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综合实践课教案

初中综合实践课教案

初中综合实践课教案

初中综合实践课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 综合实践课 校本化 实施途径

素质教育将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等作为综合实践课教学的主要目标。综合实践课属于国家统一的教育课程,而校本课程则属于学校研发的课程。由于学校的个性化特点,往往使得综合实践课在具体实施中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性缺点,因此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可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能满足国家提出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从而推动学生共同进步的同时还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如何实现初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化实施,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有机整合优势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室指导下自主实施的一种学习形式,可充分利用学生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阅历,其形式具有多种多样性,比如劳动实践、技术实践、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等。而校本课程是可彰显出学校个性与特色的课程形式,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构建中发挥重大作业。因此,只有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在一起,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资源,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与看待问题,从而恰当地将国家育资源与学校特色融合在一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实践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比如,某校在实践活动教学中发现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比学习积极性高,并且学校还有特色课程“工艺编织”,于是教师就可巧妙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目标渗透到编织课程中,从而整合出更符合学生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资源,并且还突出了学校的特色课程。

二、实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评价环节十分重要,其也是推动学生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评价环节,教师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化实施方案的有点与缺点,从而为调整教学方案提供依据。因此,教师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做好以下几点:1.发展多元化评价主体。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教学中,为了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单单凭借教师的评价还不够的,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评、激励其他学生对同学进行全面的评价,甚至还可让家长参与进来。2.丰富评价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各种表现,从而在评价对其语言、观察、探究、操作、理解等能力及学习态度进行全面的评价,不应将学生最后的学习结果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3.制定个性化评价标准。由于初中生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这就使得他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育效果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个性化的评价标准,从而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较好地完成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从而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最终增加他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的信心。

三、多途径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初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可的校本化研发活动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如果教师综合素质不达标的话,就很难取理想的课程资源整合效果。因此,要想切实提高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校本化研发效果,就需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从而为高质量研发课程资源奠定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1.加大内部培训。学校以测试、调查等形式全面了解教师的特点,并为期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依照培训方案内容有步骤地为他们安排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培训课程,从而借助培训形式逐渐提高教师整合综合实践教学资源的能力。2.充分利用外部教育优势资源。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校本化开发,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各级专家与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与引领,才能确保研发速度与质量的显著提高。因此,初中学校应全面认识专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化研发中的积极作用,并依据实际需求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到校为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以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推动课程研发工作的高质量进行。3.制定激励性的评价制度。为了切实提高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化研发工作的积极性,就需要学校制定出激励性的评价制度,定期对教师本阶段的课程研发过程及结果进行严格而全面的评价,并把评价情况和教师的职称、待遇、福利等挂钩,以有效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确保课程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化实施,可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兴趣,可较好地弘扬学校特色,还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校本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以最大限度推动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实施策略――以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为例[J].中学生物学,2016,(03).

[2]陈言,林水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的思路与实施[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05).

初中综合实践课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有效性;实现建议

一直以来,对于什么是有效课堂,相关的专家和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同时,新课改背景下,也对初中数学的实践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素质和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的新型人才,而这也就突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有效性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再加之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中暴露出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不高、学科素养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急需我们一线教师总结出更多切实可行的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有效性的建议。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提出了以下几点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有效性的建议。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有效的课前准备工作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基本点着手:一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找到与学生认知观、生活观相吻合的着手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二是充分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层,制订出适合每个层次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教学方案;三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学科素养,以确保自身能够解决教学实践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二、在课堂教学中科学使用各种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作为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的高低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充分利用新课改背景下诞生的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诸如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情感体验法、小组合作法、故事导入法等,科学地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以此来为学生营造相对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诸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应用问题探究法这一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个这样的问}――“ABC中,已知a=3,b=4,求c=?”当学生初步了解了勾股定理之后,会不假思索的回答c=5。此时,教师继续引导,“你们确定c=5吗,再仔细想一想,看看题目的条件是不是完整,是不是漏掉了什么重要的条件?”此时,学生会说到“c边不一定等于5,因为题目没有说ABC是直角三角形”。在肯定了学生的答案之后,继续引导,“那我们给题目加一个条件,ABC是直角三角形,其他条件不变,那c=?”此时,又会有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c=5,但是,班里一定会有同学说出“c不一定等于5,因为不确定哪个角是直角”。此时,教师来作最后的总结,从而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勾股定理,之后也能够学会分类讨论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

总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综合采用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教学方法,并适当对此进行改编和完善,以提高其实用性和有效性的同时达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有效性的目标。

三、重视课后评价和反思

课后评价和反思工作的高效开展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有效性的保障性措施。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在坚持以生为本基本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科学制定多个评价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力度,积极进行课堂反思,总结出更多有效的方法和方案,以为下一节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展开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是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因此,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提高对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视,并做到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更多的建设性意见和方案。本文仅是笔者对此问题的探索性分析,愿意抛砖引玉,也将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初中综合实践课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由于当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周期缩短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这些现状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21世纪的人才,就要有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学生的素质培养打好优良的基础。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主要包括道德、智力、审美、劳技、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初中思想品德课主要是以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为核心的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采用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起着关键作用。

一、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的教育,强调以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而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者乔伊斯与威尔于197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被认为是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的开端。随着属于研究方法的模式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它为推进各领域的科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也进行了教学模式理论的研究。一般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样式,包括教学目标、操作方法、实施条件与评价等要素。教学模式对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学模式是对组织教学的一种设计,它将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从宏观上进行调配,对教学具有构造功能;另一方面,教学模式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它解决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问题,更好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正是新时期教学模式研究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曾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曾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总书记还强调,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等。要有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在教育改革后的新课标下,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是素质教育。研究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当下各教育学者所重视的课题。道德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担负起培养学生优良思想行为素质的主要作用。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初中思想品德是培养中学生健康思想品德的必修课程,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并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与困难。

其一,学生、教师都认为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内容很抽象,再加上应试教育观念,在课堂上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和道德的训诫,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其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性的引导,课堂教学只传授了概念性的知识,缺乏引导到生活实践的解释,只让学生将其当做某种理论知识来掌握、识记,难以化为学生真正的思想,用来指导其实践。其三,关注理论、关注权威是大部分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模式。这些都是不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身边的一切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还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这也正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出合理的教育模式。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符合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要抓住两个关键:学生的主体认知与个性化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两个要求,以下几种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着很好的效果。

1.导学式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作为引导者来进行师生互动,导学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是指以引导为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比传统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导学教学模式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的导学模式关键在于正确提问。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重要”。导学式的提问包含老师提问和学生发现问题两个方面,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阐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动力。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探索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学记》里有:“君子之教,喻也。”其意在于强调教学要注重引导,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与相关技能。也可以用学生了解的、身边的事物来提问引导。例如,学习“民族文化”时,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来提问引导,如“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体现文化特色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作品正在流行”“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文化特色”等。

2.案例式

案例教学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是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而且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人际交互决定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等心理学研究理论为基础构建的。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案例模式构建需要从教学目标开始。将案例教学的目标置入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把教学材料合理有效地组织起来,这是构建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第二,确定好教学目标之后就是教学案例的选择与撰写。案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预备良好案例,案例的整理与撰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案例要包含教材中知识性的概念和原理,也要切合实际,能反映社会现实。应用的案例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生存的相关问题,如经济、科技、社会、生产、生活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升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第三,在实行案例教学的课前要做好准备,老师与学生都要熟悉并掌握教学内容,教师还要把握教学的难点。第四,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讨论。讨论可以是个人发言、小组分析、大型辩论等,这主要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案例案情、学习环境等,由教师采用合理的组织形式来教学。

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以下程序进行:理论讲解―出示案例―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小组互评―全班分析―课堂总结。当然课堂教学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一定拘泥于某种固定的程序,根据教学内容可以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教学。如案例出示可以提前,个人分析可以放在最后或以作业的形式布置。案例教学模式是实现教与学双方面的良性互动,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3.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

每个学校的学生认知情况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除了教师上课的教案,还要为学生学习准备学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校教师根据在校学生的认知情况,以现行教材为依据编写的供学生使用的文字材料,称之为学案,这是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发展而来的。大多学校和大多科目大都采用学案教学。初中思想品德学案主要是从学生的自主学习角度出发,用于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学习方案。学案的形成可以组织教研组的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讨论而产生。集体备课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要在教师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它的优势在于能集中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在集体研讨中互相启发;另外教师们由于年龄、教学经验、个人见识等方面的差异,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使教师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准备适合在校学生的学案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是符合学生个性化培养目标的。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案不能简单拿来当教师上课的教案,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不一样,每个班级的学生也存在差异性,所以每位任课教师还要针对学案进行第二次备课,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与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每个教学环节要认真思考设计,这就是备学案,也就是说教案、学案要一体化。初中思想品德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的实施,包括课前预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精讲、学生完善知识体系、课堂巩固、学习反思等环节。教师的导学性应该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要深入了解;准备合适学案,备好每一个教案,在实际教学中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初中综合实践课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无效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89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为基础,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体验、实践、探索全面形成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然而,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实施的现状却不尽人意,作为一名初中教学一线的教师,笔者发现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此,笔者将对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无效化”现象

1. 教学内容“非语文化”

“非语文化”倾向――对综合性和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片面理解而走入误区。

综合性是综合性学习最本质的特点之一,它指的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综合。综合性学了“综合性”之外,还有“语文性”的要求:(1)培养学生探讨、追寻、调查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留意身边生活的意识;(2)从生活中寻常的小物小事中,体验生活的底蕴及蕴藉的情意;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探讨、追寻、调查研究的兴趣和能力。综合性学习中有许多跨学科的内容,如“黄河,母亲河”中涉及的地理常识,“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莲文化的魅力”中涉及的植物学知识,等等,这些其他学科知识的介入的根本目的是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交叉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它的最终指向仍旧是语文本身,所以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过程中,应时刻把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为重点,而不能舍本求末、越俎代庖,把语文课上成地理课、物理课、生物课都不能算是成功的。

2. 教学过程“娱乐化”

综合性学习是学生通过协作共同完成学习的集体活动,而“在做中学”、“玩中学”不可避免地使语文化综合性学习带有娱乐性的色彩,这也将提高学生参与主题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如何把握“娱乐性”的度,却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例如,七年级上册《戏曲大舞台》,有教师便进行了一场“学唱家乡戏”的主题活动,主要是播放戏曲,学生学唱,并谈谈对戏曲的认识,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嘻嘻哈哈中一节课过去了,仔细想一下本节课固有让学生了解“戏曲”这一民族文化的目的,但许多学生在喧闹的氛围里并无太多的收获,但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谁唱得好,谁跑调上,更多的感觉是开心好玩,“娱乐性”固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但也导致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迷失了它原有的功能,反而导向庸俗化、娱乐化的倾向。

很多时候,教师对综合性活动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课堂,而对活动前的准备、资料收集与探究阶段重视得不够。每次定了一个主题,师生表面上忙忙碌碌,轰轰烈烈地去图书馆、阅览室找资料,回来把这些资料一剪一贴(如墙报展出)就算了事。有些干脆从网上下载,剪贴一下就算是自己的活动成绩。

3. 教学操作“无效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对教师的学术水平、授课能力及个人魅力起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许多语文教师虽然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由于知识面较窄,视野不够开阔,一旦遇到跨领域学习的内容,只好选择没有作为。部分教师的惰性使得他们始终坚持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把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简单化,将它等同于一般的灌输式教学。面对崭新的综合性学习,许多教师难以应付,于是只好以所谓的不变应万变,按自己早已熟悉的方法来应对陌生的综合性学习。于是,有些教师把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完全上成传统讲授教学的翻版,综合性学习如同纯粹的讲座;有些教师只是一味播放网上下载的一些课件;还有的教师只是海阔天空地与学生闲聊。整个活动要么太难,呈现一种“万马齐喑”或“几支红杏出墙来”的态势;要么太简单,呈现出一种轻飘飘、轻松无聊的态势。这两种态势学生在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基本上都无所收获,是一种无效学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以上谈到的语文综合性教学存在的误区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一方面学生喜欢这种带有娱乐性质的活动课,因为既放松了身心又培养了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中考指挥棒”造成的教师上课随意和应试化的倾向,使学生在课前和课堂上不能体现自我的主体地位,从而造成了现在语文综合性活动课提出的设想很完美,但在实际操作却没有新意,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的一大困惑。

二、解决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1. 面向全体学生,确定专题

在综合性学习的定题过程中,笔者一方面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自身特点来确定主题。比如:七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要的是语文综合学习的过程,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懂得观察自然和社会,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初步掌握多样的学习方法。八年级是综合性学习的深入研究阶段,重在教师的帮助下指导学生主动完成学习,进一步拓展学习的内容和获取信息的渠道,要经常让学生担当角色,参与表演,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实践中思考。九年级以“综合性学习的自由研究”为主要活动特征。这个年龄的学生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肯动脑、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敢于发掘自我、发展自我,这一阶段以不同主题下的个人学习方式为主。

2. 制定方案,明确任务

在指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时,笔者一般会从活动目标、活动方法的选择、活动人员的安排、活动实施步骤来进行引导。

(1)活动目标方面,孩子往往对于目标的认识是肤浅的,制定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有活动总目标和活动开展过程中各阶段的分目标,切忌将活动总目标代替具体活动的目标。目标的设定要有层次性,一般来说,目标包括情感态度目标、能力目标、认知目标。

(2)活动方法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活动内容来思考。自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以来,学生发现了网络的优点,结果后来一说需要查阅什么资源,就马上反应到――上网。笔者认为这样也是不可取的,时间长了,学生会更加依赖网络。而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服务于人而不是代替人的观察和思考。所以,后来笔者总是引导学生思考一下从学校的课程、周围的环境、书籍报刊中能否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些资源是非常容易得到的,如果可以如此方便得到信息,何必去上网呢?笔者还告诉学生可以根据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法,常见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等。

(3)人员安排上,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每个人都要各尽所能,这样一来,活动的任务就不会压在少数几个学生身上了。同时也要注意小组分工的重要性,它关系到活动每一个环节的落实。活动中哪些事情具体由谁负责,哪些事情由几位同学合作完成,都要在计划中体现。这样,活动结束时也便于总结、检查每个同学完成活动任务的情况。

(4)活动实施步骤方面主要是让学生列出完成研究内容的步骤,指导学生制定具体、可行的活动方案。具有可调整空间的方案可行性较强,按方案实施活动,不是一个简单的按图索骥的过程。因为在现实活动中,学生活动的情景千变万化,指导学生处理好方案的预设性与生成性,学会根据实际情境及时对活动方案进行调整。方案是行动的指南,决定了活动的方向及进程,如果方案中对活动步骤及过程缺少必要设计,没有时间的安排及分工的考虑,就很难在具体活动中起到“导航”的作用。

在设计实施步骤的过程中要注重和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这样,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积极参与到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来,做学习的主人,有效地避免了主体地位的缺失。

3. 运用知识,实践体验

活动的方案确定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方案开展活动。学生自建综合性学习小组,讨论具体研究的思路和措施,便进入了综合运用知识、亲身实践体验阶段,这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重要阶段。

主要活动包括:(1)围绕主题,按照方案,搜集材料、筛选资料,人人动手。(2)分析、核查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3)通过自主探究,交往沟通,合作写出学习报告。

4. 交流汇报,总结反思

在课堂开展完活动后,笔者会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让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专题资料整理成册(教师帮助整理,帮助链接);并让他们写下通过这次活动的收获。这样下来,一次综合性学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让现阶段的初中生在综合素养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初中综合实践课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汽模衔接初中教材学情误区

汽车模拟驾驶活动主要让学生学习交通安全常识,提高学生交通安全意识,让学生养成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驾驶兴趣,让学生掌握起步、停车的基本操作规范;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作为汽车模拟驾驶活动课来说,我认为主要与七年级《安全教育》第三单元“平安走天下”密切相关,同时汽车驾驶也用到了初中物理课的一些知识。在汽模活动课中我是这样衔接的:

一、汽车驾驶学习前 安全教育记心间。

在进行安全教育以及培养学生认真学习态度时,我密切结合七年级《安全教育》第三单元 平安走天下 的知识内容,教育、引导学生,起到了良好效果。我教育学生: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作为汽车来说,我们只有充分认识、了解并会正确使用,才能够为我们服务,否则也会成为杀人的工具。我们必须以认真的态度来学习,不能把它当成游戏来玩,因为你在游戏的同时也在游戏人生。通过让学生观看“山东菏泽监控器下拍摄到的交通事故合辑,学生谈感受以及教师引导等环节进一步提高了学生遵守道路交通规则,安全出行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汽车驾驶学习中学情常记师心中。

在讲解汽车的六大机件、起步、停车时,我充分根据学生学情讲解并注意学生初中学科学习兴趣的前期培养。因为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了解知识不多,对初中物理处于兴趣的培养期。学生充满了好奇心,我在讲解时,提醒学生如果想更深入的了解汽车的各方面原理,必须学好物理知识,为初中物理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知识、使用科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良好习惯和兴趣。根据学生学习进度,不断调整衔接内容。

三、交通事故讲解时时刻不忘衔接。

我在给学生讲解交通事故案例时,时时注意衔接初中教材,让学生在聆听交通事故案例时,能时时与所学知识密切衔接,并且把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实践知识,达到拓展与延伸的目的。比如:我在给学生讲解案例时说到:有时车看起来离我们很远,但是车速很快,我们很容易做出误判,在紧急情况下由于惯性车不会马上停下,紧急刹车时,由于轮胎摩擦力不一,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惯性和摩擦力。

但是很多初中知识是汽车模拟驾驶课讲不到的,仅仅是沾边,也是没有必要讲授的,这要根据实践基地活动目标的设置及需要。因此我们应正确对待实践基地培训活动与学科教学衔接的问题。我认为在衔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避免以下几点误区:

一、“伪衔接”。

有的教师认为:实践活动就是实践活动,初中课程就是初中课程。在实践活动中与初中学科完全相分割开来,只是单纯讲解实践活动内容,完全与初中学科脱钩。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课程。因此,我认为任何实践活动项目的讲解都必须以学生学情为基础,都必须充分以学生知识结构为基本点和出发点。只有充分尊重并照顾到了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学生才能够感兴趣,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悟 ,才能有所升华、提升。学生才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当中。作为教师,才能把实践活动讲的更好。

二、为了“衔接”而“衔接”。

有些教师为了体现与初中学科充分“衔接”而生拉硬扯,认为这样就衔接了。单纯把初中各学科搬过来,别管需要不需要,只要沾边,有丁点半丝联系都拿过来。似乎认为这就是衔接初中教学了,这其实是很大的一个误区。这样的衔接会把实践活动项目分割的支离破碎,似乎更像是一节初中学科教学课。这样的课导致实践活动不顺畅,衔接不紧密,讲起课来“如鲠在喉。”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衔接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教学,服务实践活动。

三、为了“衔接”而“超级衔接”。

有些教师大量使用与初中学科相关内容与知识,把学生从初中课堂带向另一个初中“知识”课堂。这样的活动违背了衔接初衷,导致失去了实践活动本质,因此我们必须做好“筛选”工作。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避免学科化,这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出现在我国课程体系中的意义就在于改善我国的课程结构,弥补学科课程一统天下对学生全面发展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避免学科化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应有之意。

四、为了“衔接”而“超限衔接”。

有些教师为了与初中衔接,不顾学生知识基础,大量讲解超越八年级以上的学生未知知识,而学生却听的一知半解,甚至云里雾里,一塌糊涂,根本起不到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兴趣的目的。

总之,我认为与初中学科衔接必须“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它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学习、巩固、反思、提升原有知识基础,才是最高境界的衔接。归根结底,我们衔接初中教材必须以服务课堂教学,以服务实践活动为准则和出发点。唯有如此,我们的实践活动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要避免“六化”》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侯怀银武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