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法制工作计划

审计法制工作计划

审计法制工作计划

审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省级审计计划管理的范畴

省级审计计划管理包括长期计划、短期计划,总体计划、部门计划,基础工作计划、项目实施计划,行业审计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等等。本文试图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但经过多方努力,均未找到既能做到涵义明确,又不相互包容的分类原则。但为了说明问题,在此试作如下分类:

(一)审计业务计划管理

1. 按时间划分

(1)审计战略目标管理。这是审计机关对未来审计工作发展的总体构想,它包括审计战略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须采取的行为过程和行动总方案。审计战略作为一种长期工作目标,首先应该具有连贯性,特别是涉及到人法技等审计基础工程项目,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工作,往往需要几个战略周期,乃至于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宏伟目标。其次,审计战略要有利于审计长期工作计划和短期工作计划的实现。再其次,审计战略应具有适当弹性,审计战略目标是长期的,但并不都是永恒不变的,当客观的审计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审计战略目标必须做出调整。

(2)中、长期审计计划管理。中、长期审计计划介于审计战略与年度审计计划之间的一种计划,从时间的概念来说,中、长期审计计划的管理时限最少要超过一年,一般三年或五年,中、长期审计计划是粗线条的计划,是审计机关用粗线条勾画未来发展轮廓的设想。在计划中应明确审计工作要实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规划目标要采取的策略、执行策略及其需要遵守的程序规则等都应在计划中明确予以规定。

(3)年度审计计划管理。年度审计计划是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编制的计划,是指导审计机关年度工作的蓝图。每年省级审计机关都要根据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确定的全国审计工作计划要求,结合全省经济工作、审计工作发展的状况,综合省市县三级审计资源配置的情况确定全省年度审计计划,并据以安排、检查全省各级审计机关的工作。

2. 按组织方式划分

(1)行业审计计划管理。这是省级审计机关通过全国的行业审计计划或全省的行业审计计划统一时间、统一标准、范围和审计时限安排、检查地方审计机关工作的办法。

(2)政府临时交办任务的审计计划管理。政府临时交办的审计任务一般都是政治敏感性比较强,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事情,地方审计机关一旦接到这类任务一般都要组织精干的力量,编制周全缜密的审计计划,以尽量避免和减少在审计实施阶段出现纰漏。

(3)部门审计计划管理。省级审计机关各职能部门每个年度都要制定部门年度工作计划,以规划各部门年度审计工作。其中有些计划属于行业审计计划,需要组织全省的力量才能完成的,应该按行业审计计划来管理;有些计划是规划各职能部门业务工作的,审计机关每年根据批准的各部门计划来检查督促各部门的工作进度和完成情况。

(4)综合审计计划管理。它是由审计机关办公室或综合部门制定的指导审计机关全部工作的计划,包含审计机关方方面面的工作,每年审计机关要组织办公室、人事处、机关党委、纪检监察等部门对综合审计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3. 按工作对象划分

(1)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主要指在遇到需要动用较多审计资源的大型审计项目或行业审计项目时,为了统一协调工作进度,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而对审计的对象、范围、时限和重点检查方向等内容,事前做出的筹划。

(2)审计项目实施方案管理。审计项目实施方案是审计计划工作在具体审计工作中的体现。为了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除了规模非常小的审计项目外,都应编制审计项目实施方案,使参加审计的每一位同志都清楚地了解到该项目的审计目标、工作时间、检查时限、重点资金、重点方位,同时对审计客体的资金分布、单位规模等情况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以便于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审计效果。

(3)审计小组工作计划管理。这是审计工作中规模最小的计划。审计小组负责人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对全组同志的工作要进行细化、分工、明确任务和时间。但一般不形成正式文件,大多是由审计小组长口头进行部署。

(二)审计机关基础建设计划管理

1. 审计人力资源计划管理。省级审计机关人力资源计划管理主要是负责审计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进、出、管、配、培五个方面的计划。按我国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省级审计机关的人力资源进、出计划只局限于有限的范围内,比如审计机关录用干部的时候,门槛是由人事部门规定的大专以上学历(含五大毕业生),学历低一些的学生为改变身份,在报考应试的时候,是竭尽全力去博,应试成绩往往优于高学历、高水平的学生,但进入审计岗位以后,又很难胜任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有能力、功底厚的学生往往因为入门考试的成绩不突出,而被拒之门外。由于审计干部的入口受限,出口除了自然减员以外,自主流出的人数微乎其微。事实上省级审计机关有自的人力资源计划管理,主要体现在审计人力的管理、配置和培训三个方面。

2. 审计法制计划管理。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制定地方性法律的权限,省级人民政府具有制定地方性行政法规的权限,省级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具有制定部门行政规章和代政府起草行政法规的权限。这无疑增加了省级审计机关法制建设工作的任务,从目前行政体制来看,省级审计机关法制计划管理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计划起草地方性的审计法规或规章,二是制定全省审计法制检查计划,三是制定本级审计案件复核计划,四是制定法制教育培训计划。

3. 审计技术计划管理。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纸质的审计载体已经逐渐被淡出,传统的纸质账薄和审计工具:纸、笔、算盘已经没有多少生命力了,未来的审计必将是计算机审计的天下,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电子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利用,数据库的转换,审计软件的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培训等都必须制定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近的开发培训计划,以保证审计机关跟上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

(三)审计工作后勤保障计划管理

后勤保障计划主要是为审计工作提供保障和支持的,如财务计划管理、审计档案开发利用计划管理、备品供应计划管理、审计机关生活服务计划管理等等,这些工作虽然与审计工作指标没有直接联系,但却与审计人员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审计人员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些工作做得不好,或长期得不到重视,则会挫伤第一线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二、省级审计计划管理的运行

(一)省级审计计划的编制

省级审计计划包括项目审计计划、部门审计计划和综合审计计划等多种计划,从编制的层级和复杂程度来看,综合审计计划编制要相对复杂一些,其它计划由于层级低一些,编制程序也可适当减化一些,为了较好地说明问题,下面以综合审计计划为例进行阐述。

1. 应充分了解审计署和同级人民政府、党委的工作意向和战略意图。从理论上讲,根据宪法的规定,我国省级审计机关要接受国家审计署和同级人民政府双重领导,在业务上以审计署为主。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地方审计机关的人事权和预算资金分配权限隶属于同级人民政府,同级政府对审计机关的领导力度要远远大于上级审计机关。因此省级审计机关在编制年度或长期工作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充分领会审计署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工作方针和审计工作的总体部署,然后才能考虑全省审计工作计划的框架。

2. 充分了解下级政府和审计机关的未来的工作任务和承载工作能力情况。市县两级审计机关每年除了预算执行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外,各市、县政府每年都可能给审计机关下达一些地方性或临时性的工作,市县审计机关必须配置相当的力量,才能有效地完成这些工作。省级审计机关在拟定全省审计工作计划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和下级审计机关常规、必备工作需要,然后还要综合考虑两级审计干部的专业结构和计算机审计技术水平和能力,上述各种因素考虑的越充分,制定出的审计工作计划才越有可行性。

3. 审核审计机关各职能部门申报的部门工作计划草案。各部门工作计划草案是制定全局性工作计划的基础,是在充分考虑到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可供调配的专业力量的基础上形成的部门工作计划,是办公室或部门制定综合性审计工作计划的基础素材。但又绝对不能把部门审计计划累加成综合审计计划,因为部门的工作计划不能完全站在全局的高度审时度势,综合考虑全省审计工作的轻重缓急,所以部门的审计计划草案难免存在过度地强调某些因素,而忽略更重要的审计信息,或者存在对微观的看的多些,而忽略了宏观的具有远景规划的东西。

4. 综合分析审计数据库的信息,确定初步审计目标。完整的审计数据库的信息内容应该是很丰富的,但在制定综合审计计划时,需要重点参照的信息:一是审计对象及内部控制情况信息,二是近期未审计对象的信息,三是行业性违纪违规行为的信息,四是整改情况信息,五是群众举报信息。按着常规的作法,通过这些信息筛选出近期内未审过的或虽然审过,但整改效果不好,乃至于行业性违纪违规行为迟迟得不到纠正的行业或单位为初步审计对象。然后比较综合分析的结果与各职能部门申报的审计计划草案有哪些差距,并提出适当调整的意见。

5. 由办公室或综合部门汇总、梳理所掌握的各种信息,提出拟制综合审计计划的意向草案,提请审计机关主要领导研究确定审计机关综合审计计划的总体工作目标。

6. 由办公室或综合部门按照厅领导确定的总体工作目标,综合各方面信息,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拟定年度综合审计计划或中长期综合审计工作计划草案。

7. 向下级审计机关和各职能机构下发综合审计计划草案,征求修改意见。但多数情况是通过召开全省审计工作会议形式来达到这一目的的。综合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后,审计计划即可下发执行了。

(二)省级审计计划的执行。审计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执行计划来完成的,是审计计划的实施过程。如果说编制审计计划是计划管理的起点,那么说执行审计计划,圆满的完成审计计划才是计划管理的最终目标。审计计划能否执行,关键是要抓落实。落实审计计划一般应抓住三个环节:一是计划执行初期要注意检查计划执行单位是否部署了足够的力量去做;二是在计划执行中期应该注意检查计划完成的进度和工作质量,对工作进度迟缓和工作质量差的应及时提出督促改进意见;三是在计划执行终结阶段应检查计划完成结果。既可以采取对重点单位、重点环节进行抽查复核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同类对比的方法,把同类单位或部门的情况进行对比,特别是在检查中发现的共性、普遍的大家都应该查出的问题,如果有个别单位没有发现这类问题,则应该进一步考查是审计客体确实存在特殊性,还是具体审计人员的工作出了问题。还应根据审计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评比和表彰,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三)及时调整审计计划中的缺失,以促进审计工作和谐发展。不论审计计划在制定过程中下了多大的功夫,做出多少次调查研究,它毕竟属于计划制定者的主观行为,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难免出现与客观实际不相适应,或与部分单位、部门对接不上的情况。这就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报告,上级审计机关更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查明根源,如果是计划的问题,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并尽快地修改审计计划,使审计计划贴近实际、符合实际,便于操作和执行,以促进各级审计机关的工作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 、编制省级审计计划应注意的问题

(一)应确定恰当的审计工作目标。审计工作目标是审计机关期望通过全体职工的努力工作力求达到在一个阶段的预期结果,是审计机关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审计机关管理层和全体职工进行管理和审计实践的行动指南,是制定审计工作计划的基础。它既要代表审计机关先进的审计技术水平,又要切实可行、相对合理。也就是说审计机关确定的总体工作目标是能够实现的,但要通过审计机关全体职工做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恰当的审计目标能激发职工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推动审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审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审计计划管理的重要意义

审计计划管理工作涉及计划编制与调整、计划执行与反馈、计划考评等一系列环节。有效地执行上述各环节,对规范审计机关业务活动,确保审计工作高效、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依据和基础。审计是一项复杂且目的性很强的工作。要顺利达到审计所要求的目的,必须制定完善的审计计划并灵活执行。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规定了业务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指明了审计的任务和要求,是审计工作顺利有效进行的基础。计划一旦下达,审计人员就必须按照计划所提出的要求,在对被审计对象和审计目的有了详细了解后,采用适当的审计,完成审计任务。

(二)控制审计成本,提高工作效益的需要。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高的工作效益,是审计工作追求的境界。尤其是在审计的人才、物力、财力等资源都不甚充足的情况下,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精打细算”,是审计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制定合理的计划并有效地实施,对于不断提高审计成本效益,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切实整合审计资源的需要。目前,繁重的审计任务与现有审计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审计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管理的基础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审计计划管理,无疑是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一环。通过制定计划,可以实现任务和人力等资源的统筹安排;通过计划的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统一协调,可以实现资源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发挥审计的功效。

(四)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需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全面提升审计质量,是强化审计管理的目标选择。审计计划是审计机关年度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也是项目审计实施的依据。计划安排的科学与否,重点突出不突出等,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与质量的好坏,并为审计质量控制和考核提供依据。所以,提高计划管理水平是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同时,在审计的过程中,如果在对审计计划等环节的把握上出现偏差就会产生审计风险,影响审计项目质量。审计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可以通过周密地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达到有效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目的。

二、审计计划管理的基本要求

审计计划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审计制度会导致不同的管理方式。因而对审计计划重点的确定、编制程序、执行与调整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就目前我国审计计划的编制与执行来看,应该符合以下一些基本要求:

一是科学性。这是对计划管理工作的首要要求。即整个的审计计划工作,从立项、编制、执行、反馈、考评等均须采用严谨的态度及科学方法来完成。如:立项须充分地论证;编制计划须遵循严谨的程序;计划执行与反馈须严格;考评体系须公正有效等。

二是全面性。计划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对于其中的诸多因素及其关系必须以全面、联系地观点来对待。比如要正确处理审计成本、效率与审计质量的关系;要正确处理中长期目标与年度审计计划的关系等。

三是目的性。计划工作应有鲜明的目的。即在计划编制、执行中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切实可行的目标。在执行完计划后,还要对是否达成最初的目标进行测评和考核,使得任务和目标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四是审慎性。即在计划执行时要对审计重要性进行评估,并运用正确的审计方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同时,对审计风险水平也要有正确的评估,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审计失误而出现新的审计风险。

五是可操作性。计划是审计工作开展的依据。因此,计划中制定的任务、提出的要求、达到的目标及执行情况的评估等都必须切合工作实际,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使审计工作高效有序。

三、审计计划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审计计划是审计工作的龙头,是整合审计资源,实现科学审计管理的灵魂。总的来说,经过十几年的审计工作实践,审计计划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特别是入世后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投融资管理体制、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加快,审计环境及对象、审计内容及方式方法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审计计划管理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已不能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实际上,目前,我国的审计计划很大程度还处在一种“盲人摸象”的粗放管理状态,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相当多的审计机关实际上是有计划无管理。主要表现在:

一是计划编制不够科学,目标不够明确,重点不够突出,工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比如:一些审计机关在制定年度计划时,缺乏经济工作的宏观视角,也未作深入的调查,使得计划重点不突出,落实计划的措施和目标、要求不明确;在审计对象的选择和项目的确定上,缺乏严格的标准和认证程序;此外,审计计划的安排缺乏长远性,中长期规划与年度审计计划缺乏呼应与衔接等。

二是计划执行中,项目的调增调减比较频繁,且变动的程序比较简单,特别是计划执行缺乏有效的控制,对项目进展、资源和力量调整、质量和风险控制以及目标的实现疏于管理。

三是计划完成后,质量评估、绩效评价、经验和奖惩等未能及时跟上。如:目前特派办要向审计署报送每月的计划执行情况,署里也在综合分析之后对各特派办的情况实行季度通报制度及半年、全年情况总结制度,但是上述成果和数据在利用和考核方面有待加强。

此外,由于缺乏对资源与任务的总体把握和分配,使得对审计对象的监督缺位与重复监督的现象并存;由于任务与人员不匹配形成了资源浪费现象;在管理方式上,审计的成本意识不强等。

造成审计计划管理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审计体制、审计环境、审计法规等,本文着重从审计计划操作与实务的角度分析,认为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计划管理意识淡薄。近年来,随着审计监督领域的不断拓展,审计任务日趋繁重。由于人员少,任务重,部分审计机关“为完成计划的审计项目而审计”的应付思想比较突出,对执行项目过程中的管理意识淡薄,造成有计划无管理,影响了管理水平和审计质量的提高。有些审计人员认为,计划管理是计划部门几个人的事,因而在执行已有的审计计划月报制度时,存在轻视现象,只是程序性地上报数据,数据的准确性有待加强。

二是审计人力资源匮乏、沟通协调机制不够顺畅。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全国审计机关约有审计对象80万个,而审计人员只有8万多人,每年只能审计15万个左右,从而导致项目安排时出现大量审计盲点。同时,审计机关与其他有关监督部门缺乏沟通与协作,各级审计机关在开展业务工作时相对割裂,有关信息没有形成共享,也是项目安排出现重复和空缺现象的重要原因。在立项的针对性上,由于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相对短缺因素的影响,很多必要的论证与实地调查、了解程序都未能展开。

三是审计计划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工作力度不够。对于计划管理工作而言,建立和完善制度是保障。同时,高质量源于严管理,审计计划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不严格是造成审计计划管理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由于我国审计管理整体上还处在初级阶段,许多相关的制定都尚未建立或不完善,或者已有的制度未执行到位。具体表现为:计划编制缺乏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程序保障,如:尚未建立审计对象资料库,因而缺乏对审计对象的整体把握,使得立项工作具有盲目性;计划执行反馈制度与调整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与严密;计划执行后的审计成果利用与考评制度亟待建立。

四、加强和改进计划管理的对策

实行科学的审计管理,必须改进审计计划工作。在计划的编制上要进一步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增强科学性;要切实有效地执行计划,加强信息交流和资源整合;要进一步完善和建立计划执行情况的考评体系,并加强审计成果的利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三项工作,科学合理地编制审计计划

计划编制是计划工作的首要环节。在制定计划时,应理清思路,通盘考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审计资源,采用科学的计划编制方法,有的放矢地确定审计目标,突出审计重点,以确保计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1. 计划安排应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所谓“围绕中心”,即审计计划安排应当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部署和经济工作中心,贴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才能充分体现审计的最终目的。“突出重点”表现在确定审计的覆盖面上,要根据现有的审计力量,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有计划地安排审计不同重点行业和重点资金,着眼于数额大、范围大、影响大的项目,使项目计划由强调覆盖面向点、面结合,突出重点转变。这既利于审计机关全面履行监督职责,又突出了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有利于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2. 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审计资源,确保立项科学。

(1)加强立项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审计项目的确定是计划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我们需改革现有的编制程序,进一步加强立项的科学性。如:立项前,可以通过搜集、研究宏观经济信息和决策动态,走访人大等有关机构和部门,召开专家学者咨询会,征求审计机关意见等方式,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同时,对审计的必要性、项目的风险、审计的难度、可能的结果等进行充分的评估,切实保证审计项目立项的重要性、针对性和可行性。为保证调研时间的充足,计划编制管理部门应在当年计划下达后,即着手进行下一年度的立项准备工作。

(2)准确掌握现有审计资源。一些经济学家曾指出,计划或决策在执行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障碍是资源分散、能源浪费,所以计划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如何合理有效地分配和利用审计资源。也就是说,确定审计计划目标,并据以安排审计项目,实质上就是在分配审计资源,以保证能在给定资源地条件下充分履行审计职责。

因此,在审计计划管理中,首先必须充分和把握现有审计资源状况。主要包括审计力量资源、审计信息资源、审计技术资源及审计的外部环境资源等。如在审计人力资源的掌握上,可以尝试逐步建立审计业务人员信息资料库,为准确测算审计工作量、均衡安排时间、统一调度人力资源提供基本依据。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了现有的资源,才能做到量力而行,统筹兼顾,地确定审计项目计划的数量和预期的审计质量,最终制定出适合审计工作的有效策略和计划。

3. 正确处理中长期计划与年度计划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计划编制方法

审计工作的中长期目标代表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它需要通过一个个年度计划逐步实现。如: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是一个中长期目标。但在公共财政框架建立完善的过程中,在弄虚作假、违法违规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年度计划还必须以打假治乱为重点,抓住财经领域数额大、范围大、危害大、大的问题,突出查处各类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犯罪案件,同时围绕审计工作中长期目标逐步加大专项审计调查、效益审计等的力度和比重。

要达到上述目标,需要我们采取科学的计划编制方法。如滚动式编制方法。所谓滚动计划法,就是把计划的时间向前延伸,使短中长期计划在时间上紧密地连贯起来。这样不仅能克服计划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临时性的缺陷,有效地解决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量不配比地问题,而且还能变短期临时安排项目为长期规划、有目的的安排项目,达到审计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目的。同时,也要做好项目之间的相互协调,避免重复审计。

,世界上许多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结构都采用滚动计划法来编制审计计划,如英国国家审计署根据审计覆盖面和审计资源状况,确定五年的计划周期,并制定了周期五年的全署综合审计计划,并以全署综合审计计划来控制各部门的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则编制三年战略审计计划,每年根据现有可用审计资源编制当年审计计划。

(二)实行审计成本管理,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审计计划工作,要打破长期形成的盲人摸象和不计成本的管理方式,逐步实现成本管理的科学化、不断提高审计成本效益。

1. 实行审计项目预算管理。计划编制部门,要以审计项目计划为基础,按照经费预算与审计任务相匹配的原则,测算审计成本、核定预算。如:澳大利亚审计署,政府年度审计计划的编制除包括审计的数量、目标、审计外,还包括审计经费预算。审计经费预算来源于每个具体项目成本费用的总和。每个具体项目的成本费用又是根据项目要达到预期目标所需的工作量所得的。

2. 切实加强审计机关的财务管理。审计项目的执行单位,要切实加强审计成本的核算和财务管理,设立审计项目明细账,分项目核算审计成本。所有的审计项目,原则上做到审前调查有概算,正式审计前有预算,项目结束后有决算。如:可以将审计成本计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和个人,使其明确各自在执行过程中的经济责任和经济利益,从而达到节约审计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3. 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审计机关应该围绕审计成本,建立和健全机关内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并把其作为降耗增效和强化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督促审计人员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开展监督活动。

(三)做好四个“加强”,确保计划切实有效地执行

制定全面完整的审计计划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组织实施,把审计计划的任务进行层层分解、明确责任、落到实处,使计划得到切实执行。

1. 加强审前调查,编好审计工作和实施方案

为使审计工作更具针对性,必须安排足够的时间和人员,认真组织开展审前调查。开展审前调查,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到被审计单位及其上级主观部门、监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调查了解相关的基本情况;有条件的可以选择部分单位或部分审计内容进行试审。二是要收集作为审计依据的相关、法规、规章和政策,与审计事项相关的重要会议记录和文件及以往的审计档案等资料。三是要积极开展审前培训。要邀请有关的专业人士对审计项目及行业的有关知识进行讲解。

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均要充分利用审前调查的成果,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审计目标、实现审计目标的主要方法、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重点、审计分工、审计各阶段资源投入等提出具体要求,使得方案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

2. 加强交流和反馈,充分整合审计资源。

审计计划执行过程中,项目执行单位要切实进行全方面地沟通交流,真正做到“上传下达”、“下情上达”,使各项工作顺利展开。如:特派办要根据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署业务司汇报审计工作进度、主要审计成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审计工作情况,以争取上级支持、帮助和指导。同时,特派办也要及时将署里的有关文件、精神传达到各审计小组,并督促其贯彻落实。

在整合资源方面,我们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在预算执行审计中,进行“一体化”探索;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由审计署牵头,实行五部委联席会议制度;一些重大的审计项目,打破处室和专业界限组成审计项目小组,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优势。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某些项目可以考虑在更大范围内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成果共用。如在特派办和所在地方审计机关之间,地方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进行有效整合。

3. 加强计划执行情况上报制度的建立健全

目前,审计署已经执行了计划执行情况月报制度,要求各派出机构按月上报审计情况数据,并编发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简报,通报项目进度情况、各单位投入工作量及执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但是,由于缺乏对上报数据准确性的有关控制措施,使得基础数据与实际工作之间有偏差,影响统计的准确。因此,应该设置审计项目台帐,来及时了解、登记项目执行进度和经费支出情况,使得数据更为翔实,以提高其准确性。

4. 加强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建设。

据统计,全国审计机关成立二十年来已经审计了302万个单位,涉及各行各业,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特别是审计署及派出机构近五年来的审计,成系统、成规模,且具有循环的特点。比如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审计已经进入第二轮,如果建立了翔实的资料库,很多审计资料和成果都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在每年审计结束后,应将被审单位的有关数据以及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附加信息录入“审计对象资料库”,使审计对象资料库逐年更新完善,逐步实现审计对象的动态管理。

(四)建立和完善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和评估制度。

科学有效的考评制度是促进审计计划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因此,计划管理部门应该认真考核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以促进工作为原则,建立规范的考评制度。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可以选择部分审计项目,以审计项目计划和审计方案为基本依据,对项目执行进度、审计组织实施情况、审计成果、审计成本等方面进行考核。

审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审计项目计划,是指审计机关按年度对审计项目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预先作出的统一安排。

审计项目计划一般包含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项目、授权项目、领导交办项目和自行安排项目等。

第三条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制。审计署负责管理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计划和署本级审计项目计划,指导全国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分别负责本地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

第四条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要依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审计工作发展纲要,严格执行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确保履行法定职责。

第五条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要紧紧围绕政府工作中心,明确具体审计目标,合理选择审计重点,注重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第六条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要根据审计资源状况,量力而行,留有余地,统筹协调,合理均衡地安排任务,避免重复,减少交叉。

第七条审计机关编制审计项目计划,除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外,应当在规定的审计管辖范围内安排。

第八条上级审计机关直接审计下级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内的重大审计事项,要列入本级审计项目计划,并及时通知有关地方审计机关。

第九条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计划,由署各专业审计司于每年11月提出安排意见,并填制统一印发的审计项目工作量测算报表,办公厅汇总提出计划草案,经审计长会议审定后下达。

署各专业审计司提出的审计项目计划安排意见,应在充分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地方审计机关和署各派出机构意见的基础上,对拟安排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重点内容、主要方法、实施时间、地域分布、所需审计人员数量和工作量等,进行详细说明和测算,科学、合理、均衡地安排全年工作任务。

省级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授权审计项目和当地实际情况,编制本地区审计项目计划,于4月底前报审计署备案。

第十条审计项目计划下达后,审计机关应当及时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前,有关审计组应当依据审计工作方案,结合实际情况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署统一组织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由署有关专业审计司编制,经审计长会议审定后下达。

地方审计机关组织的审计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经厅(局)长会议研究确定。

第十一条授权审计项目计划,由下级审计机关提出申请,报上级审计机关统一协调后依法审批。授权审计项目的确定,要从有效利用审计资源和有利于加强对上级所属基层单位的审计监督出发,注意上下结合,重点解决一些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不断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第十二条审计署对中央审计项目的授权,实行统一管理,一年一定的原则,一般在每年年初集中审批一次。省级审计机关应于每年1月底前向审计署提出授权审计的请示,同时抄送审计署有审计管辖权的派出机构。授权申请应说明审计或审计调查的目的、理由、范围和内容等。署办公厅负责汇总审核,统一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报审计长审定后,批复地方审计机关执行。

第十三条中央审计项目只授权给省级审计机关,由省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实施。省级审计机关应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审计质量责任制,严格按照审计法、审计准则以及授权审计通知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确保审计质量。

第十四条审计署授权项目审计结束后,省级审计机关要及时向审计署报送审计情况综合报告。审计署每年对上一年度授权审计工作情况进行通报。

第十五条审计署每年有重点地对中央授权项目的审计质量进行抽查。对未按规定认真履行职责,或审计质量未能达到要求的地方,予以通报批评,并暂停对其授权。凡因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工作失职、渎职等造成重大审计质量问题的,要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十六条地方审计机关授权审计项目计划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级审计机关制定。

第十七条审计署派出机构在确保完成署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的基础上,如确有余力,可在各自审计管辖范围内,向署申报自行安排审计项目计划。自行安排的审计项目必须有明确的审计目标,符合审计署确定的年度审计工作重点,并且从严加以控制。

第十八条审计项目计划一经下达,原则上必须确保完成,不得擅自变更。如确有必要调整,应当按照下列程序报批:

(一)审计署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的调整,由署有关专业审计司提出意见,送署办公厅协调办理,报署领导审批后,通知有关单位执行。

(二)授权地方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计划的调整,由省级审计机关提出意见,报审计署审批。

(三)地方审计项目计划的调整,由下达计划的审计机关审批。

(四)领导交办项目及时报批、调整。

第十九条审计机关实行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报告制度。

审计署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由审计署有关专业审计司和省级审计机关分别于每年7月和次年2月向审计署提出上半年及全年计划执行情况的综合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计划执行进度、审计的主要成果、计划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与建议等。

第二十条各级审计机关应当对审计项目计划执行及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检查和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计划编报及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计划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计划完成的质量和效果等。

审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县级审计机关 项目计划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规定审计项目计划一般包含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项目、授权项目、领导交办项目和自行安排项目等。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分别负责本地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

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审:请记住我站域名计项目计划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资源,优化工作程序,提高项目资源利用效率。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是关乎审计质量提高和防范审计风险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审计项目计划的制定及管理,目前就县级审计机关而言,还有很多方面还需要改进和完善。笔者作为县审计局一名审计一线人员,就县级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进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县级审计机关计划管理现状

(一)审计项目计划由本级政府统一制定,但项目计划基本上以上级审计机关任务为优先,县级审计项目基本以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项目为主。近两年来审计项目计划119个,完成审计项目129个,其中:省市审计任务项目11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42个;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项目16个。

(二)审计任务日益繁重,审计力量严重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审计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特别是近年来,国家转移支付资金额度越来越大,项目投资规模前所未有的扩张,大大增加了审计工作量;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种种复杂因素增加了审计工作难度。审计工作量在不断增加,而人员力量没有与任务同步,适应不了当前工作任务的要求,导致很多政府性资金没有及时得到审计监督,审计的深度和广度难以达到。我局20__年审计项目计划52个(其中经济责任审计22个)。当年实际完成的项目59个,占年初计划的113%。而我局当年实际一线业务人员只有15人左右。本级预算执行审计、普九债务债权人审计、省直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审计、社保五金审计及通乡通村公路资金审计等审计项目,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每个项目至少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审计力量严重不足是县级审计机关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三)审计项目的确定,群众参与不够。审计项目计划的确定,也应该征询群众意见。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审计过程才能得到广泛的支持与理解,审计的监督作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但是,目前这样的机制尚未形成。

以上存在的问题,导致县级审计机关只能被动接受审计任务,疲于应付,审计效果不明显,审计质量难以提高。

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项目计划管理体系尚不完备。目前的审计项目计划仅指各级审计机关编制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鉴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审计管理和审计业务的复杂性,审计计划不应只是单一的,而应该是若干层次计划组成的一个体系。其中,审计机关按年编制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是第一层次。审计机关业务股室按月编制的《审计项目计划完成进度》是第二层次。审计组编制的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是第三层次。这三个层次的计划,层次高的统辖层次低的,并依次是其低层次计划的直接依据,低层次计划服从并服务干高层次计划,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审计计划的体系框架。现阶段这种项目计划管理体系尚不完备。

(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标准的统一规范存在缺失。目前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合理、操作性强的计划管理模式以及上下级政府和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由此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和不同人员做法上的较大差异,其学识水平、工作经验及单位环境对计划质量都有很大影响。同时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行政隶属于地方政府而业务隶属于上一级审计机关。由于地方政府与上级审计机关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工作中心也不尽相同,因而任务安排各有侧重。省、市、县定任务一起上,审计人员疲于应付,时间上有所冲突,有的项目虽然完成了任务,但质量不高。

(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不适应新时期审计工作的新要求制约审计的发展。经过长期以来的工作实践,审计人员积累了一定的审计工作经验,掌握了一定的审计专业知识。但是审计干部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老化的现象十分明显。县级审计机关人员在年龄结构方面,由于编制限制,很少新增年轻审计人员,造成年龄结构偏大;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类别受限,具备财务会计、法律、工程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员少,综合分析能力欠缺,导致审计质量难以再上新台阶。

(四)传统的审计手段不适应现代化的审计要求。虽经各级审计部门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审计装备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精通计算机人才缺乏,我们仍然没能摆脱手工查账、手工审计的传统工作方式,计算机辅助审计运用水平还较低,审计现代化、信息化建设还有很大差距,审计手段落后,审计效率不高。

三、优化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途径

(一)坚持并完善审计项目计划政府审批等制度体系建设。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要依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审计工作发展纲要,严格执行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确保履行法定职责。县级审计机关要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要结合本地实际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并报本级政府批准执行。要建立和完善项目计划管理规范,科学规划中长期审计项目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完善公共 财政体系,突出重点,科学立项。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编制项目计划的确定坚持做到四个注重。一是要根据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确定审计项目。一方面要积极采取跟踪审计、审计调查等多种审计方式,把党委政府列入当年的项目尽可能在当年实施审计;另一方面对暂时不具备审计条件的项目,要密切关注项目的进展情况,为下一年度审计做好准备。二是审计项目的安排要有计划性、目的性、针对性。县级审计机关在安排审计项目时要有选择的安排,按照项目的轻重缓急,每年相对集中安排一两个行业,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三是根据本单位审计力量情况确定全年审计项目任务,不能把审计任务定的太多,要量力而行,留有余地,统筹协调,合理均衡地安排任务,避免重复,减少交叉。四是合理选择审计重点,注重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抓重点项目,重点行业,重点资金。预算执行、政府投资、民生工程、涉农资金等就是当前的审计重点,必须优先保证。

(三)整合审计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借助社会审计力量,妥善解决县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少和审计任务重的现实矛盾。在项目组织形式上,由各自为战向分工协作、全局统一转变,逐步打破股室界限和项目分工,实行资源整合,全员上阵,项目统筹安排,适时利用社会审计力量缓解审计任务重与时间紧的矛盾。

(四)分解任务,明确职责,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张弛有度。审计项目计划确定之后,要及时对审计项目计划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实施的具体股室。各股室可按照类推的方法把审计项目计划任务落实到人,使得每个审计人员都能明确目标、要求、责任,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县级审计机关要充分考虑上级安排审计项目计划与本级审计项目计划时间进度安排,做到全年审计工作均衡实施,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张弛有度,以提高审计质量,保护审计人员的身心健康。

审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设施项目;审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5-0156-03

[作者简介]胡伟(1980-),男,汉族,江西南昌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所谓审计(Audit),是由专门的机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审查企事业单位、国家政府机关的财务、财政收支及经济活动是否具有效益性、合法性和真实性,据此评价经济责任,从而实现改善经营管理、促进宏观调控、提高经济效益及维护财经法纪的目的。审计的实现步骤如下:对资料进行证据搜集与分析评估审计对象的财务状况对资料与公认准则间的相关性作出结论编写报告。在任何审计活动中,都涉及审计主、客体及审计委托人。其中,审计主体是审计行为的执行方,是审计的第一关系人,包括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通常要求其具有独立性及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审计客体是审计行为的接受方,是审计的第二关系人,包括受审计的资产代管或经营方,在本文指的是体育设施项目的建设方;审计授权或委托人是依法授权或委托审计主体行使审计职责的单位或个人,是审计的第三关系人,在本文指的是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业主。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审计的理论知识,深入研究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审计对策。

一、做好审计前的筹划工作

在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审计前,筹划工作是否充分直接决定了整项审计工作的效率。其中,筹划指的是制定计划及为顺利开展审计工作而做准备,即在筹划阶段,需要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一)审计依据

在体育设施项目建设审计中,主要依据《审计法》《体育法》《建筑法》《招标法》《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建设项目审计处理暂行规定》《财政违法行为处分条例》《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意见》《全面健身工程管理办法》《体育设施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二)审前调查

在审计前的调查阶段,通常要从项目建议审批、可行性研究、概预算、方案设计、项目招投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及投用等角度对体育设施项目设立单、多项联系的总概念。合同是工程结算的主线,审计人员务必严审承包合同,注意在合同中,无论采用工料单价法或是综合单价法,都应包含材料备存款、进度付款、竣工决算、索赔及保证金给付等,且要求付款额度、时机及依据的结算线条清晰。若条件允许,建议在审前调查阶段了解体育设施项目建设工程的施工项目经理责任制,其中涉及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等。

(三)制定工作方案

在体育设施项目建设审计中,应按下列要求制定工作方案:一是突出建设项目审计、体育事业审计;二是审计目标明确,审计力量安排合理;三是倘若体育设施项目的建设规模达到一定规模,则可按分项目实施、统一协调的要求进行审计,具体分成前期准备、建设实施及竣工投用阶段。目前,体育场馆在建成后的保值、增值及经营管理是场馆业主或政府主管部门关注的焦点。为此,一些体育场馆外聘专业公司来进行管理运营;一些体育场馆采取独立经营模式,并妥善解决了生存与发展、良性运营等问题,且随着体育场馆运营理念的日渐成熟,体育场馆的业主和投资人越来越关注建设前的可行性研究、工艺设计等,这对推动体育场馆建设走向系统化、科学化具有重要作用。

二、紧抓审计工作的重点

在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审计中,应坚持“照顾一般、突出重点”的原则,其中“突出重点”的内容包括下列方面:

(一)审计职能部门的履职与建章立制

对于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职能部门,审计工作重点应是审查项目建设单位、职能部门是否按规定建立内控及其他管理制度,审查职责的明确程度、责任的落实情况等。例如,在风险分析测试时,审查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管理规划的制定与落实。其中,项目经理责任制是顺利推进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保证,需要重点审查;施工项目管理规划涉及项目管理目标、工期与质量目标规划、风险预测、安全目标规划、环保与文明施工规划等,审计人员除了审查上述内容外,还需审查施工预算、成本目标规划的合理性,注意在审查实施规划时,工作的内容既要包括安全、质量、进度及组织计划,又要涉及资源供应计划与人、机、料的实际供应和使用的差异、施工顺序。

(二)审计履行建设程序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在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审计中,要求全面审查施工项目的审批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书、环境影响评估报告、规划与施工许可文件、消防与环保批准文件、设计图纸审核文件等是否有效、齐全;认真审查施工项目招投标程序(如勘察、设计、采购、施工及监理等)及结果是否有效、合法;重点审查施工项目是否是“三边工程”(边审批、边设计、边建设或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是否是在申请《施工许可证》前开工,是否存在企事业单位和体育主管单位强行垄断等现象。

(三)审计概预算的编制与调整

在审计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概预算时,首先,要求重点审查施工项目概预算编制的内容是否真实、完整,编制的依据是否时效、准确、充分,编制的方法、标准、定额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编制的单位是否具备资质;其次,要求审查设计变更内容的合法性及手续是否完善;第三,对于单项工程的投资调整、建设内容的变更,要求审查其报批程序是否合规;第四,深入分析施工项目出现“超规模、超标准、超计划”的原因,并依法进行处罚。

(四)审计经济合同的签署、调整及履行

在审计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经济合同时,首先,要求审查施工项目经济合同的合法性;其次,查合同的内容及双方权、责、利的约定条款是否清晰;第三,审查合同内容是否按规定履行到位。在签署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经济合同时,通常采用制式合同范本,因此涉及的主要问题是责任的划分是否明确,倘若存在较大的弹性,便会在出现纠纷时缺乏界定依据。在审计中,如若发现类似的重大索赔,建议移交至相关部门,由其追求相关责任主体的责任。对于大型的体育设施项目,其要求具备高资质的单位参与设计和施工,则建议采取同国际惯例接轨的总承包。但国内建筑市场不够规范,则要求审查施工项目勘察、采购、设计及施工承包单位的资质及实力。

(五)审计建设资金的使用、管理及效益

在审计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资金时,首先,要求审查施工项目建设资金的到位数额是否足额,审查预算支出是否合规,审查配套资金的拨付是否与建设程序及进度同步;其次,要求审查建设资金的使用是否存在侵占、转移、滞留及挪用等问题,是否存在超概预算的现象或变更设计使工程规模扩大等;第三,深入分析建设资金的效益。

(六)审计建设成本的归集、核算及报表

依据《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施工项目投资由建设投资、流动资产投资组成。其中,建设投资涉及建筑安装工程费、机具设备的采购费、工程建设的其他费、预备费、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及建设期利息等内容。为此,要求审查工程成本归集的正确性、合法性,核算账务处理与《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是否相符,核算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及工程款结算、往来款项的合法性。

(七)审计参建方费用与竣工决算

在审计体育设施项目参建方费用与竣工决算时,要求重点审查相关单位是否按规定收取设计费、监理费及施工费,审查在施工阶段是否存在非法转包的行为,审查是否按合同约定结算工程价款,审查是否存在虚报冒领、高估冒算工程款及偷工减料等现象,审查施工项目质量的检查、验收是否合规,审查施工项目决算报表、说明及竣工编制依据是否真实、合法,审查竣工资料档案的归集管理是否完整、真、正确及交付使用资产的真实性,审查移交手续的办理是否合规,并对体育设施项目的投资效益进行深入分析。

三、案例分析

XX高校体育馆建设面积是25600m2,地上一层、地下两层。该工程采用门式钢架结构,施工工期513d,总投资额15851万元。鉴于该工程的工期长、规模大且建设过程复杂,则审计部门在综合分析审计力量、环境及项目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全程跟踪审计模式,并实行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结合的方式。

(一)确定审计目的

在本次跟踪审计中,审计的目的是全程进行有效、主动的跟踪审计,以规范建设行为;依据现行的法规章程,并采用先进的审计方法,保证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维护业主的经济权益,保证建设资金合理使用;及时向业主反馈审计结果,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

为了高效开展体育馆建设的审计工作及使跟踪审计的监督效力得以充分发挥,高校审计部门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跟踪审计流程,以使审计工作实现制度化,详见图1。

结合图1,在总包方提出申请后,由审计部门在内控制度下实施审计计划,从而保证了体育馆项目的顺利建成。

(三)前移审计关口

施工项目建设前期对工程造价产生的影响力达到75%~100%,其中设计阶段的影响力达25%~75%,则本次审计的工作重点便是对设计阶段的审计,具体涉及计划招标流程、投标单位的资质等级、营业执照及法人证书等,同时包括设计责任制与设计质量档案的建立、设计监理制与限额设计制的实施、图纸评价指标体系的创建等,注意杜绝任何暂定设计。

(四)协调好跟踪审计主体的工作

在本次跟踪审计中,参与主体包括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社会中介审计机构,为了保证跟踪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划定参与主体的职责范围尤其关键。高校审计部门负责委托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制定科学的审计方案,并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扮演组织协调者的角色,同时评价中介结构的工作;社会中介机构负责行使审计职能,具体涉及前两章节谈及的内容,期间接受高校审计部门的监控。

(五)审计实践面临的问题

结合本次审计实践可知,在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跟踪审计中,因缺乏良好的审计环境而使得审计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则要求审计单位加大宣传力度,争取与建设单位达成共识。另外,审计范围、内容及对象都仍受到传统审计模式的束缚,且在跟踪审计中,多审计主体参与往往容易在职责划分上产生混乱,从而使审计风险变大。因此,在跟踪审计的尝试中,应树立一定的风险控制意识,并建立综合预防、监督、服务等功能的现代跟踪审计体制。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体育设施项目的建设理念日渐步入成熟阶段,而项目建设也正向系统化、科学化方向迈进。在这一背景下,相关审计工作的开展相对容易,但需要解决的难题仍很多,因此要求在完善审计依据、优化审计流程、革新审计模式及培养审计人才等方面做出努力,其中从建设项目的客观实际出发划分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十分关键。

[参考文献]

[1]时洪举.济宁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6(3):122、124.

[2]崔志华等.南京青奥场馆规划建设及赛后利用问题探析[J]. 建筑与文化,2016(9):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