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唐诗三百首

小学唐诗三百首

小学唐诗三百首

小学唐诗三百首范文第1篇

读书使人成长,读书可以丰富精神,充实生活。读书的美妙无法用言语完美的诠释。如果,有闲暇时间,请放下手机、游戏,多读一些好书吧!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请您阅读。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1中华文化瑰宝——唐诗

——读《唐诗三百首》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高峰。在唐代优秀诗人大批涌现,超过了中国历的任何一个朝代,成为中国诗歌的全盛时期。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唐诗约为四万八千九百余首。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使浩如烟海的唐诗迸发出最美的光彩。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唐诗呢?

第一,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力。诗歌的画面感很强,让诗歌飞翔的是想象。比如读到:“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乡间的小溪边,长长的柳枝垂到溪面上,溪水清澈见底,一群美丽的白鹅悠闲地游着,仰起脖子,仿佛唱起最动听的歌。

第二,能更好地感受意境美。每读一首古诗,我的脑子感觉都在“放电影”,那美丽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铭刻在心中,让我如痴如醉。当我和爸爸妈妈登临黄鹤楼的时候,望着滚滚长江,我的脑子里只有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第三,能更好抒发自己感情。当你看到落日那壮观景象的时候,不是:“哇,有好多鸟!”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共一色”,当你看到一池荷花时,不是“哇,好美的花”,而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那么,我是如何学习唐诗的:

第一,因为喜欢所以学习。读诗能使人心情愉悦,就像懂音乐的人聆听音乐一样,能从中获得快乐。诗歌是一块精美蛋糕,我们把它送口中,只是为了品尝它的香甜,不是为了某天向别人炫耀我吃过蛋糕,背诵是为了更好地把那些诗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想象美。

第二,要寻找理解的钥匙。古诗中的关键词,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这就是我们理解古诗的金钥匙。比如杜甫的《春雨》,这首诗就是围绕关键词“好雨”来写作的。这场雨好像知道农民的需要,应时而来,大小合适,滋润万物,这不是好雨吗?而且,这场雨夜晚悄无声息地下,不妨碍人们的劳动和休息,多好呀。抓住了“好雨”,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第三,要联系实际学习。古诗中的很多诗句,如果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春天,你会真切感受到“吹面不寒杨柳风”;夏日,走近荷花池边,眼前的美景,就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注解;秋季,火红的枫叶,你会觉得“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描写是多么恰当!冬天,一场大雪过后,眼前不就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吗?结合实际发挥想象,理解古诗自然轻松自如。

我相信,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将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2小口袋书里的大世界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我有一本口袋书,它叫《唐诗三百首》。它穿着一件红色的衣服,有一条细细的绿色小绳系在上面,搭配起来很是可爱。它就像我的一个好伙伴,我在哪里它就在哪里。别以为这本口袋书很小就没有用处,其实它可是古人生活的万花筒,它带给我们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四季变化,大好河山,喜怒哀乐……都在这里找到精彩的描绘。我们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学过的诗歌都在这里可以找到,有的诗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年四季,季季不同,这在《唐诗三百首》中都有合适的表达。我们都说春天是最美的、最有希望的,确实如此。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表达了春天、春风、春雨,静悄悄、柔绵绵的感觉,让人特别珍惜。贺知章的《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我们感到了春风唤绿的力量。夏天,草木葱茏,繁花似锦,更是美不胜收。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把一幅山树、人家相互环绕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秋天也是多姿多彩的。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将秋天枫林的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成为现在人们旅游看枫叶的经典表达。秋天,万物萧瑟。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尽了枯叶满天的景象。也有对秋天唱赞歌的,比如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表达了对秋天的喜悦。冬天是雪的世界。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大雪纷飞人归来的景象。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冬雪来势的急、来势的快,表达得形象生动,也写出了诗人面对满天雪花的喜悦心情。可以说四季的美景都在这本《唐诗三百首》里了。

《唐诗三百首》还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庐山瀑布的壮观描绘了出来。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把祖国山川河流描绘得活灵活现,让荒凉的沙漠变得十分美丽,令人神往,成为千古传唱。

我们知道,诗歌都会表达情感。《唐诗三百首》表达了很多真挚的情感,其中最感动我的就是友情。比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虽然手法夸张,但李白和汪伦之间深厚的友情却深深地打动了我。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把朋友之间的不舍、留恋写得十分生动。还有的诗表达了个人情怀,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达人老年衰的伤感。我们熟知的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佳节对亲人的怀念。

《唐诗三百首》还告诉了我们不少道理。比如《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有目标,有愿望,就要更努力,积极行动,才能实现理想。

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古代诗歌,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经典。我这本口袋书中的诗歌不少在我们语文课本中也有,看到它们,我很亲切。我感觉唐诗三百首就是一个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世界。阅读学习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自然及祖国大好河山之美,也能体会到古人的情感,还能懂得一些诗中的道理。我想,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3孔老夫子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吟诗作对,一般都是文人墨客的表达交流的寄托所在。《唐诗三百首》,名头之高妇孺皆知,灵动拗口的唐诗,悠悠一千多年的传唱,已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艰涩。泰半久远,我借光阴为引线,在若隐若现的记忆中寻觅那唐代性格各异、出色出众的才人们,花香漠漠落花盈盈。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他独自漫游山中,心里非常清静,放下繁杂的思虑,让奔腾的念头停歇下来,任它随清流远去。意识得到控制,整个天地入眼清明。很多人会觉得,这是的他,应是受了现实很深的冲击,带着强烈的失落心意归隐山中。产生这种见解实则是基于先入之见形成的无意识的强加,认定一个人的归隐总包含着对现实的不满和遗憾。

我认为,终其一生,李白都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不会轻易失望失落,他有自在悠然的内心,磅礴的才华和见识。野心催逼他,于是促使他施展其才,就像不能阻止大鹏去展翅遨游九天外,同样不能勉强李白只能看到脚下的一块地方。

他是个精彩的人,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无论是楼前的流水,怀中的美酒,还是窗前的明月光,入他眼来都别有意趣,他有世人无法企及的才华,哪怕最平常景物,经由他描摹,亦会动人心弦。

里边医生都无法进入政治的漩涡中,有太多人为他抱怨不公,可这样的结局对一个天性浪漫的伟大诗人而言,委实是的结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他生在晚唐,错过了最繁华荣胜的时期,又身处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钟,终身潦倒,郁郁不得志。当时唐朝式微,正逐步走向没落,可是除了咏史诗外,李商隐诗绮丽之处,丝毫不露末世悲凉之意,倒是颇有开元遗风。能不让自身遭遇霸占思想的人是可敬的。唐诗浩如烟海,李白杜甫双马横绝,其余众人峰峦叠嶂,各有拥趸。情势则是李商隐当之无愧独占鳌头。进而放眼晚唐诗人,仍似李商隐的成就为翘首。

李商隐以爱情诗称著于世,我想这与他的情感经历是分不开的。不然,如何能隔了千年,依旧扣人心弦?他曾经有一段影响了他一生的初恋。他与宋华阳的恋情最后以悲剧收场,是李商隐的心结所在,也是他的爱情.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4真好!今年暑假我有幸阅读了《唐诗三百首》这本书。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书中的每一首诗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则伊索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古诗只要细细地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的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古诗,他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

《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中国人对文明的梦想。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了不辜负古人的希望,我们要为他而努力,为他而奋斗。不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己,创下伟大的事业。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峰巅,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唐诗的作家上有帝王将相、下有渔夫樵人、僧道伶工;唐代诗坛上不仅涌现了初唐四杰、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璀璨的群星,而且升起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两位光照千秋的诗坛巨星。

在我们小学生读的唐诗中,其实有的诗句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事情相同,如李白的《静夜思》是表达诗人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人外出打工,长时间没见家人都有思念家人的情感。再比如说,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中有个“敲”字,显示出贾岛行为很文明、很有礼貌。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红绿灯,大家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要是到了一户人家,就要懂得讲礼貌、懂礼仪。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唐诗与我们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们小学生一定要好好背诵唐诗哦!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5对自然的仰慕,对英雄的壮举,对友人的思念。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所以只好借《唐诗三百首》中的诗句来代替我那无法形容的诗句。让我们一起吟诵并感悟唐诗三百首吧。

山水之气

轻轻地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摩诘一起畅游在山水之间,一轮皎洁娇美的圆月在松枝间穿拂,如水的山间软泥上缥缈着点点精巧的光斑,如碎碎的宝石镶嵌在大山的锦缎上,自然而不虚浮,淳朴而不媚俗。一沵清泉静静地流淌,柔柔地穿梭在林间,不时地撞击在石壁上,蜿蜒成圈圈涟漪,美好诗意地荡漾开来。在溪畔的静夜中氤氲成心中淡淡的思绪。

思念之情

缓缓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勃一起沉浸在友人的思念之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他的祝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他的心声,“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是他的思念,那对朋友的思念,那对朋友的不舍,在长河中聚集在一起,永远乐会消逝。

人生之挫

静静翻开《唐诗三百首》,和李白一起面对人生挫折。“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他的挫折,“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他的感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的信念。那缕坚贞的信念,是他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烙印。

《唐诗三百首》让我欣赏如此温柔的山水之气,美哉!

《唐诗三百首》让我感觉到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幸哉!

《唐诗三百首》让我体味如此伟大的人生之挫,妙哉!

沏一杯菊花茶,捧着唐诗三百首,窗外有阳光照过窗帘,蓦然回首,细细欣赏那温柔的山水之气,感受那浓浓的思念之情,体味那伟大的人生之挫,倏然,忘记了今夕今日。

感恩,在生活中是无限存在的,有时是你对朋友一句简单的问候,有时是你对待别人伸出手臂的过程,有时是你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只有懂得感恩的含义,才能学会感恩。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6《芳儿的梦》是叶圣陶老先生《稻草人》这本书里面的一个小故事。我很喜欢这个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芳儿很爱自己的妈妈,我也爱自己的妈妈。

芳儿妈妈的生日马上就要到了,芳儿的姐姐要送给妈妈一个花球做礼物。芳儿觉得她送给妈妈的礼物一定要比姐姐的好。芳儿想到了家里的一切,想到了野外的一切,想到了街上的一切,但是还是想不出要送什么给妈妈。她一定要送一份独一无二的礼物给妈妈。芳儿把心愿告诉了天上的月亮姐姐和云哥哥,月亮姐姐和云哥哥告诉芳儿,星星就是给妈妈的的礼物。月亮姐姐带着芳儿到天上去摘星星,芳儿把摘来的星星串成了美丽的星星环。她把亲手做成的最独一无二的礼物送给妈妈,妈妈一把抱起了她,慈祥地看着芳儿,芳儿很满足。

我的妈妈是一位工作认真负责的高中教师,她工作很辛苦,每天早早就要去上班,有时候晚上和周末也要加班。妈妈在生活上很关心我,周末总是问我想吃什么菜,然后去菜市买我最喜欢吃的菜做给我吃。妈妈很关心我的学习,经常过问我的学习,还耐心解答我不懂的题目,鼓励我要认真努力争取进步。我生病的时候,妈妈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周末的时候,妈妈总带我去骑车、打球、跳绳,她希望我有棒棒的身体。寒暑假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带我到各地游玩,帮助我增长见识。妈妈还经常教育我在学校要做一个老师和同学欢迎的好学生;在家里要学会独立,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做懂事的好孩子。

小学唐诗三百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苑英华》;唐人选唐诗;唐诗学;演进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1?0181?05

选本批评是中国古代诗歌批评中常见的方式,对诗学研究影响较大。陈伯海认为:选诗、品藻和叙事,“是唐诗学的最原始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1](178)。朱易安则认为:“事实上这个研究范围和方法以后仍然是整个古典唐诗学的主要部分,即使到了明代后期,出现了胡应麟《诗薮》、许学夷《诗源辨体》这样具有比较完整理论体系的唐诗学研究著作,也仍然如此。又如许学夷的《诗源辨体》,原本是一部大型诗选,后因财力人力有限,只刻印了诗论部分,才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样子。”[2](30?38)唐代有大量唐人自行编选的唐代诗集,据陈尚君先生《唐人编选诗歌总集叙录》统计约在100种左右[3](185),惜大部分逸散。较早将“唐人所选唐诗”选本结集刊行的是明代嘉靖时佚名所辑《唐人选唐诗六种》,收《箧中集》《国秀集》《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搜玉小集》《极玄集》。明末毛晋补《御览诗》《才调集》两种,成《唐人选唐诗八种》。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又增《唐写本唐人选唐诗》《又玄集》两种,共10种结集成书。傅璇琮先生又增补了《翰林学士集》《丹阳集》《玉台后集》《珠英集》4 种,删去了似为抄录而非编选的敦煌写本唐诗,共计收录13 种,辑成《唐人选唐诗新编》。学界对“唐人选唐诗”现象较为关注,也有不少研究成果,但较少将之与宋代的唐诗选本比较,从选本批评角度考察唐宋人选唐诗的变化。宋初编纂的《文苑英华》虽是诗文总集,但编纂人员分工各不相同,实际上又各成体系。若单独抽出《文苑英华》诗部分,也可视为诗歌总集,故施蛰存在《唐诗百话・历代唐诗选本叙录》中将它归为第一部宋人唐诗选集。以《文苑英华》选唐诗与唐人选唐诗比较,能具体微观地把握唐至宋初唐诗学的演进特点。

一、题材意识的增强

《文苑英华》属于“分体编录型”诗文总集,分赋、诗、歌行、杂文等38体,诗分天部、地部、帝德、应制、应令附应教、省试、朝省等25类,“以诗歌外在目的分类的有应制、应令(应教附)、省试、酬和、寄赠;以诗歌内容分类的有天部、地部、帝德、朝省、音乐、人事、释门、道门、隐逸、寺院(塔附)、行迈、军旅、悲悼、居处、花木、禽兽(虫鱼附);两者兼有的有送行、留别;以诗的体式为类的有乐府”[4](140?144)。整体而言《文苑英华》诗主要依据题材分类,除了帝德、应制、应令附应教、释门、寺院、酬和、寄赠、留别类外,其它各类都有二级子类,如表1所示。

表1中所示《文苑英华》诗二级子类达281类之多,大致可分为自然景物类,如日、月、中秋月、玩月、山、终南山等;社会时政类,如巡幸、扈从、奉使、讲阅、征伐等;神仙道化类,如游仙、神仙、怀仙征君、居士、处士等;宫殿亭台楼榭类,如阁、亭、园、幸宅、上阳宫、九成宫、华清宫等;乐器歌舞类,如琴、筝、笙、琵琶 、箜篌等;人际交往感怀类,如送人省亲、哭人、哭僧道、哭妓等;动植物类,如牡丹、桃花、杏花、凤、鹤、鹰、乌、鹊等,足见唐诗题材的丰富。可以说唐人是在创作中扩大了题材范围,宋人则是从文体类型上增强了题材意识。从诗歌类目来看,不少题材与日常生活有关,这种意识反过来指导宋人进行创作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宋诗日常生活化特点的形成。

相比较而言,唐人编选诗集题材分类意识并不强。“唐人选唐诗”十三种在编纂体例上大致有四种模式:一是以句式类分,如《翰林学士集》选录的诗歌分四言和五言两类;二是以地域类分,如《丹阳集》就按延陵、曲阿、句容、江宁、丹徒五地区别,选录诗人诗歌;三是倾向内容类分,如《搜玉小集》从内容上看似按应制诗、边塞歌行古诗、闺情怀人、岁时应景、行旅述怀等类型编纂,但并未明确标明;四是“以人为纲”选录诗歌,结构为“作家―诗作”。如《河岳英灵集》分上、中、下三卷选录诗人24人,卷上首起常建,收其诗十五首;次为李白,收其诗十三首;再下为王维、刘虚等,分人录诗,卷中、卷下皆相类。《中兴间气集》卷上首标钱起,收其诗十二首,次为张众甫,收其诗三首,再次为于良史,收其诗二首……其他“唐人选唐诗”选本如《玉台后集》《珠英集》《箧中集》《国秀集》《御览诗》《极玄集》《又玄集》《才调集》等都采用此编纂录方式。“唐诗人选唐诗”十三种选本中,仅《搜玉小集》有以题材类分的倾向,可见《文苑英华》诗编纂体例与“唐人选唐诗”选本编选体例之异。

《文苑英华》按题材不同分门别类进行诗歌编纂,除了受《文选》以及类书影响外,还与《文苑英华》欲为世人提供学习范本的编纂目的有关。诗歌以题材分类,可以满足不同创作兴趣的民众学习需要。《文苑英华》以后的宋人编唐诗亦喜欢以题材分门别类,如谢枋撰《分门别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分时令、节侯、气候、昼夜、百花、竹木等十四类,收诗二百余首。赵孟所编《分门纂类唐歌诗》分天地山川、朝会宫阙、经史诗集、城郭园庐等八类。宋敏求所编《李太白文集》诗歌部分亦主要以题材分歌吟、赠、寄、别、送、酬答、游宴、登览等类。《文苑英华》对诗歌的分类方式无疑启开了宋人“分门别类”编选总集的风气。

二、品诗气度的宽宏

正如胡震亨《唐音癸鉴》卷三一所云:“唐人自选一代诗,其鉴裁亦往往不同。”现存的“唐人选唐诗”选本选录标准与侧重点各异。《翰林学士集》限于宫廷唱和,所收诗歌均为应制或应令之作,君臣同题唱和,群体参与性强。《珠英集》集中收录武则天时期参与编纂《三教珠英集》的“珠英学士”宫廷诗作。《搜玉小集》编次杂乱,仅能从收录内容上大体判断似依题材分类收录诗歌。《筐中集》编录风雅寄兴之作。《河岳英灵集》选诗“文质半取,两挟”。《国秀集》则以“ 婉丽”“”为文学之旨趣。《中兴间气集》倡导“风雅之作”。《又玄集》《才调集》崇尚清丽闲逸。此外,“唐人选唐诗”选本中,《河岳英灵集》《国秀集》《筐中集》明确将人品作为选诗标准。殷在《河岳英灵集序》中称:“把笔者近千人,除势要及贿赂者,中间烁然可尚者,五分无二……如名不副实,才不合道,纵权压梁、窦,终无取焉。”[5](107)殷选诗将“势要及贿赂者”“不合道者”都去除,这显然是以人品论诗。楼颖《国秀集序》言:“道苟可得,不弃於厮养;事非适理,何贵於膏粱?”[5](217)也是将“合道”作为选诗的标准,与殷主张类似。元结《筐中集序》云:“自沈公及二三子,皆以正直而无禄位,皆以忠信而久贫贱,皆以仁让而至丧亡。异於是者,显荣当世。谁为辩士,吾欲问之。天下兵兴,於今六岁,人皆务武,斯焉谁嗣?”[5](299)叹所录七人品高人微,故而集诗让世人知晓。《四库全书总目》曰:“诗至唐,无体不备,亦无派不有。撰录总集者,或得其性情之所近,或因乎风气之所趋,随所撰录,无不可自成一家。”“盖求诗于唐, 如求材与山海,随取皆给。而所取之当否,则如影随形,各肖其人之学识。”[6](1727)所言虽是批评唐诗选本之不足,但也道出了唐诗选本风格不一的原因。“唐人选唐诗”选本体现出唐诗的丰赡,但由于时代风气、选家性情等诸多因素影响,整体宏观考察唐诗的意识不强,限于某一类人、某一地域选诗,未免显得促狭。

相对而言,《文苑英华》对唐诗态度更具包容性。《文苑英华》与风格不一的“唐人选唐诗”选本均有重诗。其重合《翰林学士集》所录诗人9人诗11首;重合《珠英集》现存残卷6人诗55首;重合《搜玉小集》30人诗35首;重合《丹阳集》12人诗16首;重合《河岳英灵集》23人诗126首,重诗占《河岳英灵集》所录诗歌的55%;重合《国秀集》56人诗48首,重诗占《国秀集》诗歌总数的22%;重合《箧中集》6人诗7首;重合《中兴间气集》23人诗90首,重诗占《中兴间气集》诗歌总数的63%;重合《极玄集》重20人诗77首,重诗占《极玄集》诗歌总数的77%;重合《御览诗》21人诗33首,重诗占《御览诗》之歌总数的12%;重合《玉台后集》39人诗13首,其中唐代诗人27,诗12首;重合《又玄集》122人诗120首,重诗占《又玄集》诗歌总数的40%;重合《才调集》99人诗181首,重诗占《才调集》诗歌总数的17%。《文苑英华》选诗基本上不考虑人品,所选的一千余位唐代诗人,身份不同,品德各异,既有纸醉金迷的君王,也有心系国运民瘼的仁人志士,有无心政治的方外之人,也有关注自我情绪的女子等等。这显示出宋初对唐诗兼容并蓄的接受态度。这种包容性使得唐代不同风格的诗歌精华集于一处,有利于满足喜好不一的学习者需求。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战乱局面,推行文治,给宋人整理和继承前代文学成果提供了便利条件,可以说《文苑英华》选录唐诗就是在对唐诗的整体考察下进行的一次全面总结,这种收录视野和条件是“唐人选唐诗”选本所不具备的。《文苑英华》选诗比唐人选唐诗更具包容性,但并不是说《文苑英华》选诗散漫无章,其诗选的倾向性也较明显。从《文苑英华》与“唐人选唐诗”选本的重合情况来看,《文苑英华》与《国秀集》重诗比例最小,原因之一在于《国秀集》选诗突出小作家,《文苑英华》并不以此为重,故而对《国秀集》所录的诸多诗人都未认可。诗风倾向上,《文苑英华》的态度也很明显。《中兴间气集》重诗之“理致清新”,其所选诗歌六成以上都被《文苑英华》选录;姚合的《极玄集》以“清丽”为宗,其所录诗歌近八成都被《文苑英华》选录;绮艳诗风以《御览诗》、《才调集》为代表,这两集中所选录的大部分艳诗,《文苑英华》均予以剔除,从中可见《文苑英华》对清丽诗风的重视。

三、诗教功能的突出

宋太宗下令编纂《太平御览》《文苑英华》等几部大书时,曾说:“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需用文德致治。朕每退朝,不废观书,意欲酌前代成败而行之,以尽损益也。”[7]《文苑英华》编纂期间的雍熙元年,又言“夫教化之本,治乱之源,苟无书籍,何以取 法?” [8](571)可见其编纂用于教化的意图很明确。而实现其教化目的的途径则是将《文苑英华》编纂成范本形式,指导时人习文,“使沿者得其余波,慕味者接其雅唱”[9](1022)。《文苑英华》是宋初文教政策的产物,较之“唐人选唐诗”选本而言,其诗教功能更为突出。“唐人选唐诗”选本批评标准各异,但均未如《文苑英华》那样是在君王强烈的文教意识指导下编纂而成的。《文苑英华》突出唐诗的诗教功能,有如下特点。

(一) 对唐代帝王诗作的地位明显提高

选录帝王诗作是《文苑英华》选诗的一大特点,其收录唐代帝王诗有:唐太宗李世民诗67首,武则天诗1首,唐中宗李显诗1首,唐玄宗李隆基诗36首,唐德宗李适诗1首。《文苑英华》诗分25类下有281子类,每一子类若选入帝王之诗,会将其置于类首,如天部“日”子类,唐诗首位唐太宗。“唐人选唐诗”选本无此观念,仅有《翰林学士集》收唐太宗诗,选录数量极少,且附于许敬宗诗作后。《文苑英华》选录帝王诗人诗歌数量较前人大量增加,且排序上有以君王为首的特点,这些都体现出《文苑英华》突出君王地位的诗学意识。

(二) 偏向发挥诗歌教化之“美颂”功能

《文苑英华》选唐诗强调教化,但是偏向发挥诗歌教化之“美颂”功能。从内容上来说,应制奉和、酬唱赠答、送行游览等内容的诗歌选录较多,对现实批判性较强的作品则收录较少。如杜甫《三吏》《三别》未选;张籍、王建、元稹等人的新乐府很少收录;姚合《武功县中作》30首未收录。韦庄《悯耕者》《汴堤行》《睹军回戈》《喻东军》《重围中逢萧校书》等反映晚唐动乱社会情况的诗均未选录。这种倾向从《文苑英华》对柳宗元诗歌的态度也可得以验证。柳宗元的诗作现存一百六十余篇,大多为贬谪之后所作,借登山临水以抒写离乡去国、身居蛮荒的悲哀与愤懑,诗风或 “哀而酸楚”或“发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清人施补华说:“柳子厚幽怨有得《骚》旨,而不甚似陶公,盖怡旷气少,沉至语少也。”[10](982)而《文苑英华》对于有此特点的诗歌均不录,仅收其诗《观庆云图》这一首。《观庆云图》以颂扬为主,祥和雍雅,与柳宗元其他“幽怨”之作截然相反,这与宋初文臣崇“颂美”的审美心理分不开。

再如白居易,《文苑英华》重视白居易的新乐府,选录了其新乐府50首中的21首,但也是有所抉剔的。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凡闻仆《贺雨》诗,而众口籍籍,已谓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大率如此,不可遍举。”[11](2793)白居易所列举的这些诗歌中,《哭孔戡》《秦中吟》《乐游园》《宿紫阁村》均比《贺雨》言语激切。《文苑英华》只选录了《贺雨》归入诗体。夏夷中、皮日休、杜荀鹤、陆龟蒙、曹邺等晚唐诗人创作了不少伤时讽世之作,《文苑英华》收录较少,如所收皮日休诗22 首,现实批判性较强的《正乐府十篇》和《三羞诗》就未选录。

四、诗人地位的升黜

选本可以反映出诗人在不同时期的接受变化情况。《文苑英华》录诗超过百首者有:白居易(254 首)、李白( 228 首)、杜甫(194 首)、刘长卿(181 首)、王维(155 首)、卢纶(154 首)、贾岛(153 首)、郑谷(151 首)、宋之问(145 首)、刘禹锡(143 首)、皎然(142 首)、罗隐(142 首)、温庭筠(139 首)、许浑(136 首)、张籍(120 首)、张说(118 首)、赵嘏(121首)、刘得仁(112 首)、张九龄(113首)、张乔(112首)、方干( 111 首)、李峤(105 首),不少诗人在“唐人选唐诗”选本中地位并不突出。

以白居易、李白、杜甫为例,三人在“唐人选唐诗”选本中地位并不高。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卷一十五“极玄条”云:“《姚氏残语》云:‘殷为《河岳英灵集》,不载杜甫诗;高仲武为《中兴间气集》,不取李白诗;顾陶为《唐诗类选》,如元、白、刘、柳、杜牧、李贺、张佑、赵嘏皆不收;姚合作《极玄集》,亦不收杜甫、李白,彼各有意也。’”[12](441)“唐人选唐诗”十三种中,《又玄集》仅收白居易诗2首,《才调集》收白居易诗27首,在韦庄、温庭筠、元稹、李商隐、杜牧、张沁、李白等人之后,其他选本未见有选白诗者。《河岳英灵集》收李白诗13首,位居王昌龄、王维、常建、李颀之后;《又玄集》收李白诗4首,居杜甫、武元衡、贾岛、姚合等人之后;《才调集》收录李白诗28首,居韦庄、温庭筠、元稹、李商隐、杜牧、张沁之后;其他选本未收李白诗。而杜甫诗仅被《又玄集》收录7首,其他选本不收杜诗。而《文苑英华》对三人极为重视,选录白居易诗254首、李白诗228首、杜甫诗194首,列《文苑英华》所录唐人诗作的前三位。又如张说、李峤和方干,仅《国秀集》收录张说诗4首、李峤诗4首,《又玄集》收方干诗3首。这些被唐代选家选录较少作品的诗人,在《文苑英华》中得到了极大的肯定,可见宋、唐人对唐代诗人的接受之别。

参考文献:

[1] 陈伯海. 唐诗学引论[M]. 北京: 知识出版社, 1988.

[2] 朱易安. 略论唐诗学发展史的体系建构[J]. 文学评论, 1998(5): 30?38.

[3] 陈尚君. 唐代文学丛考[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4] 何水英. 文苑英华续文选特征及原因探析[J]. 文艺评论, 2012(2): 140?144.

[5] 傅璇琮. 唐人选唐诗新编[M].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6] 永, 等. 四库全书总目[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7] 李攸. 宋朝事实[M]//卷三圣学, 《丛书集成》本,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5?1937.

[8]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5.

[9] 王应麟. 玉海[M].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

[10] 丁福保. 清诗话[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3.

小学唐诗三百首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唐人万首绝句》 “神韵”说 绝句文体

《万首唐人绝句》,南宋大学者洪迈编撰,原名《唐人绝句诗集》,共一百卷,其中七言七十五卷,五言六言二十五卷,各百首。它是宋代首个唐绝句选本,引发了后人编选唐绝句选本及进行唐绝句研究的热潮,影响深远。清代大学者王士祯病于其编选情况的“舛讹淆乱”[1](第77页),“久欲为之刊定”[2](《唐人万首绝句序》),“归因后选抄数百首,别为一集”[1](第77页),成《唐人万首绝句》七卷。在这一选本中,王士祯延续其“神韵”学说,推举盛唐,标准神韵诗。晚年王士祯的“神韵”说思想已经成熟,作为这一时期的又一部力作,《唐人万首绝句》从很多方面诸如诗人及作品的选排、作品的选择数量等等,都十分有力地彰显了“神韵”说。本文拟将抛开这些问题,独从绝句这一文体本身的特点出发,讨论其与“神韵”说二者之间的相互彰显、相互映衬。

王士祯(1634—1711),号阮婷,别号渔阳山人。清顺治十五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王士祯一生主持清代文坛五十余年,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构建方面成绩斐然。王士祯一生编选的唐诗选本共有五种:《神韵集》(已佚)、《五七言古诗选》、《十种唐诗选》、《唐贤三昧集》、《唐人万首绝句》。《唐人万首绝句》于“康熙戊子乃克成之”(《唐人万首绝句选序》),此时王士祯75岁,经过上四种唐诗选本的编选及《居易录》、《池北偶谈》、《分甘余话》、《渔阳诗话》等等笔记诗话的阐发,“神韵”说已经成熟。《唐人万首绝句选》的编选思想与其“神韵”说一脉相承。他在《蚕尾后集自序》中赞赏唐朝绝句“蕴藉含蓄,意在言外”,“无言之言,若尽不尽”[3](《万首唐人绝句》刊定题词)的绝句文体特点本身就是对“神韵”说的有力彰显。谈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分析王士祯的“神韵”说的具体内涵。

一、“神韵”说的具体内涵

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祯论诗以“神韵”说独标一帜,杨绳武《王公神道碑铭》有言:“盖自来论诗者或尚风格,或矜才调,或崇法律,而公(王士祯)则独标神韵”。“神韵”说是王士祯论诗的核心思想。

“神韵”理论并不是王士祯的首创,中国画论中传神而不摹形的理论、禅学上的“顿悟”、钟嵘《诗品》中的“直寻”说、严羽《沧浪诗话》中的“妙悟”说,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味在酸咸之外”的理论,都涉及了艺术创作中的“韵味”。王士祯集前人所成,融会贯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神韵”说。他在《池北偶谈》“神韵”一条中论道:“汾阳孔文谷天胤云:‘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言:‘白云抱幽石,绿蓧媚清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远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清远兼之也。总其妙在神韵矣。’神韵二字,予向来论诗,首为学人拈出,不知先见于此。”[4]下面我们将从“诗以达性”和“清远为尚”两个方面阐释“神韵”说的内涵。

(一)“诗以达性”

王士祯在《池北偶谈》“王右丞诗”一条中谈到:“世谓王右丞画雪中芭蕉,其诗亦然。如‘九江枫树几回清,一片扬州五湖白’下连用兰陵镇、富春郭、石头城诸地名皆寥远不相属。大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若刻舟掾木求之,失其指矣”。[4](第356页)所谓“诗以达性”即王士祯所言“只取兴会神到”,作诗意在笔先,不求言尽其意,但求辞达而已。王士祯此论当是承继庄周“得意忘言”说,追求“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严羽《沧浪诗话》)的理想境界。何以“达性”?王士祯对此借严羽“妙悟”二字,《池北偶谈》“借禅喻诗”条云:“严沧浪《诗话》借禅喻诗,归于妙悟”。“妙悟”本出自禅宗,严羽喜以禅喻诗,认为作诗如参禅,应以“微言”通“妙谛”[4](第212页),这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咏雪亭诗序》),只有“妙悟”才能达到此种境界。

(二)“清远为尚”

所谓“清远为尚”,窃以为,“清”是一种心境,“远”是一种意境,诗人在与自然万物的相互关照中疏瀹五脏、澡雪精神,以达清悠之心境。这一过程需要的仍是诗人的“妙悟”,王士祯认为作诗的最佳状态是“一时伫兴之言”[5](第66页),正所谓“兴来,神来”[1](第60页),对此,香港中文大学的席艺洋在论文中阐释道:“‘伫兴’和‘神会’是人在自然山水间的‘思’和‘悟’的形式。”[6]诗人在与自然万物的相互关照中思考,追求心灵与自然的瞬间的契合,萌发创作的冲动,这就是“妙悟”。如此妙手偶得,所作的诗必然是“天然入妙,不可凑泊”(严羽《沧浪诗话》)。如此取法自然,妙悟而作,意境天然入妙,一派浑成,方是“清远”之旨。

总之,王士祯以“神韵”论诗,主张作诗以“妙悟”为途径,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天然入妙,不可凑泊”为最高境界,以自然玲珑、含蓄蕴藉为审美理想。若论《唐人万首绝句》对王士祯“神韵”说的彰显,迎面而来的就是绝句这一文体本身与“神韵”说的相互彰显。

二、绝句的文体特点与“神韵”说的相互彰显

王士祯对绝句这一文体十分重视,他在《唐人万首绝句序》中有言:“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2],将绝句作为唐诗的艺术典范。对于洪迈编订的《万首唐人绝句》,他“少习是书,惜其踳駮,久欲为之刊定”[2](《唐人万首绝句序》),足见他对绝句流传问题的重视。他在《蚕尾后集自序》谈及编选《唐人万首绝句选》的情况:“于是撰录其尤者凡九百余首,以继《文粹》、诗选之后”。作为王士祯一生的最后一部诗选,《唐人万首绝句选》典型地彰显了他“神韵”说的思想,首先是绝句这一文体本身的特点对“神韵”说的暗合,私以为这也是王士祯为何对绝句如此这一文体重视的原因之一。

绝句是每首限定为四句的短诗,通常将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言绝句”,简称“七绝”。“绝句是传统汉语诗歌最短小的样式“[7](第1页)天然的局限就是体制的短小,但篇幅的大小不能直接等同于境界与内涵的大小,正如周啸天在《唐绝句史》中所言:“恰恰因为篇幅的短小,才使得绝句作者更须在概括凝练,在艺术典型性——对诗歌来说即意境的深化——方面作更大的努力,以求小中见大,计一当十”[7](第21页)。如此,绝句就成了最为含蓄蕴藉的一种诗歌形式。诗,本身就是一种浓缩的语言形式,诗语言的“能指”具有无穷大的可塑性和衍生性,而绝句是这一可塑性和衍生性的最典型的体现,徐炼先生在《绝句的言外之意:赋法》中有言:“诗语言的‘所指’也是一切语言中最复杂多元、最具包孕性、延伸性和意义张力的一种。绝句集中体现着诗语言的张力特征:藏须弥于芥子,字短情长,言浅意深,以少胜多……”。[8]且举两首诗为例:唐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想见,黾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艳,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唐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两首题目大致相同的诗作篇幅相差悬殊,仔细品来,两首诗在内容上却是神似。丘诗和贾诗在内容方面都记叙了寻访隐者却不遇的经历。贾诗一句“言师采药去”就隐括了丘诗前四句,且“采药去”三字意味深长,隐者以其独特的行为方式启示着寻访者,诗人在其启示下体味隐者之理。“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二句如空谷足音,悠远缥缈,若尽不尽。与丘诗“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相比,二者一空灵一质实,前者一切尽在不言中,在无限的张力中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字短情长,微言妙谛,绝句的特点正是如此。

关于绝句这一文体特点,明人赵宦光在《〈万首唐人绝句〉刊定题词》中有言:“诗也者,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寄无形于有象。小可谕大,浅可致深,近可寄远,若夫绝句大旨,则又精而益求其简。合四句如一句,绎稠情于单词,无言之言,若尽不尽,说者云绝妙之句,即非格制本旨,然亦不大远其名也。”[3]所有诗歌形式中绝句体制最为短小,也正因为如此,其作法最难,五言绝句更是难上加难。明人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有言:“绝句固自难,五言尤甚。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而腰腹亦自不可少。妙在愈小而大,愈促而缓”。所谓“愈小而大”、“愈促而缓”,是指绝句体裁灵活,诗人在作绝句时手法也得十分灵活,以极小之篇幅囊括深厚之意蕴与浑然之意境,如此也造就了绝句尚空灵的文体特点,过于质实则抑塞,虚实相济,意境空灵,余味悠然,方是绝句中的上品。胡应麟对此深有所悟:“语半于近体,而意味深长过之,节促于歌行而咏叹悠永倍之,遂为百代不易之体”。(胡应麟《诗薮》)

绝句的这种尙空灵、贵含蓄的文体特点恰与王士祯的“神韵”说中的“诗以达性”清远为尚。前文已经论及,“神韵”说主张“诗以达性”,以“微言”通“妙谛”,绝句以小见大,计一当十,杨寿柟《云薖诗话》中针对七绝的作法有言:“二十八字中,要使篇无累句,句无累字,篇若贯珠,句若缀玉,意贵含蓄,词贵婉转。”七绝如此,较之更为精炼的五绝更是如此。绝句以窄见宽,窥一斑而见全豹。且再举一例——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寥寥二十字,有横向空间上的红颜宫女与白发宫女相衬之宫怨,有纵向时间上的玄宗时红颜宫女落至如今白发宫女的世事变迁,极为精练,意味绵绵。绝句这一文体特点,正通“诗以达性”、“清远为尚”之旨。

结语

形式短小本应是绝句的短处,但历代诗人尤其是以王维、李白为代表的盛唐诗人却为其创造了无限的能指空间,塑造了绝句尚空灵、贵含蓄、以微言通妙谛的文体特点,这一特点很巧妙地暗合了倡导“诗以达性”、“清远为尚”的“神韵”说。王士祯以“神韵”说作为其编选各类诗文集选本的指导思想,并在选本中宣传这一学说,而绝句的文体特点本身就是对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编选之旨的有力彰显。

参考文献:

[1][清]王士祯著.赵伯陶点校.古夫于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8.

[2][清]王士祯选编.唐人万首绝句.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0.

[3]赵宦光、黄习远编定、刘卓英校点.万首唐人绝句.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4][清]王士祯撰.勒斯仁点校.池北偶谈.北京:中华书局,1982.

[5][清]王士祯撰、湛之点校.香祖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席艺洋.王士祯与“神韵”诗论中的生态美学观.文化学刊,2011(04):163-167.

小学唐诗三百首范文第4篇

何谓“百戏”?据《辞海》定义,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其项目,具体而言,“包括各种杂技幻术(如扛鼎、寻植、吞刀、吐火等)、装扮人物的乐舞、装扮动物的鱼龙曼延以及带有简单故事的《东海黄公》等。”它是一种以杂技为中心,汇集各种表演于一堂的艺术。“所谓‘戏’,意即歌舞、杂技等的表演;因其节目繁多、健美活泼,故被称为‘百戏’。”百戏常与歌舞一起表演,与音乐相随,所以后人多以“歌舞百戏”或“乐舞百戏”并称。此种艺术形式最早可追溯至秦以前。《庄子・徐无鬼》曾记载:南市宜僚以弄丸名于时。弄丸是一种手技,在我们当今的杂技舞台仍常见。《列子・说符》也记载宋国兰子弄七剑,五剑常在空中。很显然,剑在这里不是武器而是杂技的道具。秦以前的百戏处于肇始阶段,秦汉时期,百戏得到大规模发展,到了唐代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成为宫廷和民间共盛的艺术。唐代百戏又名“散乐”,《旧唐书・音乐志》载:“散乐者,历代有之,非部伍之声,俳优歌舞杂奏……如是杂变,总名百戏。”“杂”为百戏一大特色之一,从杂技到歌舞戏,从幻术到滑稽表演,林林总总,无不涉及。

唐代百戏众多,在唐诗中,文人墨客虽不曾对每一种百戏都有过吟咏,但是,当时一些主要的门类如“竿木”、“丸剑”、“马戏”、“幻术”等,诗人们都用细致的观察、细腻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生动的文字影象。下面我们撷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对唐代颇为盛行的几种百戏作一个近距离的观看和欣赏

戴竿:又称都卢寻或透撞。这一表演起于汉代,缘竿演技,叫做寻。张衡《西京赋》云:“乌获抗鼎,都卢寻。”都卢,南海国名,其国人体轻,善缘竿之戏。傅玄《正都赋》也提到:“都卢捷足,缘修竿而上下。”此技唐名戴竿,是一种讲求力量与平衡技巧的高空杂技。表演时,竿顶在一人头上或额上,也可以擎在手上或竖在地上,一个或多个表演者爬上竖立的长竿,在上面作各种技巧动作。表演者可男可女:“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刘宴《咏王大娘戴竿》)这里的绮罗指女子,也就是王大娘。“宛陵女儿擘飞手,长竿横空上下走。已能轻险若平地,岂肯身为一家妇?宛陵将±天下雄,一下定却长稍弓……”(顾况《险竿歌》)这里描写的是男女合作表演。表演者有成年人,也有儿童:“……时教坊有王大娘者,戴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状瀛洲、方丈,令小儿持绛节出入于其间,歌舞不辍……”(刘宴《咏王大娘戴竿》)。张祜《大酉甫乐二首》:“车驾东来值太平,大酉甫三日洛阳城。小儿一伎竿头绝,天下传呼万岁声。”唐代的戴竿技艺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形式多样,难度很大,表演者胆量过人,技艺高超娴熟,动作惊险刺激。我们来看这样的描绘:“……翻身挂影咨腾踏,反绾头髻盘旋风。盘旋风,撇飞鸟,惊猿绕,树枝裹。头上打鼓不闻时,手磋脚跌蜘蛛丝。忽雷掣断流星尾,嚯啖划破蚩尤旗……”(顾况《险竿歌》)在无所依傍的长竿上,表演者不仅能身轻如燕、如履平地,而且能翻身、倒挂、奔腾、跳跃、盘旋,且这一系列动作的完成迅疾敏捷、稳当利索,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再看:“……重梳短髻下金钿,红帽青巾各一边。身轻足捷胜男子,绕竿四面争先缘。习多倚附鼓竿猾,上下蹁跹皆著袜。翻身垂颈欲落地,却住把初似歇。大竿百夫擎不起,裹裹半在青云里。纤腰女儿不动容,戴行直舞一曲终。回头但觉人眼见,矜难恐畏天无风。险中更险何曾失,山鼠悬头猿挂膝。小垂一手当舞盘,斜惨双蛾看落日。斯须改变曲解新,贵欲欢他平地人。散时满面生颜色,行步依前无气力。”(王建《寻檀歌》)。这里描写的同样是戴竿表演的精彩场面。红帽青巾、纤腰玉颈本就已经非常引人注目,女子的柔美和节目的奇险更是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反差,给人颇具震撼力的视觉冲击:直入青云的长竿摇曳险峻,应和着音乐的节拍,艺人或顶竿而行,边行边舞,并能回头转盼;或上下翻飞,悬头垂颈:或在竿顶上单臂倒立并旋转,身做舞盘……唐朝百戏技艺之精湛,由此可见一斑。

绳技:即走绳或走索,也是一种高空杂技。诗人刘言史有一首《观绳伎》可以让我们充分领略到其时艺人的高超技艺:“……银画青绡抹云发,高处绮罗香更切。重肩接立三四层,着屐背行仍应节。两边丸剑渐相迎,侧身交步何轻盈……危机险势无不有,倒挂纤腰学垂柳。下来一一芙蓉姿,粉薄钿稀态转奇。坐中还有沾巾者,曾见先皇初教时。”在高高悬空的绳索上,艺人可以“叠罗汉”至三四层:可以应和着音乐的节拍,穿木屐倒行:可以两人表演着弄丸跳剑错身而过;可以倒挂悬身……如此绝技,真是令“万人肉上寒毛生。”(刘言史《观绳伎》)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绳伎》记载的走索场面和刘诗中描绘的几乎一样:“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者;有著屐而行,从容俯仰者:或以画竿接胫,高五六尺:或蹋肩蹈顶至三四重,既而翻身掷倒,至绳还住,曾无磋跌,皆应严鼓之节。”这里的艺人,更是以脚踩五六尺高的高跷在绳上自如行走而令人惊叹折服。

以驯禽兽为主的动物戏:唐代动物戏较之前代,褪去了不少血腥气,斗兽表演逐渐退出舞台,而驯兽、驯禽的节目得到了较大发展并且得到时人的喜爱。马、鸡、象、犀牛等皆成为娱乐场的特殊“演员”,为唐代百戏增添了不少趣味。

当时比较常见的驯兽表演之一为舞马。唐代人喜爱马术,皇帝亦热衷于此。据《旧唐书・玄宗记》和《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玄宗于垂拱元年八月初五日诞生,开元十七年百官表请以每年八月初五日为千秋节,天下诸州成令宴乐,休假三日。玄宗每年御勤政楼作千秋节,舞马于勤政楼前。王建有诗《楼前》吟颂的就是这一场面:“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诗人郑《津阳门诗》亦咏:“……千秋御节在八月,会同万国朝华夷。花萼楼南大合乐,八音九奏鸾来仪。都卢寻植诚龌龊,公孙剑伎方神奇。马知舞彻下床榻,人惜曲终更羽衣……”关于舞马之详情,郑自注颇详:“……又设连榻,令马舞其上。马衣纨绮而被铃铎,骧首奋鬣,举趾翘尾,变态动容,皆中音律……”诗人张说《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三首》更是非常详细地描绘了舞马的动人场景:“圣皇至德与天齐,天

马来仪自海西。腕足徐行拜两膝,繁骄不进踏千蹄。茑至需奋鬣时蹲踏,鼓怒骧身忽上跻。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应和着《倾杯乐》一曲,群马起舞,以口衔杯,人欢马跃,谓为奇观。陆龟蒙《开元杂题七首・舞马》里也有一群“通音律”的马:“月窟龙孙四百蹄,骄骧轻步应金。”如此多的马,皆能响应音乐节奏挪步起舞,其灵性和驯服程度令人赞叹。

其次还有驯犀和驯象。常衮《奉和圣制麟德殿燕百僚应制》:“蛮夷陪作位,犀象舞成行。”陆龟蒙《开元杂题七首・杂伎》:“拜象训犀角抵豪,星丸霜剑出花高。六宫争近乘舆望,珠翠三千拥赭袍。”均是这种训兽表演在诗歌中的生动反映。犀和象在我们当今的马戏舞台上,尚属难得一见的“演员”,而它们在唐代却已成为皇帝宴会上的“表演嘉宾”和“动物明星”,唐代百戏,真可谓丰富而奇趣。

动物戏之三,驯猴。在唐代百戏中还有驯猴表演。据《幕府燕闲录》记载,唐昭宗驾下伎艺人中有弄猴者,“猴颇驯,能随班起居。昭宗赐以绯袍,号孙供奉。”难怪诗人罗隐在《感弄猴人赐朱绂》中感叹:“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只要君王喜欢,驯猴当官竞比寒窗苦读来得容易。

此外还有斗鸡、驯鹦鹉等。杜淹《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寒食东郊道,扬鞘竞出笼。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顾敌知心勇,先呜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从。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即是当时寒食节斗鸡的精妙写照。王建《宫词一百首》:“鹦鹉谁叫转舌关,内人手里养来奸。语多更觉承恩泽,数对君王忆陇山。”描写的就是宫中驯鹦鹉的情况。

幻术:即我们今天说的魔术。唐代幻术戏法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传,有着不少能吞刀吐火、入壶遁缸的奇士。我们试举一例。诗人郑在《津阳门诗》里咏道:“禁庭术士多幻化,上前较胜纷相持。罗公如意夺颜色,三藏袈裟成散丝。”他在自注里对这一事件记载得非常详细:“上颇崇罗公远,杨妃尤信金刚三藏。上尝幸功德院,将谒七圣殿,忽然背痒,公远折竹枝化作七宝如意以进。上大喜,顾谓金刚日:‘上人能致此平?’三藏日:‘此幻术耳。僧为陛下取真物。’乃于袖中出如意,七宝炳耀,而光远所进,即时复为竹枝耳。后一日,杨妃始以二人定优劣。时禁中将创小殿,三藏乃举一鸿梁于空中,将中公远之首,公远不为动容,上连命止之。公远飞符于他处,窃三藏金栏袈裟于筐中,守者不之见。三藏怒,又咒取之,须臾而至。公远复水龙符于袈裟上,散为丝缕以尽也。”术士罗公远与金刚三藏二人各使绝技以争高低,从描述看来,二人可以说都是幻术高手。

参军戏、歌舞戏:参军戏是“一种以讽刺、滑稽为主的戏曲。讽刺贪官污吏曾是其突出的内容。”唐代参军戏虽源于前朝,但内容和形式上却在不断发展之中,并且流行甚广。李商隐《骄儿诗》云:“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此戏连儿童都喜欢模仿表演,可见其受众的广泛性。参军戏有念诵,有歌唱,也有动作表演,另我们从诗句“楼台重叠满天云,殷殷鸣鼍世上闻。此时杨花初似雪,女儿弦管弄参军。”(薛能《吴姬十首》)中可以了解到,亦有弦管鼓乐伴奏。其时,出现了不少专演参军戏的著名演员和流动戏班,诗人元稹《赠刘采春》所咏即为当时颇为有名的艺人刘采春。唐人范摅的《云溪友议》曾记载,元稹“乃廉问浙东,……乃有俳优周季南、季崇及妻刘采春自淮甸而来,善弄陆参军,歌声彻云……”。刘采春是当时善演参军戏的歌妓,声色俱佳,故元稹赠诗云:“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歌舞戏是“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型”,唐代流行的歌舞戏有《踏谣娘》、《钵头》、《大面》等。《踏谣娘》演绎一个妇人遭丈夫欺凌的故事。因为妻子悲诉而摇其身,所以此戏得其名。诗人常非月观看演出后写就《咏谈容娘》:“举手整花钿,翻身舞锦筵。马围行处匝,人压看场圆。歌要齐声和,情教细语传。不知心大小,容得许多怜?”这里的“谈容娘”即“踏谣娘”,从诗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这一表演的概况。《钵头》反映的是西域胡人的故事。玄宗时有内人叫容儿,善钵头戏,因此诗人张祜作诗《容儿钵头》:“争走金车叱鞅牛,笑声唯是说千秋。两边角子羊门里,犹学容儿弄钵头。”可见歌舞戏在当时,并非只演于民间,宫廷之内,亦有不少热心参与者。

傀儡戏:《旧唐书・音乐志》称为“窟碥子”,又名“傀儡子”,或“魁儡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木偶戏。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从蜀地回到京城长安,被李辅国迁于西内,曾咏《傀儡吟》一首:“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这里描绘的是牵丝木偶,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傀儡的制作水平非常之高。当时还有一种非常有趣的佐酒木偶。徐夤《酒胡子》日:“红筵丝竹合,用尔作欢娱。直指宁偏党,无私绝觊觎。当歌谁擐袖,应节渐轻躯。恰与真相似,毡裘满颔须。”诗中所写即为佐酒木偶,此木偶胡人状,置盘中左右敲侧若舞,舞倒时倒向所指者饮。机关木人动作灵巧、外形逼真,可以说表演与制作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此外,“杖头、布袋、‘盘铃傀儡’等木偶类型,此时皆有。”

拔河:拔河在唐代属于百戏的范畴。张说《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云:“今岁好拖钩,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显然,拔河是在“百种戏”(百戏)之列的。在唐代,拔河作为一种群体性活动,既热闹有趣,又可锻炼身体,因此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还是军中,都很流行这项活动。以上张说之诗描绘的就是京城民众拔河的喧闹场面。唐玄宗曾著有一首《观拔河俗戏》,描写的则是军人拔河的盛况:“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噪齐山岌,气做水腾波。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唐人拔河参与者并非全是男子,唐代妇女也很喜欢这项活动,唐中宗李显就曾“幸玄武门,与近臣观宫女拔河。”(《资治通鉴》卷二零九《唐纪二十五》)。

以上我们对唐诗中提及较多的几种百戏做了简单的介绍,虽未对所有与百戏相关的诗作进行一一铺陈罗列,但我们仍能从所引文字中看到一个争奇斗艳的百戏大舞台。百戏盛行是唐代艺术生活的一个鲜活图景,对此种艺术形式本身及其所处时代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大体探寻出其在唐代空前繁盛的原因:

其一,一种艺术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在合适条件的催化下,到了一个自然成熟的时期,唐代恰逢其时。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百戏这一种艺术形式早在秦以前就已经出现,这一时期的百戏虽未达到一定规模,但某些项目已颇具水准。百戏在秦汉时期特别是汉代得到高度的发展,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容更加丰富。至隋统一中国时,百戏

艺术已经相当成熟。在继承前人高超技艺的同时,大批的唐代艺人对百戏进行了更精进的艺术再创造,终于使其达到了一个空前的艺术高峰。

其二,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盛、文化空前繁荣的一个封建王朝,唐人恢宏的气度与博怀以及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态,创造了有利于各种艺术蓬勃发展的良好环境,百戏恰逢其中。每个时代都有其代表性的文化产品,艺术的形式选择与内容选择是其所处时代的真实反应。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鲜明特征的封建王朝,空前强盛的国力拓展了唐人的胸襟,宽广的胸襟又促使其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对待各种不同文化形式的包容态度是唐人宽广胸襟的具体表现之一,正是有了这样的心态才使得百戏这种兼容了多重审美取向的艺术形式能在有唐一代充分发展、不断融合,最终取得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三,唐朝统治者对此艺术形式的喜爱,极大地推动了百戏的发展。百戏在唐代不仅盛于民间,而且得到了皇帝百官的喜爱与提倡。我们前面曾谈到玄宗好舞马,昭宗喜耍猴,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诗歌中寻到无数百戏深受统治阶级喜欢的例证:“垂衣受金册,张乐宴瑶台。云凤休征满,鱼龙杂戏来。”(刘宴《洛城观应制》);“太平御览云:明皇御勤政楼,大张乐,罗列百技。”(刘宴《咏王大娘戴竿》);“(宛)鹭千官列,鱼龙百戏浮。”(崔国辅《奉和圣制上已祓禊应制》);“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张籍《寒食内宴二首》);“坐定两军呈百戏,乐臣低折贺升平。”(和凝《宫词》);“八月平时花萼楼,万方同乐是千秋。倾城人看长竿出,一伎初咸赵解愁。”(张祜《千秋乐》)等等。无论是皇帝的寿诞庆典,还是皇上为臣下所设之内宴,都有百戏为其娱情助兴。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特别是皇室的审美取向极大地左右整个社会的审美追求,唐代统治阶级对百戏的喜爱极大地推动了百戏的发展,使其在歌舞盛世的唐朝亦能独放异彩。

其四,百戏所担负的社会功能的多样性,促使其能被更广泛的人群所接受。唐代百戏的社会功能首先自然是娱乐。在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社会中,人们对娱乐的热衷成为必然,娱乐项目的丰富和项目本身品质的提升是整个社会环境对娱乐生活的内在要求。唐代百戏无论是在项目设置还是惊险、丰富程度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有些甚至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历史性高度,这是身处文化艺术高度发展时期的唐人在娱乐上追求更高品位的一种体现。除了娱乐功能唐代百戏还衍生着其它的社会功能。比如:祈福。某些百戏节目在热闹的娱乐表层下承载着时人许多美好的祈愿,蕴涵着某种寄托和向往。例如,当时风俗,认为拔河能祈丰年。唐玄宗所作《观拔河俗戏》序云:“俗传此戏必致年丰,故命北军以求岁稔。”再比如:向外炫耀国力。封演在《封氏闻见记》卷六《拔河》中提到,玄宗曾“御楼设此戏,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士庶观者,莫不震骇。”这里“此戏”指的也是拔河,千人上阵,喧哗震天,这种气势,的确是能让人印象深刻的。又比如,显示豪奢气派。唐代达官贵人的出行仪仗中往往以载竿杂技表演为前导,唐代敦煌莫高窟之壁画《宋国夫人出行图》栩栩如生描绘的就是这样的场景。这种仪仗中的百戏,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符号,显示奢华气派,表达与民同乐之意。唐代百戏所担负的社会功能的多样性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可以在更多的场合进行表演,被更多的人接触、接受和喜爱。

小学唐诗三百首范文第5篇

就让我们看看,“三百首”之外,还有哪些被冷落了的好诗,又由此沉埋了多少诗人的故事。

“狂士”王绩

打开唐诗的辉煌历史,迎面走来的第一个诗人大概就是王绩。也许在当今他不算妇孺皆知,“三百首”里也没有他的名字。但在隋末唐初,他是最大腕的诗人之一,有一首《野望》流传很广: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可谓是王绩的招牌之作。由于它风格清新,朴素淡雅,人们在解读这首诗时,常常把它当作唐代诗人扭转六朝浮艳风格的标杆。王绩本人也因此以恬淡谦退、陶渊明般的隐士形象留在了读者心里。

然而,真是这样吗?如果看看王绩另外一首长期被忽略的好作品《赠程处士》,就会知道《野望》带给我们的对王绩的印象完全偏了: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这个王绩,和《野望》里的那个王绩完全不是同一张脸。后者平静、恬淡,更像陶渊明;而前者落拓疏狂,言惊四座,更像是阮籍和嵇康。姬旦和孔丘都是圣人,王绩却认为一个被礼乐囚之、一个被诗书缚之,这在当时岂不是大放厥词吗?

哪一个才是真的王绩?事实上,《赠程处士》才是王绩的真面目。他一生性情旷达,嗜酒若命,人送绰号“斗酒学士”。此人本来是个带有隋朝遗老味道的人,后来却当了唐朝的官,原因非常搞笑:之所以出任“太乐丞”,是因为可以喝到同事史焦革酿的好酒!后来史焦革去世,王绩立刻辞官,归乡隐居了。

看看王绩给自己写的墓志铭就知道了:“有唐逸人,太原王绩。若顽若愚,似矫似激”,这才是他向往的人格――根本就是一个狂士。但由于偶然写了一些恬淡的《野望》之类的知名作品,百年来都留给人们一个安静沉稳的印象,真正的狂士王绩反而不为人们所知。

多面卢照邻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我们一提到他,第一印象就是善写七言歌行,例如赫赫有名的《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水平完全不输于盛唐时的歌行作品。

而对他的五言诗,我们往往印象很淡。《唐诗三百首》里,王勃、骆宾王都有五言诗入选,卢照邻却一首诗也没有。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里也说,“四杰”中大致分为两派,王勃和杨炯写五言,卢照邻和骆宾王写七言。

再加上卢照邻给人的印象性格柔弱,最后还因为身体不好跳水自尽,更让人觉得他只会写浮华浓艳的七言歌行了。但真是这样吗?

让我们看一首他不算太出名的五言诗《横吹曲辞・梅花落》: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多么流畅、多么雄壮的一首诗,这是纯粹的男子汉的诗。当卢照邻看见梅花落下,想到的并不是赏雪、歌女、诗酒,而是天山的战士,是“匈奴几万里”――谁说卢照邻不会写五言诗、卢照邻太柔弱呢?

唐朝的诗人,能力是多面的,性格也是多面的。一直写宫廷诗的宋之问,也可以“佳期应借问,为报大刀头”;一直被认为是“山水田园诗人”的王维,其实边塞诗数量非常多,质量也很高,“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什么题材都能驾驭。王维都能被误读,卢照邻又岂能不被刻板化呢?

“幽怨”郭震

最后来看一位很有意思的诗人郭震,唐朝的大臣。让他在文坛上青史留名的,是那首著名的长诗《古剑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据说这首诗受到了武则天的激赏。记载唐诗相关轶事的《唐诗纪事》中说,郭震“任侠使气”,连武后都知道了他的名字,召来一看,果然出语不凡、人才难得。武则天又让他拿诗文来看,郭震交上去的就是《古剑篇》,使武后大为赞叹,到处拿给大臣看。

由于《古剑篇》气势雄浑,也让郭震在我们心中留下刚硬粗直、一往无前的印象。

但真是完全如此吗?从郭震一些不知名的作品看,他可不完全是个粗豪汉子,心思其实还蛮细腻的。例如下面这一首非但“三百首”不选、其他诗文集也罕有选入的《野井》:

纵无汲引味清澄,冷浸寒空月一轮。

凿处若教当要路,为君常济往来人。

这首诗非常耐人寻味。它大意是说有一口井,出水非常甜,却开凿在野外,来汲水的人很少。作者还感慨:“如果这口井位于大路、要道上的话,一定会滋润许多人吧!”

这哪里是在说野井,这明明说的就是郭震自己,是一首怀才不遇的牢骚诗。

他长期治理边疆,立了很大的功劳,不断升迁。有趣的是,武则天的时候他受重用,唐睿宗、唐玄宗的时候也受重用,似乎全不受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影响。后来他做到了兵部尚书、宰相,封代国公,表面上似乎一帆风顺,完全没有当“野井”的经历。

但他也是受过挫折和打击的。最沉重的一次打击发生在晚年。据说在一次军事演习中,他不恰当地出来奏事,打乱了演习,唐玄宗居然要绑了他斩首,幸好被大臣们苦求告免。但他也由此被流放到广东。过了一阵子,又改去江西鄱阳。大概是情绪抑郁,他在去江西的路上一病不起,50多岁就去世了。

脍炙人口的《古剑篇》,让我们记住了一个刚猛的郭震;默默无闻的《野井》,却静静诉说了一个孤独、抑郁、幽怨的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