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美育

小学生美育

小学生美育

小学生美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学情操;教育;培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竞争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国家开始大力推进青少年的素质化教育,要求在青少年的教育中要重视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注重挖掘儿童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顺应时展的潮流,使得小学美术教学能够与时俱进,为儿童日后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以人性化教学方式激发儿童的参与和创作热情。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通过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美术学等专业学科,对小学儿童美学情操培养展开研究,使儿童在掌握基本美术技能的条件下,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美学教育,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使其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感悟生活,使美术回归生活的本源。根据教师能力的相关培训和国内外教材的查阅,笔者将培养小学儿童美学情操的方法总结为以下四种:

一、整体法与个性法合理结合

1、整体法

整体法是指将每个年龄段的小学生都看作不同的整体,根据年龄发展阶段进行教学,主要分为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和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等三个年级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历的积累,不同年级段的孩子对美学有着不同的认知,教师要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和相关的社会经验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整体教学。低年级段学生刚刚步入小学校园,他们审美情感主要依靠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因此这时候的教学要注重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教授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而对于小学高年级段,学生们经过了几年的校园生活已经开始慢慢形成社会经验,对于事物的美丑也有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更加注重同龄人的意见,这时候的美术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进行教学和对话,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以朋友的身份对其审美提出意见和建议。

2、个性法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在对美术的理解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要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观察每个孩子的表现,然后在美学教育中根据其性格特点进行点拨。如有些孩子在学习五年级下册课本第3课中祖国、家乡、和平等作品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些在第15课中的自然、环保、科技等主题下积极活跃……教师要结合美术课本的编写结构来发现学生的培养方向,可能是时间上的古今,可能时地域上的中外,也可能是结构上的立体与平面,或是色彩上的冷色与暖色,以及更高级的情感上的喜怒哀乐,教师可根据儿童对美学的不同兴趣点,组织其参与不同类型美学作品的创造,在不同主题下引导其观察生活,动手实践。

二、直接法与间接法相得益彰

1、直接法

直接法是指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直接性传递的美学元素,比如在教学时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声调语速等,以及教师在讲述相关案例时的个人意见都会成为影响学生审美的重要因素。比如在评析某件作品时,老师给予鼓励的眼神或是带头鼓掌表扬,都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老师鼓励性的语言也会给予学生无限动力,比如在进行美学元素探寻时,有些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观点,教师应该对于这种勇于发言和积极思考的行为进行表扬,如果一味的批评或漠视,就会使得学生在日后的美术创作中缺少创作激情,对审美主题选择上畏首畏尾,难以打开思路。

2、间接法

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模仿,也是孩子道德理念及生活方式塑形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美学情操培养要根据孩童模仿的特点进行教学。在美术作品赏析时不仅要注重作品本身美学价值的传递,还要向其讲述美术作品创作者的优良品质,讲述创作者在作品完成时所做的准备工作、努力方向以及寻找素材的方法,向儿童传达只有心灵美的作者才能创作出美丽的作品,用典型人物范例进行间接式美学培养,如《七色花》作品中助人为乐的行为是美丽的,《图画里的声音》中民族自豪感是美丽的,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美学理念: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三、反复法和多样法相辅相成

1、反复法

贪玩是孩童的天性,很多孩子都是上课时左耳朵进,下课时右耳朵出,尽管在上课时认真听取老师的教学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存在着知识流失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美术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上课之前回顾上节课的大体内容,并请学生进行复述,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再一次回忆起上节课的知识点,也会因为老师的提问而进行课下主动对知识的回顾和温习。

2、多样法

积极采用我国教育部提倡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进行美学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参与感,在与同龄人的讨论中更能激发其竞争心理和参与热情,可以很好的打开其创作思路,扩大其对美学的寻找范围,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积极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作品展示,二维到立体的变换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或积极举办作品展,让学生们重视美术作品的创作,创作所带来的荣誉也能够促使其在生活中注重美学素材的积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以及各科文化的交流融合中探索新的美学领域。

四、总结

我国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强调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更加注重其精神内涵和心理美学的培养。在美术这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科中,美学情操对儿童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发展规律,在客观上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从家庭、学校、课堂等方面进行层层推进,关注儿童的成长特点,丰富其美学素养,改革教学方法等,能够为儿童未来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创作者健全、优秀的心理品格。

作者:王春丽 单位:吉林市昌邑区通潭路小学

参考文献

[1]戴高桃.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杜卫.美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95-121.

小学生美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 教学方法 想象力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62

想象力是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重要基础,想象力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小学阶段美术课程的教学,重在拓展小学生的视野,开拓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美术教学带有很大的灵活性,传统的封闭在教室中的一板一眼的教学,已不太适用于美术教学,尤其是针对小学生这一群体,美术的教学应更加生动性、趣味性。美术学科也与传统的其他课程不同,它不重在传授美术基础知识,而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与艺术观念的表达,这也就需要教师们通过实施多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解放学生们的思想,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束缚,大胆、独特地引领小学生们,对教学内容做出创造性的探索。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大多比较跳跃、幼稚、随意,但又无疑是生动、有趣而充满想象的,教师无需用合理与否来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而是更多的给予每一位学生鼓励,肯定他们丰富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多多发现、思考和描绘身边的美。笔者根据这几年对我国小学美术教学的研究和思考,在自我反思和探究的基础上,就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以下几点见解。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没有兴趣的学习将是索然无味,就大多数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来讲,对美术这一课程还是较为感兴趣的,那么如何来使学生们保持这份兴趣,或者增添这份兴趣呢?

课堂的引入部分十分重要。正式开课前的引入一定要贴合实际,任何的想象和创作都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和背景的,与生活丝毫没有关联的想象是不存在的。举例来说,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几个不同形状的纸壳,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状等,然后一个个的拿出来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形状来将这些纸壳想象成不同的事物,并鼓励学生们踊跃发言,积极讨论,这样的引入方法给接下来的行课进行了一个“预热”,使课堂先活了起来,热闹了起来,学生在思考和回答教师的这些问题时也就自然而然联系了实际,提起了继续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多思考和设计课前小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并给予他们肯定,鼓励他们开动想象力,避免思维僵化;抑或是通过播放音乐、幻灯片等方式引出课堂内容,以这些生趣的方式开始课堂,不会突兀且能提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致。

二、营造生动、积极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是在轻松、愉悦、生动的课堂氛围中产生的,轻快的教学环境更易给学生带去思考问题的动力和想象的空间。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做的就是以一颗平等博爱的心对待每一位小学生,拿出足够的耐心、爱心与责任心,不否定每一份通过努力而得来的美术作品,勤于肯定学生通过想象力制造出来的成果,不打击美术基础较弱的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需要什么和他们内心所想,将舞台交给他们发挥,在教师授课和学生自主创作的过程中,教师都要不忘自己的职责,照顾到每位同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营造一种宽松、亲切的教学氛围。

借用各种工具辅助教学,也是一种聪明的做法。教师要有效运用教具,例如:人物模型、剪纸成品等演示模型;还可借助相关的历史故事、童话故事、诗歌等优秀作品来作为教学的依据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工具;教师还要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善于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优秀的美术作品等,拓展学生们的视野。教师更应引导学生们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教师主动为学生提供或是呼吁学生自己准备相应的杂志、画报等,这些刊物不只是为了让学生们翻看欣赏,还能让学生们去发现其中有价值的画面等信息,通过将其剪下、收集等方式来保存艺术,激发想象力。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让学生们在这个和谐的环境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指导学生们去捕捉生活中那些具有表现力和趣味性的食物,拥有一双会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的眼睛。

三、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

美术是一门极具趣味性和灵活性的学科,它不需要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它需要的是顺应小学生的天性,通过设计各种有意思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想象力加以维护和培育。

教师进行授课,需要时时与学生进行信息传递和沟通交流,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活动之一,就是通过相互呼应的方式调动全体同学的参与性,举例来说,教师可以拿一个正方体模板,询问同学们看到这个模板能想到哪些事物,并尝试画下来,再进行小组交流和全班的分享,学生们所想的事物也许有食物、玩具、家具等。教师还可以通过将声画结合的方式来考验学生,例如,教师找来一段描写春天景色的文章段落,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读与学生们听,让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听到的信息来画出一幅画;抑或是请几位同学当作模特,让其余同学对其进行画像,然后面向全体进行展示和分享,妙趣横生。这类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课堂变得生动、高效,更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条件允许、能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情况下,教师甚至还可以向学校上级申请,组织学生们外出到公园等地方进行写生,将学生们带到教室外,领略自然的风光,同学们在呼吸新鲜空气,享受美景和玩乐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开阔了视野,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生活中找到创作艺术的灵感。

小学生美育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13-01

生态美育最初是基于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审美关系调节,探讨人类精神之路的美学分支。二十世纪中后期,生态美育受到语文教育界的关注,旨在促使语文学科的人文底蕴与生态审美观相结合,用以培养青少年与自然、社会、自我和谐共生的自塑能力,从而体现语文教育的均衡性、亲和性以及完整性。

一、小学语文生态美育教学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生态美育教学一方面源自青少年审美价值观的培育需求。小学生尚且处于“自然人”阶段,指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样式与行为习惯是学校教育肩负的重大使命之一。小学语文生态美育教学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文本空间,为小学生关照世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学业才艺、人格健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贯彻自我修正、调适、锻炼的自塑能力,青少年自塑能力发展需要语文生态美育的参与,以激发小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促使其获得鼓舞自我精神成长的内在力量。

二、生态美育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途径

1.基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教学途径

小学语文课文不乏描写大自然生态和谐美的篇章,教师可通过课文教学培育小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朴实审美意识。以《天鹅的故事》为例,文中呈现了一群天鹅为求生存用身体破冰的壮观场景。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找到审美点,一是有关老天鹅的特写镜头,问问学生老天鹅是如何腾空而起,又怎样用血肉之躯扑打冰面,其中的剧痛需要承受多少次?二是观察更多的天鹅加入了破冰行动,形成鹅群团结合作的场面,让学生发挥想象:它们叫喊些什么?由此明确了课文的审美方向,即对老天鹅勇敢奉献精神,以及鹅群团结拼搏精神的赞扬。文末老人将猎枪挂在墙上三十年,他是为谁而挂?进一步引发学生对珍爱鸟类,保护自然生态的讨论。

2.基于人与社会和谐的教学途径

生态美育中人与社会的和谐应着重对小学生人事交往行为的情感道德培养。以《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为例,课文是一首短小的儿童诗,写了一个少年送给邻居盲婆婆一只蝈蝈,为其带去美妙愉悦感受的事。课文教学应集中在引导学生对“盲”字创设的想象情境中,一是对盲婆婆黑暗生活的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孤单寂寞、困难危险、难过伤心等;二是对蝈蝈美妙歌声引发的想象,比如田野是什么样子的,溪水如何流淌的,盲婆婆对童年的回忆等。对前者的想象指出了少年送蝈蝈的原因,对后者的想象则反映了少年送蝈蝈的效果。两次对比想象激发了学生关爱他人、尊老助残的情操,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果你的身边也有一位盲婆婆或是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你会为她做什么?由此立足人与社会和谐的审美体验,净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的自塑能力培养。

3.基于人与自我和谐的途径

课文中对个体生态体验的感知资源,可以帮助青少年调节自身对现实生活、情感体验,以及理性抉择三者的平衡,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教师可结合课文反映的生活真实,激发学生的本真感受,实现积极理性的精神探索。以《海伦・凯勒》为例,文中主人公海伦・凯勒小时候遭遇了失聪失明的不幸。教师可通过反复引读带领学生进入主人公生活的真实:她再也看不见……再也听不见……她不能亲口……也不能倾述……面对的只能是……引发学生感受:小海伦的心情会怎样呢?如果是你,你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并提出问题:是向命运低头,还是创造生命奇迹?进而过渡到对海伦的理性选择的分析,从面借助榜样的力量启迪学生积极的生态决策,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

小学生美育范文第4篇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

美国小学没有像国内的统一化的课堂教学,也没有固定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及固定的学习时间,教学内容非常个性化,教学和学习方式多元化。在我们参观的Wexford蒙台梭利学校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工作计划(work plan),以自主学习为主,探索数学、语言、科学、社会等领域的学习内容,解决学习问题。家庭作业不固定,取决于当天有没有学习项目需要回家完成,比如从电视上看一些东西并记笔记等。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很散漫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从可供选择的任务(assignment)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完成。在实际观察中,笔者也发现,孩子们在有外界干扰时仍能专心于自己当下的学习任务,并且每个人都很投入。Wexford是蒙台梭利特色学校,在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实行混龄编班,1~3年级一个班、4~6年级一个班。如Karen McKinstry老师的班级是1~3年级学生的混合班级,共24人,其中一年级学生6人,二年级学生9人,三年级学生9人,高年级学生还承担着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学生的任务。

Post Oak Academy是一所中英文双语小学,注重跨学科和跨领域的教育。实行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imary Years Programme(PYP,国际文凭组织小学项目),开展IB教育―这是为3~12岁学生设计的项目,它聚焦于将所有学生发展成为教室内及外部世界的探索者,这是一个由六大跨学科领域的主题:世界性(global significance)、用知识探索和源于六大学科领域的技能以及跨学科技能,同时伴以对探究的着重强调指导的框架。在学校中,一个教师承担所有学科的教学,一般教师会将学科融合在一起,设定问题情境,让学生融合学科内容进行问题解决,如用到科学家的探索过程―验证假设,同时综合数学问题的解决等。学校倡导文化多元,提倡不同的时间进行不同的教学内容,强调“开放的视角、多元的思考和包容的表达”。

二 、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宗旨

美国实行就近入学制度,并且公立学校不能拒绝任何想要来就读的学生,其出发点是给学生提供便利,这是“学生主体”的体现。在Wexford蒙台梭利学校,会为学生安排一次入学面试,看学生是否能适应蒙台梭利教育,再由家长决定要不要孩子来就读,学校属于公办性质,除preschool(学前教育)要收费外,四岁以上都不收学费。学校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内容;为不同种族、国籍、文化背景的学生每天提供额外一小时的教学,如将50个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教他们英语,这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发展需求。

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以学生为出发点来考虑的,例如: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午餐可供选择,考虑到了不同学生的饮食偏好和习惯,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吃到自己喜欢的又有营养的午餐。在每个班级里,都会有这样一个清单:某某孩子不能喝全脂牛奶、某某孩子不能吃花生酱等,由此提醒教师和学生自己,避免孩子发生过敏现象。由于学生的多元背景,不少孩子不是英语母语者,与同学和老师沟通起来有障碍,就像我们在访问中一位老师说到的那样,有个孩子一直在教室里蹦,嘴里说着“go play(去玩)”,老师以为他喜欢蹦蹦跳跳,就带领全班学生一起蹦蹦跳跳,结果这个孩子是想上厕所,在他的语系里“go play”就是要上厕所的表达。这件事情之后,学校教师开始学习汉语、西班牙语、泰语、韩语等语言“爸爸、妈妈、出去玩、回家、上厕所”等常用词汇的表达,方便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充分地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服务宗旨。

此外,在参观时笔者注意到每个班级的班规都是很生活化和口语化的表达,与国内的条例式班规截然不同。经学校校长介绍,这些班规都是学生自己制定的,教师只起辅助作用。教师会问学生我们在班级中应该怎么做,不能做些什么,并把这些确定好的规则写出来贴在教室里。由孩子们自己制定的班规与孩子的经验和生活很贴近,每一条具体班规都很具体也很好操作。比如,学校层面的:走路和说话时小声一点、称呼别人时叫他的名字;班级层面的:不能伤害你自己、不能伤害他人、恰当地使用材料并且归还到原来的位置等。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创设

美国小学不会在校园内过多地展示学校的荣誉成果,也不大肆宣传某种教育口号,更不会过多地展示“教师风采”。学校整体环境的布置都是从“学生主体”这一视角出发的。

在我们参观的几所学校中,学校走廊、墙面都是学生的作品,没有任何修改和雕琢的痕迹,原汁原味,充满童真。即使是有教师照片、学生照片的呈现,也是通过学生的美术作品、手工作品来展示。教室里没有张贴类似国内的名言警句、教育口号等上位的条条框框,更多是体现学生学习成果、美术作品、课堂重点学习内容的展示,比如,在Post Oak双语学校中,教室内张贴或悬挂着学生的中文作业、简单的中文词汇、与生活相关的中文表达,如天气、日期、男女等;在Wexford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室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画的各式各样的Pumpkin Faces(南瓜脸),这是学校为了迎接万圣节做的准备活动。

教室内的布置与孩子们的家庭生活很贴切,桌椅、地毯、靠垫等摆放尽量地方便学生出入、取用材料及沟通交流。在第一眼看到美国教室时可能会觉得各种东西布满了教室,有些“太满”,但实际上这样的教室布局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功能性也很强。比如,孩子们可以随手取用学习工具和美术材料,随手取阅自己喜欢的图书,舒适地躺在或者靠在图书区读书。小组模式的桌椅摆放方式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学校内的图书馆和教室内的图书角同样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图书馆按照学生阅读水平和阅读材料的种类进行分类,便于学生进行分级阅读和个性化借阅。以科学类的图书为例,在Wexford蒙台梭利小学,科学类的图书按照年级阶段和内容两个维度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表1),方便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阅读需要的学生进行快速取阅。班级图书角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不同阅读水平的关照,既有以图画为主的绘本,也有各类小说,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

除了书籍分类之外,图书馆和图书角还特别重视阅读氛围和阅读环境的创设,Wexford蒙台梭利学校和Post Oak双语学校都重视以“读书”为主旨,打造阅读氛围,通过关于读书的海报、壁画、地毯、关于书籍的卡通摆件等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馆内摆放着舒适的座椅、地毯、靠垫,学生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四、对我国小学教育的启示

通过观察和分析美国小学教育中关于“学生主体”的教育实践,再反观我国的小学教育,不难发现其中存在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的问题。

首先,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往往是由教师参照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设计的,设计好的教学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动,做好的一分教学计划可以在同年级的任何班级实施,具有很强的“普适性”。但这样一来,忽略了学生的独特性和主体性,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学习的主体。不少教师可能会布置类似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任务,但实际在教学中使用到的和给予反馈的少之又少,整堂课还是多以教师为中心的师传生受式。事实上,我们应当组织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和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思考如何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比如,将上位的、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乐于探索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于学习内容相关的、可供选择的探究主题,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是有分量的一员,会更加乐于参与。

其次,学校和教师应该具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并且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学生主体”观。从细节着手,将这些意识和行动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如,学校的午餐应该考虑有些孩子的食物过敏反应;在走廊或教室里建立储物柜,告知学生不必携带的书籍和学习用具,减轻学生每天背书包的负担;建立营养丰富又健康的饮食搭配,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个性化午餐;将学年的整体计划、学习及活动安排制成表格告知家长,方便家长安排时间和为学生购买相关学习用具……班级的规章制度应和学生一同协商制定,不能由班主任主观决定,这样一来孩子们更愿意遵守和践行。

最后,学校的环境应该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而创设的。当前我国的小学校园环境更多地是在展示学校的业绩和荣誉、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口号、名人的题词、优秀教师风采等内容。事实上,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该在学校中展示学生的作品和学生的风采。教室内不需要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轨的上位口号,而需更多地关注学生所见、学生所想、学生所需,比如将学生的课堂作业、美术作品进行展示,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易错知识整理提炼后张贴在教室内,发挥隐性的教育功能。

小学生美育范文第5篇

审美观是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和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小学生这种认识形成的正确性,最直观的是来自学校的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应该说是正确审美观树立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1.1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

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观的培养可以依靠教材中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如在《五彩的烟花》特色栏目中,可以在学生沉浸在对美的欣赏与创造中时,向学生讲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盛况,让学生知道我国在这届奥运会上所取得的伟大成绩,向在奥运会上取得优秀成绩的运动员学习他们那种为祖国荣誉而努力拼搏的精神,懂得为祖国而奉献的美。通过审美活动还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智慧、训练思维能力,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1.2培养学生心理健康

美蕴藏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美。教育和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善于观察和发现美的东西是小学美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审美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个美好的世界,明白什么是健康理想的生活。美术教育工作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从教材中发掘美的内涵,美的心灵,美的理想,使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自觉地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如在《我架神州游太空》一课中,可以让学生知道科学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亲近科学的情感,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的理想信念。

2、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审美观培养

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是无意记忆仍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逐年增强,思维方式外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其想象力随年龄增长日渐丰富。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但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其想象从片面、模糊逐步向完整、正确的方向发展。

2.1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认识

小学生的审美认识来源于粗浅的社会体验和学校的美术教育。小学生的审美认识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积淀的过程。现代小学生处于时代瞬息万变、信息急剧膨胀、各种思想纷至沓来的特定时代,这对于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小学生来说往往会由此引起审美迷茫。美术教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新形势下的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不但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扎实的美术理论功底,还要施以适当的方式方法,还要努力研究小学生审美心理形成过程,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纠正学生审美观上的偏差,进行科学引导,以实现小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美术教师要坚持师生间相互尊重,以平等的关系进行教学,着重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利用群体教育。努力发展开放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实现相互影响和相互教育。

2.2美术教师应以积极向上的美学观引发学生的审美追求

对于处在审美观尚未形成的青年学生来说,最根本、最长远的办法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用正确的美学观激发、培养他们的审美追求。只有当学生们认识到自己正确的审美观真正价值时,他们才不会放弃对真正美的观念的追求。不难看出,积极向上的美学观在小学美术教育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美术教育工作中要认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高尚的美学观,促进学生审美思想的形成,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在《美丽的家乡》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景、风情,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的美,在教学过程中以积极向上的美学观引导学生去发现真正的美,让学生的画笔画出美好的事物,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出现的不正确的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