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评价体系论文

评价体系论文范文精选

评价体系论文

评价体系论文范文第1篇

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组织体系建构

我们认为,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组织体系可分为广义上和狭义上的,广义上的评估组织体系可以等同于评估主体。评估主体一般是指组织和参与评估的机构、组织和公众及其资格条件的规定。它通常包括三大基本类型:其一,执政党和国家机关性质的专门绩效评估机构。一般由政党或国家机关根据党的纪律要求或法律和组织原则,按法定程序建立的专门绩效评估机构,具有政治或法定的权威性。其二,中介机构性质的专门绩效评估机构,属于社会组织的范畴。其三,公民个人。卓越认为,评估主体多元结构是保证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有效性的一个基本原则,因为任何一个业已确定的评估主体都有自身特定的评估角度,有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同时,具有特定身份的评估主体亦有自身难以克服的评估局限。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主体结构至少应包括综合评估组织、直管领导、行政相对人、评估对象自己和其他一些相关评估组织等。[8]狭义上的评估组织体系是指具有组织评估权或在参与评估中负有相应数据收集、结果公布、进行奖惩等责任的机构、组织。本文所指的是狭义上的概念。如果将评估组织体系等同于评估主体,是对组织体系泛化的表现。因为无论是公共政策评估还是政府绩效评估,都具有行政上的意义,其工作的失误或偏颇理应担负行政责任或受到行政问责。但是,在评估过程中,无论是作为研究设计方面的中介机构,还是作为参与者的大众传媒、公民个人,不管评估结果如何糟糕,都是不需要负行政责任的。从地方政府实践看,在“思明模式”中,思明区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是整个绩效评估工作的领导机构。区机关效能建设办公室负责绩效评估工作具体组织和实施,是绩效评估的办事机构。区效能办下设“基本建设”、“业务实绩”和“公众评议”三个评估小组,具体负责评估工作。领导机构———办事机构———评估小组构成了一个政府内部比较完整的绩效评估组织体系。在“青岛模式”中,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任主任,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目标管理考核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为办事机构。市委督查室下设考核处负责组织实施全市目标管理考核。在“甘肃模式”中,从2004年起,甘肃省政府委托兰州大学对全省14个市(州)政府及39个所属职能部门进行绩效评估,这是我国首例将政府绩效评估委托给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从评估活动方案的设计、调查问卷印制、调查表发放和回收、专家选择、调查分析、以及最终评估结果的形成完全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完成。在“珠海模式”中,将本级人民政府所辖的所有职能部门作为评价对象,评议主体是社会各界人士;在操作上,主要是网上评议和发放问卷两种方式;将评价结果作为考核各部门和单位领导政绩的重要依据。可以看出,“思明模式”和“青岛模式”以具有组织评估权的党委或政府机构为主导,“甘肃模式”和“珠海模式”是以没有组织评估权的第三方机构或公民为主导。随着绩效评估的推广,从地方政府到中央部门、从单一单位到政府整体开始形成绩效评估的燎原之势。当前的政府考核或绩效评估除了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和部门推行外,还有上一级政府部门对下一级政府和部门进行考核或评估。同时,各地各部门除了维稳、计生、劳动安全等“一票否决”的考核之外,还有每年地方政府的年度重点任务。我们的调研显示,被评估的单位领导对评估的多头状况无不抱怨。面对遍地开花的绩效评估,中央层面开始有所整体思考、统一设计,作出了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决策。2008年底,国务院明确由监察部牵头负责这项工作。2010年7月,经中央编委批准,中央纪委监察部增设了绩效管理监察室,负责具体组织协调政府绩效管理工作。201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由监察部牵头,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审计署、国家统计局、国务院法制办为成员单位的政府绩效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011年6月,经报国务院同意,选择北京、吉林、福建、广西、四川、新疆、杭州、深圳等8个地区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质检总局等6个部门,部署开展了政府绩效管理试点。截至2011年底,全国有23个省(区、市)开展了政府绩效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如,北京、广西等地通过绩效管理提高政府执行力;浙江、福建、安徽等地以绩效管理为抓手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杭州、南京等地组织群众评议评价政府绩效等。既然中央对于绩效评估的统一评估权开始了顶层设计,那么可以预见,已经在各地各部门普遍实施的政府整体绩效、公共部门绩效、公共项目绩效的评估工作的组织评估权将逐渐调整到监察部门手中。而作为新兴领域的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组织体系构建必然延续监察部的思路进行构建,即在扩大公民参与的同时,组织评估权也将由监察部门执掌。

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技术体系建构

所谓评估的技术体系,主要是指评估模型构造、评估标准设定、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设计、评估的技术路径等,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评估指标体系。然而,由于指标体系本身不仅包含绩效的某种价值取向与定量描述,而且在逻辑上要能自成体系和自圆其说,因此,指标体系的构建最能体现智力程度和价值。本文仅就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作为技术载体的评估指标体系,引导政府行为选择和发展方向。国内外实践部门及学者纷纷就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提出指标体系。在《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指导下,美国国家绩效评估委员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衡量政府部门和个人工作绩效的评估体系,对于构建公共政策绩效评价体系很有借鉴意义。该体系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质量、经济、效率、效果等绩效标准。主要包括投入指标(衡量某一项目或服务消耗的资源)、能量指标(度量机构提供服务的能力)、产出指标(衡量为服务人口提供的产品数量或服务单位)、结果指标(衡量项目和服务的结果)、效率和成本效益指标(衡量单位产出或结果的成本)、生产力指标等六大类指标。[9]2001年1月,日本政府政策评价各府省联络会议通过《关于政策评价的标准指针》,对政策评价的对象范畴、实施主体、评价的视角和评价方式作出具体规定。2002年4月实施《关于行政机关实施政策评价的法律(评价法)》,提出评价的关注点是必要性、效率性、有效性、公平性及优先性等,要根据评价的目的和评价对象的性质等适当有所选择与侧重、综合统筹。[10]国内学者也逐渐探索建立政府绩效指标。如吴建南从“投入———产出———中期效果———长期结果”4个维度提炼出46个四级农业财政支出绩效指标。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制定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从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及智力支持系统五个方面来评价全国及各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倪星从“投入———管理过程———产出及结果”3个维度提炼出65个三级指标,等等。这些理论成果为构建公共政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提供了思路。我们认为,构建公共政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需要紧紧抓住实现公共性、政府责任和公民满意三大核心问题,即指标体系的形成维度。首先,公共性是检验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真实性的试金石。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毫无疑问是公共性,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出发点与归宿必然落在公共性问题上。在郑永年看来,多年来尽管我国执政党高层也在主张改革,但实际上很多改革都是官僚阶层主导。官僚本来是执行者,现在则成为了政策制定者。如果考察一下产业、教育、住房、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等领域所进行的“改革”,人们不难发现这一点。很多美其名曰为“改革”的政策,都是各个官僚阶层或者既得利益者,为了追求私利而形成的特殊政策,而绝非为了社会整体利益的真正的改革。[11]偏离公共性的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将沦为特殊利益集团的遮羞布。其次,政府责任是实现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最低要求。政府责任限制了政府行为,亦即界定和限制了公共政策绩效的范围。反之,从公共政策绩效中也可归纳出政府责任范畴。政府责任从宏观上说就是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增进人民的福利。从微观说是根据各级政府现有的日常职责来明确每一项工作中的政府责任,并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工作机构和人员。在公共政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中,政府责任决定了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基本内容。政府责任、政府行为、公共政策绩效处于系列因果关系链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共政策绩效水平。因此,公共政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必须依托于政府责任,在主观上反映公共政策的科学的价值导向,在客观上能全面体现政府的责任。实践中,每年我国都存在数不胜数的信访案例、触目惊心的腐败案件、不计其数的维稳费用,从机构设置来说,党委、政府、人大等几套班子都有各种各样的信访机构、反腐败机构和维稳机构,但信访量有增无减、腐败继续横行、维稳费用居高不下。为什么?就是没有机构承担这些责任。信访、反腐败和维稳的任务分散在多个机构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不断地在现实中重复上演。公民满意是进行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最终目的。公众对公共政策的满意度是检测公共政策完善与否的关键。因此,把公民满意作为公共政策绩效评估重要的价值取向纳入其指标体系之中,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可否认,由于公民满意是一种主观评价,会存在一些偏颇或误差,但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社会当中已大量充斥“被幸福”、“被代表”、“被增长”等“‘被’时代”的荒谬。“被满意”亦可能出现,但这种伪满意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畴。我们认为,为了避免“被满意”,应该将评估组织者、评估对象与满意度调查执行者分离出来,可以由党委政府部门发起组织(提出要求、提供经费和配合工作),独立的专业评估机构具体执行。公共政策最终落脚点和最终目标和相关者是社会公众,公共政策的最终绩效如何,最有发言权的是作为受众群体的社会公众,只有他们满意,才能真正体现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公共政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将过程控制融合进指标中,指标维度主要强化结果导向(公民满意),理顺评估权责(政府责任),注重公共政策本质(公共性)。二级指标将从指标维度的目标层转变为领域层。例如公共性可分解为程序合法、公共利益增量增长等。三级指标则可以将二级指标从概念变为具体。正是通过层层分解,使公共政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相对逻辑严谨。

评价体系论文范文第2篇

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不健全

目前,世界各国对绿色建筑的评价和推广普遍很重视,很多国家和相关组织都制定了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比如美国的LEED、由加拿大发起的GBC、我国的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这些标准无疑都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但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缺失。以我国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例。首先,从内容上看,条款中定性的比较多,而定量的比较少,这样一来,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具有较大的主观和随意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评估的结果。其次,我国不同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例如:一线城市的发展明显快于二、三线城市。而现有评价标准并没有考虑到这种的差异。采用统一标准来进行绿色建筑的评价,必然影响最终评估的结果。最为重要的是,传统的绿色建筑评价主要是对环境质量的评价,强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及对环境的保护,而忽略了建筑的经济性及舒适性的评价。但经济性恰好是房地产开发商和使用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市场最为敏感的问题,这种缺失导致了对绿色建筑经济性认识的误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绿色建筑的全面推广。当然,想要进行指标的计算,所需参数都只能从大量实际工程的数据中得到,而现阶段绿色建筑的发展毕竟还比较有限,可供使用的数据并不充足,所以才使得大多数国家的评价体系中都缺少经济性评价。但随着绿色建筑在全球及我国的推广,实际数据资料会逐渐完备,这将给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评价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

2)对绿色建筑经济性的认识存在误区

a.高新科技的误区。以前的智能建筑很多都只单纯的在建造时使用过多的高科技产品,使得建筑造价非常高,而且能耗量同样也很高,这并不是智能建筑正确的发展道路。而这种现象也导致了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误区。当前的绿色建筑,应尽量使用最简单的方法,尽量减少工程成本和环境代价,营造最舒适的居住环境。在建造过程中,运用一些节能技术,使用一些节能设备、智能系统等,但使用这些技术最终是为了减少能耗和污染。如在南方,安装空调主要是为了能在夏季减少室外的阳光,降低室内的温度。如果安装一个很小的智能测温设备,一旦阳光强烈超过某一温度时,室内的遮阳帘能够自动关闭起来,这样就能减少阳光的进入,从而减少空调能耗,同时增加的成本也比较小。再比如,现在可以通过安装特定软件,实现用手机来控制家中供热的目的。出门以后,可以利用手机关掉家中的供热系统,在回到家之前的半个小时,利用手机开启家中的供热系统,这样回到家时,家里已经很温暖。这种智能系统,节省了家中无人时的供热,能省近1/3的能源。像这些花费不大,却能极大减少能耗的智能系统才是符合绿色建筑长远发展的。所以,只有通过节约成本、减少能耗将绿色建筑的未来定位于大众化的层次上,绿色建筑才能健康发展,而定位在高端化的层次上是无法取得成功的。b.高成本的误区。目前市场对绿色建筑经济性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只要沾上“绿色”,建筑的造价一定会增加很多。即便是房地产、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员也将绿色建筑的成本估计的过高,有的甚至可能高达300%。这是目前阻碍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目前,相比普通建筑,我国“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大约在100元/m2~400元/m2不等,而这部分增量成本只能通过提高住宅的销售价格来抵消,绝大部分由消费者来买单。站在开发商的角度来看,第一,绿色建筑的前期投入费用比普通建筑大,成本相对较高;第二,目前我国城市房价逐年上涨,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持续,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趋势,所以绝大多数开发商都比较谨慎,不愿意增加建筑的成本;第三,由于提高了成本,建成后的投资回报率有所降低;第四,由于售价提高,产品的市场需求风险会较大。所以,即便是开发商有资金和技术实力,都会考虑有意识地避免建设绿色建筑。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第一,大众目前还比较缺乏主动节能的意识,又没有迫切的需要去购买节能住宅,所以消费缺乏动力;第二,绿色建筑的售价比普通建筑高10%左右,这个因素成为消费者选择绿色建筑的最大阻碍;第三,由于采用新型的技术和设备来达到绿色建筑的要求,消费者每年需要为物业管理与设备维护支付更多的费用。所以在我国,绿色建筑的意识还只是停留在少数的精英阶层,还没有成为普通消费者的共识。事实上,绿色建筑并不就一定意味着高成本的建筑。比如延安的窑洞冬暖夏凉,只需要适当的做些内部和外部的改造,就可以成为中国式的绿色建筑,造价并不高;再比如,新疆当地有一种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秸秆制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屋顶,进行简单改造后就是一种典型的绿色建筑,造价也不高。

2对策

1)正确认识增量成本

对于绿色建筑的成本,人们普遍关注的不是整个建设过程所花费的全部成本,而是相比普通建筑所增加的成本,即增量成本。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就是指绿色建筑与基准建筑两个成本之间的差值。以目前国家或地方节能标准来设计的方案为基准建筑,以当地的材料和设备市场定价的产品为基准建筑的成本,项目实际设计中因为采用了更先进技术、更高效设备而增加的成本就是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其实,虽然绿色建筑的前期投资成本高于普通建筑,但是在全寿命周期的范围内,绿色建筑会带来收益。这种收益除了经济效益,还有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这样一来,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并没有那么高。因为:a.运营期节约电费、水费和其他能源费用的经济效益。根据目前国内已有的绿色建筑大致估算,这些绿色建筑在整个寿命期内都能极大的节约能源和费用,能带来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比如,一项建筑对外墙、门、天花板进行改造,对供热、智能化和水循环等系统也进行改造,每户总投资7000元左右。改造后,由于能耗的降低,住户一年就能降低3000元以上的开支;b.绿色建筑对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了很好的改善,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带来了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c.经过估算,其实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是能够负担的,因为大多数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静态回报期都小于10年,而绿色建筑寿命期是远远大于这个期限的。

2)建立健全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

所以,建立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不仅要考虑到增量成本,还要考虑到增量效益。增量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首先,对于开发商或消费者而言,最为关注的是经济效益,而对于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因为难以量化,可以暂且忽略。所以,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要从资金成本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来考虑。其次,要在全寿命周期内分析绿色建筑的成本和收益,才能正确反映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全寿命周期是指从建设项目构思开始到建设工程报废的整个全过程。所以,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可以分为决策设计、施工建造、使用维护、回收报废四个阶段。因此,可以分别研究每个阶段的增量成本和增量收益,以此建立适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只有建立健全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一方面引导市场正确而全面的看待绿色建筑。看到前期投资增加的同时,也能看到全寿命周期由于能耗的大量减少所带来的可观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可以让消费者直观地了解到哪一栋建筑更经济、更划算;可以指导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兼顾经济性,有效控制成本;也可以指导投资者选择最经济的设计方案,做出正确决策。这样可以极大的鼓励房地产企业进行绿色建筑的生产,也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绿色建筑的优势,更好接受这种新型产品,促进绿色建筑在我国快速长远的发展。

3)奖励措施和税收政策

绿色建筑各项技术的开发需要众多参与方的合作,涉及面很广。又因为初始投资较大,经济及社会效益需要长时间才可以看到,所以,对这些技术研发进行投资风险是比较大的,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意向。因此,需要政府的积极配合,运用各种方法,对节能技术的开发提供适当的政策优惠。a.财政补贴。由于生产绿色建筑产品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应该对绿色建筑的开发商和消费者进行补贴。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降低开发商成本,鼓励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另一方面,减少绿色建筑的价格,吸引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在计算补贴值时可以依照某些指标来进行,比如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绿色建筑一般这两个值相对较高,可以按照这两项指标来计算补贴值。b.税收政策。由于普通建筑相对绿色建筑来说,会消耗较多的能源,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所以对建设普通建筑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征税,促使他们向绿色建筑转化。国家征税的数额应该不小于该企业给环境造成的损失。例如对普通项目可以征收能源税,其数值可以不小于比绿色建筑多消耗的能源费用。又或者,对固定征税的项目,可以对绿色建筑项目少征税费,而对普通建筑项目适当多收取税费,这样进一步降低绿色建筑的运行维护期间的费用,引导市场行为,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c.奖励政策。可以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中评价的星级不同,给予不同程度的直接奖励;也可以对达到一定绿色建筑规模的城市给予直接的资金奖励,这样,可以不同程度的抵消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过程中的大量前期投资,减少风险,极大的鼓励开发商去建设绿色建筑,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3结语

评价体系论文范文第3篇

降低交易费用以及交易成本网络营销通过因特网资源所建立的一种个性化电子商务网站,能在网上对自己的产品以及相关服务加加以展示,在网上接受订单之后,由物流配送系统把相关产品运送到消费者手上,从而完成相关商品交易工作,减少商品交易过程中很多不必要的分销环节,包括批发商、商以及零售商。在降低产品交易成本的基础之上,保证产品价格能够降低,让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保护。通过网络对商品信息加以以及网上广告的花费相对较低。

二、建立网络营销绩效评价体系

1.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目的性。要保证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客观地对营销的综合效果加以反应,从而为企业的营销工作发展提供更多有用的决策信息。科学性。还要能够让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够更加真实地对客观情况加以反应,通过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以及核算来帮助企业找到与每一个竞争对手之前存在的差距,从而将其转变成自我完善和自我诊断的工具,全面性。建立的指标体系还要能够更加完整准确地对企业网络营销的效果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反应,做好在纵向和横向指标的比较工作。

2.网络营销绩效综合评价工作综合评价主要是指从指标体系实际状况出发,使用包括定性、定量的一种综合性集成技术和方法,并对数据加以分析或者处理,更加系统地计算出网络营销的具体效果,从准确和方便的角度来分析,本文对综合指数法加以探讨。所谓的指数法就首先对各项指标的具体评价标准加以统一和确认,若进行纵向比较,则可以把企业阶段性的各项指标实际数值当作具体的标准值;若进行横向比较,则可以将企业的具体指标实际值作为具体的标准值,根据相关指标的重要程度来对不同指标权数加以确定,并把不同指标的标准值和报告期数相除,从而得到相关指标值。

3.加工处理指标。网络营销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分为逆指标和正指标两种,所谓的正指标就是表示数值越大越好的相关指标,例如营销影响力和营销产出类指标等;逆指标则恰恰相反,例如营销费用以及成本类指标,这类指标数值越小越好。为了能够达到综合评价的效果,需要将具体的逆指标转变成实际的正指标,只要能够选择逆指标倒数,就能够将其转变成正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来对不同层次的相对权重加以确定。网络营销指标体系中所有的指标重要程度都存在差异,为了能够对各个层次的元素之间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判断,也就是确定各个层次元素的相对权重,首先,要能够给出实际的判断矩阵,并对层次之间的单排序加以确认,从而为各个层次的元素相对于上下层目标权数进行确定。评价综合指数。在对目标指标值加以确定之后,不难得到综合绩效评价值P,网络营销指标体系中所指的指标包括逆指标和正指标两个,影响力和效果指标属于正指标,这种数值越来对于企业而言,越具有益处;成本指标则属于逆指标,数值越小对于企业而言,越具有益处。

三、结语

评价体系论文范文第4篇

①成本低廉。网络营销模式的成本低廉,企业无论是何种规模都能够开展自己的网络营销活动,该种模式容易实施,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多元化营销。

②对象独立。网络营销有着群体性特征,可以对市场进行彻底细分,可以实现一对一的营销,在网络模式下,企业能够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商品展示与检索,在用户有了购买需求之后,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搜索,这就可以对市场进行彻底的细分。

③交互性。在网络营销模式下,企业的消费与生产都是与营销活动挂钩的,网络的交互性能够让营销成为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而企业也可以便捷地获取到用户的信息,这对于提升企业的动态管理成效有效十分积极的意义。

2企业网络营销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2.1企业网络营销绩效的特征分析

对于企业而言,传统绩效测评指标内容主要包括财务指标与会计指标两个内容,重视结果的反馈,有着被动性、单一性的不足,无法全面反映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无法对企业的经营与生产活动进行主动的分析。与传统营销绩效模式相比而言,网络营销绩效评价模式范围较广,不仅可以对企业内部的工作进行评价,还能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还有多目标性特征,既要评价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与利润率,还需要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用户满意度等目标。从这一层面而言,企业网络营销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要与企业本身的营销活动和管理活动一致,还需要充分反映出企业营销活动的动态性。

2.2企业网络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按照企业网络营销活动的特点,其网络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第一,目标层。企业网络营销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第一工作就是建立目标层,这个目标层需要涵盖到成本、测量、效率、影响力上,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其综合效益,但是,在建立目标层时,不应该只考虑到成本与盈利两个方面,还需要对以上几个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量,这样才能够提升评价体系的全面性,才能够帮助管理人员针对性的调整营销模式。第二,指标层。为了提升评价的准确性,需要从各个测量来分析营销绩效,这也是对目标层的细化处理,指标层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有成本指标、测量指标、效率指标与影响力指标,其中成本指标包括网络营销平台建设费用、信息传播费用、网络营销平台维护费用;测量指标包括客户访问数、网站访问数;效率指标包括用户认知与市场增长率;影响力指标包括企业知名度、销售额与客户满意度。在实际评价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侧重点来适当的增加与减少评价目标,在开展评价工作时,可以征求一线员工的意见,将他们的意见汇总起来,设置出相应的评价目标,这不仅是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具体要求,对于提升评价工作的准确性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第三,数据层。对于企业网络营销绩效的分析需要基于精准、完整的数据进行,各个指标值都是从权重绩效中得出的,就现阶段来看,很多监控软件都能够通过访问网站来得出数据,但是这些数据是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出企业网络营销绩效的,企业类型不同,营销数据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数据层需要采用开放式结构,这需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对于网站建设硬件更新费,需要从0期进行计算,内容需要涵盖到前期投入费用和后期更新费用两个内容;②对于网站的有效访问数,需要涵盖到会员访问量和非会员访问量两个内容;③转换销售额及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由非直接购买行为转化的销售额,即用户在访问网络之后非实时购买行为为企业带来的收入,这一数据来源于客户反馈与客户销售的信息。

3企业网络营销绩效评价方式

对于网络营销绩效的评价,关键因素就是指标数据的测算,在分析时,需要采用综合集成法,分析与处理数据加权,为企业提供依据,就现阶段来看,常用的测算方式就是综合指数法,该种方式的准确性理想。

3.1数据的统计与处理方式

在评价企业网络营销绩效时,不能够只评价特定的时间点,需要综合评价一定时期中企业绩效情况,为了保障评价指标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企业需要派遣专人来负责此项工作,采用咨询、调查与统计的方式来收集数据。此外,在统计与处理数据时,还可以积极借鉴其他企业的数据处理方式,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增加或者减少数据,这对于提升评价工作的准确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2指标数据计算与评价方式

指标体系的建设需要遵循连续性与开放性的特征,在获取到相关数据之后,使用计算公式就可以得出指标层开放性数据。在确定指标后,可以得出具体的目标指标值,考虑到不同企业网络营销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评价指标中的数据权重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在得出目标指标值之后,即可来对比分类指标绩效,再使用统计学原理来计算基比与环比,对这一数据的成本指标进行分析。在进行横向比较式,需要将企业各项指标作为标准值,利用标准值与报告期数值即可得出比较值。

3.3综合指数的评价方式

评价体系论文范文第5篇

一、由严厉到激励的评价方式转变

传统的物理教学评价中,教师一般采取严厉的批评式评价方式,即教师不允许学生在学习中犯下任何的错误,一旦学生的所作所为出现了一丁点错误或者是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教师就会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惩罚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害怕教师对自己实行任何方式的评价,很多时候,他们会刻意的去隐藏自己的失误,同时会长时期的饱受担惊受怕的煎熬,试问:在如此不健康的学习心态和学习方式中,学生如何才能高效的学习物理知识呢?素质教育不断深入高中物理教学,教师们纷纷认识到,一个正确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何等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在素质教育的指引下不断完善自己的评价方式,由传统的严厉评价转变为激励的评价模式,以此来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效率.比如高中生初次接触高中物理学习内容之后,会在第一时间对力学知识产生一定的畏惧感,甚至于很多学生在接触力学知识一个月之后,仍然摸不清到底该如何正确的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这种条件下,教师不能以传统的眼光嘲笑和批评学生的错误,而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彻底弄清楚学生的问题出在哪里?应该怎样解决学生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需要通过一系列正面的激励性语言来帮助学生逐步的走出物理学习的困境,这样学生才能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下接受更加艰难的挑战,也才能真正的与教师建立平等、健康的师生关系.

二、由结果到过程的评价转变

传统检验学生成绩的方法就是“考试”,通考试分数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评价方法存在很多问题,也暴露了评价方式的缺陷.其实物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考试和测验只是众多评价方式中的一种最单一的评价方式,尤其对于对动手操作要求较高的物理学科来说,单一的考试和测验评价方式不仅会让教师的评价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为了迎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转变评价的方式,由对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对过程的评价,教师不但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学习结果,可以通过何种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学习“惯性”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不应该仅凭随堂测试评价自己的学生,教师应该将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由于地球每秒钟的转速为360米,如果人的身体离开地面一段时间之后,地球必然会转过一段很大的距离,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原地跳的方式,结果学生就会发现自己仍旧落在原来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的高速运动却并没有将自己甩出一段距离呢?并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感受“惯性”的存在,同时让学生思考开车的司机和副驾驶位为什么都要系上安全带,由此学生便能够从过程中发现其物理原理,从而提高物理学习效率.

三、评价由物理知识到非物理知识的转变

在传统的物理评价中,物理教师只看重物理学科成绩的评价,对与物理学科成绩无关的内容毫不关心,造成教师只关注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忽视那些对物理学习同等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教师评价时,只关注学生是否完成了物理的相应学习任务,是否达到了物理教学的目标,使得学生总是单纯的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效率很难有很大的提高.新课标提出教师评价的内容要与物理教学目标相一致,在评价成绩的同时,还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并在评价的同时及时的做好各项评价记录,最终将全班学生的记录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或者是将每一个学生前后的评价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从而提高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学习的能力.

四、评价由教师到学生的主体转变

很多教师和学生错误的认为实施评价的主体必须由教师来完成,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担当着教学、引导和总结等各项重要的工作,使得教师成了教学中彻彻底底的“统治者”,所以物理的教学评价长期处于一种不平等、不健康的状态,物理教学评价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目的.新课标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懂得适时的放下自己的师尊形象,尽可能的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从评价的角度来看,教师一方面要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无法掌握学习的真谛,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的学生抱怨:自己一直很努力的学习物理,却总是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仔细想来,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势必没有认真的思考过自己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不断的思考和自我评价,才能真正领会所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之间的互评.比如学习“质点”概念时,教师就让学生同桌或前后位之间进行互评,你问我一个问题,我问你一个问题,一来一往,学生之间自然会在游戏的氛围中完成互评的环节,进而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领悟能力.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