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三大教育系统 协同教育 网络平台 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当今教育环境下,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狭义的学校教育,言传身教般的家庭教育、丰富多样的社会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同样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于是,一种由学校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组成的新型教育系统逐渐成型——协同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中,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沟通家庭、学校和社会,使这三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同,从而形成合力,已经被纳入了致力于协同教育的研究人员的课题中。其中,网络平台作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最为普遍的方式,已经被广泛的开发与应用。但是,在现有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中,网络功能性不全、协同要素缺失(社会教育系统被忽略)、平台稳定性不好等问题困扰着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导致已有的平台效果并不能达到所希望的水平。针对这一现象,很多教育技术研究者纷纷投入到新型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的搭建中。

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进行相关调研,首先在学生家长、学校教师、社会相关成员中进行走访调查、网上问卷调查等,再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引入网站搭建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对中小学协同教育网络平台进行需求分析,为搭建新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作铺垫,为“基于网络平台的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教育研究”这一课题作前期的准备,从而运用协同教育的理念促进中小学生的教育和全面成长。

1中小学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理论基础及需求概述

1.1理论基础

1996年,刘纯娇在《学校家庭协同教育构想》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协同教育”的概念,她认为协同教育是将协同学理论移植于教育领域,但是她只探索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系统两个教育主体之间的合作协同的关系。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人类教育系统是由家庭教育子系统、学校教育子系统和社会教育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教师不能独自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智力、个性、社交能力和道德品质,也就是说,培养孩子获取知识的技能和养成一定的态度需要社会公民和家长这些成年人提供帮助(Dodd & Konzal,2002,p27)。

南国农教授在《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一文中指出:协同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是联合对学生有影响的各社会机构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提高教育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在这篇论文中,南教授特别指出,现代信息环境下的协同教育,尤其要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三位一体合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根据他的介绍,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搭建先进的平台”。在黄立新的《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研究述评》一文中,他也指出:协同教育平台是关系着协同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他认为,协同教育平台的工程建设模式主要包括两类,其中一类就是协同教育网站,这和本文所研究的中小学协同教育网络平台正相契合。

1.2需求概述

在网络与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计算机已经进入了家家户户,相比于传统的家校协同方式(如短信、家长会、家访等),网络平台具有信息时代明显的优势。如图1所示,在网络平台中,交流和共享信息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师可以更好地针对某一个学生与其家长相互交流讨论而避开了原来群发短信时的不便性,并且社会教育也可以通过平台在教育系统中发挥作用(如:专门开辟的社会教育专栏,提供相关社会教育活动等),这些内容为协同教育带来了更多的交流形式,让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教育系统联系变得紧密而有序、有效。由此可见,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教育研究是时势所趋。

近年来,有关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发展迅速,网站平台多达几百个,如:“阳光通协同教育平台”、协同教育门户网等,有一些一线教师利用非专业的平台:如QQ群,博客空间等。它们为当今的协同教育的实施和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根据问卷、访谈调查反馈的信息与数据,现今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现状为:

(1)家庭、学校常规联系基本满足。家长可以借助协同教育门户网等了解孩子的学习课程进度等。

(2)与社会教育系统的协同缺失。在笔者所调查的平台中基本不涉及社会教育系统,协同教育的“三位一体”教育系统不能完全实现。

(3)平台稳定性低、特色功能少。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某些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存在访问不稳定的问题,而且其协同功能仅限在资料交流、信息交流等,特色性不强。

2中小学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用户分析

调查与分析平台用户,了解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可能的服务对象和需求,规划与设计符合目标用户群的网络平台,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功能和服务,吸引他们对网站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成功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

2.1 中小学生是平台服务的中心

在三方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中,无论是哪一方都是围绕中小学生进行的。我们在规划平台之初,就应该将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作为平台各项功能建立的出发点,如学生年级的分类、学生学习课程的内容、学生的成长相关点等,这些都是平台中各栏目所建立的基础。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成长特点,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学校教师是平台服务的主导

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论、经验等方面往往比其它两方面高出一筹,学校教育对于一个人品德、智力和体质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教师是主导用户,平台中的功能与栏目应该和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相适应,如应满足教师上传教育资料、回答教育问题、与家长相互沟通等需求。

2.3 家庭家长是平台服务的重心

家长的言传身教、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智慧启迪、人格形成都具有重大影响。三大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基地就是家庭,通过平台的沟通与交流,家长与学校、社会联系、合作,从而形成协同教育。

2.4 社会教育是平台服务的延展

社会教育通过环境熏陶、社会活动和大众媒体宣传对学生施加影响,同时配合学校素质教育提供机会。通过实行教育改革,开展社会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协同学强调系统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或系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协同作用”,即合作、同步、协调、互补,协同一致有序;否则,产生无序。中小学生作为中心,以平台为技术基础,将家长、教师和社会其他成员沟通联系,使之汇集力量、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形成合力,达到有序状态,更达到1+1+1>3的教育效果。

3中小学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3.1总体目标

3.1.1界面美观,操作简单

由于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的用户多为中小学教师、家长和其他社会普通成员,美观大方的界面就是平台吸引用户的一大特色。在现有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中,如阳光通协同教育网,就以其良好的界面设计吸引了较多的访问者。对于常常和中小学生打交道的用户来说,平台应该具有积极向上的、能够体现出学生风貌的图像与色彩,如鲜明欢快的色调、可爱大方的图片和文字效果等。此外,简单的操作界面也十分需要,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除去工作,他们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如果简单的点击就可以完成交流与提高,那么平台的功效就更容易实现了。

3.1.2三大教育系统功能齐全

在以往的平台中常常忽略了社会教育系统的作用,在本文的中小学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中,各功能模块的选择既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必须加上社会教育系统。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中,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这也已经广泛地被人们所承认。大众传媒、社区文化、博物馆、少年宫等社会组织对教育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3.1.3三大教育系统联系紧密

有些平台,虽然把各个系统的功能需求都放入了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之中,但是模块自成一体,在无形中将它们割裂了开来。本文所描述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中为避免这一缺点,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论坛、博客、微博等,将三大教育系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真正达到形成合力。

3.1.4特色突出、分级管理

在实现了三大教育系统合力的同时,更不应该丢失每个教育系统各自的特色,如家庭教育的基础性、示范性,学校教育的规范性、专业性,社会教育的丰富性、多样性等。这些在功能模块的设计中都应有所体现。

此外,为了实现稳定的网络平台,可以实行分级管理制度,能够根据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赋予系统管理员、教师、家长、访客等不同身份不同权限,达到分级管理,简明数据库的目的。

3.2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本文中笔者借用软件工程中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即面向数据流自顶向下逐步求精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先提取出了总体的几个模块:家庭教育模块、学校教育模块、社会教育模块和交互模块。如图2平台功能模块概况。其中,模块的划分只是方便对平台进行分级管理,使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访问权限,在实际的网页界面上,不同的栏目可以根据界面设计的不同要求作出排版。

然后根据不同的模块,笔者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层次方框图,通过不断的对模块进行细化,达到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功能齐全、分级管理、结构合理的总体目标。

3.2.1家庭教育模块

笔者将此模块分为:家长个人空间、学生家庭表现、家庭教育知识、家长留言评论四个版块。

如图3家庭教育模块所示,在进入这些版块之前,家长首先应注册登录,以家长的身份进入后,就可以访问这四个版块下的各个栏目。家长在个人空间中添加个人信息、撰写教育日志,在学生家庭表现中记录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记忆,体现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在家庭教育知识中学习各阶段的教育知识,同时提升自身能力,从而体现示范性。

3.2.2学校教育模块

如图4学校教育模块所示,此模块分为:教师个人空间、学生在校表现、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师留言评论四个版块。教师首先注册登录,可以添加个人信息、记录工作日志,展示学生在校情况,包括思想、学习等,还可以将其用图片、视频、学生作品等展示出来。为体现教师的教育专业性,在教育教学资源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添加各个阶段的教育知识,为访客提供专业的教育思想与理念。

3.2.3社会教育模块

如图5社会教育模块所示,此模块与前两个版块类似,但为了体现社会教育系统的丰富多样性,版块改成了最新教育动态,包含教育新闻、协同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活动通知(如:大众传媒、社区、少年宫等的教育活动安排)。

而在教育知识一栏中,分为小学、中学教育和家长、教师培训,既提供社会教育资源,也扩大教育培训覆盖面。

3.2.4交互模块

如图6交互模块所示,这一模块主要的功能就是实现其他三大模块的联系和沟通。无论什么类型的访客,登陆后,可以在教育知识问答版块中提问不同阶段的问题,可以涉及学习、生活、教育教学,甚至是休闲方面。而且本平台交互的另一特色就是集成了各协同教育交流平台,包括论坛讨论、博客讨论、微博交流,或是其它交流平台,它们都可以以本平台作为跳板进入个人所喜爱的讨论专区,运用便捷的讨论方式,交流教育经验,传播教育知识,提高教育水平。

4总结与反思

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协同教育连接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教育系统,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架构一个良好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对中小学协同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鲁丽岚.协同教育平台的应用效果实验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2.

[2] 南国农.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J].开放教育研究(第12卷第5期),2006,10:9-10.

[3] 黄立新.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研究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总第188期),2008,12:23.

[4] 彭轩雁. 基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分析[J].文史博览(理论),2008,8:62.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家校互动 网络平台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语言和文字是民族文化历史传承的链条,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语文教育是综合性课程教育,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更渗透到各种课程学习中,融入日常生活中。因此,语文教育格外需要学校和家庭的默契配合,课堂学习和课外练习同时进行。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与通信手段日新月异。基于网络的通信平台比如微信、QQ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新型通信手段对于传统教育的冲击显而易见,与时俱进的教育模式改革与探索如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对于小学语文教育而言,通信网络平台尤其重要。本文将从三个层次分别阐述基于家校互动网络平台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式的积极作用。

1.师生互动,促使学生加强自觉意识

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活跃课堂氛围的常用方式。一般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绝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授课,学生被动地接受和吸收。师生互动往往是“一问一答”或者“一问多答”,受限于课堂授课的时间和严肃紧张的课堂氛围,学生一般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和老师完全对等地交流。基于家校互动网络平台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式为师生互动提供了平等对话的平台。在课堂之外的时间,基于网络平台,可以构建完全对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可以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家庭作业完成后都要等到第二天老师批改后,才能知道对错。这里的时间差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及时记忆和纠错,学生还会存在拖拖拉拉、耗时很久完成作业的不良现象,借助家校互动网络平台,学生完成语文作业可以通过视频、录音、照片等多种形式及时上交,教师通过平台及时批改,指出错误,限时更改,促使学生增强自觉完成作业的意识。

2.家校互动,促使学生增强自律意识

基于网络平台的现代教育模式中,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也是一辈子的老师,同一个屋檐下的长期共处使父母全面、深入地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动态。可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通过家校互动网络平台,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大有裨益。学校布置的语文听、说、读、写的作业和课外阅读需要家庭的配合和监督。学校教育在家庭的配合下,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特长,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促使每个学生增强自律意识。

3.同学互动,促使学生增强自强意识

自新世纪以来,计划生育致使的一胎化和少子化对小学教育的影响愈发明显。小学生的独立能力弱,依赖意识强,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私自利的心理,缺乏团队合作意识,抗压能力不强。

基于家校互动网络平台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式为同学互动提供了公平竞争和相互合作的平台。老师同样的要求,学生的作业和表现在平台上公开展示,平等竞争,孰优孰劣,一览无遗。对于小学语文教育而言,除了个体的熟读、熟记、熟听、熟写以外,群体合作共同演绎一个故事、一个话剧、一个场景对于语言的学习和运用非常重要。相对课堂而言,课外时间更多,但是城市的高楼大厦将学生隔离在不同的防盗门背后,彼此缺乏足够的沟通和了解。通过家校互动网络平台,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针对不同的语文教学内容,开展特定形式的群体学习,比如网络虚拟情境之下的表演,对立观点的网络辩论,古代诗词的现代故事演绎,这样的团队合作、分组竞赛可以让学生灵活地运用语文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4.结语

本文以基于家校互动网络平台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式为研究对象,论述了通过这个平台,开展师生互动、家校互动、同学互动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益处。总之,通过建立家校互动网络平台,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自律和自强的意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成功应用有望推广到其他课程,成为新型的现代小学教育主流模式。

参考文献:

[1]马韦,江玲.网络环境下的家校互动德育模式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02.

[2]蔡汉棠.家校互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J].教育导刊,2010,11.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方式 网络时代 变革与创新 教育需要 青少年网民 互联网技术 中国互联网 科技成就

一、网络对传统家庭教育的主要冲击 

 

网络时代未成年学生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呈现出了新特点,80后出生的孩子基本上是网络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具有年轻人求新求异的特点,对网络技术,他们没有成年人那样怀疑、观望甚至排斥的态度,年轻人永远是网络技术的拥护者、推动者、受益者。由于年轻人和父母在对网络技术的接纳上存在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传统家庭教育出现了发展中的断裂,表现为家庭教育陷于茫然、被动、无力、苍白的状态。具体的讲,网络对传统教育的冲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的知识权威性受到了网络的空前挑战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格局中,家长作为家庭的长者,他的知识、经验本身就是一本沉甸甸的教科书,家长是孩子的百科全书,在纸质媒体时代,孩子有什么知识方面的问题,基本可以从父母或长辈那里得到答案。但在网络媒体时代,这一切都被颠覆了,孩子通过互联网可以很方便地寻求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学习,选择学习。“问父母不如上网”,这已成为子女获取知识的主要通道,学生们把电脑称为“放在家里的图书馆”。一般来说,家长教育子女的权威性由三部分构成:即人格权威性;源于血缘亲情的权威性;拥有知识的权威性。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的知识传承性被互联网无情地切断了。家长知识权威性的丧失削弱了父母人格的魅力,加大了家庭教育的困难。 

 

(二)家长向子女传递信息的过滤性与网络复杂性的矛盾。 

一般来说,家长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或知识是经过过滤的,尤其是对孩子身心发展有副作用或危害的信息,家长是不会给子女传播的,父母在家庭起着一道“防火墙”或“隔离墙”的作用。尤其是我们国家近十多年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家长学校,向家长系统介绍教育子女的新观念、科学知识和正确方法,家长的教育素质有明显的提高,他们很注意不良信息对子女的影响,在家庭倡导健康文化氛围。但在网络时代,家长的“防火墙”、“隔离墙”已形同虚设,孩子上网,各种信息扑面而来,网络技术尚不能完全做到对黄色网站或色情信息的屏蔽,另外,网上一些对未成年学生有诱导误导的不良信息,也容易扭曲未成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改变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网上信息的杂博,鱼龙混杂和家长给子女传递知识的过滤性、单纯性产生了矛盾,直接侵蚀和抵消家长的教育效果。 

 

(三)家长和子女的亲和力受到了网络的冲击 

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本途径,良好的有效的亲子沟通有助于家庭建立和睦的教育关系。在网络时代,未成年子女把相当多的时间用在上网上,他们和父母交谈沟通的时间相对减少。网络作为“第三者”介入家庭生活,使得家长明显有了被淡漠被边缘的感觉,上网—看电视—睡觉是网络少年家庭的生活轨迹。值得注意的是,在上网未成年学生中,他们喜欢使用网络语言,这些网络语言如“菜鸟”、“大虾”之类使得听不懂网络语言的父母一头雾水,破译不了网络语言的语义信息,谈何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四)网络对家长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进行的家庭教育指导,未成年学生上网对家长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具体的讲,家长面临下列挑战:①对网络的接纳程度;②对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及水平;③家长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社会的法治意识;④对未成年子女上网科学指导和管理能力。比如说,家长不掌握上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犹如不会开车的人教导别人如何驾驶车辆一样可笑。 

二、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家庭教育是具体的过程性的概念,不

同时代的家庭教育有不同时代的社会内涵。家庭教育要不断地吸收社会先进的文化科技成果,才能彰显它的生命力。网络时代,家庭教育需要做出那些变革与创新呢? 

 

(一)改变对互联网的偏见 

科学技术是推进社会变革包括观念变革的巨大推进力量,从科学技术发展史来看,尤其是直接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科学技术在其推广的初始时期,人们都有一个适应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当前,家长对网络的偏见主要为:“上网对孩子有害”,“上网弊大于利”。产生这种原因主要来源于对网吧的扩散联想。媒体过多报道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或黑网吧产生的一系列恶果,使得家长“谈网变色”。其实,上网聊天、玩游戏只是网上娱乐活动,并不是上网的全部内容。在陕西省家庭教育网络总校举行的“网络与家庭文化建设征文”活动中,很多中小学生写来的稿件很有说服力,他们在网络世界汲取精神营养,寻找资料,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网络给他们带来了很高的精神享受。相信家长看了这些征文,会对孩子上网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不消除对网络的偏见,就可能被网络这种新科技成果拒之门外,落后于科技的发展。

(二)要消除两代人在网络时代的“代沟”。 

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家长和子女在对网络的认识上存在明显代沟,绝大多数孩子认为上网“利大于弊”,而家长认为“弊大于利”的人数较孩子为多。究其原因,除了前面说过的原因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和孩子在网络知识掌握上总体存在差距,孩子的网络知识多于家长,他们上网从中获益多多,用一位中学生的话来说,网络是家里的“微型图书馆”,他们认为上网好处多,是有切身的体验,是经验之谈。而家长这个群体不像在校孩子系统地经过网络基础知识的培训,他们有不少是“网盲”,或者说是现代高科技文盲,还固守着“上网有害”的成见,这种成见,大多是道听途说,或从其他渠道得到的二手资料。而那些经常上网的家长,一般对网络抱有亲近感觉,接纳的意识较强。消除两代人对网络态度的代沟,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消除的有效办法是家长要敢于上网,善于上网,并能遵守网络道德,这样,他们就会和子女在网络问题上有共同的语言,沟通和交流就顺畅得多。 

 

(三)家长要改变学习观念 

学习是现代人提升自我能力的基本手段,学习不仅是从传统纸质媒体获取知识,也要从网络传媒获取知识,尤其是现在社会,网络世界信息浩繁,几乎包容了人类的一切知识性成果,上网浏览权威性、专业性网站,对家长来说,是一条见效快、投资少,非常便捷的学习方式。现代人在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革,除了研究性的深层次阅读外,一般性的浅阅读是很多上网者的选择。具有上网条件的家长要改变学习观念,充分利用并享受网络这种传媒工具,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家长学习要走在子女的前面,家庭教育指导才有效果。 

 

(四)家长学校的办学方式需要创新 

信息网络时代,家长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传统的家长学校是家长汇聚在一起,由教师集中授课,这种方式沿袭已久,成为一种思维定势,一种固定了的教学方式。但在网络时代,家长学校的教学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表现为由过去的集中学习变为分散学习,只要有上网条件,家长不来学校,在家里,在办公室,在网吧,都可以随时上网,这既节省了时间成本,不用往返校园的奔波,不用耽误宝贵的时间,可以灵活性的学习,甚至走在马路上通过手机也可接收教育信息。另一种变化是由强迫性学习变为选择性学习,过去的集中授课式家长学校,家长坐在一起,听一位教师的课程,缺乏因人制宜的灵活性,各取所需的选择性。现在,自己进入教育网站,根据自己需要浏览知识,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动性、选择性、自主性。陕西省家庭教育网络学校的建立,就是网络时代家长学校办学形式的一种创新,从网校开办一年来的实践看,家长对网络家长学校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欢迎和接纳态度。《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开办网上家长学校,是符合现代家长学校办学新趋势的。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资源;德育教育;积极作用;发展

网络德育在近年来的信息化潮流中逐渐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它也是德育现代化与自身突破发展的重要成果。在现代化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网络资源在德育教育中的利用效率,

是当前德育教育开展中的重要课题。小学作为学生成长的基础阶段,更要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的进行。本文将以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网络资源与德育教育的结合问题。

一、网络化和信息化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了德育内容

网络资源具有多样性、多元化、多渠道的特征,它汇集了不同地区、不同层面、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信息资源,为德育教育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突破了传统德育教学中在内容上的限制,教师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分析,选取有效的德育教育内容,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在多样的教学内容中领会不同的美感、道德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二)网络技术丰富了德育教育的教学形式

网络技术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使得德育教学的形式开始不断丰富,教师可以将文字、声音、图像三者进行有效结合,从多种感官刺激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德育教育形式局限于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而网络技术和资源的运用,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新形式展开德育教育,保证教学质量。

(三)网络技术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促进了德育教育的深入发展

家庭和社会同样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的出现,改善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交流和结合,特别是对于家庭教育来说,网络深入家庭,使得家长与教师的交流更为便捷,也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家

长能够更加快速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与教师配合,共同塑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使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都能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

二、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

(一)更新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德育观

随着网络德育教育的发展,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深入和全面发展,特别是对网络双面性的正确认识,这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着多重道德选择,而选择的正确与否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所养成的道德习惯。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和行为,让学生进行自己的道德判断,而需要做的是纠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从基本道德教育入手,结合网络环境中的复杂内容和多样化的道德表现,提高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学会选择、正确选择,这才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二)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德育内容

随着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德育教育的内容面临着新的机遇,

我们要抓住网络资源所带给德育教育的机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发挥其在拓宽德育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完善和更新学校德育教育的网络信息库,增强学校与网络德育教育资源的联系和整合,适当调整内容以适应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现状。特别是对于信息库中的有害信息,要遏制其传播,加强监控,防止网络资源中的消极内容对学生的道德养成产生不良影响。

(三)创新网络德育的形式

1.合理利用校园网,发挥其积极作用

校园网作为学校当前最主要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其价值,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校园网在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首先,在师生交流方面,校园网为师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可以通过校园网,与老师进行沟通,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道德和心理成长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次,通过在校园网中的学习、休闲,大大减少了社会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危害。当然,校园网需要不断丰富其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栏目,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发掘乐趣,促进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2.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多方位诠释,教师要将多媒体充分运用到德育教学中,通过音频、视频的双重利用,让学生能够接受更多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四)优化网络环境,营造清新的德育氛围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两面性的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所以,要发挥网络技术和资源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就要优化网络环境,拒绝不良信息对学生思想和道德世界的侵蚀。

优化网络环境,一方面需要从客观上进行努力。对整个网络环境的优化,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加强立法和管理,净化整个网络环境。而对于学校来说,通过优化校园网络,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增强对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的意识,提高网络辨别能力。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要不断更新网络知识,这有利于教师和家长能够正确合理地引导孩子上网,帮助学生回避不良信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积极内容,并从中获益。

网络资源的丰富和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大大推动了德育教育的创新发展,网络无论是作为教育文化传播的新型载体,还是教育重要的信息资源,都发挥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网络环境是多样的、复杂的、具有两面性的,若应用不当,网络也会对学生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对待和合理利用网络,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德育教育的发展因主观原因而受到网络资源的阻碍。

参考文献: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范文第5篇

1.网络发展引发文化变革,网络文化改进教育形态

网络打破了以往教育的有序性,作为学生可以在—定限度内自行调整学习时间,如果有能力,可以在—学期学完好几年的课程,也可以按兴趣自行调整学习内容;不同阶层有可能通过网络享受同样高质的课程。与其说网络带来了梦想,不如说带来了实现梦想的路径,带来自由选择教育的机会。教育将走出—刀切的局面,真正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教育形式即组织方式也变得丰富、自由,更具合理性。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当然,网络教育也带来不少新老问题,如:打游戏上瘾,过多上网影响视力及健康,过多上网造成人际关系冷漠,团结协作精神缺失;网络上始终存在大量不良信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这需要我们抓紧时间进行前瞻性研究,提出应对策略。

2.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教育环境模式变革

传统中小学教育环境主要是家庭、社会、学校。幼儿期以家庭教育为主,家庭教育对性格、人生观的形成起到奠基石的作用。小学至大学阶段,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的影响逐渐减小,社会教育的影响逐渐变大。网络出现后,网络成为教育环境的新要素,孩子面对的教育环境更为复杂。网络教育其实就是社会教育的—部分,但由于其开放的特点,包含的范围远远超过传统社会教育。幼儿期仍以家庭教育为主,上学之后,由于网络的影响,相当于社会教育过早过量对学生产生影响,呈现学校、社会教育共同主导的局面。由于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而网络信息良莠并存,学生缺少分辩能力,从而产生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由于网络介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沟通更为方便,相互影响更深,有利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良性接轨。网络环境下教育环境的利用与优化,是网络教育研究的基础性任务。

3.人本理念指导网络教育,网络教育体现人本理念

许多人认为,网络教育是—种机器化,“人”的元素严重缺席的教育形式,与人本理念相违背。特别是在学校,学生过多依靠网络,会忽视实际生活,情感淡化,对人冷漠,缺少协作精神。其实,这都是在网络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寻找对策。并不是人活动多的地方就一定有人本理念,时什么机器都没有,但到处贴着程式化标语,教室大讲阶级斗争,可是人本理念体现在何处?看看如今网络出现的大型社区,微博、QQ群,参与度非常高,正是因为这些形式容易满足我们的需求,说到底还是人与人的交流,只不过形式变化了。网络不仅不与人本理念相悖,而是相辅相成,更好体现了人本理念。这是由它的特性决定的,高速、共享、开放,首先是促进了教育公平,以前讲教育公平,但总是要考虑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实际很难公平。有了互联网,超越了地域的限制,通过—个网络终端和较少成本,就可以享受全球的教育资源。其次是促进交流,通过网络,有相同兴趣爱好的陌生人可以随时交流;当周围没有人可诉说心事时,可以在网上找到倾听者;想解决—个问题时,网上有许多热心的解答者。最后是促进自我认识。网络是—个多元化的世界,通过沟通交流,很多人开始知道自已能做什么,想做什么,也开始有了文化的相互认同和彼此尊敬。上述所谈到的教育公平、沟通交流、认识自我,都是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可以这么讲,网络的出现让以前很多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的人本理念得到了付诸实践的机会。

二、中小学校园网络教育功能的定位

中小学校园网络教育既是网络教育的—部分,又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定位应重点着眼于师生需求,并充分利用网络的特性。学生对校园网络的需求,主要包括这么几类:(1)知识性需求。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和个性兴趣,需要校园网络提供超出规定教学内容,超出课堂的知识资源。(2)反思性需求。学生既需要通过网络,来弥补课堂学习没有掌握好的内容,也需有一个参照,正确观照自己学习的程度和方向。(3)交流性需求。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诉求,不同年级、学校、地域间学生的相互交流。(4)表现性需求。学生需要有一个广阔而恰当的舞台,表现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又是煅炼和交流的平台。学校对校园网络的需求:(1)管理性需求。提高办公效率,促进科学民主化管理。(2)调查性需求。学校需要及时了解教师及学生日常状况及诉求。(3)展示性需求。对外宣传良好的学校形象,展示工作成绩和师生风采。(4)交流性需求。从领导层面加强与学生及家长的双向交流。教师对校园网络的需求:(1)交流性需求。教师需要与学生能够深入广泛交流,与学生家长随时沟通,长期交流,与同行进行教学切磋。(2)实验性需求。教师需要利用校园网络进行新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另外,家长对校园网络也有需求,主要是交流性需求。希望能搭建起一个和学校领导和教师沟通的长期简易平台。

三、发挥中小学校园网络教育功能的建议

1.中小学校园网络教育的功能定位

学校家庭社会联系的纽带。与以往相比,首先是交流更为方便快捷;其次是交流范围变大,超出地域限制;最后是通过博客、在线问答等方式,可以共享交流过程。学生展示独特自我的舞台。由于网络展示实现容易,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化以前的精英化为草根化展示模式。心有多大,舞台就多大。这个舞台可包容多种形式,可以不断延伸,也鼓励协作精神。师生交流心声,加深感情的驿站。传统的谈心有时过于直接,学生主要是受众,不太容易讲出心里话。而网络可以通过非面对面,或者匿名形式,让师生间交流更容易。在网络上,教师和学生都不会像在学校那样拘谨,不知不觉地展现了另一面,贴近了师生的心,无疑也会促进课堂交流。

2.发挥学校网络教育作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