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师德论文

小学师德论文

小学师德论文

小学师德论文范文第1篇

一、以生为本,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

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有,但并不明显.这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广泛拓展开去,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和教学中.

1. 适当拓展阅读材料,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里都安排了阅读材料,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数学趣题、知识背景等各个方面,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提供了园地.例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先从那个数星星的孩子说起,然后介绍祖冲之,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2. 合理利用知识栏目,贯彻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你知道吗?”的小知识栏目,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其中有些知识,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很好的课本资源.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有一段小知识:“你知道吗?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在西方,毕业论文 小数出现的很晚.直到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了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合理利用这个小知识,渗透德育教育,既可让学生学到小数的有关知识,又可使学生产生为我们伟大的祖先而自豪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而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二、以师为镜,发挥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

德育过程既是直接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间接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形象和体现出的精神形象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1. 以身作则,从细节做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要做好这个榜样.例如升国旗时,我端端正正站在队伍前面,严肃认真,学生自然照样守纪律了.小学生可塑性强,所以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有一次,我去上课,走到教室门口,喧闹的教室一下就安静了,教室门口到处都是纸屑.我什么都没说,弯下腰开始捡起来.慢慢地,孩子们聚拢来,一起拾.我接着上课,同学们都很认真,教学效果很好.下课后,两个学生主动到办公室承认了错误.

小学师德论文范文第2篇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我从小就喜欢教师这一职业。现在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从教至今已经有几个年头,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我们的奉献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的,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清贫而艰辛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老师们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正是因为老师们都愿自己像一片绿叶,默默地去成就果实的辉煌,才有今天的桃李满天…有一个曾做过教师的人说:教师这工作是少有的净土,如果能在光荣感之余再多点幸福感,是值得一直干下去的。

说起来,教师这职业到底给了我们许多,比如一份可以矜持一些的心态,一种相对安定的生活,一个三餐准时的习惯……所以,那些多年不见的朋友听说我做了老师,往往都会问:你的薪水高吗?你的待遇不错吧?

可是,即使是再关心我的好友,也无人问及,你幸福吗?

我幸福吗?

幸福是什么?也许我们记住了许多快乐的场面,可幸福却是一种自己灵魂的问答。

当然,你完全可以选择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获得幸福。但当你身为一名教师,就有了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那就去爱你身边的孩子吧,像宽容你亲人的小脾气,和原谅你的孩子的恶作剧一样,去接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关爱别人,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它就会萦绕成一团幸福,紧紧裹住你的心灵。

多少次,当你辛勤的工作日见成效,当你发现孩子们一个小小的进步时,无不欢欣雀跃,这样巨大的幸福感难道还不够吗?

几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不是吗?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这时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我们培养,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我又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我坚信,我们也一定能以一片至真至诚的爱心感动我面对的全体学生。

小学师德论文范文第3篇

一、课案分析为教师提供了记录成长与发展历程的空间。

课案分析需要教学案例。而教师通过对课案的写作,实际上是对其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惊喜、问题等的记录和反思。某一时段的课案,反映了教师本人某个时期、某个阶段的教学理念,及其处理事件的思想和方法。而长期做这一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教师教学理念变化和教学能力发展的进程。

二、课案分析促使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作出反思,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课案分析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即是对所记录的课堂教学情节或事实进行反思。而这一过程也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过程。不管是对课堂教学中成功经验的记录,还是对困惑的呈现,这些均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进一步思考的结果。以下是一位教师对“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一节课中发生的一个教学事件所作的思考。

描述:课一开始,教师谈话创设情境,提供“2、3、4、+、-、×、÷及()”等一些材料,组织学生自编习题,通过反馈呈现了课堂教学探究的素材。当在反馈的算式中出现了“4-3×2”这样一道习题,而且教师还把它板书在黑板上。这本是一道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无法解答的习题,教师应该作出适当的反馈。然而教师自始至终没有作任何处理。

课后针对这一教学事件,在与听课老师们作了探讨以后,该教师有了如下反思:

(1)、“4-3×2”可以作为问题的生成点。

由于“4-3×2”这一算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产生了冲突,无法用已学的“不带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来解答,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产生问题:此题按照已学的“不带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来计算,算出3×2积后,下一步“不能”做了,这该怎么办呢?从而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2)、“4-3×2”可以作为新课导入的切入点。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是“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不带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此例正好是引出括号的最佳切入口。教师可以如此引导:“4-3×2”根据现在运算顺序不能算出最后结果,但如果我们想一个办法,改变它现在的运算顺序“先算减,再算乘”的话,能不能算出最后结果呢?有谁知道可以怎么办?从而引出“小括号”,揭示新课内容。

(3)、“4-3×2”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新知的探究点。

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4-3×2”改变成“(4-3)×2”以后,接下来要完成的任务是通过“尝试练习、反馈点评、理解领悟”等活动,初步把握“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而正是在对“(4-3)×2”的解答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小括号在两步计算式题中的作用:是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也是小括号使原来“无法完成”的计算,变得轻而易举了。

教师要多关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生成点、新课切入点、新知探究点。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课堂教学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对本课案的认识是深刻的。这对其今后在教学这一节内容时,更好地把握教材和组织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当然,课案分析中所提供的教学案例,还可以是体现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思想的教学实践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所作的课案分析,一般会就自己的设计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达成度作出比较深刻的分析,从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进一步发现问题,进而研究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为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服务。

三、课案分析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促进教师共同进步和发展。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产生的课案,可以是教师个人的行为结果,也可以是教师合作的成果。

教师个人所作的课分析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事实作出的自我反思和分析。这类课案反映了该教师个人的课堂教学经历,是其教学理念和反思能力的反映,形成书面材料易于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们相互交流和探讨,也有利于他们直接从这些案例中汲取养料,吸取教训,及时地改进的课堂教学。

小学师德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德育教师专业化 要求 途径

在全球化、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的新形势与新机遇下,一方面,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德育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德育实践进一步科学化、丰富化。另一方面,某些传统德育现状已不能满足现实德育的需求,而日益凸显弊端,如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教师群体专业素养偏低,影响着中小学德育实践的顺利进行。中小学德育教师作为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工作的主体,其德育素养结构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对于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效的进一步提高,促进中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德育教师专业化的界定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1] 在他看来,道德教育内在地统一于教育教学过程,两者相互结合、渗透,缺一不可。鉴于此,我们可以明确,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工作者,各科教师在进行各自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其行为举止、思想观念、人格气质都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各科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方式、态度对学生起间接的德育影响,但是由于其自身专业特性与现实教学任务等局限性使得他们难以全面、深入地挖掘教学与生活情景中的德育资源,对学生的品德心理、现状、需求进行全方位、及时的鉴定,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要求各个学段都要有专门的德育教师或德育工作者,因此他们的德育专业素养应当大大高于一般教师即非专门德育工作者,这也就对中小学专门德育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要求。德育教师专业化,是指在学校从事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教师主体的专门化配置与专业发展,专门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和非专门德育教师的专业化是教师德育专业化的两个方面。[2] 这里笔者主要就专门德育教师的专业化的重要性及专业化途径进行探究。

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相结合、专门德育课程与各科教学渗透相结合是我国当前开展中小学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而现实中大多数中小学德育课、品德课不是由语文、数学等科目任课教师兼代,就是放在校长身上,甚至有些地方学校因为单纯追求文化科目教学成绩而不开设德育课,以“两套课程表”来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导致中小学德育边缘化。因此,我们不能撇开专门德育教师的专业化而谈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提高,中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势在必行。

二、中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的现实需求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西方在近代进行了一个道德同政治、法律、宗教的明显的分化过程,而我国受传统思想以及近代特殊的政治革命历史轨迹的影响,形成了带有德育政治化、泛化的本土特色,毫无德育教师专业化可言。一方面,德育教师专业化需求是在教师专业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被提到日程上的。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在《 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中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了明确说明。[3] 随后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国情提出并界定了适合自己国情的教师专业化规定。最近几年,我国对中小学各学科教师乃至学前教师专业化问题也给予了重视。另一方面,德育主体的分化将德育工作置于一个专门研究和探索的地位,人们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但是同时又导致人们固执性地把德育工作的职责全部移加到专门德育课之上,而中小学并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这就导致了中小学校出现这样的现象:德育课、思想品德课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部。这种现状是急需改变的,唯一出路就是实现专门德育教师的专业化。

(二)社会转型期文化多元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价值澄清理论盛行,其价值上表征的相对主义加上其本土传统上的个人主义导致了80年代大量青少年问题的出现。有学者认为,导致美国这一时期青少年道德问题的直接根源在于其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否定,“一些地区否定直接德育、废除专门德育课程及其教师,逻辑上彻底删除德育教师的专业化”。[4] 当然,我们不是直接把当时美国的社会背景与青少年道德现状的教训拿来论述当前我国现实德育专业化的问题,而是基于我国现阶段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文化多元、价值多元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 意见 》)指出:“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5] 未成年人身处于一个各种思想文化冲突尖锐的社会环境之中,各种不健康或不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次文化、亚文化随时对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专门的德育教师深入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基于中小学生的现实品德现状,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指导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德育途径的独特性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范式的人本化、生活化转向,要求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进而要求从事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要系统、全面地了解学生现实生活世界,了解他们的现实道德状况,针对他们的各种问题,采取适当有效的途径,组织广泛而深入的教育实践活动来引导与教育学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德性与行为习惯。当然,这是忙于学科教学与学校其他事务的中小学教师所不能胜任的。同时,不可否认,在德育工作中,专门德育工作者与非专门德育工作者的主动参与和影响都缺一不可,但若是缺乏系统的协调与配合,而且每一位教师各自为战,向学生传输不一样乃至相悖的思想观念,甚至带有个人情绪化的观点,其危险性自不必多说了。因此,对专门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是必然的。

(四)当前青少年德育现状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学校德育实效性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所在,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否扎实,关系到青少年个体未来一生的品德发展。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呈现出独特的90后文化特质:鲜明的个性,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又表现出情绪情感的不稳定性以及意志力方面的相对薄弱。传统单一、僵硬的灌输式德育途径与方法以及重复乏味而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德育内容,不仅没有起到多少实际作用,反而引起他们的反感与排斥。改变现实中小学花力气但是德育效果差的局面,就需要专门的德育教师依赖自身过硬的德育专业素养,挖掘贴近中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素材,设计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具有吸引力的德育方式方法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三、中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实现途径

(一)政府与地方方面

1.建立德育教师的专业培养培训制度

德育专业化最主要的是要提高德育专业师资的力量。在师范院校开设德育相关专业并加强德育的相关专业培训,同时,提供德育教师专业的就业保证,增加德育专业学习的吸引力,提高德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生存保障,夯实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为社会培育、输出高质量的德育教育专业人才。

2.增加德育教师的入职考核制度

在当前中小学语文、数学、外语等教师入职考试中加入德育教师入职考试,提高德育专业的考核比重,在教师资格认定方面对德育教师提出相应的专业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要求。同时,要善于借鉴国外经验,如有研究者建议学习日本等国家在教师德育专业化方面进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调整和教师教育安排的变革的经验 [6],做好优秀德育教师的培养与选拔任用。

3.加强地方学校德育教师的工作监督与评价

现实德育实践中仍有不少地方学校实行“两套课程表”,在许多小学,思想品德课要么设课而不上课,要么由其他教师或校长临时代课,德育实效性得不到最基本的保证。而在中学,虽然思想政治课成为正式的学习科目,对中学生也进行正规的学业考试,但完全是教师枯燥单调的理论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改变这些现状的关键还是在于德育教师,因此,要改变中小学教育中“轻德重智”的现状,去除学校德育功利化以及边缘化的弊病,将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地方学校德育课程的开设与德育教师工作的监督与评价。

(二)学校方面

在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与发展中,学校起着支撑、促进与保证的作用。首先,学校要尊重德育教师的专业地位与专业自。由于学校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边缘化传统,带来学校对德育教师地位与重要性的轻视,成为德育教师专业化的现实阻力。因此,中小学应正确认识德育教师专业地位,重视德育教师在德育实践中的重要性。其次,德育对象以及德育途径的独特性意味着德育教师在开展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时不仅需要其他各任课教师、班主任的密切配合与帮助,而且需要开展一定的德育实践活动以保证德育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全面性。因此,学校应为德育教师的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途径上的支持,并做好各教育部门、各教育机构、各任课教师的思想沟通工作,为德育教师提供物力以及人力上的辅助,以保障学校德育的顺利进行。

(三)教师自身

1.树立坚定的育人信念

信念是一个人前进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而坚定的德育信念能够帮助德育工作者树立以德育人的高尚理想,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敢于肩负自身的社会职责,以身作则,以德育人。中共中央在《 意见 》中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中小学德育教师要认清我国当代社会的德育现状以及自身肩负的育人使命,树立牢固的育人信念,通过树立自身高尚的道德形象,伟大的人格力量,投身到学校德育的实践,以人为本,为社会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与良好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提升德育专业素养

中小学德育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现行《 中小学德育纲要 》明确了思想政治课、其他各科教学,共青团、少先队、劳动与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校外教育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方式与途径,这也就对中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要求。首先,德育教师不仅要有一般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理论素养,而且要有精深的德育专业知识与理论,掌握中小学生德育原理、德育过程及其心理机制。其次,德育教师要有较高的德育技能,德育途径的独特性不仅要求德育教师能够根据中小学生的德育实际,采取活泼、灵活而又适合并易于他们接受的德育方式方法,同时要有较高的课外与校外活动的组织能力,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地创设德育情境,因势利导,系统、有序而高效地进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再次,德育教师自身要有高尚的道德素养与人格魅力,树立以自身模范榜样育人的德育信念。

3.增强德育科研与创新能力

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依赖于自身德育科研能力的发展。德育教师不仅需要严格遵守德育职业规范,按照《 中小学德育纲要 》的要求开展德育实践,同时德育活动的开展又依赖于每一个德育教师对现实社会德育现状的深刻洞察与研究,反思现实德育现状种种不足,以德育研究的开展为依托,提高自身的德育专业研究能力。同时,德育教师要在进行德育研究的基础上,提高德育创新能力,敢于开拓新的中小学德育领域、途径与方法,探究有效的德育模式,为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4.提高德育实践的能力

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体现在一定的德育实践之中。德育教师要提高自身育人的自觉性,时刻以所肩负的育人使命督促自己投身于中小学德育实践,敢于尝试新的德育途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通过德育实践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与德育能力,为自身德育专业化的发展创造机遇。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637002)

参考文献:

[1][德]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文集(第3册)[M].李其龙,郭官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4]檀传宝.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的德育专业化[J].教育研究,2007(4).

[3]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Z].1966.

小学师德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缺失表现;方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257-01

针对于小学生这一生源群体来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处于刚刚形成阶段。老师对其的正确思想意识引导,加强德育观念的渗透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小学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的培养,也要对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的提升做努力。数学学科自身在整个教学环境下的重要性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德育教育。新课标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培养,充分结合数学教材的知识点迎合德育教学内容。德育教育工作得以有效开展,也是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推动因素。

1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现状

1.1 对数学教材中德育渗透内容缺乏认知。

在德育渗透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老师扮演者重要的引导角色。老师要充分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潜在的的德育教育内容,积极地引导学生配合思想品德教学的开展。在大部分情况下,很多小学任课教师往往对教材中的德育渗透内容挖掘不深刻。只注重数学的运算技巧等数学知识的培养,注重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从而忽视了潜在的德育渗透内容。在老师进行德育渗透过程中,总会出现小学生思想范围迎合不了渗透内容,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在一定的思想限制基础上,老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其进行德育内容无筛选性渗透。从而导致数学教材中的德育教学内容不能被学生所易受接受,真正让学生领悟到老师所指思想的内涵具有很大的难度。

1.2 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不恰当。

针对于小学这一生源群体来说,在教学环节上要重分勾起小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小学生专注学习气氛中的最佳因素。由于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注重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很多教师就会为了达到课前预期效果忽视其他与数学运算无关的教学活动。老师往往会进入到主导地位的角色扮演中,致使学生被动的吸收数学理论知识。对于课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开展,都是为了迎合课堂学习效率而设定。在教学环节中活动开展不贴近生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没能渗透到课堂中去,对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起不到引导作用,进而导致学习内容愈加偏离德育渗透目标效果。老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没能及时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也是学习德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学习中积极努力、认真严谨、善于思考等迎合小学生心理发育特点的德育教育内容。

2 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构的方法策略

2.1 完善小学教师的内部队伍建设。

根据数学学科的自身教育特点,校方要积极对任课教师进行严格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加强学校内部师资队伍建设,让老师自身感悟到在教学环节中的角色定位。在数学课前教学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更新自身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注重课堂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贴近生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校方要积极开展对任课教师进行德育渗透教学的意义讲座,与邻校建立教师经验交流平台,从对老师的思想观念转变引导开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让老师在情感认知上与同学们积极的互动交流,"为人师表"是德育渗透教学环节实施中的有效实施途径之一。

2.2 教学活动贴近实际生活、培养感性认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注重多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贴近日常生活的感性认知度,拉近学生与数学理论的距离感。老师可以把数学课堂迁到课外实践教学中去,开展与数学运算相结合的实际生活活动。开展中要注重迎合教材内容的特点,迎合学生的心理素质承受范围,不能偏离数学本身的知识学习范围。本文强调的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学,二者互相融汇贯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坚决杜绝只注重数学教学效果忽视德育内容引导的情况,也坚决杜绝由于德育引导从而忽视了征程的数学教学程序和课堂宗旨。在贴近生活的前提下开展教学活动,要兼顾数学运算和感性认知的双重培养。

2.3 开展数学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促进思想品格形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若是想要一直抓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胃口,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的开展。将学生们进行小组分配式学习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客观可行性。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完成对数学运算题进行分析、探讨、求证的全过程。可以充分你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每个小组要对自己小组的解题思路进行阐述,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对学生的数学知识点的掌握有个深层次的了解,针对学生的教学效果反馈信息,对数学理论知识运算中出现的重点难点解题过程进行重复讲解,达到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的完美化。成员间为了小组的整体利益可以牺牲自我利益,不断地积极努力,为达到目标效果树立竞争意识。也可以拉近与同学间的沟通交流距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潜意识的培养学生很多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的相关探讨得知,德育教育不仅仅存在与数学学科中。校方要加强对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性认识,积极为德育教学的开展提供渗透条件。要求老师积极地革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积极的引导学生善于在数学学习中善于发现生活,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在生活当中。真正意义上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效果。除此之外,老师要注意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审视渗透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心理发育状态,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李建萍.新课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