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范文第1篇

那么,在体育课堂上,如何实施观课议课,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如何打造团队优质高效课堂呢?下面根据自己的实践活动谈几点认识。

观课前“心中有数”

不打无准备之仗。观课前一定要“备好课”。一是研读《课程标准》。认真学习《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题(实验)》,熟悉国家对高中学生知识、身体、技能、健康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观课的目的性。同时,还要自觉主动地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二是了解教情与学情。向执教教师、学生了解教与学的基本情况,知道教师的平时教学情况,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熟悉学生的学习状况、所学教材、身体素质及基本技能。三是掌握观课要点。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对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要求》,其中一条是“体育课堂教学是否正确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精神主要看4点”。一看体育课符不符合体育课程的性质。《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些体育课不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不以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如有的把围棋、象棋、吹肥皂泡等引入教材;有的用硬纸板制成预构件,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去组装房子、汽车;有的把尿素袋开发成“时装”,让学生在上课时学走时装步,等等。这些做法既学不到什么体育的知识、技能,也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背离了体育学科的性质。二看体育课是否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主要是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身体锻炼的规律、学习心理的规律及教与学的规律,体育课只有认真遵循上述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学到应有的知识、技能,身心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体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有效地进行身体锻炼,而主要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与构建体育知识、技能。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体育科研的一个重要标志。三看体育课是不是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改革应结合学校自己的场地器材、师资特点、学生水平等实际情况来进行。对外来的经验,必须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加以借鉴,不能生搬硬套,警惕“追风”、做表面文章和搞形式主义的倾向。掌握了这些要点,就为我们观课提供了理论基础。四是制作观察量表。在确立了观察重点后,设计合适的观察量表,是体育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观察量表设计所选择的观察指标必须比较全面地揭示我们所要观察的内容;所选择的观察指标要简洁,便于速记、反思,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深入思考各观察点最需要思量的问题、要素,力求特色,突出创新。

观课中“摆正位置”

观课议课是一种课例研讨活动,是教研组磨练课堂、打造课堂、实现优质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其根本目的就是以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课堂教学改革,用先进的教育观念引导团队的教育行为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文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三点。一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观课。无论是哪种课型的课,执教教师必然都经过精心的准备,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亮点或是自己平时没有想到、注意到的事。因此,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客观真实地观察、记录课堂现象成为至关重要的细节行为。二是观课重点要突出。课堂上,体育教师应聚焦课堂问题、课堂病态、课堂细节,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走进课堂,研究教学。“以学定教”是观课议课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师要学会从学生“学”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教”,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让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同时,还要学会简单易行的记录课堂现象的技巧,学会归纳、整理、分析课堂信息的方法,学会专业推断的技能,学会客观评价课堂教学的策略。三是切实做到看、听、记、思有机结合。在观课过程中,观课者要时刻观察教师、学生的活动,仔细听教师的语言引导,记录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如果自己是执教教师会怎么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或突发事件。

议课时“直面问题”

观课议课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直接面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执教教师要摆正心态,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也不能害怕别人对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往往就在大家的讨论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水平、综合素质得到很快的提高。如今年5月我们学校举行了观课议课活动,体育教研组全体教师参加。刘老师执教课,教学内容是手球。刘老师不是学手球专业的,但是他却敢于暴露自己的不足,不断挑战自己,课上得非常成功。课后会议上,刘老师重点说出了本节课获得成功的地方,目标的达成情况,存在的问题或困惑。观察者分别从自己承担的观察视角,依据搜集到的有价值课堂信息,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评议,结合记录的课堂现象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点评议论课堂亮点及存在的“课堂教学病态”,一方面提炼教学经验,另一方面针对“病态教学”开出“药方”,提出课堂改进建议,与执教教师及教研组成员进行平等对话;教研组各成员对每位观察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广泛地交流,探讨出了问题解决的办法,达成了共识。同时,通过对诸多课堂现象的定性定量分析,归纳出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有本质性、普遍性的问题,并形成校本研究课题,进行共同探讨,合作攻关,最终解决课堂问题。

活动后“自我反思”

观课议课改变着教师日常化的教研方式,改变着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同事的态度以及种种教育教学的策略;教研组成员在不断地学习,交流、合作与竞争中,共同进步和发展,形成教师个人与教研组团队协调和谐发展的共生机制。

观课议课活动之后,每位体育教师都应该深入反思。执教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得与失,反思教研组各成员提出的问题,反思团队提出的整改建议,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观察者要把自己当成局内人而不是局外人,在探讨过程中,多用“假如你来教”与“假如我来教”这种话语结构;在观察别人课堂的同时,要不断反思自己课堂及行为,真正实现“走进别人的课堂,观议别人的课堂;观议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提升大家的课堂。”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观课; 议课; 评课; 方法曾经有人提出“用观课议课取代听课评课”的说法,我不太赞成这样的理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相悖”,“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犹如钢笔与毛笔,各有各的表现力,各有各的使用场所;评课适合用在需要对课堂教学做出评价、分出等地的时候。比如,学校实行绩效工资了,这要和课堂教学水平挂钩,就需要对课的水平通过“评”的方式分出等第;另外,优质课竞赛涉及选人和判断人,评课也是一种合适的方式。所以,评课不会消失,也不会被取代。因此,我就观课议课的方法途径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1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比较。“词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和灵魂的变化。”从听评课到观议课不只是换了一个词语。

1.1“听”与“观”。“听”指向声音,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有声语言往来,所以听课者往往坐在教室的后面。“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1.2“评”与“议”。“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议”不是为了下结论,它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是对话和反思,议课谋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课只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

1.3“观课”与“议课”。

1.3.1观课:首先是观察课堂行为和课堂现象。如生物实验课,首先观察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分组操作的全过程、学生提问、课堂纪律情况、实验现象等。

1.3.2议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如讲解、提问、手势表情,总是包含着一定的教育意蕴,寄托了一定的教育理想,反映了执教者的教育“前见”,而“意蕴理想、前见、意义”仅靠观察远远不够,需要诠释和理解,需要讨论和对话。这个过程是议的过程,揭示“意蕴、意义”就是议的目标和任务。

1.3.3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研修活动。其主要活动包括:现象观察、考察课堂教学中的人、事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提示教学行为意义、规划课堂改革行动。

1.3.4观议课与听评课:各有各的目标追求、实用场所和范围。观课议课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主体与主角。具有日常性、普遍性,一线教师主体参与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及意义和价值所在。

2观课议课的途径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管理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改进课堂教学需要改进教师,发展课堂需要发展教师,观课议课通过以下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1建立观念——行为——效果之间的联系。 听课评课——就教师教的行为讨论教的行为,对行为的前后联系很少提示,就事论事,很难实现教师的真正发展和改变。 观课议课一从教和学的行为入手,帮助教师认识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联系,建立联系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积累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观课是建立初步联系的过程,而议课是建立深系的过程。

2.2议出更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议课既要认识已经发生的可能和关联,更要关注探讨新的和潜在的发展可能。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的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议课的过程,是参与者不断拓宽视野、不断开阔思路的过程。

2.3促进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 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面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大受限制。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揭示了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从时间上看,反思包括:(1)课前反思(2)课中反思(3)课后反思。

一般来说,围绕课堂的反思程序是:首先,教师通过“实践中的反思,(课中反思)来观察所发生的行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以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课堂教学结束以后,教师进行“对实践的反思”(课后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的成果将成为下一次“为实践反思”,(课前反思)的基础。

3观课议课的基本要求

3.1即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

1、以学考查教。2、以学改进教。3、观课的焦点

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关注重心从关注教学活动转移到关注学习状况,从关注教育过程转移到关注课堂情境(从预设到生成)。议课时由“我认为……”转变为“我注意到……”、“我发现……”等,这是议课的主要话语结构。 4、观课的位置:要到以学论教,需要观课者选取能直接了解和认识学生学习活动、精神状态的观察状态的观察位置,也就是要坐在学生中间。

3.2直面问题的策略。

直面问题既是观课议课取得实效的前提,又是推进观课议课的困难所在。

一方面,献课者不要介意暴露自己的不足,也不能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进行讨论;另一方面,议课的过程是捉“问题虫”的过程,大家都应该主要围绕问题和困惑来展开讨论,而不是仅仅一味肯观议课中不下结论,对事不对人;发展问题,不是发现错误。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范文第3篇

一、传统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多年来,听评课作为学校评价教师教学能力、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常规教研模式,得到了普遍重视和应用。但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听评课已难以适应和满足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其问题主要表现在:

其一,传统听评课评教重于评学,较多地关注教师课堂行为,对于课堂中学生的反应、状态以及真实想法和变化关注不足。其二,教师习惯于接受专家、教研员以及校领导的观点和意见,习惯扮演被动执行者的角色,不注意团队的分工与合作。其三,听课者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采用的方法与工具简单,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其四,重总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使得教师改进教学和专业发展的实效性、导向性难以实现。

以上问题弱化了当代研训所倡导的理解、沟通、研究、合作、分享、共同提高的常规教研效果。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提倡实施有效的观课议课,以此实现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升,并将其视作促进职教课改,转化教育教学理念的一种行动。

二、观课议课是有效的教师研修活动

提出观课议课,并不是否定听评课,评课主要指向水平性的评价和选拔性评价,而议课属于发展性评价,各有各的目标追求及实用范围。日常性、普遍性、主体参与性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是观课议课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了解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

观课强调的是用多种感官 (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议课是观课者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见解。“议”是对话和反思,议课是谋求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提供教师交流和探讨的平台,促进教师成为思想者和行动者。

三、实施有效的观课议课

观课议课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协商会议、课堂观察分析与课后研讨反思三个阶段,构成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

1.课前协商会议

(1)构建“观课议课”协作共同体。观课议课协作共同体由组织者(主持人)、被观察者、观察者、学生组成。主持人常常是教研组长、观课议课研究小组组长或进行相关研究的领导。被观察者指上课教师,观察者由同教研组或同课题研究组的教师组成。在一个研究阶段,协作体成员应基于稳定,观察的视角可持续选择一个或多个观察点,形成持续而有效的观察活动。

(2)召开课前协商会议。课前协商会议指在观课之前,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有效的商讨,了解课情,并确定观课的目的、重点、量表制作等相关事项。其目的在于为参与人员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便于观察者确认自己的观察点,为后续的行为奠定基础。

协商会议最好在观课的前一天举行。会议时间一般至少20~30分钟。协商会议主要内容包括被观察教师进行说课、观察者询问、确定观察点、明确观察合作与分工、选择或开发课堂观察工具、主持人组织商议确定观察点。

2.课堂观察分析

课堂观察分析是指进入研究情境,在课堂中依照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记录方式,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记录。

(1)提前进入教学现场。观课者要提前进入教室与学生沟通,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以更自然的方式参与学习,收集的信息也就可能更加真实和有价值。

(2)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一般来说,观察任务决定观察位置。如果要观察任意五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则选择离其较近的位置或坐到他们身边去,以便于记录他们参与的时间及表现等。如果要观察教师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则应坐在便于走动的位置,以利于及时移动了解具体情况。

3.课后研讨反思

课后研讨反思是指在课堂观察结束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制定后续行动跟进方案的过程。

(1)被观察者自我反思。课后议课的自我反思,也可叫自议,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自议时要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分析时应基于证据)、本节课主要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无偏离教学预设、有无教学生成(说明为什么)。

(2)观察者汇报观察结果。每位观察者根据自己所采集的课堂观察信息,提出基于有效教学的改进建议和对策。观察者的发言要注意简明、有证据、有互动、避免重复性阐述。

(3)研讨小结。组织者就成功之处、个人教学特色及存在问题组织讨论交流,根据本课的主要问题,基于被观察者的特征和现有的教学资源,形成结论、共识,提出几点明确的改进建议。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教学思考 教学管理

一、学案的教学内容

1.预习案缺少明确的预习目标和要求,取而代之的是从教材中搬到导学案上的例题、概念填空等。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了解什么,识记什么,理解什么,运用什么。因此预习效果不理想。

思考:预习目标和本课学习目标不同,预习目标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应知应会的内容,回顾那些与之相关联的知识和方法,为课堂探究准备好材料和工具。

建议解决办法:预习案目标要明确,内容要精练,要求要具体。就是在学生预习之前,必须明确而条理清晰地告诉学生预习什么,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

2.预习案的使用应该更规范,使其发挥应有作用。

问题1:个别学科个别教师对预习案不批改、不整合。

思考:预习案的使用学校有明确的要求,课前批改是检测预习和归纳整合的前提。不批改,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一无所知;不整合,将浪费课堂时间和学生学习热情。就会出现学案和课堂分离,课堂上教师拿着学案但是按传统教学方式从头到尾再来一次,轻重不分,重点不突出,难点下不来。对预习案使用的误区还可能影响教师工作质量,抱怨时间不够、精力不够。

建议解决办法:打好工作提前量,做好备课组的学案编制分工,至少提前准备一周学案;预习案要坚持全批,可以圈点出错误,做好统计。课堂上对预习案和作业的完成情况要有点评和总结。

问题2:预习案中有一个环节叫“我的疑惑”。现在的问题是学生基本留白,或者教师为了解决个别问题影响教学时间安排。

思考: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哪里来?学会提问才学会学习。学生在疑惑中提出的问题老师要怎样处理?

建议解决办法:教师要认真整合,合理取舍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对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进入到教师组织的教学环节中,不能让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成为课堂探究主线。合理方式应该是教师头脑中装着这些问题,在教学和探究过程中予以突破或涉略。否则可能变成另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颠覆式课堂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疑惑,有问题才能带着问题研讨,带着问题听讲,才能“学会”,才高效。

3.一些学科的导学案三案分不清楚,只是把教学内容分配成三个部分。

思考:第一轮学案的编制一定需要思考、研讨和坚持,是比拼教师责任心、教学智慧的过程,需要教师全面驾驭教材,熟悉学科知识、熟悉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做好充分学习准备。

建议解决办法:在备课前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要加强集体备课时的研讨环节,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每节课所学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作用。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做好课堂教学预设。

在集体备课中首先要落实知识点:

(1)落实基点。落实本课基本知识点、基本技能训练点及与思想教育的基本结合点,明确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点及学法指导点和科学方法训练点。

(2)突出重点。突出课堂教学重点知识和能力要求及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点。

(3)突破难点。明确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难点、能力训练难点,有突破难点的措施和方法。

(4)巧析异点。明确本节课中的知识点与以前或与其他学科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

(5)激发疑点。提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适当设疑。

另外,导学案中探究案、课后巩固案都是预设的,应根据课堂完成情况和生成问题调整,补充完善,从长远来讲三案应该分离。

教师明确教学内容,掌握教什么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二、教学整体规范误区

1.小组“讨论”损耗有限时间。

观察1:教师组织小组讨论时随意性太大,表演成分远远大于实效追求。经常不值得讨论的问题讨论了一个又一个,应该讨论的问题或课堂生成性问题没有时间讨论,不敢放开讨论。

建议1:小组讨论应在“有油”处下钻,在“富油”处下深钻。

观察2:课堂小组活动还处在沙龙阶段,小组内或一人独霸话语权,或三三两两自话其说,看不到每一个成员都有参与和表达的机会,未见学科带头人如何组织全体组员整合观点和处理分歧。经常组内分歧较大,成员间各说各话。

建议2:小组应该是一个组织,而不是群体。组织有自己的机构、任务、分工。小组成员学科学习时的分工非常重要,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主导机会。小组活动还需要教师给出明确的指令,耐心指导。科任教师要培养好小组长。授课时尽量照顾到不同成员的参与。

2.教师课堂教学不规范耗损时间。

现象1:教师多余的重复、总结浪费时间。有些教师课堂没有很好地贯彻“精讲点拨”的要义。学生讨论后得出了正确结论,教师或许不放心,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坦诚讲,一遍比一遍唆,一遍比一遍不得要义。有一个老师在一个问题的总结和强调上用了近10钟!最后自己可能也不知道在说什么了!

现象2:偏颇的补充浪费时间。知识的学习是求“正”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出正确结果,教学就完成了任务。但教师不知出于什么目的,一定要补充错误观点、方法、做法。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都找不到相关理论支撑。

现象3:教师话语权的丢失浪费时间。在课堂上还有一种例外,教师不敢讲,把所有时间都交给学生。该点拨的不点拨,该总结的不总结,改评价的不评价,该强调的不强调,整个就是课堂的观客!“精讲点拨”是新课堂教师的责任,没有人能剥夺、敢剥夺!

现象4:教师“一言堂”的坏习惯就是浪费时间。改变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是《课标》、新课改赋予当代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个别教师的课堂仍然是“一言堂”,从教师慷慨激昂,学生昏昏欲睡,到教师气急败坏,学生无可奈何。

三、结论及建议

1.主动学习提升教学能力。

人生有涯学无涯,我们要不断学习,让自己具备高超的课堂导学能力、准确把握教材的能力、灵活的课堂管理能力和机智的课堂环节把控能力。

2.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十六个字代表着一切方法和出路。

3.探索小组评价合理方式,让评价发挥激励、导向功能。

当下,全国、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学校都在努力探索高效课堂有效途径,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创新。总而言之:变化即智慧、行动即实践、分享即突破。

参考文献:

[1]张骅.课堂教学改革不应止于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6(17).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范文第5篇

一、转变参与角色,引导主动介入

我校教师历来有较好的互助氛围,每个学科都自发性地组织了由几个骨干教师组成的“帮扶团”。一旦某位教师有上课、比赛任务,其他教师都会倾囊相助。如何把这种“小团体学术氛围”扩大到学校层面,引发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内需?我们发现观课、议课是完善这一想法的有效载体。首先,观课、议课活动的参与面较广。作为学校的常规性研修活动,每学期都安排有两次听课周活动,执教教师的覆盖面大,观课、议课则人人都要参与。其次,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活动,其质量关系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每个教师的迫切希望。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互助式观课、议课”的校本研修模式,引导教师在互助中转变参与角色,激发参与内需。

互助式观课、议课校本研修,是一种基于课堂教学研究的同伴互助式研修方式,它旨在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因此,我们首先改变以往听课、评课活动中暴露出来的积弊,把观课教师从“局外人”变为“局中人”,卷入到课的设计、研讨中来。在课堂教学前,观课教师需提前介入,在观课前与作课教师沟通交流,明确观课目的。观课教师围绕观课目标,可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信息,对课堂教学有粗线条的教学预设,使自己对要观察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做到心中有底。议课时,围绕观课重点,以“改进、发展”为主要议题,倾听作课者的意图和想法,深入对话,相互提出建设性建议,以期逐步完善。

二、制度保驾护航,引发参与内需

任何活动的有序开展都依赖于一套完善成熟的制度。学校层级的观课活动,既要面向全体教师,又要有一定的侧重与主题,努力做到:观课前提前介入,合理安排;观课中指向清晰,明确任务;观课后加强交流,督查反馈。

学校每学期一般安排两次听课周活动,涉及各个学科的大部分老师。为使活动更为有效,在排定执教教师后,要求教师在一周前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意图上传到博客研修平台,供其他教师参阅,了解观课的相关教材的教学目的、任务、过程等。为使议课更加深入,教学部门可以加强教师观课、议课的技术培训,教给教师记录课堂实录、分析课堂现象的方法,并指导教师在观课活动中对课堂进行技术观察,如有的老师记录师生对话,有的老师观察教师在课堂的行进路线,有的老师记录学生的练习时间及练习的投入程度,有的老师记录教师课堂提问的数量等。有了观课技术的支撑,再加上教师在课前对观课内容和观课任务了然于心,就能最大限度地引导观课教师做好“课前准备”。

为使活动更加有效,每次听课周,学校要求教师听三节以上的课,同时必须观察一节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以达到“跨越学科、开阔视野、丰富教学”之目的。在议课交流后,每位教师需在研修平台上评议三节课,一节需根据观课主题详细阐述自己的想法,提出改进的意见等,另两节可以简要阐述。这样详略得当,既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又保证了议课质量。

三、观课主题明确,细化观察视角

每次听课周活动,我们根据参与教师的特点或观察的视角,确定不同的观课主题。如学期初期,可以结合学科教学常规检查,开展以此为主题的观课、议课活动。如本学期初,数学组对一至六年级的常规听课周作了如下安排:一年级:合理分析学情;二年级:助教方案的使用;三年级:课堂练习的时间和效度;四年级:课堂练习本的使用;五年级:学生回答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六年级:师生、生生间的评价。教师观课、议课主要围绕这一视角展开。又如,在期末来临之前,学校可安排以研讨复习课有效性为主的听课活动,就复习课的类型、复习课的课型、复习课练习的设计等展开讨论,做到一课一议,凸显研讨的价值。有时,听课周可安排特定年龄阶段的教师参与,如新教师满师展示课,中年教师教学风采展示周,名师课堂品味集等,以展示一个年龄阶段或一个特定群体为目的的听课周活动。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观课、议课,都要求做到活动前确定明确的观课主题,细化观察的视角。

为使观课的切入视角更小,观察思考更为深入细腻,有时可以根据研修要求分组进行观课、议课。如把观课教师分为三组,分别观察课的导入环节、展开环节、练习环节,思考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结构是否科学合理,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法是否灵活多样,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并做好翔实的记录,使观课者能在认真听的基础上有效地“议”。

四、议课集思研讨,实现互助共赢

议课是观课后思想的输出,是教师智慧的相互碰撞。议课时,每个教师都必须拥有话语权,切忌骨干教师唱独角戏,其他教师群体失语。议课时,首先要耐心听取执教者的想法、意图及在备课过程中的思考。所谓“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执教者对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肯定有比观课者更深入的思考,认真倾听执教意图,才能使执教者有被尊重的感觉,才能形成一种平等和谐、轻松交流的氛围。议课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地交流,需要参与者用平和、平等的态度真诚交流,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建议,解决问题。如上述一年级数学的观课主题是“合理分析学情”,执教老师选择了《找规律》。第一次观课后,老师们提出了“如何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规律”“如何让学生在幼儿园认识规律的基础上从规律的外部形态指向规律的内部特征”等教学问题,并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改进措施。执教老师在吸取、内化之后,改进了自己的教学,第二次施教时,教学效果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