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第1篇

一、校园文化的特性

(一)教育性

校园文化是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校园为生态环境,以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实践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这种方式和结果以具有校园特色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为其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校园人的活动和发展。学校是文化发源和积累的主要基地,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也是文化创新的首要基础。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实体,就是一个以育人为本的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学校教育是校园文化形成、发展的基础,学校教育的性质决定着校园文化的性质,校园文化受制于学校教育状况,其价值在于促进人向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一定的文化传统总是通过教育的具体制度及其“产品”的特点表现出来,教育活动中总是渗透着一定文化传统的精髓。因此,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

(二)时代性

适应时代,引领文化发展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不同的时代,校园文化有不同的任务和作用。北大的校园文化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五四时期,北大学子崇尚“爱国、团结、批判、革新、献身”的精神;改革开放后,北大学子用青春和热情一直诠释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内涵。南通理工学院提出的“和谐、激情、奋斗、跨越”的八字精神就形象地表达了学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的精神追求。在现代很多大学中,传统的校园文化较多偏向于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的校园文化又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还融入了更多包括职业素养、企业文化、就业创业的教育。随着科学技术及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又借助了适应时展的文化载体来支撑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其文化品位与教育感染氛围。校园文化的任务、内容和传播媒介都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三)实践性

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推进各项工作,要靠实践出真知。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文化,其独特的办学理念、道德规范、组织制度等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也是学校在办学的实践中形成的。校园文化教育性、时代性的特点赋予了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作为实践主体——校园人和实践客体——环境通过工具媒介——生活、学习、管理等各项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大学生思想的转变,“三观”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较大空间,需要在思想实践和道德实践中自我审视和充盈完善。而实践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恰恰具有这方面良好的育人功能。

(四)传承创新性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是精神的不断发展,具有传承性。因此,校园文化同样具有传承性。教育就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以文化人”。大学对全社会有广泛的义务,而不仅仅是对自己或只是对知识的探究负有责任。大学一方面以其内在的知识属性深刻地诠释和研究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另一方面又因其外在的社会属性而成为文化选择、保存和传承的重要社会组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凝练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更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文化的创设和创新,使大学教育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大学恰恰具备这种功能。作为学术组织,大学以理论研究来支撑创新,通过发扬和保持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力,加强实践和研究,传承、凝练、发扬、光大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积极参与文化创新,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

在我国,民办高校主要指投资办学主体为非政府的社团组织或个人,办学经费主要由学校自筹的高等教育组织机构。但从教育的终极目标上,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并无本质差别,都为“培养人”。但在实现教育终极目标的过程中,由于投资、经营的主体不同,民办高校具有的私立性、自主性、灵活性和不稳定性等个体特征,决定了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有其异于公办院校的文化功能。

(一)以文化人

按照现代契约精神,民办高校的师生与学校之间都默认建立了一种契约关系,三方自觉按照契约精神来践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大多民办高校都自负盈亏,完全靠学生的高额学费支撑自己的运转,学校的各项软硬条件相对简陋;教师没有稳定的编制,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感恩意识缺乏,对自己应该享受的教育服务的期望值较高。因此,教师和学校之间、学生和学校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期望值和满意度有较大差距,师生缺乏归属感。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内隐形态,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滋养心灵、振奋精神、凝聚人心,直接或间接地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文化人。

(二)提升品牌

国内的民办教育,是公办教育的有效补充,相比公办高校,在社会人群心目中的公信力和信任度较低。办学历史短、管理制度欠完善、生源质量不好、师资结构不合理、人才出口培养质量被社会质疑,是民办高校面临的普遍现状。要摆脱生存的困境,快速实现科学发展,民办高校就必须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社会组织中塑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品牌形象。别具风格的校园环境,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高雅和谐的文化活动,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还能提高民办高校的品牌知名度。比如,浙江树人大学的“树人讲坛”;南通理工学院“真心办学良心育人”的办学理念,都是依靠其独特的校园文化树立了其品牌形象。

(三)创新育人

民办高校,不同于一般的民营企业,她仍然以发挥高校“教书育人”为主要功能。没有教育的文化是空洞的,没有文化的教育是刚硬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的根本问题。文化是一种传承,“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影响师生,文化更是一种创新,培养培育创新创业人才。高校丰富的图书资料,完善的信息资源、科学的规章制度、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优质的师资力量,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础和保障,不仅能提振师生的精神士气,而且能使师生素质不断提升拓展,思维不断创新创优,精神不断盈实丰富,从而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民办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民办高校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保持自身健康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文化性是高校的本质特征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实施机构,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文化性是高校的本质特征。从高校办学宗旨看: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育是教育主体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其教育客体实施知识和文化的传授影响过程,高校育人说到底是文化育人,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表现出来的是文化传统与文化精神;从高校活动方式看:高校以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为活动内容,通过学科理论武装学生,培养学生成为“有知识的文化人”;从高校活动主体构成看:高校是知识分子组成的文化精英组织,是一种文化人共同体,有文化的高校人成为体现高校文化性的基本的、关键性的表现主体;从高校师生关系看:高校师生间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是单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更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知识融合、行为互动、情感交融,是一种立体、多维、内涵丰富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呈现出动态的、有生命力的文化性。因此,高校就是文化精神的承载体,文化性是高校的本质特征。

(二)是民办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技术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所需的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责任。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相结合,坚持学习理论知识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结合,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相结合。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主要深受来自于校园内的一切有生命力的个体的影响和教育。民主和谐的校园,优厚的学习条件,资深的专家教授指导,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专业的技能竞赛等,能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时时刻刻激发身处其中的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知行合一,脚踏实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是提升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迫切需要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工文化;发展;建设

一、职工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

职工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会履行维护职能的重要手段,它包括职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能、文化休闲等多种领域,根植于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实践证明,加强职工文化建设,致力于繁荣先进职工文化,对于全面提升职工文化科技知识,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而不断推进构建和谐企业进程,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职工对文化需求层次和品味越来越高,但有部分企业职工文化建设工作却与此不相适应,职工文化建设以及活动内容和方式相对滞后,重经济,轻文化,重企业经营管理,轻职工教育培训的状况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企业实力比较雄厚、职工数量较多的基层单位在逢年过节、厂庆时可能会开展一些诸如联欢会、庆祝会之类的活动,有意识、有计划、有效果的职工文化工作少之又少,更多的仅局限于一些自娱自乐,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精神生活的匮乏形成较为突出的矛盾,难以满足职工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形势的变化,给职工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加强职工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各级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工会文化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为深化工会文化积累了有益经验。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职工文化建设的进程,与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必须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职工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第一,完善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明确领导职责,从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职工文化建设的深刻意义。职工文化建设是企业党政工的共同职责,是推进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的根本之举,是实现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迫切需要。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是用先进的理念教育职工、用崇高的精神激励职工、用明确的目标鼓舞职工、用规范的制度约束职工、用榜样的力量感召职工、用领先的科技武装职工的过程。加强职工文化建设,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关系到增强企业文化软实力,关系到提高企业竞争力。要加强组织领导,联系实际不断推进职工文化建设。要建立党政工齐抓共管的职工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形成党委领导、行政负责、工会推动、各方配合的工作格局,将职工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整体规划,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的活动载体与活动形式。

第二,完善职工文化品牌建设。寓职工的创造精神与职工文化载体建设于一体,使职工文化建设的载体多样化,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职工群众,用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文化大餐满足职工群众的文化需求。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活泼、寓教于乐的职工文化系列活动,努力培养具有区域性、企业特色的职工文化活动载体,铸造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的特色和品牌。

第三,巩固以“创先争优”活动为主导的职工文化提升功能建设。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的要求,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工程,深入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不断创新职工教育载体,搭建职工学习平台,拓展职工文化建设途径。首先,要致力于学习型企业建设,正确引导广大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使广大职工的素质、修养、水平、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促进企业全面发展,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其次,要不断创新各类活动载体,凸显企业特点,不断探寻和摸索活动的内在规律,促进活动深入开展。最后,开展前瞻性调研工作,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成果,指导实践。用持续的“创先争优”活动实现职工文化持久的提升功能,这是职工文化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

三、对进一步做好职工文化建设的思考

职工文化建设必须更好地履行工会职能。职工文化组织和职工文化阵地是工会开展群众工作、密切联系职工的最好方式之一,也是工会履行维护职能和教育职能的具体体现。如何激发职工文化创造力,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文化体制改革、坚持工会主导地位,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职工文化建设的作用。

第一,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

职工文化的创造来源于职工,要坚持从职工群众中来,服务到职工群众中去。一切的文化创造形式、内容都要以适不适合职工的工作、生活为检验标准,从职工需要出发;职工文化创造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引导职工继承和发扬工人阶级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创造职工喜爱、具有中国特色的职工文化,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职工文化创造要与劳动竞赛紧密结合,创新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文化,激发职工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职工文化创造要与坚持民主管理制度紧密联系,把职工队伍管理的民主进程在文化创造中体现、宣扬。

第二,前提在于坚持文化体制改革

工会组织需要建立、完善职工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运行体制和创新体制,使之适合职工文化活动的开展、适合活跃职工业余活动、适合激发职工文化创造活力。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公益性职工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工人文化宫、职工书屋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文化创造体制,不断活跃基层文化活力,打造清新的企业文化,创作贴近职工、贴近生活、贴近艺术“三贴近”文化作品。

优化企业职工文化体制,特别需要加强建设和完善在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建设上的人力和物力投入机制,帮助企业打造品牌文化,有效引导企业开展职工文化活动,活跃企业职工文化氛围,繁荣新时期新企业文化,构建职工文化产业;引入有效的经营管理,鼓励企业投入,将职工文化建设能提高职业技能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的优势显现出来,最大限度地争取社会资源,最广泛动员职工参与,打好职工文化建设基础。

第三,基础在于坚持工会主导地位

各级工会组织在组织、引导职工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以工人文化宫、职工学校为主阵地,坚持服务职工、活跃文化,不断引导职工开展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愉悦身心、促进工作;继续推广、促进基层工会、工人文化宫的建设,完善职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送文化、送欢乐到企业”文艺演出和元旦、春节、五一等节假日文艺汇演活动常规化,不断创造各种各样的职工文化项目,活跃职工文化形式;不断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读书活动引向深入。?

四、结束语

随着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职工文化建设的内容也要不断更新换代,不能总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大力加强职工文化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随着现代生产力水平的越来越高,职工的文化建设更应该丰富多彩,加强在新形势下的职工文化建设和创造,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全方位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 校园音乐 文化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校园音乐文化的地位也随之不断得到提高、巩固。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把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正式列入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实施美育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实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等),艺术比其它学科的审美含量充盈而集中,而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由于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认识、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功能,是其它类教育不可比拟的。校园音乐文化恰恰是这些功能的综合体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确立了校园音乐文化在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地位。 

加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校园音乐文化是一种独特鲜明的多样性文化。相对独立的校园环境、深厚丰富的学术理论以及优秀传统的历史积淀,是发展先进校园音乐文化的重要资源。利用校园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发展出有特色、个性化的先进校园音乐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及综合素质,而且对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校园音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特指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音乐文化形态的总和。 

我们认为,校园音乐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课外音乐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一种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音乐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最重要的内容和途径。校园音乐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的实施,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校园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是普通高校的目的,而校园音乐文化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校园音乐文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独特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非常重要,具体可从其作用中体现出来: 

首先,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校园音乐文化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大学中,开展什么样的审美活动,倡导什么样的审美情趣,如何使音乐更好地为审美服务,直接涉及到一个学校的风气乃至社会风气的形成。因此,在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音乐在美育中独特的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达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乃至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精神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音乐通过其优美的旋律,和谐的音调,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的《英雄》时,听到的不是别的,而是我们伟大时代精神的召唤,是我们自己的觉醒,是我们自己的英雄气概,是我们这整整思考的一代所深深感受到的人生使命,民族使命,时代使命,以及落在我们肩上的历史责任。这是对音乐内在美的感知。音乐的审美优势在于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学生之所以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影响,主要是音乐中的情感对他们发生了巨大的作用,而审美情感往往和人们的道德情感相联系。 

我国从古就有“闻其乐而知其德”、“以乐观德”的论述,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的相通、互融,可以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丰富和高尚,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审美能力,培养了其高尚的人格。这正是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的体现,也是审美教育发挥作用的表现方式。 

同时,音乐修养高的人还能更好地洞察、感悟、理解人类的生活本质,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超功利的审美情感体验。美国音乐家雷默教授认为“领会艺术作品这种有意义的审美特性的结果,便是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生活的本质。”而“如果艺术的体验对生活有意义,则艺术的体验必然是审美的体验。”作为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其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在享受到审美体验所获得的那份快感,这种快感也就是人们在更充分的理解了人类的本质后所得到的快感。由于只有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人才有可能获得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文化教育的任务理所当然是“提高每个人在他一生发展的每个阶段的审美素质。”

其次,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美育的中心是情感教育,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美妙动听的音乐,能消除、缓解外界及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紧张状态,保持愉悦的心境。热情欢快的音乐可以使人心胸开阔、精神焕发;安谧宁静的音乐可以使人心平气和、安定沉静;深邃、博大、宏伟的音乐可以使柔弱的心灵变得刚毅和坚强;抒情温暖的音乐可以改变人烦躁与孤寂的情绪;气势磅礴的音乐则可以鼓舞人的斗志,产生向上的力量。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的青春期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确立。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对他们紧张的学习起到缓解作用,而且对于身处他乡孤独的心灵,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性的建设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重要因素。音乐可以激发和强调人的创造冲动。 

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音乐教育定对人的智力的开发,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都是很有帮助的。从中外历史来看,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等无不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的造诣。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高校校园音乐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构建校园音乐文化,使音乐文化在大学校园中扎根,并以此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校园音乐文化的地位也随之不断得到提高、巩固。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把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正式列入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实施美育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实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等),艺术比其它学科的审美含量充盈而集中,而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由于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认识、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功能,是其它类教育不可比拟的。校园音乐文化恰恰是这些功能的综合体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确立了校园音乐文化在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地位。 

 加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校园音乐文化是一种独特鲜明的多样性文化。相对独立的校园环境、深厚丰富的学术理论以及优秀传统的历史积淀,是发展先进校园音乐文化的重要资源。利用校园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发展出有特色、个性化的先进校园音乐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及综合素质,而且对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校园音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特指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音乐文化形态的总和。 

我们认为,校园音乐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课外音乐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一种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音乐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最重要的内容和途径。校园音乐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的实施,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校园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是普通高校的目的,而校园音乐文化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校园音乐文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独特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非常重要,具体可从其作用中体现出来: 

首先,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校园音乐文化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大学中,开展什么样的审美活动,倡导什么样的审美情趣,如何使音乐更好地为审美服务,直接涉及到一个学校的风气乃至社会风气的形成。因此,在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音乐在美育中独特的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达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乃至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精神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音乐通过其优美的旋律,和谐的音调,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的《英雄》时,听到的不是别的,而是我们伟大时代精神的召唤,是我们自己的觉醒,是我们自己的英雄气概,是我们这整整思考的一代所深深感受到的人生使命,民族使命,时代使命,以及落在我们肩上的历史责任。这是对音乐内在美的感知。音乐的审美优势在于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学生之所以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影响,主要是音乐中的情感对他们发生了巨大的作用,而审美情感往往和人们的道德情感相联系。 

我国从古就有“闻其乐而知其德”、“以乐观德”的论述,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的相通、互融,可以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丰富和高尚,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审美能力,培养了其高尚的人格。这正是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的体现,也是审美教育发挥作用的表现方式。 

同时,音乐修养高的人还能更好地洞察、感悟、理解人类的生活本质,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超功利的审美情感体验。美国音乐家雷默教授认为“领会艺术作品这种有意义的审美特性的结果,便是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生活的本质。”而“如果艺术的体验对生活有意义,则艺术的体验必然是审美的体验。”作为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其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在享受到审美体验所获得的那份快感,这种快感也就是人们在更充分的理解了人类的本质后所得到的快感。由于只有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人才有可能获得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文化教育的任务理所当然是“提高每个人在他一生发展的每个阶段的审美素质。” 

其次,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美育的中心是情感教育,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美妙动听的音乐,能消除、缓解外界及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紧张状态,保持愉悦的心境。热情欢快的音乐可以使人心胸开阔、精神焕发;安谧宁静的音乐可以使人心平气和、安定沉静;深邃、博大、宏伟的音乐可以使柔弱的心灵变得刚毅和坚强;抒情温暖的音乐可以改变人烦躁与孤寂的情绪;气势磅礴的音乐则可以鼓舞人的斗志,产生向上的力量。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的青春期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确立。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对他们紧张的学习起到缓解作用,而且对于身处他乡孤独的心灵,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性的建设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重要因素。音乐可以激发和强调人的创造冲动。 

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音乐教育定对人的智力的开发,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都是很有帮助的。从中外历史来看,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等无不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的造诣。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事业单位文化建设;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2-0077-02

DOI:10.16654/23-1464/d.2016.12.032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也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在事业单位中的具体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文化建设因其在凝聚干部职工精气神、提高文化素质、塑造单位形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加强对干部职工教育引导、推动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挖掘和培养行业精神等方面有直接有效的作用,因此,将思想政治工作和推动事业单位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实现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从而对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大有裨益。当前,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正处于继续深化科研体制、管理体制改革和实现“科研立院、人才强院、经营兴院”发展方针的重要时期,必须要立足这一形势,着眼长远建设,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单位文化建设,找准改革、稳定、发展三者之间的平衡点,实现改革稳进、业绩稳定。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事业单位文化的区别联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和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的重要政治优势,它主要是通过理论引导、典型示范、实践活动、批评教育、心理疏导等多种方式,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近年来,水科院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党委中心组学习会议、支部学习会等形式,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党的十以来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有关文件要求,即为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体现。而事业单位文化则是“在长期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发展理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等要素的综合规范总和。”如当前水科院在积极践行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准则,即为推进本单位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二者既有差异点,亦有相似点。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事业单位文化的区别

1.时间不同

思想政治工作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已被广泛使用,并始终伴随着党成长、壮大的每一个阶段。从早期广泛传播马列主义和党的政治主张来唤醒人民群众投入工农运动到1942年轰轰烈烈的运动,再到改革开放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对党员干部职工的教育引导,都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正因如此,思想政治工作才被称为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而事业单位文化建设深受现代管理科学的影响,它的形成时间相对较短,影响力也是近年来才逐渐被认可。

2.范畴不同

所谓范畴不同,是指二者虽然同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但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性更强,它主要着眼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纲领等实现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的目的,因此属于政治工作范畴。事业单位文化建设则着眼于以文化“载道”“传道”,通过文化建设来加强单位内部管理、推进改革发展,因此更偏重于管理工作的范畴。

3.特性不同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工作主体不同。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开展工作主要采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专职政工干部为骨干力量的“大政工”模式。而对于事业单位文化建设来说,干部职工才是推进建设、发挥主体作用的生力军,也是创造单位文化的生力军。二是适用范围不同。事业单位文化形成于本单位,同时也作用于本单位,某种程度上具有“排他性”,而思想政治工作并不局限于本单位,其作用力和影响面更广。三是稳定性不同。事业单位文化一经形成,就可以相对稳定地实现独立运转,而思想政治工作则需要随着政治工作需要以及干部职工的思想情绪的变化而不断随之调整工作内容及方式方法等,因此更具灵活性及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事业单位文化的联系

1.对象的一致性

二者的工作对象都是干部职工,“以人为本”是共同的基本原则。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既要做到教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干部职工;事业单位文化建设则需要充分发挥文化对干部职工的凝聚、导向、激励功能,以文化强调干部职工的社会价值和精神状态。因此可以说,二者根本上都是为了做好“人”的工作,工作对象是一致的。

2.目标的一致性

二者的主要目标都是通过有效引导、影响,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最优的工作效率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进而营造和谐团结的工作环境,促进单位的改革发展进步,因此具有目标的一致性。近年来,水科院一方面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在强化理论学习、廉政建设、示范教育的作用,深入推进创优质服务、树优良作风、建优美环境的“创三优”活动,并坚持一年一个重点、一年一个主题,每年开展一次主}教育活动,继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鼓励广大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积极参加院“大禹杯”十大新闻评选活动、淮委职工运动会、献爱心“一日捐”活动以及志愿者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丰富和推进单位文化建设。两项工作从不同侧重点出发,内塑精神、外树形象,让干部职工树立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学习、工作以及参与单位建设的热情,进而为实现单位科学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二、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切入点,不断推动事业单位文化建设

(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探索以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事业单位文化建设路径

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开始,事业单位改革一直在持续推进。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面对改革逐步深入的新形势、新要求,无论是在心态上,还是在行为上,都必将有一个持续调整适应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要想通过单位文化建设激发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强化对本单位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增强单位凝聚力,就必须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从思想人手,加强对改革形势的分析说明,在尊重差异中扩大思想认同,积极化解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助力形成“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加快发展”的健康向上文化氛围,为改革发展顺利推进奠定基础。近年来,水科院针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以及绩效工资改革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组织全院研讨改革政策性文件,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广泛征求干部职工对《岗位分级定岗实施方案》《岗位绩效工资实施细则》等改革方案的意见,引导职工重视和支持单位改革。这些措施正是从干部职工的思想变化人手,有效做好心理疏导和政策引导,树立了干部职工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使全院形成了统一的改革共识:只有主动应对事业单位改革和不断开拓创新,逐步建立符合科研单位发展的体制、机制,水科院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二)在确保方向正确的要求下,探索以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事业单位文化建设路径

思想政治工作是文化建设的思想保障。事业单位文化建设必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中开展,因此只有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才能确保文化建设的方向正确、道路正确。我们说以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事业单位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将思想政治工作延伸至单位的管理领域,将理论性、政策性及导向性很强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通过单位文化的吸收融合,转化为生动、具体、贴合实际的单位需求,从而既改变了以往政治理论和单位发展相脱节的局面,又确保了文化建设、单位发展不会偏离轨道。所以推进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基础或前提就是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水利事业单位,要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本单位的文娱活动开展、核心价值塑造、水利行业精神培养等文化建设内涵中,以强有力的政治导向为本单位的文化建设打好框架、定对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