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范文第1篇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培养“四有”新人,此后培养“四有”公民即被作为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写入《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文件和法律法规之中。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 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正是在小平同和中央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和广大人民对提高国民素质的愿望集中概括起来,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这种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过程进行了由浅入深的理论思考和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于是产生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历史命题。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般是指教师为了培养高尚的师德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的功夫及其所达到的师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从内涵上来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仪表、谈吐、气质等方面的学习,这是外在意义上的修养;二是教师在思想、品德、情操、知识、技能等方面所达到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师职业道德境界,这是内在意义上的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论从外在意义,还是从内在意义来说,都是指教师的自我修养,是教师自觉地对自己进行锻炼过程。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点如下:

(一)爱国守法。

(二)爱岗敬业。

(三)关爱学生。

(四)教书育人。

(五)为人师表。

(六)终身学习。

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教师的思想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高校教师明确地认识到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出“ 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服务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还能有效地杜绝现在教学风气的腐败现象,认清现代教育的职责。

学习、认识自己

学习不仅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智力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加强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方法。我国古代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学习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孔子就明确提出过“笃信好学,宁死善道。”教师的每一种优良师德品质,都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渐渐的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进一步促进自己,提升自己。

向实践学习

我国诗人陆游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孟子也说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皮肤,空乏其身,性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样才能磨练出人的品质。教师在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后,才能更加体会学生的心理,给学生提出一些比较切合实际的行为,才能懂得品质的重要性。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相关文章:

1.教师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备的意义

3.教师如何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 修养途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师法》中,教师被定义为:教师是行使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因此,教师的发展,不论是专业的发展还是个人素质的发展,都应当成为国家及教师个人关注的首要问题。作为二十一世纪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正确认识教师的作用及教师职业道德,并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就成为当代高校教师的必修课之一。

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首先要清楚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修养”一词,来源于“修身”与“养性”的结合,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语,既包含了知识、技能方面的积淀和水平,又包含了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思想政治方面的品质,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所达到的一种能力和思想品质。那么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指的就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所形成的专业能力和道德品质,它的本质就是教师在教育工作和实践中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和结果。具体说来,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只有真正献身教育事业,忠于职守的教师,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民教师。这既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教师职业的传统美德。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必须能够抵制各种诱惑,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把培养人、教育人作为自己的终身理想和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全社会的尊重,也才更值得社会尊重。

2.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否热爱学生,这是衡量一名教师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准。只有对学生充满爱,才能真正将学生放在首位,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教育学生在各个方面全面发展。曾经有学者做过研究,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鼓励着学生不断进步。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但不能溺爱;要严格要求,但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不能挖苦、讽刺学生;要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而不歧视差生,要是所有的学生共同进步。

3.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老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为重大。每个学生,都有十几年的时间,是在老师的影响下生活,在小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教师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家长。所谓以身作则,就是要严格要求自身的言行,是自己成为他人的表率。要求学生要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教师首先自己不能做。

4.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传递知识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必须具备扎实而渊博的知识。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导致了知识的发展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勤奋学习,不断钻研专业知识,发扬活到老、学到老的传统美德,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是自己能够适应现代教学工作的要求。

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个方面是外界环境的作用,另一个方面是高校教师自身的提高。

1.从外界环境来说,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有两条:(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任何人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来建立的。因此,国家要不定期地、通过多种方式来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使高校教师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够全心全意地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服务,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各个方面都成为学生乃至全社会的表率。(2)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监督机制。国家或者各个学校,应该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约束教师的职业行为,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同时建立广泛的监督机制,通过各种渠道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到监督作用,不断鼓励教师严格自律,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2.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1)不断学习。这里的学习包括对职业道德理论和规范的学习,也包括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学习,还包括对教育对象也就是学生的学习。(2)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完善的结果。只有通过实践的反复磨练,教师才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成为学生的榜样。(3)自我反省,是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教师要以师德规范为标准,随时反省自己的言行,对不符合要求的思想和行为及时纠正,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范文第3篇

当代世界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程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更加重要,高校作为各国未来人才培养的基础地位显得更加重要,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就更是各国教育关注的重点。在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人才的技术性培养已没有了国界,但人才的精神和道德培养却愈加受到各国重视,能否培养出一批批有全球眼光、又立足本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后备人才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这一场境即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建设的时代背景。

二、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一)当代教育宏观教育价值取向的要求。20世纪50年代科技取向思潮兴起,科学技术治国的功能被强调,英、法、日本和联邦德国以及亚洲“四小龙”都抢抓机遇掀起教育科技取向的高潮,科技教育的确带来了经济提升。然而,这是把双刃剑,70年代这种教育取向弊端开始出现,教育的经济化取向,教育培养“经济动物”开始受到指责,青少年犯罪、道德水准降低和精神文化素质跌落。全面教育发展重新成为热点,教育必须寻求同社会、同人的精神、道德层面协调发展。社会教育学功能论、冲突论学派的兴起和对科学技术主义、经济主义弊端的批判,这一宏观教育价值取向成为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根本要求。

(二)当代教育人才培养内容的要求。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会议报告《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成为了继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学会生存”之后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又一重大变革和更新。内尔•诺丁斯认为学会关心的哲学基础就是人文人道主义,以关心为内容并以关心为目的。“学会关心”要做到将德育和智育、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解决人类的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这一教育内容和目标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品德修养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和各种外来文化冲击下,大学生品德修养和心理健康发展日益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焦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对他人的共感理解、加强对大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和德行养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的重中之重。由此,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任务更成为亟待解决之问题。

三、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塑成教师对教育事业热爱的情感。爱的情感――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是教师重要的心理素质,它是教师无私奉献、呕心沥血、诲人不倦的原动力。只有教师心中有爱,他才可能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他才有可能进行更好的教书育人,所以塑成教师对教育事业热爱的情感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前提。如何塑成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呢?首先,我们高校教师要做到爱的自觉性,即把自己终生的希望、终生的追求寄托在学生的成才上,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其次,要做到爱的自觉性,即对学生的爱是严格要求学生,严慈相济,培养学生心灵中闪光的智慧、思想和品德,帮助克服不足,成就国家人才。再次,爱要具有普遍性,即爱学生的整体发展,爱全体学生,尽可能抛开个人成见和偏见,全心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最后,爱的恒久性,爱学生是长久的事,这是一个老师的不变的心境,不能为一时的情绪或者其他因素而不停摆动。

(二)加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要担当社会交给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任,把学生培养成国家忠诚合格的接班人,这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义务、责任和使命。为此,当代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就要求教师有对社会、对历史的负责任的态度,这样才可能内化为教育工作的内在不解的动力。

(三)加强教师的“义-利辩证统一”观。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利益和诱惑,作为当代高校教师,要正确处理自己的“义利观”,这样才能更加牢固地提升和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水准和内涵,所以,正确、科学“义利观”的确立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实践中关键的一环。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就是正确、科学地认定在教育实践中的“义”与“利”,即最大的“义”就是爱学生、爱教育、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最大的“利”就是培养出多少有益社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出多大对人类和历史有重大价值的栋梁。诚然,在国家和社会逐渐提升教师的身份地位和物质生活的现实下,我们的高校教师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因为这是我们的职业道德的要求,只有在心中树立起正确的“义利观”,我们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顺利进展。

(四)加强教师的业务和专业学习提升职业道德修养。21世纪教育的重要呼吁之一就是“终生学习”,面对社会的纷繁复杂和人类精神、物质生活的迅速变化,面对新事物、新问题的曾出不穷,面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只有加强高校教师的业务和专业学习,才能更好适应工作的要求,才能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加强教师的业务和专业学习是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业务能力进而内化为职业道德修养。加强业务学习包括思想政治领域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更新,用专业知识的深入研习来提升思想政治学习、用思想政治学习来引领专业知识学习,最后将知识和能力内化为职业道德实践。

(五)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完善职业道德修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是一个“内化-外展”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直接体现在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中,所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教学实践能力是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这一途径和方法就是要求高校教师一方面教学和科研“以学生为本”,一方面教学和科研尤其是科研要给学生作成表率和榜样,用教研活动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结语: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职业道德修养 问题 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高校的发展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要做好这项工作,高校就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除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之外,高校青年教师更是肩负着重任。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言行举止等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王卓,2011)。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高校青年教师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纵观当前中国高校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部分青年教师对职业道德认识较模糊。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思想和行为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李太平,2006)。由于青年教师进校时间短,甚至有的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面临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在心理等各方面并没有完全准备好,更无从谈及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在他们的意识中,职业道德是一个模糊概念,并没有许多硬指标。因此,就导致在高校青年教师的群体中,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出现了困难。

第二,有些青年教师事业心不强,缺乏职业理想和追求。部分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并不感兴趣,把教师这个有着特殊要求和神圣职责的岗位仅当做谋生的手段,把教育工作等同于一般的职业(王卓,2011)。他们往往将工作重心摆在工资待遇等方面,而忽视了职业理想和追求,马虎对待工作,这也是与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相违背的。

第三,部分青年教师育人意识退化。在教学过程中,许多青年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把知识讲清楚了,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许多青年教师没有利用自己年龄与学生差距相对较小、易沟通交流等优势,平时与学生接触交流少,也不愿意花力气去研究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也就造成青年教师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2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

从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当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存在不少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

首先,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价值多元化不断发展,许多青年教师受到极大的压力,一些不健康思潮伴随而来,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青年教师,使得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思想观念功利化等(高政华,2009)。这些思潮强烈地冲击着广大高校教师,让青年教师的心理失衡,在利益面前显出其道德修养的弱点。

第二,教师考核标准的误导。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有些高校过分强调科研、等硬性指标,而忽视了教师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育人意识等方面的可操行性考核,这就使得广大青年教师也忽视了自身职业道德的建设与提高。

第三,缺乏有效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培训系统。高校教师岗位培训是每位新进教师必须参加的培训,但青年教师在参加学习时,只是把知识作为通过考核的一种手段,因此,这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3提高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办法

面对存在的问题,除了要分析其原因之外,更要认真思考如何才能提高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首先,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自我教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大都是自主的,青年教师凭借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良心来调节的。因此,道德修养中的“慎独”,对教师来说就显得非常必要和可贵。而作为青年教师应该做到:能在无人在场、无人监督、无人评价的情况下,仍然自觉严格约束自己、检查自己(高政华,2009)。因此,对于可塑造性强的高校青年教师来说,自我教育应该是最重要、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

第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职业道德建设相关活动,并对优秀教师的典范进行宣传。通过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建设活动,鼓励广大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来,并选拔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青年教师。做好表率工作,特别是典型人物宣传工作,激励更多的青年教师注重个人职业道德建设,努力把教学与职业道德建设做到有机的统一。

第三,建立健全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在青年教师考核评比机制中,要加大职业道德的分量和比重,职业道德考评要求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形成准确、量化的标准;要定期开展职业道德考评活动,加强职业道德考婆娘刚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建设(马波,2009)。此外岗前培训也要有所创新,更多征集广大青年教师和教育专家的意见,为今后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带来新鲜思路,更好地促进和提高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马波.加强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

[2] 高政华.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J].高教前沿,2009(11).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师 职业道德 特点 作用

【中图分类号】 D64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15-01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质,就是教师在教育工作和社会实践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批评、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及其结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教师的道德具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一般特点,但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又有它自己的特点:

1.1 在道德意识上要求水准更高更全面。

人民教师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各种人才的培养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担负着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它要求教师凭着自己的职业良心,尽可能地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对教师道德的要求有更高的水准,教师要把培养五爱、四有新人等精神贯穿于教师道德的各个方面。

1.2 在道德影响上比其它行业更深远更广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道德应当比其他职业有更高、更先进的要求,它直接影响着儿童、少年、青年、成年,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具有相当的广泛性。教师道德又有其深远性,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进而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和未来。

1.3 在道德行为上要“为人师表”。

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着教师在道德上要为人师表,做人之楷模。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大、身心尚未成熟的儿童和青少年,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世乃至气质、性格等都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工作是“百年树人”工程,虽功在千秋,却需要长期静下心来,长年累月埋头苦干扎扎实实的工作,要有“红烛”、“春蚕”的高尚品质,特别是在当今体制转轨,各种利益调整,碰撞冲突的改革形式下,更需要教师以无私奉献为基础的职业道德情操,否则就得不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赖,起不到应起的作用,完不成应完成的职责。因此,为人师表是古今中外对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

2 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鉴于以上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因此能否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成败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

2.1 教师道德使教师和教师集体获得了崇高威信。

教师的威信越高,教育的效果越好。崇高威信获得的最基本条件是,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业务能力。因此对一所学校的领导者来说,要想管好学校,首要任务是抓出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在师德建设上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师德,二是师能。无德的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无能的教师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会误人子弟。无德无能的人不配做教师。

2.2 教师的职业道德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教育手段。

青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时期,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而教师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塑造者和设计者。正人先正己。每一位教师只有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才可能取得教育教学活动预期的满意效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根据教书育人的宗旨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要做到“以身立教”,首先要胸怀宽广,做出表率,其次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身教重于言教。学生观察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老师脾气、秉性、爱好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们发现,学生信得过哪位老师,他们就会刻意模仿哪位老师,包括老师举手投足的动作、爱好、文化品味甚至写字风格,因此,高尚的道德品质使教师提高了威信,使施教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2.3 激励教师形成良好的教风。

教师热爱学生的崇高精神境界,主要来自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一个人的价值在社会中能否得到承认、实现和满足,重要的是看自己对社会尽职责的程度和贡献大小,无论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丰厚的薪金,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确实难以从教师职业中得到,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是一种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的职业。它平凡艰苦,不涉名利,选择教师职业就意味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启迪智慧、甘当人梯、两袖清风、默默奉献。所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严谨求实,急社会所急,想学生所想,确实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使教师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的重大社会责任,明确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一切没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水平是很难做到的。

3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3.1 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水平和艺术鉴赏水平。

作为一名教师,即使受过很长时间的教育,对道德有自己深入的认识和体会,也需要更新认识,跟上时展的步伐,所以职业道德修养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教师必须坚持不断地进行自我修养,其职业道德品质才能日臻完善。

3.2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教育劳动中经受锻炼,要有创新的精神。

在市场经济时代,教师要能跟上发展步伐,敢于和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变封闭型思维为开放型思维,不断为自己确立新目标,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要有竞争意识,敢于参与竞争,要确立正确的求实观念、价值观念、义利观念等。

3.3 向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家学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楷模。

因为一切优秀教师的道德实践,都是师德规范原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具有鲜明、生动、形象的特点,只要教师像古人说的那样,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就一定会有益于师德品质的养成。

3.4 不断增强自觉性。

“慎独”是道德品质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提高自制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把教师师德修养推上更高程度极的重要方法。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仍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去行动,小心谨慎的不做任何坏事。我们所说的慎独是以科学的道德为标准,是教师师德修养的一条原则和方法。“慎独”是教师良好的思想修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在学生面前做到的,学生不在的地方也能做到,在无人知道的时间和空间,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自觉地纠正不良行为,不懈地同私心杂念作斗争,在自我批评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在独处时仍然保持良好的品质。才能达到“慎独”的境界,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为一名品行兼优的好教师。

参考文献

[1] 张行涛、郭东岐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