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创业故事

农村创业故事

农村创业故事

农村创业故事范文第1篇

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

农机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关系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和农村文明建设。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精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兴机富民、助民增收、保民平安。农业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发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活动,以此为载体,落实道路交通事故“五整顿”、“三加强”工作措施,强化农机安全监管,构建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三年的努力,达到以下目标:安全生产责任明确,责任倒查追究制得到落实;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机经营使用者和农民群众的安全意识明显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牌证核发、安全检验及驾驶人培训、考试、发证工作进一步规范,源头管理得到加强;农机安全生产措施进一步完善,事故隐患明显减少;农机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逐步构建农机安全生产的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宣传教育“三大防线“,实现农机安全生产的全程监督管理。

创建“平安农机”是经济发展和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核心内容,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新农村建设中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农业、农机安全生产应该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更是农机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因为农业机械特别是拖拉机、农用运输车、联合收割机等如果管理不严和操作不当,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对周围人员、财产、环境造成伤害,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平均每年发生农机事故近万起,重伤和死亡人数在5000人左右,仅市20__年至20__年就发生农机事故105起,死亡55人,重伤83人,直接经济损失达32万多元。农机伤亡事故不但造成农民家破人亡,而且引发农户之间、家庭内部的矛盾与纠风,也是社会不安全的因素之一,特别是拖拉机经营户都比较贫困,也是农村中的弱势群体,无力承担因事故造成的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安全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农机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但目前引发农机事故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有三分之一的拖拉机常年失修,安全装置残缺不全,无灯亮、喇叭,制动不灵、方向盘间隙过大、连结不牢等技术状态较差,再加上“黑车非驾”、违章作业等,农机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农机事故依然是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创建“平安农机”任重而道远。

各级政府应把农机安全生产纳入新农村建设目标考核范围,是开展“平安农机”活动的关键。去年以来,全国农机化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三法一条例”的实施,农业部关于农机管理的“两规定”、“两规范”的颁布实行等,这一系列与农机化和农业安全生产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创建“平安农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工作手段,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是实施各项法律法规的组织保障。抓好安全保障工作,是社会行为,更是政府行为。健康的经济应该是安全的经济,小康社会首先是安全社会。每一起使农民家破人亡的农机事故,都会让我们心生愧疚之情,只有把农机安全保障工作抓好,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少一些障碍,多一些动力。因此,安全生产是各级政府更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创建“平安农机”是新农村建设的安全保障。

农村创业故事范文第2篇

“三农”工作历来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报道也紧跟“三农”工作的历史脚步,不断发展进步。做好农村报道成为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做好农村报道?根据实践经验来看,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值得重视,那就是讲道理不如说故事。

农村报道重在说故事

讲道理和说故事,是新闻报道的两种重要形式。讲道理重在以理服人,树立权威;说故事重在以情感人,树立榜样。二者各有所长,都有其用武之地。不过,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和受众自主意识的增强,说故事越来越受欢迎,“少讲道理,多说故事”成了许多新闻报道遵循的原则。具体到农村报道领域,更是重在说故事。

回顾我国农村报道的发展史,更多的是在讲道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报道采用得多是居高临下的“灌输”方式,蕴含得多是作者寄予的启蒙和教化。这些报道大都把受众视为不明事理、需要启蒙、有待开化的落伍者,认为欲促进农村发展,必须首先让农民明白一些深奥的道理。于是,农村报道动辄指手画脚,语气生硬,官气十足。这样的报道效果如何呢?在2005年经济日报农村版进行的读者调查中,读者对报纸的批评意见主要集中于“讲大道理的时候太多,有些文章可读性较差”。由此可见,讲道理尤其是生硬地讲大道理,很多时候并不适用于农村报道。

受众对农村报道大讲道理比较反感,那说故事又如何呢?2003年11月,经济日报农村版试刊号出版后,曾组织读者评选最受欢迎稿件,排在前五位的都是可读性较强的故事。其实,对农村报道而言,不仅报纸在报道时采用说故事的方式会深得读者心,电视报道采用这种方式也甚合观众意。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的“致富经”栏目,收视率在央视栏目中名列前茅,很受观众欢迎。它的立身之本就是说故事,通过讲述平民的创业故事,弘扬创业精神,激励创业热情。

在农村报道中,经常以故事形式出现的报道主要有三类:一是致富故事。收集农民致富过程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巧妙地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科技故事。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村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成果的诞生,背后都有不少感人的故事。展现农业科研人员经历的酸甜苦辣,弘扬他们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可以使大家对相关的科学技术了解得更为深入,科学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三是生活故事。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农村每天都在上演着各式各样的生活故事。对这些故事的再现,可以使人们对农村生活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当然,强调农村报道重在说故事,并不是说农村报道只能说故事,更不是说农村报道不能讲道理。相反,新闻媒体不可能没有自己的观点,有时还要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讲清自己的道理。各类新闻评论从事的就是这项工作。只是,农村媒体不能在新闻报道中一味地摆大架子,讲大道理,张口透视,闭口反思,枯燥乏味,令人生厌。可以说,说故事不但是农村报道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报道理念,一种平等地对待受众、为受众服务的理念。

农村受众需要听故事

农村报道重在说故事,不是新闻工作者天马行空的挥洒,更不是牵强附会的杜撰。新闻报道的形式受社会环境和受众对象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村报道重在说故事,最重要的是由于农村受众需要听故事。

首先,这是由农村报道影响受众的方式决定的。经过精心组织的农村报道可以对受众和社会产生较大影响,从而有力地促进农村发展。由于生动形象,情节性强,与道理相比,故事更容易被记住,所演绎的观念也更容易成为受众的示范。因此,说故事比讲道理更能切合农村受众的“情感”需求,得到他们的认可。

其次,这是由农村受众的认知水平决定的。农村报道的根本目的是影响受众,促进农村发展。欲实现这一目标,农村报道的形式必须切合受众的认知水平。农村受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相对较差。一些观点性材料,比较抽象,需要接收主体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故事性材料则不同,主要调动受众的形象思维能力,不需要特别丰富的知识。

再者,这是由农村受众的接收心理决定的。新闻报道欲实现影响受众的目标,还必须考虑受众的接收心理。农村受众接触新闻媒体,获取信息和知识是其目的之一,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娱乐消遣的需要。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的一系列受众调查就表明,农民接触新闻媒体,其目的除了获取新闻外,主要是消遣娱乐。这一状况直至进入21世纪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2001年,有关方面人士进行的江苏农村受众抽样调查显示,在各种媒介内容的选择上,娱乐类的选择率仅次于新闻类占据第二位。由此可见,娱乐消遣的心理、放松的心态是农村受众接收心理的重要特征之一。基于该心理,他们更喜欢媒体说故事,而对讲道理则敬而远之。

农村报道处处有故事

既然农村报道重在说故事,“如何说”就成了摆在新闻工作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这需要新闻工作人员转变思路,更新观念,在新闻报道的内容、结构和语言形式等方面加以改进。其实,只要措施得当,农村报道说故事并不难实现,可谓“只要多留心,处处有故事”。

第一,在内容选择上,突出矛盾冲突。农村报道说故事,首先体现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农村报道涉及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就说故事而言,农村报道应该选择那些矛盾冲突性较强的内容。这些内容或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或涉及生活与生产之间的冲突,一般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经济日报农村版2004年1月5日发表的《二十三位专家“一个果”》,报道的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无公害苹果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研究。作者并未笼统地介绍项目研究的发展情况,而是抓住了该项目进展过程中的矛盾和细节,写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选择的独特性大大增强了该报道的可读性和故事性。

第二,在结构安排上,借鉴戏剧结构。农村报道说故事,还要在结构安排上下功夫。目前,我国新闻报道大多采用倒金字塔结构,按照内容的重要程度依次排列。这一结构可以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多地传递信息,而且方便记者、编辑尽快处理稿件,但对农村报道而言,有时并不太适用。农村报道应更多地尝试戏剧结构,即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的过程展示事件的发展脉络。以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的节目《黄德义敢把秸秆变象牙》为例。该节目讲述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农民黄德义的致富故事。节目从黄德义寻求致富门路开始,讲述了他刚开始创业时经历的挫折,改革生产工艺和扩大生产规模时遭遇的发展危机,通过各种创新最终取得的成功。整个节目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引人入胜。

农村创业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刘震云;电视剧《手机》;故乡情结

随着电视剧《手机》的热播,一些评论者认为刘震云的创作深受影视的影响,开始追求商业效应。但事实上,刘震云之所以要在小说《手机》已经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创作电视剧剧本,是出于创作上新的探索的需要,而这种新的探索首先表现在故乡情结上。

一、刘震云及其创作的故乡情结

刘震云是从故乡――中原的一个普通农村走出去的,故乡虽然给他没有太多的美好记忆,但仍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刘震云1958年出生于河南延津县,8岁时即跟着外祖母生活,3年自然灾害时他是靠着姥姥的碗底下的豆糁活下来的,并且也是姥姥将失身掉入大水坑的他捞出来,救活过来的。所以,刘震云经常牵挂着故乡、故乡的姥姥,每到春节就要回故乡看望姥姥,“国可以不出,平时可以不来,唯独春节不能不回老家看看。”[1]从小就在故乡农村生活中长大的刘震云,故乡的农村生活对他有着重大影响,即使后来他进城了,但他依然喜欢同农民工接触,喜欢听农民幽默、鲜活的语言。他曾举例说:“从城市人角度看,觉得农民工特别讨厌。他们脏、爱占小便宜、爱小偷小摸等。但从农村出来的人,比方我就特别爱和他们打交道,在他们中间感到一种温暖。我爱逛菜市场,去听他们那些充满生机和乐趣的语言。”[2]可见,中原农村的故乡在刘震云进入城市后的生活、记忆和行为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所以,刘震云在创作中也就不可避免的流露出故乡情结。

刘震云是从中原故乡开始人生起跑的,同样他也是在故乡情结中开始创作起跑的,正如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来到中国和莫言谈起“故乡”对创作的作用时说的:“把思念寄存于故乡,成为我们文学创作的内容,也是我们文学的起跑线。”[3]刘震云曾经说:他的小说有三分之一与故乡有关,这里的有关即故乡是他创作情感的触发点,如写《新兵连》源于他故乡的一个好友,一个要攻读马列而被认为是疯子,最后成了杀人犯;《头人》的创作是因为看到在充满猪粪的街头蹒跚着脚步的支部书记得到了情感触动;《故乡天下黄花》的创作是因为从故乡农村中感受到历史的变迁与历史的更替在历史长河中无非是一种儿戏。[4]刘震云曾概括故乡在创作中的影响时说:“当我不面对它的时候,这时的故乡,在我面前反倒更加活跃起来,我正是利用我的记忆或祖先的记忆,写出了《塔铺》《头人》《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等。就连《官场》《单位》和《一地鸡毛》,表面上看起来和故乡没有关系,其实恰恰相反,它们比‘故乡’系列更甚,和故乡有着更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1]如果说直接取材于故乡人、事的《塔铺》《头人》、“故乡”系列能够比较明显地看出故乡情结的话,那么一些都市小说其实也隐含着故乡情结。刘震云曾说:“一些与故乡没有直接关联的作品,如《单位》《一地鸡毛》《官场》《官人》两个系列,表面上看是写城市的,其实在内在情感的潜流上,也与故乡或农村有很大的关系。”[4]其实,在这些都市小说中,故乡是作为都市的参照物而存在,这些都市中的人物及其言行和心理都无法完全摆脱故乡农村的影响,如《官人》里的一句话:“故乡是让人老想把它遮住的大尾巴,时不时要掀开让人看看羞处,让人不忘记你仍是一个农村人。”[5]

所以说,无论是刘震云的生活还是创作,故乡情结表现明显,这在他的电视剧《手机》的剧本创作中也表现出来。

二、电视剧《手机》中的故乡情结

在电视剧《手机》之前,刘震云的小说《手机》已经出版,并且在文学界引起了轰动,而随着小说被改编为电影《手机》取得票房成功和巨大轰动,按常理来说,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商业角度,《手机》与刘震云已经获得了成功,他已经没有必要继续写电视剧《手机》剧本了。但是他却毅然写了电视剧剧本,原因何在呢?事实上,作为追求创新的作家,刘震云并没有因为小说《手机》和电影《手机》的成功而停止自己用创作来探索的脚步,所以他在都市小说《手机》的基础上,融入了故乡农村的人与事,将电视剧《手机》写成了一部浸染故乡情结的新创作。

首先,电视剧《手机》融入了刘震云中原故乡的日常生活,如严守礼的和路之信的放风,严守礼因被派出所拘留,严守礼为了面子而卖猪买手机,路之信为人喊丧赚钱,严守礼写戏词痛斥不孝子孙以及中原农村家庭间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其次,电视剧《手机》塑造了一批鲜活的故乡农民形象,中原农民的特点与性格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如聪明近于狡猾的严守礼,虽然有点文化却总感怀才不遇,好吃懒做,死爱面子,却又不囿于传统农村思想的束缚而进城创业;还有老实巴交的中原传统农民路之信,既胆小又没有文化,但也能为生活而甘愿从事下作工作;此外,生性泼辣、向往浪漫生活的吕桂花,一辈子窝窝囊囊的牛三斤,质朴、单纯的牛彩云,贪嘴的严守礼媳妇,等等。这些人物或是中原传统农民的代表,或是中原新式农民的代表,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中原农村――刘震云故乡的男人与女人是如何在旧有的生活中挣扎,是如何突破旧式的生活而在新时代的影响下走出农村,又是如何在城市中艰苦而诚实地创业的。第三,电视剧《手机》通过故乡的人物形象探讨了当代都市人精神上的困境与可能的出路。严守一是从中原农村走出去的,并且在大都市取得了成功、成为名人,但他内心深入的精神依赖却是自己生活在农村的奶奶,奶奶是他面对都市里的困境时能够平静下来、解脱出来的惟一依靠;从中原农村走出去的严守一,在充满险恶与圈套的都市里敢于支持伍月,甚至敢于亲近伍月,同样出于他对童年农村的记忆,他要追寻在喧嚣欲望的都市中失去的、童年农村中形成的诚实与责任,所以他要寻找柱子――一个让他学会诚实与承担责任的童年好友;即使是都市里的知识分子费墨,也要在严守一的奶奶那里学习处世的原则。可以说,某种程度上,电视剧《手机》中的“奶奶”,正如刘震云现实生活中的“姥姥”一样,成为一种精神上的信赖与依靠,成为像刘震云这样从故乡农村走入都市的人内心深处无法摆脱的精神依恋。

所以说,刘震云创作电视剧《手机》剧本,正是内心深处故乡情结的流露,这种情结不单单是故乡人和事在电视剧中的融入,更重要的是故乡人的性格、行为提供了都市人正在流失、或已经缺失的品质,故乡成为都市的参照物而折射出当下都市精神信仰的残缺与遗憾。

三、从电视剧《手机》故乡情结看刘震云创作的新探索刘震云是一个喜欢在创作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作家。他曾说:“我觉得对创作来说重要的是能不能每一次都有突破、有创新,提供一些新东西。中国有些作家也有惰性,总是在消费自己以前的作品,往后创新的很少。”[2]同样,电视剧《手机》的故乡情结同他以前创作中的故乡情结相比,既有一贯性,也有新的特点。

在刘震云以前的创作中,故乡在刘震云的内心有着深深的烙印,故乡的形象有着鲜明而突出的特点。一般来说,故乡在大多数作家心里都是温馨的、被歌颂的,但是刘震云心中的故乡却并不是这样的,他曾经说:“支撑父老日常生活的力量是什么呢?便是生、死,对类似交易的爱情或异性的向往及在吃粗浅食物做简易游戏中所获得的日常乐趣……从这个意义上讲,故乡在我脑子里的整体印象,是黑压压的一片繁重和杂乱。从目前来讲,我对故乡的情感是拒绝多于接受。我不理解那些歌颂故乡或把故乡当做温情和情感发源地的文章或歌曲。”[4]正因为故乡生活的单调、贫穷、封闭,使得刘震云创作中的故乡,大都没有多少美好的形象。《塔铺》写了温情的断裂,《罪人》写了因饥饿而造成的婚恋悲剧和人性扭曲以及《故乡相处流传》《故乡天下黄花》中,刘震云通过故乡的细碎的事件、历史的细枝末节,表现了中国乡民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无法走出的苦难与奴隶地位,通过对几千年故乡农村的权利、贫穷等的展示和书写,拷问中国农村乃至中国历史的本质。所以,正如梁鸿在《论刘震云小说的思维背景》一文中所论及的:“‘故乡’给人们心灵的慰藉、故乡的温暖色彩和光与影的记忆痕迹在刘震云的小说中几乎不存在。”[6]这就是刘震云记忆和创作中一贯的故乡形象。

在电视剧《手机》中,刘震云一方面延续了对故乡一些特点的描写,而另外一方面也提供了故乡新的特点。首先,电视剧《手机》中的故乡,依然贫穷、单调。严守礼等生活的村庄依然是破旧不堪;生活在那里的严守礼、路之信等经常无所事事,而只能靠打牌打发时日;路之信之类的农民仍然为了生计、为了有机会讨个媳妇而去做低下的喊丧之事。但是,电视剧《手机》中的故乡,却显示了许多亮色,严守礼和路之信满怀憧憬和信心来到都市创业;吕桂花也抛夫别乡,到都市做起了小生意,牛彩云更是想留在都市里当明星。他们已经不再固守于在贫穷、单调的故乡,不再满足于重复中国乡民几千年来轮回的命运。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从故乡农村来到都市里创业、追寻梦想的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诚实、质朴、责任感等品质,使得以严守一和费墨为代表的都市人感受到了自己性格、心灵上所正在流失、或已经流失的东西,感受到了隐藏在都市生活背后的陷阱、背弃与阴暗。所以,电视剧《手机》中的故乡,已经不仅仅是被作者揭露、批判的对象、或者用来批判历史的道具,而具有反思都市病态的重要功能,这也使得电视剧《手机》中的故乡情结具有新的特质。

[参考文献]

[1] 苏宪权.走近刘震云[J].中州今古,2001(03).

[2] 周罡,刘震云.在虚拟与真实间沉思――刘震云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2(03).

[3] [日]大江健三郎.大江健三郎与莫言在正月里的对话[OL].中华网,2002-02-28.

[4] 刘震云.整体的故乡与故乡的具体[J].文艺争鸣,1992(01).

[5] 刘震云.官人[A].一地鸡毛[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110.

农村创业故事范文第4篇

一、成立农机安全宣教活动领导小组

为保证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依据部门职能,特成立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二、宣传教育内容

1、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和《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办法》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各级有关农机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的宣传。

2、组织开展农机(主要包括拖拉机、旋耕机、脱粒机、农用电机等)安全操作规程与技能知识,农机安全驾驶常识,农机保养维护常识教育。

3、组织开展农机事故防范知识、拖拉机各类违法行为导致发生事故的理论知识、遇险时避免事故发生与降低事故损害常识、农机事故自救与互助救援常识的教育。

4、组织开展典型农机事故案例警示教育。

三、宣教方式

根据农机安全生产特点,突出农时与重要节假日,深入场镇、田间场院等重点场所,采取适合农村特点,以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有效性,进行广泛宣传。

(一)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传单、广播和展板、板报等各种媒体、宣传车、宣传栏、挂图、标语、手机信息和农机安全知识资料等方式,深入场镇、村、学校,加强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农机户、农村学生等重点群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做到“墙上有标语,路边有警示,手中有资料,广播有声音”。

(二)开展专题宣传教育活动。一是以创建“平安农机”为主题。以示范村、户为宣传阵地,深入村、社,农村学校,积极开展“六个一”宣传教育活动即:在组织一次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与每位机手签一份安全生产承诺书;为广大机手和群众放映一部安全教育警示片;在每个村张贴、刷写安全宣传标语或送一套安全宣传挂图;给每个农机户送一本农机知识手册。三是以“校园安全”为主题。深入学校,组织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学生把《农机安全知识》学到家带回家,用学习成果劝导和影响家长共同参与安全宣传教育,达到“教育一个学生,辐射一个家庭,带动整个村”的目的,促进农民群众与农村学生农机安全意识普遍提高。四是组织开展农机手“安全日活动”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开辟专题专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安全发展理念、安全法律知识和安全常识进乡村、进学校,达到以日促月,以月促年的目的。五是积极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使农机安全参与者的了解掌握相关法律与科普常识,提高守法意识和安全应急处置能力。

(三)开展专项宣传教育活动。一是组织重要时期专项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忙季节,与元旦、五一、中秋、国庆、春节等重要节假日期间的农机安全专题宣传教育。二是组织开展农机事故防范专题宣传教育。举办农机安全驾驶操作技能与农机事故防范知识讲座。三是举办专题典型事故案例分析等专题。“以案说法”,突出事故危害性的宣传教育,举办农机事故警示图片展览、多媒体演示等现代手段,用发生在身边血淋淋的案例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农机户进行体验、诱导,从感观上进行警示教育,使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农机户在“悚目惊心”的参观学习中,认识到违章行为的严重危害性,进一步增强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农机户和农机生产、销售、维修等农机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与安全意识。四是组织新训与违法机手专项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新训拖拉机驾驶人和一个周期内扣分达12分的拖拉机驾驶人的道路交通及农机安全管理的法规、规章和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农民机手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四、时间步骤

(一)一季度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活动

1、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加强《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法》和国务院《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和《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办法》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常年)。

2、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乡平安农机创建办公室与各村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平安农机创建办公室和机手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常年),真正将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

3、组织新训与违法机手宣传教育活动(常年)。加强对新训拖拉机驾驶人和一个周期内扣分达12分的拖拉机驾驶人的道路交通及农机安全管理的法规、规章和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农机事故防范专题和典型事故案例方析,切实提高农民机手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4、元旦、春节期间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主题活动。

(二)二季度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活动

1、四月份春耕生产期间,结合农机监理业务,深入乡村、田间场院等重点场所,采取适合农村特点,进行分发农机安全知识资料,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举办一期脱粒机、农机安全用电培训、宣传教育。

2、“五一”期间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主题活动。

(三)三季度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活动

1、在“双抢”期间进行农业机械免费实地检验,在每个村张贴安全宣传标语或安全宣传挂图,给农机户送一本农机知识手册,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

2、国庆节期间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四)四季度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活动

1、以开展创建“平安农机”活动为载体,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宣传“六个一”活动。

农村创业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农村题材电视剧;人物形象;时代导向

一、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新与发展

农村题材电视剧立足于农民视角,展现在历史时代大背景下农村生产生活的变迁,歌颂农民为美好的生活奋斗的故事。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蓬勃发展与时代变化紧密相关,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三农问题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农村题材的创作热一方面基于时代背景另一方面在创作手法上深入探索,成为老板姓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喜耕田的故事》通过喜耕田的视角讲述了社会主义农村的变化,喜耕田在外打工恰逢党的惠农政策的颁布于是返回家乡,带领全村农民一起建设新农村。该剧为我们展现了新时代下农民的新追求,全景式的刻画农村的新气象。在情节设置上波澜起伏,承上启下,深入浅出。语言上诙谐幽默,人物性格塑造饱满生动,具有浓厚的山西地方特色。

二、《喜耕田的故事》人物形象塑造

该剧浓缩了以喜耕田、二虎、三鬼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农民的典型形象。喜耕田的人物形象鲜活,通过在外打工的喜耕田在党的惠农政策扶持下返乡务农所发生的种种新鲜事,以点带面。剧中的喜耕田,幽默风趣,经常说些俏皮话,给周围人带来欢乐。他热心,善良,乐于助人,宁可自己受委屈,也不说是丑娃偷了长命锁。栓子娘无人照料,他主动提出要自己接回家中照顾。付站长因工作失职,被领导辞退,喜耕田联系村委会,联名写信,帮付站长留职。他始终坚持“与人为善”,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他放过偷驴贼文生,给文生重新来过的机会,帮助文生走上光明的新道路。他正义耿直,诚实守信,热爱集体财产,看见有村民私自拆卸村里的水管,及时制止,并与之产生口角,坚持“集体财产不能破坏”。省城由于他小有名气,准备请他做广告,宣传蔬菜,当他得知这个公司是拿一般蔬菜冒充无公害蔬菜时,立刻拒绝再做代言人,坚决反对这种以次充好的事情,坚持自己只挣干干净净的钱。他没有什么很高的追求,一门心思的想种好地,能有个好收成,“农民不种地,就对不起地。”,“土地把握你的命运。”。他经常耍“小聪明”,与妻子为了包不包地产生意见冲突,便让儿子青山假装打自己,演戏给妻子看,可见他和好的招数是多么独出心裁。妻子不理解他执着于种地的原因,他就让女儿青梅把报纸上种地发家的材料录下来,放给妻子听。为了让栓子和栓子媳妇尽孝道,他谎称栓子娘有家底,唱了一出“空城计”。在县城里,他去厕所非常不方便,因为县城里的厕所是收费的,他立刻想到了“活动厕所”的点子,因此还受到媒体的重视,成了“名人”。从他的身上,人们可以感到一股牛劲,有时也会看到他的一根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

三、主题层面寻求选题差异、突破单一化

1.题材的选择

从编剧方面分析,首先,题材选择上小中见大,具有典型性。《喜耕田的故事》选材丰富,融合多种元素,包含爱情,邻里之间的争吵,村干部带动百姓创收益,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农民工在外打工的艰辛生活,农村教育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真实的展现农村现实生活的矛盾尤其是务农与打工的矛盾,在经济发展多元化的今天,商业元素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主导,越来越多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土地的荒废再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展现农民对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充分展现了政府的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喜耕田是众多农民的缩影,通过喜耕田的个人命运选择映射众人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

2.主题鲜明

传统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大都是着力弘扬主旋律的国家意识形态。对于“主旋律”影视来说,一方面要对受众进行意识形态塑造但往往这种说教式的影视作品适得其反,当今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在情节设置上力求艺术性与技术性完美结合,还原大众真实生活;但另一方面,它又必须使这种意图隐藏起来。《喜耕田的故事》这部电视剧是以中央减免农业税为背景,城里打工的喜耕田主动回到老家种地,通过种地发家致富。宣传的就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通过实际的措施减免农民的负担,让农民尽快富起来。

在《喜耕田的故事》中,村长二虎与喜耕田带领全村百姓脱贫致富,把城市中的发展技术手段带回乡村,借鉴农村经济合作社的方式大力发展当地龙头产业,改变传统农民“靠天吃饭”的观念。此外在情节设置与人物安排上加入了三鬼这一角色,这一人物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多角度多侧面的人物刻画真实可感。他既有商业性精明算计的头脑又具有淳朴的农民气息,三代经商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却不忘家乡的父老,带领全村百姓共同致富,充分展现科技支农,科学发展对农民的帮助,高度展现了主旋律色彩的人文关怀。

3.符合正确时代导向

农村题材电视剧能够活跃在荧屏上,与政策引导分不开。“三农”(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中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当前所关注的重要话题。针对三农问题,党和政府要把政策和决心贯彻执行到广大农村去。农村题材电视剧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能起到“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的效果,让老百姓在欢声笑语当中了解到党在农村实行的改革措施。如在《喜耕田的故事》中,农民可以知道党要取消农业税,鼓励农民种地的决心。而有关“农民真穷”、“农村真苦”的呼吁也引起了全社会较为广泛的重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破解“三农”问题,则为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生活土坡。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2007年9月26日第十一版.

[2] 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恩格斯.《致敏考茨基》,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