划生育工作万无一失。

妇委会、工会

长效、期内结合

2

做好迎检准备,确保年终目标管理总分排分稳居第一。

办公室、督导室

期内工作

3

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项目评比。

教务处

期内工作

1

做好年终决算工作。

总务处

期内工作

2

做好绩效文明考核等迎检工作。

办公室

期内工作

3

做好教师年终考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