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高年级数学

小学高年级数学

小学高年级数学

小学高年级数学范文第1篇

鉴于小学高年级数学有着如此特殊的地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进行一次深入研究,来全面解决这一阶段的数学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和教师正确对待这一时期的数学学习和教学。

纵观小学四五六年级数学课本,相信大家都不难发现,小学高年级数学主要有三个重难点。首先是未知数概念的引入,也就是方程问题;其次是几何问题,主要就是圆的周长面积;最后就是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也就是长应用题。下面我们就以这三个重难点为例,来详细讲述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

第一,方程问题。方程问题本身并不算难,而且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而言非常实用。但是之所以把它列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重难点之中,是因为这对于学生而言,是首次引入未知数这个概念。

在教学之前,可以为学生罗列出几个方程,如下:①5+2X =15。②6-X= 2。

要想理解方程,我们可以从其意义入手:①所表示的意义是,求一个满足如下条件的数,它的2倍与5之和,等于15;②所表示的意义是,求一个数,该数被6减,差为2。显然,从上述的意义来看,方程讲究的是一种平衡,求的是一个把握平衡的契机量,或者是关键点,而这个关键点,在后续的应用题中可以得到体现。

当然,方程的思想,学生不是很容易理解。因为在学习方程之前,学生们接触到的一直是实数之间的运算,突然出现一个未知数X,对于学生们而言,的确是难以理解。因此,我们就要让学生们明白,所谓的未知数X,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存在又有着什么意义。下面我们就以题为例来具体说明。

例题:某地要修一条2100米长的公路,目前的进度是每天修240米,已经修了5天,要求剩下的用3天时间修完,问平均每天需要修多少米?

对于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我想即使不适用未知数,也是可以把这个题目解答出来的。因为每天修240米,已经修了5天,所以一共已经修了240×5=1200米;因为道路总长2100米,所以还剩下2100-1200=900米没有修;又因为剩下的要在3天内修完,所以每天要修900÷3=300米。以上就是在不引入未知数的情况下对此题的解答过程。解题思路很清晰,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过程太过烦琐。下面我们就引入方程来看看。首先,题目要求剩下的每天需要修多少米,那么我们就假设剩下每天需要修X米;也就是说,这条路前5天每天修240米,后3天每天修X米,一起修完了这条路;也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等式:240×5+3X=2100;这样就不难算出X=300,也就是剩下3天每天要修300米。两种方法相对比,我们很容易看到,引入未知数后,我们做题的目标非常明确,只需要一个等式,就可以直奔最后的结果。这就是我们引入未知数的原因:化繁为简。

但是在实际的问题中,如何设置未知数变量,这是需要考究的问题,顾名思义,未知数为未知的变量,但是其在整个题设中具有平衡的作用,通过设置未知量,如前文所述列出等式,寻求契机变量,通过未知量列出其他未知量的相关关系,继而解出这个满足平衡的数,问题便迎刃而解。

第二,几何问题。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几何问题,不外乎平行四边形和圆。两者相比较而言,平行四边形问题也是相对容易理解的,而圆的问题就略显复杂。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菱形等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但是和这些都不同的是,圆属于曲线图形,而上述这些都是直线图形。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很好理解的,而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却很难理解,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把圆的周长面积公式向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长方形转化呢?

例如在讲述圆的面积公式时,很多教师或许只是照本宣科,就按照课本上的面积公式让学生死记硬背,这其实是很没有效果和说服力的。我们不妨这样想:我们可以把圆进行分割,显然这是不会改变其面积的,先把圆等分成4份,再将其拼接,看看是不是长方形;如果不是,再继续分割,分成8份、16份,当分成32份时,我们可以看到,此时拼接后的图形已经非常接近长方形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分割的份数越多,最后得到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都知道是长乘宽,那么这个由圆拼接成的接近于长方形的图形也就应该是半径r乘以圆的周长πr,也就得到圆的面积公式是πr2。这样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既便于学生理解,也能加深印象,让他们能够更加自如地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第三,实际应用。实际问题的应用之所以被列入重难点,不过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实际问题应用中的应用题题目通常比较长,学生在阅读题目的时候通常就已经觉得厌烦了,因此很多时候连题目都没读懂就放弃了。第二,长应用题的解答需要运用的知识点可能会比较多,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之前学过的各类知识。最后,长应用题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很容易惧怕它。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长应用题的解答。

题目:单独完成一项工程,甲需要24天,乙需要32天,若甲先做若干天后乙再接着做,则需要26天,问乙单独做了几天?显然这里需要运用分数和单位1和未知数的概念。把整个工程看作单位1,那么甲和乙的工作效率分别为1/24和1/32,假设乙单独做了X天,那么甲做了26-X天,所以得出等式1/24(26-X)+1/32x=1,解答得出X=8,即乙单独做了8天。

小学高年级数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数学;高年级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现状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面临诸多的挑战,时代在变化,教学方式也在不断革新,学生的主体地位普遍得到教学工作者的认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引起了众多教学人员的关注。当前的教学过于重视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高年级数学难度变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压力也都在变大,如何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是高年级数学教师思索的一个问题。根据调查,笔者发现当前许多高年级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仍然比较单一,课堂枯燥乏味,作业量繁重,学生对数学的厌倦情绪在整个班级中蔓延开来。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较弱,遇到问题容易轻易放弃,对自己缺乏信心,意志力薄弱,数学学习态度不端正。总体看来,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质量令人担忧,学生的学习兴趣急剧下降,教育工作者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工作刻不容缓。

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助于高年级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情感交流是学习的剂,师生关系中教师需要更加主动,多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小学生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困难,树立学习的信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知识存在的意义就是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观念。数学知识并非全都是抽象的,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更强,生活气息浓厚,数学教师要学会建立起两者的联系,丰富小学数学课堂内容,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到数学实实在在的价值和意义,数学知识不再是无趣乏味的数字和公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情感认同将会有所增加。当知识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知识会给人们带来亲切感,慢慢地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特定的思维习惯。小学生购物的经验相对较少,大多还是集中在购买零食方面,所需要的金额较少。教师可以增加计算难度,让学生计算购买大件生活物品的最佳购买方案,通过该方案让学生掌握综合数学计算的方法。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要购买的物品,并计算出所需花费的金额。教师在每件物品上提前设置好相应的价格(皆为两位数),并让每位学生说出自己的购买方案。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学到了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生活化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开辟了新的道路,受到了众多学生和教师的欢迎。

(三)创设数学情境

小学高年级数学突出强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许多教师在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却忽视了数学教学中感性知识的输入。科学研究表明,数学教学中的感性知识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联系最大,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时,学生的大脑会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在强烈的刺激下,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会达到最佳状态。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必须把握这个特点,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打开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概率》这一课的教学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讲故事是创设情境的一个常用方式,教师在教学“概率”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借助以下这个小故事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北宋仁宗时期,宋朝将领狄青为了鼓舞士气便决定用百枚硬币稳定军心,狄青当着众人许愿:“如果百枚硬币全部朝上,此仗必胜!”当时,所有的人都不相信,也不愿意狄青冒这个险,然而最后神奇的是百枚硬币真的全部文字朝上,瞬间队伍士气大增,战争也取得了胜利。教师讲完这个故事之后设置疑问,让学生思考百枚硬币可不可能全部同时文字朝上?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开始纷纷讨论,课堂的学习氛围浓厚,学生满怀好奇心,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其中的奥妙,学生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开发。

小学高年级数学难度加大,不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受到严重打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严重不足。面对这样的教学局面,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从根本着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唐云莉.小学高年数学分层教学浅析[J].新课程(小学), 2015(4).

小学高年级数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导学问题;设计策略

小学和初中的衔接成为很多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难题,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造成学生数学学习的阻碍,进而影响其学习效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难度不同,且在学习方式和思路方面都需要转变,对学生和教师均是较大的考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小学数学高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成为其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

一、导学问题概述

导学问题指的是教师运用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导学问题是一种应用较广泛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作为学生课前学习阶段中展开自主学习的主要导向,还能够成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分析和研究问题的导线。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恰当运用导学问题,就可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阶段过渡的难题。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应在导学问题上仔细研究,寻找适合本班学习情况的素材和问题,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科学的导学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寻找新的知识增长点,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正向学习迁移指的是学生能够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迁移至新的问题中,进而成功解决数学中的难题,达到导学问题的最终目的。除此之外,成功的问题导学还能够帮助学生寻找相关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的原形,进而将其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二、导学问题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的运用

(一)新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的重要方式,也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辅助学习进行知识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导学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关注新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点,并以新知识点为基础,在解答不同问题的过程中提炼出创造性的解题思路,最终有利于学生顺利展开新知识迁移,在面对更多新知识点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以往学习经验,掌握更多解题思路,等等。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导学问题实现新知识迁移,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具体可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小数乘法实际转化成为整数乘法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小数乘法的技巧。首先,教师可出题整数计算:301×15=?学生快速计算出答案为4515。接着出题:3.01×15=?在引导学生计算的过程中,有学生认为其计算方式很简单,就是讲其中一个因数直接缩小100倍,因此其乘积也应该随之缩小100倍,得到的答案是45.15。在教师巧妙进行问题设置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思维,实现新知识的迁移,利用整数乘法的知识达到小数乘法的学习目标,是导学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作用的体现。

(二)关注生活

很多学科知识来源于生活,可以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找到原形,小学数学也是如此。发现并理解生活中的很多场景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感性层次的经验,进而在解决一些生活实例问题的时候实践以往积累的感性经验,最后将其转变为自身学习的优势和工具。因此,笔者认为在导学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践,培养发现不同生活场景的习惯和意识,优化学习效果。例如,在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设置以下导学问题,并在课程刚开始阶段提出。1.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2.运用一个长方形的纸片剪出三角形的形状,并说出其各个部位的名字。3.在认真阅读数学教材之后,怎样形容一个三角形?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外形是三角形的物体,能够改变学生以往不关注生活琐事的现象。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动手剪出三角形,能够鼓励学生亲身实践,体会三角形的特点。第三个问题能够让学生将生活和实践过程中得到的经验结合书本知识,综合得出三角形的外形特征,并在课堂上展现出来。

(三)突出重点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应该迅速掌握所教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并适当给予学生提示,引导学生解决学习难点和重点,进而完全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导学问题设计中,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师应在问题中突出重点部分,通过层次性问题将学生引入学习重点中。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百分数应用的学习中,教师可设计问题:小明的爸爸在2012年5月2日在银行存入1000块钱,整存整取,那年的年利率是3%,但是小明爸爸忘记了存款的到期日,到了2014年的10月2日取出,那么这时小明的爸爸能够取到多少钱?到期之后,年利率应为0.35%。学生刚接触这个问题的时候难免迷茫,教师可适当提示学生发现定期和活期之间的区别,以及其到期之后本金进行转存的相关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应该先计算出本息之和,进而一步一步顺利解决问题。

三、结语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学习关系到其向初中数学学习能否顺利过渡,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笔者主要分析如何运用问题导学提高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的有效性,希望为促进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米晓政.浅谈小学数学“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4,05:86.

[2]周宝贵.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导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4:29-33.

[3]杨丽芳.问题链,链出精彩课堂———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问题链”设计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02:45-46.

小学高年级数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策略

小学六年级是整个小学阶段最后一年,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里,学生们不仅面临着繁重的课业压力,同时还面临着即将升入初中的挑战。因此,在这一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最为重要的是还要为学生们之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小学毕业考试的成绩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数学成绩也在侧面上反映了一个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所以提高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质量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究竟如何来做?下面将会进行具体的分析。

1具体的策略

1.1数学教师应该准确地把握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由于六年级的同学,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也具备了比较强的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进行知识的全面灌输而是善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要明白自己引导者的身份,而不是一个灌输者。因为,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中大的问题,产生了兴趣,他们才可能尽自己所能的去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思维能力,逻辑水平都会得到非常大的提高。而这些能力对于数学的学习来说是非常有力的。例如,教师在讲授小学六年级的分数乘法的章节时,可以先不要将方法进行讲解,而是可以让学生回顾以前的乘法教学,再将现在的分数乘法与之相联系,从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举出一些生活中与数学息息相关的实例。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是只存在于课本上的枯燥的数字,它也是能够被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热情和信心。1.2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课堂氛围的营造: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眼前的学习的,而且是使其终身受益的。同样的,这也是一门学科教学的关键之处。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督促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其实,课前的预习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将所要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初步的理解,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可以将它当做问题放在那里。等到老师讲课的时候,便可以重点地听那一部分的内容。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来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而为了让学生进行预习,教师可以事先说明,自己在下一堂课上会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找同学回答。这样的话,学生为了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就会仔细地进行预习了。(2)帮助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思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注重的不应该只是该堂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是在教学的过程要注重调动其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例如,在课堂上,当教师面对一道与圆有关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解题思路,然后再让同学们比较这些解题思路的优劣,然后选出最为有效的解题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过程沉闷的氛围,还让学生养成了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3)最后是课后的复习,这是一个查缺补漏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发地成立相应的学习小组。对于学习中不懂的地方,小组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并解决,如果所有的小组成员都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让他们自己总结下来,然后再向老师提问。1.3随机地进行复习:由于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学了本年级学习任务的完成,最为重要的还是为了即将到来的毕业考试的复习。因此,教师在讲解本年级的新知识的同时,也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对于以前旧知识的复习。六年级的数学学习已经接近小学数学学习的尾声,因此其知识点必然是非常杂乱的。所以巩固以前的知识,梳理知识网络将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当教师在讲到分数的运算时,除了对该知识点本身的讲解之外,还可以将以前学过的平均数的运算等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复习。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网络更加清晰。

2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小学六年级是小学的最后一年,学生们都面临着即将毕业考试的挑战。其心理压力一定是不容小觑的。因此,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提高分数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有助于其缓解心理压力的。另一方面,由于数学作为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在毕业考试中所占的比重也是非常之大的。所以其分数在一定层面上也体现出了,一个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因此该阶段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作者:陈彦启 单位:吉林省舒兰市上营镇中心校

参考文献

[1]张等金.提高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途径[J].科学导报,2014,(3):248-248.

小学高年级数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数学应用题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51-02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而应用题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最为紧密的题型,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快速理解高深复杂的数学知识,从而为日后数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应用题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随着新课改的大力实行,数学学科的难度显著提升,这向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

传统教育中教师一贯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知识强加灌输给学生,虽然学生背诵记忆了大量的数学定理和公式,但是应用水平却没有相应的提高,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不能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往往会将同类题型放到一起,先讲例题,然后让学生模拟例题的解题方式进行大量的练习,通常情况下学生都能快速的解答,可是如果将已知条件和问题调换,学生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应答。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模式在反复的练习中已经被牢牢固定,缺乏联想力和跳跃性,不能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只会被动等待教师的讲解,造成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僵化,学习能力变差。同时,有些教师将应用题完全当作普通的教学内容,而没有将其与生活实践相连接,学生无法领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就不能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致使数学应用题的用途被极度削弱。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题能力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很难发现应用题中的陷阱,这是阻碍学生正确解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审题,使学生了解每句话的含义以及应用题考查的知识点,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例如:王师傅原来每小时可以加工30个零件,采用新的加工技术后效率提高了20%,问王师傅现在每小时可以加工多少个零件?这道题目中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的加工效率高,而且比原来提高了20%,要想得出现在的零件数量应该用原来的零件数量加上多出的20%,所以列出以下式子:30+30*20%=36(个),即现在每小时加工36个零件。教师要引导学生耐心、细心的审题,从题目中寻找逻辑关系,并学会正确的使用运算符号,这是学生学好应用题的关键。

2.设计贴近生活的应用题

生活中包含了大量的数学信息,例如买卖问题、时间问题、行程问题等数学问题都源自于生活,也是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师应让学生从生活中发掘数学问题,同时在课堂上设置贴近生活的应用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深刻内涵,并学会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上周买了铅笔和油笔两种文具,已知铅笔2元/支,油笔3元/支,小明一共买了5支铅笔,4支油笔,问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学生会在审题后列出以下式子:2*5+3*4=22(元),即小明一共花了22元。这是一道简单的买卖问题,也是学生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通过解答这类问题能够使学生留意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

再比如,小红家距离学校5km,步行速度是5km/h,骑车速度是10km/h,已知学校8点上课,小红出门时间为7点20分,问小红选择哪种出行方式能够按时到校?首先学生会分别计算步行和骑车到学校需要花费的时间,步行:5÷5=1(小时),骑车:5÷10=0.5(小时),然后算出当前与上课的时间差,因为0.5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应用题,并让学生也参与到题目设计之中,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数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枯燥的传统教学方式不适合正处在天真活泼好动年龄段的小学生,如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热情,是现在教师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应用题制作成生动的动画,使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学会审题、解题;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设置专题讲座,让学生讲述他们的解题思路,教师给予纠正和引导,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教师还可以将班级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和解答,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教师要增加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次数,从而使学生喜欢数学学习,主动接触数学学习。

4.积极展开课外实践

小学高年级数学的学习是结合广泛的思维空间与实践空间的学习活动。将数学学习活动引入课外实践活动中去,将学习与生活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可以快乐的学习。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学习高年级数学应用题,也给了学生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体验,以及了解高年级数学应用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性。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展开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交流知识,从实际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提供场所与机会。

三、小结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应立即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运用新型的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创造生动活跃的课堂环境,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在活跃状态,有助于学生思考和研究数学问题,进而提高应用题的解题水平。教师还应不断研究新的教学策略,并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将数学学科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