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名人趣事

古代名人趣事

古代名人趣事

古代名人趣事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中学文言文教学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文言文教学中通常的一个弊病便是逐字逐句地翻译,以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展开论述,具体阐述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中国古代的文化,如一坛埋藏己久的美酒,越品越醇,那弥漫身心的芳香,仿佛能浸渍人的气质修养,让人生出“乐不思蜀”的感觉。然而现在的中学生却对古代文化了解大有偏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的欣赏者较多;而那些成篇成集的文言文,“畏惧者’,倒也不乏其人,且不说那“晦涩”难懂的字词句式,就是那思想意识、风俗习惯也自然而然地平添了一层时代的隔膜。学生在上小学时读些简单的文言文还勉强凑合,可到了中学,文言文的篇幅、章法等要求不断增加,就难以招架了。有的学生一捧起文言文,就感到头痛,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需要,勉强记些相关内容。若真要论及其含义与章法,一知半解或干脆不懂的人便多了。对于这一现象,许多语文教师在积极探索,努力寻找传道、授业、解惑的有效途径。笔者由于对古代文化的酷爱,所以对此问题特别关注,也曾多方实践,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学生何以会对文言文如此头痛呢?虽说古文离我们年代久远,不免产生时代隔阂,但对于古人的东西,学生也并非一概排斥:屈原、司马迁等文人的千古美名,秦皇汉武的雄才伟略,春秋战国的烽烟战火,就不乏吸引人之处,可见问题主要在于文言文教学未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注重逐字逐句的翻译。事实上,这只能让学生回圈吞枣,不仅不能理解,更谈不上产生兴趣。叶圣陶先生对此也自我解剖说:“像我曾经干过的那样逐字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或当地方言就算了事的办法,必须坚决放弃。”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而能力培养的前提便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对于祖先创作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兴趣,并渴望步入古人的世界,才能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打开古人世界的钥匙—文言文。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以下的教学途径值得一试:

    1.传颂卓越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耕耘在这片黄土地上的祖先,经历着世事的变迁,他们不仅留给了我们黄色的脸、黑色的眼,还给予我们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让祖国傲立在世界东方,所以在传播文言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向同学们介绍祖先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使他们产生进一步了解先人成就的欲望,从而产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比如在介绍沈括的《梦溪笔谈》时,可向学生介绍这本书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的卓越地位,并指出沈括关于自然界流水侵蚀作用的发现和创见比近代的“地质之父”郝登早了七百年。这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对于先人的文章也会有兴趣地深入学习。

    再如,学习《论语两章》时,笔者先向学生介绍了孔子被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及“世界百位名人”之一的原因,那是孔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之下,其思想确实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先进性,它不仅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且历时之久实属罕见。这样的介绍势必会使学生对这位常听说的“孔老夫子”产生兴趣,那么学习起来自然便劲头十足了。

    2。描绘世俗风情,撩拨好奇之心。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沧海桑田,延续至今。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一方不同的土地都烙上了形态迥异的世俗风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生动地向学生描绘古人的风土人情,撩拨起他们的好奇之心,从而使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

例如笔者在讲授《柳敬亭传》一文时,就先向学生描述了当时盛行说书的风气并拿它与当今通俗歌  曲的流行进行比较,使他们顿时产生好奇之心,并迫切要求了解当时的流行之风—说书,这样接受文章便容易得多了。

    3.制造情节悬念。文言文中有许多篇幅带有较强的故事性,授课之前教师适当给学生铺述一些情节悬念,藉此吸引学生的阅读之心,使之产生求知欲望。

    例如笔者在讲述蒲松龄的《促织》一文时,先给学生讲述成名夫妇四处寻儿,最后得尸于井的情节,然后以“成名儿子为何投井,能否复活”的问题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这样,讲述文章就如同在讲述一个故事,学生阅读起来既紧张又轻松,既有趣而又有实效。

    再譬如在讲述《鸿门宴》时,笔者也以“项庄舞剑”为开场白,再以“项庄舞剑,为何意在沛公”,“到底有否杀了沛公,我们还得看看事情原委’,的悬念来吸引学生。

    4.介绍名胜古迹,激发览胜之心。岁月悠悠,幻化了许许多多的自然景物,使之不仅美丽如画,深沉如诗,更给它们烙上了人文历史的古印。人们不仅热爱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和广裹,不仅留恋西湖的碧荷、桂林的山水、西北的大漠,而且也把众多目光投向了敦煌的莫高窟、北京的长城,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总是给人以无穷的情趣和启迪,而许多中学生由于年龄、学习、家庭等条件的限制,所到之处显然不多。然而他们内心对于自然的向往确实是深切的,所以教师通过讲述并辅以图片的形式形象地给学生描绘一些名胜古迹是完全可以激发学生览胜之心的,从而引起他们阅读古代游记的兴趣。

    例如笔者在上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时,先介绍了褒禅山的来由及其幽深的景色;在上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时,又给学生看了富春江“水皆缥碧’丫‘清澈见底”的景色图片……这些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古代名人趣事范文第2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职高的学生爱上古诗文,就要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兴趣,就必须要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它的美;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文的美,就必须要加强古诗文的诵读训练。因为诵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传统经验,也是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要途径。加强诵读训练可以使古诗文的教法返璞归真,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质,感受文言文特有的生命力,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语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 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

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来学习文章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可以增加记忆力,提高自学能力,增强思考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当然诵读也是有讲究的,朱熹曾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他对读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其实诵读不仅要十分准确,而且还要读出文章的抑扬顿挫,读出文章内在的情感,读出文章隽永的韵味,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诵读的乐趣。

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分四步读:初读,扫清文字障碍,并能够粗略理解字词含义。再读,正确地断句把握文章朗读节奏,并体会问句内涵。三读粗略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内容。四读,鉴赏文章艺术特色。

三、 让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规律

指导学生翻译文言文按我们总结的口诀,口诀是:通览全文,领会大意;逐词逐句,斟酌词义;人名地名,不必翻译;汉字通假,必须注意;常用虚词,因句而异;特殊句式,慎重处理;字词句篇,前后联系;忠实原文,务求直译。

“通览全文,领会大意”,是把文章从头到尾读几遍,熟读成诵更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全文的大意。

“逐词逐句,斟酌词义”,就是一个一个地搞清词的意义,然后一句一句地搞清句子的意义,把意思组成通顺的白话文。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碰到句子中人名或地名,照抄就行。

“汉字通假,必须注意”,古汉语中汉字的通用和假借情况相当多,这是古代汉语一种特有的书面语言现象,翻译时必须注意这种现象。通常有四种情况:

(一)以“形声字”代“声旁子”,如“食之不能尽其材”的“材”通“才”。

(二)以“声旁子”代“形声字”,如“出门看火伴”的“火”通“伙”。

(三)以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代,如“小慧未”的“”通“遍”。

(四)以读音相同的或相近的字互代,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的“有”通“又”。

“常用虚词,因句而异 ”,指的是一些常用的虚词有多种用法,随着句子的不同,用法也不同。如《师说》一文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之”是助词,相当于“的”,“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也相似也”中的“之”是代词,做“他们 ”讲。

“特殊句式,慎重处理”,就是说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应当特别慎重。如:省略句里的省略成分要在翻译时补足。再如:倒装句在翻译时语序要正确;判断句要翻译得符合现代文。其他句式各有规律,学习中自己体会即可。

“字词句篇,前后联系”,是指字词句篇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免翻译时造成自相矛盾。

“忠实原文,务求直译 ”,是对翻译的总要求。译文时要忠实原文,防止牵强附会,把文章译得面目全非。直译是把每个字的意思都要翻译出来,又要做到句子通顺。

让学生掌握这个口诀,翻译课文就不太困难。

四 、结合课文导读了解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

要了解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就要从古人的立场解读文本,学习课文前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导读,对课文的内容作粗略了解,学完课文后带着学生一起学课文导读,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主旨、写作目的、写作手法等就有更深层的了解。如《过秦论》课文导读中有这样一段话:《过秦论》是最早论述秦代兴亡的史论名篇,作者以充分的史实为依据,以多角度的对比为手段,综合分析了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演变过程,以无可辩驳的气势,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 ”。学生通过读这段话,就能够得知本文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及本文的中心论点。

五、指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学习文言文

古代名人趣事范文第3篇

整个课文所选古诗的以律诗居多,其次是绝句和古体诗较多,所选古诗形式往往比较短小精于,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琅琅上口,单纯让学生背起来似乎也并不难。可是如何让学生在寓教寓乐的学习中背诵古诗?如何在古诗的学习中感受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又如何让学生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漫步古诗苑”则把以前学习古诗的课程转化为一系列的活动。它安排了三项活动,即:(1)分门别类辑古诗;(2)别出心裁品古诗;(3)声情并茂诵古诗。而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又归纳了学习古诗中的几项活动,即绘声绘色讲古诗、饶有趣味唱古诗、自编自导演古诗。

在多年的古诗教学实践中,我就是以这六种活动来贯穿整个古诗教学过程中的,它们对于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很有帮助。这里,我将自已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声情并茂诵古诗

在古诗学习中,我将此项活动放在首位,因为这是学生学习古诗的基础,学习古诗离不开诵读。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我常常在古诗课文上选择一两首学生喜欢的古诗,认真领会意境,揣摩语言,把握节奏,配上大家喜爱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后,学生模仿诵读。也可让学生自己根据意境来诵读,时间充足的话,还可以搞一次小小的诵读比赛,让人人来参与,从读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的配合等方面评判诵读者,选出优胜者,给予适当奖励。此项活动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古诗的意境中去,同时对于提高他们背诵的速度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绘声绘色讲古诗

我国古代的文人骚客在写诗时,往往都会有自已的写作背景,或者诗中则蕴含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或生动的故事。因此,还是本着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引导学生学习一首古诗时,我总会用一分钟左右给同学们讲讲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或由这首诗引发的故事。如学习《赤壁》这首诗时,由于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当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学生学习时往往会把彼处当成此处。因此我先讲赤壁之战的故事,再讲作者来到赤鼻矶游览的背景,由此再谈到作者借题发挥带出东吴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这些故事一讲,学生诵读情趣非常浓厚,诗中赤壁之战,东吴大乔、小乔两位美女的典故也再用不着我赘述,学生在诵读中早就对号入座、自我消化理解了。整个古诗从讲解、诵读到背诵不过10分钟左右。当然,有的诗歌也可由学生由此及彼讲讲有关的故事。如学习《过零丁洋》时学生知道了文天祥的故事,可在同学们中开个小小故事会,举办一次“绘声绘色讲古诗”活动,讲讲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举办此类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搜集汇编的资料,互相交流,然后勇敢上台讲诵,它既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更能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感悟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自编自导演古诗

此项活动是在前两项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在学生已经把握古诗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自己编剧、自己演出来活化诗中的人物形象,把诗中的人物形象具休化,这也是学生自我能力的一次体现。我在上《过零丁洋》时,学生把文天祥被俘,敌人威逼劝降和他宁死不屈,提笔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这些过程全都绘声绘色地演了出来,不仅博得了班上同学的掌声,在学校文艺汇演中也赢得了殊荣。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学古诗的劲头更浓了,哪怕只是一首纯的抒情诗,他们也往往会带你声情并茂地领略一番古人的闲情逸致。

四、分门别类辑古诗

这项活动是专门为古诗有着浓厚兴趣活动的学生准备的,有兴趣的学生可将已读过的古诗根据自己的爱好把古诗中的离情别绪、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等分门别类制成一本专题诗集。但作为小学生他们读过的诗相对来说较少,即使兴趣浓厚的学生编辑古诗的内容仍显单薄。因此,此项活动可视其情况让个别或少量学生课下辑录,教师可适当引导。

五、别出心裁品古诗

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许多诗歌只要你留心品味,便会发现许多诗歌都可以绘成画,谱成小曲,编成舞来欣赏。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根据王菲所唱的这首古曲和这首词的意境可请音乐老师指导学生编一段舞蹈。

六、饶有趣昧唱古诗

由于所学古诗被谱成的曲较少,这项活动往往可配合“声情并茂诵古诗”和“别出心裁品古诗”进行。如学习《蒹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泊秦淮》等这些诗词时,可给学生听听这些已编配了曲调的古诗,甚至还可教教学生唱唱这些古诗,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同时也领略了唱古诗的那一番别有的滋味。

古代名人趣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诗歌;学习;教学目的

诗歌是我国文学中最古老的一种体裁,是作者以丰富的感情与想象,节奏鲜明,和谐精练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诗歌呢?

1.开课“引趣”

古诗教学开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 “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2.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如教学杜甫的《春夜喜雨》,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可以问学生: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春夜喜雨》的内容拍摄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3.课末“续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小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 课末“续趣”主要是为了使古诗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并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所以不宜轻视。

4.课外“增趣”

亦有一些诗歌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比如《咏鹅》。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组织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写诗。兴趣是学习中最大的动力,人一旦产生兴趣就会记忆深刻、思维敏捷、学习主动。如果把兴趣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会对语文诗歌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歌固有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一定会改变古诗教学的被动局面,使之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古代名人趣事范文第5篇

1 激趣之策

激趣就是尽量寻找与诗文有结合点的材料来激发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提问题、猜谜语、讲故事、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导学生、激发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声夺人的向学生介绍,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的作者是古代诗人中头发白的最快(朝如青丝暮成雪)、头发最长的(白发三千丈)最会独自饮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一位诗人。诗中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诗作者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篇。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他留给人们最美好的祝愿是那句话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激疑设趣,便可引导学生欣然诵诗。此激趣之策,可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情感激荡,教学效果往往也会出人意料。

2 增趣之策

增趣就是尽量使用多媒体等直观手段使学生增加、浓厚学习兴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学生会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也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教师可引导说: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题西林壁》的内容拍摄庐山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呢?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庐山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增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

3 补趣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