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范文第1篇

学习历史事件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事件的原因,在历史试题中经常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原因。历史事件原因的分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从事件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有不同的原因。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原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和直论文联盟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等。在我们日常的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很多学生把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原因区分不清,在分析原因时往往就会无从下手,或把各种原因混为一谈,使得做题的正确率非常低。下面就历史事件原因的内涵及分类进行辩析和探讨,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历史事件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第二位的原因。外因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影响要通过内因才能起到作用。如:新航路开辟的内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外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的进步,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两者相互结合。

一般情况,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变化时通常用内外因的方法进行分析。如: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内因是英属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等;外因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和启蒙思想的传播。又如:苏联的解体,内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经济滑坡,政治动荡以及苏联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僵化等;外因是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

二、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原因中带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作用、影响全局的原因。这种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反映着客观历史规律的要求,通过所说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等都是指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内因、阶级性质、影响历史事件的主要矛盾、是否顺应或违背历史潮流等方面去分析。如:促使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争霸战争使土地荒芜;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d、鲁国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井田制的瓦解是随着私田数量的增多而瓦解,而私田的增多在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人们有了开垦私田的能力,故应选b项。

直接原因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原因中,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一般是指在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与结果最为接近的原因,导火线往往就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偶然因素,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如:中国的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也是直接原因。

一般情况,分析历史事件开始的原因通常用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去分析。如:法国大革命爆发: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直接原因是1789年5月三级会议的召开,也是革命爆发的导火线。

三、历史事件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指在历史事件的诸多原因中,与事件中人物所在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因素。如: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天京变乱出现的主观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导致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革命进取心减退,腐朽思想日益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客观原因是指在历史事件的诸多原因中,与事件中人物所在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毫无关系的那一方面的原因。它不依赖历史事件中人物的意识而存在的因素。如: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它是不依赖太平天国中农民的意识而存在。

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的原因通常主观和客观原因,如:辛亥革命的失败,主观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客观原因是帝国主义的破坏、立宪派和旧官僚的破坏、袁世凯的权利和阴谋。

四、历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转贴于论文联盟

主要原因是指诸多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但这种主导因素往往不止一个,其中起决定作用的称之为“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与根本原因意思相同。如:严中平等编著的《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说:“中国的资本主论文联盟义近代工业,1912年至1919年8月间,建成厂矿四百七十多个,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元以上,八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①北洋政府采取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②资本家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③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机遇。出现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①。

历史事件范文第2篇

今年3月13日,是旧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死亡130年纪念;今年也是他签署解放农奴令满150年。俄国解放农奴是在1861年,林肯解放黑奴则在1863年,俄国早了美国两年。美国在2008年林肯诞辰200周年纪念时大肆庆祝,今年则轮到俄国庆祝。

亚历山大二世在俄国史上并没有好名声,他虽锐意建设,解放农奴,但对社会则高压统治,因而激进青年曾多次试图暗杀他,并于1881年3月13日暗杀成功。但事隔多年,今年俄国纪念,却将他和林肯相提并论,根据俄国档案,当时美国文豪马克・吐温,也签名致函亚历山大二世表示推崇。

俄国今天把亚历山大二世与林肯相提并论,推崇他在解放农奴上的划时代贡献,这当然是历史解释上的重大改变。历史的解释从来就是个难题,许多历史事件在发生之时即被固定在一种相对关系的架构上,这个架构限制住了它的意义,除非这个架构改变,否则新的解释很难出现。而今过去的架构已变,他做过的事情有正面意义的当然就被重新梳理出来,他等于已被翻案。

历史上,由于被权力关系所左右,当然有人受到伤害,有人受到侮辱,如何让受到伤害与侮辱的人得到公平的待遇,遂成了一个永恒的难题。

二战期间,美国为了国家安全将12万日侨关进集中营,许多人的事业因而被毁,还有人在集中营因医护不佳而死亡,但此事一直拖到1988年里根政府才立法道歉赔偿,其中有6万人可以领得2万美元。日侨拖到将近半世纪之后,当已没有任何副作用,甚至可从道歉中获得政治利益时,有权者始可能去替别人。

历史事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近代化立场史论统一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34-02

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历史事件,它们支撑了历史,是历史的骨和肉,如果没有历史事件那么也就不存在历史了。所以,对于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怎样去评价,便成为其最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面对一群认知水平还不太成熟的学生来说,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是很困难,所以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怎么全面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于怎样正确评价历史中的事件,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

1.要有正确的观点和立场。因为它决定历史事件评价的方向,可以说是个前提。古往今来,学习历史、了解历史,都是以史为鉴,总结教训或经验。比如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做得比较好的唐太宗李世民,他就是吸取隋亡和隋末农民战争的教训,才会出现像魏征这样的著名谏臣。古时封建君王都能如此,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也能,而且还会做得更好,所以今天的我们,学习历史,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强大中国,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评价历史事件是更不能偏倚的,要客观公正。

2.全面性。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应从两个方面,不能从单一一个方面,也就是说要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作用,又要认识其局限性。例如甲午中日战争是帝国主义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开始在中国设立工厂,进一步掠夺中国,但另一方面它也促使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让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的空间。又如中国近代史上晚清时期,列强对中国的屡次侵略使中国逐渐沦落成为一个“双半社会”(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腐朽的清王朝也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人民更是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但另一方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如汽车、铁路,还有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也使得中国人自己开始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这样一来一下子使我们看待问题的眼光更加宽阔了。

3.要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眼光,也就是历史性的眼光。这个眼光就是指用彼时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事件,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主旋律和特征,一定要回到原来的时代、原来的人物中去,不能以今论古。比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在教材中说了一句话“它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但还应从当时的条件下去分析,它使隋朝百姓苦不堪言,人民死伤无数,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又如,怎么去认识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但凡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说是它让中国逐渐落后,导致受帝国主义的欺辱。可是,作为教师,不能人云亦云,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学生才能更加理解这一政策。闭关锁国的实行一是和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分不开的,封建社会最大的特征之一便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当然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商品;其二是主观地为了防范和抵御侵略者。从明末到清初的外国侵略活动,虽然都以中国获胜结束,但这让清朝统治者感受到统治的危机。所以,这样一看,即使闭关锁国消极作用很大,但也不能忽视,它在抵御外国侵略上的贡献,还是值得肯定的。

4.时段性。每个历史事件都不可能昙花一现,而是长期发展起来的,所以很多历史事件的脉络就很长,而且又复杂多变,在不同时期、不同时段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甚至大相径庭,因此,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分析就要具体时期具体对待,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对唐玄宗李隆基的评价就要分时段来进行,开元时期李隆基由于自由生活在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所以在开元时期,在政治经济用人上采取了很多措施,史称开元之治,随之而来的便是盛世唐朝的出现,唐朝进入盛唐时期,这是他的功劳。而到了唐玄宗后期天宝年间,唐玄宗生活趋于奢华,又宠幸杨贵妃,任用杨国忠、李林甫之流,繁盛的大唐开始走下坡路,特别是安史之乱,直接使唐帝国由盛转衰,这便是他的过。又如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科举,它的兴起就是为了克服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为读书人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同时也使得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得到扩大。像诗赋也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这对我国古代文化也做出了贡献,这是科举制度发挥的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科举制也发生了变化,从明朝开始,科举考试便走向僵化,八股取士的实行,考试内容的限制,不仅束缚了人的思想,也使得中国科技文化教育受到严重的阻碍,科举也走进了死胡同,这又是科举的弊端。

5.要把历史相关的理论和历史史实结合在一起。对历史史实的评价离不开史学理论的指导,只有正确运用历史学的评价方法,再结合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使历史的评价公正客观;相反,没有历史史实的支撑和实践,再好的历史理论和方法也只是空架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例如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一方面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以及苏联内部的情况密切相关,而且在初期,斯大林这种建设经济的办法或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成效是非常大的。苏联从一个农业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得到加强,并且集中发展的方式也可以使苏联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另一方面这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带来很大的弊端,不仅影响了苏联的政治经济,也使的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更严重的是它也是造成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6.要坚持历史的借鉴作用。了解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今所用,为今天提供经验和教训。例如学习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一历史事件。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不仅是一种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失败,也带给中国很多的启示,比如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总之,当我们去评价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不仅要有正确的立场,还要身临其境,这样才能看清历史事件的真实面目,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也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问题,更能认清历史的真相。在方法上要寻找最佳切人点,灵活运用,真正体现出历史事件的价值。

参考文献:

历史事件范文第4篇

英国温德斯格尔核火灾

1957年10月10日,英国温德斯格尔工厂由于反应堆芯过热,而检测温度的仪器发生堵塞,不能在反应堆芯周围移动以检测温度,使事故不断升级。

燃料着火,石墨着火,反应堆芯起火,整个系统失去控制。

工厂管理者不敢披露火灾的严重程度,他们错误地用空气来冷却反应堆,使情况变得更糟。直到10月11日早晨8点,他们才打开水龙头来冷却反应堆。

幸运的是,反应堆没有爆炸;更幸运的是,辐射是从120米高的烟囱向周围散发的,降低了人们从地面呼吸到的浓度。

事故发生后,方圆200英里以内的人们都不敢喝牛奶。奶牛吃了含有放射性碘的草,牛奶中就有了碘131,喝牛奶者就有可能受到它的辐射。

格陵兰图勒核弹泄漏

1968年1月21日,格陵兰图勒空军基地,一架美国B-52轰炸机机舱起火,机组人员被迫弃机逃生。轰炸机坠毁在附近的冰面上,飞机装载的核弹破裂,导致大范围的放射性污染。

英国广播公司得到一盘美国政府解密录像,并采访了当年的飞行员约翰,由此解开核弹丢失始末之谜。

事发后,军方人员、丹麦工人和当地居民立即前往现场救援。经过长达数月的大范围搜索,找到数千块核弹碎片,收集多达5亿加仑冰, 其中一部分含放射性碎片。美国国防部坚称,所有4枚核弹都已被“摧毁”。但英国广播公司在调查中得知,事故发生后数周内曾把找寻到的碎片拼在一起,发现只有3枚核弹。丢失核弹编号为78252。

最终,美军放弃搜寻行动。据说,放射性物质将在巨大水体中溶解,不会给人类造成伤害。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爆炸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8吨多强辐射物质混合着炙热的石墨残片和核燃料碎片喷涌而出。消防队员在事发十多分钟后,没有任何防辐射装备地赶到了现场。第一批抵达现场的消防队员维克托曾说:“石墨落到哪儿,哪儿烧成火海。”

他们的全力扑救,保存了另3组核反应堆,但却付出惨重代价:现场每30秒一次的间歇性呕吐、眩晕无力直至不能站立。当年,至少有6名消防队员命丧急性放射疾病。

核反应堆泄漏出的大量放射性物质飘散到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以及欧洲国家。6个月后,28人因为受到核辐射死去。20多年来,死亡和被辐射的人数至今没有统一说法。

弗拉基米尔是在事故中受伤,并于5小时后死亡的。他被埋在切尔诺贝利附近的公墓。一年后,核泄漏事故最先遇难的核电站工作人员和消防员被转移到莫斯科的一处公墓,安葬他们用的是特制的铅棺材。

核事故发生后,30公里以内的地区被辟为隔离区,称为“死亡区”,被严格限制进入。所有从隔离区出来的人,必须在专门仪器上接受检查。专家说,该事故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放射污染的100倍。

巴西戈亚尼亚铯-137事件

1987年9月13日,巴西的大城市戈亚尼亚,一家私人放射治疗研究所乔迁,将铯-137远距治疗装置留在原地。两个清洁工进入该建筑,将源组件从机器的辐射头上拆下来带回家拆卸,造成源盒破裂,产生污染。

14人受到过度照射,4人4周内死亡。约112000人接受监测,249人受到污染。数百间房屋受到监测,85间被污染。

俄罗斯托木斯克爆炸

1993年4月6日,俄罗斯联邦托木斯克市,西伯利亚化学企业公司用硝酸清洗容器时发生爆炸。爆炸致使托木斯克-7的回收处理设施释放出放射性气体云。

事故使处理设备和建筑物损坏,放射性核素(包括钚-239)释出,格鲁吉夫卡村和连接萨木斯与托木斯克的部分干道受到放射性污染。尽管污染程度较低,但建筑物和道路去污很费力。

日本东海村核临界事故

1999年9月30日上午10点35分,日本东海村JCO公司的一座铀转换厂工人违反操作程序,把富集度18.8%的铀溶液(相当于含16公斤铀)直接倒入沉淀槽中。沉淀槽容纳的最大操作量限定为2.4公斤,其临界质量为5.5公斤。

由于铀量超过其临界质量的2.9倍,当即产生蓝白色的闪光,现场产生了和中子辐射,监测器开始报警。此次临界事故使现场93名工作人员受到不同程度的外照射和中子照射。其中1人于12月21日死亡。

历史事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情境 事件 教学 明晰

心理学研究认为,知识情境对个体有直接的刺激作用。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分析,知识情境可以作为情感调节的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把曾经的历史事件展示出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事实证明,情境可以让历史知识更加明晰。在此基础上,以情境作为探究历史知识的材料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让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得到提高。

一、创设描述情境,把历史现象清晰讲述出来

教学是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艺术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了解历史事件。清晰的语言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传达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把历史事件清楚的转述给学生。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也会容易的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时,课文中提到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现象,教师可以这样生动的描述:这不是一把普通的火,它烧的不只是一座房子,当它燃烧着熊熊烈火的时候,它烧的更是千万中国人的心,它在中国人的心口上撒上了仇恨的种子。它鲜红的火焰在肆无忌惮的舞动着,仿佛在向中华名族挑衅它的残忍和霸道,它摧毁了拥有无数财富的时代产物,而数万的中国人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被它摧毁,一点一点,最后化为灰烬,一点都不剩下。学生们在听到这段震撼人心的描述后内心一定波涛汹涌,思绪万千,沉浸在国耻的悲伤中无法自拔。学生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当时侵略者的野蛮和残暴,毫无人性的破坏,以及清政府当时的腐败无能,让人内心忍不住爆发出一股火气,因此学生的爱国之心也深深的被激发出来了,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一定投入度非常高。

二、创设体味情境,牢牢把握学生的情感线索

我们知道,追溯历史事件的过程是情感体味的过程。课堂是学生与教师共同的舞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参与者。因此,要引导学生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注意紧扣学生的情感线索,围绕学生的内心情感去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同时教师要在现实和历史事件上建立桥梁,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并且学会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时,就创设了这样的体味情境:把十七大中外媒体聚焦中国和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的图片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并从中思考中国地位变化的原因。还有在学习近代史上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两个历史事件时,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从而顺利的引入到本课的主题,这样的过渡显得直接又自然,也有利于学生接受。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抓住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内心的同感,这样课堂才会展现的精彩。

三、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问题情境是创新思维意识的起源。创新对学生来说意义非凡,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提高课堂效果,增强课堂质量。例如:在教学《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时,为了更好的突破重点难点,可以先引入一句名句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人的房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从中思考这句话的表面和深层含义是什么?从而进一步挖掘到英国国王的权利有所限制。教师通过进一步引导学生并结合课文可以得到以下两个结论:第一,私有财产权是神圣的,是不容侵犯的;第二,1789年《权利法案》中明确规定了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议会的地位逐渐上升甚至超过国王,约束着国王的所作所为,因此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并且确立起来,直接明显的看出来国王在英国政治上处于统而不治你地位,学生就更好的理解了英国国王和议会之间的关系了。

四、创设特定情境,感受角色心理活动过程

历史博大精深,各个时期人才辈出。而且每个杰出人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然而仅靠凭教材的描述还很难描述人物的鲜明性,并且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的过程学生更无法感受到。这样,学生就不能感受到其中有联系的人物的关系。所以,我们应该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再现历史情节,从而有助于学生更深层的理解课文和分析人物。例如:在学习有关《重庆谈判》的相P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中央电视台将要拍摄《重庆谈判》的电视剧作为切入点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成功的直入本课的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力,为到重庆来访拟一段话,让学生们假设自己处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会有什么样的内心感受,从而再学习课文的时候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通过这样的角色情境的创设,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勾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让学生们在特定情境作用下去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可以增强他们的内心体验和心灵震撼,对理解人物和历史意义更深刻。

总而言之,再现情境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历史,而且让学生更加了解历史的真相,印象更为深刻,从而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层的理解。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完善情境教学法,让它在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战国恒.情景再现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J].成才之路,2014,(19).

[2]余文友.情境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