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范文第1篇

课题名称

我不自卑

年级

六年级(上)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联系电话

 

执教教师

 

单位

 

任教学科

心理健康

  

 

 

设计理念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值青春期的初始阶段,孩子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自尊心都在增强。他们特别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表扬,尤其是教师和同学的夸奖会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很大的满足。这节课意在帮助学生发信自己的优点,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悦纳自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活动,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能力目标

发现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悦纳自我。

情感目标

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的生活态度。

  重点

克服自卑心理

  难点

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

教学方法

认知法、互动游戏、情境创设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行为训练法

教学准备

PPT  绘本故事《我就是我》  A4纸   水笔  夹子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一、游戏导入

(抓逃游戏)

1、说明游戏规则:.左手倒立竖起一根手指,右手呈托东西状态,小组同学首尾相连,连成一个圆。.当老师说蜻蜓飞来“抓”的时候,大家一个手抓,另一只手逃掉。

2、提问:通过这个活动,认为自己反应很快的请起立。

有自信参加巅峰对决展示给大家看的举手。

3.     采访起立但没举手的同学。

4.     小结:刚才我们似乎收获到了反映快的自信,为什么现在又没勇气举手了呢?

刚才有的同学瞬间收获到了不自信的心态。当然这是正常人的心态,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心态,但如果这样的心态持续时间长,在好多事情上出现,会导致我们做事情退缩,总觉得自己不行,这就容易形成自卑心理。我们这节课就来发现我们的不自信心理,想办法去战胜它们,争取让我们克服掉自卑心理。

 

 

1.倾听游戏规则,按照要求做游戏。

 

 

2、获得反应自信的起立,想在大家面前展示的举手。

3.思考回答:没有举手是因为质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的实力不如别人。

 

 

4.听老师总结。了解出现自卑心态是很正常的,应该能意识到,并且争取战胜它们。

设计本游戏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捕捉到自己不自信的心态。

帮助学生意识到偶尔不自信的心态也是正常的。

以此导入课题。

5

二.情境体验

 

 

 

 

 

 

1、播放几个自卑学生的心声:老师千万别提问我,我怕回答不好;同学都有特长,我什么也不会;只要一当众说话,我脑袋就一片空白......

2、这些同学怎么了?在哪方面出现了不自信甚至自卑的心理?

倾听情境中的同学心声,体验此时的内心感受。

 

通过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心态是自卑的心态。

引发学生的同理心,为后面寻找自己的不自信心态做准备。

5

三.搜索认知

(摘掉消极标签)

 

 

在表格中填写自己曾经出现过不自信的地方,想起几个写几个,没有可以不写,

 

 

做纸笔练习

在表格中写出自己脑海中曾经出现过的不自信。

 

让学生寻找自己的消极标签,引导其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客观评价自己。

 

25

四.改变认知

 

 

 

 

 

 

 

 

 

1.教师讲要求:①给好朋友写不自信的改进措施,尽量给多个朋友写。②语言礼貌、符合实际。③写出自己眼中朋友的优点。

2.引导学生说感受:收获到了哪些优点?收获到了哪些改进方法?自己感觉如何?

 

1.在同学的学习单上写上自己对同学不自信的改进方法,还有自己眼中朋友的优点。

2.说感受

 

本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眼中觉得很糟糕的地方,在其他人眼中不一定那么糟糕,或者别人并不在意。

充分高年级学生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的特点,再加上他们对自己优点的呈现,所以,这是一个帮助学生撕掉自卑标签,建立自信的过程。

 

五.总结升华

 

 

 

1.教师讲“我就是喜欢我”绘本故事。

2.引导学生谈感受与收获。

3.总结:放大自己的优点,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聆听绘本故事

谈自我感受与收获

通过故事进行提升,帮助学生更好的悦纳自己。

5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与

改进措施

心理自我范文第2篇

回避法 回避法即回避,躲开,不接触导致精神刺激的因素,摆脱心理困境。例如夫妻争吵,勃然大怒,你可主动脱离现场,赶快去上班,此为客观回避法。亦可采取主观回避法,在愁闷痛苦之时转移注意力,集中精力动手去干有意义的事。 “一心不可二用”,也就回避了心理上的困境。

幽默法 幽默法是对解脱心理困境极为有利的策略。英国首相威尔逊在一次演讲进行一半时,台下有人大减“狗屎,垃圾”,指责他的演说内容。但这位政治家却以微笑又装糊涂,接着讲“狗屎?垃圾?公共卫生?各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这个社会问题。”他不仅没陷入难堪的困境,反而赢得一片喝彩。幽默是走出心理困境的阶梯。当事业或生活受到挫折时,幽默的行为和语言,常使你转化为轻松和自然,保持,心理平衡。

转视法有时候,同一客观现实或情境,从一个角度上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使之陷入心理困境;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成积极情绪,走出心理困境。在审视、思考、评判其一客观现实或情境时,学会转换视角,换个角度看问题,常常使人感到痛苦不堪的心境转眼化为乌有。

补偿法 一个人在生活或心理上难免存在某些缺陷,影响某一目标的实现。但聪明人会采取种种方法来补偿这一缺陷,以减轻消除心理上的困扰,谓之为“补偿作用”。补偿是以另一个目标来代替原来尝试失败的目标。如短跑运动员改练足球运动员;或是以新的努力补救其弱点,转弱为强,如盲者成为推拿医师等。

法《伊索寓言》说,一只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便不感到苦恼。心理学把这种用“合理化”的理由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以求自我安慰的现象,称之为“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此法可能是精神胜利法,但确实有心理平衡之效。如有的恋人无情分手而去,他认为也好,跟这样无情无义的人结婚,说不定要倒大霉;有人丢失300元,他认为就当没发奖金,图个“去财免灾”,全家平安。若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就该宽慰自己,接受现实。追求精神胜利,保持心理平衡,总比垂头丧气、痛不欲生强得多。

心理自我范文第3篇

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学生的周记、随感一般要比他们的课堂作文写得好,甚至同一个学生在同一周内,周记、随感和课堂作文的质量也相当悬殊。这是为什么呢?我曾思考过这个问题,也曾做了归因分析,但是总觉得没有找到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以致收效不大。听了苏州大学陶新华副教授有关“积极心理学”的讲座,再结合相关心理学专著,我觉得似乎找到了原因。那就是:学生写周记、随感和写课堂作文,是在两种不同心理状态下的写作。相对来说,学生在写周记、随感时,积极心理体验始终伴随,积极力量得到了激发。而在写课堂作文时,学生的积极力量没有得到充分激发,作文质量自然不佳。

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写周记、随感时,基本处于一种真实的写作状态之中,所谓“我手写我心”,这时,学生有一种内在的心理驱力与张力。这种心理状态起到激发构思、推动传达、引导整个写作过程朝着一定目标推进的作用。而在写课堂作文时,由于目标单一化(只为了得到好分数)、动力外在化(不是我要写,是老师要我写)、过程简单化(往往缺少设定对象、情感投入、形象共鸣等心理过程)等原因,学生身上固有的积极力量得不到很好的激发,作文质量当然上不去。而这种不良的写作心理状态在长期的、经常的反复中逐渐形成心理定势,影响每一次的作文质量。即使教师在指导时较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写作心理,从题目设计到写前指导都重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但由于学生有消极的心理定势,仍然难有大的改观。

二、两种不同心态的评改

第二个原因在于教师的不同评改心态。由于教师的评价方式不同,学生在写周记、随感和写课堂作文时的心理期待也不同。一般而言,教师评改学生周记、随感时,采用的是比较粗放的评价、批改方法。我的做法是:几乎不给学生周记、随感做什么定性的评价,也几乎不加改动,只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写上一些点评、批注、建议,有时还会沿着学生的思考做一些阐发,补充一些事例,添加一些材料,甚至和学生进行讨论或争论;同时,发现好的文章,就要求学生略作修改、润色、誊抄,贴在教室里或交给我打印收藏。这样,学生的周记、随感就能得到真正的交流评价,得到赏识,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这种积极的心理期待激发出学生的内在积极力量,并且形成良好的心理场效应。在评改学生的课堂作文时,往往是精批细改,使学生能看到自己作文中的别字、病句、中心不突出、内容不充实、条理不清晰、语言不生动、感悟不深刻、题材不新颖等不足。即使是得到正面评价的作文,也无非是一些定性的、抽象的评语,很少有真正的交流与共鸣。给学生打的分数,往往拘泥于作文评分标准,不敢打高分,于是学生的作文得分总是停留在一个不高的水平之上,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失去努力的动力。

三、尊重学生独立人格,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技能,写作能力是在写作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体现,心理体验的积极与否往往决定写作的成败。青少年的心理是非常活跃、复杂的,在进行作文教学时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状态,无视学生的心理体验。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和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接轨。因此,作文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真实地表达。

写作是一种高层次的表达与交流,这是作文教学的前提条件。青少年有许多体验与感受渴望与他人分享,很多时候强烈的表达欲望使他们不吐不快。如果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表达欲望,为他们营造良好、和谐的表达氛围,他们就能自由地、真实地表达。反之,他们则很可能不愿表达、不敢表达,最后不善表达、不会表达。这也是许多学生在某个特定范围内能说善道,而在其他场合则沉默寡言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课堂作文往往附加种种有形、无形的“苛刻”规定,大大限制了学生的表达空间。同时,以成人的标准强加给学生许多既定的“规范”,如不能“叛逆”,不能标新立异等。这些都是忽视学生积极心理体验,抑制学生积极力量的错误做法。青少年的心理异常活跃,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虽然从成人角度看来,这些想法可能是幼稚可笑,甚至是不正确的,这些感受可能是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标准强加给他们。作文教学的目标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但这些应该通过阅读优秀的人文著作、广泛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自己的生活历练获得,所谓“功夫在诗外”。作文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表达欲望,少一些“规范”,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多一些开放,少一些障碍,多一些渠道,让学生在自由、真实的表达中得到积极的心理体验,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反之,他们便会对作文失去积极性,甚至厌恶、逆反,作文的热情之火就会逐渐熄灭。

四、主动营造“对话场”,自由欢快写作文

作文教学要重视营造“对话场“,让学生在对话中充分感受交流的乐趣。

文艺心理学理论认为,一部没有读者的作品就是一部还没有完成的作品,是一部没有生命的作品。学生的每一次作文,当然都是作品,需要读者,也渴求读者,并且渴求与读者对话。对于学生的作文而言,它的读者有老师和他的同学,但最主要最权威的读者当然是老师。只是,老师这个读者一般不那么称职,要么读了之后给一个干巴巴的分数,要么给一个毫无表情的“阅”字,或者一些无关痛痒的空洞的评语——当然,这里面有时间和精力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认“传统的作文批改习惯”在影响着它。至于说交流和及时的反馈对话,可能做得更不够了。同时,我们的作文教学很少把学生这个潜在的读者群调动起来,使很多学生的作文都成了“没有生命的作品”。

因此,应该改革作文的批改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师包办,重改轻批,统一标准,分数至上的做法。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的作文搭建对话交流的平台,如墙报、班级作文小报、班级作文博客、作文交流课等。但是,只是这样做是不够的,毕竟教师花费精力过多,学生交流范围不广,兴趣不能持久。这也是许多老师尝试过这些形式而未能坚持到底的原因。我们还需要做的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对话场”。这个“对话场”首先需要真实的、看得见的平台,如前面讲到的小报、博客等;其次需要有虚拟的对话空间。这种虚拟对话空间是指学生就写作的话题,通过阅读与更多的人、事形成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形成对话。例如,学生写一个人,可以借别人作品中的人物与自己笔下的人物作比较;写一件事,可以把这件事与通过阅读知道的别的事联系起来;表一种情,可以从别人作品中得到情感共鸣;持一种论,可以与阅读中了解到的别人的观点进行辩论。而这种虚拟对话空间的话题来源,最直接最方便的就是阅读教学。其次,广泛的课外阅读能把对话空间无限地扩展开。这样,真实的对话平台与虚拟的对话空间相结合,就形成一个“对话场”,学生就能充分享受到对话带来的心灵激荡与精神愉悦,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体验,激发出积极力量,让自己的笔端流泻出美丽的风景。

心理自我范文第4篇

唠叨或许是女性的天性,一位男子说过:“我从妻子的唠叨中感悟到她的善良、温柔和贤惠。尽管她在唠叨中东拉西扯,时而言之有理,时而强词夺理,使人哭笑不得,但仔细琢磨后就会觉得句句是真,是用真情谱写的一支心曲。”唠叨是一种有效的发泄方式,是减轻心理压力最直接最有效的良方。生活中,做妻子的除了工作,还要教育孩子、买菜做饭、洗衣缝补、管理家务,做很多琐事。感情脆弱,经不起生活的重压,心中的烦躁、忧闷和苦恼向谁发泄?丈夫是她最好的“出气筒”。

唠叨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的男人在妻子的唠叨声中戒了吸烟、喝酒、赌、混等不良行为,改变了熬夜、早上睡懒觉的毛病,并在妻子的唠叨声中悟出了她对家庭的负责,对自己的关爱,促进了家庭的和睦。

哼哼唱唱心无忧 不少人有哼哼唱唱的习惯,走路散步、骑车乘车、劳动休息都哼唱着曲子,无忧无虑、精神释然的样子。心理学家认为,经常“曲不离口”地哼哼唱唱,是防病治病、增进健康的良药。这是因为,哼哼唱唱是一种心理调节,自己的情志通过发声吐音而充分得以抒发,使万虑俱消,百愁得解。

笑笑闹闹胜良药 生活需要七色阳光。特别是家庭生活中,逗闹嬉戏往往能增添生活色彩,使夫妻关系更加和谐,产生更愉快、更持久的魅力。年轻夫妻间的幽默、玩笑、俏皮话;老年夫妻的相互扶持、攀肩搭背的“老来聊发少年狂”;大人和孩子间的嬉闹,都会给生活增添活力,增添乐趣。

特别是中老年人,有时为了子女或家庭琐事,红红脸、吵吵嘴、生生闷气都是家常便饭。但是,一句幽默笑话,一个逗闹动作却能打破这种僵局。

心理自我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护士心理健康;自我维护

【中图分类号】R1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39-01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是指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1]。我国当前的卫生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为深刻的转型期,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效果、及时性、方便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疗纠纷逐年增加,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护士的工作负荷过重等问题造成了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士压力过大。心血管内科,由于疾病病程长、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使护士的压力更大,以上诸多压力,严重影响了心内科护士的身心健康水平。

本文对心血管内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浅析如下:

心血管内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压力过重是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1心理方面的压力:心内科护士在上班时间内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因为心血管病人病情变化快,心血管突发事件随时都有可能会发生;其次,心血管用药非常精细,有些药物如洋地黄类、硝普钠等在用药过程极易发生毒副反应,如果稍有疏忽或观察不及时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后果不堪设想;还有,近几年心血管内科发展非常迅速,对护理工作者的业务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需要护士不断的更新知识体系,这也是造成护士心理压力的原因之一。

1.2体力方面的压力:随着优质护理活动的普遍开展,护士要为病人提供连续的护理,要做到病人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无形中护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患者的数量大幅度增长,而护士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使护士的劳动强度大大的增加;经常有危重病人的连续抢救,下不了班,超时劳动;生活无规律、频繁的上夜班等等都是造成体力方面压力的原因。

2工作环境的影响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方面。社会环境又涵盖医院环境、工作应激等,基层医院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上级医院[2]。应付能力、工作满意感、职业应激源均与心理健康状况显著相关[3],压力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工作时间不固定的护士比时间固定的护士更消极地看待工作环境,有更高的工作压力。睡眠质量也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

3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

由于目前多数护士都未受过系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训练,自我调节能力有限。

4社会心理支持不足

高期望的个人价值和不相称的社会地位,使护士认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认可和肯定,造成心理不平衡。再加上职称晋升、进修深造、福利待遇等问题的不合理,也使护士产生自卑、失望等不良情绪[4]。

心血管内科护士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措施:

(1)忠于职守并富于爱心,体贴同情患者:心血管病患者因病程长,心理负担重,情感脆弱,易受不良刺激而使病情加重。这就要求护士给予患者极大的热忱与关心。护士的这种感情,应该是一种理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情感。

(2)护士应学会有效的自我调节技巧,提高自身应对压力的技巧,应用各种减压的对策。

(3)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锻炼良好的情绪调节与控制能力:在心血管事件的救护过程中,护士应保持镇定自若的情绪状态,这样既可以使自己准确无误、有条不紊地参与抢救,又可以给患者带来安全感,患者也才愿意主动配合治疗。反之,护士若遇事就惊慌失措,缺乏基本的情绪控制能力,则可能引发医疗纠纷,甚至可能给患者造成终生不可挽回的损失。

5多参加社会交往,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在整个医学人际关系中,护士总是处于一个中心位置,是连接各种人际关系的纽带。护士要协助医患沟通,要促进患者之间的彼此交往,还要协调患者与家属的关系等等。其中与护士交往最多的是需要情绪稳定、不能受到任何精神刺激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并且这些患者大多处于疾病状态下,他们身心失衡,人际交往能力降低。因而,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护士是不能胜任这一重要角色的。

6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护士应学会适应各种工作环境,无论处在怎样的环境中,都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沉着应对。

7合理安排工作

护士应尽量做到班内全身心投入,班外完全放松,恢复体力。

8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赢得社会的理解和认可。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44

[2]邱丽蓉,朱怀玉.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南方护理学报,2001,8(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