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本经营论文

资本经营论文

资本经营论文

资本经营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市场营销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最核心的思维方式,受到现代企业的高度重视。本文试从邮电企业的管理与运营出发,谈谈市场营销与邮电企业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企业战略资本经营通信网络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主要研究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规律性,其核心概念是交换。交换的一方是销售者,另一方即是有特定的欲望和需求,而且有能力满足这种欲望和需求的全部潜在客户,前者构成行业,后者形成市场。各种行业与市场通过交换纽带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国家和世界的整体经济概念,作为研究他们之间交换关系的市场营销学就成为了当今世界上一种最核心的思维方式。市场营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为各方面所重视。

市场营销活动是在一定的经营哲学指导下进行的,也就是受企业在处理企业、客户和社会三者利益时所持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不同时期、不同的经济体制有着不同的经营观念,从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直到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观念决定着市场营销在企业中的地位。生产观念和产品观念不注重客户,营销仅处在一般职能地位;市场营销观念以客户为中心,营销作为整体职能处于企业的中心地位。

一、市场营销与邮电企业人力资源

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现代市场营销活动中,如果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和优势,实现人才最大价值,就达到了市场营销的最高阶段:人才经营阶段。从资本经营到人才经营是现代营销的又一次飞跃。在这个阶段,企业的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邮电企业“三足鼎立”的基本战略构想中,实行人才经营不仅可夯实人才这个企业基础,而且还可以通过人才纽带把效益、服务和新业务及网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企业营销的最高境界。与财、物一样,人才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资源,必须运用市场的观点,在市场中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管理体制,对企业的人才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管理。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人力资源的预测及合理配置,建立起对人才的使用、考核、培训和管理一体化体制。在奖金分配及待遇问题上,要体现按人才贡献大小分配的原则,要面向人才市场,招募企业所需人才。与通信网的基础相比,邮电人才基础显得非常脆弱,邮电职工队伍素质整体偏低,因此夯实人才基础非常重要和紧迫。要通过强化在职培训、吸收大专院校毕业生和政策性分流等三种形式调整职工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在此基础上重点搞好三支队伍的建设,建立跨世纪的领导干部队伍、经营管理干部队伍和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尤其是要培训出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懂得现代管理、具有市场观念和创新思维的邮电企业家。只有培养出懂得市场经济的企业家才能培育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二、市场营销与邮电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是对企业总体性的谋划,是企业纲领性的文件。在制定企业战略的时候,必须牢牢树立市场营销的中心地位,用市场营销这种核心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战略问题。邮电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营销为中心,以网络为基础。营销(经营)由效益、服务和新业务三部分组成,网络表示邮电通信网和邮电人才队伍两个部分。因此用营销观点论述企业战略思想,即效益、服务和新业务三者有机结合构成营销总体,立于网络基础之上,这就是“三足鼎立”的邮电基本战略思想,其中效益是代表企业内部收入与成本的关系,是典型的企业营销目标。服务则代表企业在社会上和用户心目中的形象、地位和信誉,服务是现代市场营销一个新观点,充分反映了企业以用户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新业务代表企业未来的效益和服务,是企业创新观念的体现,特别适合于属于高科技信息产业的邮电通信业。网络基础的硬件可视为通信网络,这是邮电的最大竞争优势,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反映了保持网络统一性、完整性和先进性的重要性。网络基础的软件部分可视为邮电人才队伍,体现了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的原则,是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根据“三足鼎立”的战略构想并加以具体化,企业就可以把握未来发展方向,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市场营销与邮电企业资本经营

在邮电企业“三足鼎立”的战略构想中,营销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以及与网络之间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联系运作是营销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传统的企业从自身出发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以达到目标的管理方式称为生产经营。现代市场营销认为,要通过资金纽带把他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生产资源得到最佳效果从而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把财务和资金当成经营管理的核心,这就是资本经营。要实现资本经营,企业就必须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进行改造,造就一个合乎要求的市场主体。考虑到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邮电全程全网特点和普遍服务的责任,要在一个地区内实行完全意义上的资本经营还需要一段时间。实现资本经营归根结底还是要按市场要求配置资源,资本增值也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才能实现。因此,资本经营是市场营销的一个新阶段。要逐步创造条件推进资本经营,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企业内部模拟公司制运作,拓宽融资渠道,面向资金市场、发展多元化投资结构,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制,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分析和预测基础上确定投资方向、加快资金周转、确保资本增值,要通过资本经营发挥网络优势提高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益。

四、市场营销和通信网络

邮电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最大的优势是拥有规模容量大、技术先进、覆盖全国的通信网络,保持网络的三性是邮电企业发展始终不能动摇的战略基础。网络的建设与发展关键是要把握市场和技术发展变化趋势。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传统的话音业务为主的通信网已不适应。邮电企业一方面要继续加快基础通信网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加速向信息网的转变,加快通信宽带化进程,构筑能够容纳所有信息业务的宽带大平台。对长途干线、长途和本地交换机和本地接入网的建设要大胆实施规模投入。对具有市场潜力的业务,如移动通信和多媒体通信网要加大投入、扩大覆盖面,提高综合通信能力。要积极跟踪,适时采用新技术,特别是要把握电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视像技术三者的发展与融合趋势,把握IP技术和ATM技术发展方向,不断提高网络的技术层次,努力建设以数据处理为基础的新一代通信网。在信息行业,技术领先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美国电信业排位第二的MCI公司被排位第四的Worldcom公司兼并,就是因为后者采用的IP技术比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优越。信息业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是网络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信息资源建设的问题。信息业务是通过采集、加工、处理并传输信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信息业务是以信息资源为本的。我们在基础网络建设方面成绩很大,经验很多,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也可以把握方向、逐步推进,

但在信息资源建设上仍处在摸索阶段。还是要按市场营销的观点,认真分析买卖双方市场,本着联合建设、开门纳库、突出作用、讲究全网效益的原则进行。首先要建立自己的专业采编队伍,建设好各地的信息港或信息热线借以引导,带动其它行业数据库入网和用户使用,培育市场。其次是鼓励、动员、接受各种专用数据库入网,实现联合建设、共同受益、服务社会。数据库的多少,信息量的大小、信息更新速度和信息源的档次是衡量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要统筹规划协调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步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企业效益,才能有效推进信息化进程。网络营销是邮电市场营销的特点。邮电经营的就是网络,要努力提高网络中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益,提高全网接通率、电路使用率、交换和实装率,增加网上的业务流量。

参考文献:

[1]胥学跃,何山东.知识经济时代的邮电市场营销.四川通信技术.2000.6.

资本经营论文范文第2篇

一、企业金融资本经营的概念及特征

企业的金融资本主要以有价证券为表现方式,如股票、债券等,也可以是指企业所持有的可以用于交易的一些商品或其他种类的合约,如期货合约等。它是与企业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态。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就是指企业以金融资本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系列资本经营活动。它一般不涉及企业的厂房、原材料、设备等具体实物运作。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经营活动时,自身并没有直接参加生产经营活动,而只是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或者期货合约等来进行资本的运作。所以,企业金融资本经营活动的收益主要来自于有价证券的价格波动以及其本身的固定报酬所形成的收获。企业金融资本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以金融资本的买卖活动为手段和途径,通过一定的运作方法和技巧,使自身所持有的各种类型的金融资本升值,从而达到资本增值。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与实业资本运营相比较具有如下特征:

1.经营所需的资本额较少

实业资本运营,尤其是项目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活动,往往都要求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而对于企业的金融资本经营,只需企业购买一定数量的有价证券或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即可从事金融资本的经营活动。所需资金量相对实业资本来说较少,大多数企业都能够承受。所以,金融资本经营是一种适合于大多数企业进行的资本运作方式。

2.资本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强

金融资本投资经营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企业所持有的各类有价证券上,而这些证券又都是可以随时变现、随时充当支付手段的媒介。由于企业的金融资本在经营活动中,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强,也就使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运作时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和决策空间。换言之,一旦企业察觉到形势有变或者有了新的经营意图,它可以较方便地将资产变现或者转移出来,以及时满足企业的需要。

3.心理因素的影响巨大

社会心理因素对各种资本经营方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经营行为和经营效果的偏差,而这些影响一般都具有间歇性和偶性发的特点。但在金融资本经营中,心理因素却是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比如,当证券投资者预感到一种证券价格将要发生变动时,他就会依据自己的心理判断抢先做出行动。当这种意识为多数人所共有时,则会形成集体的“抢先”意识。这种共有的意识构成了证券市场每时每刻的心理潮流,并常常会由此引发价格的剧烈波动,而这种现象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心理动荡。

4.经营收益的不稳定性

金融资本经营是一项既涉及企业自身条件,又受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干扰的活动。企业的自身条件有:企业的资金实力、决策人员的能力、企业所具有的金融资本经营的经验和技巧等;而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因素诸多,如国家的经济形势,政府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政策,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居民收入等。这样就使企业金融资本的经营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造成其收益的不稳定性。另外,金融资本经营的收益主要是通过有价证券价格的变动来获取的,由于证券交易市场上价格的频繁变化,企业收益发生波动也是必然的。

二、金融资本经营的技术操作原则

1.经营目标明确,制定投资计划

要使企业的金融资本经营取得成效,应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投资计划,以避免投资经营的盲目性,保证预期投资效果的实现。企业在拟定投资经营计划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1)资金的来源与稳定性。(2)投资收益的获取方式,是以股票投资经营为主,还是以债券投资经营为主。(3)处理好可获得的信息,把握机会。

2.组合投资经营,分散投资风险

在金融资本经营过程中,收益和风险是紧密相连的。在风险已定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投资报酬最高,或在报酬已定的情况下,尽可能使风险最小,这是金融资本经营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下,企业在金融资本经营进程中,要实行组合投资经营,即将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资本运作方式合理搭配起来,以分散企业的投资经营风险。一般是将企业的金融资本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安全性高的债券或优先股;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具有成长性的普通股;另一部分应作为准备金,以待更好的投资机会或用来弥补意外损失。

3.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原则

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靠人来进行的,人的潜能最大,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资本要素。金融资本运作是一项需要高度智慧性劳动的复杂工作。因而,投资决策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经营能力,能够把握住金融资本经营的有利时机,做出成熟的决策。

4.机会成本最小原则

在金融资本经营交易市场上,资本的经营方向是可变的。资本要不断地从那些盈利性低的部门退出,进入盈利性较高的领域,以使金融资本运营的机会成本最小。要做到这一点,投资者应该理智、慎重,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对各种类型的经营方式做认真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动作对象和方式。

三、如何选择金融资本经营对象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最常见的方式有三种,即股票交易、债券交易、期货和期权交易。金融资本经营对象的选择,主要是指企业选择何种金融资本经营方式的过程,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风险因素

在金融资本经营市场上,不同的投资者由于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也不一样,这就要求企业在金融资本经营中,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风险适度的投资经营对象。风险与收益一般成正比例关系,即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但也不排除会有低风险高收益和高风险低收益的情况。企业在选择投资经营对象时,应注意各种不同经营对象的风险与收益的对应关系,保证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有相应的收益相匹配。

2.变现因素

由于证券构成企业金融资本的主体,所以金融资本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证券的变现能力上。在没有二级市场的情况下,证券的流动性取决于证券的偿还期限,期限越短,流动性越强;如果存在二级市场,证券的流动性则主要取决于二级市场的发达程度和某种证券的热度。

3.收益因素

追求高收益是大多数投资者的最终目的,但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价格、手续费、现金等因素,以期在成本——收益原则下,选择出以较低成本获得较高收益的投资对象。

4.便利因素

资本经营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经营;闭环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2

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企业对于资源的汲取和利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加速转变,作为企业重要资源的人力资本引起了越来越高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战略。然而,作为企业重要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本,无论是在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其重要作用仍然没有有效地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多数企业还没有从观念上理解和接受“人力资本观”;在人力资本经营的环节呈现诸多问题,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不足或者缺乏科学的投资观念;在人力资本的使用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措施;多数企业对人力资本经营的规律还缺少认识。这都导致多数管理者不能按照客观规律经营企业的人力资本,从而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一、人力资本相关研究

“人力资本”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理论,它从萌芽、诞生到不断完善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人力资本相关理论研究

斯密(Smith,1776)在《国富论》一书中最早将人力视为资本,其将劳动者的才能与生产工具、生产性建筑物、土地改良费用并列为社会的固定资本。萨伊(Say,1803)在此基础上强调人才,尤其是具有特殊才能的企业家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深刻调整,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应运而生。雅库布·闵塞尔(Jacob Mincer,1957)在《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一文中率先应用了人力投资方法研究收入分配问题。但人们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是舒尔茨和贝克尔。舒尔茨(Schultz,1960)发现,单纯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和劳动力的角度,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他明确了人力资本这一生产要素,使得人力资本理论成为一门新的学派,并且统计分析了人力资本对现代国民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增加的作用,深入研究了人力资本的形成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进行了定量研究。贝克尔(Becker,1964)在著作《人力资本》中运用“成本—效用”分析和均衡分析等微观经济学手法,量化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间的关系,其研究成果颇具开创性,被认为是“经济思想中的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以罗默(Romer,1986)、卢卡斯(Lucas,1988)为代表的增长理论研究者注重从经济增长模型来论述人力资本,使人力资本的研究具体化、数量化,并从中揭示了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和“外溢效应”。

(二)人力资本经营理论

学者对人力资本在企业层面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两条主线展开。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企业的契约性质、所有权安排以及治理结构问题,而管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是两个不同概念,一般而言,人力资源研究更加侧重于管理学角度,而人力资本研究更加侧重投资收益等经济学角度。涉及人力资本、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相当丰富,但是在企业层面对人力资本经营进行系统性的研究较少。学者们不仅对企业人力资本经营的概念并无统一认识,对企业人力资本经营的研究内容也没有明确的范围界定。陈全明、奚国泉等国内学者分别尝试从人力资本运动过程、运动状态、经营机制等角度探究企业人力资本经营的奥妙,但这些研究往往针对企业人力资本的一般特性和单个环节而展开,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人力资本经营的核心

(一)内涵

结合当前研究成果,所谓人力资本,是指行为主体通过有意识地投资活动而从人身上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术、能力等因素的总和。这一概念包括以下要点:人力资本是凝结于人身上的知识、经验、技术、能力等因素的总和;人力资本是通过有意识的投资活动获得的;人力资本有经济价值并能带来未来收益。

以此为基础,所谓企业人力资本经营,是指企业通过人力资本要素保值增值来获取持久竞争优势所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使用和评价等经营管理活动。这一管理活动是闭环管理,里面包含三个部分:首先,企业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企业特定结构的人力资本存量;其次,对不同结构的功能化单元按照企业目标进行激励、约束、协调、配置以及整合等手段的使用,增强企业竞争力;最后,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人力资本经营的效果进行评价,力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并为后续投资、使用形成具体指导。

(二)动力机制、运行条件及环境因素

企业人力资本经营形成闭环管理需要一定的动力机制、运行条件和环境因素:

从动力机制看,企业进行人力资本经营的动力无外乎追逐利润的内在动力和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企业运作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在这个最大化的过程中,人力资本对于价值创造的贡献最大,并且这一创造能力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的特点。外在市场压力要求企业不断开发、引进和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有一席之地。

从运行条件看,企业内部需要良好的人力资本投资经营理念、明晰的人力资本产权关系、科学完善的评价系统以及高水平的领导团队支持;外部需要有健全的人力资本市场机制、成熟的人力资本市场中介组织、相关的政策配套以及完善的人力资本市场法规。内、外部因素缺一,企业人力资本经营的良性循环难以形成。

从环境因素看,企业内部的核心价值观、战略与组织结构设计、企业文化以及高管团队风格是决定企业人力资本经营水平的核心要素,当然政策因素、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外部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这要求企业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三、人力资本经营的模式

企业人力资本经营的模式反映企业人力资本经营的基本运作体系,其功能就是提高企业人力资本经营的效率,实现人力资本保值增值,改善员工满意度,确保企业绩效和市场竞争力稳步提高。

(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存量是影响企业人力资本经营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人力资本存量和增量产生的重要方式便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系统工程,政府、企业和个人通过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职业轮换以及“干中学”等途径,使自然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使现有人力资本增值。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旨在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形成和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从而为人力资本经营夯实基础。

(二)企业人力资本使用

形成和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是企业人力资本经营的前提,但如何有效激活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本存量,是发挥人力资本作用,才是企业人力资本成功经营的关键。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企业人力资本存量很高但并无明显的竞争优势。企业人力资本的使用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的协调与配置、激励与约束、整合与扩张等,其目的在于激活人力资本,提高人力资本利用率,增强人力资本竞争能力,发挥协调优势,实现人力资本保值增值,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

(三)企业人力资本经营效果评价

人力资本投资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所以人力资本经营效果评价尤为必要,它是衡量人力资本投资效果、检验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关键。客观评价企业人力资本的投入成本与使用价值,分析企业人力资本经营的绩效,可以有效预期和指导下一周期的人力资本经营闭环管理过程。在这一环节,需要细化企业经营目标子项,明确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企业经营各项目标之间的关联关系,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真实答案。

企业人力资本经营的闭环管理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本经营活动从人力资本投资、使用到经营效果评价的整个过程,它揭示了企业人力资本运作的内在规律。建立企业人力资本经营模式,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特色的实操方法,是提高企业人力资本经营效率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企业人力资本经营目标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焦斌龙.中国企业家人力资本:形成、定价与配置[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49.

[2](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学院出版社,1999:55.

[3]洪茹燕,等.国外企业智力资本研究评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0):42-48.

[4]奚国泉,等.企业人力资源的资本化运营探析[J].南京经学院学报,2000(6):37-39.

[5]刘福垣.人力资本贡献率计量原理初探[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9).

[6]王爱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43.

资本经营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

一、 引言

二战以后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来,银行业的跨国经营现象逐渐成为金融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4年报》,截至2014年末,外资银行在华27个省份的69个城市设立了机构,营业网点超1 000家。在华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79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62%。外资银行已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外资银行加速进入中国的同时,中资银行也纷纷采取加快了海外发展的步伐,境外资产规模与分支机构数量不断扩大。银监会2014年报显示,截至2014年末,20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海外5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 200多家分支机构,总资产1.5万亿美元。中资银行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属中国银行与工商银行,其中中国银行海外机构已覆盖香港、澳门、台湾以及37个国家,境外分支机构达到620家。工商银行境外网络已扩至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分支机构已达338家,境外总资产2 360亿美元,占集团总资产的7.1%。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则大多在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首尔、悉尼、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主要金融中心设立了分行或代表处。本文运用多期面板数据对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二、 文献综述

银行跨国经营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传统跨国公司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银行跨国经营理论,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Aliber,1976)、内部化优势理论(Casson,1976)、国际生产折衷理论(Dunning,1977)等,另一类是基于商业银行经营理论的银行跨国经营理论,主要包括东道国金融自由理论以及规模风险理论等。其中内部化优势理论强调不完全市场条件下交易成本的重要性,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有效的内部整合,使得银行外部交易内部化;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IL理论)基于内部化优势理论,指出商业银行只有同时具有所有权优势(O)、内部化优势(I)及区位优势(L)时,才会选择海外经营。东道国金融自由化理论指出,结合东道国金融自由化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解释新兴市场国家外资银行进入动因,新兴市场国家金融体系开放为外资银行创造了进入的机会,金融自由化影响了银行业跨国经营的区位优势;规避风险理论根据资产选择理论,说明银行业跨国经营能够有效降低银行资产组合的风险。

关于外资银行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起初研究主要集中于美国、欧洲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中的外资银行,以及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的决定因素(Aliber,1984;Cho,1985;Hultman & Mcgee,1989;Goldberg & Johnson,1990;Williams,1997,2002)。近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银行系统对外资银行开放程度的逐渐扩大,关于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进入模式、影响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研究主要集中于拉美国家如智利、阿根廷;东欧国家如捷克、匈牙利、波兰;以及亚洲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国家。

关于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动因,国内外学者主要从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FDI、双边贸易、东道国市场机会以及金融管制水平、地理距离等因素进行研究。如Grosse和Goldberg(1991)基于美国1980年~1987年数据,研究了跨国银行在美国投资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跨国银行在美国的投资与其母国对美国的对外投资以及贸易总量呈正相关;Yamori(1998)研究表明,日本银行业跨国经营动因与其海外投资规模以及东道国人均GDP成正比,与东道国市场机会有关。苗启虎、王海鹏(2004)运用回归分析法对外资银行在中国投资的动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双边贸易额与母国对华直接投资额是影响外资银行投资行为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王(2005)运用OLI分析框架对322家样本银行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银行规模、国际化经验、母国对华直接投资、地理距离和文化差异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决策产生着重要影响;张红军、杨朝军(2007)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外资银行在中国16家重点城市区位选择的动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母国对华进出口贸易(客户追随)与中国市场机会(追求增长机会)是外资银行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王喜(2008)以外资银行总资产与国内信贷资产的比重为因变量采用OLS回归模型从母国客户、东道国区位优势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区位优势对外资银行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外资银行的进入与发展同FDI与出口正相关。张红军、郑忠良(2009)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跟随客户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动因。

相关文献中对中资银行走出去跨国经营的研究,尤其是对中资银行跨国经营的区位选择的研究不多。如苗启虎、钟根元(2006)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中资银行对外投资动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东道国人均GDP、中国对东道国FDI是影响中资银行对外投资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由于目前中资银行对外投资仍处于初始与快速发展阶段,除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基本实现全球五大洲境外机构全覆盖以外,其他中资银行的国际化经营仍停留在香港、伦敦、东京、首尔、纽约、悉尼等全球重要金融中心。不同于前述研究,本文试图运用多期面板数据对中资银行跨国经营的区位选择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三、 实证分析

本文基于面板数据对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被解释变量选取为样本各期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国际化程度相对比较高的6家中资银行在各主要国家(地区)开设境外机构(指分行、支行、代表处)的数目。主要国家(地区)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俄罗斯、南非、新加坡、泰国、英国、美国等。

1. 研究假设。假设1: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与母国、东道国的经济一体化程度正相关,存在“追随客户”动机。

针对发达国家跨国银行区位选择的研究,多数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对外投资与母国、东道国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呈显著相关关系。如Miller和Parkhe(1998)基于美国银行1987年~1995年在32个国家的经营水平、组织形式,运用直接投资理论检验美国银行对外投资的决定因素,研究表明美国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双边贸易额与美国银行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呈正相关。本文选用中国与东道国的进出口总额(TRADE)作为我国与东道国经济一体化的衡量变量。因经数据检验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与双边贸易值存在高度相关性,故本文未选用我国对东道国对外投资作为变量。该变量系数应为正。

假设2: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与东道国市场机会正相关,存在“追求市场机会”动机。

国外一些研究结果支持关于东道国市场机会吸引外资银行进入的观点,如Buch(2000)运用1981年~1998年德国银行对外投资的数据,研究表明德国银行对外投资与东道国人均GDP高度相关。本文选用东道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上市公司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MVtoGDP)衡量东道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市场机会。上述两变量系数应为正。

假设3: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域选择与东道国银行部门风险水平呈负相关,具有“风险规避”特性。

本文选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CAPITAL)与贷款不良率(NPLOANS)衡量东道国银行部门的风险水平。其中资本充足率(CAPITAL)系数应为正,贷款不良率(NPLOANS)系数应为负。

2. 模型分析。根据上述假设以及数据检验结果,本文建立一个基于面板数据的模型用以检验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决定因素。即:

BANKNUMi,t=?琢+■?茁kitxkit+?着i+?滋it

其中BANKNUMi,t表示t时刻六家中资商业银行在i东道国开设境外机构数,xkit表示t时刻影响中资商业银行在i东道国开设境外机构的影响因素矩阵,i=澳大利亚(AUS)、加拿大(CAN)、法国(FRA)、德国(DEU)、香港(HKG)、印度尼西亚(IDN)、日本(JPN)、韩国(KOR)、俄罗斯(RUS)、南非(ZAF)、新加坡(SGP)、泰国(THA)、英国(GBR)、美国(USA);t=2001,...,2014。

3. 回归模型及回归结果。根据本文数据模型的Hausman Test检验来看,可将数据模型建立为固定效应模型。因此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利用Eviews6.0进行估算。表2为估算结果。

回归结果表明,在10%的水平下各变量均为显著,在5%的水平下,除国内生产总值(GDP)之外的变量显著。由修正R2来看,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由各变量系数符号来看,除不良率(NPLOANS)之外的变量系数均与假设保持一致,不良率的系数符号与假设相反。因此假设1与假设2得到证明,假设3部分得到证明。

第一,中资银行多选择与中国经贸关系较为密切国家,建立海外分支机构,如2014年末在美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与中国上年双边贸易额超3 000亿元的四个国家中(韩国为2 904亿元),中资银行的海外机构数均超过了10家,数据检验结果也表明,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具有“跟随客户”动机。

第二,东道国人均GDP与上市公司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越高的东道国,其市场机会越大,也吸引了中资银行的进入,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具有“追求市场机会”动机。

第三,相比较宏观市场机会,金融市场或银行部门的风险水平并没有被中资银行视为是否开设分支机构的决定因素,目前中资银行的国际化进程还处于初级阶段。除中国银行在全球各洲均有海外机构以外,其余中资银行的海外机构基本本着“以亚太为主体、以欧美为两翼”的方针,海外机构主要集中在几个国际金融中心,其他区域尚处于占地布点阶段,在同一国家甚至同一区域仅有一家经营机构,尤其是2008年以后金融危机爆发以及欧债危机蔓延导致银行不良率激增的时期,中资银行海外机构数量的增多是对数据检验为正相关的现实解释。

四、 结论

本文基于中资银行跨国经营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与东道国双边贸易与东道国市场机会均是影响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中资商业银行走出去区位选择符合“跟随客户”与“追求市场机会”假说。

1. 我国与东道国双边贸易与中资银行对外投资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随着双边贸易额的增大,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纷纷走出去,中资银行应该加快跨国经营的步伐,采取直接设点、并购、战略联合等形式开设境外机构,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2. 东道国的市场机会是中资银行走出去区位选择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在中资银行跨国经营的进程中,除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首尔、悉尼、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以外,需要积极在蕴含着较多市场机会的国家或地区开展跨国经营。Focarelli和Pozzolo(2000)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率高以及银行高成本、低净利差、低坏账率与高现金流的东道国更容易吸引外资银行的进入。虽然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尚处于初始阶段,但东道国国内生产总值与上市公司市值占GDP比重越高,也被证实越容易吸引中资银行进入。可以预计随着中资银行跨国经营的快速发展,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将更多的考虑东道国市场机会等区位优势。

3. 资本充足率水平属于新巴塞尔协议核心监管指标之一,其不仅与资本规模有关,更多的体现出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理念与先进手段。中资银行应该利用在东道国开设境外机构、开展境外业务的机会,吸取创新金融技术与管理经验、引进高端金融人才、实现跨国经营经验的积累、推动知识的转变,尤其是经济资本管理水平的提升,不断推动跨国经营的发展。2013年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后,中资商业银行将在更严格的资本约束条件下发展业务,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全球经济陷入低位徘徊状态,外需市场持续不振,深度影响国内外向型经济发展;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企业投资能力与意愿下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经济结构调整压力较大;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金融脱媒加剧的环境下,中资银行经营环境进一步收窄,先进管理水平的学习与借鉴,将有利于中资银行的国内业务与境外业务的齐头并进。

4. 东道国银行平均贷款不良率的整体水平代表着该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总体风险水平,不良率越低,经营水平越高。根据理论与以往研究,中资银行境外机构数量应与东道国贷款不良率呈负相关关系,不良率越高,数量应该越少。但本文研究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其与中资银行跨国经营的初始阶段密切相关,尤其是发生2008年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以来,中资银行境外机构不降反升,反映出不良率与东道国商业银行经营水平目前还不是中资银行走出去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Canfei HE, Godfrey YEUNG, The locational distribution of foreign banks in China A disaggregated analysis, Regional Studies,2011,45(6):733-754.

[2] 张红军,杨朝军.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区位选择及动因研究[J].金融研究,2007,(9).

[3] 张红军,郑忠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影响因素研究[J].财贸经济,2009,(4).

[4] 苗启虎,王海鹏.外资银行在华投资动因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04,(8).

[5] 王.跨国银行进入中国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8).

[6] 苗启虎,钟根元.中国银行业对外投资动因的实证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06,(3).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导类资助课题“跨国研发中心嵌入与中国开放式NIS演化路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项目号:20130016110003)。

资本经营论文范文第5篇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1001804

收稿日期:2013-10-28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09-10D28);安徽大学江淮学院院级社科研究项目(2012SK1001)

作者简介:郑兰祥(1965-),男,安徽凤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运行与管理。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capital structure on the performance of commercial banks

――with the domestic listed banks as an example

ZHENG Lan-xiang ZHOU Jie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 structure and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banks is again attached importance to. After researching on the 16 listed banks and empirically analyzing them with the SPSS software,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profit-making rate of the banks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portion of the first shareholder's holding of shares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ubsidiary capital ratios and the banks' asset scales.

Key words:listed banks; capital composition; operating performance

一、问题提出

加入WTO后,国内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中国银行业规模的开发管理性能,抗风险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市商业银行在引领其他银行进步的同时,也对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稳定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各国都意识到应该找出当前全球金融和银行体系不稳定的根源。结果又一次肯定了商业银行资本的风险防御能力,而怎样提升商业的资本数量可以达到防御风险的目的又成为了各国一致考虑的问题。所以,银行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再一次成为重点。本文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怎样合理的调整资本结构,在保障银行经营绩效的前提下,提高银行的风险防御能力。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开端是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的资本结构模型,这也是著名的MM理论[1]。在此基础上,之后经过很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资本结构理论也在不断的深化和发展,从而得出更多的资本理论,如:权衡理论、信号理论、理论、融资优序理论、控制权理论等。而这些理论均说明了,资本结构对企业的经营绩效造成了的影响。

而国内对于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相对于国外来说又出现比较晚。早期的主要有于良春和鞠源在1999年通过对银行资本结构的研究,认为我国银行业存在股权高度集中及垄断低效的问题[2]。近年来,有郎咸平、赵勇、陈四辉、高晶等人分别通过实证研究对银行的资本结构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3]。而分析的得出的结论,在开始时,发现并两者并不具有相关性,而后期转换角度,学者把资本结构的分析指标具体化,认为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二次、三次关系。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资本结构理论探讨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和西方经典理论的结论并不一致,而且所选取的财务数据的时间期限较短。因此,关于上市银行资本结构和经营绩效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二、实证分析

为了验证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对其实际经营绩效产生的影响,本文对中国上市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的分析出中国上市银行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进一步提出改善中国上市银行资本结构的建议。

(一)样本及变量的选取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给出了资本结构的定义,即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比例,即企业全部资金来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经营绩效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企业经营效益水平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水平、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本文的目的是研究我国上市银行的资本结构与其经营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根据两者的定义,选取资产负债率,核心资本,附属资本三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反应银行资本结构,选取净资产收益率,不良贷款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反应银行经营绩效的盈利性和安全性,选取银行资产规模作为控制变量[4]。如表

1所示:

选取样本的时间段为2010-2012年。从各大上市银行年报里采集所需要的数据并且精确到两位小数。本文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回归分析不仅可以判断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以及关系密度,还可以可进一步指明关系的方向,并能进一步说明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二)理论假设

假设一:银行资产负债率与银行资产收益率负相关。

当银行有资金需求时,首先会选择内部资源来满足,其次才会选择债务融资以及股权融资,如果一家银行的盈利能力强,仅仅靠内部资源就可以满足其需求,对外部资产的需求就会减少,这样就会使资产的负债率降低。

假设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显著负相关,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显著正相关。

在控股的企业中,股权过分集中与一个地方,容易造成大股东仅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不顾小股东的权益,这很显然不利于银行提升经营绩效,而且这种一股独大的情况在进行一些决策时带来的风险也就更强。

假设三:附属资本比例与银行资产收益率显著正相关,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显著负相关。

增加附属资本可以更加便于商业银行调整资本结构,从而降低资本成本,可以适度缓解商业银行的压力。同时附属资本比例的提高,资本多元化,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实证检验

根据之前表1中对变量的具体定义,本文运用回归方程(1)和回归方程(2)分别来验证上市银行资本结构与其盈利性及其安全性之间的影响作用[5]:

ROE=β0+β1DAR+β2CR1+β3SUBC+β4SIZE+e(1)

NPR=β0+β1DAR+β2CR1+β3SUBC+β4SIZE+e(2)

回归结果显示,R2为0.897,调整后R2为0.786,说明在2010-2012年间,以上16家上市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变化的78.6%可由四个变量的变化来解释,方程的拟合度较好。

回归结果中,F为1.875,P(F-Statistic)为0.032,说明该回归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D-W值为1.996,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方差膨胀因子值(VIF)均小于2,说明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其中由T检验的结果可知,四个变量对净资产收益率(ROE)影响显著。

实验结果中,R2值为0.864,调整后R2的值为0.748,说明在2010-2012年间,上述16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的变化的74.8%可由其他四个变量的变化来解释。F为1.341,Sig为0.019,说明该模型在样本范围内,拟合程度很高,整体回归效果是比较显著的,该回归方程的解释性很强。D-W值为2.645,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方差膨胀因子值(VIF)均小于2,说明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通过上面两个实证检验的结果得出,上市银行的资本结构和经营绩效是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的。具体结论如下:

1.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显著负相关,而与附属资本比例(SUBC)和银行的资产规模(SIZE)显著正相关,与假设相符。

这些说明,当银行拥有控股股东,而其他的股东都是分散的小股东的时候,小股东由于持股比例较低,他们在监督经理人员的问题上都存在“搭便车”的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经理人员难以受到监督。对银行的盈利影响不好。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增加附属资本增加银行资产规模,从而调整银行贷款结构。

2.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与资产负债率(DAR)正相关,这点与假设不符。

这虽然与研究假设不一致,但也可以从理论中得出解释。理论认为,在经理人市场充分有效的前提下,企业的资本结构中债务比率的增加会导致企业经营者由于企业的破产风险的存在而采取更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这就使企业的经营绩效能够得到有效的增加。

3.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NPR)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CR1)显著正相关,与附属资本占总资本的比例(SUBC)显著负相关。与资产规模(SIZE)非显著负相关。

这种结果表明,股权过于集中,会影响中小投资者的参与,导致资本的流动性差,降低了银行资产的安全性。银行附属资本占总资本的比例越高,说明银行业务的多元化,分散了风险。同样的道理,银行规模越大,其投资更趋向于多元化,资金的配置更为有效,进一步分散风险,从而保障银行安全性。

三、政策含义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到,上市银行的经营绩效与资本结构相互影响,合理的资本结构是银行不断提高自身价值的最重要的保障之一。在商业银行不断提高其经营绩效的同时,又反作用于资本结构,使资本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我国上市银行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优化核心资本结构

银行股权越合理,银行治理效率越高,银行价值越大。如前所述,目前我国上市银行大股东占绝对控股优势。从理论上说,这种产权结果的治理效率是较高的。但是,这样会导致社会公众股分布零散,使上市银行的内部人控制严重。大股东所在比例越大,银行的内部控制就越强,产权结构治理的效率就越低。根据实证分析,改善和完善银行股权状况成为优化银行核心资本的关键。因此建议大股东通过股权转让、减持等方法从一些行业退出,以便能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利益。

其次,在国家控股的基础上,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商业银行不同于一般企业,要想对其进行管理,法人股股东必须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但是这类人在现有的股东中占得比例很小,这样一来就加大了对银行经理层管理的难度。因此引入机构投资者是非常必要的。一是机构投资者股权相对集中,可以有效的进行监管。二是机构投资者具有完善的金融管理知识及经验,可以再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引入机构投资者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不仅丰富了国内市场也有利于国外市场的开发。另一方面,境外投资者拥有比国内更优秀的技术水平,通过学习,更加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益。

(二)优化附属资本结构

不同于其他企业,具有很强外生性的存款是商业银行负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业银行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这就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影响经营绩效的提高。而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可以缓解这种状况,提升银行的经营绩效。通过增加附属资本,多元化而且合理化了银行的资本结构,在降低资本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本收益率。

另一方面,我国上市银行的附属资本结构不够多元化,而附属资本的完善可以在某些方面上代替核心资本,提高银行绩效。主要有三个方法,一是发行次级长期债券,提高银行在偿债方面的能力,但是要注意发行比率。二是创新的混合资本工具。这样可以同时具有股本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性质,而且在我国对其发行没有限制。三是为了防范银行可能出现的损失,提前提取一定比率的呆账准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