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

一、引言

从相关的文献回顾中看出,我国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步从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变,从2000年以后,学者们逐步涉及评价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方面的研究。模糊综合评价法、离差最大化法等方法被应用到内部控制评价上面。因此,如何建立内部控制的指标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综合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和实务基础

内部控制评价比较系统和最初的研究均来自于审计领域。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1936年美国注协《独立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审查》,首次提出审计师在制定审计程序时,应当考虑企业的内部牵制和控制。1939年《审计程序文告第1号》首次增加了对内部控制审查的内容,此后又在多个文件与法令中多次明确了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审计程序。自此,详细审计逐渐走向制度基础审计,内部控制评价逐渐成为审计程序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审计逐渐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主导,但内部控制评价仍是审计的核心环节,其技术方法依旧在审计体系内演进和发展。

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该框架的和广泛采用标志着内部控制开始在理论上和实务上走出审计范畴,而成为企业整个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该框架也可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提供指导。在COSO框架的影响下,美国内部控制评审准则已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做出修正。2000年安然等一系列会计丑闻爆发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随即出台,使得管理层内部控制评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依法案成立的公众公司会计监察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了审计准则第2号用于具体指导“与财务报告审计协同进行的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该准则中,相关的执行和报告指引是基于COSO框架的。

三、内部控制指标体系的建立

内部控制指标体系建立的详情如表1所示。

(一)控制环境

1、关于管理者素质,评价以下因素:管理者是否具备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素质及素质结构;管理阶层是否订有行为守则或类似规范,而且能够落实;管理层在与各利益关系者交往时,其行为是否显示出操守和价值观。

2、关于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评价以下因素:董事会与管理阶层间是否独立;审计委员会是否独立;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是否符合企业要求;董事会成员与各职能主管之间是否有沟通;是否有畅通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且这些信息与财务和经营成果有关。

3、关于组织结构,评价以下因素:组织结构是否与企业的规模和战略相符合;各级管理者的责任是否明确;各管理者对自己所负责任是否非常了解;各主要管理者是否具有相应的知识和经验,且具有履行责任的能力。

4、关于企业文化,评价以下因素:企业文化中是否显示出操守的重要性且具有协同作用;行为方式是否与企业价值观一致;形成的企业文化是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否有辨识和改变文化的机制;文化是否体现全体成员的价值观。

5、关于权利与责任分配,评价以下因素:权责划分是否与企业规模、作业的复杂性适当;授予员工的权利是否与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对等;是否有足够的信息处理、财务、会计等方面的工作人员。

(二)风险评估机制

1、关于设定目标,评价以下因素:各层级目标是否协调一致;目标是否具有先进性和合理性;是否具有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全体成员是否对目标非常了解。

2、关于风险辨识,评价以下因素:当业绩远离目标时,是否能注意到各层级的风险;对风险辨识是否是一个与规划相结合的反复的过程;是否善于寻找和分析各有关影响因素;是否能够根据各因素的复杂程度,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排序。

3、关于风险分析,评价以下因素:是否能够根据影响目标实现的内外因素,判断风险的严重程度;是否能够通过分析相互联系的作业过程,辨别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是否注意到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保证资料来源的准确性。

(三)控制活动

1、关于业绩评价,评价以下因素:是否有切实可行的业绩评估系统;业绩与标准资料是否齐全,是否有全面的计量指标,和明确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与计量指标。

2、关于信息处理,评价以下因素:是否有信息中心,且由专人负责;信息处理、系统维护是否正常;是否有保证业务正确和授权的程序。

3、关于实物控制,评价以下因素:是否有实物授权制度;是否有资料接触授权制度;是否有定期盘点制度和实际操作程序;控制政策和程序有否被有效执行。

(四)信息与沟通

1、关于信息系统,评价以下因素:是否能辨识和获取所需信息;是否有适当的信息传递形式;信息传送是否按既定路径进行;有关人员对信息是否明确了解。

2、关于信息质量,评价以下因素:信息是否适当,即信息是否确实为企业所需;信息提供是否及时;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可靠;所取得的信息是否最新;各信息需求者是否能够很容易取得信息,且是否能够顺利理解这些信息的意义,并能迅速做出应有的反应。

3、关于沟通与沟通方式,评价以下因素:所有下级人员是否清楚其所负责的管理或工作责任,以及承担的内部控制责任;上级的行动和言语是否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是否有开放的向上沟通渠道和虚心聆听的态度;是否有畅通的渠道,及时了解企业外部各相关者的意见或建议,且是否能够将这些问题让与他们打交道的人或部门迅速做出反应。

(五)监督活动

1、关于监督主体,评价以下因素:是否有明确的监督主体;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是否有相互监督机制;监督者是否有明确的任务和相应的能力。

2、关于监督活动,评价以下因素:各监督活动是否有一定的制度安排,包括监督的对象、监督的时间间隔、实施监督的方法和最后形成的文件等内容;监督活动是否是各管理层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是否有自我监督的机制;是否能够将已确认的内部控制及时、详细地向董事会和管理层报告,并能提出有关改进措施,以保证今后监督活动的有效性。

3、关于监督组织,评价以下因素:是否设立了审计委员会,它是否直接受托于董事会,对经营管理层实施监督;内部审计是否直接接受审计委员会的委托,对经营管理层和各作业层级进行监督;是否有定期的专题讨论制度。

四、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所谓模糊综合评价是在模糊环境下,考虑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某种目的对一事物做出综合决策的方法。而当影响因素较多时,权重的分配极难确定,另外,由于每个表示重要度的权重分量都很小,单因素评价矩阵在求评价结果的合成运算中使用的因素减弱到不起作用,评价结果难以分辨,这时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可解决问题。本文内部控制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内部控制的因素和类别为分支,形成树状结构。多层次综合的方法是先对模型的每一个分支进行综合,然后将对各个子因素的评判综合成对诸因素的评判,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因素集。

U={U1,U2,U3,…,Un}是一个由一级评价指标组成的指标集。Ui=(Ui1,Ui2,…,Uim,)(i=1,2,…,m)是由二级评价指标组成的指标集。

第二,评语集。

V={V1,V2,…,Vm}是一个评价集合。Vj(j=1,2,…,n)表示由高到低的各级评语。

第三,单因素评判。

由n个专业人员单独对内部控制评价对象就某个二级因素进行评级,便可得到U|(x1,x2,x3,x4)。

类似地对其他因素进行单因素评判,并可得到一个从U到V的模糊关系R,即单因素评判矩阵:

其中rij(i=1,2,…,m;j=1,2,…,n)表示对第i个评价指标作出的第j级评语Vj的隶属度。其取值方法为:对各专家的评分结果进行统计整理,得到对第i个评价指标有Vi1个V1评语,Vi2个V2评语,…,Vim个Vm评语,则对于i=1,2,…,m有

rij=vij/∑vij(j=1,2,…,n)

第四,权重集。

由于每个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程度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可采用专家估测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来确定权重。

第五,综合评判。

利用模糊矩阵的合成运算,得出综合评价模型为B:B=A?莓R。

五、应用实例

第一,确立U、U1。

设U={U1,U2,U3,U4,U5}={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机制,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活动};U1=(U11,U12,U13,U14,U15)=(管理者素质,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权利与责任分配)等如表1所示。

第二,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一是采用专家评估法,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设A=(0.2,0.2,0.2,0.2,0.2),列于表1。

二是二级指标的权重也按此法计算后列于表1中。

三是设模糊评价集合为V={V1,V2,V3,V4}={优,良,中,差}。

四是评价结果:对表1模糊关系运算式B=AoR逐层进行运算后得表2及最后结果。

内部控制综合评级结果为“良”。

六、结束语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是当前企业改革的重头戏,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都在激烈地探讨与实践。此时,研究如何建立与评价内部控制的问题十分必要。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涉及因素众多而复杂,制定全面、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环节。本文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定性指标定量化,更有利于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戴彦.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A省电网公司的案例研究[J].会计研究,2006(1).

2、李连华.内部控制理论结构――控制效率的思想基础与政策建议[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评价体系范文第2篇

起初这种以影响因子为内核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本质上只是一种便利于检索的引文数据库。对于这一新生事物,学术期刊界所持的是欢迎姿态,因为它能够让期刊具体、直观地得到以影响因子为表征的客观数据指标,由此可以从一个侧面清晰地判断出一本期刊在业界所处的位置与状况、优长和不足,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这确乎是新时代所带来的以往难以想象的数字便利。

然而随着发展,当下期刊界所普遍担忧的是,此种引文数据库因为在评价领域的体制性因素的介入,逐步被“异化”为绝对性、排他性甚至强制性的评价标准,有的部门或机构以此来评定一本期刊的高下优劣。由于在评价领域的体制性因素的介入,使得此种评价体系与期刊等发生了利益纠缠,而失去了本初单纯以数据服务为目的的纯然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进而对于学术期刊的自然成长与发展规律造成了干扰。

其一,由于量化评价体系更加偏好一两年内的当下指标,难以考察期刊的长久性、历史性学术贡献和学术史价值,因而客观上限制了期刊对于长远办刊思路的布局,导致短视性、功利性、碎片化办刊思路盛行。

其二,在影响因子的指挥棒下,有些期刊领域从业者不惜采用有违公平正义准则的不正当竞争手段,或组织“互引联盟”,或发动“单位自引”,或与作者建立有偿引用的利益关系。这些不正当竞争手段严重恶化了期刊界的行业心理和生存环境,引发了负面办刊效应的恶性循环。

其三,迫于严峻的定量排序压力,一些办刊者置期刊的既有学科与专业特色于不顾,决然朝着高被引学科与研究方向调整,致使几代人辛苦积累而成的办刊风格这一无形资产在旦夕之间坍塌。其客观后果是消解了学术期刊的固有风格与特色,压缩了传统学科、冷门学科、小众学科学术期刊的成长空间,进而危及该类学科的生存与发展。在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之间,无论是学科性质、研究方法,还是从业者和受众量,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在目前带有功利倾向的学术研究环境下,一些传统的小众学科门可罗雀,乏人问津;一些新兴学科作为“显学”则为全社会所瞩目。在从业者、受众群体、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二者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等级,不具有可比性。二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学术规范也存在较大差异。前者注重对原典的爬梳,较少对当下研究成果的引用,而后者则更加注重对刊布于学术期刊最新研究成果的综述和援引。这就造成侧重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和侧重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之间在引文率和影响因子上存在巨大差异。现有的绝大多数学术评价体系并未因此对评价对象作出相应的界定区分,而是用“一把尺子”进行一揽子衡量。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对于侧重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不公评价。在这里,一味地把板子打在量化评价体系的行政性异化上,也非客观公允的态度。相关业务主管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于

量化评价体系持“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做法固然简单片面,但当前的一些评价体系自身不乏值得检讨之处。应该说,当前一些评价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更带有本源性和实质性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首先在于评价体系自身的定位。目前众多的评价体系的创办初衷大都在于以数据库的形式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但出于种种原因和动机,后来它们多演变为对评价客体进行等级划分和排序为重点的评价体系,从而把自己置于矛盾的焦点位置。

评价体系范文第3篇

起初这种以影响因子为内核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本质上只是一种便利于检索的引文数据库。对于这一新生事物,学术期刊界所持的是欢迎姿态,因为它能够让期刊具体、直观地得到以影响因子为表征的客观数据指标,由此可以从一个侧面清晰地判断出一本期刊在业界所处的位置与状况、优长和不足,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这确乎是新时代所带来的以往难以想象的数字便利。

然而随着发展,当下期刊界所普遍担忧的是,此种引文数据库因为在评价领域的体制性因素的介入,逐步被“异化”为绝对性、排他性甚至强制性的评价标准,有的部门或机构以此来评定一本期刊的高下优劣。由于在评价领域的体制性因素的介入,使得此种评价体系与期刊等发生了利益纠缠,而失去了本初单纯以数据服务为目的的纯然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进而对于学术期刊的自然成长与发展规律造成了干扰。

其一,由于量化评价体系更加偏好一两年内的当下指标,难以考察期刊的长久性、历史性学术贡献和学术史价值,因而客观上限制了期刊对于长远办刊思路的布局,导致短视性、功利性、碎片化办刊思路盛行。

其二,在影响因子的指挥棒下,有些期刊领域从业者不惜采用有违公平正义准则的不正当竞争手段,或组织“互引联盟”,或发动“单位自引”,或与作者建立有偿引用的利益关系。这些不正当竞争手段严重恶化了期刊界的行业心理和生存环境,引发了负面办刊效应的恶性循环。

其三,迫于严峻的定量排序压力,一些办刊者置期刊的既有学科与专业特色于不顾,决然朝着高被引学科与研究方向调整,致使几代人辛苦积累而成的办刊风格这一无形资产在旦夕之间坍塌。其客观后果是消解了学术期刊的固有风格与特色,压缩了传统学科、冷门学科、小众学科学术期刊的成长空间,进而危及该类学科的生存与发展。在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之间,无论是学科性质、研究方法,还是从业者和受众量,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在目前带有功利倾向的学术研究环境下,一些传统的小众学科门可罗雀,乏人问津;一些新兴学科作为“显学”则为全社会所瞩目。

在从业者、受众群体、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二者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等级,不具有可比性。二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学术规范也存在较大差异。前者注重对原典的爬梳,较少对当下研究成果的引用,而后者则更加注重对刊布于学术期刊最新研究成果的综述和援引。这就造成侧重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和侧重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之间在引文率和影响因子上存在巨大差异。现有的绝大多数学术评价体系并未因此对评价对象作出相应的界定区分,而是用“一把尺子”进行一揽子衡量。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对于侧重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不公评价。

在这里,一味地把板子打在量化评价体系的行政性异化上,也非客观公允的态度。相关业务主管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于量化评价体系持“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做法固然简单片面,但当前的一些评价体系自身不乏值得检讨之处。应该说,当前一些评价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更带有本源性和实质性的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首先在于评价体系自身的定位。目前众多的评价体系的创办初衷大都在于以数据库的形式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但出于种种原因和动机,后来它们多演变为对评价客体进行等级划分和排序为重点的评价体系,从而把自己置于矛盾的焦点位置。

评价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教育;评价体系

一网络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起到了重要的反馈作用。作为教育评价之父的Tyler对于教育评价,着眼于实施的效果,他用学生的成绩来表示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并把教育目标的达成与否作为判定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依据,这是以Tyler为代表的目标评价模式的体现。华东师范大学的陈玉琨教授则强调教育评价的价值观,认为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可行的方法,对教育的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教育评判的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有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网络上的教育现象也不断涌现,因此,网络教育评价现已成为教育评价中的另一个研究领域,并逐渐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所谓网络教育评价,指的是对网络大学或网络中的一些教育或学习现象进行评估,它是网络在教育评价领域内的特殊应用。

二网络教育评价体系的分析

维基百科认为,网络课程也称在线课程,是指通过在线学习的课程,是现时学习的新趋势。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平台开设不同的网络课程,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并进行课程学习。网络资源既是一种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应用,也是一种以应用为导向的技术创新。面对众多的网络课程,学生进行相关学习后效果的评价也日渐受到关注。一个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应该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目标、指标、评价对象、评价人员和评价方法。这些方面在整个评价系统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网络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也可以借鉴以上的五点对其进行分析。

三网络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面对已经到来的信息化时代,面对不断完善的网络课程,目前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对网络教育的评价主要体现在网络教学与网络课程评价两个方面。当前,网络课程的学习者数量呈显著性的增长,那么其评价则显得愈来愈重要。与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相比,网络教育评价可谓称得上是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虽然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评价对象不明确,目的不清楚。这主要体现在张冠李戴的网络课程和网络教学评价中。一些对网络教学的评价标准却用来衡量网络课程。网络教学是网络课程下的一个体现,除此之外,网络课程还包括了课程的技术水平、网络的互动性等方面。其次,网络教育评价人员专家化。不可否认的是,依托网络的教育评价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需要工程技术和教育技术方面的专家。但是,这并不等同于来自那些接受网络教育实践的学生的评价就可以忽略。他们的许多反馈信息对于网络教育课程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最后,网络教育评价的范围过于泛化,想面面俱到地进行评论,实地个案研究较少。对于这些范围,我们应该分清楚哪些是重点,将其进行重点评价。同时,评价的结果缺乏针对性,不能起到改进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作用。

四完善网络教育评价体系的策略

第一,提升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在对网络教育评价进行修改和制定时,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教育评价的经验。当前的传统教育评价基本上采用总结性评价,但是对于网络教育而言,仅以学期结束时的一次考试作为评价结论是不够的,因为网络教育相比课堂教学来说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应该以长期的形成性评价为主,并结合总结性评价。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不断地给被评价者以指导,从而帮助他们达到目标。这样的评价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技术和时间,而且还要持续地跟踪观察来收集、统计相关信息,然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痕迹来观察学习者的学习动态,对其进行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对信息教育要求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因此,相关研究者应努力提升各方面的数据挖掘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引进新的技术手段,做到评价的合理性。第二,充分考虑多方评价人员,重视学习者的评价。互联网的用户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其主体地位得到了加强。同时,网络课程的学习者不仅有学生,还有教师和管理者等。充分考虑多方的评价人员并不意味着削弱专家的评价意见,有关专家的评价是主要的,应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去考虑教师、学习者和管理者的想法,做到权重的侧重和平衡。学习者作为网络课程的主要实践者,经历了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虚拟课堂的互动、问题的及时反馈情况等最了解不过了。因此,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对于网络课程的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三,对评价对象进行多维度的评价,提高评价说服力。传统教学评价的参照标准比较单一,往往只依据学生考试的分数高低、操作方面的熟练程度,却忽视了不同学生的情感和学习风格,这样,无形之中就等于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网络教育现象的出现则弥补了传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评价的缺失,为其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网络教育评价中,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发展,科学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从知识、能力、品质、态度等多项指标去评估每一名学生。信息化时代的网络课程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网络教育评价可以根据学习者实际学习的情况收集各阶段的信息,从而达到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以及诊断性评价的统一结合,它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可以突破传统教育评价领域的局限,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慧.Web2.0及其典型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陈玉琨.关于中国高等教育评价本质问题的探讨[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1(8)

[3]任儆,张秀梅.对网络远程教育评价体系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2(8)

[4]胡苏皓.适用于远程教育评价的三种评价方法[J].中国远程教育,2008(2)

[5]李葆萍.网络教育评价系统及其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1(9)

[6]黄晨,聂竹明.Web2.0时代完善网络教育评价的思考——来自“豆瓣网”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3(4)

评价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信用;评价体系;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084-02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既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提升企业信用、解决其融资难问题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中国没有统一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各管理部门和商业银行都建立了适用本部门、本系统的内部信用评价体系。其中,仅国家各相关部门就有多套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至今尚没有一套权威统一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因此,如何建立一套适用于企业的科学适用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准确客观地评价企业的信用状况,不仅是企业信用管理机制的核心问题,也是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用体系的建设工作,各级政府积极开展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工作,上海、山东、广东、陕西、浙江、重庆、天津等省市对信用体系建设高度重视,把信用体系建设作为进一步优化投资和贸易的软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来积极推动;各地纷纷提出了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

总体来讲,中国信用评价体系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企业信用管理处于较低水平。国内的系统建设目前大多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大部分系统只是简单地把部分的企业信用信息从相关的职能部门提取过来做简单的查询,存在以下问题:重复建设、资金浪费。很多地方都是一个城市建立一套系统。

采集信息不正确、完整性较差。

目前大部分系统采集是靠批量采集。数据相关性校验难度大,且无法及时更新,导致信用信息不正确,信息的完整性较差,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信用。没有科学信用的评价体系。

目前国内现有的系统大部分只提供信用信息查询的功能,尚未实现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等深度应用或服务功能,致使整个社会对信用的概念很模糊,无法确认企业的信用是好是坏。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还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已是摆在我省企业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因此,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研究,无论对宏观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还是对企业微观信用管理来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能够增强对企业信用作用的了解,认识企业信用不足的危害;二是建立企业信用评价系统,能够为企业信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利用此方法对企业信用进行客观评价,可以增强企业间信用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为企业的交易和信用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评估支持;三是有利于建立企业信用的记录、监督和约束机制;四是为金融机构与企业间的合作提供资信信息方面的支持;五是为整个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概要

(一)评价范围

企业信用评价的对象是企业,凡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各类企业及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都可申报参加企业诚信评价。但不包括以下企业:有(下转113页)(上接84页)严重失信行为,被责令关闭及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有严重失信行为,虽未被吊销营业执照但被责令停业整顿的企业;有违法违规行为,被吊销相关行政许可、取消资质的企业。

(二)指标设定

企业信用评价需要全面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包括企业自身践行信用的状况、社会对企业诚信与否的认可状况及企业实现诚信的基础保障状况。由此,围绕最能全面反映企业践行诚信状况选取的指标有:经营活动信用记录、经营行为信用记录、社会贡献信用记录;围绕反映企业诚信“公信力”状况选取的指标有社会形象信用记录;围绕反映企业实现诚信自身基础状况选取的指标有企业管理信用记录。

(三)等级划分

根据国家标准《企业信用等级表示方法》(GB/T22116-2008)的规定,按照企业诚信状况经评价给出的反映企业诚信水准的等级分别为:诚信企业、诚信偏低企业、诚信较差企业,其标识分别为:A、B、C。其中评定为诚信企业的又可按诚信水准状况分为诚信优秀企业、诚信优良企业、诚信良好企业,分别以:AAA、AA、A符号标识。

(四)特约否定

在企业诚信评价确定诚信等级中采用定性指标信用较差一票锁定制。即只要在某一类定性指标中按征集的信用信息为信用较差等级的,在总和成中即以信用较差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