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评价指标论文

评价指标论文

评价指标论文

评价指标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首先对项目管理绩效进行了分析与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过程-内容分解+Delphi法”的指标体系两阶段构建方法,以期对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持续改善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公共项目;绩效改善;过程评价;过程-内容分解法

1引言

在我国现阶段,政府投资的公共项目在经济生活中依然起着重要作用,但其管理绩效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持续改善是困扰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难题。众所周知,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持续改善必须以科学的、全过程的绩效评价为基础和标尺,抛开绩效评价,绩效改善将无从谈起,而一套完善的指标体系则是项目管理绩效过程评价的前提,它直接关系到绩效过程评价结果的有效性。本文将在提出的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过程评价的理论框架下,探讨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这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一种科学的方法。

2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过程评价的理论框架

传统的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模式多为“后评价”,即在项目完工后进行绩效评价,而项目的一次性、独特性决定了一个项目通过后评价得出的教训和经验对于其他项目而言其借鉴价值不会很大;另一方面,公共项目通常具有投资额度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单纯的后评价使得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评价与改善脱节,造成绩效改善的盲目性和低效率。由此可见,科学而有效的绩效评价与改善并不是一次性的,而应该是贯穿于项目管理全过程之中,形成的“评价公共项目通常具有投资额度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单纯的后评价使得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评价与改善脱节,造成绩效改善的盲目性和低效率。由此可见,科学而有效的绩效评价与改善并不是一次性的,而应该是贯穿于项目管理全过程之中,形成的“评价―反馈-改善―再评价”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1],我们称这样的绩效评价为“过程评价”公共项目成功来自于项目管理绩效的持续改善,而项目管理绩效的持续改善必须以绩效的过程评价为基础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倍功。

3项目管理绩效的界定

在构建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过程评价指标体系之前,首先需要对项目管理绩效进行明晰地界定。

3.1绩效的涵义人们对于绩效的认识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至今为止,学术界对“绩效”尚无统一公认的定义。

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以一个明确的绩效界定为基础,因此,通过对众多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与对比,本研究将选定以下定义来构建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过程评价的指标体系。对于工程建设项目来说,绩效是“绩”和“效”的合成,即成绩和效率,是项目建设成果与过程的综合反映和体现。“绩”指项目结果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主要任务是否完成,完成得怎样,侧重反应项目的结果;“效”则指完成项目的效率,侧重反应项目过程。

由此可见,绩效包括两部分内容:与项目相关的组织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3.2项目绩效与项目管理绩效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项目管理绩效,而非项目绩效,这两个概念在一些文献中经常被混淆,有必要在此对其进行区分。首先,可以从项目与项目管理所关注的内容出发对它们进行区分。项目关注比较宏观的方面,且往往都带有长期性,因此项目绩效衡量的是项目交付物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表现;而项目管理关注的是按时交付,满足质量、成本等要求,因此,项目管理绩效衡量的是项目开发和交付的短期内的表现。由此可见,项目管理绩效只是项目绩效的一部分。

其次,项目绩效和项目管理绩效研究的目的和主体不同。项目绩效研究的目的是项目成功,即实现项目最初的目标和设想,通常投资者和使用者比较关注;项目管理绩效研究的目的是项目管理成功,即在规定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约束下完工,通常是项目管理团队比较在乎。因此,项目绩效是比项目管理绩效更高层次的、更长远的评价依据。最后,项目管理绩效与项目绩效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关系。项目管理绩效贡献于项目绩效,但并不能完全决定项目绩效;而项目绩效的提高通常需要项目管理绩效比较高。

4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过程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

评价指标指的是从哪些方面对项目进行衡量或评价,而指标体系则是具有一定逻辑和结构的评价指标集合,它是进行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其质量决定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过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流程。

4.1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总结与分析相关文献可以发现,项目管理绩效“后评价”的指标体系存在一些缺陷,而这也正是“过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总的来说,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原则。不同类别的项目应设置不同的指标体系,同种类别的不同项目其指标体系也应根据项目自身特点略有调整;

(2)指标体系的完备性原则。项目是由多组织、多因素、多目标相互作用组成的复杂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够反映各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各个方面;

(3)指标间的相互独立性原则。对项目某一特征尽量使用唯一指标,尽可能避免不同指标评价内容的交叉和重叠,对于隐含的相关关系应用适当方法消除;

(4)指标的可操作性原则。各指标应是可以理解、可以衡量和可以控制的,否则对其评价将没有任何意义,并且其数据信息的获得成本较低;

(5)指标体系的均衡性原则。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定量与定性指标、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相结合,使之优势互补。

4.2评价指标初始集的获得方法项目管理具有显著的过程性,且其各不同阶段的活动和目标相互区别,同时,各阶段的项目管理内容均可分为若干不同方面,而各方面的绩效都包含两部分内容,即与项目相关的组织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因此,本研究为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过程评价指标初始集的获取提出了“过程-内容分解”法(Process-ContentBreakdown,简称P-CB)。

4.2.1过程分解“过程分解”即将项目管理按其发展过程细分为若干阶段,各阶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分别构建指标体系。一个项目或项目阶段的管理是从正式授权开始到交付使用为止的全过程,PMBOK指南依据PDCA循环认为其包含了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五个子过程,考虑到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相互重叠,本研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启动阶段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任命项目经理、拟定项目章程、制定项目初步范围;计划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范围定义、质量、费用、进度、人力资源、沟通、风险、采购计划以及以上几方面的整体协调;实施阶段的主要内容即项目管理计划的执行及调整,具体包括整体、范围、进度、费用、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和采购的监督及控制;收尾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产品收尾、结束合同、解决所有遗留问题、行政收尾。以上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上一阶段的成果即为这一阶段行为的依据,这一阶段凭借该依据创造出本阶段的结果。

4.3评价指标的筛选通过过程-内容分解法获得的评价指标初始集全面但是粗糙,可能存在独立性、可操作性、均衡性较差等问题,并且指标数量过大,不便于绩效评价的执行,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更细致的筛选,特别是筛选出若干关键的绩效评价指标。本研究评价指标的筛选采用Delphi法(又称专家调查法),即通过设计和发放咨询问卷的方式来征求专家以及经验丰富的

4.2.2内容分解“内容分解”即在各阶段中依次根据项目管理的内容、绩效的内容进行逐层细分,直至得到独立的、可衡量的具体指标为止,期间需要参考大量相关研究成果和充分考虑研究对象所处环境以确保指标的全面与合理。各阶段内容分解的过程类似,只是结果各异,因此本研究仅以实施阶段为例对其进行详细的内容分解。

首先,按照上述项目管理各阶段的内容将实施阶段按项目管理的内容细分为九个不同的方面;然后各方面的绩效都包括两部分内容:与项目相关的组织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产生的结果;继续将各方面的行为及相关结果按其内容逐层细分,直至得到可衡量的具体指标。公共项目实施阶段内容分解的过程及结果(绩效内容分解仅以质量管理为例)。

从业人员的意见,咨询问卷反复进行,且每次的咨询问卷都是根据上一次专家意见及相关资料而设计的,至专家意见基本趋于一致时即可得到大多数专家认可的指标体系。该法所选专家需要有足够的经验,专家人数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多数专家认为中的“材料/设备质量的检验及评定”一项与采购管理中的“采购物品的性价比”内容上有交叉,因此删除该项;质量管理中的“重大质量事故情况”、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工伤事故”等均可合并到风险管理中的“重大意外事故发生情况”。通过以上类似筛选即可得到最终的公共项目管理实施阶段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5结论

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持续改善必须以项目管理绩效的过程评价为基础和标尺,而绩效过程评价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更需要构建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的特有方法与流程。本研究清晰地将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运用“过程-内容分解”法获得评价指标初始集的过程以及运用Delphi法筛选并确定最终指标体系的过程,使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周全合理。

参考文献:

[1]孟宪海.关键绩效指标KPI———国际最新的工程项目绩效评价体系[J].建筑经济,2007(2):50-52.

[2]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柯洪.基于企业代建模式的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8.

[4]AKMunns,BFBjerimi.TheRoleofProjectManagementinA2chievingProjectSucces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jectMan2agement,1996,14(2):81-87.

[5]DeWit.MeasurementofProjectSucces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jectManagement,1988,6(3):164-170.

[6]张艳,江志斌.重大建设项目评审专家遴选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2004(12):9-11.

[7]杨宇,谢琳琳,张远林.公共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28(3):102-106.

评价指标论文范文第2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外贸竞争力的研究,世界上的许多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包括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我国(地区)外贸竞争力,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极为紧迫的课题之一。然而,要研究中国外贸竞争力,就不能不对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讨。

建立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指标一般是指一个数量概念,用来反映社会管理活动的某一方面的状况。指标体系,则是指由单项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所反映的是社会管理活动的综合状况。在指标体系中,评价指标一般是按等级来划分的,上级指标规定和制约下级指标的内容与范围,而下级指标的完成则对上级指标起到一种保证作用。具体来说,建立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目的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体系要考虑统计研究的目的,满足统计研究的实际需要。为了科学地评价一国或地区的外贸竞争力,观察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处的位置,探索提高该国(地区)外贸竞争力的途径,需要设计一套科学、完整、全面反映一国(地区)外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外贸竞争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贸易的企业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它由产品的外贸竞争力、产业的外贸竞争力和企业的外贸竞争力来体现。产品外贸竞争力,即出口产品竞争力,是指一国的商品在设计、开发、生产、营销、使用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与同类商品竞争中表现出来的满足消费者需求、占领国际市场、获取利润的能力。产业外贸竞争力,是指一国的产业及组合在国际市场上所具有的竞争能力。企业外贸竞争力,是指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诸方面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进行综合比较,在国际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三个方面本身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国(地区)的外贸竞争力。因此,本文认为应从产品外贸竞争力、产业外贸竞争力和企业外贸竞争力三个方面构筑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联系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要从定量分析的全局出发,根据现象在特定活动中的作用设计指标,并使各种指标在同一体系内,相互协调,形成有机整体。在外贸竞争力体系中,产品竞争力是核心,企业竞争力是基础和前提,产业竞争力是依托和场所,外贸竞争力是合力和结果。它们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外贸竞争力必须以产品、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基础。其中,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和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而企业则是微观经济竞争的主体,所以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关键地位;产品是微观竞争的客体,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又主要体现在产品的竞争上。特别是在当今的国际经济贸易中,产业内分工和贸易已成为主流,因此差别化产品的竞争是国际竞争的焦点和核心。当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稀缺性的影响和约束,一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均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这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国家和产业的竞争力最终是通过企业来创造和体现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有极强的相关性和依赖性,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可比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要考虑指标口径、计算方法在地区间、国际间及历史上的相互可比性。本文所设计的外贸竞争力指标既可与历史资料对比,又可用于国家(地区)的横向间对比。

可行性原则

设计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时,既要考虑到与客观条件相适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的可行性,又要考虑到我国目前统计制度和统计数据基础,不必要的和难以得到数据资料的指标不设置。

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分析及应用

按照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建立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各指标从不同程度的角度对一国(地区)的外贸竞争力进行判定,具有一定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本文采用加权平均法模型(如表1所示)对一国(地区)的外贸竞争力进行整体的定量分析和综合判断,评价出一国(地区)外贸竞争力的优劣。

K1—Kr代表外贸竞争力的r个因素指标,具体实践中K1代表产品外贸竞争力、K2代表企业外贸竞争力、K3代表产业外贸竞争力;X1—Xm代表外贸竞争力的M个评价等级,具体实践中将外贸竞争力评价的等级设定为5个等级,分别确定为很强、较强、一般、较差和很差,如果认为某一指标(如产品外贸竞争力)很强,则可以被赋值为1.0;若认为很差,则可赋值为0;其他的中间值以此类推得出。nij代表对i因素指标的j等级评价的调查结果的数量。

将上表中不同的影响因素和等级分别赋予不同的权数(由德尔菲法及AHP法求得)和评分,由此得出计算公式:

外贸竞争力=K1×X1×n11+K1×X2×n12+……+Kr×Xm×nrm

=∑Ki×Xj×nij(i=1-4,j=1-5)

总之,外贸竞争力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和预决性等特性。在研究外贸竞争力体系时,不能被庞杂的数字所淹没,而应面对数字、做出理性的思考,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做出定性、定量的有效性分析研究,找出主要矛盾,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找出提高外贸竞争力水平的可行途径。

参考资料:

1.宋明佳、张庚淼,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人文杂志,2003

2.陈春宝主编,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外贸竞争力,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3.胡列曲,国家竞争力理论的评价与探讨,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

评价指标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005年底, 江阴市率先成为江苏省首批全面小康达标县级市,之后于2006年6月提出建立“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是把评价对象江阴市市民的幸福感涉及的所有领域的复杂关系简单化,用简化的指标获取尽可能多的评价信息,为把握和了解江阴市幸福感的现状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该指标体系一经提出,立刻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一、“幸福江阴”指标体系内容分析

指标是一种反映事物性质的量化确定手段,国外有关文献对于指标的解释通常是把它看成一种量化的分析统计方法。例如,雷蒙·鲍尔在《指标》一书中提出:“指标是一种量化的数据,它是一套统计数据系统,用它来描述社会状况的指数,制定社会规划和进行社会分析,对现状和未来作出估价”。围绕幸福江阴的内涵,江阴市政府确定包括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在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指标是围绕江阴提出的“五民五好”设定了5个子系统政治论文政治论文,共2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根据每年的统计数据评分。主观评价指标重点设定了5个方面的指标,下设若干个二级指标,主要通过民意调查,重点反映市民的幸福感,综合体现“五好”的基本程度。该指标体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标制定过程中群众广泛参与

政府的公共政策是由那些掌握权力,声称代表公共利益,但拒绝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少数领导人制定的观念已经受到各方的质疑。公民来自社会中的不同层面和职业,吸收了不同领域知识,拥有不同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这就会为决策者提供更多及时有效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是单纯依靠政府之力难以收集到的,这样就为提高政策效力与水平增添了动力,有助于指标的科学性。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需要依赖具体而设计精良的公民参与途径与手段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江阴市在制定幸福指标时,通过“市民论坛”、“空中热线”和“幸福江阴大家谈”等渠道畅通民意,通过开展万人评机关、政情交流会、时代先锋大家选活等形式保障了群众知情权。同时支持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月、代表活动周、代表调研日等活动、政协委员社情民意调研,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城乡居民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呼声,多渠道、多层次吸收民情民意。

2.主客观指标相结合

“幸福江阴”综合指标体系分为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两部分,客观(即定量)指标占60%权重,是以江阴所确定的五年总目标为依据,由统计部门会同工作推进部门测算当年度完成情况,计算出客观评价指标综合指数。客观指标涵盖了政府的社会保险、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以及市场经济在提供就业、消费、产业等方面的内容。主观指标部分占40%的权重,主要包括了工作满意度、收入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心情愉快度、身体状况指数五个维度,通过对指标的具体化,考查民众的主观幸福感,并设置了开放性的题目政治论文政治论文,由民众自由的选择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并为幸福江阴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评价。

3.指标多以输入型指标为主

根据荷兰Veenhoven博士的研究,测量生活质量的途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输入途径,选用输入型指标,测量结果为“假定的”生活质量;另一种是输出途径,选用的是输出型指标,测量结果为“真实的”生活质量。

表格1:输入型指标与输出型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输入型指标

1

劳动力市场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数

万个/年

2

劳动力就业水平

 

 

(1)城镇登记失业率

%

(2)农村调查失业率

%

3

农村青壮年(18-40岁)劳动力技能培训率

%

4

城镇居民户均可支配收入

5

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

%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

#职工工伤保险

%

6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标台数

标台

7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8

文明安全居住区和新农村的建设情况

 

 

(1)文明社区达标率

%

(2)安全社区达标率

%

9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

10

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公共场馆面积

平方米

11

农村文化场所普及率

%

12

每万人拥有福利床位数

床位

13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

14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

%

15

城乡居民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

平方米

输出型指标

16

劳动力市场每年解决的本地劳动力就业数

万个/年

17

空气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比重

%

18

文明安全居住区和新农村的建设情况

 

 

评价指标论文范文第4篇

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在国际项目管理能力基准(ICB)中,将项目管理能力描述为项目管理的知识、素质、技能以及取得项目成功的相关经验的集合。管理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的研究是近年来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在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在企业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取得了不少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提出了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OPM3),从组织的战略与战术定义了通过项目实施组织战略的过程能力,构建了组织项目管理能力体系与改进的思路。杨启防、白思俊运用OPM3模型的核心思想构建了相对适合我国组织项目管理发展现状的基于OPM3的组织项目管理能力体系。欧立雄、纪文宝等针对大型水电开发企业提出了集成能力、专业化管理能力、企业环境支撑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指标体系。朱桂新、鲍学英提出来基于项目全过程的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徐先国构建了包括项目管理工具的使用、项目管理培训、统一方法的形成、知识管理及应用、单位内部的项目环境因素、以往的项目完成情况6个方面构建了国防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潘红在PMBOK和C-PMBOK的知识体系九大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OPM3的评价标准、方法和绩效评价理论,构建了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的3级评价指标体系。笔者也曾从组织机构建设、技术力量及历史业绩、对项目管理控制协调的力度3个方面构建了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但针对大型煤炭企业如何构建项目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还缺少研究。大型煤炭企业的项目管理处于整个煤炭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地位,内容包括了煤炭建设项目前期决策、勘察设计、招标投标、项目实施的控制、项目试生产、项目整体验收等阶段,项目往往关系到国家能源战略布局和能源安全,具有政治性、一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构建一套适合于大型煤炭企业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尤为重要。

2构建大型煤炭企业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1构建的原则

为了使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满足目标的需要,在建立评价指标时要遵守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在设计企业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大型煤炭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的本质和评价的目标。

(2)可操作性原则。

构造企业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要考虑在现实条件下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否付诸实施,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有足够的精度。

(3)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对企业项目管理能力进行科学的界定,运用科学的分类方法,对不同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的影响,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合理地界定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的系统范围。

2.2构建指标体系

该文基于文献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确定大型煤炭企业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项目管理能力指标体系构建成一个多级递阶结构模型,依据该模型建立与项目管理能力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层次指标体系。由于项目管理能力涉及的指标数量较多,要做到既全面又无冗余,需要对初选指标进行筛选整合,原则是删除那些对测度目标序位不产生影响的指标,即保序性准则。

(1)项目管理组织建设能力。

项目管理组织是项目管理活动的载体,项目管理的组织模式、组织结构的选择,企业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组织人员的配备直接影响着项目管理活动的成败,故在评价时必不可少。

(2)项目过程管理能力。

一个完整的项目管理活动包括3个阶段:项目管理决策和部署过程,项目的实施、过程控制和管理,项目的收尾管理即移交过程及未来生产运营。大型煤炭企业应具备科学的项目决策能力,在我国近几年西部矿区开发建设中,表现出的问题比较严重,在项目方案决策、井巷开拓方式选择中失误时有发生,造成了重大损失。

(3)项目管理培训能力。

衡量企业项目管理培训的内容包括培训的内容、规模及培训的效果上。培训是充实项目管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大型煤炭企业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并通过取得项目管理专业人才认证的比例衡量培训能力的高低。

(4)项目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力。

项目管理技术是在项目管理活动中所需要的知识、方法、工具和技能。

3结论

评价指标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129-2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因此,为实现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为教育活动“价值增值”,必须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监控和管理,而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关键,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更是如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可行性

可行性是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是否有效合理的基础。一是时间上可行,能够协调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在时间上的冲突;二是教学资源上可行,通过有力的组织、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三是操作上可行,监控标准明确、便于操作。

(二)教育理念先进性

先进教育理念是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是否有效合理的前提。一是可持续的人才发展观。强调学生的主体价值和主体意识,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等智力因素和情感、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协调发展,加强学生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既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又保证其身心与社会、自然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二是注重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如何,不仅受教学主体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包括选题的独立性要求――实践教学环节对选题内容的影响――实习阶段企业评价因素的影响――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导向的影响。因此,在新的市场营销环境背景下,必须树立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思想;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将毕业设计与就业市场密切结合,从而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缩短学生与市场的适应期,有效解决学生就业供求脱节的局面。

(三)全员性

全员性是实现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提高对各职能部门、指导教师以及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识,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质量的关键。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是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任务与责任,而且要求各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及有效的组织管理,指导教师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学生具有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人人参与,人人有责。

(四)监控管理全程性

全过程监控管理是实现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保证。有效的监控既能指导毕业设计工作,又为评价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保证毕业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五)全面性

管理内容的全面性是实现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在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对于整个毕业设计(论文)进程中各项内容进行全面管理,主要包括:前期准备、选题、开题、论文的撰写和指导、检查、答辩、推优、总结、毕业设计(论文)材料的整理归档。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新建本科院校普遍的做法是,分别从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三方面构建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从指导老师角度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需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评价指标的选择;二是评价指标的分值。由于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撰写过程比较清楚,所以,指导老师的初评应是对论文内容和写作过程的全面评价。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笔者参考了当前部分高校正在使用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和细则,同时结合以往学者所作的研究,构建了6个一级评价指标及相应的二级评价指标。其中一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业务能力与水平、质量、规范化、创新;二级评价指标是一级评价指标的细化,把概括、抽象的一级评价指标细化成详细、具体的评价内容,便于实际操作。在确定指标分值时,其中一级评价指标“业务能力与水平”和“质量”分值最大,占30分,其他指标的分值均为10分。具体而言,从指导老师角度构建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教师评分占总评成绩的30%。

(二)从评阅老师角度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评阅老师对写作过程并不清楚,只能从最终的论文稿来评价,即重点是对论文的学术规范和写作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因此,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与从指导老师角度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相比,删除了“工作态度”这个一级指标,将“工作能力”提升至“方案的设计能力”,分值增加5分;将“业务能力与水平”具体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值减少5分。从评阅老师角度构建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阅教师评分占总评成绩的20%。

(三)从答辩角度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毕业论文答辩能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因此在答辩这个环节,构建了4个一级指标及相应的二级评价指标。其中一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报告内容、报告过程、创新、答辩;二级评价指标是一级评价指标的细化,把概括、抽象的一级评价指标细化成详细、具体的评价内容,便于实际操作。在确定指标分值时,其中一级评价指标“报告内容”和“答辩”分值最大,分别占40分、30分,“创新”和“报告过程”各占20分、10分。具体而言,从答辩角度构建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答辩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

三、结语

本文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保障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机制,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由于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因此,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加强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参考文献:

[1]翟岜,王存鹏.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

[2]陈玉现.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利,1999.

[3]楼盛华.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5):309―312.

[4]张红,易崇英.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新余高专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