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评价一个人

评价一个人

评价一个人

评价一个人范文第1篇

看到一个故事:

一对英国的小夫妻没什么钱,结婚前,跑进一家珠宝店,这家珠宝店据说价格很低,130美元就可以订一个戒指。130美元当然是买不到钻戒,但只要是男人买的戒指,锆石、银戒对女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结果,当女人在店里试戴戒指的时候,店员对她说:“简直不敢相信有男人会用这么便宜的戒指来结婚,太悲哀了。”结果,这段经历就被放到了网上。

那个女孩说,结婚并不一定需要上万的钻戒和兴师动众的仪式。事情的结局是,女孩嫁给了那个男孩。而珠宝店也做了道歉。

我想起一句话,不要用你自己的眼光随便去评价别人的生活,因为你根本不懂别人的幸福。

02

我们总是有一种习惯,把自己眼中的幸福,定义为别人身上的幸福。于是以为别人不够幸福,不够好,不够完美,也配不上所拥有的一切。

可是,你不是他,又怎知他们的喜怒哀乐。抑或许,在你眼中的幸福,在他眼中不过是一文不值而已。

不评价别人的生活,因为生活不是你的;不操心别人的生活,是因为别人的路由他们自己选择。

我们中的许多人,也常常打着“为你好”“也希望你幸福”,就算这是真心实意的,可是在别人死了心,决定在自己的生活里安心享受一切的时候,最大的爱意,莫过于,不评价,并祝福他们的幸福。

而不评价别人的生活,也是一种最基本的素养。

03

上学时班上总有这样的同学,学习特别用功,成绩却总是平平。比如老幺。

老幺是那种很刻苦的女孩子,上课的时候,她总是很认真地听课;我们下课在玩耍的时候,她还是在做题;我们所有人自修结束去食堂买夜宵,她非得挨到值班老师来叫她了,她才走;我们所有人熄灯睡觉的时候,她还是照着手电筒,在被窝里读书。

可是,所有经历过W生时代的人都知道,很多时候,我们努力学习,只会比不努力的自己学习好一点,但未必比其他不努力的同学优秀。

于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在背后说:你看看她,如果我是她,才不想那么认真,永远是中游水平,一点指望都没有。当然,一些好学生也很漠然,她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优越感,说,不是所有认真都可以有成绩的,还是得看先天。

老幺也不管。我不算她的好朋友,但算是关系还可以的同学。听到有人说老幺,我的内心会有点悲凉和愤怒:悲凉是老幺这么努力却始终没有得到她所想得到的好成绩;愤怒,大概是作为学生时代的我们,最大的讽刺,就是被人说是那个不聪明的孩子。

老幺后来发过一次飚,是因为一个男生得意洋洋地跑到她面前说,你看,你努力也没用。还不是不及格?我也不及格。

那一次物理很难,很多人都挂科了,包括老幺。

老幺站起来,很平静地走到那个男生面前:我努力学习是得罪你了吗?你有什么资格评论别人?我今天是挂科了,但我就是喜欢努力,我觉得问心无愧。

老幺说得很有底气。若干年后,她成了一个单位的HR,专业培训员工,她说,她对每一个认真的员工都保有最深的敬意,对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绝对尊重。

“那年的事,其实对我影响挺大的。一直到现在,工作之外,我都不会随便评价任何一个人的生活。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定义。一个人最大的恶意,就是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别人,把所有的结果理所当然地用自己的过程来解释,并一直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04

不评价别人是一种修养,不理会别人的评价是一种修行。

感情生活和日常生活,都是如此。

我常常听到这样的交谈,诸如“你看,她年纪那么大了,不知道为什么还不肯嫁?”“你看她条件那么好,为什么跟了这样的人?”我很想问问他们,“别人的生活,你到底有什么资格评价?”

我的闺密结婚的时候,所有人都不看好。在大家眼中,她是那个即将跨入白富美圈的人,可是偏偏嫁给了一个根本就买不起房子也买不起车子的人。

她父母倒是开明。可许多亲戚不理解,有些人说,这是脑子发昏了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邻居更是七嘴八舌地议论,认为她不听别人劝,以后就危险了。

闺密虽然心烦,可是她看得开。如今,和自己的先生一起创业,倒也挣得了房子,买了车子。

有一次,闺密和我说,“有人问我,如果现在没买房子也没买车子,该怎么办?我说,最差也差不过当年,既然当年都能在一起,现在为什么不可以呢?他们总觉得我会不幸,我觉得,幸福的感觉都是自己的,与别人无关。”

05

其实,别人过得好不好,选择怎样的生活,都是别人的选择。

你看得惯也好,看不惯也好,也是别人的生活。

总有人说,你得强大啊,强大到忽略别人。可是,别人能不能忽略你的评价是别人的事,而你不评价别人,是你的教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牧羊犬,有自己的故事体,有自己的方向,也请拜托,别指着别人的路,让别人糟心不已。

不评价别人的生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

毕竟你有你的人生要走,别人也有别人的日子要过。

评价一个人范文第2篇

注重个性发展,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

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人才、创造幸福,因此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快乐的、美好的,教育也应该是光明的、绚烂的、色彩丰富而鲜明的。我们撷取“七色花”为评价媒介,所构想的“七色花”的含义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花”多彩而协调,它代表着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文化的孕育下,获得基础的、和谐的全面发展。每一朵“七色花”都有七个透明的花瓣,每个花瓣各有一种颜色,这预示着每一个学生在“长善而救其失”的理念培育下,获得鲜明的、丰富的个性发展。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尺子越多,好学生越多。

评价的过程也充满了诗情与童趣。以7种花色为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基本涵盖了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各种品质和能力。

赤色文明礼仪花―礼貌、守纪、爱心、诚信

橙色勇敢自信花―勇敢、自信

金色快乐阳光花―体能、健康

绿色志愿服务花―自觉、管理、实践

青色善学乐学花―阅读、表达、合作

蓝色心灵手巧花―动手、动脑、创造

紫色琴棋书画花―音乐、美术、棋类

操作过程中,对激励学生品行的文明礼仪花、勇敢自信花、志愿服务花,我们要求以模糊评价方式为主,其他为激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四色花,评价须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公平公正。没有明显特长的,应多从品质方面给予评价倾斜,使评价的面尽可能大一些。同时,为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可采用及时评价与集中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把“七色花”阳光卡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

强化过程发展,变评价过程为教育过程

“评价本身就是教育。”我们以“七色花”阳光卡为评价媒体,实行一卡多评。评价主体是德育处、少先队、年段部、班主任、任课教师、值日教师、学生、家长等,依照“七色花”个性化发展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评价。

即时评价―评价主体为个人(学生、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值日教师等)。具体评价方式为:评价主体依照评价要点进行及时评价,申请发放相应的阳光卡,签上评价人的姓名,并注明日期。被评价学生在卡上填写姓名和受表彰的理由。

双周评价―评价主体为班主任。具体评价方式为:以班级为单位,以两个星期为周期,组织统计本班每种花色阳光卡的数量,按得卡多少评出班级“七色花”阳光少年若干名,并将受表彰学生的照片张贴于班级的个人名片上。

每月评价―评价主体为年级评价组。具体评价方式为:中队长统计本班同学获得各色阳光卡的张数,每月上报各色阳光卡最多的学生被表彰为年级“七色花”阳光少年,由少先队汇总后在学校橱窗内进行红榜表扬,并发放证书。

学期评价―评价主体为少先队大队部。具体评价方式为:学期末,根据班级学生获得同一花色阳光卡多少,推荐“七色花”阳光少年两名,表彰为校级“七色花”阳光少年,由少先队授予“七色花”雏鹰奖章一枚,存放在其成长手册里。

阶段评价―评价主体为学校德育处。具体评价方式为:集满5个同一种“七色花”雏鹰奖章的由少先队授予“××之星”奖牌一面,并在学生集会时进行表彰。根据“××之星”奖牌数,每年度评出10个“东小之星”,并颁发奖杯一座。

与此同时,学校自行设计制作了学生“七色花”成长网站。每两周,班主任将即时评价中产生的“七色花”阳光卡的数量和类别按每个学生的编号输入Excel表中。经网站管理后台导入后,自动进行分类统计,筛选出符合“七色花”阳光少年条件的学生,在“七色花”栏上显示,并自动记载到学生个人主页上。这样,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品质和特长,通过过程性评价就可以呈现出来。班主任、教师、家长以及关心学生成长的其他人均可随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修正学生的成长轨迹。同时,学生自己也可随时查看自己获得“七色花”阳光少年的时间、次数、类别和级别,更加清楚自己个性化发展的方向,弥补自己的发展短板。

为使评价贯穿学生成长过程,我们为每位学生都设定了一个终身不变的账号,同时也为班主任、教师、家长、学生以及同伴设置了不同的管理权限,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进行后台操作管理。

“七色花”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各级“七色花”阳光少年的评价记录;“特例作业”是不同时段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内容,如一次认真的听写、一次工整的写字作业等;“作品欣赏”主要是记录学生平时读书、背诵、讲故事、习作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各种实物:“教师寄语”“同伴话语”“家长感言”都一一由相应对象填写并保存于网页,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等了解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情况。这样,学生不仅在评价过程中受教育,更在评价过程中健康成长。

重视自主发展,变被动评价为主动评价

对学生个体而言,评价可分为他评和自评两种方式,但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重他人评价、轻自我评价的现象较为普遍。我们认为自我评价是基础,他人评价是条件,没有自我评价的他人评价是暗淡无光的,没有自我认同的他人评价是外加给评价客体的,其消极结果是被评者对其评价要么漠不关心,要么滋生抵触情绪或消极对抗。因此,我们遵循以自评为主、他评为辅的原则,采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自我再评价的循环操作流程,顺应学生的自主发展。

评价实践证明,在实施他人评价之前,被评者根据评价标准(“七色花”评价),都会有或显或隐的自我评价目标,我们称之为学生的自我规划,学生自我分析目前的基础,确定自己小学阶段的总体规划以及中短期的奋斗目标,把他人(教师、学生、家长等)评价整合到自我评价体系之中,在他人评价的过程中以及评价结束,都会有一种或显或隐的自我再评价,决定对他人评价结论是否认同,以及认同的程度,实时调整自我规划,再参照他人评价,如此反复循环,逐步修正自己的发展轨迹,最大限度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自己。

评价一个人范文第3篇

1.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实现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根基。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对学术研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地实现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学术评价是其中至为关键的一环。当前我国对于高校教师的考核测评,主要是以科研成果的数量、发表和出版的刊物级别为主要依据,高校往往将高水平论文的发表与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的立项等相结合,这种过度量化式的学术评价严重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这样的学术评价体系不仅不能保障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反而易导致学术之间的无序竞争,这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在对定量性的评价进行批判时,应更多地思考在适当降低量化考核的标准的同时,如何建立以质量为主要标准的学术评价制度,奖励那些确实有学术价值和影响的研究成果,以此来推动学术环境的创新,推进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发展。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多样性要求建构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目前还处于一个探索研究的阶段,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就需要通过评价活动来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表现在其学科划分愈来愈细化,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综合愈来愈明显,这就导致了其最终的成果形式也逐渐多样化。单一的评价标准不能客观合理地反映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结果,且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还涉及许多无法量化的评价指标,因此,定量的评价标准不能很好的适用于跨学科、综合学科、交叉学科的评价,这就需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标准。深入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建构完善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

3.全方位的人文社科评价离不开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全方位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指的是对学科的评价、中观层面指的是对科研机构的评价、微观层面指的对科研成果以及科研人员的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多指微观层面的评价,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价关系到人员评价、项目评价、学术成果评价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选择都需要科学化、规范化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系统,否则就会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

4.已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研究评价理论可供借鉴当前我国的人文社科评价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一些不同特点,如较强的主观性、滞后的效益、价值的间接性、评价对象的复杂性、某些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等,应根据这些特点来构建一个不同于自然科学评价体系的更为独特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自然科学评价体系研究起步较人文科学较早,形成了一些经过实践证明较为成熟的评价方法,虽然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来说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为之借鉴。

二、构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要素分析

系统是指“部分构成整体”,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的结构形式联结而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我们可以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因此构成评价体系的要素也是多方面的。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关于评价系统的要素构成,主要有“三要素”、“四要素”和“六要素”理论。“三要素”理论指的是科学的评价系统是由评价者、评价对象和评价手段三个基本要素构成,除此以外还可以包括一些其他要素,如评价目的和评价结果。“四要素”理论是指科学评价的系统应该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参照和评价目标四个子系统构成,总体来看,这两者所包含的内容是基本相同的。“六要素”理论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客体、目的、标准及指标、方法和制度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六个要素中,评价目的构成了评价体系的首要要素,因为任何评价都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来达到评价的目的,它制约着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指标、评价程序等制度的制定或选择。所有的评价都需要确定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准则,换言之都需要确定评价的标准或评价的指标,这关系到整个评价系统的性质。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需保证评价活动本身的公正、公平以及可持续发展,一旦被证明是正确的方式、方法、标准、程序就形成了评价的规程,即就是评价的制度。评价主体通常是评价活动的实施者,也被定义为具备一定的评价知识和技能,能够参加评价活动的人或机构。它可以是对评价对象发表评价意见的个人、团体、媒体、社会机构等,其中在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术共同体的评价,即同行评议。

评价客体即被评价的对象,评价客体可以是学者、研究机构、学术研究成果、研究项目、学术媒体等。只有明确了评价的目的,才能确定评价对象;只有确定了被评价的对象具有可比性,才能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目的指的是评价要达到的预期希望和总的原则要求。评价目的不同决定了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甚至决定了要选择不同的评价专家、确定不同的评价程序。评价的目的连接着评价的客体和评价方法,是最为重要的评价要素。评价方法是指评价中使用的工具或手段。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性质本身决定了其研究对象一般来说是有人参与的,这样就包含了与人有关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不是所有的定量评价都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除了一些可量化的因素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还涉及到很多无法量化的指标,评价需要时间的积淀和历史的评判,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价值观和历史观还需要对其进行定性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在对其进行评价时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指的是在评价活动中应用于对象的价值尺度和界限。评价的标准依赖于评价目的,也就是说评价目的决定了评价的标准。如果说评价标准是总的衡量尺度,那么对于评价标准进一步细化则构成了评价的指标,例如,引文量、获奖数量等。而定性的评价指标,主要按其是否符合创新性、规范性、价值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来设定。评价制度是指有关部门制定的保证评价活动正常进行、要求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规程,包括了评价专家的遴选、评价对象申诉、评价结果公示、反馈意见、评价结果共享等。评价制度的保障是整个评价体系的支撑点,因此良好评价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活动是一个系统,构成评价体系的多个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他们是构成评价体系的有机整体,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准确、公正、客观、全面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对一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最终评价,是各个评价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构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制度保障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是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还可避免学术不端行为、抑制学术腐败现象的频发。学术评价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术失范现象泛滥、独立的学术评价机构缺失、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和渗透等,这些因素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实施都造成了严重的干扰,进而影响了评价的过程和评价结果,这些体制方面的缺陷需要通过制度的变革来实现。

1.建立专门的评价机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而科学的评价机构是构建评价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已有一些评价机构和组织,他们依附于政府机关或其他实体单位,但是发挥的作用都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其对学术评价中出现的问题未能进行科学地、有效地认证和鉴定,设立独立专门的评价机构就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学者提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它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专门的、权威的机构,它可以对学术研究成果、研究项目、科学研究机构、学术研究者以及学术机构委托的一些其他的评估业务等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从体制上保证评价活动的公正性。因此,建立专门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机构是实现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2.健全完善同行评议制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具有模糊性、描述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它不能像自然科学成果一样通过科学实验和反复、精确的数学计算加以验证,也不能用指标和数据进行简单测定,因此,由从事相同或相近领域的专家来判定研究成果的价值就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评价方法,即就是同行评议法。同行评议法是一种定性评价方法,其特点是操作较为简单,评价结果易于被使用。由于充分发挥了同行专家的经验知识、调查分析能力,从而避免了这种评价方法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然而,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活动中使用同行评议法仍然会存在一些随机因素,如评价者主观意识的影响、同行专家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等,这些使得评价的结果常常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尤其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各种新兴、综合、交叉学科的不断产生,研究范围日益扩大,对于那些应用性较强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影响成果价值的标准既要考虑其学术价值同时还需考虑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同时,同行评议制度还应实行专家回避原则,其重点是对同行专家的有效制约,从而可避免一些非学术性因素的干扰,使评审结果公开、公正,接受学界的监督。

评价一个人范文第4篇

关键词:道德评价;评价标准;评价尺度;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2-0083-05

道德评价首先需要建立统一的道德评价标准。没有道德评价标准和尺度,则评价对象的善恶优劣就无从谈起。道德评价标准不统一,则无法形成一致的社会舆论,道德评价的褒善贬恶的功能就无从发挥威力。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如何看待道德评价标准和尺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道德评价标准按照层次的高低划分,主要有一般标准、具体标准和终极标准。

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一般来说,任何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总是具体的,以一定的观念形态存在。在阶级社会,这种“观念形态”直接反映了一定阶级利益,所以善恶的评价标准与行为主体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紧密相关。正如罗国杰所说:“在阶级社会中,对每一个人来说,判断行为善恶与否,主要是以其所属的阶级利益为标准的。”当然,不可否认,一定阶级的道德规范也具有某种全人类的因素。例如“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等等。不过,这些具有全人类因素的道德规范,在本质上也只能像列宁所说的那样,是千百年来人们就知道遵守的“公共生活准则”。而且这些公共生活准则,在特定的场合下,如果它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相适应或发生冲突就会马上受到限制、调整或更换。

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虽然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但是与阶级标准仍然是有区别的。首先,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是一种稳定化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具有一定的确定性;而阶级标准是随着本阶级的利益的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在同一个社会有不同的对立阶级,在一个阶级内部还有不同的阶层,它们的利益和标准是各不相同甚至完全是相反的。这种阶级标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并不必然意味着在道德领域不存在确定性评价标准,相反,在具体的道德评价领域,道德标准往往只有一个并且是确定的。其次,在多个道德评价标准相互冲突时,我们选择的具体道德评价标准主要是看它是否与道德评价标准的终极标准相符,而不是看它是否与阶级标准中的阶级利益相符。特别是社会变革时期,当一个阶级取代另一个阶级并且它们代表的阶级利益截然相反时,这时,我们在道德评价时选取的标准更加趋于道德评价的终极标准而不是这一个或那一个阶级的利益。

在具体的道德评价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其中选定的那一个道德原则或规范就是道德评价的具体标准。一般来说,道德评价具体标准选取得正确不正确,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好坏。然而,具体标准的确立在实践中却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价值体系日趋多元化,似乎每一价值评价标准都有其存在的根据,而且历史上存在过的某些价值评价标准还有人为其存在的意义进行辩护。这样,“不同时代和地域中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不同几乎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嘲在具体道德评价中,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的阶级的不同个体适用不同的道德原则或规范,因而也适用着不同的评价标准。即使“同一社会也可能同时接受两种相悖的伦理准则”,乃至同一个体,在其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境遇中,他的道德价值观念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具体的道德评价中,道德标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那么,在具体的道德评价中,我们怎样去选取一个正确的、合理的道德评价标准?一般来说,道德评价的具体标准的确立依靠的是道德评价的终极标准。

道德评价的终极标准,它本身也应该是一个终极的价值原则和价值理想。唯其如此,它才能作为衡量具体善恶标准的标准。正因为这样,道德评价的终极标准必须指向人的终极的价值关怀和价值理想,它必须与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相一致。这个终极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就是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道德评价的终极标准也就是价值评价的终极标准。

一般来说,道德评价的终极标准与历史评价的标准是紧密关联的。它们的共性表现在二者都是以社会进步的历史尺度作为衡量标准。按照历史评价标准评价人们行为的善恶时,把行为放到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总链条中去进行考察,看这些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幸福、是否有利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这种标准和尺度也就是道德评价的终极标准,可以用来评价和判定各种社会集团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是否具有道德价值。凡与社会历史进步的客观要求相符合,则可以判定其为正价值(善);反之,则可以判定其为负价值(恶)。由于历史评价标准的这种性质,使得任何道德评价的阶级标准,都必须在历史标准面前受到检验,并因此证明自己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和历史发展中是否具有客观合理性。

其实,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结底要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的、总体的需要为最终尺度。人们的行为和一切社会活动,包括社会制度的变革、意识形态的更新,以及各种观点、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等等,最终要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相适应。一般说来,凡是有利于人生存和发展的,均应当判定为合理的和进步的,因而也必定具有善的道德价值;凡是不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均应当判定为不合理的和落伍的,因而也必定具有恶的道德价值。从道德评价的终极标准和历史评价标准来看,我们对于某类道德行为和道德现象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头脑里,对道德理想、原则、观念,也要拿到现实、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实践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否更好地满足价值主体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

然而,道德评价的终极标准与历史标准又有本质性区别:前者主要侧重于判断行为者品质善恶与否,以及道德行为正当或不正当的价值判断;后者则更侧重于对社会进步与否的事实判断。相应地,依照伦理标准作出的评价一般是道德评价,而按照社会进步标准作出的评价是历史评价。并且,依照伦理标准所作出的评价,一方面可能和以历史标准所评价的进步与倒退的结论相符合;另一方面道德的善恶与社会的进步和倒退又可能是相反的。

道德评价的终极标准与历史评价标准之所以并不总是一致而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大致是由下列三种原因造成的:其一是道德与社会发展不同步性,从而导致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相背离;其二是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会经常出现背离,从而造成重主观动机的道德评价与重客观效果的历史评价也相背离;其三是由于主体利益的内在矛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所造成的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的分离和错位。上述三种情况表现为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的辩证统一关系遭到扭曲,因此要解决这些两相背离

的问题,关键还在于摆正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的关系。

不可否认,道德评价的终极标准与历史评价标准不能等同,但二者又不能绝对分割开来,它们的关联性不仅表现在评价对象的直接联系上,而且表现在评价标准的内在贯通上。道德评价的对象与历史评价的对象基本上是同一的,都是人们的社会行为和历史活动;人们的道德行为虽然并不一定需要作历史评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可以作道德评价。两种评价对象的这种同一性,乃是一个客观事实,一经指明便不会有多大疑问。

总之,对于道德评价的各种标准,我们不能持简单化的态度。道德评价的具体标准和终极标准各有其适用的层次和范围,它们本质上是彼此联系的,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各有侧重。一般而言,在一个社会稳定发展的时期,道德本身的标准是道德发展的主导标准;而在社会变革和超常规发展的时期,传统的道德标准本身也遇到了挑战,这时,终极标准则显示出它的根本意义,往往成为直接领导道德选择和决定的主导标准。因此,当我们运用道德评价标准来评价行为或行为者的善恶时,既需首先考虑到行为在一个具体社会中应该适用的一般性道德原则和规范,亦需考虑到行为主体或行为本身的具体环节、具体事件的道德性质;同时,我们还需考虑选定具体道德标准是否与社会发展和全人类整体利益一致。否则,我们在评价行为者或行为的善恶时,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一个不可解的怪圈之中。

一般来说,我们对行为以及行为主体的道德评价既要以它所具体反映的本质性规律及当时社会的阶级利益为标准进行考察,还要以它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状况及其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的状况为标准进行考察。也就是说,在对行为以及行为主体进行道德评价时,我们选择的具体标准既要符合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又要符合道德评价的终极标准。因此,我们在选择道德评价的具体标准时,应当遵循以下原贝U:

道德评价标准的选择首先应遵循主体性原则。道德评价标准的选择要遵循主体性原则,不是说道德评价标准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而是说我们选择的评价标准与我们所评价的对象(价值主体)的实际相符,它们之间彼此是合适的、对应的。社会生活中,一定的道德行为都是具体的、相对的、多元的,但是最终只能适用一个道德评价标准,这个道德评价标准往往是一元的、绝对的、普遍的。那么,在众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中,到底是哪一个规范或原则作为道德评价标准,这需要将这一道德原则或规范放到特定社会领域中,看它是否适合于这一价值主体;反过来,道德评价标准选择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与该价值主体“合宜”。譬如,对于现代家庭父子关系的评价,能否选用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作为具体的道德评价标准呢?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主要适用于当时封建社会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对于现代性的价值主体来说已经“过时”,因为这些规范所体现的阶级关系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复存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整体利益的衡量标准已经改变,它们既不符合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也不符合终极性标准。可见,我们对道德评价的具体标准的取舍要遵循主体性原则,主要是要看到道德评价标准的阶级性和历史性,认识到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主体适用的道德标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保持道德评价具体标准的张力和弹性。

道德评价标准的选择还应遵循科学化原则。一个合理的道德评价标准必须是正确的,只有正确的标准才能够使人信奉和遵守,也才能为人们道德评价提供合理的证明。一个合理的道德评价标准主要是由道德的终极目的来检验,主要看它是否与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符。一方面,科学化原则要求道德评价标准的确立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社会整体价值目标。道德评价具体标准不仅要适应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还要适应社会条件变化和未来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科学化原则要求道德评价标准的确立要符合人自身的发展规律的要求。就人本身的角度来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衡量具体道德标准是否合理的最高尺度,是“标准的标准”。虽然,在一定条件下满足个体正当权利和需要会受到种种限制,但是并不能藉此而否认个人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发展关系为依据的道德评价标准才是科学的、有效的。此外,道德评价标准的选择还应遵循选择的程序科学化和合理化。一般来说,道德评价标准的选择是从众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之中筛选出与评价对象相适应的几个规范和原则,然后再将它们与评价对象进行匹配,看它们中哪一个最合适,而“合适”的标准主要是看这一个道德原则或规范是否具有正确性和正当性。所谓正确性就是说该道德原则或规范是公众所认可的,经得起道德终极目的的检验;而正当性就是看该道德原则或规范应用在道德主体上是否合情合理。选定道德评价标准之后,还应该看它的评价效果,在应用过程中,如果评价效果很不理想甚至出现负效果时,我们应该及时更换和调整道德评价标准。

道德评价标准的选择还应遵循普遍化原则。表面看来,普遍化原则好像与主体性原则是矛盾的,其实不然。因为前者主要强调道德评价标准本身要具备普遍化特征;后者强调具体评价标准要与一定的评价对象相符。在道德评价领域,我们要想避免陷入伦理相对主义的泥沼,防止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必须要寻找一条伦理原则普遍化的道路。其一,道德评价标准的普遍化要求评价标准内容上的普遍性。从评价标准内容上来看,一定的道德评价标准不是以某一个人的利益或个别集团的利益为依据,而是指向占社会主导地位的群体的共同利益。既然道德评价标准是以占社会主导地位的群体的共同利益为标准的,那么,评价标准就应该是其共同利益和整体利益普遍化的结果。其二,道德评价标准的普遍化原则要求对所有评价对象都具有普遍约束力。一个社会总体的或一般性的伦理标准总是对其社会所有成员的规范和制约。尽管一定社会的伦理标准总是带有目的性甚至理想性,很难转化为全社会成员的实际行动,但是它对其相应对象的约束力却是相同的。其三,道德评价标准的普遍化原则还要求伦理标准在形式上具有可通约性。对于同一时代的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不同个体之间的道德评价标准来说,应该是可以通约的。在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的话语背景下,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冲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它们的融合、通约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总之,道德评价标准选择的合理性依据,是在科学化基础上对主体性原则和普遍化原则的综合。道德评价的具体标准的选择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它不但需要我们对评价标准自身的裁量和审度,而且还需要对评价对象的理性推断和分析。只有既适合于评价对象又与道德评价的终极标准相符的标准才是真正合理的。

道德评价合理性的衡量尺度应该是合规律性、合规范性、合人性。

合规律性首先应是一种客观的尺度,客观的尺度是指其为“真”。道德评价的“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

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属性、功能、结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把握;二是评价者对评价标准的正确认知。道德评价要是合规律的,它对评价对象和评价中所包括的事实的把握必须是准确的,即评价所包含的关于评价对象的信息必须是符合实际的,是真的。这是评价合理性的“真”的标准。如果一个评价有关评价对象及评价中包含的其他事实(如参照客体等)的信息是错误的,不符合实际的,那么这个评价就必然不能被称之为合理的。此外,道德评价要是合规律的,它对评价标准的把握必须是准确的,这种“真”具体表现在它既适合于评价对象,又与社会的道德终极标准相符。“真”是评价合理J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它是一种外在尺度。

合规范性是指道德评价要按照科学的、规范的程序操作。评价过程是“评价的各种要素动态组合、相互作用的实际过程,是主体运用、调控各种观念要素使之有序地趋向目标的观念活动”。翻就一般的评价过程来看,主要包括评价目标的确定、评价视角的定位、评价信息的获取、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价标准的确立,以及评价结论的检验,等等。这些具体程序的操作步骤要安排科学、合理。

就道德评价而言,“合规范性”除了评价按规范程序操作以外,还要求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符合道德的规定,按照“善”的标准对评价的合理性进行测度。一般来说,一个完善的道德评价过程从道德评价标准的确立、评价事实信息的获取、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推理判断的运用乃至评价结论的得出,都应该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这时才可以说此评价是合法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否则,它就是不合法的、没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我们说道德评价的“合规范性”标准实质上也是一种“道德的尺度”――善。

合人性是指对评价对象特别是对行为者的评价必须要合乎人性、要尊重人,将行为者的人格价值和尊严看作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重视行为和人品的统一。这里的“合人性”就是道德评价合理性“美”的标准。在道德评价中,人的自由、平等的程度直接决定一个评价的公正度。

在道德评价中,无论评价对象是行为还是行为者,都要包含人的目的需要,它是一种哲学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的规定,正像康德的“人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的命题一样,是一种抽象的终极意义上的肯定;因此,道德评价的“合人性”要求我们在道德评价中,无论是评价标准选择,还是对行为动机、手段、目的的考察,抑或德性和道德人格的鉴别,我们必须要将人自身看作是具有最高价值的能动实体,而不能将人看作是被动接受评价的“消极物”。

此外,在道德评价的形成过程中,还要考虑:推理是否严密?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能服人?是否符合理性思维的规律?也就是说,在所依据的评价对象的事实、评价对象对主体的效应的事实和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推论出评价结论、得出一定的道德判断时,要考虑其推理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因此,道德推理的逻辑自洽性、和谐性、简明性,也体现了道德评价的合理性――“美”的尺度。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08.

[2]伯特兰・罗素,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M],肖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49.

评价一个人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公共基础课 教学评价 现状调研

中等职业(以下简称“中职”)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初中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已形成了由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训实习课三大教学板块构成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以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为目标,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之有效、客观科学的教学评价是规范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对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有着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目前,相关的研究还相对滞后,有关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评价现状的第一手统计数据缺乏,理论上尚未完全建立起一套既能够兼顾中职教育特点和公共基础课学科特点又能够有效指导实践的教学评价体系。因此,针对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评价现状展开调研,搜集客观信息、分析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并形成改革建议就显得格外必要。

一、调研设计

1.调研的目的

针对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评价现状展开的调研目的在于摸清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开展教学评价活动的客观现状,掌握第一手资料和可靠统计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中职学校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决策提供数据依据。

2.调研的原则

整个调研过程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和全面性的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严格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程序全面地收集信息,实事求是地分析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开展教学评价活动客观现状,从而提出改革思路和建议。

3.调研的范围

调研的学科范围主要集中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通常开设的五门公共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德育、体育。

调研立足于黄石市,为了具有普遍性,走访了湖北省机械工业学校、湖北城市职业学校、黄石市女子艺术学校等8所中职学校,共收回问卷1310份。

4.调研的对象

对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评价现状展开的调研是以第三者的身份客观地审视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评价活动,以求摸清现状、发现问题并促进改革。

中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评价工作包含众多步骤,各工作步骤环环相扣,其中任何一项工作搞得不好,都会影响整个评价工作的质量。调研要做到全面合理有序必须以调研指向的对象——中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评价活动过程为参照,深入其各个环节展开调研。为了一目了然,下图概括了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评价的一般过程,调研具体针对这一过程的各个环节展开。

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评价的一般过程

5.调研方式和步骤

调研的主要方式包括:问卷调研、走访与座谈、文档调研。

调研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调研方案设计信息采集信息归纳分析提出改革建议形成调研报告。

二、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评价现状与问题分析

1.对教学评价准备阶段的调研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评价的准备阶段是保证评价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准备阶段主要就为什么要评价、谁来评价和评价什么等问题做充分准备。课题组对这一阶段的调研主要涉及组织人员准备和方案准备。

(1)组织人员准备

评价人员是教学评价活动组织、策划和开展的主体,对评价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绝大多数学校都成立了专门的教学评价机构。评价机构主要由教务部门主管,评价人员主要由学生、专家(包括评价专家和学科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同行教师和教师自我评价构成。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着重对各中职学校评价人员的理论素质、评价人员心理、评价人员组织管理这三个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就评价人员心理方面而言,绝大多数学校未重视主评和被评人员的心理调控。课题组对被评教师展开的问卷调查发现,98%的被评教师受到过不良心理因素的干扰,如下图所示:

究其原因,造成不良心理因素的原因主要有:

第二,就评价人员组织管理方面而言,绝大多数中职学校未制定必要的评价规章制度,加强对评价环节的监督,确保评价程序规范化,适时排除影响评价客观性的各种心理障碍。

(2)方案准备

评价方案设计是准备阶段中最具实质性和关键性的工作。评价方案是整个评价过程的计划和蓝图,对后续评价实施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是根据一定的评价目的,根据教育活动和评价活动的一般规律,对评价的内容、范围、方法、手段和程序等方面加以规范的基本文件。一般而言,一份完整的评价方案内容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标准、组织实施、评价方法、实施期限、评价报告完成的时间、评价报告接受的单位、部门或个人、评价预算。评价方案设计过程中最核心的工作是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方法的确定。评价标准针对的是评价什么,为什么评价的问题,评价方法针对的是如何评价的问题。

课题组发现,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在教学评价之前并未充分做好评价方案准备工作,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评价方案的制订过程较为草率简单。80%的中职学校评价方案的制订是经过评价人员会议的口头讨论传达,没有形成详尽的书面文件为评价实施过程提供操作细则。

第二,评价方案中的核心环节——评价标准的制定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部分中职学校设计的评价标准过于笼统且缺乏相应的权重。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笼而统之的评价标准无法为具体的评价活动提供参照和准绳。要使评价标准具体化、可测化和可操作化,就要建立起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量表并赋予不同指标权重以区分其主次。

第三,对评价方法的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学校的评价方法仅限于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方面,多数采取自评法和他评法相结合,主观评议法和综合评议法相结合,但并未建立起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系统。然而,要对评价活动各个方面提高方法论支持,评价方法至少包括三个方法系统:①设计教学评价的方法子系统,主要包括方案设计方法、量表与问卷设计方法、权重确定方法等。②实施教学评价的方法子系统,包括评价组织方法、评价管理方法、信息收集方法、信息处理方法、结果使用方法等。③确定评价内容、对象和方式的方法。

2.对教学评价实施阶段的调研

(1)评价信息收集。

评价信息的收集是评价过程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全面的信息是作出科学的评价结论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劳动,涉及多种因素。在有限的时间内,即使对教育活动作全面的评价,也没有必要毫无遗漏、不分主次地收集教学活动所有方面和全部因素的信息。评价信息的收集一定要在评价标准的规范下有计划地进行,才是有序、有用的。在这个环节中,被调研的许多中职学校因评价方案准备过程中对评价标准制定环节的忽视而造成的相关评价信息收集,有效性不高的问题便凸显出来了。

评价方式是影响信息收集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评价方式根据评价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课题组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多采用他人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而鲜有采用自我评法、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应注重评价方式类型的多样性,这样才能发挥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势进行综合评价。

(2)评价信息整理与分析。

评价信息整理与分析阶段是对信息收集阶段获得的零乱分散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便在此基础上作出解释和评价。这个阶段的工作分四个步骤:

第一,归类。将搜集的信息资料汇集归拢,初步进行分类。

第二,审核。将归类的评价信息逐一核实,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鉴别和筛选,对缺少的信息,要及时补充。

第三,建档。将审核后的评价信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分门别类地制成一定的表格或卡片,进行编号建档,为评价做好准备。

第四,分析信息。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处理评价信息,将评价对象在各项评价指标中呈现出来的特征运用数学或其他方法处理成为评价结果。

课题组发现,绝大多数学校都借助计算机提高了评价工作效率。例如,学生评教就是通过网上问卷调查完成的,统计数据易于归纳也较为准确。然而必要的审核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例如,通过对各学校评价信息原始资料的查阅,课题组就发现下列问题:某中职面向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考察某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统计数据表明32.8%的学生认为该教师“授课照本宣科,缺乏实际经验”,而43.4%的学生认为该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良好”。这两项数据十分接近,但学生的评价却大相径庭。对于类似这些不合情理的现象,评价人员必须对评价信息逐一核实,进行去伪存真的鉴别。

3.对教学评价结果阶段的调研

(1)作出评价结论,分析诊断问题。

作出评价结论、分析诊断问题阶段主要是对被评教师作出准确客观的评价结论、形成评价意见,并根据评价结果,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帮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当中发展得更好。课题组发现,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在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更多的是指出问题、提出意见,并未重视站在被评教师的角度,帮助他们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改进方法。这样易使被评教师认为评价目的仅仅是为了管理考核而不是善意地帮助他们改善教学,从而产生反感抵触的情绪,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评价氛围。

(2)评估评价质量。

评估评价质量是在反馈评价结果之前,对评价活动中可能存在的不甚得当之处和偏差失误等因素进行鉴定和监控。这个阶段是评价的审计和复核。其目的是使评价活动与评价的目的要求更加吻合,保障评价结果不受评价活动误差干扰。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并未进行评估评价质量的工作。这必然对评价结果的客观性造成影响。

(3)形成综合判断,撰写评价报告。

针对被评对象作出评价结论、分析诊断问题,以及针对教学评价活动本身进行质量评估以后,有必要结合两方面的意见再次对教学评价结果进行审计复核,对评价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慎重地将评价结果呈现在评价报告上。由于大多数中职学校没有进行评估评价质量的工作,呈现在评价报告中的往往是缺乏对评价工作进行反省复核的评价结果,难以对评价活动中可能存在的不甚得当之处和偏差失误等因素进行监控以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4)反馈评价结果。

反馈评价结果是指把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教师和上级有关领导部门,帮助教师完善课堂教学实践,同时也为领导和领导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反馈的方式有多种,如个别交谈、汇报会、座谈会、书面报告等。课题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中职学校采取书面报告的反馈方式,反馈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反馈方式应多样化,不应仅限于书面报告,个别交谈、汇报会、座谈会等反馈方式有助于评价人员和被评价人员的沟通,消除误解,增进理解。

第二,反馈需特别注意方式方法,以鼓励代替僵硬的批评指正,营造善意和睦互助的气氛。

第三,反馈评价结果阶段要注意解答被评教师的疑问,广泛地收集意见。对有益的意见要进行思考和总结。

(5)评价工作总结。

评价工作是一个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发现规律、开拓方法、肯定成绩、改正不足、不断发展的过程。适时对评价的可靠性、有效性、可行性及实用性进行总结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大多数中职学校都注重了评价工作的总结,以发展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寻求更加有效的评价模式,提高评价的质量与效益。

(6)建立评价档案。

教学评价活动的最后要将教学评价过程中的各项文件、计划、方案、数据和总结,立卷建档,妥善保管,以备查阅和研究。调研发现绝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建立评价了档案以备查阅。

三、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评价改革的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课题组认为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就评价理念而言,要重视以学论教,强调教师成长。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以评促教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学评价都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另外,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评价还要关注教师的成长,其重点不能仅局限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要帮助教师发现和反思课堂教学问题,满足他们的个人发展需求。

第二,就评价过程而言,要把握评价信度。教学评价要实现客观性就必须真实可信,否则会流于形式,甚至对被评人员造成不良影响。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制定必要的评价规章制度,加强对评价环节的监督;把握评价人员心理动态,适时排除各种心理障碍;科学合理设计评价指标量表,选用评价方法和工具。

第三,就评价方式而言,要实现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评价根据评价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评价方式类型的多样性,发挥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势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侯光文.教育评价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06-107.

[2]金娣,王钢.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59-6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