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教学法

历史教学法

历史教学法

历史教学法范文第1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认知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认知行为与思维状态,决定着学习活动的成败。初中生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对直观而形象的事物与活动更为感兴趣。历史教材以文字形式呈现,相对来说枯燥无味,尤其是以往教师采用机械的照本宣科,将原本生动活泼,富有生命活力的历史课上成枯燥的材料阅读课,让学生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自然就会觉得历史学科索然无味,最终对历史学科失去了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就是一件繁重的任务,学生苦不堪言,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只会滋长消极对抗情绪。而采用历史再现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特点,来将枯燥而静止的文字材料转换成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立体式多维画面,所带给学生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将学生带入一个多维的画面之中,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展开认知活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片、插图、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等来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强烈冲击,增强教学的画面感,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展开富有兴趣而主动的历史学习。

二、实施历史再现教学强化学生历史体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历史学科所讲述的历史事件往往时空跨度大,这一点并不能在文字中很好地表现出来。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记忆这些零散的文字片断,而并没有将这些事件串联起来;学生的认知处于肤浅的记忆层次,而没有深入地揭示历史过程、挖掘历史规律,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实施历史再现教学可以将历史画面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历史的重演中让学生置身其中,亲其感受,这样更能丰富学生的历史体验,从而达到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教学“红军长征”一课时,由于学生的认识较为肤浅,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现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等,来让学生亲身体验与感受长征之艰辛。这样,学生也可以从背景、路线、意义等方面来深入了解,从而达到对这一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三、实施历史再现教学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有效突出重难点问题

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之所以是重点是在某一模块、某一章节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理解其他知识的关键;之所以是难点就在于针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广大历史教师所最为关注与探索的重要课题。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就必须要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采用再现教学法可以在学生与历史之间架起桥梁,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殿堂,亲身去体验,去感受,用心去思考,这样才能透过现象达到对历史事件的规律性认知。如在学习“贞观之治”时,如果只是枯燥而单一地进行文字材料的讲述,学生只是机械而被动地记忆这些史实资料,教学枯燥无味,不仅不能突出重难点,相反还会让学生因此而心生厌倦与反感,对历史学科失去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思考,更好地突出重难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教学资源与计算机强大的处理与演示功能,从影视剧中截取相关的视频资料,并收录教材所配备的相关插图。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巧妙安排来制作直观形象立体的历史课件,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带入大唐胜境,让学生用眼睛来观察,用耳朵来聆听,用心来思考。这样,学生就可以将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展开分析与思考,进而对贞观之治有一个更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中学会比较与分析。这同样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与手段。

四、实施历史再现教学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历史学科又是一门特殊学科,在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上具有特殊优势。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只有让学生了解历史,更为重要的是要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历史人文素养。历史再现教学是还原真实的历史画面,这样的学习不是置身事外,而是身临其境,这样更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如果只是通过教师讲解文字教材与教材插图,学生并不能深刻感受到鸦片战争所带给中华民族的灾难与耻辱,那么也就无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丝毫涟漪。此时,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截取影视剧《火烧圆明园》片断,让学生走进那段难忘的历史,亲临现场,让学生亲眼目睹八国联军烧杀掠夺的恶行,目睹万园之园这座世界文化瑰宝在熊熊大火中毁于一旦。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现圆明园前后图片对比,让学生在辉煌与遗迹间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样通过强烈的感官刺激,可以让学生铭记历史,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树立振兴中华民族的远大理想。

历史教学法范文第2篇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思考教的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到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

在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

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历史教学法范文第3篇

一、教会学生宏观掌握教材,粗略读书

介绍教材编写特点,以便掌握阅读教材的方法。在讲这三大块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时,我先介绍它们不同的编写特点:总的来说是按时间顺序编写,但按时间顺序后又有不同。中国古代史是按照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进行编写。中国近现代史是分段后按历史大事件出现的先后时间进行编写。世界史是分段后按资本主义运动(政治、经济、文化、殖民扩张、国际关系)、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三大主题进行编写。

为了让学生能宏观掌握教材,一般我的每节课的导言常用的方法就是从宏观人手。如讲长征,我就说我们现在正学习的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二个阶段国共十年对峙的内容。如讲解放战争的反攻,一层一层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四阶段解放战争之下的第三阶段(一是过渡阶段、二是防御阶段、三是反攻阶段)。

二、教会学生研究历史问题、掌握历史知识的途径和手段

许多学生拿过来一个历史问题不知从何说起、从哪着手。告诉学生一般我们研究一个历史问题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就是历史事件包括三大方面:一是事件的前因,二是过程,三是结果。每方面包括以下要素:前因包括背景、原因、目的等,二是过程,三是结果包括性质、实质、作用、影响、评价等等。一个历史问题我们主要从这几方面去掌握即可。许多问题不等我说学生就知道下一步应该探讨什么问题了。例如,在学习关于冷战的问题时,讲了背景、主要国家、冷战政策的出台、冷战的时间、冷战的结束。一个学生就发问,任何战争都有性质,那么冷战的性质是什么?我说问得太好了,那么同学们根据平时我们分析战争性质的方法来分析一下吧,学生就得出了结论,冷战前期的性质是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色彩,是两种社会制度对立的表现,后期突显为国家利益的冲突。有的学生说这两点不是二战后美苏分裂的原因吗?对呀,只不过语言表达的角度不同,其实各自战争的原因、目的不就是战争的性质吗?二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世界反法西斯不就是世界人民战争的目的吗?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有了方向,有了学习的具体目标,有了学习的范畴,学习就有的放矢了。

而每一个要素里面又都包含着社会的基本要素:政治、经济、民族、外交、军事、文化等等。例如在学习商鞅变法的影响、秦朝统一的影响,就告诉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去掌握就对了。要注意从这些方面来考虑问题就会有思路了。例如前不久省模考试题,问二战后科技方面苏联的地位如何?什么原因形成的?学生说没有思路。地位答高低。什么原因就从政经文外军等方面考虑吧:当时苏联政治上严重的高度集中的体制的弊端暴露;经济上苏联的工业基础不如美国;文化上苏联为抵制西方思想渗透进行了广泛的批判运动,把一些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损失了大批科技人才。

三、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

在进行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时,教师要注意让他掌握规律、掌握方法,以后再遇到这类问题他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1,在讲一战爆发的原因时,我让一名学生把与战争爆发相关的因素叙述出来。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帝国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军备竞赛、巴尔干问题、民族主义的发展、萨拉热窝事件等,这样没有结束,然后我又叫一名学生说出原因的性质如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这名学生没答好我又让别的学生补充,最后我进行了小结,进而指出: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有着多样的和复杂的原因,历史原因可以分为很多类型,如长远的与近期的、直接的与间接的、必然的与偶然的、主观的与客观的等等,还可以从政治、经济、民族、社会、文化、军事等方面,以及从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的角度上来进行分析。这就是在有意识地进行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一个具体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引出学习历史和探索历史的路径,让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历史原因的类型、性质、作用等,使学生既从认识的角度上知晓历史原因的复杂多样,又从方法的角度上尝试进行历史原因的分析。

2,如在分析战争性质的时候,要求他从战争的目的去考虑,再冠以性质类的词语(什么阶级、什么主义)即可,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一战、二战等等。关于战争,学生说是非正义的这太笼统。如俄国1861年改革是什么性质,学生答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这不行,没有相关的性质词,应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革。

3,再如在分析―个历史事件的影响时,学生往往束手无策,可以有以下角度:先是国内影响,再是国际影响。国内影响又可以从政治、经济、民族、对外、文化等角度去分析。还可以从主观的结果、客观的影响来分析。

4,还有认识问题的进步性,积极性,我们往往都笼统的知道这个事情好,但从根本上说为什么说它好,我告诉学生,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表达,一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二是符合人民的要求和愿望。这个方法是从学习秦始皇统一的意义那一段学来的。

5,抓规律,深刻认识某一问题,并且不会混淆。如世界史关于殖民扩张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有一段叙述,从三个角度叙述,对殖民地来说、对欧洲来说、对世界范围来说。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也有一段类似的叙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也有一段类似的叙述,我要求学生翻开这三页,比对着看,学生明白了,都从这三个角度去理解,而各阶段的不同方面又有不同的特点。

历史教学法范文第4篇

【摘 要】 初中阶段历史脉络较为清晰, 内容也较为明确,往往会导致教师讲课的随意化,学生学习不够重视的情况。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出现死记硬背情况,虽然对知识点进行掌握,但对历史的了解收效不大,没有产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和观察问题的思路。因此,本文针对素质教育下,初中历史教学常见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http://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学问题

现今教学角度的转变使得课堂逐步实现以学生为主的方式,提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都要以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实现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历史分析、评判的观点没有进行培养,学生没有通过历史学习中掌握历史的眼光,因此只能采用较为吃力的方法进行学习,也就丧失了主动性。本文通过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对历史教学理念和历史教学方法都提出了应对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理念上的误区,其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实现了对教学理念的补充和完善。

一、历史教学理念

1.1培养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历史,尤显学习的吃力和繁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以“背”为主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教学内容的枯燥和乏味,适当引入情境教学和活动教学的方式,丰富课堂内容。同时,初中历史相对较为博杂,且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并不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历史的故事性,在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叙述中,使学生建立历史坐标。从而对于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发生的大概时间都有所了解,从而形成对历史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增加学生对于历史读物的阅读,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相关事件的了解。在阅读的同时,学生也能够摆脱较为枯燥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事件的记忆,转向对于历史内容和历史事件的分析,养成对历史的兴趣。以兴趣为支点,逐渐向其他历史事件和历史内容进行扩散性了解,实现历史的全面阅读,为高年级学习历史做好准备。

1.2建立历史分析视角

历史分析视角的建立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也极为重要,其一方面是学生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的目的所在,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技能,学以致用,更加轻松和准确的掌握历史学习规律。历史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下属于副科,但历史内容的庞杂往往不亚于其他学科,且其内容往往涉及到社会、文化和国家的各个方面。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我,常会出现历史分析不够,史料内容欠缺,学生学习仅停留在历史课本的情况。因此建立历史分析视角,能够使学生在面对其他方面内容时,能够采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形成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文化的其他方面的融合,形成综合性思维。

1.3系统教学熟悉历史

历史时间跨度较大,如何使学生在短短三年时间内掌握几千年间发生的历史事实是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又一问题。这里,笔者建议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系统教学的理念,通过不同内容的总和运用,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回顾过往学习的内容,对中外历史以及中国前后时期历史都有所涉及,形成综合性思维,摆脱历史学习的局限。

系统化教学的观点也能够使得学生及时建立历史坐标,从而不断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自我丰富和自我发展历史知识的能力。历史知识由此从书本上的理论转而为学生心中的知识,学生对历史有所把握和了解,对历史分析视角的建立也能有所帮助。

二、教学具体方法

2.1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指的是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教学,可以通过学生排演话剧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够使得历史教学更具有活跃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得到提升。例如在讲述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人物扮演的方式,直观、明确地向学生展示历史演变的进程,使得学生在整体上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和教师的讲解,不断丰富对历史事件的了解。

2.2事件回顾

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回顾时,能够有效使学生对所学历史进行梳理,从而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不同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也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历史调查和历史分析的兴趣,学生在了解了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后,也会对历史调查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加自我的历史阅读量,形成自我分析历史的观点。

2.3史料展示

学生在初中阶段往往缺乏阅读量,其了解的史料较为欠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向学生展示史料能够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得历史观点更具有丰富性,避免了历史学习过程中观点的局限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侧面了解历史,全面了解历史做了铺垫。史料的展示也能够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与此同时,在对史料图片和文字进行展示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历史事物进行观察和了解,避免历史学习进入空洞无力的学习过程,逐渐认识到身边历史即是真正的历史的观点。

2.4历史评点

在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时期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评价和分析。学生通过对秦始皇正面和反面的不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评价标准。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综合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全面对历史学习内容进行梳理。

三、总结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阶段,如何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将庞杂的历史内容转变为富于趣味性的历史故事,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使得更多的历史内容能够为学生所接受,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标准。初中历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因此应根据其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分析对待,实现历史教学的丰富和全面。

http://

参考文献

[1]张婷.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宁夏大学,2013

[2] 于秀兰.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历史教学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法 对抗式讨论法 知识串联法 点面交叉法

历史是过去的事,由于学生没有亲身经历或感受过,因此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耳闻目睹、口诵心记、朗读写作、讲讲练练中学到历史知识。这既能拓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氛围轻松愉悦、生动活泼,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此与广大同仁分享。

一、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法

俗话说,文史是一家。自古文史就是相通的,文学和历史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对社会现实的写照;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如,贾谊的《过秦论》分析、记录了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而我们可以从清朝的腐败历史中认识到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伟大意义。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把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方法搬到历史教学中来。如,笔者在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常把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结合到一起,采用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或叙述,或议论,或抒情,使历史事件再现,既生动活泼,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析历史原因、结果,辨析历史观点时,笔者则采用说明文或议论文的表现手法,摆事实,讲道理,力争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二、在历史课中引入对抗式讨论法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教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下面听。对于历史事件的讲述和历史人物的介绍,这样的教学方式勉强还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对于历史原因、结果,特别是历史观点的分析来说,教师如果单纯地灌输给学生,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了。学生对事件的观点是在认识的基础上,自发地、慢慢地形成的,教师灌输给学生的观点,即使学生接受了,也很难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要创造机会使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形成自己的观点。笔者实践发现,对抗式讨论(也可以说是辩论)是个好方法。学生在与他人辩论的过程中,不仅对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事件的观点也会更清晰、明确。同时,在辩论的过程中,还能及时发现自己的偏颇并及时予以纠正,从而形成鲜明、正确的观点。

笔者在每次辩论前,都会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组,要求双方按题意写出辩论稿并在组内进行讨论,补充完善观点。然后双方各推举几名代表进行辩论。双方学生在正反两方面观点的激烈交锋中,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辩论结束时,笔者进行总结,纠偏扬正,使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

三、在历史课中引入知识串联法

知识串联的关键是抓住历史线索,把相关的历史知识串联在一起。历史线索好比网之纲,纲举目张,所有与之相关的知识都在这一网之中,学生很容易顺着线索把整个“网”摸清、吃透。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而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把相关的历史知识围绕这一基本线索串联起来。

比如,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或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或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如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史密不可分;或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介绍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可见,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知识串联法是非常重要的。知识串联的教学方法运用得是否得当、自如,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还反映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知识层次,更重要的是,知识串联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在历史课中引入点面交叉法

历史知识是由一个一个知识点组成的,一个知识点往往带动一个知识面,多个点,形成一个知识网。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要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完整的网络知识架构,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以“点”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横向和纵向联系的交叉点,也就是坐标。教师在上课时,要善于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古论今或谈今论古,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在讲到工业革命时,笔者问:“这时的中国是怎样的呢?”工业革命使西方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而中国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仍处于封建时代。在讲到“中东和谈”时,笔者向学生详细讲述了犹太人的苦难历史和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结合当前的热点,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并介绍一些书目或影音资料让学生阅读、收听、观看。这种点面交叉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信息。

总之,历史教学担负着学生知古通今的重任,让他们从历史的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乐学、好学、学好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邹立平.课堂提问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J].湖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