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朗读阅读评价

朗读阅读评价

笔者在此撷取几个利用阅读评价指导学生朗读的精彩片段,与老师们共赏。

“我再喷洒一下……”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指导学生朗读《小稻秧历险记》中的“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一句时,是这样引导读书的: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有气无力了。

生:声音大,速度快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你没完。学生笑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下。说完,于老师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

(生大笑)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了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完了……我们……都……喘不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这就是“有气无力”啊!

师生的这段朗读指导真是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精彩绝伦于老师对学生开始时的朗读,似乎没有作正面评价,而是开了个玩笑。其实,他的高妙之处恰在于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悟”的过程。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对“有气无力”的感悟比简单的字面理解有了本质的飞跃——知其意,悟其形,察其味。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了其思维的发展。

“声音是从他的心里发出的!”

朗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无可厚非。可是,人们习惯上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先读正确,接着读流利,最后读出感情。以前的课堂教学中也确实在教学的一二课时中做了“循序渐进”的安排。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这犹如胎儿的生长,各个器官是在同步发育的,并不是先长出头,再长出身子。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读课文也总爱把“感情”放在“兜”里,直到教师提醒,才“掏出来”实践一番。一次语文课上,我指名让学生读早晨预习的课文,一名学生开始读《碧螺春》一文的第三节,“正确、流利”做到了,为了强调这一部分,我又安排另了一名学生读这一节,这名学生读得非常投入,或者说是非常“有感情”。我立刻问道:

“同学们,你们来评一评,他们俩读得怎么样?”

生1:他们读得都不错!

生2:A学生读得没有感情,B学生读得有感情。

(师生都笑了)

生3:A学生的读仿佛只是把课文读出来了,B学生读书是……他的声音是从心里发出来的!

学生的发言让老师眼前一亮!是呀,这个多年的困惑一下子找到了答案!朗读就是要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有声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过程,可是把纯理论的东西讲给学生听,孩子们如听天书,怎么也不理解。“声音从心里发出的”,多么富有诗意的见解,多么生动的表述啊!这是学生的话,是学生感受到的话,是学生易于接受的话。我们常给学生讲要“有感情”,感情到底是什么,学生看不见,也摸不着。而此刻,他们似乎有了一种默契,一种灵感,一下找到了朗读的“诀窍”。把评价的权利让给学生,也会有精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