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客户总监

客户总监

客户总监

客户总监范文第1篇

A:我其实最早是从事媒体工作,是一名生活方式编辑,因为我对文字以及生活有种特别的热爱和直觉。当时的我在工作中就经常接触到很多公关界的朋友,发现他们的工作内容非常有趣兼具挑战,从而激起了我的兴趣。谈到旅游行业,这也是一种机缘巧合,旅行是我最喜欢的事情之一,当一个人的兴趣和专业完美结合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工作动力。

Q:作为一个营销大师,您认为在旅游业方面怎样才能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您怎么看待旅游业的发展环境?

A:我认为品牌的的沟通已经从着重自身信息的单向转向了双向沟通模式。通过自媒体深入地探索行业趋势,洞察市场情况,有效地帮助品牌在媒体和受众中的领袖形象。

中国的旅游业正在经历一个“黄金时代”。中国经济大环境的持续良好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而政府对于旅游业的大力支持更是使其发展如虎添翼,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已突破1亿人次,特别是跨国公司而言是一个巨大市场。

Q:旅行对您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有假期,会选择怎样的度假方式出行?

A:我生长在大都市中,如今工作和生活也是在大都市里,于是特别向往归隐田园,在山水和自然的怀抱中彻底放松自己,亦或畅快地参加山地马拉松比赛完成一次对自我的挑战,都是我钟爱的方式。深度体验原汁原味的当地本土文化风情对我来说是最具魅力的一点,品尝风味美食、欣赏未曾见过的美景、体验当地特色的探险活动,最重要的是放松自己,给予生活和工作完美的平衡。

客户总监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客户信用风险 信用管理体系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

一、引言

一直以来,P集团公司清欠工作主要集中在事后的催收管理,而事前客户信用风险防范、事中偿还风险控制却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缺乏一套完整、规范的信用制度及赊销预付流程。经过近几年坏账清理,陈欠款已大幅下降。因此,集团领导提出客户信用风险防范向业务前端延伸,清欠向防欠转变的工作要求。故此,在充分调研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客户信用管理系统,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实现风险专业化管理。

二、客户信用管理系统建设背景及过程

(一)建设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国内信用环境有所改善,但信用管理依旧处于初级阶段,信用立法滞后、信用支付履约率低等问题,经济领域失信问题仍然突出。有些企业有着强大的资本实力,但是不一定守信用,赊销业务需要较长的资金收回期间,现金回收过程中难免出现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使得发生坏账的概率增多、造成损失,甚至出现企业赊销产生的收益不足以抵减赊销增加的成本和坏账损失。因此,企业应该关注既有钱,还更守信用的客户。预付业务难以按时收到满足自身要求的货物,耽误企业自身生产计划,延误与购买方交货时间,造成赔偿损失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企业自身信誉。

近年来,P集团没有出台统一的信用评级及授信管理办法,更没有相匹配的信用管理系统,各下属单位信用管理水平良莠不齐。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上线后,客户信用管控模块的空白加以填埋,并出台了在途应收账款管理、清欠奖励、责任追究、联合清欠、坏账核销等制度,并有效执行。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仅注重信用额度的事中使用控制,缺乏风险计量工具及统一标准,函证、联合清欠、已核销坏账等基础工作没有信息化,没有建立失信客户黑名单,缺乏与结算环节形成联动机制,致使清欠档案不完整,清欠信息不及时、不共享,无法进行实时监控,集团总部不能及时掌握欠款的质量状况,客户信用额度的确定也纯粹依赖于各单位历史经验判断。

(二)建设过程

2010年,P集团总部和其下属公司将其各自财务管理信息系统(FMIS)进行统一整合与集中调账,全集团实现了财务信息系统客户统一编码。之后,P集团深化信用管理改革,委派专业咨询公司选取3000多个样本,设计出相应的信用评价模型。信息技术公司遵循审慎的设计原则在信用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开发了客户信用管理系统,并多次召开座谈会,征求意建议,最终建立客户信用管理系统。

三、客户信用管理系统内容

(一)管理范围及目的

P集团客户信用管理系统主要针对系统外客户发生的赊销、预付交易,即购货商信用管理和供货商信用管理。购货商信用管理主要针对赊销客户进行事前信用评价、授信申请和审批、事中信用风险监控等一系列管理流程,以便降低信用风险,及时回收应收账款,提高资金运转效率。供货商信用管理是对供货商进行资信评价,统一规范供货商准入机制,目的在于提升资源保障能力,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二)管理原则

P集团按照“集中管理,分级决策”的原则进行管理。客户信息通过信用管理系统进行集中管理,信用政策及模型由总部统一制定和规范,地区公司严格遵循低成本高收益、内部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及责权利一致原则,在总部制定的政策范围内自行确定信用额度及期限,并承担清收责任。

(三)信用管理系统功能框架

P集团建立并完善相应的信用风险管理流程,利用可量化的风险工具,在完善的客户基础信息保障上,建立了一套以授权申请为核心、信用评级授信管理为起点、贯穿客户业务管理、风险监控、账款催收的完整信用管理平台,包括客户基础信息管理、信用评级授信管理、客户业务信息管理、客户信用风险监控、应收款项催收管理、黑名单客户管理、统计分析与报告、系统管理八个子模块,从而对客户信用风险进行充分识别、准确计量和有效监控,达到防范坏账损失的目的。与此同时,客户信用管理系统使得原本繁杂的函证、签认、核销坏账等基础性工作实现信息化。通过后台统计分析与报告,集团总部及各分子公司及时掌握清欠信息。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与结算环节形成联动机制,完善对客户资信调查及信用评价,进行实时风险监控,防范客户风险。(详见图1)

(四)信用管理系统功能介绍

1.客户基础信息管理。该子系统主要负责维护客户公共基础数据,是整个信用管理系统的根基。其主要功能是:对客户信息进行统一编码管理,新增客户信息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收集相应的必要基本信息。当有业务往来的客户发生信息变化时,下属企业应当对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对于长期无业务往来和停止营业的客户,及时进行信息停用处理;对重复客户进行合并,实现集团内客户编码唯一。总部定期维护集团客户的家族树信息,为集团授信和挖掘潜在大客户做准备。

2.信息评级授信管理。该子系统主要是依照信用政策与评级模型对客户信用进行授信。总部和地区公司根据当前的市场行情调整相应的信用政策来落实总部的信用制度,信用评级模型的相关参数和系数也会随之变化。地区公司制定的信用政策基于总部制度之上,灵活变动,但不突破。对于提出赊销或预付的客户,基层财务人员应当充分收集客户信息,包括客户财务信息、历史交易信息、客户印象信息,为客户信用评级授信做足准备。每位客户的财务信息只能有一份,客户的综合印象信息由与客户直接接触的业务人员填写。待信息收集后,基层经办人员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向上级提交《授信建议书》申请,并要通过相关岗位审核,最终给出客户授信额度和授信账期。

3.客户业务信息管理。客户业务信息管理主要对授信业务活动进行后续记录与跟进,以便及时有效地跟进客户信用信息,满足及时准确性要求。与此同时,记录企业在该业务中的市场营销、服务等情况,识别价值贡献度高的客户群体,更高效地为这一客户群体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为今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设提供依据。

4.客户信用风险监控。P集团总部通过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经常性的调查和监督,重点关注客户财务状况、经营状况、重大业务交易及重大人事调整等对信用评价产生影响的信息。当出现客户未及时偿还欠款情况或信用风险进行预警时,地区公司和总部的客户管理人员进行复核后,下达给相关下属企业,依照时间危害程度、发展情况及紧迫性,及时做出风险预警解决方案应对风险,上报主管部门审批,并最K录入应对措施及结果。集团总部可依照成果对下属企业防范客户风险工作进行考评,激励集团各公司防范信用风险的积极性。

5.应收款项催收管理。根据预先设置,当客户赊销或预付账款即将到期时,该子系统将自动生成收款提示函给业务人员提醒赊销款额及到期日,同时提示进行对账工作。赊销或预付账款到期时,基层财务人员核实赊销款是否到账或业务员核实预付款的货物是否到货,除有账款争议情况外,系统会自动生成催收函,供业务人员使用。当赊销或预付账款逾期一定时间,则向客户发起催收等级较高的催收函。

6.黑名单客户管理。该子系统包括黑名单客户上报、查询、撤销及政策设置这四项功能。下属企业通过对客户信用信息的监控,上报逾期严重的客户名单,总部通过审核后,该客户被记录到总部黑名单库中,全集团企业共同分享黑名单库,可以查询到黑名单客户信息,记录在册的客户与集团下任一家企业进行交易都会受到一定限制。客户提出撤销黑名单时,下属企业提交总部审批,如果总部审核通过才可从黑名单中撤销。总部应据最新的信用政策变更,及时调整黑名单设置情况。

7.系统管理。系统管理主要包括用户机构同步、菜单流程授权以及系统参数维护三大部分。系统管理是客户信用管理模块的心脏与永动机,只有将其中的信息设置完毕之后,其他的业务功能才能顺畅地使用。

8.统计分析与报告。地区公司或总部的客户管理人员,通过该子系统提供的实时报表及报告,能够及时掌握当前客户信用风险及往来账款的整体信息,从而帮助总部及地区公司的管理人员准确做出相应的决策,满足公司的运营战略。客户管理人员也可通过快报的方式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客户信用管理的工作进展及往来账款的流动情况。

(五)关键业务流程

目前,P集团客户信用管理系统关键的业务流程是从信用评级授信管理到应收款项的催收管理。该流程以风险识别为导向,在确定的信用政策基础上,通过调整评级模型确定授信额度并加以管理,实时动态反映到客户信用风险监控子系统,保证信用款项的安全,最终催收情况也会反馈到信用评级授信管理子系统,从而形成闭环结构(图2)。

图2 中石信用管理系统关键业务流程闭环图

(六)信用管理系统与现有系统联系

客户信用管理系统与客户信息平台、ERP及FMIS有着紧密的联系。客户信息平台为客户信用管理系统提供前提保障,共享统一客户信息与编码,两个系统共同进行客户编码新增、停用与再启用及客户信息更新。信用管理系统与ERP信用管控模块进行信贷限额与总额数据传输工作,依据后期监控、结算、催收情况,对赊销客户信贷限额进行实时清算并实时传给ERP信控模块,每日定时从其获取授信客户授信额度总额数据。该系统还与上市企业FMIS一级科目建立接口,每日获取预付、应付、应收、预收、其他应收、其他应付六大会计科目的挂账清账明细信息,使总部及时掌握当前集团的信用状况。

(七)信用限额操作转变

地区公司及其二级单位原有信贷限额管理主要依靠手工,而实施信用管理系统后可以完全信息化,充分减轻事前工作量,免去地区公司向集团总部递交审批文件的工作。直接由客户信用评级结果进行信贷限额线上审批工作,再通过统一接口传输给ERP信用管控模块确定还可以使用的信贷限额额度,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则采取线上打印审批文件、手工写入信贷限额这一应急方案。同时,事后监管由原先的应收账款简单的统计分析变为风险预警、实时报表数据分析与自动催收提醒跟踪。

四、客户信用管理系统的管理模式变革

(一)实现信用业务全过程管理及信息化

原有工作重点仅在于事后催收,也就是清欠管理上;现在,原有基础上的工作重点放在信用事前评级及事中监管上。严格的赊销准入管理制度充分把控赊销申请业务,运用统一的客户信用模版采集必要客户信息,通过科学的信用评级模型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完成事前评级工作。详尽的客户信用政策帮助集团下属公司进行授信管理,信用决策分析体系和风险监控体系对赊销、预付客户进行实时风险监控,达到事中监控的目的,实现信用业务全过程管理。

事前评级授信信息化存档,事后催收业务及分析报告实行在线管理,对客户信用后续评价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实现客户信用信息化的同时,不断深细化管理,提高整个集团清欠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

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模型,改变原有对赊销、预付款客户主观多样化的信用评价模式,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信用评级标准。评价模型主要从客户履约能力、信用表现、综合印象这三方面进行打分,确定信用等级,计算出信用额度。受信息真实性、及时性的影响,定量评级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要与定性判断相结合,确保实现安全授信。

(三)提升客户信息的分析能力

通过分析客户分布情况以及重点客户、集团客户、一对多客户的历史交易情况,了解客户对企业的价值贡献,提升客户价值链管理水平,为以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开发奠定基础。

(钱志强单位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金鑫、刘桂春单位为北方工业大学会计系)

[作者简介:钱志强,经济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级主管。金鑫,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硕士教育中心研究生。刘桂春,博士,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讲师。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一般项目(SM201610009002)、北方工业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金星. B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2] 张瑞君,贾海波.构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健康稳健发展[J] .财务与会计,2014(04):21-22.

[3] 何信良.普莱克斯公司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5.

客户总监范文第3篇

【场景一】

某医药公司总经理办公室,总经理和营销总监在研究下一步的市场经营方案,通过三个月的调研和整理,逐步确立了以典型市场和细分渠道为核心的营销思路,并整理了一套相关完善的市场操作方案,希望可以扭转公司处于变革时期不上不小的尴尬地位,寻求突破。

当所有方案都完善了之后,总经理签署下发,下午组织公司中层领导和业务人员学习讨论。面对这样一个细致到:业务人员出差带什么样的宣传品、干哪三项事情、前后顺序是什么……的一套厚达几十页的方案,他们大多数人还没有看完就开始反对‘这样给我们增加许多额外的工作量。再说了,我出差了我的客户订货怎么处理?没有我在公司打电话,销量下来怎么办’等等。

面对这些习惯了“广告+展会+电话”的被动招商人员,营销总监迅速招聘来了商务助理,为他们出差解除后顾之忧。因为,营销总监深知脱离市场的营销行为永远是短期的,也注定不能长远发展。

【场景二】

一个月过去了,当总经理和营销总监开季度工作会议的时候,需要各个区域业务人员提交工作总结和计划。等到交上来之后,看到眼里的是:

公司产品调整不利,没有有竞争力的品种,不能吸引客户;

公司一直断货,无法有效保证市场销售,耽误客户提货;

汶川地震,造成客户无法正常销售/南方大水,导致销售不畅;

宣传品配置不合理,没有给我更大的支持;

公司的广告宣传力度太小,导致没有电话主动打进来找

……

“这些都是客观因素,我们的客户在干什么?他们的销售构成是什么?他们每个人是什么样的性格和思路?他们所处的市场环境究竟怎么样?他们需要公司有针对性的提供什么样的支持?等等,这些问题,你们弄清楚了吗?”营销总监问他们这些问题的时候,这些平日里拿着高工资,在办公室里面打电话、聊天的“一线”人员没有人可以回答出来。

总经理和营销总监陷入沉思,因为2008年已经过了5个月了。

【场景三】

半年过去了,一次业务会议上。总经理和营销总监就公司制定的“**营销方针”让大家发表观点和市场规划,没有几个人说。于是营销总监点名要一个商务经理发言,她不紧不慢的说“我认为**营销就是一个概念,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我把我的本职工作做好就可以了,至于是否执行、怎么执行,那不是我关心的问题。”两位老总十分惊讶!

无奈之下,营销总监责成办公室就“**营销方针”在所有业务人员中间做了一个调研,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很好的领悟这规划的企业发展,至于其涵盖的企业发展方向和渠道规划,更是没有一个人执行。依然延续着他们自己的—等公司打广告,客户主动电话咨询产品;邮寄目录找客户;无论客户资质怎么样,也无论客户做什么渠道、要几盒产品都发货冲销量;放下公司产品不主推,客户要什么货都想法从外部调货,就为了挣那每件100元的利润……

客户总监范文第4篇

概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高科技技术无疑在每一个领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视频监控系统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个行业和方面。近年来,随着交通系统信息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网络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交通系统日常生产和管理之中。目前,交通系统作为国家重要的运输部门,其日常的稳定运行决定了国民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转,加之,交通系统部门众多、地点分散,现场环境复杂,成为日常维护工作的主要障碍。在交通系统内部推行监视系统,将能极大的解决上述矛盾。通过在远程指挥监控总中心或者本地监控中心,可以实现对全部监控现场、道口、车站和沿线环境的监控,大大减轻日常人员巡视的工作量,便于及时发现危险隐患,保障安全生产及运输。

某省护路办省际交界口隧道群电视监控工程正是在这种需要下应用而生的。该系统主要在高速公路沿线隧道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对高速公路隧道内外进行实时全方位的现场监视,使管理人员在控制室内对所有监控场所内即将发生和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了如指掌,并能迅速采取果断措施加以处理,提高综合防范和安全管理能力。

设计原则

1、实用性及可靠性原则

2、先进性、成熟性与可扩展性原则

3、开放性和标准化原则

4、经济性原则

5、可维护性、可管理性原则

6、网络继承性原则

7、灵活性原则

设计依据

本系统方案设计遵循“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实用可靠,扩展性好,有利管理,投资合理”的原则,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有关条例和规范。

系统需求

1、多级系统结构

由于此省际高速公路隧道群电视监控系统,在监控区域上较分散且较偏远,行政组织管理结构上又涉及到多个部门,多级领导,同时,又要满足省护路办的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因此,在方案设计时,首先就要考虑到整个系统的架构。

采用分级管理模式,建立多平台,多系统下的统一管理平台,能够通过总监控中心对所有系统内的分监控中心以及各本地监控室的主机及监控设备进行统一有序的调配、管理。而分监控中心在服从总监控中心调度指挥的同时,也在自己职能范围内管理和调度其所管辖各车站内的监控设备,从而达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多级用户管理模式。

2、数据传输方式

根据要求,本系统所涉及所有前端音视频信号、控制信号等均通过光纤传输到本地监控室,接入数字硬盘录像主机。主机通过铁路现有局域网络将所有信号进行上传,单路实时音视频数据带宽应保证在384KB/s。

3、设备选用要求

摄像机采用强光抑制型低照度日夜转换枪式摄像机,彩色480电视线/黑白600电视线,最低照度0.004Lux,彩色黑白自动转换,感应红外,电子快门可调,带宽动态功能,适合用于夜间识别车牌以及其它强逆光环境。

视频录像主机采用H.264压缩方式,每秒显示25帧,显示清晰度最高能够达到704×576。

4、语音功能

要求实现各级监控室对前端监控点的广播功能:同时,在本地监控室、市护路办、省护路办之间实现双向语音传输,且都能和前端扬声器完成双向语音对讲。

5、防雷及电涌保护

能够防感应雷和雷电波,综合接地电阻小于1欧。

系统设计

1、系统运行原理

分布式网络视频集中监控管理系统分为总监控中心,二级监控中心,车站本地监控端,以及客户端。

系统基于光纤传输和网络运行,适用于跨地域,跨网络的组网方式。通过网络监控总中心的中心服务器来集中管理和配置系统内的所有监控主机。

所有本地监控端通过有线或无线数据传输所采集的音视频数据及报警数据都会通过网络信道及时回传到总监控中心和所属的分监控中心的视频工作站或客户端,总中心可以在远程调看所有本地端视频监控图像资源,分监控中心可以根据其权限,远程调看其所辖本地端视频监控图像资源。

总中心可根据具体需要来设置音视频数据及报警数据是否集中存储在总中心的视频工作站上,还是存储在分监控中心或本地监控端的硬盘录像机上。当系统对录像数据要求较高安全性时,也可同时将数据存储在总中心的视频工作站和二级监控中心及本地监控端的硬盘录像机上。

当前端报警设备采集到报警信息后,会将报警信号反馈到总监控中心和分监控中心的电子地图/报警主机上,通过电子地图,会直观反应出该监控网点图像资料。网络中心的数字矩阵主机加装了视频解码模块,可以直接将本地监控端采集的视频信号还原成模拟信号,并连接电视墙。

对于普通客户端以及IE浏览客户端而言,则可在中心服务器所分配的权限内进行不同级别的操作,当其需要调看实时视频数据时,通过视频工作站的图像转发功能来实现各个客户端对前端图像的远程访问,这样前端主控设备上传图像时,不会重复占用网络带宽,保证了图像上传的稳定性,使得前端图像传输速度和图像质量不受客户端数量的影响。

2、系统组成

(1)总监控中心

总监控中心由中心服务器、视频工作站、电子地图/报警主机/数字矩阵主机、电视墙等部分组成。

(2)分监控中心

主要由远程监控管理服务器和远程视频服务器组成,主要功能是用于网络远程监控调度本地监控室传来的所有监控信号。

(3)本地监控端

车站本地监控端包括前端设备和监控室设备两部分。其中前端设备包括:彩转黑日夜两用摄像机、防护罩、云台、解码器、号角扬声器、光端机(发射机)、周边防护设备等。

监控室设备包括:十二路全实时数字硬盘录像主机、光端机(接收机)、广播设备等。

(4)其他网络客户端(C/S模式):

主要是各级监控室以外的有远程监控需要的网络监控端,如各级领导、管理部门等。

包括普通客户端用户和WEB客户端(B/S模式)两种模式。普通客户端主要通过专用客户端软件来实现远程监控功能,而WEB客户端(B/S模式)直接通过IE浏览器输入硬盘录像主机的IP地址即可实现远程监控,因此相对来说操作性上更加便捷。

客户端具有1/4/9/16路实时监视、控制云台、和远程回放等功能。

硬件设备选型

1、BN-132Q强光抑制日夜转换摄像机

2、BN-22室外云台

客户总监范文第5篇

摘要:风险监控;制度;信贷;信用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02

一、内容与规则 

风险监控,顾名思义指综合运用信贷、运营等相关管理应用系统为基础,提取各类有效信息,对信贷风险进行监测信贷风险监控遵循规范管理、动态监测、及时预警、有效控制。支行级信贷风险监控范围涵盖信贷客户本外币贷款、贴现等表内信贷业务,贷款承诺、承兑、信用证、保函等表外信贷业务。信贷风险监控内容包括信贷业务经营管理中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客户信用是指客户的主体资格、经营管理、财务收支、担保措施发生变化或受经济形势、政策法规、市场行情影响,导致其偿债能力和履约意愿下降的风险。操作风险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违反我行政策制度规定办理信贷业务所产生的风险。 

1.加强到期信用监控 

一是扩大到期信用管理的范围。由只监测本币扩展至全部的本外币贷款及贴现。二是扩展资金监测落实范围。前瞻性预测客户本息偿还情况。除要求对于到期信用需至少提前一周存足资金到还款账户外,要求对于客户有可能出现利息逾期的情况也要前瞻性进行预测;监测还款计划执行情况。各行及前台业务部门应按季监测分期还款计划的客户的还款情况并上报分行。三是强化资金查询分析系统应用于到期现金收回管理。在贷款到期前10日、结息日前3日,通过“账户交易明细查询”功能查询客户账户余额情况;在贷款发放后10个工作日内,通过“贷款资金流向监控”功能,查询信贷资金是否符合规定的用途,保证资金安全;通过“货款归行占比分析”功能,监测客户贷款归行情况,以掌握客户潜在风险。按日对到期贷款进行监测。四是定期监测到期贷款情况。针对到期贷款逾期增多的情况,各行应按日提取到期贷款情况进行监测,分行将定期通报各行监测客户资金存入等其他情况。 

2.加强预警监控 

一是制度上保证预警工作顺利开展。下发风险监控细则。根据总行下发的《信贷业务风险监控管理办法》,制定《大连分行风险监控细则》,着重从预警信号处置流程及预警信号解除后的处理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细化,明确处置流程;优化预警指标。根据我行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录入总行预警指标进行重新梳理,合理确定预警触发时限。 

二是扩大风险监控的范围。加强对展期、重新约期客户的监测。对于现金流紧张等原因,展期、重新约期客户,持续关注此类客户的现金收回情况及企业经营情况;建立风险客户监测台账。对因客户逾期、欠息、正常客户转关注等敏感原因而触发预警的客户、小微企业预警模型触发的预警客户,将建立监测台账,进行重点关注、监测,并定期发送两级行行长及前后台业务人员和进行挂网,以提示风险;对潜在风险客户机器控制。利用C3预警控制工具对全行潜在风险客户进行余额控制,对列入2015年度潜在风险退出名单的客户逐户进行系统控制,通过机器刚性制约,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三是主动识别、提示风险。主动预警风险客户。对于出现行业、突发事件等问题显现的风险客户进行主动预警,通过了解经营状况、网上查询相关信息等手段,对行业风险进行进一步提示;前瞻性识别风险。对因欠息而多次触发预警、正常贷款转关注触发预警等类的在风险增大的情况下,主动进行预警,前瞻性的识别风险;重点监控预警信号清单。将重点预警信号整理总结形成《重点监控预警信号清单》定期,通过分析风险形成原因和提出建议解决方案以提示风险。 

四是持续跟踪风险信号。在自律监管工作当中,利用预警系统提供的风险信号,针对性的对风险客户进行风险排查;非现场检查。通过线监控方式实施非现场检查,发现违规线索及时现场核实,通过在线监测和现场核查的有机互动,提高信贷风险甄别能力。五是对风险监控情况进行监测。分行将定期监测各行风险监控方案质量、风险监控方案的实施情况,以及是否持续对风险信号进行跟踪,并定期进行通报、提示。 

二、主要策略 

根据不同信贷风险信号形式。对应管理部门制定信贷风险监控标准和流程;监控支行管理客户和审批业务的风险。 

一是强化监督和工具应用,提高识险能力。以《防假治假工作指引》为工具,全面识别信贷业务中的假主体、假报表、假合同、假担保等虚假行为,以银监局大额风险系统、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及我行C3相关系统为信息来源,多渠道关注风险信息,以社会行为和专业行为为管贷手段,全面监控企业风险,对病态企业风险前瞻识别,杜绝存量客户经营“猝死”。 

二是加强薄弱环节管控,提高控险能力。下发《贷后管理工作指引》,便于贷后制度的查阅、解读、传导、执行。通过C3中的标识、限制,考核上的赋分、奖惩,结果上的排名、问责,实现贷后管理“机器、机制、责任”约束。按照需求匹配与风险控制原则防止过度授信,对销售归行与存款份额低于贷款份额的客户,要压降额度。加强隐蔽集团客户识别与管理,应作为集团客户管理的必须进行标识与管理。加强财务报表真实性管理,坚持“三主三辅”,即:自证为主、他证为辅,现场为主、非现场为辅,现状为主、历史数据为辅。个贷方面,加大对总分两级行核心客户开发楼盘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合作中介的品质把控,从严控制关系人按揭、外地人按揭、抵债房按揭、尾盘按揭,防范弃贷、骗贷风险。 

三是探索风险化解方式,提高化险能力。从“活”处着眼,从“多”处着手,改变出现风险一律停贷收贷的简单管理方式,积极探求多元化风险化解方式。一要分类施策,切实防范和化解问题客户风险。对经营遇到暂时性困难、合作意愿良好的企业,积极通过用信品种、期限、主体调整,或第三方重组等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恶意套取资金、逃废债务的企业,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司法机关和金融同业合作,采取强力手段监控资金、追查资产,严防企业恶意逃废债行为。二要加大事实风险的处置化解力度。主要立足自主清收,重点抓好大额不良、新发生不良、有偿债能力以及抵押担保足值等不良贷款的直接清收。对大额不良,实施提级管理。进一步规范批量转让工作,严格组包条件,从严控制形成不良不足一年的贷款入包。对具备条件的客户,要通过单户转让、债务减免等方式,努力盘活资产,减少贷款损失。继续加大不良核销力度,做到“能核尽核”。 

基准原则对信贷业务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异常风险情况及时预警;风险监控后台部门需指导监督本级行客户部门及下级行按时处置风险预警信号,发现问题督促其及时整改并要求客户部门制定有效风险处置方案促使风险化解,建立规避风险的长效机制;定期向行长和贷后管理例会报告信贷业务风险监控情况和对客户部门及下级行预警信号处置工作的监督检查情况;总结通报支行信贷风险及监控情况;对支行信贷风险监控工作进行自评估等。 

通过定期监督重要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数据、关键指标、限额执行等情况,全面了解本行风险水平以及变化趋势,合理分析并做出前瞻性判断,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与各部门风险经理交流沟通运用集体智慧,采信各专业的风险点、产品线、流程环节或有的风险隐患信息,计量和识别支行各业务层面的风险因素,采取相应对策。 

三、全新意义 

契合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必须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当前的风险管理及监控工作。全面提升支行风险控制水平,以稳健促发展,优质高效监管,实现现代企业良性的业务经营活动。提高区域资金流动性和资源配置效率为投资者提供便捷高效的资金通道,降低交易成本;同时,推动并加强银企双方合作,保障金融投资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共同促进区域金融管理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利军,宋月.民航机场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质量相关性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会计之友.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