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效沟通的定义

高效沟通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效沟通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效沟通的定义

高效沟通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沟通 综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Summarize

WANG Y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chool,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59)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current scientific theory about communication problems and sum up achievement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problems, a brief review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needs further expanding and deepening problems.

Key words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summarize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面对来自专业选择、学习困难、感情挫折、就业压力、同学关系等很多方面的压力,思想困惑和心理矛盾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这些都离不开一项基本途径―沟通。沟通是一切社会关系形成的根基,是一切社会矛盾得以解决的有效手段。沟通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石,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实现。近年来,沟通的理念逐渐彰显, 但相应的研究成果还是很少,同时现有的研究成果没有凸显足够的影响力,其中还有些存在争议的地方。 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可以看到现已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能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不仅对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积极意义而且对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1 关于沟通一般理论的研究

沟通的一般理论是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理论基础,目前对沟通一般理论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1.1 关于沟通含义的研究

不同学科基于本学科特点,对沟通的含义做了界定:

政治社会学认为:所谓沟通,实际上就是指信息沟通,即人与人之间借助于某种媒介,通过一定的途径传达思想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①教育社会学认为:狭义的沟通是指以符号、记号为媒介实现的社会行为的交互作用,即人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对方接受信息的人。广义的沟通则是人类的整体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换观念、思想、知识、情绪等信息,而且交换相互作用的个体的全部社会行为。②组织行为学认为沟通也称“信息沟通”,指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组织与组织之达思想、交流情报、传递信息的过程。人与人之间传达信息的工具不仅仅是、文字、符号,还包括姿态和行为等。③管理沟通学认为:沟通是人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一定的信息从发送者传递给接受者,并获取理解的过程。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转移信息的过程,有时人们也用交往、交流、意义沟通、信息传达等术语,它是一个人获得他人思想、感情、见解、价值观的一种途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人们可以分享彼此的感情和知识,也可以消除误会,增进了解。④

1.2 关于沟通要素的研究

不同学科研究沟通过程的角度不同:

教育社会学认为:有效沟通的要素包括理解、积极倾听、鼓励、培养、自尊等诸多方面。⑤组织行为学认为沟通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信息的发送者、信息的接收者和所传递的信息。⑥管理沟通学认为沟通的基本要素包括:沟通的信息载体、沟通的渠道、沟通的背景、沟通的时机等。⑦

1.3 关于沟通的作用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认为,沟通提供人身心发展必须的信息;人凭借沟通交换信息,并建立与维持相互联系;沟通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途径。自我概念:关于自己的概念。⑧管理学认为,沟通是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沟通是组织协调各方面活动,实现科学管理的手段;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履行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沟通有利于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改善人际关系。⑨

从对一般的沟通理论的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学科对沟通这一概念的界定不同,但都是根据本学科的研究重点来界定的,都有它的道理。各学科对沟通含义的界定都相对成熟了,但是沟通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界定还是不成熟。同沟通的含义界定一样,不同的学科对沟通结构要素的组成也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大体上都是包括信息发出者、信息接收者、信息通道、信息及信息反馈等几个部分,但是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要素结构的研究还很少。总之,不同的学科对沟通的含义、结构及作用的界定是不一样的,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对沟通的研究比较纵深,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沟通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研究就更少了。

2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理论的研究

2.1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重要性的研究

杨学勇认为⑩两大因素呼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强师生沟通:大学生的自身的素质问题,这其中又包括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目前高校师生存在的沟通障碍要求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薛宇认为,大学生“立体沟通”教育的意义主要有: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可以建立信任机制,通过沟通可以缩小或消除“心理距离”, 互相产生信任感;可以培养大学生自身的沟通能力。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特征的研究

王宇航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具有系统性,沟通方式具有多样性,沟通的内容具有社会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持续性。罗海英认为双向沟通具有双向互动性、动态循环性和认识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主观能动性主要强调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张淑芹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困境主要有:教育主体形成的沟通障碍;教育客体形成的沟通障碍;教育形式的沟通障碍。超越困境的途径是:改革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式;重视情感教育,寻找有效沟通的切入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建设;培养大学生自身的沟通能力;掌握沟通技巧,建立有效沟通机制。杨春英认为:导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沟通失效的原因主要有:由于教育者的原因形成沟通障碍;由于教育对象的原因形成沟通障碍;由于教育方式的原因形成沟通障碍。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克服障碍,实现有效沟通的对策是:以人为本, 实施情感教育;磨练沟通技巧, 讲求沟通的艺术性,这里的艺术性是指讲求语言沟通的艺术性,讲求非语言沟通的艺术性,善于引导教育对象;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吴文明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沟通的障碍, 包括以下几个层面:教育者的沟通技能影响沟通的效果;受教育者自身的因素影响沟通的效果;物理距离、心理差异等感情差异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沟通媒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且认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途径有:以人为本,进行情感教育;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着的沟通技巧,具体包括:耐心倾听,通情达理,尊重学生需求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将是否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作为选拔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指标。

2.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原则与方法研究

张淑芹认为,改革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式应坚持三个原则: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贴近学生生活;坚持关心学生的主体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罗海英认为要确保双向沟通的顺利开展必须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平等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和及时性与经常性相结合。张沧丽认为,沟通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形式, 如开座谈会、个别谈话;另一种是深入生活与学生打成一片,从情感沟通入手来了解思想,沟通思想。

3 简要评述

目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地成绩,但研究还不够深入,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例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障碍及应对策略的研究多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要素的角度分析,而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环节的角度分析的较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效果的评价问题很少涉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规律的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研究都比较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这一课题将逐渐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同时这一课题的研究趋势将呈现如下特点:第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理念的研究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第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法的研究更加注重人性化和多样化;第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评价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全面性,防止片面性。

注释

①夏玉珍,江立华.政治社会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②⑤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

③⑥肖志雄,刘宇Z.组织行为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1.

④王磊.管理沟通.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01.

⑦苏勇,罗殿军.管理沟通.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8.

⑧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⑨徐向艺.管理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

⑩杨学勇.走进学生心灵的钥匙――沟通.中国校外教育,2008(10).

薛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建立“立体沟通”教育体系的意义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王宇航.建立健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中国高等教育,2008(10).

罗海英.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双向沟通.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张淑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困境与超越.许昌学院学报,2009(3).

杨春英.论有效沟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5).

高效沟通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央银行沟通;透明度;预期管理

中图分类号:F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1-0008-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1.02

随着预期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沟通在引导和管理市场预期方面所具有的工具价值引起了国内外学界、业界的广泛关注。中央银行沟通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相对来说为时不长,在实践过程中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为了充分发挥沟通的工具作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需要对沟通进行全面、系统的专题研究。本文围绕中央银行沟通本质属性,对其内涵和外延、沟通所要实现的目标以及沟通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

一、中央银行沟通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成功的沟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促进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高,已经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共识。近年来,学界、业界围绕“中央银行沟通”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并未就“中央银行沟通”给出一个规范的定义。把中央银行沟通直接定义为实现货币政策透明的工具,或者混同于货币政策透明,忽略了中央银行沟通的诸多核心特征。

(一)中央银行沟通的内涵

Blinder et al(2008)认为,中央银行沟通可以被定义为“中央银行向公众披露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策略、经济前景及未来货币政策意向等相关信息的过程”[1]。这一定义强调了“信息披露”在中央银行沟通中的重要性,但却仅强调了中央银行的信息披露过程,而忽视了中央银行寻求信息为沟通对象理解认同这一重要目的。

谢杰斌(2009)利用一个简单模型对中央银行沟通内涵加以阐释,认为中央银行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编码及解码、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等三个过程[2]。针对经济主体关注的参数向量?兹,中央银行运用一套经济主体与中央银行所共同认同的编码系统,对相关信息进行编码后向公众传递出相应的信号向量y,y经过一定的信道(c)传递到经济主体,经济主体接收到的信号向量为y,经济主体对收到的信息加以解码形成对于参数向量?兹的后验判断?兹,并做出相应的经济决策a。继而,中央银行通过加强与公众双向信息沟通,在双向互动中获取公众相关信息,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改进中央银行沟通的过程。

上述的分析表明,对中央银行沟通的理解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对政策相关信息的披露程度,二是公众对所披露政策信息的理解程度。基于此,谢杰斌(2009)将中央银行沟通定义为“中央银行向相关主体披露货币政策信息,并寻求该信息为沟通对象理解认同的过程”。中央银行沟通不仅仅是货币政策信息的被动披露与透明化,更是为了实现有效引导公众预期目的而主动进行的信息沟通过程。”

(二)中央银行沟通的外延

从某种意义讲,沟通是个与中央银行与生俱来的话题。在长期的实践中,学界在对货币政策透明度、可预测性展开系列研究时,无法回避“沟通”不可替代的工具作用。

1.中央银行沟通与货币政策透明度

一般来讲,“货币政策透明度”泛指货币政策的公开程度,特别是指中央银行对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等的公布及决策理由的解释程度。

Winkler(2000)认为,应该从公开、清晰、诚实和共同理解四个方面来理解货币政策透明度,提出了“广义透明度”的概念[3]。Eijffinger and Geraats(2002)根据货币政策决策不同阶段的信息披露,将透明分为政治透明、经济透明、程序透明、政策透明和操作透明五个方面[4]。Blinder(2004)认为,如果中央银行的行为“易于察觉”、政策“易于解读”、公告“没有欺骗”的话,那么就称该中央银行是透明的”[5]。

实现公众对货币政策决策过程和政策决定的真正理解,是提高透明度的理想境界,而沟通则是谋求透明从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工具。在实现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透明可看作是中介目标,可从工具与中介目标的意义上将沟通与透明区分与联系。

2.中央银行沟通与货币政策可预测性

中央银行的有效沟通,不仅使得经济主体能根据沟通所传递的信息,较为准确地预测短期内的货币政策走向,提高了货币政策的“短期可预测性”,而且能够根据中央银行沟通传递出的前后一致的系统性信息,逐渐对货币政策框架有较为正确的认识与把握,提高了货币政策的“长期可预测性”。Amato Morris、Shin(2003)认为“中央银行的沟通是决定市场对货币政策决策以及利率未来走势预测能力的关键因素”[6]。Ehrmann、Fratzscher(2005)认为,更高频率的沟通有利于帮助市场预测未来货币政策决定[7]。

透明是中央银行沟通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Geraats(2002)将透明定义为“货币政策决策者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不存在信息的不对称”[8]。根据这一定义,一个透明的中央银行应该是可预测的,然而一个可预测的中央银行并非一定是透明的。有些情形下,即使中央银行不透明,货币政策行动也可能是可预测的。比如,如果宏观经济环境非常稳定,那么政策利率就不必发生变化。或者中央银行通过一些特定模式的用语,预先向市场明确传递下一次政策决定的信号。

尽管货币政策行动的可预测性具有很多积极效应,但可预测性本身并非是中央银行的目的,不应扭曲货币政策行动来实现可预测。比如,为了避免市场的出其不意而推迟政策决定,将会导致公众更难以理解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反应。关注短期的可预测性实际上将降低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有损中央银行的可信性,降低货币政策中长期可预测性。

二、中央银行沟通的目标

近十多年来,中央银行与公众的沟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仅表现为沟通渠道趋于多样化,而且沟通的内容也不断丰富。中央银行强化与公众的沟通,不仅是问责制等外部因素的推动,也是央行自身建设的需要,体现了中央银行工作理念、工作方式的转变。中央银行沟通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地推动中央银行独立性建设,授予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的更大独立性,成为中央银行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独立性是中央银行维护货币稳定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问责制是一种既能对权力进行规范与制约,又能与独立性良好兼容的制度选择。无论是何种问责制安排,中央银行及时、准确地传递出相关信息都是其必要条件。公众对中央银行政策行为的有效评估与监督,是以对中央银行决策信息和决策依据的充分了解为前提的,这就需要中央银行针对其政策意图和政策操作与公众进行更为有效的沟通。

Blinder(2004)指出,如果不能得到充分的信息,那么关心中央银行的外部人士将无法监督中央银行的行为;如果无法取得中央银行的分析及论证,那么外部人士也将无法评估中央银行的分析及论证的质量;如果不知道中央银行试图要达到什么目标,那么外部人士就不能评价中央银行政策的成效。

(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996年Alan Blinder在伦敦经济学院发表演讲时,阐述了其对中央银行沟通的看法,当时央行沟通研究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9]。他指出:“更为开放的中央银行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因为对中央银行未来行为的预期成为了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之间的联系纽带。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央银行,通过向市场提供其自身对影响货币政策决策基本面的更多信息和判断,有利于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通过提高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行动的预测能力,中央银行也能更准确地预测到市场对货币政策所做的反应,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经济管理的目标。”2007年,Michael Woodford(2001)在美联储的一次演讲中强调:“成功的货币政策并非只是有效控制隔夜利率,更重要的是影响市场对未来隔夜利率走势的预期[10]。因此,透明度的提高对于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预期的有效管理是货币政策成功实施的一个关键要素。中央银行沟通,通过“创造信息”和“降低噪音”两条途径加强预期管理。中央银行与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效双向沟通,有利于提高信号噪音比,实现中央银行预期管理的目标,这是沟通工具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

(三)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性

货币政策可信性是指公众对中央银行实现物价稳定目标决心、能力的信任程度。可信性成为了货币政策框架的核心要素。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可信性越高,该政策对公众预期形成和决策行为的引导作用越强,政策效果就越好;反之,政策的可信度越小,其政策效果就越差。

中央银行沟通是决定货币政策可信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中央银行与公众缺乏有效的沟通,公众就无法判断调控效果与承诺目标的偏离是由于中央银行的短期行为或控制不当造成的,还是由未预料到的需求与供给冲击造成的,这会对货币政策的可信性造成损害。中央银行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公众对目标偏离的原因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理解,可以增强公众对中央银行的信任,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性。

(四)普及公共金融教育

普及金融教育既是中央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中央银行自身建设的需要。现代中央银行承担着保持币值稳定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职责,其职责的有效履行与公众金融素养的提升密切相关。通过实施公共金融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金融素养,对于个人充分享受现代金融提供的服务,对于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讲,中央银行沟通的过程也是普及金融教育、提高公众金融素养的过程。中央银行面对着多元化的沟通对象,针对各种对象金融素养的现状,不同的信息需求,在沟通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应采取差异化的沟通策略,提高沟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沟通中提高公众的金融素养,在公众金融素养提高的过程中增强双向沟通的有效性。在如此良性循环的双向沟通中,货币政策实施的环境进一步优化,中央银行预期管理的效力不断增强,有利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高。

三、中央银行沟通的基础理论

随着货币政策透明度制度的兴起,作为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工具的中央银行沟通,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注重与公众和市场的沟通,不仅是货币政策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与相关经济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经济理论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中央银行沟通本质属性的认识。

(一)理性预期理论与中央银行的隐密性

20世纪70年代,Lucas(1972)、Sargent、Wallace(1975)等人在宏观经济领域掀起了一场理性预期革命[11-12]。此后,“理性预期”逐渐替代“适应性预期”成为刻画公众预期形成的主要分析范畴。“理性预期”在货币政策领域的运用得出了“政策无效性定理”,即认为任何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对实际变量都没有影响,而只有意料之外的政策才是有效的。

作为“政策无效性定理”的派生产物,在一段时间内各国中央银行信奉的是“越不透明越有效”的货币政策观点,认为在制定及实施货币政策时应特别注意保持“隐秘性”,希望通过“出其不意”的政策来实现货币政策意图。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主动与经济主体交流信息的中央银行沟通被认为是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不智之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各国中央银行的重视。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与货币政策透明度

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是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前提之一。现实生活中,市场主体不可能占有完全的市场信息。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获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行为在理论上被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中央银行和公众所拥有的信息显然是不对称的。中央银行的机构特殊性,决定了其拥有天然的信息优势。中央银行在当前的经济运行状况、政策目标及工具、决策程序等方面都比公众更具有信息优势。这种信息不对称,对公众而言不仅造成了信息不确定性程度的加大,也间接增加了公众对相关信息进行搜寻的成本。

为了降低公众面临的不确定性,作为政策决策部门的中央银行应及时有效地披露信息,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公众预测误差,使双方走向合作博弈,提高货币政策效率,改善社会福利。

(三)时间不一致性理论与货币政策可信性

Kydland、Prescott(1977)将博弈论引入宏观经济学,探讨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深化了“规则和相机抉择”的讨论[13]。自从提出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问题后,许多学者分析了约束中央银行实施相机抉择货币政策、降低通货膨胀偏差的种种办法。

实践表明,在促进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有效培育并保持中央银行的可信性等方面,中央银行与公众之间的良好沟通发挥着积极作用。比如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特别注重与公众的沟通,通过通货膨胀目标为货币政策实施提供了一个名义锚,使货币政策操作不能随意更改,以便公众更好地监督和评价中央银行的行为。定期通货膨胀预测,阐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以便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责任规定及政策绩效的社会评价,形成了对中央银行的有效约束,有利于降低时间不一致性,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性。

(四)新凯恩斯学派与预期管理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新凯恩斯学派。该学派接受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假设,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上,从价格粘性、交易成本和市场不完全等角度得出结论: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对实际变量依然会产生实实在在的作用,而且这些作用可以持续,从而在有微观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坚持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思想。

新凯恩斯革命进一步推动中央银行沟通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在新凯恩斯框架中,“价格粘性”的存在使得预期在决定经济变量未来走势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从而也强调了沟通对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作用。只有系统性的、可预测的货币政策当局才能有效影响经济主体的预期形成机制,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其最终目标。既然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公众对该政策的预期,如果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能够清晰准确地传导到公众那里,货币政策就会对公众的预期产生积极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各国央行纷纷将政策目标的重点转向控制通货膨胀,并开始注意提高政策的透明性。中央银行在实行反通货膨胀政策时,如果提高政策透明度,向公众告知实情,事先详细披露政策信息,那么预料中的货币政策则更有利于稳定经济,能以较低的代价达到降低通货膨胀的目的。如何通过有效的双向沟通,既为市场的未来政策路径预期提供指导,同时又不会造成公共信息对私人信息的挤出,是中央银行沟通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参考文献:

[1]Blinder, Ehrmann, Fratzscher, De Haan, Jansen.Central Bank Communic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M].A Survey of 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8.

[2]谢杰斌.中央银行沟通:理论与实践[D].厦门:厦门大学,2009.

[3]Winkler, B.Which kind of transparency.On the need for clarity in monetary-policy making[R]. ECB Working Paper,2000.

[4]Eijffinger,Geraats.How transparent are central banks[R].CEPR Discussion Paper,2002.

[5]Blinder.The Quiet Revolution: Central Banking Goes Modern[M].New Haven,CT:YaIe University Press,2004.

[6]Amato, Morris, munic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R].BIS working Paper,2003.

[7]Ehrmann,munic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by central bank committees: different strategies, same effectiveness[R].ECB working paper,2005.

[8]Geraats, P. Central Bank Transparency[J]. Economic Journal,2002(112).

[9]Blinder.Central Banking in Theory and Practice. Cambridge MA: MIT Press[R].1998.

[10] Woodford.Monetary Policy in the information economy, In Economic Policy for the Information Economy[M].Kansas City: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2001.

[11]Lucas.Expectations and the Neutrality of Money[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72.4(2): 103-124.

[12]Sargent and Wallace.Rational Expectations, the Optimal Monetary Instrument,and the Optimal Money Supply Rul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5(83): 241-254.

高效沟通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管理;中国企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所谓企业管理,指的是管理层对企业内部通过合理的组织、计划和有效的指挥、监督等环节进行的一系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对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方面进行协调,目的提高企业组织的效率。与国际企业管理相比,我国企业管理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存在着资金不足、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偏低、技术力量和竞争力薄弱等问题。

1 企业管理问题

1.1 缺乏相应的企业管理战略

首先是缺乏相应的企业管理战略。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企业的战略问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多数企业普遍缺乏有效的企业战略,即便有些企业有企业战略,却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和主要力量,企业战略的选择与构建对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1.2 企业管理意识薄弱

其次是企业的管理意识薄弱。所谓企业的管理意识,指的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自觉的利用各种合理有效的方法理解和认识企业的管理原则。企业的管理意识和企业管理的指导原则对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管理者要学会利用各种不同的资源,充分的组织和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最大化的企业利润。

1.3 缺乏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是企业创建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要素之一,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人起着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但是,我国众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企业内部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才分布不均,企业中人才的分布不是过多就是太少;二是企业的薪资不合理,导致高素质人才的流失;三是人才的管理和服务方面体系不够健全完善;四是企业在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方面不够规范,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方面不够重视。

1.4 企业文化建设的缺失

企业文化的建设方面不足。每个企业都有其特定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企业的基础之上的,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是这个企能够以生存和发展的软环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同时,企业文化还具有约束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进行思想方面的激励等功能。但是,截至目前为止,我国还有诸多企业没有构建企业文化,或者没有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体系。

2 企业沟通方面

除了企业的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项目管理,企业的管理沟通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沟通相比,我国企业管理沟通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下面对我国企业在管理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详细的阐述。

2.1 企业管理沟通方面的问题

我国多数企业都把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放在了企业工作的第一位置,在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管理沟通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企业管理层对管理沟通也不够重视,我国企业管理中,在沟通方面的管理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2.1.1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

企业的管理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和协调、控制等方面的功能,在各种管理功能中,各项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沟通,同时,企业在业务管理方面等都离不开沟通。另外,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内部形成和谐的工作环境对于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2]。而企业和公司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同样离不开沟通。但是,我国企业普遍忽视了对沟通的重视,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问题在于企业管理层对管理沟通存在着思想上的偏差。

2.1.2沟通渠道单一

企业管理过程中,对管理沟通的战略目标和规划不足,多数管理沟通目标都是针对短期活动所制定的。另外,我国企业的沟通渠道过于单一,在管理沟通中,沟通信息、沟通范围、沟通方式等都对沟通成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因素。在众多沟通因素当中,沟通的范围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沟通的范围有沟通信息决定,而沟通的信息又取决于沟通的渠道。我国企业沟通的渠道主要存在着下多上少、间接多,直接少、纵多横少等问题。我国目前企业的沟通渠道过于单一。

2.1.3缺乏相应的机构和制度

企业没有构建相应的沟通机构和沟通制度,沟通是组织系统中的生命线,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内容之一,企业的管理普遍缺乏相应的管理部门,尤其是企业的管理沟通部门。企业管理也没有制定相关的管理沟通制度。导致企业的沟通普遍缺乏制度上的规范与约束,企业沟通的随意性和个人色彩都比较强烈。沟通,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科,沟通能力需要培养,与国外健全完善的沟通制度相比,我国沟通制度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2.2 解决措施

2.2.1加强企业管理沟通的认识

要解决上述管理沟通方面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管理沟通的认识方面的问题,只有全面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了管理沟通在企业管理当中的作用和意义,确立管理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才能加强管理沟通方面的建设和管理。不管是从企业管理的职能上看,还是从企业管理的实质上看,企业管理的沟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组织中,沟通是组织系统的中心内容,企业的任何一个方面都离不开沟通,因此,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明确沟通的意义和作用,加强对企业管理沟通的认识。

2.2.2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

其次,要根据企业管理的目标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企业管理沟通战略目标。在企业的关咯过程中,企业战略对企业管理的战术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制定明确有效的管理战略目标,才能有效推动管理沟通机构和制度的建立。制定企业管理偷工的战略目标时,首先要根据企业既定的总体战略目标和相应的方针政策来制定管理沟通的战略目标,改善沟通环境,构建和谐的沟通氛围,才能提高管理沟通的效率,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促进固定沟通模式的形成,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2.2.3对管理者进行沟通培训

管理者的沟通思想、沟通理念和沟通意识直接决定着管理沟通战略的形成和实施。在管理沟通中,管理者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管理沟通的制度和策略。因此,在构建专门的管理沟通机构前,制定管理沟通的战略目标时,首先要提高管理者的沟通思想和沟通理念,对管理者和决策者进行管理沟通方面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从而提高管理者的沟通理念,强化管理者的沟通意识,最终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管理沟通战略目标。

2.2.4创建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沟通制度

要保证管理沟通战略目标能够有效的实施,企业就需要建立专门的企业管理沟通部门,由企业管理沟通部门负责一切企业管理沟通事物。并制定完善有效的沟通制度,通过制度配合管理沟通部门实现其职能。作为企业中的职能部门之一,管理沟通部门的职能包括参与企业沟通战略的制定;对企业管理沟通活动进行合理的组织、规划,在管理沟通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信息沟通的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反馈信息,通过信息的反馈,进一步完善管理沟通制度。通过制定专门的管理沟通部门和相应的制度,能够有效改善企业管理沟通的缺位问题,提高企业管理的效果。

3 解决管理问题的对策

从总体上说,企业管理问题还存在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项目资金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下面提出几条综合性的建议,从而改善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缩小我国企业管理与国际发达国家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

3.1 创新企业管理模式

要改变现阶段企业管理的现状,首要的一点就是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结构和企业经营模式也在不断的改革中,要保证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目标战略相适应,就需要改变企业原有的管理方式,更新原有的管理理念,改进和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管理,为企业科学、规范的管理提供有据可循的制度,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3.2 强化人力资源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人力资源起着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能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此,企业要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要强化人力资源的管理,健全和完善企业职员的技能培养,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构建合理完善的人才激励制度,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合理有效的利用好企业的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3.3 促进企业管理文化的建设

企业的管理文化形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企业的管理思想、企业的管理方法和企业的管理意识等。企业管理文化对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支配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的管理文化也随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完善而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不同企业的不同管理方式形成了企业独特的管理文化。同时,企业的管理文化总结了企业发展的每个过程,因此,企业的管理文化对企业的管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要积极促进企业管理文化的建设。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变革。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的管理体制,及时更新企业管理模式,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保证企业健康的发展[3]。

【参考文献】

[1]陈康敏;李斌.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沟通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术论坛.2009.07.7-8

高效沟通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沟通员工绩效

1引言

近些年来,不少研究者对如何提高员工绩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改进绩效考评方案,加强绩效考核。然而大量的实践证明,大部分企业的年终绩效考核是流于形式,对提高员工绩效毫无帮助。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沟通不够。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串联起整个系统的工具就是贯穿始终的持续不断的信息沟通,沟通才是整个链条上最重要的一环,研究统计表明,企业中的管理者在信息沟通方面用掉的时间占全部时间的50%~90%,而在有些企业还是最薄弱的一环。因此,本文探讨了沟通在管理尤其是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旨在为管理者总结有关信息沟通经验,提高员工绩效提供参考。

2沟通的作用

信息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天天与信息打交道,一刻也离不开信息,信息把许多独立的人、团体、组织贯通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信息传递加速,跨文化管理愈加复杂,在一个组织中,信息沟通有其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管理层与管理层、管理层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都需要沟通来掌握和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沟通的目标是使接受者理解信息的含义。主管和团队领导传达各项指令,同事之间了解工作进度,无论是上级与下级之间,还是同层之间,都要充分借助沟通的力量来保证工作协作的正常运转,使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互动地把握自己与他人、与总体的动态联系,从而推动组织的发展。没有有效的信息沟通,就不利于协同工作,表达感情,就不利于分享信息,甚至就无法知道该做些什么。美国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比斯特曾说:“未来的竞争将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就在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竞争”。因此,作为管理者,首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加强信息沟通。

2.1有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率

任何决策都会涉及到干什么、怎么干、何时干等问题。每当遇到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时,管理者就需要从广泛的企业内部的沟通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情报,然后进行决策,或建议有关人员作决策,以迅速解决问题。下属人员也可以主动与上级管理人员沟通,提出自己的建议,供领导者作决策时参考,或经过沟通,取得上级领导的认可,自行决策。企业内部的沟通为各个部门和人员进行决策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从而增强了判断能力,提高决策的正确率。

2.2有助于增加员工工作的协作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社会,企业亦是如此。企业是由许多员工构成的一个完整体,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每个员工的工作都是企业这一整体中的一个环节,大家的利益已联成一个共同体,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应保持密切的配合,而要想保持密切配合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实现。信息沟通可以加强员工之间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使他们共同努力、步调一致形成一种无可比拟的全力,实现企业的目标。

2.3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提高员工的士气

沟通可以使领导者了解员工的需要,关心员工的疾苦,在决策中就会考虑员工的要求,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人一般都会要求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一个恰当的评价。如果领导的表扬、认可或者满意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传递给员工,就会造成某种工作激励。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上下级关系,从而增进彼此的了解,消除误解、隔阂和猜忌,使企业有一个和谐的组织氛围,所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是有效沟通的结果。

2.4有利于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减少冲突

大量的研究表明,员工的不满情绪主要不是来源于工作条件,也不是来源于工资待遇问题,而是由于缺乏必要沟通。没有适当的沟通,管理者对下属的需求了解不会充分,下属就可能对分配给他们的任务和要求他们完成的工作有错误的理解,使工作任务不能正确地圆满地完成,这样,不仅会导致企业在效益方面的损失,同时滋生不满情绪,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安定团结。

3问题及措施

在沟通中,一般来讲,绝对达到沟通者的目的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任何沟通网络中都可能存在沟通障碍,这种障碍直接影响和妨碍管理人员掌握信息,使他们不能顺利实施各项职能,因此,必须及时发现沟通中的障碍并加以疏导。常见的沟通障碍有个人障碍、物理障碍、语义障碍和组织结构障碍等。

3.1个人障碍

它是指由于人的感情、价值观,或者不好的倾向习惯而造成的沟通障碍,另外还包括人们在受教育程度、种族、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其他方面的差别引起的沟通障碍。个人障碍常常与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关,它很类似于实际的物理距离。例如,张三用盛气凌人的语气与李四讲话,李四对这样的说话方式很反感,这种反感就导致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我们的感情是无时不在的知觉过滤器,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实际上都是我们的感情所愿意接受的东西,所以沟通实际上是由我们的期望所引导的。另外,人们在传递和接受信息时,往往会把自己的主观态度掺杂进去,例如,接受者可能会根据主观判断去推测别人动机,猜测对方的“弦外之音”。解决个人障碍的办法,从组织来讲,就是信息传递机构应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在员工心目中树立牢固的威信;就个人而言,就是要不怀成见。

3.2物理障碍

它是指在人们沟通的环境中存在的障碍。一个典型的物理障碍是突然出现的干扰噪音盖过了说话的声音。其他物理障碍包括人和人之间的距离、障碍物、或干扰无线电信号的静电。当物理干扰出现时,人们通常会意识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补偿。物理障碍可以转化为积极的因素,方法是通过生态控制改善沟通环境,传递者使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接收者的感受和行为。

3.3语义障碍

语义学是有关语义含义的科学,与研究的语音学相对应。沟通可以说几乎全是符号的沟通,是使用有特定含义的符号(文字、图画和动作)实现的。这些符号在设立之初和使用时都有强烈的偶然性和主观性,能否准确地表达清楚意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况且,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又存在着接受者的解码和解释,这又在很大程度上与接受者的阅历、知识储存和相关的情境有关。所以,在语义传播中,不确定性是难免的,这就需要交谈双方采取广义范围内的合作原则,需要双方的共同靠近,达成一定层次上的共识。

3.4组织结构障碍

它主要是指组织规模对沟通造成的障碍。一般而言,企业的管理层次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从而影响信息传递的质量和速度。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经历的层次和环节越多,失真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企业规模的扩大会带来一定的空间距离,由于空间距离造成的生疏必然反映到沟通上来。这就需要合理设置沟通途径,减少中间环节。

4实施有效信息沟通的措施

4.1构建畅通的沟通网络

企业在建立较完善的管理体系之后,体系内部就形成自上而下的不同层次(高层、中层、基层);每个层次中划分出不同的职能,设立不同的职能部门;每个部门又进行层次与职能的,从而形成了体系的组织架构。但是要使体系内各部分高效运作起来,就需要在组织内各部门和不同层次人员之间,通过一定的沟通工具(如各种会议、电子媒体、意见信箱、内部沟通、布告栏等),建立纵横交错的高效信息沟通网络,确保企业内能顺畅地沟通各种信息,为全员充分参与创造条件,使高层的方针政策能快速、高效地传递到企业各处,并通过监督、答疑等手段,使企业内的员工都能理解并执行。同时,各层次、各部门的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到相关的层次和职能部门,进行解决、修正和统计分析。

4.2树立主动的沟通意识

人的行为受人的意识支配,只有强烈的意识才会产生直接的行动,这是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树立主动的沟通意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领导者要树立主动的沟通意识。企业中管理者的决定作用比一般职工要大得多,企业管理者的沟通意识,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沟通的有效开展。一个企业或部门的领导应有主动的沟通态度,给予部属由衷表达意见的机会,以促使上下意见一致,从而培养上下的整体利益观念。其次,员工亦须树立正确主动的沟通意识。由于受封建意识的影响,“上尊下卑”的观念在许多人的脑子里深深扎根。为此,大部分员工不愿主动向领导沟通,以免引起领导的反感,能主动沟通的员工亦大多流于吹牛拍马屁、歪曲事实、虚报数字、蒙敝真相。如此沟通不如不沟通。其实,并非所有的管理者都喜欢听奉承的话、听假话,管理者也需要部属的理解和支持,需要部属讲实话、讲真话,以帮助他们正确决策和管理,部属应明确沟通是双向的,不能总是等待领导来沟通,当需要获知某些消息或有某种需求时,也可以主动地与上级沟通,这也是争取权力和贡献智慧的有效途径。

4.3创造有利的沟通环境

环境是影响有效沟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这里所讲的环境主要是指人文环境。营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氛围的关键是培育积极的企业文化。企业可逐渐地形成一套自己独有的价值观、理念,这种价值观以优质服务为核心,以良好沟通为特色。它可通过集体活动如集体旅游、联欢会、俱乐部等加强员工间的联系。因为在这些活动中,无论是最上层的管理人员还是服务员,都可以卸下工作的担子,恢复最真实的自我,轻轻松松地平等交流,建立起一种大家庭式的感情氛围,从而提高内部顾客的满意度,使工作于该企业的员工不但可以获得薪金、职位上的回报,也可获得情感上的归依。

参考文献

1[美]R·勒德洛,F·潘顿.有效沟通[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2唐月娥.管理心理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3[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6

4何娟.人力资源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高效沟通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大学生;有效沟通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3-0028-04

0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教育过程,更是一个沟通过程。有效沟通是指沟通的信息接收者在接收到信息后,能按照信息发送者的意图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信息,它在强调信息的正确传递的同时还强调信息的正确理解和反馈。因此,有效沟通的达成要求信息发送者不仅要清晰地表达所要传递的信息,而且要重视信息接收者的反应并不断修正信息的传递。辅导员、大学生个人及沟通途径等方面的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辅导员和学生的有效沟通,最终必然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1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意义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特殊地位及所承担的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神圣使命决定了其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辅导员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具体表现在:(1)能发展大学生健康的人格。人格作为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其发展的本质是人的一系列由低到高心理需要的不断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交往等需要较为强烈,辅导员从尊重、理解和关心的角度与学生进行沟通,满足其心理需求,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性的丰富和高扬;(2)能构筑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马克思说:“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1]学生在沟通中以辅导员为“镜子”,根据自身思想和行为在辅导员那里的反映,较为全面地认识与评价自己,提升自我意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

1.2 有利于调适大学生的心理平衡性

辅导员与大学生有效沟通的心理调适功能主要表现为:(1)能帮助大学生释放压力。当代大学生是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鲜有坎坷经历,当面对学习、生活、发展及社交等方面的问题时,较易出现心理困惑。辅导员和学生的沟通能为学生提供释放身心压力的途径,使他们在心理上趋向平衡、情绪上趋于稳定;(2)能帮助大学生获得归属感。当代大学生交往欲望强烈,但交际能力较差,内心深处充满孤单寂寞。辅导员通过沟通,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疏导,引导其学会沟通和交流,使学生融入集体,获得归属感。

1.3 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价值的创造者,有着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2]。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过程的引领者和人生目标的指路人,在经验阅历及信息掌握等方面与学生相比都有其自身优势。因此,应增强辅导员与学生的有效沟通,重视学生合理利益诉求的满足,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影响因素 分析

2.1 辅导员方面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开展者,其自身素质状况会对沟通产生重要影响。现实中有的辅导员忽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功底欠缺,对一些问题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影响了沟通工作的开展;有的辅导员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不高,淡化了对崇高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马列主义的坚定信念,政治意识淡薄,导致沟通立场不稳;一些辅导员由于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涵养意识淡化,导致在沟通中应有的示范效应遭到弱化。

辅导员的教育理念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沟通工作的成效。在目前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中,部分辅导员片面地认为只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就足够了,因而忽视沟通的教育引导功能。一些辅导员仍片面倚重灌输式的单向沟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深入贯彻,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良好的沟通态度和娴熟的沟通技能对师生间的有效沟通至关重要,而现实的辅导员工作中沟通态度不良和沟通技能不足的情况时有出现。(1)沟通态度不够积极。辅导员工作量大、待遇不高、发展出路窄是不争的事实,部分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差,加上高校相对滞后的“重显性、轻隐性”的辅导员绩效评估机制难以客观、全面地显现他们的辛勤劳动成果,抑制了辅导员参与沟通的积极性;(2)沟通方式过于简单。辅导员常采用开班会、群发短信、加入班级QQ群等“一对多”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很难有机会与辅导员单独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3)辅导员的角色冲突。高校辅导员既是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也是学生班级事务的服务者;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是学生实际问题的辅导咨询者。多样的社会角色使得辅导员处于两难境地:既想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又是一名严格的管理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师生间的沟通。

2.2 大学生方面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个性特征方面既有其独特的优点,同时也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思想活跃,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他们理论知识水平较高,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都在增强,有主见,不盲从,不人云亦云;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较好,容易理解和接受新事物。

在肯定优点的同时,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个性特征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对沟通的制约也应引起重视。一些大学生不注重政治素质的提升,忽视政治理论学习,理想信念方面表现出模糊不清的状况,导致沟通中接受辅导员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自觉性差;思维的活跃使他们在沟通过程中跳跃性较强,但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往往比较执拗,不容易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强烈的自主精神致使一些大学生常常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自尊心极强,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大懂得尊重别人,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好走极端,在沟通中易产生逆反心理;充斥于社会的多元复杂的道德观念必然引起大学生内心价值观念的冲突和博弈,加上对自我利益的较多考虑,一些大学生在道德选择中出现彷徨困惑,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缺乏有效的统一,导致沟通中的知行转化困难;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和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成熟使得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具有不稳定性,表现为情绪与情感的波动性大,沟通中容易出现心理困扰。这些消极因素既损伤了辅导员参与沟通的积极性,也削弱了辅导员和学生沟通的效果。

2.3 沟通途径方面

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在沟通过程中互为主客体,沟通后的反馈在沟通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在沟通过程中沟通反馈渠道不畅、沟通反馈机制不健全、辅导员忽视沟通反馈等都会阻碍辅导员和学生的有效沟通。

1)沟通反馈渠道不畅。畅通的沟通反馈渠道有利于辅导员第一时间获取学生的需求及意见,摸清学生在思想道德观念上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其思想和行为实施正确的引导。沟通反馈渠道的不畅无疑会阻碍有效沟通,比如有些大学生不善言谈,性格偏内向,与辅导员面对面的沟通可能无法让他们自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观念等,辅导员如果没有开设针对特殊学生需求的沟通反馈渠道,必然会使这部分学生的反馈意见被淹没,引导和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2)沟通反馈机制不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建立前置反馈、中继反馈和追踪反馈机制[3]。辅导员和学生的沟通需将这3种反馈贯穿始终,任何一种反馈的缺失都有可能导致反馈信息的不完善,从而影响沟通活动的顺利进行。以追踪反馈的缺失为例,一些辅导员在一轮沟通结束后,不能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来了解学生对沟通信息的态度和评价,不注意全面审视沟通过程的得失以总结经验教训,致使新一轮的沟通计划和内容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不愿意接受沟通信息,进而对沟通造成障碍。

3)辅导员忽视沟通反馈。在沟通过程中,部分辅导员以思想政治教育权威者自居,把学生看成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器”,时常采取“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沟通态度,不太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或者学生在接受沟通信息后作出了一些反应,而辅导员却置若罔闻,忽视学生的反馈意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失望进而出现敷衍了事、虚假反馈等情况,不利于辅导员改进和优化新一轮的沟通,给进一步的沟通造成障碍。

3 提高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促进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提高有效沟通的水平,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3.1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队伍整体水平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对于推进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具有重大意义。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严格辅导员准入制度。高校应公开选聘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优秀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保证新进辅导员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效利用他们人格上的权威性、态度上的亲和力等来熏陶感染大学生,积极促成双方的有效沟通。

2)建立健全辅导员培训制度。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内容涵盖面广、范围大,要求辅导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全面的技能,强化对辅导员的培训就显得尤为必要。应把能力提升作为辅导员培训工作的重点,将岗前培训与在岗定期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教书育人能力、事务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3)建立健全沟通效果评估监督制度。高校应努力完善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估制度,制定辅导员和学生沟通工作指导细则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定期检查辅导员沟通工作的开展情况,同时应重视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估,并将其作为确定辅导员考核结果的重要指标。

4)建立辅导员职称制度。高校应将辅导员的职称与其评优、考核等相结合,仿照教师职称制度或按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标准建立辅导员职称制度,建设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提升他们对学校、学生的忠诚度。

5)通过校内转职晋升,将辅导员与校内其他部门职位挂钩,以此使辅导员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提高其与学生沟通的积极主动性。

3.2 提高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个人人格魅力

辅导员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沟通工作的顺利开展,决定着沟通效果的优劣,因而要求辅导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自觉加强政治理论素养。辅导员应珍惜学校提供的政策学习、理论研讨等学习机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构建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

2)努力锤炼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是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中最具体、最生动、最深刻的教育因素。辅导员只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才能在沟通中以高尚的思想境界感染学生,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3)具有渊博的知识底蕴。辅导员除了要不断夯实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外,还需学习和掌握心理学、沟通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知识,时时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体系。

4)掌握娴熟的沟通技能。具体包括合理选择沟通方式的能力、巧妙运用沟通语言的能力、创设温馨沟通情境的能力和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沟通的能力等。

3.3 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其积极能动作用

高校辅导员沟通的对象是大学生,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能动作用是提升沟通实效最为重要的方面。

1)充分激发大学生对沟通的内在需要。沟通能否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以及满足学生内在需要的程度是衡量沟通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关键。因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可以为提升沟通实效提供动力。需要是无止境的,一个需要的满足必然孕育着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伴随学生一系列需要的不断满足,他们参与沟通的意识就会增强,沟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就会提高。

2)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简单说教。辅导员应力戒灌输、命令式的话语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符合学生思想实际和个性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同他们平等沟通,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沟通活动的初衷和目的,使学生充分展现出自我认知、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的主体性作用[4]。

3)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使他们乐于接受沟通信息,逆反心理、抵触心理等非理性情绪反应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某些问题的认知。辅导员应正视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大人文关怀力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辅导员的真诚关怀,为沟通营造良好的心理情境。

3.4 建立健全沟通信息反馈机制,提升沟通实效

在辅导员和大学生的沟通中,要搭建多样化的沟通平台,建立健全沟通反馈机制,增强沟通反馈意识。只有完善沟通主体意思表达的通道,才能有效消解沟通途径不畅所带来的沟通障碍。

1)搭建多样化的沟通平台。辅导员要利用面谈、书信、座谈会、班会等沟通方式来加强与学生沟通的深度。同时,辅导员应定期深入到学生中去,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减少信息的传递环节,将信息损耗、失真降至最低。另外,辅导员还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利用互联网,通过QQ、飞信、E-mail、微博等加强与学生的实时沟通,更为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升沟通的实效性。

2)建立健全沟通反馈机制。为了使沟通效果达到最优化,应将前置反馈、中继反馈和追踪反馈有机结合起来。沟通前,辅导员应提前预测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需求,采取恰当方式传递科学合理的沟通内容;沟通中,辅导员要实时关注情况的变化,以随时补充和修正;沟通结束后,辅导员应及时了解学生对沟通信息的评价、意见,对照沟通目标来考察和评价整个沟通过程,以调整和优化下一步的沟通。

3)增强沟通反馈意识。辅导员只有具备了沟通反馈意识,才有可能重视反馈,积极倾听学生的反馈信息,掌握学生对沟通内容的接受程度及沟通对学生的影响程度,然后作出适当的改变和调整,使下一步的沟通更具针对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沟通的积极性。

4 结束语

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基本方式和有效途径,是一个关涉多种要素的动态循环过程。只有参与沟通的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切实提高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