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交流;语言交际;禁忌

一、引言

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在维吾尔人和汉族人在交流过程中,会由于传统文化、民族风俗,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等差异而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分歧、误解、障碍、甚至是冲突。而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我们,将不可避免的涉及跨文化交际。本文将利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借助对维吾尔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化解交际中的一些矛盾和障碍。本文将从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两方面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列举并分析。

二、语言交际中的案例分析

2.1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语言学家帕尔默也曾在《现代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提到“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同时,语言又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维吾尔族中存在着“毒眼致厄”信仰,维语叫“”(毒眼)。所谓“毒眼”是人类嫉羡尤物或忌贤妒能时的心理状态下特有的眼光。相信这样的眼光具有一种邪恶的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它常给人们喜爱的事物带来灾祸,招致厄运。②这种“毒眼致厄”信仰的普遍流行,在实际生活中又派生出许多语言禁忌。例如:

案例1:一天,实习学校的维吾尔族女校长带着她的小女儿来到学校,我们看到后,纷纷围过去,看到她的小女儿长的非常漂亮又可爱,我便不假思索地随口说道:“”(这孩子真漂亮);“”(这孩子真可爱);“”(眼睛黑黑的);“”(樱桃小嘴),可是平时和蔼可亲,笑容常在的校长不但没有高兴,反而在我说出夸奖的语言时,却沉着脸小声说了几遍“”。我一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案例1分析:

原来校长所说的“”(给你一石头),意思是表示用石头来回击语言神灵,避免孩子中邪,这样就能避凶化吉,减轻对孩子的伤害。因为汉民族比较喜欢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觉得这是对其父母的的一种赞赏,会有一种自豪感。而维吾尔族特别忌讳夸小孩,尤其是长得漂亮的独生子。我对此文化并不了解,所以才会觉得莫名其妙。

案例2:一天,实习学校校长邀请小李去她家做客,路过一片绿油油的麦田,看到一个维吾尔族大叔站在田边,看景色宜人,小李便想与大叔在麦田边合影,大叔满脸笑容的配合,合影完小李便说道:“大叔,这麦田绿油油的,长的真好,一定大丰收!”谁知大叔立刻停住笑容,转头便离去。小李很纳闷,不知说错了什么。

案例2分析:

咨询校长后,才得知维吾尔族农民非常忌讳别人夸他的庄稼,尤其是长势好的庄稼。他们害怕招致“毒眼”,担心这样的赞美会给庄稼带来灾祸。或许会遭受旱涝等自然灾害,或许会遭到人为破坏而使丰收无望。小李不知此文化禁忌,所以才导致大叔转身离去。

2.2非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人类交际语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而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含义,而且一种非语言行为只有与语言行为或其他非语言行为配合,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如下案例:

案例3:一次去市场购物,付款时,排在前面的是一个维吾尔族学生,收银员说的是方言,维吾尔族学生听不大懂,于是收银员就用手势把大拇指、食指、中指屈并在一起告诉他价钱,可这名维吾尔族学生还是站在那里吃惊的看着售货员,不明白收银员表示什么意思。

案例3分析:

收银员用手势把大拇指、食指、中指屈并在一起,这是汉语中的数词“七”的手势表示方法,汉族人可以用手势表示从一位到十位数字。而这名维吾尔族学生不知道这些手势的含义,以致这名维吾尔族同学不知所措。

案例4:一次,小戴和同系学姐去看望一位刚生完孩子的维吾尔族女老师,在家中没坐一会儿,女老师的妈妈就端来热茶,走到小戴面前,小戴立马上前帮忙,看女老师已有茶水,便把第一杯热茶端到了学姐面前,但女老师妈妈立刻制止,并放于小戴的面前。小戴解释道:“这位姐姐比我年长些,所以就先端给学姐了。”但女老师妈妈只是笑笑也在不让小戴帮忙,而是亲自把热茶端到学姐面前。小戴顿时觉得尴尬,不知什么原因。

案例4分析:

小戴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解释过后还是先把茶水给自己,原来,这是维吾尔族尊男的思想,在家中如果没有长辈,同辈的话,饭、茶必须第一个给男性。而汉民族则以年龄为顺序,饭、茶必须先给年龄稍长些的人。

三、讨论与分析

跨文化交际要求交际双方既要注意文化的差异,又要注意对文化差异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相互适应。习俗所涵盖的关于语言使用规则的内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③

3.1建议

3.1.1增加跨文化课程

跨文化课程的增加可以让学习第二语言的同学第一时间接触到跨文化带来的冲突。建议本科阶段开始开设跨文化相关课程,并开展谈论课,就自己遇到的跨文化问题讨论、分析问题,从而更深入的了解什么事跨文化交际。

3.1.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意识是Hanvey(1979)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理解和承认人类具有各自创造其独特文化的基本能力,社会不同,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各异。提高跨文化意识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首先,要有尊重当地人生活方式的愿望;第二步,深入当地人的生活并取得他们的承认和信任;第三部,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体会当地人的感情;最后做到视其所视,感其所感,到达感情相通和立场转变的理想程度。”

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更要了解目的语的文化习俗及其禁忌语,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利地进行语言交际,已达到和睦融洽的关系。

四、结语

正是不同语言在文化底蕴方面的差异常常导致言语行为的语用迁移现象,才会造成交际的理解失误。同时语言交际涉及语言行为,稍不加注意或不尊重对方的禁忌,就很容易伤害对方的情感。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必须提高对禁忌的敏感度,了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禁忌习俗。这样才能消除交际障碍和冲突,达成顺利、和谐的语言交际。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

参考文献:

[1]任骋.中国民间禁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4]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版.

[5]刘纸.语对比说略[I],语言与翻译,1994,(3).

[9]刘彩霞.跨文化交际禁忌习俗文化研究[D].硕士论文2010年.

[10]刘磊.语言禁忌比较[D].硕士论文.2012年.

注解:

①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15.

跨文化交际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长期存在的现象,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跨文化交际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我国,对跨文化交际开展广泛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大纲都对教师应具有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学生应掌握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我国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可以说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1。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是折射文化的棱镜,而文化是语言的根基,制约着语言的发展,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育。”2“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3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就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它涉及了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摘要。”

大学英语教学应不仅培养人才的英语素质而且培养其文化素质进而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使用英语这门工具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当前国家需要的是真正能融通多元文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更好地服务国际化的市场。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跨文化交际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能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达到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实现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密不可分,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确切地说,是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是跨文化教育的重要的一环。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迅速地走向世界,中国综合国力稳步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参与解决更多的国际事务。在这种形势下,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改进来解决。反思我国的英语教学,由于长时期受到传统教学法和应试教学的影响,结果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学“哑巴英语”等现象论文的格式。因此在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教育、开展文化教学,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第一,大学英语教师要转变观念,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教师要转变自己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能够正确理解文化差异,尊重不同文化,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比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注重文化差异的介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孤立地教词汇,决不能把英汉语作简单地一一对应,一定要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注重两种文化的比较,aluckydog不能译成“幸运狗”,在汉语中,“狗”是贬义词,而在英语中dog是个褒义词,应译为“幸运儿”。因此,注重词汇文化的内涵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不会造成交流障碍。各国的风土人情都各不相同,在介绍这些差异后,就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三,利用第二课堂,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我国很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时间不足,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给学生创造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机会。可以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英语歌曲演唱比赛,组织观看英语原版电影,还可以举办英语戏剧表演活动,。同时,还可以举办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协会,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中感受西方文化。另外,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英语专题讲座,邀请留学归国人员或外籍人士来介绍一些英美文化的知识。总之,让学生在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讲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减少跨文化交际时的困难。使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相应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贾育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P3

[3]Kramsch. Claire, Context and Culture inLanguage Teachin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P177

跨文化交际范文第3篇

论文摘 要: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化趋势明显的今天,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地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英语教学应该实行语言教学和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方式,认识和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形式的沟通,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而英美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使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现象屡屡出现,成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我国的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体验和实践,培养他们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开阔视野,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提高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总称(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目前每个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关键。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还是依靠英语教材、课堂和英语教师的传授来获取知识。所以,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时刻明确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还要利用周围一切条件,不断为学生组织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对比文化差异。

董亚芬指出,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通过文化对比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文化差异包含的内容庞杂繁多,下述四方面尤其值得重视。

(1)词汇差异

词汇是英语表达的基础。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喜欢把每个单词都与一个汉语词汇联系在一起,以便记忆。然而我们在使用某个英语单词时不能只注意其语意层面,还要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揣度。比如“red”(红色)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崇尚色,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被赋予喜庆和吉祥之意。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带有很强的贬义色彩,带有“危险”、“激进”、“流血”、“暴力”的意思。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为了保留“红”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把标题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引起英美读者对“red”一词产生不好的联想。后来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将该标题意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头记》)。因此,在平常的词汇积累中注意从文化异同的角度加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2)语用差异

任何语言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语用差异。中国人在彼此见面时常常会问对方:“吃了吗?”“去哪儿啊?”这样的问候在中国人看来非常亲切,然而在西方人看来却非常难以理解甚至是气愤。中国人认为这样的问候能体现对对方的关心,而外国人则认为中国人想要了解他们的隐私。还有“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很难理解它的文化内涵,就会导致交际失败。可见,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先了解该语言民族的社会文化。

(3)思维差异

文化的不同通常引起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含蓄、谦让、儒雅,而英美人崇尚自由,勇于表现个性。所以,对别人的赞美,中国人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西方人一般说“谢谢”;表示感谢时,中国人往往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不用客气等,英美人则会说:it’s my pleasure/thank you。这都反映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两种文化,一个是以“你”为中心,一个是以“我”为中心。

(4)体态文化差异

肢体语言也是人类进行交际活动的重要工具,中西方不同的肢体语言体现了不同的体态文化。如拥抱、握手、亲吻、手势语等属西方人的体态语言,而中国的体态文化不包含这些过于亲昵的动作。了解并学会运用体态语对文化交际是大有益处的,如耸肩表示“i don’t know”;掌心向上伸开双臂则表示无能为力或无可奈何。

3.重视本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

了解并熟知本民族文化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前提。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刘润清教授曾经指出:“文化教学,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西方文化,而且要懂得本族文化,二者并重。”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是双方的。作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我们必须在了解和熟知中国文化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并学会用英语表达本族传统文化,宣传本族优秀文化,让西方人了解更多的中华文化,比如中国的太极拳(taiji)、武术(wushu)、功夫(kongfu)、气功(qigong)、衙门(yamen)、曲艺(quyi)、二胡(erhu)、麻将(mahjang)等。我们要夯实本族文化的功底,不失时机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这样有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时效性。

中西文化的比较性学习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关键。跨文化意识敏锐度是一种对有别于母语文化的他国或他族文化的反映度和感知度,它是以母语文化为参照体系。敏锐度的加强有赖于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同步提高。然而敏锐度的高低并不与文化知识的多少成正比,而是有赖于对中外文化的对比性研究学习。

4.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文化渗透。

(1)讲解法

讲解法是课堂文化教学最为直接的方法。教师直接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讲解。

(2)对比法

对比法是文化教学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比,学生可以发现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了解异族文化的特殊性。比如从称呼、招呼语、告别、做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敏锐度。

(3)阅读法

阅读文学作品是文化学习的一个主要方法。因为文学作品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所以,要想了解英语国家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4)实践法

实践法是实现文化教学目的最直接的方式,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各种资料让学生对中西方不同民族在价值观念、政治信念、、社会准则、道德标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所了解,然后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既教授语言,又传播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跨越文化差异障碍,减少文化休克现象,增加交际的有效性和成功交际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徐冰.试析跨文化交际与高校英语教学.英语教学,2009.

跨文化交际范文第4篇

20世纪50年代,随着元认知策略研究的兴起,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被公认为教育的理想目标。Holec(Gardner&Miller,2002)把自主学习定义为“能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他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五个方面: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速度、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以及评价学习效果。Holec(Gardner&Miller,2002)认为,自主学习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学习者能决定自己的学习;二是必须有一个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对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在这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模式下,高校教育也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着语言输入多、文化输入少,课堂知识输入多、课外知识输入少,抽象理论分析多、具体感悟少,对语言能力重视多、对实际交际能力重视少的现象。学校和一线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等途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在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这一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英语大班授课不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不足;但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教师指导不全面等原因,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未见显著提高。大学英语的学习者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我国与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这类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较之以往有了更多参与跨国界和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但是大多数高校并没有给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语文化类课程,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其涉及面也不广,重视程度也不高,导致学生在面临工作挑战时,出现跨文化交际障碍,甚至导致“文化休克”。故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加强其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尤为重要,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问题,是培养出合格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关键所在。同时,在自主学习新教学模式下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渗透也必将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或者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各种族所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宗教环境等不同,导致各种族形成各自的风俗习惯、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跨文化交际意识就是在与非本族语者交往过程中,对非本族文化与本族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有充分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以宽容的态度予以接受和适应。只有具有了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才能让不同文化的人群之间实现顺畅的沟通和交流。随着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拓展,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模式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教师、学生可通过这一模式进行多边多向的互动,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共享更多资源,又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大部分高校都没有为非外语专业学生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老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自主学习平台,在课外网络环境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通过一系列跨文化交际理论及案例的学习,使学生发现中西方语言及文化的差异所在,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积累和交汇,提高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所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向学生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成为一个比较理想的途径。

二、自主学习模式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提高

本研究为期一年,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选择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2011级法学、汉语和国际贸易三个非英语专业23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跟踪实验班学生两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在研究开始和结束时分别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班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效果。首次问卷发放选择在实验班学生入学后一个月,此时学生已对英语自主学习平台熟悉并适应,但单纯的语言学习并未对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有太多帮助。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自主学习平台,学生用的最多的词是“资源丰富”(68.0%)、形式多样(45%)、内容有趣(37%),但是也存在“缺乏师生互动”(25.2%)和“缺少指导”(28.4%)类似问题。对于跨文化交际意识,日常交际文化题平均失误率达41.2%,词语文化题平均失误率为27.6%,知识文化题平均失误率为24.8%,非言语交际题平均失误率为33.2%。第二次问卷调查为2011级学生大学一年级学年末,经过为期一年的英语学习,有更多的学生认可并自觉坚持自主学习模式(90.6%),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日常交际文化题的失误率下降到23.2%,非言语交际题的失误率下降到17.3%。

三、跨文化交际渗透的方式

两次问卷调查的对比结果显示,通过加强我校英语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语言文化的指导,在实验班进行的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渗透的一系列方法取得了有效成果,学生利用自主学习平台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为日后工作和生活中的顺畅交流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在实验班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渗透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渗透。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中,充分认识到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的作用,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选择大量典型、易懂的文化导入课堂,在选材广度上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尽量做到广泛充实,注重中西方文化对比,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的利用多媒体资源,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模仿、表演的过程中,理解吸收输入信息,并在大脑中进行信息解码,产生动态联系,将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更容易掌握英语文化。

2.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室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渗透。多媒体网络这一先进技术对于英语自主学习的学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使学生大量接触和积极使用英语成为可能,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英语资料及其他途径加强学生与英语语言的接触。在五彩缤纷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可以按照个人兴趣爱好各取所需,如果在此过程中注意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结合第二课堂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渗透。让英语语言及文化更多的走出课堂,鼓励并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英语角、演讲比赛、英语文化沙龙等活动,多角度了解文化差异,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在网上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BBS、留言板、聊天室等网络空间展开学习和讨论,让学生以客观包容的眼光看待外国文化,关注文化间共性的同时,了解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p#分页标题#e#

跨文化交际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特点语言

跨文化交际对于许多读者来说是已经不是一个新词。尤其近年来,随着国际间的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 跨文化交际的机会越来越多,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被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词汇。领导人进行政治谈判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与外国商人谈生意也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去国外旅游、留学或接待来旅游、来留学的外国人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在互联网上与外国人聊天也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实际上,可以说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都是跨文化交际。对跨文化交际特点的研究有利于较少跨文化摩擦,避免交际失误,有效完成跨文化交际实践。分析表明,跨文化交际具有以下特点:

一、双方文化共享性差

共享性是指人们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在交流学中是指人们对同一客体给予和享有的共同编码。同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的交流双方共享同一文化,而后者的双方则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个人、群体或国家),其各自的文化中的队知体系、规范体系、社会组织、物质产品、语言符号与非言语符号系统的相似与不同混淆在一起,其文化共享性差。编码本不同表现在多方面。以语言符号为例:

其一,编码的发音和形状不同。例如,汉族人把自然界中的清晨东升,傍晚西落的发光的球状天体编码为“太阳”,而英国人把它编码为sun”。其二,是词汇量不同。例如,甲种编码本有2万个收词量,乙种编码本有2.5万个收词量。汉语中形容烹调方法的字有50多个,如烤、烧、蒸、煨、炖、煮、炸、煎、炒、烩、熏、煲、烘、焙、熬、涮、溜、氽…而英文用以形容烹调方法的词,大约只有10余个,例如,bake(烤),broil(用猛火烤),barbecue(烧),steam(蒸),stew(用文火慢慢煨炖),boil(用白水煮熟,汤通常弃之不要),simmer(用文火短时间的炖煨),deep fry(炸),panfry(介于炸与煎之间),stir fry (炒)。把上面汉英文里关于烹调的词相对照,可以看到,烩、熏、煲、烘、焙、熬、涮、溜、氽……在英文中都没有相应的编码。 其三,是甲乙编码本中共有词汇的文化涵义相同与不同掺杂在一起。跨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对相同的事物或人的行为,有时有相同的文化内涵,有时却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英国人说“他像一只狐狸”。中国人对此话的理解是“他这个人非常狡猾”,这样的理解符合英国人的原意。即是说,两种文化对“狐狸”赋予了相同的文化内涵。第四,编码次序不同。例如,中文里的“早晨好!”其编码的次序是“早晨+好”;而在英文里其早晨好“Goodmorning”的编码次序是“好(Good)+早晨(morning)”。两种语言词序的不同是其语法不同的一种表现。语法不同是思维方法的一种反映,而思维方法的不同又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理解。这样,在跨文化交流中对同一信息的共同理解与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混杂在一起,影响了对原信息解码的准确性,增大了误解的可能性。

二、各种文化差异程度不同

在把文化融于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之中时,两种文化相似的程变对理解跨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应当指出,在跨文化交流中,各种文化的差异在程度上是不同的,产生误解的可能性的大小也是不同的。许多研究表明,人们所具有的共性越多,他们在交流中所遇到的严重挫折或文化曲解就越少。当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的文化差异增大时,误解的可能性无疑更大。

以文化中某具体方面而言,不同文化的差异不同。例如,作为菊科的一种多年生长的草本植物,其叶子有柄,边缘有缺刻或锯齿,秋季开花。从植物学的角度对它进行的描述,在各个文化中都是一样的。但其文化内涵在不同文化中却大不相同。在中国它是高雅的象征,人民大众喜欢,北京市把它作为市花。父母亲常用作为女孩的名字,例如“秋菊”。在日本带有一些贵族的色彩,白色的是皇室的象征。在英国只是观赏花卉之一,没有中日两国文化中那种文化内涵。在拉美一些国家却被看作是鬼花,不能用它送礼,只能用它祭灵。例如,在墨西哥过鬼节时,有些地区的人们把万寿菊的花瓣一路撒到墓地的祭坛下面,指引亡灵回家。可以看到,中日对编码的差异较小。中英对编码的差异为中,中墨对编码的差异最大。

可以说,中国与美国文化的差异最大。这种明显的差异可以通过一位贵州农村的农民与美国中部农场的农民的对比看出来。尽管两者有着一些从事农业生产和过着乡村生活的相同之处,但是他们在长相、语言、思想方法、行为举止、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农业技术上都有非常大的差异。

中国与印度的文化差异要比中美间的文化差异小。自从西汉末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文化以佛教为媒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远远胜于基督教、伊斯兰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语来源于印度,如:觉悟、实际、清规戒律。孙悟空的艺术原型来源于印度文学。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应对佛教进行认真研究,“弄不清印度文化和印度佛教,就弄不清我们自己的家底。而且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决不仅限于汉族,其他兄弟民族特别是藏族和蒙古族,都受到深刻的影响。

在西方国家之间,其文化差异也是不同的,以美国与其他6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相比,显而易见,美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最大;美国与加拿大的文化差异最小。

三、无意识的先入为主

在跨文化交流中,缺乏对对方文化背景了解的人,常常无意识地用自己文化的种种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对方的行为。人们自呱呱落地,大都成长和受教育于某种单一的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为准则。对许多准则很多人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与同一文化内的人相交往的时候,人们又不断地运用这些准则,久而久之形成思维习惯,习惯成自然。

虽然人们有能力冲破自己单一文化的的樊篱,以多种文化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的人们的行为,但是实际上多数人难以做到这点。一是大多数人很少有机会直接与多种异文化接触,扩大自己的阅历;二是有些人即使和异文化有所接触,却偏爱自己熟悉的文化,总是从交往中寻找进一步肯定自己价值正确性的东西;三是有些人会在与异文化接触的机会面前退缩。总之,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在头脑中积淀的文化成分,到成年之后难以改变。

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在美国的一点经历就是一个例子。他说:“帮我写书的那位院长太太,本是我以前一位老师的女儿,现在已有40多岁,她屡次和我直说不要老是称她作XX太太,该直称她做Greta。她更告诉我说,若是我总是规规矩矩地XX太太长、XX太太短,她会觉得我有意和她生疏了。她的确待我和家里人一般,我没有理由生疏她,所以下了几次决心要改口了,可是刚要出口,就觉得无论如何向一个年纪比我高,我十分尊敬的太太直呼她的名字是不成的。这时,我才亲切地明白了文化的作用了。理智上,我明知我非按着美国的方式做不可,做了能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但是我的习惯不允许我。我只能向那位太太道歉,说我实在没有法子改口,同时,我又声明我的不改口,并非对她不领情,有意生疏。(“人们在成人之后,基本上形成了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认知方式、行为模式、交际习惯、思维方式,构成了人们潜意识的本民族中心论,即以本民族文化模式为基准来评论其他民族的文化。此外,对异文化的成见和偏见也往往是无意识的先入为主的内容。)

四、误解、矛盾与冲突增多

以上三个原因,增加了跨文化交流误解的机会。在群体层次上,国内不同社会集团、不同民族之间有时发生无谓的矛盾以至激化成。跨文化交流中发生的矛盾和冲突不仅在数量上多于同文化交流,而且更难于消弭。

在国与国之间,文化上的冲突会导致政治冲突。例如,英国籍作家拉什迪写的《撒旦诗篇》,引起了伊斯兰国家的普遍愤怒。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1989年2月发出了对拉什迪的追杀令,导致了英国和伊朗两国的紧张。国际上关于人权问题的争论,既包含政治的原因,也包含不同文化的价值观的冲突。美国哈佛大学的亨廷顿甚至认为,世界政局正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冲突的根源既不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也不是经济方面的,而是文化方面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国家和集团之间发生。不同文明的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个人层次上,交往者的心理上往往会产生文化休克”(culturalshock)现象。 文化休克指的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参加者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符号不熟悉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症。也有人把这种定义扩大到由持续不断的不适应而产生的精神疲劳,失去不熟悉的食品、伙伴等之后的感觉,对东道主的反感,被东道主所反感,对自己价值观遭到亵渎、价值观和身分角色的混乱引起的不舒服,对应付环境无能的感觉。例如,在茅盾的小说《子夜》中,吴家老太爷从农村来到上海后,因受不了光怪陆离的文化的刺激而死去。这实际上就是具有农村封建文化的吴老太爷适应不了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都市文化而产生的“文化休克”现象。上世纪70年代,一些英国公司派到非洲和中东的职员有60%由于“文化休克”而未完成工作任务,使公司蒙受很大的损失。上世纪60年代,美国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派遣了由青年人组成的和平队,许多成员由于处于手足无措的“文化休克”状态而不得不提前回国。严重的“文化休克”会引起精神失常甚至自杀。一些西方国家医院的心理诊所就接收“文化休克”的患者。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的明显程度与家乡文化与东道主文化的差异大小成正比。

五、文化变异性增强

同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交流在情况报道功能和娱乐功能上是相似的,然而在文化传递功能上有差异。前者更多的是表现文化的遗传性”功能,后者更多地是表现文化的“变异性”功能。同文化的交流功能中的文化传递功能,即社会遗传功能,是一种有利于巩固本群体文化的功能。而跨文化交流的传播功能中的文化传递功能,是把异质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即传播一种不同于本民族的异民族物质文化、规范文化、认知文化,它更多的表现出的是社会的变异功能,使得文化群体的部分成员、文化的某个方面,以至整个文化群体的社会发生变异。

在个人层次上,跨文化交流是一种异文化的熏染,对本文化成员的文化变迁发生作用。例如,我国一些留学美国的学生,在某些文化的方面带有美国文化的色彩。

跨文化交流促使某群体文化的某个方面发生变异。例如,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的中文报纸上出现了“卡拉OK”这类中西文合壁的词语,中国的方块字中加入了拉丁字母。

跨文化交流也会使整个文化群体的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异。在1742年至1840年,中国闭关自守,跨文化的交流微乎其微,中国文化发展呈现的是一种旧文化的延续。1840年中国的国门被打破,出现了广泛的跨文化交流。1911年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帝制被,中国的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19年出现了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后传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840年到1949年的近百年间中国文化的发展呈现的是一种变异。

跨文化交流的文化传递功能在世界范围内,是一种向超级大国文化趋同的功能,而在某一文化群体,特别是一些弱小文化群体中是一种变异的功能。

低效的交流和沟通,相互间的误解,以及其他交际障碍的形成多是由于这些跨文化交际的特点造成的。认识跨文化交际的本质,了解其过程,寻找解决和避免较集中产生的障碍、冲突的途径已经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